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任鸿敏

教学重点难点:1、领悟美感或美感经验的概念及内涵。

2、距离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朱立元《美学》(修订版)

参考书目:1、《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卷。

2、杨思寰:《朱光潜美学与现代心理学》。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

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就是“距离产生美”,到底距离能不能产生美,如果能又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就审美距离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

一、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第一句话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到了近代,确切的说,从19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出现了新趋势: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美感经验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的讲课中一直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可以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美感经验的心理学,美学从重点研究美转为重点研究美感。

那么我们大家不禁要问,什么叫做美感或美感经验呢?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这时你的心中是不是恍然如有所悟,有所得呢。这种所得、所悟就是美感的生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功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断垣

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

我们面对艺术美时同样也是这样,这是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和《鸢尾花》,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向日葵》是梵高静物画中的精品,在这幅作品中,梵高以饱满的大笔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向日葵的形态,既有盛开的,也有枯萎的,画面是灿烂的金黄色,这种燃烧的金黄色给人一种明亮、跃动、奔放的感觉。《鸢尾花》的画面则是绿色、蓝色和红色构成的一曲春天的交响曲。三种色彩的布置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美感,画家毕沙罗都认为这幅画中的鸢尾花美得像位公主。

二、距离说

(一)距离说的提出

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美学体系,这就不同于以美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思路。今天我们所讲的距离说就是在研究美感经验方面较为突出的学说。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实际利害关系的分离。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只有当事物脱离与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时,人对它的审美态度才会产生。布洛在提到距离说的时候常以“雾海航行”为例来加以说明。

(二)距离产生美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距离理论时,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审美态度的这种特点。

假设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看一朵樱花。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些花在市场上的售价。植物学家会数一数花瓣和花柱,给花分类,并研究花繁叶茂的原因。诗人则全神贯注在这花朵上而忘记了一切,对于他来说,这朵小花就是整个世界,对花的美感享受使他极度狂喜。我们在这里见到的,就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态度。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对于事物来说,距离意味着“孤立”,即事物“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事物的形象和它的其他方面相分离。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

诗人和商人同看一朵花时,他们所处的空间距离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说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诗人在花和自己的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不过,除心理距离以外,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朱先生留学欧洲时,他的住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他在晚上散步,总是沿东岸走,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又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这是我们大家都有过的体验,另外,对岸的景色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美。比如,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为什么树的倒影比它的正身美呢?我想是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上的意义,比如避风息凉或者盖房烧火。而树的倒影是幻境的,与实际人生没有直接关联。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画一样。

中国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

近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没有能够感受到家的美。因为家里的环境她太熟悉了,习见的东西都变成实用的工具。这间房子是卧室,那张桌子是餐桌,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地去看房子、桌子是什么样子,去感受到家的美。但突然有一天,女诗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红色的夕阳照射下,十二珠帘闪闪发光,原来家在图画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了。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例子,烟云、细雨、帘幕、疏篱、薄雾、月色总有一种美的意味。(比如云烟中苍翠的群山、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薄雾中宁静的村庄、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拿帘来说,它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作用,它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中国古典诗词有不少涉及到帘的佳句,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垂帘不卷留香住”,“珠帘暮卷西山雨”等。这些都赋予帘以超凡绝俗的诗情画意,帘的形象和由帘引起的遐想令人销魂。“帘后美人,帘底纤足,帘掩美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另外,居住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外,往往觉得西湖或峨眉也不过如此,然而外地人初来西湖或峨眉,即使审美力很薄弱,也会惊讶它的美

景。一种境遇中的人往往羡慕另一种境遇中的人。在高楼大厦中吃惯山珍海味的人,对竹篱瓜架的黄粱浊酒也有兴趣。

上面说的是空间距离产生美,此外,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朱光潜先生小时候在乡下,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然而几十年后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朱先生在《谈美》中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时间距离产生美。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件秽行丑迹,我们现在却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唐朝诗人李贺在《咏怀》诗中写道:“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春风吹拂下,卓文君美丽的鬓影轻轻晃动。这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

清朝著名文学家、《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曾刻了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颇为自豪。苏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代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因为当时的人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社会信仰和厉害观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我们在时过境迁后,就可以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

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丰富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外,便了无生趣。所以朱先生有一个结论非常好:“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三)距离说的理论支持

从西方美学史上看,距离说起源于审美不涉利害的理论。所谓审美不涉利害,就是说审美和功利、欲念无关。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指出,崇高的对象如暴风雨,和我们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一样令人产生恐怖,但在情感上显得不同。暴风雨如果危及生命,只能产生痛苦。而暴风雨成为崇高对象的条件是它有危险性,但这危险又不太紧迫或者得到缓和:“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之外,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在这里,博

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在主张审美不涉功利的美学家中,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对这一理论的阐述最为著名。《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康德区别了美感和快感。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如渴了饮水,饿了吃饭等。这时候主体只关心对象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而美感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这时候主体只关心对象的形式而不关心它的存在。按康德的说法,美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所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保持距离,这种距离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这是一种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容易和实用功利相联系;距离太过,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和帘相关的诗句,并记录下来,体味一下由帘所营造出来的距离美。

审美与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2837860.html, 审美与距离 作者:叶楠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审美与距离的关系为核心,从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追求和谐之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距离对审美的重要性,强调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追求和谐之美。 关键词:审美距离度和谐 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欣赏某一客观对象时,主体与客体之间便产生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就是距离。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布洛认为:“许多审美观点和审美看法,可以在更基本的概念‘距离’上取得综合。”由此可见,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对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距离究竟对审美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审美的距离呢? 一、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布洛的“距离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他运用这一物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审美关系时,则恰恰反应出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这两种“距离”的联系,认识到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纵观古今中外从审美的角度对距离的不同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 1、空间距离。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善于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使主体离客体太近,就会造成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误区。一是客体的各个部分互相遮挡,那么主体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只有退到一定的距离,审美主体才能从全局把握住客体的整体风貌。另一个是感受美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使审美主体看不到客体原来真实的面貌。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够太大,倘若超出了足以使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距离,那么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人们就会放弃欣赏。比如要欣赏一尊雕塑,作为审美主体就应该注意调整与雕塑的实际距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如果离的太远,主体的眼前只可能是一堆泥土;如果离的太近,观者所看到的也只可能是模糊的一片。审美需要空间距离,就是因为美感的意义就是要使人们产生接近客体的欲望,创设一定的意境,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接近。 2、时间距离。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不可能瞬间完成,而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审美主体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时间积累。另外,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毫无保留地展现在

美学复习笔记

绪论 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 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 美的本质 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 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 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 道家:以道为美 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 鉴”;庄子:“游”,“心斋”、“坐忘” 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 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 2艺术美 3审美(美学) 4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 6美学学科 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 9美感 10审美形态 11审美需要 12审美理想 13审美趣味 14审美活动无功利 15自律性 16审美体验 17游戏说 18审美意识 19艺术传达 22崇高 21优美 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 21优美 22崇高 23《论崇高》 24利奥塔德 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 27罪孽说 28焦虑说 29喜剧 30丑 31荒诞 32“狂欢化” 33人本主义美学 34审美经验 35本质直观 36超验世界 37感知 38想象 39接近联想 40类似联想 41对比联想 42再造性想象 43创造性想象 44审美态度 45审美距离 46游戏说 47集体无意识说 48模仿说 49表现说 50有意味的形式说 51符号说 52艺术品 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

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 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 57意象 58仿象 59兴象 60喻象 61抽象 62意境 63有我之境 64无我之境 65艺术的审美功能 66艺术的认识作用 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68灵感 69美育 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 71《美育书简》 72审美教育 73柏拉图的美育观 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75席勒的美育观 76马克思的美育观 77化育 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 80完美的人 81审美的人 82消融查滓 83”观“ 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 87艺术想象力 88形式符号性 89开放性 90他律性 91意象的物态化 92意象世界层 93悲剧性 94.反思判断力 95先验想象力 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 98人本主义美学 99焦虑说 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 101利奥塔德 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

美学复习

第一章美学的对象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归根结底与三种基本活动联系在一起: 求真——探索(知识理性) 向善——信仰(信仰理性) 爱美——情感(感性中的价值理性)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①从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上看,它是古老的。因为,自有审美符号产生,就蕴含有美学思想。 西方:古希腊金苹果的传说、荷马史诗、古希腊雕塑、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中国: 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河姆渡出土陶盆、彩陶鹿纹盆(半坡类型) 甲骨文的拓片——甲骨文的复原图 孔子(公元前551—479):里仁为美。意为与仁义(之人、之地)为邻里是美好的。 ②从独立的学科形态上看,它是年轻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写了一本书《Aesthetic 美学》,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近代的事,所以是年轻的。 “Aesthetic”一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故有人称其为“感性学”。 鲍姆加登根据人的意识活动的三个层面“知、情、意”分别对应“逻辑学、 Aesthetic 、伦理学”而设立的,因为对应“情”的主要是现实中的感性情感活动以及以情感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所以,有人就将这种以研究感性情感和艺术的学问称为“美学”。 2.西方美学发展概况 (1)准备阶段: A 、古希腊美学:(前六世纪——五世纪)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命题。 从数学和声学观念研究音乐的节奏和谐,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数量差别决定的——“寓整齐于变化”的和谐思想。“事物是由于数而显得美” “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则是丑的和无用的” 亚里斯多德: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明确”。 “无论是活的物体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柏拉图: “美是理式”的命题。 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世界观 “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篇》 音乐对人心的净化作用 “迷狂”说——文艺才能源于神灵附体 B、古罗马美学贺拉斯:“寓教于乐”(最早的美育思想) C、中世纪美学:(公元五世纪—十五世纪)——神秘主义(宗教神学)美学 普洛丁:“放射说”和“分享说”:神发射光辉,众物分享,美亦如此。 奥古斯丁:《忏悔录》记录美学言论:一般美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物体美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但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是上帝在上面打下的烙印。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 一、单选题: 1.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思想家是() A、巴门尼德 B、奥古斯丁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 A、美的本质 B、美的特性 C、美的内容 D、美的形式 3.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门罗 B、柏格森 C、瑞恰兹 D、奥古斯丁 4.明确提出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 A、哈奇生 B、休谟 C、夏夫兹博里 D、荷加兹 5现代西方美学上,把事物分为能言说、能用命题描述与不能言说、不能用命题描述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 A、乔治·桑塔亚那 B、杜威 C、维特根斯坦 D、瑞恰兹 6.“我们说明自然,但是,我们理解心理生命。”这句话提出者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 A、伽达默尔 B、海德格尔 C、施莱尔马赫 D、狄尔泰 7.本质直观理论的提出者是() A、尼采 B、胡塞尔 C、柏格森 D、叔本化 8.导致了解释学“本体论转折”的哲学家是() A、海德格尔 B、柏格森 C、施莱尔马赫 D、狄尔泰 9.“高峰体验”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彼德罗夫斯基 B、皮亚杰 C、布洛 D、马斯洛 10.下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比德”说的是() A、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B、心平愉,则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D、情来神会 11.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 A、整体 B、完形 C、完整 D、格式 12.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想象活动 B、感知活动 C、情感活动 D、理解活动 13.提出“移情说”的美学家是() A、克罗齐 B、里普斯 C、布洛 D、阿恩海姆 14.在审美经验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是() A、想象 B、感知 C、情感 D、理解 15.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阿恩海姆 B、里普斯 C、布洛 D、皮亚杰 16.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审美经验的积累 B、审美心理的准备 C、审美知识的学习 D、审美态度的确立 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8.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9.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1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参考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的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的户外真人秀节目,由制作《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节目中明星爸爸带着子女进行三天两晚的户外体验,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并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 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季的第一期。第一季的明星嘉宾阵容为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和儿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和女儿Cindy、演员郭涛和儿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和儿子天天。互动地点选择了灵水村、大漠、普者黑、海岛、白寺村、雪乡,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放鸟、海上捕鱼等活动。节目中孩子们的天真、懂事、勇敢、善良给观众印象深刻,节目增加了爸爸和子女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性、团队意识、承受能力。引起了观众对儿童教育、父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本文力求去梳理、思考这档节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试从受众的心理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受众对嘉宾的审美认同

(一)对嘉宾身份的仰慕认同――引起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会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有一种尽可能向他们靠近的心理欲求。针对人们的心理特征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受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巧妙借用名人良好的公众形象、社会地位、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大大缩短电视节目的市场导入期。 《爸爸去哪儿》中选取了在不同领域相对优秀的明星爸爸以及备受关注的“星二代”作为出镜嘉宾。有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及其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及女儿cindy、演员郭涛及其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及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及其子天天。父亲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不论是他们的职业身份还是性格特征、教育观念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嘉宾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心、关注,明星优越的生活状态与节目中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进行强烈对比,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的明星、难以预料的情节让受众期待。在众多仰慕者心中和广大观众眼里,对明星的仰慕和认同使电视节目的审美效果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对嘉宾体验的相似认同――置身其中 形成相似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嘉宾所体验的生活与受众的体验接近,嘉宾与受众有相同之处,能够唤醒受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处境等是受众所熟悉的,

艺术审美体验的条件与过程 1

艺术审美体验的条件与过程 1.主体必须是审美主体,对象必须成为审美的艺术对象。 艺术审美体验时,主体应该具有读取艺术对象美学密码“程序“的能力,此种程序与艺术的语言密切相关,这是他成为审美主体的基本条件。换言之,审美主体既必须具有基本的感知能力(譬如正常的视觉、听觉能力)又需要一般的艺术审美修养(能够破解一般的美学密码)艺术审美体验的对象,即艺术客体,必须具有内置的美学偏移,这是艺术客体成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这种所谓内置的美学编码,通常是借助于特定的艺术语言完成的。欣赏艺术史中的各个作品时,审美主体应该’懂得”不同时期艺术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比较顺利的进行审美体验。古埃及艺术家似乎用儿童的心态来创作,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任务的肖像是从最具有“特性”的角度表现的,古埃及人表现他们所“知道”的,希腊人更像刻画他们所“看到的”。中世纪的画家则画他们所“感受”到的。文艺复兴吸收了希腊人的表现手法,画中的情景同他们“看到”的一样。封存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的绘画作品,不能成为审美对象。信手涂鸦而成为的作品,常也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2.艺术审美体验,必须有一中合适的审美情境。艺术审美体验需要合适的审美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除了外在世界的宁静无忧之外,主体还需要具备一种摆脱俗套后的轻松悠闲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体验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审美体验时,肢体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着可以视为审美交流的一个前提条件。涂青山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他的《溪山琴况》描述了一些审美情境。如果不具有合适的审美情境,艺术作品就不可能在审美体验的凝照下复活,并和主体产生“对话”。3.艺术审美体验,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艺术审美体验的距离,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审美体验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互相渗透,互相融入,譬如,加入你想获得悲剧的审美体验,首先就需要和悲剧主人公站在同一立场,取得同一视境,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几乎是无差别的融合状态。如此,悲剧才有可能真正的打动你,感动你。另一方面,在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又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和超越。在悲剧体验中,如果你完全的陷入主人公的情感中或对主人公的命运悲恸中,进入了一种主客不分的融合状态,作为审美体验主体的你,就已经不复存在,审美体验自然难以实现。因此,在审美体验中,需要超然反观或旁观审美对象,这样的距离感,才能使审美体验顺利完成。4.艺术审美体验,有时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审美体验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决定着主体和客体发生关联的可能性。譬如审美主体的人生阅历、历史文化知识素养等,都会对审美的实现施以重要的甚至根本的影响。对于历史题材,宗教题材之类的艺术作品,审美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宗教知识素养,否则难以获得比较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一般具有如下几个阶段: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第一阶段,主体从外部建立对客体的知觉,由此进入表象阶段。第二阶段,主体对表象进行毁损或者说搁置与局部详细加工。原来的整体外部印象不复存在,所见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第三阶段是事物表象,进入体验的更深层次的阶段,视觉在这一阶段几乎不起作用。这是具有某种程度神秘性的领悟和理解艺术阶段。庄子的《庖丁解牛》可以说是对这一体验过程的精妙阐释。庖丁最初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官之止而神欲行。”如果将庄子所定义的时间进行灼减,将他规定的养生的主旨进行置换,就会发现,他所描述的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正好与艺术审美体验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相对应。不解禅悟体验,对于把握艺术审美体验也有帮助。著名禅师青原惟信的一段话,具有代表性:老僧三十年前为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无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审美体验的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时,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就在哎那他纯粹的一瞬间,审美主体完成了现象学的还原,对世界的信阳被搁置起来了,同时,任何实战的货智力的兴趣都停止了。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017师大漯河青海2018级中文本科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美学》作业题 1.解释名词: 美在理式;美在生活;美在比例和谐;移情说;审美距离说;审美积淀;净化说; 自然人 关于美学对象有哪些说法? 什么是审美关系? 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美的本质如何界定? 什么是审美想像? 审美想像和科学想像有何区别?审美标准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何在? 什么是“悲剧”? 化;审美感受;审美理想;表现说;“寓教于乐”;美是关系 2. 3. 4. 5. 6. 7. 8. 9. 10.谈谈“崇高”的规定性。 11.“丑”作为美学范畴有何特点? 12.谈谈“优美”的规定性。 13.审美形态转化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14.社会美在审美中的地位是什么? 15.简论自然美的实质。 16.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 17.简论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 18.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 19.简论孟子的美育思想 20.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异化劳动本身美吗? 21.试分析论述马克思下列论断的深刻内涵:“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 物。” 22.为什么说审美关系是美学的中心范畴,试论述之。 1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东门行 迢迢牵牛星 四、简答题 1. 神话可分哪几类? 2. 《诗经》的内容可分哪 几类? 3. 周民族的史诗有何特点? 4. 《诗经》语言有何特点? 5. 什么叫做《春秋》笔法? 《庄子》的寓言有何特色? 16 ?司马相如的散体赋有哪些特点? 17 .《孔雀东南飞》铺张描写有何意义? 18 .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 1. 《诗经》的艺术特点 2. 《左传》的艺术特点 3. 《庄子》的艺术特色 4. 《离骚》的艺术特色 5. 《史记》是如何刻画历史人物 6 .汉代散体赋的特点 、名词解释 神话 四家诗 毛传郑笺 赋比兴 风雅颂 尚书 春秋三传 春秋 笔法 战国策 晏子春秋 九章 九歌 西汉鸿文 史记五体 世家 汉书艺文 志 骚体赋 散体赋 二、 作品思想内容分析 七月 逍遥游 三、 作品艺术特点分析 东山 兼葭 抒情小赋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离骚 李将军列传 七月 齐桓晋文之事章 殽之战 湘夫人 山鬼 陌上桑 6 . 《国语》是怎样一部史书? 7. 《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何特色? 8. 《战国策》有哪些出色的寓言? 9. 《论语》有哪些名言警句? 11 . 《庄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2. 《离骚》结构是怎样组织的? 13. 《九歌》与《九章》是两组怎样的诗? 14. 《李将军列传》的结构有何特色? 15. 《魏其武安侯列传》有何特色? 李将军列传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论文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学生姓名:尹朝 学号:1049721603311 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 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5) 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 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 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 3.2形式鉴赏(观察) (7) 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 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 4 结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 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

Abstract 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 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 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气”“气象”“圣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无”“大象”即“象罔”“神人”与“至人”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教案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 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1分钟) 导入新课: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 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3分钟)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2分钟) 新课内容: (8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一、审美心理学回顾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二、审美心理要素 1、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1)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2)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3)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4)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摘要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欣赏者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里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去解释和阐述对心理距离学说的认识,去探究文艺欣赏中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模仿形式,从而得出对第二美感的认识,以此来诠释心理距离在文艺欣赏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欣赏者 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第二美感 李沣霖 美,无时无刻都在对人们说着谎言,尤其是在文艺欣赏的过程中,然而正是这样的谎言才会给人最真挚、最纯粹的美的感受,也因此,作为审美者就会不可避免的在审美过程中产生自己对文艺作品的新的感受,尤其是第二美感。而这种感受又因审美者本身的社会生活阅历的不同而不同,因为这样的不同变化在文艺欣赏中便产生了心理距离。 一、心理距离的传统内涵 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它起源于20世纪初对美学的研究。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他的文章《作为艺术因素和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正因此他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国内学者对这一学说的熟悉,源自于朱光潜先生的推重,我们可以从其作品《悲剧心理学》中看到距离说的影子。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美学从审美趣味说逐渐向审美态度说的角度过度。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美学,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审美态度说产生并取得主导地位的变化历程。而布洛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他认为美是不存在纯粹客观性的,因此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美,就会让我们失去许多美感的事实,美感是人们对艺术品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这个效应来自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用布洛自己的话说,“心理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①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一抽象的概念,布洛用“雾海行船”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当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文学院07本九20071110317 李霞摘要:19到20世纪,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美学界有一个被誉为似“生物进化论”的重大发现,这就是以立普斯、谷鲁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移情,既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前者的代表人物为立普斯,后者即以“内模仿”著称的谷鲁斯。而中国早就有“物我浑融”的说法,即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叶有“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区别正与此合。此文即将对此展开论述。 正文: 什么是移情呢?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说“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就有论述,他说:“荷马也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如,“矛头兴高采烈地闯进他的胸膛”,这里就把事物变成活的,即所谓的移情。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把移情现象看做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认为“人心的最崇高的劳力士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而19世纪美学史家洛兹用“设身处地”和“外设”来解释移情现象,“我们的想象每逢到一个可以眼见的形状,不管那形状多么难驾驭,它都会把我们

移置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洛兹《小宇宙论》第五编,第二章)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最早使用“移情作用”这一术语,他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为“移情作用”。在立普斯,将其发扬光大。 在中国很早就有类似的论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有“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就阐释了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提到关于“神与诗者,妙合无垠”的论述。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物我浑融”观正与西方移情说有其相似之处。 立普斯的“移情说”的贡献是巨大的,以至于一提到移情说人们往往想起立普斯,其理论基础是英国休谟的同情说和费肖尔的理论。他把“从力量、运动、活动、倾向等方面来看待对象的方式叫做‘机械的解释’”,把“从人得物,把物看成人的解释定义为‘人格化的解释’”。作为移情说的两个方面,把后一种用立普斯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即把物化为人,从而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更容易理解。他的审美移情说的两个特征,一是从主观反应方面来说,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伴随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二是从对象形式方面来说,审美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形式。 谷鲁斯象立普斯一样,也是一位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doc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 一、名词解释题 1 审美经验 2 直观 3 感性直观性 4 感知 5 对比联想 6 移情说 7 审美态度 8 审美距离 二、简答题 9 审美经验的性质。 10 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11 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2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1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三、填空题 14 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________问题。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_________。 16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_________的探讨,这在英国________表现得尤为明显。 17 经验主义美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_____,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18 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19 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大传统。 20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1)______;(2)________;(3)______。 21 审美经验通过______的方式来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23 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_________的经验。 24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其初级形式是________,又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25 在审美经验中,________是一个核心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