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研究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研究、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研究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

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研究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XXX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XXX以死直的忠诚,XXX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XXX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XXX留取XXX的豪情到XXX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XXX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XXX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XXX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能帮助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研究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XXX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XXX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XXX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XXX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XXX

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研究的潜能,发展个性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周全素质。大量的课外浏览,有助于把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到爱中华智慧。以汉字为首要载体的中国语言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信息源,……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结构,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相互认同的文化表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

核。学生通过大量浏览祖国的语言笔墨,不仅能够明白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浏览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紧张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独途径。

四、有助于培养独立研究的良好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研究,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研究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XXX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XXX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沟通语文课内外的联系 黄宅镇中心小学郑湛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增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用课程资源。 1.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他们最易感知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可能是个体的行为,要影响整个教师群体,这种方法时效较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另外,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要求语文学习要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加强综合实践;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

大语文教育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与作文 主讲吴芙蓉 何谓“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是语文教学领域、范畴的广泛化、扩大化、社会化。 语文教学就是“一体两翼”。“一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社会、语文教育。具体地说,“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三个课堂”,其中,课堂教学是“轴心”;从纵向看,可包括学前、学龄和继续教育。也可以说,“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绝非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 一、现代大语文教学观的几个特点 (一)、“大语文”教学观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1、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2、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突出德育的统帅地位。 3、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配合。 4、加强语文课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听、说、读、写、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 5、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和生活化。 6、实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二)“大语文”教学观它突出强调社会性。 (三)“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开放性。 (四)“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定性,体现了选材的现实性、时代性。(五)“大语文”教学观它有利于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我的“大语文”观 (一)、我的“大教材”观 1.读有字之书 2.读无字之书 (1)科学观察 (2)科学实验 (3)游戏活动 (4)手工制作 (5)新闻媒体 (二)、我的“大课堂”观 1、阅读教学与运用 A、一篇带一本 (1)、课前初步阅读 (2)、课堂讨论探究 (3)、课后拓展阅读 B、学一篇写一篇 2、诗词教学与运用 A、学一首带一类 (1)、课前查阅资料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9236324.html,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作者:王广明尹淑云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0期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无论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已故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系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他说:“语文教育一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历史发展中心,我们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目标 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这种开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和谐发展为本,即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视其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涉及两个层面问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 1.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人类文明,于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创造性的、能适应省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与之相匹配,大语文课堂必须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摒弃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四要素的均衡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非理性因素)。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是 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往往被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大语文”提倡的“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这种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二、放的教学内容

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2 教学渠道;3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作为语文教师,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大语文教育观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正确的语文思维,发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语文实用化的一种教育观。 一、重视语文实用性 语文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因此,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语文的实用性。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规范性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语言实用化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思维教育 语文思维是指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语文思维与学习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教育即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思维。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领悟等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学以致用。 三、倡导创新教育 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教育方法。因此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育,

通过兴趣小组、课堂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上传业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 除了语文知识外,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完整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 大语文教育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六、培养中国文化自信心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七、营造良好的语文氛围 语文氛围是指在学校和家庭中创造出的能够激励学生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大教材观。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水平。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水平训练缺乏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挤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作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实行。 二、大课堂观。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擅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水平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有‘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有很多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素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素养 作者:薛春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 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薛春华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各项教学计 划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将语文基 础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以及试题的反复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 培养和提高。因此,即便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不到具体的发挥。本文以大语文观为研究对象,就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进行了探究,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1.树立大语文观,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是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向学生灌输大 量的语文基础知识、理论以及一些解题技巧等,而学生白主学习和思考以及接受学习方法指导 的时间均比较少,这样,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只是成了接受考试的一种工具,同时,学生也将大量课外活动的时间供给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实际锻炼的时间大大缩水。 而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大语文观,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的这 些弊端和问题。而就具体的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努力, (1)变革传统语文课堂结构模式。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轮流到课堂前来进行演讲,可以讲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谈谈理想以及自 己对于生活的一些感悟,为了促使每个学生均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采取轮流或者抽 签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文导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要求学生 自己搜集、讲解,而其他学生做必要的补充的方式来开展,而教师则只需要适当指导即可。而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要切实将字词句篇的理解落实到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上,甚至包含文章 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和分享阅读的一些经验,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和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 会逐渐得到提升。 (2)丰富课堂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是按照语文教材来开展授课,并认为语文的学习实际上就是阅读教材和写作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观 点和看法,不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在这种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 到有效地提升,只能勉强被动的去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语文任务。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其 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除了依照语文教材来开展授课外,还可以为学生组织 一些辩论课、演讲课、书法课、表演课、读书课以及朗诵课等,同时要积极与学生就活动过程 中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2.拓宽学习视野,把语文学习引领到校园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以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场所,仅仅在教室中来 展开语文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大语文观下,教师需要将教学场所从室内扩展到室外,将教材生 活化,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教材中的一些弊端,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校园环境是学生学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 电话:1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想品德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全面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要树立大语文观,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持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 多维拓展语文能力 除了传统的语文学习外,学生还应该进行多维的语文拓展活动,提高语文素养。这包括参加各类语文竞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写作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 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在树立大语文观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在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教师们应该

引导学生以诚实为本,做一个守信守约的好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 ### 倡导注重细节的习惯 语文学习中,细节决定成败。学生应该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从字音字形的细微之处开始,逐渐培养用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塑造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 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是提高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观的重要环节。语文学习不应只是死记硬背,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审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的独到见解和新思路。 ### 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维拓展语文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倡导注重细节的习惯,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基础。愿我们共同努力,为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

树立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在我们所处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无论从《语 文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里,还是在语文学科教材的编排上,都能真切地体会到顺应时代 潮流的、对于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呼唤及期盼。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是交际 的工具,语文既是母语教育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不能再以把课本 学会、“嚼烂”、“吃透”为学习语文的目的。 课本仅仅是一个例子,关键是我们应该通过这个例子,在课下、生活中随时随地学语文,因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说,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不能只 局限于通过课本教材和讲授语文课来完成语言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形成一个大语文观,即加强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的有效沟通,全方位拓宽教育渠道,着力发挥语文实践的 功能,落实新课标确定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所谓大语文观,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语言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语文教学融入 到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成为课堂的延伸,使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 表达能力,锤炼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 大语文观的组成部分包括: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 料当作教材,有重点、有目的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的“大教材观”;“跳出课堂教语文”,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大课堂观”;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于无法之中取法”的“大教法观”。 根据个人的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要树立和贯彻大语文观,前提是正确处理应试和素质 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上,使语文课堂教 学向社会延伸。同时,着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尝试: 第一,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提倡所谓的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老师把自己的一桶水慢慢地 倒给学生,学生在一种非常被动的情况下,似懂非懂地去接受。这样的教学,老师教着累, 学生学起来也非常的枯燥困乏,教学处于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 课程改革以后,每学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到图书馆、书城、网站 搜集与本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 料的能力,同时还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是一举三得。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当 集体赏析品味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作者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当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告诉学 生鲁迅先生还写了很多好的散文、小说、杂文等,不妨搜集来读一读。结果有很多同学陆续 借来鲁迅先生的著作进行拓展阅读,班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鲁迅热”。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节目”,可谓丰富多彩。老师要善于用身边 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及时发现、用心体会,然后用敏感的心灵和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只有 学生真心体验的一些事情,他们写出来才会有真情实感。

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大语文观念

---------------------------------------------------------------最新资料推荐------------------------------------------------------ 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大语文观念 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新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 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在这种课标影响下,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备课抄教参,上课讲教参,学生课后背教参,学生满脑子装的是教参;还有一些教师专注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什么造字法、造词法、名词、介词、主语、谓语、明喻、暗喻、顺叙、倒叙等等,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晕头转向,毫无运用和实践的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本来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不见了,本应带入语文课堂的社会与时代的新鲜信息没有了,课堂上充满的是喋喋不休的知识讲授和茫茫无边的试卷练习。 说得严重一点, 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尘封的古籍。 由此看来,我们是应该转换做法了。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 1/ 7

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一句话,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就是说,要树立大语文观念。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怎样贯彻实施大语文教学思想呢?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尝试,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谈一谈本人的几点做法与体会,资以交流,并请同仁们指教。 一、精编精选阅读材料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一向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 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以外的非专业性的报刊杂志中的文章,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彻底的失败,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只靠课本远远不行,必须辅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开展课外阅读,虽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读。 看课外书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决不能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因为青少年学生涉世不深,经历不广,虽有求知欲,但缺乏识

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 “大语文” 观

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大语文” 观 为育人而教书,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认识了的老问题,但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并非如此。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 挥棒” 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或是狭隘的实用观点,使语文教学囿于“字 词句语修逻” 的识记,脱离生活实际。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与我们的育 人宗旨也不相适应,只有提倡并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 之路,开拓语文教学的范畴, 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 1 拓宽课堂,走近生活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 在于学校教学。我们给了学生多少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书看报呢?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机 会认真地去读几部文学名著呢?每学期我们开展了多少辩论、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呢?又曾几何时我们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学习于生活呢?我们的教学常局限很小的圈子,施行 的是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又怎能教出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 能力,必须解开诸多束缚,拓宽教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 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大 语文教育圈来开发这些环境资源,创建语言运用教学体系。建立大语文教学圈,就是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放到语文课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 构成的圈化的语文能力训练驿站,把语文技能放到这条驿道上,一站一 站地滚动训练,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我们平时提倡开辟第二课堂,确实是一种行之 有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编写刊物,搞社会调查,写影视评论,作读书心得交流,组织朗诵演讲比赛,这些虽是“传统” 方法,但只要教师脚踏实地认真组织、指导,切实有序地作为语文教学常规去做,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开展“自主阅读” 建设“书香校园” ,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经典土壤。自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 伸和补充,可以结合本年度的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的选择 读物。通过浏览性的范读、探究性的速度、品味性的精读,加以指导。掌握摘抄、写体会 等阅读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阅读兴趣,自主经历读书的过程,提高阅读品味。为学生创 设与书为友,与经典为邻的书香环境,让学生在博大丰富、高尚文雅的文化宝库里完善发 展自我,用健康优美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和,它的外延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因而语文教学要 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只有走进教材,才能学到语用经验,而只有走出教材,才能内 化经验,丰富经验。要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现代社会知识的补充、扩展,还应注重帮助学生系统地去吸收我国文化瑰宝。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因此,我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课外阅读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学生将不知不觉地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我确信他们能在语文、作文中体会 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意义。 3 学科渗透,注重整体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不断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 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 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又与其他 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宽教学的领域,实现多学科融合。

树立大语文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作为肩负着为人类传承知识、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民教师,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同时在语文中加强”美育”的培养对于深化大语文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这门学科首先是一门工具,是我们思维、学习、交流、生存发展的工具,小学语文工具性这一性质更为明显。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这字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也是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其次,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语言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情冶性。离开交际功能,抽去情和意,语文便成了空壳,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显现不出来了。因此,语文是与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再次,小学语文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语文的教材中的

每一篇课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辅相成,决定了语文课程文道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使学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小之以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一、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文章外在形式如语言文字、写作方法,既为通常听说的”文”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即为通常所说的”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思想内容就不会形成文字,产生作品;同样,只要作品一出现,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也不可能没有思想内容而说出一个意思或写成一篇文章。可见,”文道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无论是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的,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师在教会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也有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还有热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物、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爱美情趣等等的品德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学习语文为基础的,是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特点,脱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空一些道理,就会使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如果离开思想教育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会使语文课变成说文体字课或单项的语言训练课。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过程中十分注重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明白更多的道理。例如:《可爱的草塘》、豆鹆稚剿返日庋目挝模氏衷谘媲暗牟辉偈且桓鼋┯驳奈淖址牛且环琶赖姆缇巴及福浅渎耸榛獾幕妫幌瘛冻こ恰贰ⅰ墩灾萸拧氛庋奈恼拢嘎读死返牟咨:椭泄爬系奈拿鳎凵涑隽宋夜糯投嗣竦闹腔酆臀耷畹牧α浚诮萄д饫嗨频奈恼碌氖焙颍颐遣唤鲆娑良潜常匾氖窃谇币颇懈跃裆系奶找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整体语文程度不能令人满意,这都是老话题了。原因何在?人们往往对教材、教法议论得较多,而很少从思想观念上去找原因。其实,语文的教与学不应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一方面,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从这点上讲,语文教学应称之为“语文教育〞更适宜些〕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课堂的学习生活〕,另一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才能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进步。由于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一切人类文化成果的载体,教语文必然要与教学做人、学生活结合起来,也即语文教育的内容必然贯穿人文精神。〔二〕语文教育要把知识传授与开展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开展语文才能与开展其他才能〔诸如自学才能,研究才能,公关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开展才能与开展智力素质、非智力求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教学内容要注意到生活化、实用化、现代比。要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络亲密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生活的名篇时文作为课文。〔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进步语文才能和其他素质。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大家知道,为了对付考试,如今普遍是一种应试教育。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这时语文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表达了这样的目的和要求:一方面重视学科的工具性,另一方面重视其思想性;一方面强调语文才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非智力因素。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开展趋势,人们对语文教学又提出了要重视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些要求,?实际上已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狭义的“语文教学〞所能承当得了的。例如关于语文才能,叶圣陶曾谈得很实在,他说:“尽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移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才能〞。尽管叶老的话主要是强调语文才能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语文才能既是一种生活才能,就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