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

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

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还必

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

热为△H= kJ/mol。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

为。

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若干化学键的键能( kJ/mol,25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2、反应C(石墨) →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

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

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例题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

68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3) 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 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 /mol

CH4(g) +2O2 (g) = CO2(g)+2H2O (l);

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mol

C3H8(g) +5O2(g)= 3CO2 (g) +4H2O (l);?H = – 2220 kJ/mol

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

(A) 1:3 (B) 3:1 (C) 1:4 (D) 1:1

7、已知

(1)H2( g )+1/2O2( g ) = H2O ( g ) ΔH1 = a kJ/mol

(2)2H2( g )+O2( g ) =2H2O ( g ) ΔH2 = b kJ/mol

(3) H2( g )+1/2O2( g ) = H2O ( l ) ΔH3 = c kJ/mol

(4) 2H2( g )+O2( g ) =2H2O ( l ) ΔH4 = d 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 。

A、a

B、b>d>0

C、2a=b< 0

D、2c=d>0

8.若2.6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l)ΔH=-1300 kJ/mol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600 kJ/mol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

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s)+O2(g)===CO(g);ΔH= kJ/mol

(s)+O2(g)===CO2(g);ΔH=- kJ/mol

(g)+O2(g)===2H2O(l);ΔH=- kJ/mol

(g)+1/2O2(g)===H2O(g);ΔH=-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H=/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

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

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2、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

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学习目标: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二学习过程

1.引入: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①C(s)+1/2O2(g)==CO(g) ΔH1=

②CO(g)+1/2O2(g)== CO2(g) ΔH2=mol

③C(s)+O2(g)==CO2(g) ΔH3=mol① + ② = ③,则ΔH1 + ΔH2 =ΔH3所以,ΔH1=ΔH3-ΔH2 ΔH1=mol+ mol=mol

2.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如何理解盖斯定律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4.例题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

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B )

A.H2(g)+Cl2(g)=2HCl(g);△H=-Q1

1/2H2(g)+1/2Cl2(g)=HCl(g);△H =-Q2

(s)+1/2O2(g)=CO (g); △H= -Q1

C(s)+O2(g)=CO2 (g); △H= -Q2

(g)+O2(g)=2H2O(l); △H= -Q1

2H2(g)+O2(g)=2H2O(g); △H= -Q2

D. S(g)+O2(g)=SO2 (g); △H= -Q1

S(s)+O2(g)=SO2 (g); △H= -Q23、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H= 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其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过程:

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来表示,单位为:mol/L,时间用t来表示,单位为:秒(s)或分(min)或小时(h)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

V == △C/ t 单位是:mol/(L·s)或 mol/(L·min)或 mol/(L·h)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

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t

c

V ??=

【例题】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和3mol 的H

2和N 2,发生 2 2NH 3 ,在2s 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的NH 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 N

2 + 3H 2 起始量(mol ): 1

3 0 2s 末量(mol ): 变化量(mol ):

则 VN 2==2×2== mol/(L ·s ) VH 2==2×2== mol/(L ·s ) VNH 3==2×2== mol/(L ·s )

【明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3.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每种物质都可以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快慢。

4.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即: VN 2 :VH 2 : VNH 3 ==== 1 :3 :2

5.对于在一个容器中的一般反应 aA + bB == cC + dD 来说有:

V A :V B :V C :V D === △C A :△C B :△C C :△C D === △n A :△n B :△n C :△n D ==== a :b :c :d

6.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例如:

可逆反应A (g )+ B (g (g )+ D (g ) ,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

进行得最快的是( B )

A. V A ==L ·min

B. V B == mol/L ·min

C. V C == mol/L ·min == mol/L ·s

对化学反应速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以mol/L 为单位,时间单位通常可用s 、min 、h 表示,因此反应速率的与常见单位一般为mol/(l ·s)、mol/(l ·mon)或mol/(l ·h)。

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体系中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一般是以最容易测定的一种物质表示之,且应标明是什么物质的反应速率。

3、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同一时间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有相互关系,彼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 对于反应)()()()(g qD g pc g nB g mA +=+来说,则有

q

V p V n V m V D

C B A =

==。 4、一般说在反应过程中都不是等速进行的,因此某一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这一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表征性抽象】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的速率。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呢

(明确)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活化分子的数量增加,有效碰撞的频率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1.一个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与产物的浓度关系不大 2.对于可逆反应来说,正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A 、B 两种物质的浓度,与C 、D 两种物

质的浓度关系不大。而逆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C 、D 两种物质的浓度,与A 、B 两种物质的浓度关

系不大。增加A 或B 的浓度只可以使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不会影响逆反应的速率。3.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增加这些物质的量,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 【应用】1.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制乙炔,以减缓太快的反应速率。

2. 制Fe (OH )2时,通过降低NaOH 溶液的含氧量(给溶液加热)来降低Fe (OH )2被氧化的速率。

(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压强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 【收集事实】途径:已有的实验知识 (提出以下几个实验)对比

1. 10ml 、L 的Na 2S 2O 3溶液与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实验。

2. CaO 固体与SiO 2固体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aSiO 3。

3. SO2 与O 2在一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SO 3。

(讨论)给上述三个反应的容器加压,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是怎样变化的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压强会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明确)1.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正比。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多到原来的2倍,即体系中各个物质的浓度都增加,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减小,因而反应速率减小。

2.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的体积改变很小,因而它们的浓度改变也很小,可以认为压强与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关。

【结论的再理解】1.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而影响反应速率的。我们在分析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最终落实到浓度上,将压强问题转化为浓度问题。

2. 对于那些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温度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

【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 2. 回顾过去已有的化学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事实。

『演示实验』10ml 同浓度的Na 2S 2O 3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与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对比实验 『复习回顾』1. Cu 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情况的对比。 2. Mg 条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情况的对比。 【实验事实的处理】1.化学用语化(写方程式)

(1) Na 2S 2O 3 + H 2SO 4 == Na 2SO 4 + SO 2 + S ↓+ H 2O 或 S 2O 32- + 2H + == SO 2 + S ↓+ H 2O

(2)Cu + 2H 2SO 4(浓)=== CuSO 4 +2 SO 2↑+2 H 2O (3 )Mg +2H 2

O === Mg (OH )2 + 2H 2↑ 2. 表格化

【表征性抽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要加快。经过实验测定,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到原来的2~4倍。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明确)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分子总数一定,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高,是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而活化分子数量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升高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活化分子数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应用】1.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

2. 合成氨工业中,是在5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加快反应进行的速度。

3. 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催化剂是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2.回顾已有知识

(演示实验)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

(复习回顾)用KClO3制氧气的实验

【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

(1) 2H2O2 == 2H2O + O2↑

(2) 2KClO3 == 2KCl +3O2↑

2. 列表对比

【表征性抽象】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明确)当温度和反应物浓度一定时,使用催化剂可使反应途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此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故

化学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认识】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仅仅是改变始态到终态的途径,不改变反应的结果。例:

(1)在加热条件下: 2Cu + O2 == 2CuO

2CuO +2 CH3CH2OH == 2Cu +2 CH3CHO + 2H2O

(2)氮的氧化物破坏臭氧: NO + O3 == NO2 + O2

NO2 + O ==NO + O2

2. 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负催化剂。

3. 对可逆反应而言,正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且加快的程度相同。相反,负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减小的程度相同。

【应用】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约85%的反应需要催化剂。尤其是现代大型化工业、石油工业中,很多反应还必须使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例;接触法制硫酸工业。

【课堂练习】1.要使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2A

(气)+B

(固)

==2C(气)+Q(Q>0)的

正反应速率显著加快,可采用的措施是(不考虑固、气态间的接触面积)()

A.降温 B.加入B C.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D.加入A

2.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2的生成速度V随时间t变化如图。其中t1——t2速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t2——t3速度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

t 12 3

【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S↓+ H2O

或 S2O32- + 2H+ == SO2 + S↓+ H2O

(2.) 2Mg + O2 ===2MgO

(3.) CaC2 + H2O === C2H2↑+ Ca(OH)2

2. 列表对比

(3)电石分别在水中和

饱和食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 学 过 程

[引言]:

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

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

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 2和H 2尽快地转变成NH 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 2和H 2转变为NH 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一、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阅读教材27页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 下,既可以向 进行,同时,又可以向 进行的反应。 如: 注意:1、

2、

3、

2、不可逆反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如:H2的燃烧: 酸碱中和:

生成沉淀的发应: 生成气体的反应:

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思考1:对于不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吗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考2: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1、化学平衡的建立

类比:溶解平衡的建立:(以蔗糖为例)

开始时:

平衡时:

结论:。

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 (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CO + H2O (g) CO2 + H2

开始浓度 0.01 0.01 0 0

一段时间后0.005 0.005 0.005 0.005

如图:

归纳:

反应开始:

反应过程中:

一定时间后:

思考: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是否停止了

2、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下的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或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的特征:

(1)条件:

(2)对象:

(3) 等:

(4) 动:

(5) 定:

4、应用:

例1、可逆反应2NO22NO + 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 、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l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反馈练习:

1、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P(g) + Q(g) R(g) + 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和S生成速率相等

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Q、R、S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2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单位时间内生成了2molC2的同时也生成了1molA

⑵、一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生成

⑶、反应速率v(B2)=v(C2)=1/2v(D2)

⑷、C(B2):C(C2):C(D2) = 2:2:1

⑸、温度、体积一定时,[B2]、[C2]、[D2]浓度不再变化

⑹、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⑺、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⑻、温度、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⑼、百分组成 B2% = C2% = D2%

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2(气)+B2(气) 2AB(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A2、B2、AB的浓度不再变化

(B) 容器中的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2n mol的AB

(D) A2、B2、AB的浓度之比为1:1:2

4、在1大气压390℃时,可逆反应:2NO2 2NO+O2达到平衡,此时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

条件下H2密度的倍,求NO2的分解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

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 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 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 (溶解) V (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 (溶解) V (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 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

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 2Cr 2O 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 2O 72- + H 2

O 2CrO 42- + 2H + K 2Cr 2O 7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L K 2Cr 2O 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Fe 3+ +3SCN - Fe (SCN )3 (红色) 实验步骤:向盛有5 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思考与交流】

1、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

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移动。

(2)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例:

①旧的化学平衡②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请同学们用v-t图表示下列平衡的移动:

③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④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⑤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说明:(1)

(2)

(3)

(4)

【实验探究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阅读教材30页实验2-7)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v-t图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一般反应:mA(气)+n B(气)= p C(气)+qD(气)+Q(千焦)通式为例来讨论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三者的影响极其规律。

注:用“=”表示相等 “↑”表示升高或增加 “↓”表示降低或减少 “—”表示无关或不变

“V ”表示体积 “v ”表示速率

反馈练习:

1、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CO 2的平衡浓度为C 1摩/升,现再充入CO 2使其浓度达到2C 1摩/升,重新达到平衡后, CO 2的浓度为C 2摩/升(设温度不变),则C 1和C 2的关系是( ) A. C 1 < C 2 B. C 1 = C 2 C. C 1 > C 2 D. 2C 1 = C 2

2、现有可逆反应2A + B + H 2O C + D 已达到平衡,往平衡体系中加水稀释,平衡向_____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mA(气)+nB(气) pC(气)+qD(气)的平衡体系,当升高温度时,体系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从变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n>p+q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n>p+q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n

4在密闭定容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 (g )+mB (g )pC (g )+qD (g )ΔH>0处于平衡状态(已知m+n>p+q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升温时C (B )/C (C )的值减小 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③加入B 后,A 的转化率变大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1、对于反应A 2+3B 2 2AB 3以下表示的反应速率中,速率最大的是

A 、v A =·L -1min -1

B 、v B =·L -1min -1

C 、v 3AB =·L -1min -1

D 、v 2A =·L -1·S -1

2、在2L 密闭容器中,盛有2mol X 和2molY 物质进行如下反应:

X(s)+3Y(g) Z(g),当反应进行到10s 后,测得生成 Z ,这期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v X =·s -1 B 、v X =·L -1·s -1 C 、v y =·L -1·s -1 D 、v y =·L -1·s -1

3、现有三个体积相等的密闭容器中都进行如下反应:

CO 2+H 2 CO+H 2O(g),反应所处的温度相同,但反应的起始浓度不同,其中甲:

[H 2]=[CO]=amol 乙:[CO 2]=amol [H 2]=2amol 丙[CO 2]=[H 2]=[H 2O]=amol ,达到平衡时,CO 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丙>甲>乙

B 、甲>乙>丙

C 、乙>丙>甲

D 、乙>甲>丙

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mmol 的A 和nmol 的B ,发生如下反应:

mA(g)+nB(g) PC(g),平衡时C 的浓度是wmol ·L -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不变,起始时放入amolA 、bmolB 和cmolC ,要使平衡时C 的浓度仍为wmol ·L -1,则a 、b 、c 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 、a:b:c=m:n:p

B 、a:b=m:n 和p c m ap

=+ C 、

m a p mc =+和n b n pc =+ D 、a=3m , c=3n 和c=3

2p 5、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以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A 、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高三新课程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归纳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 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注 意: 水解:吸热反应 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4Cl 与Ba(OH)2?8H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 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 加热或点燃条件。

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表示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 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的“+”与“—”,“+”表示,“—”表示;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考虑ΔH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l、s、aq (3)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熵的基本涵义及能量判椐和熵判椐的基本内容。 2、能说出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对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 教学难点、重点:能说出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对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化学反应原理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反应速率)、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后两个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今天我们解决,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反应进行的方向。 [板书]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问题]科学家是怎样根据什么原理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回答) [回答]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最低”和由“有序”变“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相关联的能量判椐和熵判椐,为最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依据。 [小组探讨]不借助外力自发进行的自发过程的特点。 [汇报1]体系趋于从高能态变为低能态(对外做功或释放热量)。 [讲解]同学们所回答的就是所谓的能量判椐:体系趋于从高能态变为低能态(对外做功或释放热量)。 [板书]1、能量判椐:体系趋于从高能态变为低能态。 [问题]同学们在相互探讨一下由“有序”变“无序”的自然现象,举例说明。 [汇报2]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或液态物质蒸汽(包括挥发性固体),会通过分子扩散自发形成均匀混合物。物质溶于水自发地向水中扩散,形成均匀的溶液等。 [讲解]为解释这一类与能量无关的过程的自发性,科学家提出了另一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变为无序的倾向。 [板书]2、熵判椐: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变为无序的倾向。 [讲解]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转换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总是从高能量向低能量转换,从有序到无序,人类利用这个过程让能量做功,同时系统的熵增加,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熵增加的过程,就意味着能量耗散了,从有用的能量转化向对人类无用的能量。 [思考]气态、固态、液态三者熵值大小。 [板书] 熵值:气态>液态>固态。 [学与问]发生离子反应条件之一是产生气体,利用熵判椐进行解释? [回答] 根据熵判椐,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变为无序的倾向。气态熵值大,反应沿着从有序到无序方向进行。 [讲解]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在无数化学家的辛勤努力下,发现绝大多数放热的化学反应都能自发地进行。因此提出用反应的焓变(ΔH)作为判断反应自发性的依据。这样就得出:若ΔH<0,正向反应能自发进行;若ΔH>0,正向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逆向反应能自发进行。并进一步提出,ΔH的负值越大,放热越多,则反应越完全。因为反应进行时若放热,则体系的能量必然降低。放出的热量越多,则体系的能量降低得越多。因此,反应体系有趋向

化学选修四绪言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人教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 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 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 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 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 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创新教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以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标分析 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点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 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 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 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 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 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 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 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 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 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 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 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 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 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案7鲁科版必修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你知道钠这样的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水上可以燃烧吗?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氯气泄露事故,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这是什么原因?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消除了危险源。你知道碱液为什么能消除氯气的危害吗? 这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质,而研究物质性质是有方法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沿什么途径去研究才能更好更快的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思考·提示】 思考:在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提示: ●四种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 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 1、钠的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 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第五课时) 【题15】A、B、C、D四种物质皆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加入水稀释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 A.A+B C+D B.A+H2O C+D C.A+B C+H2O D.A+2B+H2O C 【解析】选项A中:加水稀释后,A、B、C、D四种物质被同等程度稀释,所以平衡不移动;选项B中,加水稀释后,A、C、D三种物质的浓度均减小,但水并未变,所以C和D 的有效碰撞几率显著下降,A与水的却不显著。(对于该反应,也可作如下分析,加水后,水在混合体系中的百分含量增加,相当于水的“浓度”增加,所以平衡向右移动);同理,选项C中,加水后平衡应左移。选项D中是一个非可逆反应,加水后平衡不移动。 【题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后达到平衡时,SO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和0.9 mol,此时容器内SO3的物质的量应为() A.1.8 mol B.2 mol C.2.2 mol D.2.4 mol 【解析】 【题17】某温度时,把1 mol 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4 s时NO2的浓度为0.04 mol·L-1,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前4 s中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1·s-1 B.在4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2O4 0.4 mol D.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O2 1.6 mol 【解析】因为出现红棕色,所以说生成了NO2气体。2NO2N2O4,4s时,生成的NO2的物质的量是c(NO2)V=0.04 mol·L-1 10L=0.4 mol,则消耗的N2O4是0.2 mol,剩余的N2O4是0.8 mol,这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0.4 mol +0.8 mol=1.2 mol。由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4s时容器压强为开始时 1.2倍,前4s中,v(N2O4)=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 1.三草酸合铁酸钾K 3[Fe(C 2O 4)3]·3H 2O 是一种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光照或受热易分解。实验室要制备K 3[Fe(C 2O 4)3]·3H 2O 并测定2- 24C O 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I .FeC 2O 4·2H 2O 的制备 向烧杯中加入5.0g(NH 4)2Fe(SO 4)2·6H 2O 、15mL 蒸馏水、1mL3moL/L 的硫酸,加热溶解后加入25mL 饱和H 2C 2O 4溶液,继续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将所得FeC 2O 4·2H 2O 晶体过滤、洗涤。 (1)制备FeC 2O 4·2H 2O 时,加入3mol /L 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K 3[Fe(C 2O 4)3]·3H 2O 的制备 向I 中制得的FeC 2O 4·2H 2O 晶体中加入10mL 饱和K 2C 2O 4溶液,水浴加热至40℃,缓慢加入过量3%的H 2O 2溶液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滴加饱和H 2C 2O 4溶液使红褐色沉淀溶解。向溶液中再加入10mL 无水乙醇,过滤、洗涤、干燥。 (2)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会生成K 3[Fe(C 2O 4)3],两个化学方程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3K 2C 2O 4+3H 2C 2O 4=2K 3[Fe(C 2O 4)3]+6H 2O 。 (3)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2-24C O 含量的测定 称取0.22g Ⅱ中制得的K 3[Fe(C 2O 4)3]·3H 2O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5mL3mol /L 的硫酸,用0.02000mol /L 的标准KMnO 4溶液滴定,重复3次实验平均消耗的KMnO 4溶液体积为25.00mL 。 (4)滴定时KMnO 4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K 3[Fe(C 2O 4)3]·3H 2O 样品中2-24C 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抑制2Fe +的水解(答案合理即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分解过量的22H O (答案合理即可) 酸式滴定管 最后一滴标准4KMnO 溶液滴入后,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s 不再改变 ()244243K SO MnSO Fe SO 、、 50% 【解析】 【分析】 (1)制备242FeC O 2H O ?时,加入3mol/L 硫酸的作用是抑制2Fe +的水解; (2)根据信息第一个生成K 3[Fe(C 2O 4)3]的化学方程式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全册导学案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知道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能 量变化的原因。 2.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 别,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3.初步学习测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能正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 当措施减小误差。 4.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回顾】 下列变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有属于吸热反应的有. ①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②铝热反应 ③点燃的镁条继续在CO2中继续燃烧④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⑤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⑥C与CO2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1)(2) (3)(4) 常见的吸热反应 (1)(2) (3)(4)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温度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符号单位 2.能量变化的原因 (1)宏观?H= 总能量-- 总能量 (2)微观化学反应本质 ?H= 破坏键吸收能量—形成键放出能量 破坏键吸收能量形成键放出能量?H0 放热反应 破坏键吸收能量形成键放出能量?H0 吸热反应(填>,<或=) 【问题解决】已知断裂1molH2(g)中的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O2中的共价键需要吸收498kJ的能量,生成H2O中的1molH-O键能放出436kJ的能量。试写出O2(g)与H2(g)反应生成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作业: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1.短周期相邻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不可能为() A.1 B.2 C.8 D.10 2.元素周期表中第ⅢA族至0族区域内的五种元素原子序数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五种元素所属周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中五种元素位于第一、二、三周期 B.图②中五种元素位于第二、三、四周期 C.图③中五种元素位于第三、四、五周期 D.图③中五种元素位于第四、五、六周期 3.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在周期表中位于A、B、C、D四种元素中间(如图所示): 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是(镧系、锕系、0族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4.原子序数为n的元素E,与A、B、C、D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若A、B、C、D、E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85,则关于E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17 B.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是一种金属元素 D.位于第三周期第ⅤA族 5.A、B、C都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符合的一组是() A.铍、钠、铝 B.硼、镁、硅 C.碳、铝、磷 D.氧、磷、氯 6.A、B、C都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A、B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C元素的原子序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A的原子序数7 B.元素B位于第ⅥA族 C.元素C位于第四周期 D.元素C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 7.A、B、C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A、B、C原子序数之和为29。下列关于A、B、C三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短周期元素 B.它们都是主族元素 C.元素B的原子序数为8 D.元素C位于第三周期ⅣA族 8.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其中x的值为35的是()

2020届高三新课程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归纳

2020届高三新课程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 归纳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取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 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取或放出的 热量称为反应 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缘故: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取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讲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3〕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能够是整数也能够是分数,但系数与ΔH 的值一定要相对应。 〔4〕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但中学化学中所用ΔH 的数据一样差不多上在101kPa 和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专门注明; 〔5〕关于可逆反应,其ΔH 同样要与系数相对应,但假设按系数投料反应,那么由于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其反应热的数值会比ΔH 的数值要小。 三、燃烧热、热值与中和热: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课题: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 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 +6H +===2Al 3++3H 2↑ 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蜡烛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6H +===2Al 3++3H 2↑,故答案为放热;2Al +6H +===2Al 3++3H 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步骤1:取8mL0.11mol L -?的KI 溶液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FeCl 3溶液5~6滴,振荡; 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CCl 4,充分振荡、静置; 步骤3:取上述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少量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KSCN 溶液5~6滴,振荡,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Fe 3+,来验证是否有Fe 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针对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KI 溶液过量,Fe 3+完全转化为Fe 2+,溶液无Fe 3+ 猜想二:Fe 3+大部分转化为Fe 2+,使生成Fe (SCN )3浓度极小,肉眼无法观察其颜色为了验证猜想,在查阅资料后,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比水轻且微溶于水,Fe (SCN )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 3+可与46[()]Fe CN -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 4[Fe (CN )6]溶液检验Fe 3+的灵敏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用书(DOC)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 说明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绪论 1课时 第一章 6课时 第二章 11课时 第三章 10课时 第四章 6课时 复习 2课时 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课时分配建议可供教师安排课时参考。 教学建议分节编排,包括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思路、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等部分。活动建议主要是对如何组织实验、科学探究和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建议。问题交流主要介绍“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或对栏目活动的组织提出建议,有些还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习题参考包括提示、参考答案以及补充习题等。教学资源主要编入一些本章教材的注释或疑难问题的解答,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原理拓展、科技信息、化学史、国内外化学与化工生产中的某些新成就等。这些内容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一般不宜对学生讲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应该指出的是,教参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的,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本书编写者:何少华、裴群、金仲呜、冷燕平、黄明建(按编写顺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