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及餐饮文化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及餐饮文化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及餐饮文化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及餐饮文化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及餐饮文化

一、简况

地理:马来西亚地处赤道,位于东南亚的心脏地带。全境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南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北与泰国接壤。

面积:马来西亚全国总面积为330,435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半岛面积为131,585平方公里;砂捞越州为124,450平方公里;沙巴州为73,711

平方公里)。沙巴、砂捞越与马来半岛东海岸之间的距离约为1000公里,中间隔着南中国海。海岸线全长5,000公里。通常将马来半岛上的11个州成为西马,沙巴和砂捞越州统称为东马。

人口: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分为土著人、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三种。随着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的人口迅速增长,1992年人口统计资料表明,马来西亚人口达到21,885,200。其中马来人约占58·4%、华人占26·4%、印度人约占7·6%,其他种族占3·2%。东马人口中,砂捞越的土著民族以伊班族为主,沙巴以卡达山族为主。马来西亚政府的目标是到2095年人口增加到7千万。

语言:马来语为马来西亚国语。1967年,当议会通过《国家语言法令》后,马来语就被宣布为马来西亚官方语言,各族语文可自由运用和发展。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普遍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使用。马来西亚一些华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有华语、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和海南话。印裔的语言为泰米尔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

教育: 6-11岁接受全日制免费教育的占总人口的96%,12-14岁的占68%。然而,在15-16岁的年龄组中,接受全日制的仅占33%。在下列9

所大学学习的学生约40,000人;1、马来亚大学;2、马来西亚国民大学;3、马来西亚理科大学;4、马来西亚农业大学;5、马来西亚北方大学;6、马来西亚技术大学;7、国际伊斯兰大学、8、马来西亚砂捞越大学和9、马来西亚沙巴大学。

历史简况:马来亚联合邦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正式成立,包含马来半岛11个州,加上沙巴、砂捞越和新加坡。不过,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因此,马来西亚现由马来西亚半岛的11个州和沙巴、砂捞越州一起共13州组成。

马来西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同时维护议会民主。最高元首是国家最高代表,每5年由各周统治者选出。国会分上、下两院。下议院议员是从每5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普选中选出,上议院议员则是由最高元首委任。

行政区域:马来西亚的行政区域划分为13个州和两个直辖区。13州为柔佛州、吉打州、吉兰丹州、森美兰州、彭亨州、霹雳州、玻璃市州、雪兰莪州、丁加奴州、马六甲州、槟榔屿州(均位于马来半岛)、沙巴州、砂捞越州(东马)。两个直辖区是吉隆坡和纳闽联邦直辖区。

主要城市: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位于巴生河和鹅麦湖交汇处,面积243.65平方公里,人口约115万(1995年)。“吉隆坡”的马来语含义是低洼潮湿的泥河口。1880年,英国殖民当局选定吉隆坡为雪兰莪州首府。1895

年,马来联邦也选定吉隆坡为首都。

1974年2月,吉隆坡从雪兰莪州分离出来,划为联邦直辖区,专为马来西亚首都。自70年代以来,吉隆坡已迅速发展成为美丽、整洁、繁荣的现代化都市,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

马六甲为马六甲州首府,位于马来半岛西南端,滨马六甲海峡,马来西亚主要港口之一。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由来自苏门答腊的逃亡王子拜里米苏拉创建于1400年,曾是满刺加王国的都城,也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

马六甲在历史上与中国联系密切。明朝同满刺加王国的政治、贸易有很大发展。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1405年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为满刺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诰印。1411年至1433间,拜里米苏拉及其子孙曾多次访问中国。

槟城

文化与艺术:马来西亚拥有5种文化,亦即:伊斯兰教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基础是马来文化。在国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是一重要因素。其他被认为适合的文化可被接纳为国家文化。马来西亚社会的多元特征,表现在饮食、服饰和建筑风格上也是很有意义的。不同的服饰使得马来西亚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表现在饮食上也是一样,从特别辣的菜肴,到中餐、西餐,一应俱全。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展示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民族特征。马来西亚尊重彼此的信仰、文化和宗教节日,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华人的春节、圣诞节等。传统的音乐、戏剧和舞蹈仍在得以生存并发扬光大。

文学:马来西亚的现代文学是以在该国存在的四种主要语言而存在。由于马来语和英语是该国被全体社群所广泛使用和理解的两种语言,因此,这两种语言就是该国文学的合法工具。文学未来的发展依赖于马来语。马来语文学不但丰富,而且历史悠久。马来西亚政府决心通过马来语作为媒介语来发展马来西亚文学。

宗教:马来西亚作为多元民族国家,每个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

联邦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正式宗教,但信仰自由。在柔佛州、吉打州、吉兰丹州、森美兰州、彭亨州、霹雳州、玻璃市州、雪兰莪州和丁加奴州,统治者即是该州伊斯兰教首领。马六甲州、槟榔屿州、沙巴州、砂捞越州、吉隆坡和纳闽联邦直辖区的最高元首即为伊斯兰教首领。

最大的民族马来族为穆斯林,华人、印裔和巴基斯坦后裔也有穆斯林。华人主要为佛教徒或道教徒。有的华人同时信奉几种教,如:佛教、道教和儒教。印裔主要信奉印度教,也有锡克族。有的华人、印裔以及沙巴和砂捞越州人信奉基督教。

节假日:马来西亚人享有多种节假日,这反映了该国多元宗教特征。穆斯林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哈吉节和穆罕默德诞辰日。华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印裔的节日有屠妖节。二、文化政策

马来西亚主要由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三大民族组成,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起草和实施国家文化政策对于马来西亚这个发展中的、有着不同风俗和传统的多元民族国家来说是必要的,这个政策就是创造一个团结的国家并在国际上维护国家的特征。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意义重

大。

马来西亚政府通过执行国家文化的努力来更进一步加强多元民族结构。文化,特别是国家文化的发展和扩大将有利于作为国家主要产业--旅游业的推广,从另一方面来看,旅游有助于提高本地文化的意识。因此,1987年成立文化旅游部就是发展文化和旅游的重大举措。

创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努力旨在达到三个目标:通过文化加强国家团结,发扬并保持国家特征,丰富和提高生活素质,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政府努力塑造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文化,重视马来语的普及教育。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在马六甲召开第一次国家文化大会。在这次国家文化大会上产生了国家文化三大原则。这三大原则就是:

1、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土著文化为核心;

2、其他文化如果恰当与适合的可以被接纳为国家文化;

3、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回教应成为重要的部分。

文化艺术旅游部是负责执行国家文化政策与战略的主要政府机构,其职能是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规划、协调、评估其政策与计划。此外,其他部门,如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部与司局,私营和文化机构对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艺术旅游部推出各种活动来保存、推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民间体育项目和自卫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计划”下,在外国艺术团组访问马来西亚的同时,派遣艺术团组在国外演出。马来西亚目前与27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文化艺术旅游部也参与文化新闻委员会举办的各种活动。

三、政府和官方文化机构

文化艺术旅游部(MINISTRY OF CULTURE,ARTS AND TOURISM)马来西亚文化艺术旅游部简称文旅部,是其政府25个部署之一。现任部长拿督沙巴鲁丁·吉;副部长拿督邓育桓;政务次长拿督阿卜杜尔·拉赫曼和秘书长哈齐·加利德·伊斯迈尔(主持日常工作)。该部设立于1964年。前身为文化青年体育部,1971年,文化青年体育部分为三大独立部门。1987年5月,内阁改组,将旅游部门并入文化部,1990年10月,该部改名为文化艺术旅游部。部长由总理指名、经最高元首任命。部内设文化司、旅游司、发展司、行政司等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介绍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马来西亚近年来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1990年曾举办国第一个马来西亚旅游年,收益甚丰。1994年又举办第二个旅游年,发展无烟工业,以文化促旅游,用文化赚取外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马来西亚文旅部制定了6项职能:

1、计划、维护和监督国家文化的实施;

2、制定和监督与文化、艺术和旅游业相关的方针政策;

3、设立并监督下属部门的机构;

4、在总体方针政策下,拟定文化、艺术和旅游业的发展计划;

5、实施、协调和监督文化、艺术和旅游业的发展计划;

6、总结和检查文化和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马文旅部下设文化司,专门负责政府文化事务,其主要职责是发展和介绍国家文化。文化司下设机构有:国际处、促进文化发展处、计划协调处及文化遗产保护处等。全国各州政府机构设有文化局,负责各州的文化事务,隶属各州

和文化部双重领导。文化局的官员大多由文旅部派遣。旅游局下设政策规划研究处、基础设施处、文物保护及项目处。

国家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学院(NATIONAL ARTS ACADEMY)成立于1990年,是马来西亚唯一由政府开办的艺术研究机构,隶属文化艺术旅游部管辖。该学院的宗旨是为了培养有技术、有知识的表演艺术、从事研究以及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该院提供四年、全日制学位课程:戏剧、舞蹈、音乐的表演及剧本创作课程。

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公司(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 MALAYSIA)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的前身是1980年7月26日成立的国家电影发展委员会,是马来西亚管理全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1981年6月1日为促进马电影业的发展而建立,属新闻部领导,由董事会管理,现任董事主席是阿卜杜尔·萨马德·伊德利斯。日常行政由总监负责,下辖三个处,分别负责行政与财政、审查、研究与发展。现任总监是穆罕默德·谢礼夫·艾哈麦德。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该局从1986年开始创办定期刊物《国家电影发展局简报》。国家电影发展局负责贯穿新闻部关于发展电影业的方针、政策,协调全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并提供给厂家适当补贴和奖励,但不能以直接或间接的任何形式参与影片制作。国家电影发展局负责审定各电影厂家拍摄的影片,提供技术服务,培训电影工作者,从事研究、开展对外联络活动等方面的工作。

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MALAYSIA)马国家电影局是政府制片单位,于1946年在吉隆坡成立,原名“马来亚电影小组”,1965年8月24日改现名。总监是莎哈鲁姆·莎哈班。该机构属新闻部领导,下设生产、技术、行政、实验等四个部门。内有先进电影设备、录音棚、摄影棚、实验室等。该局主要任务:

1、制作故事片、新闻片、广告片;

2、向独立制片公司出租电影设备等;

3、译制外国影片或打印外文字幕;

4、向广播电视台提供影片;

5、开展对外业务,出口本国影片。

该机构有长期经营和摄制影片的基础,有许多长期从事电影事业,有一定经验的电影工作者。除了自己摄制影片外,该机构也为新闻部,国家电视台和其他政府部门生产影片,同时为私人机构提供电影服务和专业咨询。

马来西亚电影审查委员会(FILM CENSORSHIP BOARD MALAYSIA)电影审查委员会是政府机构,直属内政部领导。1966年7月成立于吉隆坡,1974年改组。现由60人组成,领导核心由包括主席在内的10余人组成。所有成员均由国家元首任命。下设起诉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1、审查国内外电影、电视、录像;

2、负责处理影视商的投诉;

3、裁决有争议的影视片。

所有进出口影片须经该局审查方可发行,审查规定非常严格。凡是违反国家政策、过分宣扬暴力、色情、吸毒、损害男女道德的电影、电视、录像均不予通过。禁止上映宣传共产主义的影片。审查费:故事片按米数计算,每100

米7·70美元。录像按时计算,每小时7美元。复制每小时3美元。

语文出版局语文出版局(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LAYSIA)于1956年6月22日在新山成立,1957年迁至吉隆坡。董事会直接

向教育部长负责。该局的主要职能:

1、发展与丰富国家语言;

2、培养文学人才,特别是马来语人才;

3、印刷、出版或推广马来语及其他语文出版物;

4、推行马来语拼写和发音的标准化并创造合适的马来语技术词汇。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MALAYSIA)于1957年12月建立,原名为公共档案局,1963年改为现名,受文化艺术旅游部领导。在槟榔屿、柔佛、沙巴、砂捞越、丁加奴等地设有分局。该局主要任务:

1、收集、整理、保存国家重要存档资料,包括私人、商务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

2、培训档案管理人才

3、向政府官员和公众提供研究方便。

马来西亚手工艺发展机构马来西亚手工艺发展机构原称马来西亚手工艺局,成立于1979年,受国家和乡村发展部领导。该机构主要任务:

1、恢复、发展全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2、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注重提高手工艺品的产量和质量;

3、培训手工艺人才;

4、帮助手工艺者实行现代化手工艺创作。

电影协调委员会近年来,在马拍片的外国电影商家增多,为加强宣传,提高办事效率,吸引更多外国电影公司在马拍片,1988年成立了“电影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外交部、内政部、文化艺术旅游部、移民厅、警察署、海关税务局等有关政府部门组成,全权处理有关外国电影公司在马拍片事宜,提供咨询服务并适当给予一些外国电影公司一奖励。

马来西亚电影学院为适应马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4月30日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电影专业人才。该学院由董事会管理并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总负责人是马著名电影艺术家金斯·萨姆苏丁。开设的课程分三类,第一类,学制三年,发毕业文凭;第二类,学制二年半,只发结业证明;第三类,短期培训。目前,已招收约40名学员,聘请马著名电影艺术家可高等院校讲师授课。该院的经费主要由新闻部提供。马国家电影发展局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其发展,但根据法令规定,不参与其管理。

马来西亚电影档案馆马电影档案馆于1957年成立,负责影片的搜集、保管、整理、研究并组织观摩放映资料影片。按照国家法令,所有政府部门必须将摄制的影片交档案馆保存。在收集工作方面,除依靠各部门的协助外,也借助于与国外电影资料馆的交换或其他电影机构的合作,如英国的文思纽斯图书馆和日本的几家电影机构。

马来西亚国家顾问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马来西亚国家顾问委员会是政府的咨询机构,成立于1976年6月,受文化艺术旅游部领导,是国家为发展文化事业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委员会由全国著名专家、教授、学者、文艺爱好者等20余人组成。委员均由部长任命。委员会主要任务:

1、为贯彻国家文化政策出谋划策;

2、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接受国家文化政策向政府提供各种建议;

3、为发展全国文化事业向政府提出有效措施。

四、民间文化组织

马来西亚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团体很多,主要有:华人文化协会、作家协会、精武体育会、较有名气的表演艺术团体有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中心艺术团、联邦直辖区的斯里拉维亚歌舞团、砂捞越民间歌舞团、马来西亚“哥苏马”艺术团。另外,华人社会民间文化团体多而活跃,举办的文艺演出频繁,如舞狮、舞龙、武术、气功、华乐、话剧、舞蹈、歌舞、曲艺等传统节目。印度文化以印度传统舞蹈为主。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简称文化协会),于1977年由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发起成立。成立这个协会的目的,主要是为马来西亚华族文化界的朋友提供一个共同研究与提倡华族文化的工作中心,使她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为华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提供一项媒介。

文化协会是一个独立注册团体,纯粹从事文化工作的组织。现任总会长是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钟正山。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华总,原名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或简称堂联)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民间团体中的最高机构,它是由马来西亚13州的大会堂(或最高代表机构)所组成的一个总机构。在马来西亚,总共有4千多个华人民间团体,而这些团体大部份是该会所属会的会员,也是该会的间接成员。该会的组织在82年9月首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发起,并获得各州华团领导机构的响应,随后在83年2月即向社团注册输申请注册,于1991年底获准,并于12月13日举行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第一届中委也随之产生。1997年3月31日,该会正式更名为现名。宗旨:

1、·促进各族之间的亲善与团结;

2、商讨与处理对会员有关系的问题;

3、·针对影响会员的政府政策或措施提出意见;

4、在符合联邦宪法的原则下推动和参与文教、福利、社会工作;

5、·联络与该会宗旨相同的社团,以达致上述目标。

该会的日程行政及协调工作,是由秘书处的职员负责,包括执行总秘书、副执行总秘书、助理秘书、出版经理、舞台总监等;

永久名誉会长为丹斯里林玉静,总会长为吴德芳。

马来西亚全国作家联合会 1957年独立以后,无以数计的文学会纷纷成立,它们为了国家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完整而战斗。然而,这些文学会的努力缺乏协调,也缺乏统一的民族目的。认识到这个弱点后,全国作家协会决定将所有的协会拉到一起,统一在一个组织名下,并于1969年9月20日由13个文学会在国家语文局召开了大会。结果,在1970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了包括13个奠基成员的马来西亚全国作家联合会,

马来西亚全国作家联合会的成立有以下目的:其一,团结用国语写作的作家;其二,为保护全体作家的权益而奋斗;其三,给予该协会以道义和物质支持;其四,为本地作家提高其写作才能提供机会;最后,通过官方语言--马来语来团结全体马来西亚人。

马来西亚全国作家联合会现有团体会员24个,会长是丹斯里拿督伊斯迈尔·侯赛因。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前身为马来西亚华文协作人协会,简称大马华文作协)于1978年7约29日成立,是大马第一个全国文学团体。

作协成立的宗旨有:

1、通过筹募基金或其他合法途径,促进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研究,以提高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水准;

2、联络我国的写作人,以促进马来西亚文学的发展;

3、与其他语文源流写作人交换写作技巧和经验;

4、与国内外写作人保持接触,以了解国际间的文学发展;

5、维护会员的权益与福利。

作协共有会员264人,属下的写作班同学会也有逾百成员。现任主席云里风(陈春德)、署理主席(第一副主席)戴小华。

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NATIONAL WRITER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于1961年2月12日由少数几位作家在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成立,这些作家是:萨马德·伊斯迈尔,卡马鲁丁·穆罕默德,赛义德·扎哈里,阿斯拉夫·瓦哈布,侯赛因·阿里,乌斯曼·阿旺和阿里·艾哈迈德。

1962年9月2日,即马来亚独立5年后,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才得以注册。此后,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变得非常活跃,被公认为是马来西亚最重要的作家协会。马来西亚全国作家协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吉隆坡加强其成为新型文化中心的力量。

雪兰莪精武体育会雪兰莪精武体育会于1921年9月获准注册,乃以提倡体、智、德三育,发扬智、仁、勇三德,完成最高尚之人格为宗旨。

雪兰莪精武创立以后,除积极发扬武术之外,并致力提倡健康文化艺术及体育活动如:中、英文补习班、书画、弈棋、音乐、戏剧、摄影及各种球类运动。此外,尚有服务团的设立。对于社会公益如筹募义款、赈济灾民、捐助慈善机构皆尽力以赴,同时也训练武术指导。由于精武体育会不涉及党派政治活动,并且严明会规,会员严守纪律,深得社会的好评与支持,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声势日渐壮大。

精武体育会总会属下共有12个经政府批准注册的分会,遍布马来西亚:雪兰莪精武体育会、雪兰莪女子精武体育会、森美兰精武体育会、马六甲精武体育会、怡保精武体育会、金宝精武体育会、槟城精武体育会、槟城女子精武体育会、关丹精武体育会、砂劳越精武会、太平精武体育会。

精武以武艺立会,门户开放,不分派别,形成博大丰硕的精武拳书,有系统地编撰武术套路达300余套之多,是一个丰富的民族武术宝库。精武体育会总会属下会员共数万人,各分会的领导人皆为义务性质,不领取任何薪金或津贴,各会的活动经费并没有获得政府支援,全部为自给自足。现任会长为张子贞律师,署理会长杨柏志。

马来西亚民族风情

作者:张天文来源:网络更新时间:2013-5-15 浏览次数:1457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块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大地上,各族人民汇聚形成了奇异独特的风

土民情。

独特的姓名

马来人的姓名十分特别,通常没有固定的姓氏,而只有本人的名字,儿子则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父亲的姓则是祖父的名,所以一家几代人的姓都不同。他们的姓名中,名排在前,姓排在后,男子的姓与名之间用一个"宾"字隔开,女的则用"宾蒂"隔开。如前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侯赛因"是他的名字,"奥恩"是他父亲的名字(即他本人的姓),"宾"则表示男性。

马来人取名字随着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变化而不同。在古代,因为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马来人的名字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而取的,如"山"、"水"、"红色"、"暴风雨"等。在印度文化传入后,则以梵文取名,如:汉都亚、敦?特查。伊斯兰教传入后,穆斯林采用伊斯兰教名或阿拉伯名字,如男子叫穆罕默德、马哈茂德、艾哈迈德等;女子叫法蒂玛、卡蒂加等。但是,现代马来人取名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有的人把夫妻的名字合起来给子女取名等。

复杂的头衔

在马来西亚,每一个马来人都有头衔。在这个国度,出身高贵的有许多世袭的封号,如在名字前冠"东古",表示出身于王族,如前总理东古?拉赫曼。国家最高元首(国王),各州的苏丹、州长给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各族人颁发各种勋衔,受封号为"敦"、"坦?瑟里"、"达士克"等。有的把勋衔放在名字前,受封的妻子则享有"

多普安"的尊称。

国王头衔的大意是:至高无上、光耀盖世的国王陛下。具有王室母系血流的拥有"尼克"与"米盖特"的头衔。"赛义德"、"萨里法"则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独享的尊号。州长的儿子通常叫"东古",女儿通常叫"坦古",意义与王子和公主相当。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过的,男子的名字得加上"哈吉"的尊称,而女子则加上"哈贾"的尊称。

想要恰如其分地称谓一个马来人实在很不简单,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头衔弄错,否则可能惹来大祸,至于姓氏反倒不是很重要。

奇特的见面礼

马来人的见面礼十分独特。他们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合十,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在马来西亚,对女士不可先伸手要求握手,不可随便用食指指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马来人忌讳摸头,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除了教师和宗教人士之外,任何人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如果背部被人触摸过,那将意味着恶运来临。

交往切忌用左手

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交往,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否则便会被视作对他们不礼貌。同马来人握手、打招呼或馈赠礼品,千万不可用左手,因为马来人认为左手最脏,用左手和他们接触,是对他们不敬,犹如某种侮辱。在吉隆坡,所有公厕除了提供手纸之外,每个厕所必有一支自来水管,水笼头上必套上一条胶管,那是专门供马来人洗屁股用的。看来马来人大便后从不用手纸而用左手及自来水清洗。这就是他们认为左手最脏的原因。不要求客人送礼

马来人待客人热情,通常用糕点、茶、咖啡和冰水款待。客人必须吃一点,以示领受主人的热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则认为是对他或她的不尊敬。马来西亚人不要求客人送礼,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槟榔、香蕉、糕点、饼干、糖果之类,表示友好情谊,主人会高兴地收下。

用右手抓饭

马来人禁烟,不吃猪肉、死物或动物血液,平时喜欢喝咖啡、红茶等饮料,也爱嚼槟榔。老百姓以大米为主食,喜爱吃带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饭、糯米糕点、黄姜饭、榴莲饭为主,还有用椰浆和糯米制成的"马来棕"、"竹筒饭"等。他们的用餐习俗也较独特。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马来人用餐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食,只有在西式的宴会上或是在高级餐馆用餐时,马来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一些受西方影响的马来人日常进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烤鸡是著名的风味莱肴,当地称之"沙爹",是宴请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饭时,客人要细心观察主人的动作,依照主人的样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讳的动作。马来人用餐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进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在摆放的各种食品和菜肴之间,放着几碗清水专供洗手用。即使事

先把手洗干净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于礼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湿。

交往要求衣冠整齐

马来人相互拜访时,衣冠必须整齐。如果是穿着拖鞋,首先必须脱掉,放在门口,因为马来人的内厅是供祈祷的地方。一般来讲,马来人男女着装差别甚微。平时马来男子穿着长到足踝的布质沙笼,称为"卡因",上身穿的衣服叫"巴汝"。巴汝没有衣领,宽大凉爽,很适合在热带地区穿。逢年过节或拜访亲友,马来男子总要上着巴汝,下穿长裤,腰部围着一条沙笼,头戴"宋谷"帽,脚穿皮鞋。传统的马来女装包括上衣和沙笼。上衣"克巴亚"同样宽大如袍,身长过臀,沙笼也可长达足踝。这样便可称得上衣冠整齐了。

独特的婚俗

马来人的婚俗很有特色。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持续一周,包括男方带聘礼到女方家接亲、教长为新人念经祝福、举行新人沐浴仪式和合婚仪式等,主要仪式均在晚上进行。七日后,新郎方可偕新婚妻子和嫁妆回自己家里。迎亲时,男方走一半路,女方走一半路;男方要打扮得像高官显要,打着雨伞高高兴兴去迎接新娘;女方则要显出悲伤的样子,因为要远离亲友,故而心情不好。

举行婚礼时,新郎和新娘再次打扮一新,端坐大堂正中,接受来客的祝贺和红包。客人祝贺时不是举杯饮酒,而是鞠躬致意,向新人身上撒上五谷,还要将青草或茶叶煮泡的、象征身体健康的汁液喷洒在他们身上,祝福他们五谷丰登、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在这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专心致志地接受客人们的祝贺。参加婚礼的人,除了新婚夫妇的亲朋好友之外,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去祝贺。婚礼仪式结束时,新郎和新娘回送亲友一枝鲜花,花中扎着一个鸡蛋,表示花好月圆。

马来西亚一些少数民族中自古以来盛行婚事从简的风尚,萨曼族就是这样。这个民族的男子想成家,必须具备负担一家人生活的能力,靠自己伐木建房、筹备家具、添置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强健的身体。这个民族的女子婚嫁的条件是要达到年龄要求,主要是看乳房的大小,是否已来月经及其他生理变化来判断姑娘是否发育成熟。萨曼族的婚礼简朴、热烈,持续一天时间,新郎、新娘的婚礼服同一颜色、同一布料。新郎的头饰是用新鲜的树叶编织而成的帽子,新娘身上装饰着用新布搓成的布条。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向长辈和

亲友们鞠躬致谢,并互相鞠躬致谢,以表示夫妻恩爱。

另外,伊班族人的婚礼也很特别。订婚的时候,男方先向女方的家乡送去糕点、白酒,给女方的邻居也送上一小包糕点。订婚后不久,即可在屋长的主持下完婚。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双双同坐在一面大铜锣上,屋长则手持大公鸡在他们头上舞动几下,为他们驱邪,也为他们祝福。

新生命的"上布摇篮"仪式

马来人生小孩有许多忌讳。孕妇不得打骂人,对牲畜要怜惜,表现出对生物的仁慈。婴儿出生后,父亲不能理发、屠宰牲畜、伤害动物,也不能坐门槛。婴儿生下,助产妇要举行"叶涎"仪式,把涎液吐在婴儿脸上,在产房墙壁上涂些槟榔汁,用木炭熏烟,驱除恶魔,然后用一枚金戒指为婴儿启唇,掏出口中秽物,再把婴儿抱到盆里或河边沐浴。第三天,宴请亲友。满月后盛宴庆贺。

当一个新生的小孩"呱呱"落地之后,满怀喜悦的父母及家里人便要着手为他(或她)准备隆重的"上布摇篮"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要在婴儿出生后的第44天到100天之间举行,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新生命的诞生,二是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欢聚,借此机会密切彼此间的关系。

民间常用的布摇篮,以上下三层布叠缀面貌一新民。每层布的规格大小一样,但布料不同。最下一层用的是厚而结实的普通布,其颜色不甚讲究;第二层用的是东南亚十分流行的印有漂亮花纹的"沙龙"布;而最上一层则是用质地柔软的上等绸布。

布摇篮一般悬挂在房间的正中间,两头用粗绳固定在天花板上。绳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彩条和制作精巧的花鸟剪纸。

上布摇篮仪式一般由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仪式开始之前,先在房间里泼洒香水,点上香。等香气充满整个房间时,主持人便走上前去,面对着母亲怀中的婴儿作祷告,祈求万能的真主赐福、保佑孩子。然后,母亲把孩子抱到摇篮中去。这时,上布摇篮仪式正式开始。只见一位妇女一边有节奏地摆动摇篮一边哼起"法蒂玛"催眠曲,随后众人跟着哼起来。接着,集体再唱一支"玛尔哈班"祝福曲。这时,摇篮中的婴儿由母亲双

手抱起,先是让自家的长辈,后是让大家轮流传看。大家边看边道祝福语或说些赞扬孩子的话。此时,孩子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紧接着,主持人宣布为孩子行剪发仪式。那就是从孩子头上剪下一撮头发,放进一个已被打开的鲜椰子里,祝愿孩子像椰子树一样茁壮成长,将来有所作为。把孩子再次放进布摇篮里之后,主人便以丰富的宴席热情招待来宾们。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佳希,一边向孩子的父母贺喜,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家里人取来一把雨伞撑开,放在摇篮上。据说这是为了庇护孩子,使之免遭一切人间的不幸。

对死者不许嚎啕大哭

对死者,马来人只哀痛在心,从不嚎啕大哭。亲朋及相识者齐集丧家,为死者祈祷。若不在当天出殡,吊丧者须轮流祈祷到天亮。出殡前,先由一名伊斯兰教的长老为死者净身,撒上檀木香,用白布包妥,然后将尸体放入灵架,盖上棉毯,由四名教友抬往清真寺。若路遇其他出殡者,双方止步祈祷,互表同情。否则,送殡亲友有权上前问罪。如果小孩死亡,还须进行"夜祷",每夜由一名长老静坐坟边诵经,连续三五日,让小灵魂超度。

铜锣的奇特用途

众所周知,铜锣是一种打击乐器,奏乐时,它与鼓齐鸣,使乐曲增色。但是,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铜锣除了作乐器外,还被当地人民视为珍宝,用途奇特。在坦布南一带,许多人家都有铜锣,有的铜锣甚至是数百年前祖辈留传下来的,每逢重大活动才拿出来使用,平时都珍藏在箱子里或包好放在固定的地方。男子娶亲时,向女方赠送的聘礼中,铜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经成了一种风俗。到了结婚的日子,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自带铜锣前来贺喜。他们等候在新郎家的庭院里,新娘一跨进家门,便锣声四起,时急时缓,时强时弱,整个院子刹那间变得十分热闹。喜形于色的男女青年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清脆的锣声和着欢乐的笑声,在夜空中荡漾。更为奇特的是,某家的亲人去世,其亲属要在一两个钟头后即尸体凉下来后鸣锣,把噩耗传出去,让乡亲们都知道。锣点通常是两快一慢,连续敲击几小时,然后开始料理死者后事。按坦布南的风俗,第二天,亲属把尸体慢慢放进一口大缸,并盖上一面铜锣,然后才葬入墓穴中去。在沙捞

越,人们迎接贵宾的仪式别具一格。贵宾通过的路上,不是铺着红地毯,而是用许多大小差不多的铜锣排成长长的一列,让贵宾赤脚踏着一个个铜锣走过。若是走得急些,用力大些,铜锣便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就像音乐家演奏乐曲一样悦耳动听。

槟榔叶的奇用

马来西亚人对槟榔叶的感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受割礼、结婚、逝世,无不和摈榔叶结下不解之缘。马来族的妇女,在怀孕七个月后,便不时送一束槟榔叶给接生婆,作为预约她在临盆日帮忙的"定金"。男孩子由童年进入少年时,要进行"割礼"。在接受手术时,便咀嚼槟榔叶来减轻痛苦,因为槟榔叶具有轻微的麻醉作用。

在马来族的婚礼中,槟榔叶更是必备的礼品。人们在谈论婚嫁之前,先有一个求婚的仪式:由男方的家人和亲属组成求婚队伍,捧着一个由槟榔叶扎成的彩环,到女方家去拜访。如果女方有意缔结良缘,就会收下彩环。否则,便把彩环推倒,暗示谈不拢,男方代表便应知趣告退。在求婚的第一步成功之后,双方便要进行纳彩、下聘,而每次互送的礼物中,必定要包括一个扎成王冠模样的槟榔叶的供盘。下聘的当天,未来的新郎要走在行列的前头,手捧槟榔叶供盘,后面才是长长的送礼队伍,分别拿着银纸摺成的亭台楼阁、各式鲜果礼盒、银器、订婚戒指等等聘礼。到了正式举行婚礼时,槟榔叶盆子高高地放在一对新人面前,象征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新人端坐矮台上,接受宾客们的祝福。长辈们又会给新人一片槟榔叶嚼,据说这样就能驱邪避凶,把妒忌他们的小人赶走。古老的马来风俗还把槟榔盅作为新娘贞洁的象征。洞房花烛之夜,新房门外挂有一个槟榔盅子。第二天早晨,人们要是看到盅子还在原地的话,便知道新郎认为他的新娘是贞洁的。而到扫墓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在坟上供一个槟榔叶圈,以寄托哀思。

参观清真寺须注意的事项

非伊斯兰教徒入堂前需脱鞋。女性的穿着不可暴露手臂和双脚。女性如果月经来潮,不得进入祷告堂,不得从正式祷告的伊斯兰教徒面前经过。未经许可,不得拍照。参观清真寺时,不得碰触《古兰经》。

习俗与禁忌

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得体,尊重长者。如果双方都是穆斯林,宾主要用伊斯兰教特定的问候语打招呼。进门时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客人必须把鞋脱在门口或楼梯口,方可进屋。进屋后,宾主双方要互相问候和握手。握手时,双手仅仅触摸一下,然后把手放到额前,以表示诚心。当发现屋里还有其他客人,而自己又必须从他们面前经过时,必须略低下头,并说"对不起,请借光",然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在椅子上不能跷起二郎腿,尤其是在老人面前更不应如此,女子则应并拢双脚,表现得更加文雅。如果席地而坐,男子最好盘腿,女子则要跪坐,不得伸直腿。主人摆出饮料、点心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推辞,主人反而会不高兴。客人要走时,应向主人告辞,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门外。在黄昏时登门拜访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时穆斯林都要做祷告,晚上拜访通常应在8:30以后。

马来人用餐时习惯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须把手洗干净。进餐时必须用右手,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应先向他人道歉。用餐时一般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围坐而食。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则跪坐,身体稍向右偏。上了年纪的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盘腿而坐。伊斯兰教信徒禁酒,招待客人一般不用酒,饮料多为热茶、白开水或椰汁。马来人还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有客人到访,主人除了热情招呼外,最先向宾客表示殷勤和诚意的礼节就是捧上槟榔盘,请客人共嚼槟榔。

马来西亚人的习俗与中国习俗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相异之处主要有:马来人视左手为不洁,因此见面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平时接递东西时,也必须用右手而不能随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礼。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说声:"对不起。"

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否则会引起不快。和伊斯兰教徒一起用餐时,不要劝酒,更应避免点猪肉做的菜肴。马来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若问年纪,会被视为不礼貌。马来西亚并不禁止一夫多妻制,所以不要随便闲谈他人的家务事。对年长者不能直接称呼"你",而应称呼"先生"、"夫人"或"女士"。

马来西亚美食街

[摘要]马来西亚价廉物美的餐厅去哪里找,当地地道菜品何处寻?

在马来西亚考察期间,当地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吃的天堂”——这是大家对马来西亚的共同评价。

走在马来西亚的街头,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餐馆,马来餐、印度餐、中餐、西餐,随你挑选。繁华闹市区内,星级酒店鳞次栉比;城市街衢,大排档更是随处可见。团里的翻译介绍说,马来西亚餐饮业发达,是因为多元的种族造就了多元的饮食文化,而且又经历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及日本等400多年的殖民统治,使得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呈现出东、西方兼备的格局。

考察团在马来西亚逗留期间,我留意了下当地的餐饮业,觉得马来西亚餐饮业发达还另有三大原因或特点。

一是餐馆多。从都市到郊区,既有高档酒店,也有街头大排档,形成了很多“就餐一条街”。尤其是晚上,大街上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家家餐馆高朋满座,生意红火,连店外的廊檐下、空地上,都坐满了食客。

二是价格低。在马来西亚就餐,几乎很少人嫌贵——以当地人的收入水平衡量,官员百姓、贩夫走卒,谁都能吃得起,而且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都可找到适合自己消费水平的餐馆。有一次我们去宾馆东侧的街头大排档吃“酸辣螃蟹”,2.5公斤饭碗大的螃蟹才花去14林吉特(Ringgit),折合人民币30元多一点,这个价格,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看不到的。还有一天晚上,宾馆的工作人员领我们去了一处“嘛嘛档”——一种印度族人经营的小吃摊,在那里,我们吃到了平时在宾馆里根本吃不到的“草根美食”:炒米粉、炒果条、印度煎饼。五个人一顿夜宵才花了300仙(sen),折合人民币6.5元左右。因为就餐价格低,所以马来人特别是工薪族都喜欢到外面去吃。

三是美味多。不管是哪里来的游客,在马来西亚都可以找到适口的美食,因为当地的美味实在是太多了。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国家这里汇集了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他们的食物偏爱酸辣和咖喱。华人的小食方面有酿豆腐、虾面、炒猓条、加厘面、清汤粉、薄饼、海南鸡饭、瓦煲鸡饭、馄饨面、香港点心、肉骨茶、槟城辣沙等,种类繁多。马来人的食物以酸辣为主,其中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香喷喷的沙爹(鸡肉、牛肉及羊肉串)、马来糕点、竹筒饭、黄姜饭等,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咖喱为主味,最普遍的莫过于其拉茶及各类煎饼。其他印度食物还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饭也是有名的。

马来西亚的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死物或运动血液。马来人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餐前必把手洗干净,用餐时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马来西亚民族众多,多元文化丰富了马来西亚的饮食传统。马来西亚的美食极为多样。有人这样形容,您可以每天更换一种佳肴,长达一年之久而不觉厌烦。总体来说,马来西亚的马来菜肴和印度菜肴比中国菜口味辛辣。同时您也会在这里发现有少数民族的美食及不同口味的国际美食。

马来西亚咖喱清新平和马来西亚的咖喱都爱用椰浆去减低辛辣和提升香味,所以味道都是比较平和。他们运用了多种香料,如罗望子、月桂叶,以及香芋等,令咖喱辣中带点清润,充满南洋风味。

马来西亚虾面

食材:大虾、鱼饼、鱼丸、油面、豆芽、鸡蛋、空心菜调料:马来Laska 酱椰奶1罐制作:先将剥好的虾壳和辣椒干放入锅中炒,拿点油下去,炒到虾壳红了放入水猪颈肉下去煮,放猪颈肉下去汤的味道会好点,倒入椰奶,放点盐,味,糖,开文火大概煮2小时左右,在把Laska酱放进锅中用小火炒后放进汤中煮在放入辣椒油,把鸡蛋放进蒸炉去蒸熟后把鸡蛋切一半,2小时后把煮好的虾壳和猪肉拿掉,在把大虾、鱼饼、鱼丸、油面、豆芽、鸡蛋、空心菜这写放去水煮滚后捞起来淋上以煮好的虾汁进去,这时香味扑鼻,吃起来味道鲜美,带点辣辣的,真的很好吃哦!

肉骨茶

是闽南及闽粤毗邻的城乡人民的一种独特饮茶风俗,并由老辈华侨传到海外,成了现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风味小吃。肉骨茶,就是边吃猪排骨边饮茶。肉骨选用上等的包着厚厚瘦肉的新鲜排骨,然后加入各种佐料,炖得烂熟,

有的还加进滋补身体的名贵药材。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热气腾腾的大碗鲜汤,碗中有五、六块排骨,加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还有一盘切成寸把长的油条,茶客根据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盐等调味品。然后,边吃肉骨边饮茶,而且茶类多是福建名茶铁观音、乌龙茶,滋味浓醇,馨香入肺,既是饮料,又是食品。

肉骨茶做法材料: 香料 (用纱布袋包好) : 桂皮棒 1 根丁香 4 - 5 粒白胡椒粒 1茶匙枸杞子 1大匙八角 2 粒猪排骨 500克 (1 磅) 蒜头(无须去皮) 2 大粒黑酱油 1大匙水 6 - 7 杯盐 1大匙生菜 1 - 2 片 (洗净, 分开) 将肉骨,香料包和蒜头放入一个大锅内。把水倒入锅内后将它煮开。撇去汤表面的渣滓,加入酱油和盐后改用小火煮至肉软。先把生菜放进碗内垫底,再把肉骨和汤兜入碗里。配上白饭和沾有酱油的切片红辣椒一起吃。 p/s:香料包不只可用于调味这道美味可口的福建式汤头,它同时也可充当其它道菜菜肴的调味料, 配与香料如: 八角、桂皮棒、丁香、芫荽 (香菜)、小茴香和大茴香。肉骨茶也有潮州式的煮法,其汤头清淡、材料简单,只须蒜头、胡椒和酱青(生抽).

白胡椒煲猪肚汤

原料:白胡椒,性味辛、温。入胃、大肠经。含胡椒碱、胡椒脂碱和挥发油等。功能温中散寒,醒脾开胃

做法:购买猪肚一只,反复用水冲洗净。把约15克白胡椒打碎,放入猪肚内,并留少许水分。然后把猪肚头尾用线扎紧,慢火煲1个小时以上(至猪肚酥软),

加盐调味即可。另外,汤煲好后的猪肚酥烂滑软,切条装盘,再撒上白芝麻和鲜酱油,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冷盘小吃。

有些游客可能受了在国内生活的影响,对于在路边摊点用餐不太放心。但如果摊点卫生、干净,您在路边进食是很安全的。小吃都是现点现做的,所以保证新鲜。小吃摊提供多种选择,像干面、汤、炒饭,及各种不同的海产品。

现在向大家推荐在吉隆坡吃小吃的绝佳去处:一是在市中心的巴生河畔,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中央市场。它是一座典型的马来民族格调的旧式建筑物。市场的二楼主要以饮食店为主,有马来小吃、印度饭馆、泰国小吃、西餐厅等,还有经营美名远扬的中国菜的酒楼。二是在吉隆坡夜市,一到傍晚,无论是在广场还是在内街和人行道上,都摆开了一张张方桌,有叫卖马来"沙爹"、煎薄馅饼、油炸薯片的,有兜售印度咖喱饭、新加坡炒饭的,有推销美国肯德基炸鸡、德国汉堡包的,还有叫卖中国潮州早条、海南鸡饭、广场脱粉、福建炒面、上海春卷、台湾油条豆浆的……叫卖之声一阵接一阵。这些食品有两个特点:一是辣,不管是吃的还是喝的,都给您放上鲜辣椒或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辣椒汁作佐料;二是各摊档绝无互相争客现象,顾客可随意挑选食品,只要您吩咐一声,各处食品便送到您面前,结帐时各店主分别收款。

在吉隆坡,有一样小吃您不得不尝,那就是长期享誉东南亚的中式早茶--肉骨茶。这种肉骨茶是用茶叶、中药材和猪的排骨肉作为主料,配以盐、酱油、胡椒、味精等,在锅里烧煮多时,直到茶叶、药材之味渗入排骨肉里,便可上桌了。烧桌肉骨茶,宜选用鲜嫩的猪排骨肉以及包龙、铁观音等中国名茶,枸杞、当归、黄芪、淮山药等中草药,加上配料适宜,烹调得当,吃起来清香而滑嫩,别有一番滋味。中国游客到吉隆坡后可千万别忘了去尝一尝肉骨茶的滋味。

海鲜

因为马来西亚环海,所以那里有丰富的海产品,比如鱼、明是、花枝、龙虾、蟹等。

在马来西亚吃海鲜是很好的享受,因为所有的海鲜都是新鲜而且精致美味的。

向大家推荐两处食海鲜的最佳地点:其一是哥打巴鲁。那里除了有迷人的海滩以外,海鲜也是品种多样而且鲜美便宜。最令人垂涎不已的是南海大龙虾,硕大肥美,每只约有一斤重,肉质鲜嫩甜美,无论是蒸、焖或剥肉蒸炒,都是百吃而不厌的。其二就是著名的巴生港。巴生港距吉隆坡只有45公里。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渔港。当地的鱼、虾、蟹、鱼翅等,不仅产量丰富,而且价格便宜。巴生港有好几家著名的海鲜楼,顾客每天都是川流不息、有出有进,生意十分火爆。此地的蒸蟹是最负盛名的,因为巴生港的螃蟹大而肥美,肉质厚、蟹膏丰满,几乎每只都不少于半斤重,而且生猛鲜活。烹调法大都在焖、蒸为主。活生生的螃蟹洗干净后,灌以高粱酒或米酒,然后加些姜、葱、辣椒丝及当地调味品,放在加盖的锅里蒸10分钟左右,即可上桌。当打开蟹壳时,膏满肉肥,色泽鲜美,香味四溢,见者无不垂涎三尺。巴一港的炸虾,也是食客大为赞赏的菜肴。一般是选用生猛活鲜的大虾,洗净后蘸上炸粉,放在油锅里快炸,大约九成熟就可以上桌,其味鲜美可口,实在非语言所能形容。此外,那里的蒸鲳鱼、切鱼生、鱼翅等也是全国一流。

燕窝

在马来西亚,燕窝主要产在东马沙捞越的尼亚洞穴国家公园。提到燕窝,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1 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 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 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 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 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郑志锋 (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 ?医史研究?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56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Malaysia),首都吉隆坡,是位于 东南亚的一个国家。马来西亚由十三个州组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新加坡; 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西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燕窝的主要产地,有悠 久的燕窝采摘和加工历史。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 8.7%,华人占23.2%,印度人占6.9%。沙捞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由于民族众多,又是景色秀美的旅游国家,因此也是众民族美食聚集的国度。 ◆ ◆马来西亚(Malaysia)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

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长宽比例为2:1。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 ◆马来族(马来语:Melayu)又称巫族,习惯上也称为马 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马来人是东南亚的土著之一。于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马来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 ◆马来人信奉回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等。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马来人。

1、马来西亚著名建筑 ◆双峰塔(全称吉隆坡石油双塔) ◆【别称】:佩重纳斯大厦、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大厦、国 家石油双塔、双子塔 ◆吉隆坡石油双塔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市(Kuala Lumpur city centre) 简称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属于此计划区的第一阶段工程。于1997年建成使用,共88层,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直到2003年10月17日被台北101超越,但仍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四高的大楼双峰塔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之一,是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 ◆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 桥。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及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主演的《偷天陷阱》里,男女主角就是从这里逃脱。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马来西亚最繁华的景象。双子塔内有全马来西亚最高档的商店,销售的都是品牌商品,当然价格也是最高的。塔内有东南亚最大的古典交响音乐厅——Dewan 古典交响音乐厅。 ◆塔楼的主要用户是马来西亚政府拥有的国家石油公 司。KLCC计划之办公室、购物中心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用餐礼仪存在差异,中国宴会主要体现出尊卑有序,而西方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更加尊重女性。在旧中国,长期以来以南为上,以北为下,并且女性地位不高,所以形成了“南尊北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或年长者首先入座首席,并且在宴会上很难看到女性的身影。但随着科学文化进步,中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这一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而在西方,一般以右为上,左为下,所以尊贵的客人一般安排在主人的右侧。并且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西方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在宴会中女士优先作为宴会安排的标准。

马来西亚旅游文化浅谈

马来西亚旅游文化浅谈 摘要:对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浅析了这些文化的形成以及这些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马来西亚饮食文化辛辣咖喱粉咖喱鸡辣椒伊斯兰教清真寺庙海滩 文章结构如下:一马来西亚旅游的特点及特色 1 饮食文化: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 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 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 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味。马来西亚的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 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用血汗累积起丰富的经济实力。 马来西亚华人的简况 马来半岛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马来亚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1000多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机工志愿回国支援抗战。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在很多地方发动报复性屠杀,有多达30多万华人遇难。1948年,马六甲市建立了蒋中正亲书“忠贞足式”四字的纪念碑,以纪念抗战牺牲华人华侨。 二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殖民地,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并频频发动针对欧洲种植园主和富有华侨商人的暗杀行动。在几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暗杀事件后,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游击与反游击的战争,又称“马来亚战争”,二战后被解散的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因为这场战争而重建,并建立了卓越的战绩。最终游击队被打败。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英国殖民者被游击战打的焦头烂额,一度想将大批华人强制遣返回国,而事实上华人也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者,富裕华人被马共游击队视

中外饮食文化对比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外国语学院汉语081 苗新新学号:200801024121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东方和西方,看起来是个地理问题,但实际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东方,主要指亚洲文化圈,尤其是中华文明辐射的区域,而西方,则是指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欧美地区。文化的内容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是人类的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自然也有着东西方差异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曙光最早照耀到的地方。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代的来临,逐渐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造成的人口大量繁衍,造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垦荒地,使农业占的比较越来越多,畜牧业受到了很大抑制。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有社会上层的人才能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地位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蔬菜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营养。这是我们古时候的饮食模式,这里面有主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地方,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族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但这种饮食模式还是延续下来了。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东南亚历史梗概 ?第一节古代东南亚 一、史前东南亚 ?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 ?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了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以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代表。 ?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 ?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东南亚各地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以后,铁器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使用。 ?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 ?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 ? 1世纪,高棉人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 ? 3世纪时,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 7世纪后期,扶南王国被其北部的真腊国兼并。802年,真腊迁都吴哥,故又称吴哥王朝。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 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丁朝之后,越南又先后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西山朝、阮朝等封建王朝。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点击:1726 时间:2009-04-14 09:03:14 来源: 作者: 【大中小】 中国的菜式更注重味道,西方的菜式更注重营养,如中国菜多用炖的方式,虽然味道好,但是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西方多生吃各类蔬果,营养好但味道不佳。 研究的结果分析西方菜式和中国的菜式各有优缺点。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

史上最全 马来西亚 中英双语介绍

史上最全马来西亚中英双语介绍 History The earliest recorded Malay kingdoms grew from coastal city-ports established in the 10th century AD. It is thought that originally these were Hindu or Buddhist nations. Islam arrived in the 14th century in Terengganu.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was established under a dynasty started by a prince by the name of Parameswara from Palembang. The sultanate controlled the areas which are now Peninsula Malaysia, southern Thailand (Patani),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Sumatra. It exis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within that time period Islam spread to most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Portugal made Malacca a colony in 1511 by military conquest, thus ending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After the fall of Malacca, three nations struggled for the control of Malacca Strait: The Portuguese (in Malacca), the Sultanate of Johor and the Sultanate of Aceh. This conflict went on till 1641, when the Dutch (allied to the Sultanate of Johor) gained control of Malacca. The British took control of Malacca after the Anglo-Dutch Treaty of 1824. The British Crown Colony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was established in 1826, and Britain increased its control over the rest of the peninsula.

马来西亚--中外文化比较

1.开斋节(马来人) 时间:回历9月末,10月初 庆祝形式: 开斋节当天早上,马来人一家起床后就将屋里屋外打扫一番。打扫干净后,他们再把自己梳洗得干干净净,穿上自己喜欢的传统服装。吃过早饭后先到清真寺去祈祷。 祈祷完毕后,他们就到马来墓冢去祭拜祖先。祭拜先人后,他们才会回家欢庆开斋节。 穆斯林在开斋节时,都会举行“门户开放日”。马来语叫做“Rumah Terbuka”,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的家聚会,场面非常热闹。这天,连我国总理的府邸也会举行“门户开放”,让官员、百姓能到总理府去,与总理一同欢庆开斋节。 在开斋节这天,孩子或晚辈也会向长辈行礼,他们用双手握着长辈的手,然后亲吻长辈的手,说一句:Maaf Zahir dan Batin,来请求父母或长辈原谅和宽恕自己这年来的过失和不是。因此,开斋节也是个让穆斯林自我反省的节日。 服饰:男士:松阁(songkok),峇汝(baju balu),沙龙(sarong);女士:头巾(tudung)、baju kurung(宽、长的连身裙) 食物:椰浆咖喱鸡、咖喱羊肉、椰浆饭、沙爹(沙茶酱烤肉串)、马来粽、红玫瑰糖水(sirap) 压岁钱:俗称“青包”(和华人的红包一样)马来人的吉祥颜色是青色 2.屠妖节(印度人) 时间:印度历第个7月,或说印历8月14日(大约在公历10月或11月) 庆祝形式: 这一天,印度教徒们起得特别早,洗浴之后,全家老少拜着鲜花祭神。印度教庙里挤满了善男信女,妇女们供上槟榔叶、槟榔、香蕉和鲜花,向神明顶礼膜拜、祈求幸福。 节日里,人们纷纷点上灯火以庆祝当年降魔伏妖的胜利,屋子里用各种灯光装饰,因此又叫"光明节",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邪不胜正。 来源: 屠妖节也被称为排灯节或万灯节,也可以说成是印度新年。传说印度有个凶残的魔王Narakasura,在他的统治下,使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后来天神Lord Khrisna把这个恶魔杀掉。人民非常高兴,便点灯庆祝。 特色: a.米绘地画,叫做“珂兰”(Kolam),是用染上色彩的米粒拼成的。除了米粒,珂兰 还能用椰丝和粉末等材料拼制。他们相信,若在家门前拼制这种色彩绚烂的美丽地 画,能吸引神明的注意,使神明赐予他们家一年的平安和祝福。印度同胞强调说, 米粒染色时绝对不能将之染成黑色,否则会带来厄运。米绘地画中的米粒若被鸟儿 啄食是件好事,寓意着平安快乐。 b.海娜纹身 服装:男士,多地;女士,莎里、浪咖 食物:印度糕(Tosih)、印度烧饼(capati)香辣红鸡(ayam merah)、酥油饭(nasi briyani)、扁豆饼、拉茶(the tarik) 压岁钱:俗称“紫包”或“蓝包”(印度人的吉祥颜色是紫色和蓝色)

马来西亚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57年8月31日独立。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普特拉贾亚。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相对;东马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称为最高元首,政府由国会最大党或联盟领袖的首相所领导,政治体制是沿袭自英国的西敏寺制度。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亚洲四小虎”之一。[1]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知识经济服务业亦在同步扩张。 概况 国旗 马来西亚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国徽 马来西亚国徽中间为盾形徽。盾徽上面绘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盾面上的图案和颜色象征马来西亚的组成及其行政区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剑,它们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兰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间部分绘有红、黑、白、黄4条色带,分别代表雪兰莪州、彭亨州、霹雳州和森美兰州。盾面左侧绘有蓝、白波纹的海水和以黄色为地并绘有3根蓝色鸵鸟羽毛,这一图案代表槟榔屿。盾面右侧的马六甲树代表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边代表沙巴,图案中绘有强健的褐色双臂,双手紧握沙巴国旗。盾面下

马来西亚旅游 领略多元文化特点

马来西亚旅游领略多元文化特点 马来西亚是个以农立国的民族,因此维持着许多原始信仰,特别是各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马来西亚文化的多元化不但互相并存,还互不歧视,互相交融。槟城一向有东方之珠的称号,是东方城市中最如诗如画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犹如朝圣者心目中的麦加一样,沙巴的诗巴丹就象是潜水者心目中的天堂。除此之外,马来西亚还有许多令人称赞的地方和美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马来西亚这个多元化国家吧。 便捷的航班 乘坐亚航,很快便会抵达马来西亚。“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满天星星围绕在身边,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和憧憬,去槟城州高渊便是不二选择。你可以在乔治敦享用早餐,在吉隆坡吃午餐,晚上再回到婆罗洲。一切都显得非常方便。 坑爹的出租车 除了计价器上的金额外,有些其他的额外费用需要特别注意。在大街上打车时,先说明目的地,讲好价钱才上车。关于收费标准可先在旅游局或饭店里问好。以防被敲诈。建议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 盛产可可粉 从1950年至今,马来西亚是可可粉和麦芽饮料的最大消费国,该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米洛工厂。在肯德基都有出售由可可粉冲的咖啡。 民俗禁忌

马来西亚的人们不吃猪肉、死物或动物血液。只有在华人经营的餐馆才会看到猪肉。 Guinness(吉尼斯) Guinness(吉尼斯)作为帝亚吉欧旗下的著名啤酒品牌,是世界第一大黑啤酒品牌。在马来西亚也能品尝到这么美味的啤酒哦,还在等什么呢! 免税岛

瓜镇(Kuah)是兰卡威的主要城镇,也是岛上的主要购物区,在海湾的沿岸有很多商店都出售各种免税商品,特别是啤酒和巧克力十分便宜。另外,纳敏岛和刁曼岛都是指定的免税岛。在这些地方,可以买到优质的烟酒。 以生物多样性著称 马来西亚是一个热带雨林国家,盛产许多热带水果,以生物多样性著称。在马来西亚,能够看到野生的大象、老虎和红毛猩猩。西巴丹岛是一个菌菇形状的海洋小岛,由于珊瑚礁在原来的海底睡火山上生长,经过多年后而露出水面600公尺而形成的。海底有超过三千种鱼类、数以百计的珊瑚、许多因迷途而溺毙的海龟遗骸以及由海底石灰岩礁形成的龟冢。另外,在婆罗洲丛林中发现了神秘寄生植物——尸花。经过1亿年的进化历史,这种花从宿主体分离出来,但共享着大量宿主体的基因,它们“吮吸”基因的过程类似于一些动植物遗传获得基因。 槟城炒果条 它与一般我们吃到的华人炒果条,简直完全不同。华人炒出来的比较干,带点油腻,而“马来炒果条”是带汁的。小小的一碟,它里头集合了酸甜苦辣四种味道,

马来西亚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57年8月31日独立。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普特拉贾亚。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相对;东马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称为最高元首,政府由国会最大党或联盟领袖的首相所领导,政治体制是沿袭自英国的西敏寺制度。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亚洲四小虎”之一。[1]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知识经济服务业亦在同步扩张。

概况 国旗 马来西亚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国徽 马来西亚国徽中间为盾形徽。盾徽上面绘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盾面上的图案和颜色象征马来西亚的组成及其行政区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剑,它们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兰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间部分绘有红、黑、白、黄4条色带,分别代表雪兰莪州、彭亨州、霹雳州和森美兰州。盾面左侧绘有蓝、白波纹的海水和以黄色为地并绘有3根蓝色鸵鸟羽毛,这一图案代表槟榔屿。盾面右侧的马六甲树代表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边代表沙巴,图案中绘有强健的褐色双臂,双手紧握沙巴国旗。盾面下端右边绘有一只红、黑、蓝3色飞禽,代表沙捞越州。盾面下部中间的图案为马来西亚的国花──木槿,当地人称“班加拉亚”。盾徽两侧各站着一头红舌马来虎,两虎后肢踩着金色饰带,饰带上书写着格言“团结就是力量”。 国花 朱槿 国鸟 爱情鸟(犀鸟)

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英语外研版 4A Moule4 Unit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课题小组特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认真的比较,这里将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

解读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

“我特别能吃辣,即使是重庆火锅的麻辣程度也能接受,”很难想象这话出自外形温文尔雅的刘国华之口。在多元美食文化相融合的马来西亚,想吃中国菜简直易如反掌,这或许就是刘国华能迅速适应中国美食并爱上它的原因。除了普通话、英语和马来语,刘国华还精通粤语和客家话,但他却不觉得自己是语言天才,“在马来西亚,人人都会说两、三种语言,这得益于马来西亚多元的民族文化。作为华人,会说一些方言更是不足为奇。”谈话间,刘国华总是笑脸相迎,言谈举止间透着礼貌与儒雅,不难看出,刘国华从小就受到马来西亚热情、包容、谦逊的文化洗礼。 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人,对与自己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天生的包容,刘国华和诺朗都是如此。这和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模式密不可分。“在入学之前,家庭教育就会给我们灌输‘人们信仰不同的宗教是件很正常的事儿’,因此上学之后,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都会成为非常好的伙伴,不可能因为信仰上的不同而在学校互相敌对。”在诺朗眼中,这就是为何马来西亚会是一个和谐的多元文化大家庭的原因。诺朗回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受到同班同学的“陷害”,被老师惩罚,但他并没有生气,下课后仍然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和不同信仰的同学们愉快相处,回忆起来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诺朗的这份包容,正是马来西亚人最突出的个性。 从民族飞向世界

马来西亚航空的LOGO是月亮风筝。说起风筝,诺朗很有发言权,“我非常喜爱马来西亚的风筝,它代表着马来西亚的传统文化,也牵挂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于是,诺朗便扮演起历史讲师的角色,为我们介绍起马来西亚的民俗传统。“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是最痴迷风筝的民族。最开始,马来西亚人喜欢风筝,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每年4月稻田收割之后,都要举行放风筝活动,庆祝丰收。我们把风筝作为装饰品挂在自家墙上;还会收集以风筝为主题的邮票;参加民间举行的斗风筝比赛;哪怕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也常常手执图形优美的风筝欢迎贵宾。”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人们最喜欢的还是月亮风筝(WauBulan),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而马来西亚航空正是看中了这一民俗特色,“月亮风筝不论从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来讲都更胜一筹,因此选用它作为LOGO也别具喻意。马来西亚人乐意接纳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也更希望将这些文化传递给全世界。”刘国华说起这番话时倍感骄傲。 刘国华和诺朗都是非常尊重民族传统的人,这一点从他们对Batik的热爱就看得出来。Batik是马来西亚传统服装,人们在节庆和重要场合才会穿,国家领导在接见外国元首时也会穿。“Batik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刘国华一本正经地给我们介绍起来,“就拿我身上这件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