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透过法国学生看法国与中国

透过法国学生看法国与中国

透过法国学生看法国与中国
透过法国学生看法国与中国

透过法国学生看法国与中国

这个星期的休息日,我女儿学校的法语社团将有几个法国的交换生来她们学校,走进学生家庭和社团的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几天。女儿在第一次的报名申请时没有举手申请,回家后跟我们说了这件事,我问她为什么不举手申请,她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才了解法语,基本上不会说法语,怕跟别人沟通不了;二是交换生人数比较少,只有几个,怕举手申请了却没被选上,不好意思。我告诉女儿,正是因为你不太懂法语才要努力和别人交流沟通,如果你很会法语那就失去了学校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其次你举手申请才会有机会选上,不举手是肯定不会选上的。过了几天,女儿回家告诉我,因为来她们学校的交换生名额增加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增选,这次她报名了,这次报名的人不多,老师说有可能都会选中,学校还可能安排两个孩子共同接待一个交换生,要我们全家做好接待法国交换生的准备。我听后非常高兴,因为我让女儿知道了做人首先要有勇气站出来,机会才会有可能降临你身上,其次我为女儿有这样一次和外国学生生活交流的机会而感到高兴。

在确定了这件事后,我要女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抽时间出来准备一下接待法国学生的相关事宜,如确实听不懂时该怎么办?法国学生来了你打算向她了解法国的哪些方面内容等。女儿后来告诉我,她们老师告诉她,法国人也会说英语,她打算用英语和对方交流,有不会时准备用一个网络翻译器,同时也准备一本英语词典,另外她也去向外教老师请教了一下法国人的生活习惯,老师告诉她法国人喜欢吃法式面包,在我们这儿有三个地方卖的面包比较适合法人口味,法国人一般有体味,她们爱用香水,法国女人一般会抽烟,法国人爱干净,有时一天会洗几次澡,特别喜欢早上洗澡等。我和她妈妈则讨论如何招待她的每天三餐,是在家吃中餐还是带出去吃西餐,她妈妈还把这个信息告诉女儿的表妹表哥堂弟堂姐,到时还邀请他们都来一起接待别人,用女儿的话说,爸爸妈妈比她还激动些。其实我们不是激动,而是高兴和担心,高兴这次交换体验活动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是通过这次交换活动女儿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常识肯定会有所提高,因为我女儿待人接物上有些木讷;另外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女儿会原汁原味的了解到法国的一些文化与习俗,虽然我们没经济能力送女儿去法国学习、旅游,但这次可以不出国也能了解到法国的一些文化和习俗。

同时我们也想让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家里亲戚的几个孩子们共同分享,让大家都有一个学习了解的机会。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有点担心,担心孩子与交换生语言完全不通怎么办,那样会很麻烦,会不会搞的双方都很累或不愉快,担心我们接待上礼节不到位,影响中国人的形象,那就有失国体了。

临近交换生到来的前一天,学校通知我去开了一个接待交换生的家长会,学校告诉我,我们家孩子和她们班另一个同学一起接待一个法国学生,学校要我们两个家长自己商量怎么接待,为了给孩子多交流的机会,我主动申请了让法国学生住我们家,另外一个家长也建议每天让两个孩子一起接待法国学生,不要分两天一天一个家庭,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几个孩子在一起可能她们会更有利于交流。

周五的下午终于来到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向孩子们的班主任请了一个小时的假,带她们一起去迎接法国交换生,女儿妈妈告诉我,迎接时法国学生都很大方,都举动行贴面礼,但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很羞涩,不好意思。我们家孩子接待的法国学生叫克露易,是一个很漂亮的法国女学生,她是法国图乐市让莫内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19岁了,比我们孩子要大5-6岁,我开始有点担心年龄相差太大了,到时她们交流会有思想上的障碍。我们首先把法国学生接到我家,让她把行李安置好,然后我们两个家庭一起带法国学生去万达吃晚餐。我们决定,第一餐和最后一餐带法国学生在外面餐厅吃,中间就全部在我们家里吃,这样可让她比较全面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去万达的路上,本来只有一公里的路,却花了近30分钟才到,因为周末晚上六七点钟时开发区路上车特别多。我在开车时发现,三个孩子座后面,法国学生座边上,她一上车后就找到安全带系上了,而我们的两个孩子一点这样的行为意识也没有,我也没做声。到了万达后,由于人太多、车太多,我找不到地方停车,我就叫她们先下车去万达三楼找餐厅,自己则找地方停车,我要孩子们对法国学生解释下,我去停车了,我发现两个孩子对着法国学生说了一通,那个法国学生只点头,我想孩子们英语还基本上可以与法国学生交流,这让我放了一个大心,我生怕说的相互听不懂,最后只能手舞足蹈,那就掉的大。在孩子们的介绍下,她们选择了一家东北饺子馆的餐厅,孩子们说法国学生想了解中国的特色食品。在餐厅里,我担心法国人饮食卫生习惯,怕她们不喜欢一起吃一个菜,建议她们各点自己想要吃的,一份份的点,最后法国学生点了一碗粥和一个韭菜盒子,我们的两个孩子也学着点了一碗其他的粥和

一份小主食。我发现法国学生可能不知道可点菜,或不知道怎么吃中国菜,所以她点的还是有点像西餐式的。

接下来两天里,孩子和我们家长给法国学生安排了比较丰富的活动,周六上午孩子们一起去游览了江汉大学,中午在我们家吃了中餐,下午我们冒着点小雨带她去世茂龙湾看了下,然后带她一起去中国的菜市场一起买了点菜,最后去法国街看了下,买了她们法国正宗的面包甜点,晚上和我家的亲戚朋友们一起在家共进晚餐和开了一个小型的交流会,大家通过几个孩子当翻译,轮流向法国学生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解答了法国学生想了解的一些问题。周日由两个孩子妈妈带着她们去参观了省博物馆,看了下黄鹤楼、户步巷等,我就没参加了。在我与法国学生接触的一天多里,我也通过女儿提出了我想了解的一些问题,如法国学生每天生活是怎样的?法国教师受尊重吗?法国人是如何看待拿破仑?……法国学生也问了我们一些关于中国食品上的问题等。在交流中我感觉女儿口语还行,相信这两天她说的英语绝对比学英语以来加起来的口语表达还要多,有时看女儿不会说某个单词时,努力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法国学生说不出某个词语时拼命用肢体语言表达和马上翻英语词典给我们看,我就想孩子们这时表现出来的学习英语肯定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要知道这句话怎么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时的学习是动机最强,效果最好的。看着孩子们与法国学生亲切交流,听着她们交流的问题,观察法国学生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不禁让我对印象中的法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了些不一样认识与感触。

1.法国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能力非常强。

仅与孩子们交流一天,周六晚上时我就发现这个法国学生已经会说很多中国话了,如“你好!”、“谢谢!”“非常好”、“豆腐”“满汉全席”“跟我说”“非常棒”“不会”“没有”……,并且我发现她在与孩子们交流时,不时的冒出几个中国词,她很想说中国话,也很努力的学中国话。另外我还发现她很愿意学新鲜事物,如学中国人用筷子,在每次吃饭时,我们总是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摆在她面前,我发现她没有用汤匙,总是用筷子,虽然有时筷子用不好,常把菜夹掉下来,或用筷子夹菜吃姿势不雅,但她不换用汤匙,后来我发现她可用筷子夹蔬菜和臭豆腐了,进步很快。愿意学新鲜东西,并且不怕开始学不好出丑,我觉得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学习力的体现。

2.法国人对规则的教育是进骨子里的。

每次我看那个法国学生坐上车,总是自觉的系上安全带,不管我们的孩子系不系,她总是要系,过马路时只要有人行道,我看她总是走人行道,后来一次座在车上,我要女儿问她:你们座后面也要系安全带吗?她把她的驾驶证拿出来,指给我女儿看,她说她已拿了驾驶证,驾驶证上明确写着,司机上车后不仅自己要系安全带,还要检查全车上的人是否系了安全带,要督促全车人系安全带,再看看车两旁才能启动车。她说行人过马路也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的。我想她身在异国他乡,没有警察监督,仍能记住他国家的规则,说明她们国家对规则的教育是多么深刻,实效性非常强而不是形式上的教育。

3.法国学生非常大方和懂礼貌。

相处的一两天里,我觉得这位法国学生常非大方和懂礼貌,每次和女儿和我们交流时她都很自然,虽然她英语也不是很好(她说她母语是法语,主要学的外语是德语,其次是英语),但她和我们交流时总是欢声笑语,不时的配上动作表演,每次和我们吃完饭她总要对我们说声谢谢。第二天晚上,我们吃完晚餐后,我们家几个有孩子的亲戚都把孩子们带到我家,想让孩子们和她交流一下,于是一大家人座在客厅里,大家轮流和她交谈着,不会说英语的就由三四个会说的帮着翻译,她想了解的,大家集中给她回答。晚上大家离开后,我和孩子妈妈收拾餐厅和客厅,这位法国学生洗漱完后出来,特地跟我们说声谢谢,谢谢我们今天的安排。其实我开始挺担心的,怕人来多了她不好意思,但没想到她却觉得我们这样是特地为她安排的,所以她特地的说声谢谢。

4.法国学生的学习也非常辛苦,但她们目标却不是为了上大学。

在我们心中,一直都认为外国的学生学习应该是很轻松的,在校时间应该是很短的,没有作业或作业不多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在一天的中餐后,我女儿想了解她们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她说她每天早上八点上学,下午六点回家。晚上作业多般做到十一点至十二点,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所以她们喜欢喝咖啡来提神,并且她说她们考试要考很多方面内容,她特别怕物理,总学不好。我们和女儿都感到很吃惊,原来法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女儿问她高三马上读完了,准备上什么大学?她问女儿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她说她们国家很多人都不上大学的,她们高中毕业后会选择一门技能或自己喜欢的职业去边实践边学习,她说她喜建筑设计,她将去学习并实习这个专业,今后她将从事这个专业工作。而我们国家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这更是我们做家

长的梦想,她们孩子学习辛苦是为自己的职业学习辛苦,我们的孩子学习辛苦仅仅只是为考大学辛苦。

5.法国学生的自力更生意识与能力很强。

在中国,孩子能考上大学做父母的就谢天谢地了,只要孩子们考上好成绩,其他一切不用她们操心了,但在法国她们的思维却不同,克露易告诉我们,她现在已开始勤工俭学了,她经常去她父亲工作的单位当前台接待,她已开始准备她学建筑设计的学费了。其实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大学,我一直认为是劳动让人类变的越来越聪明的,人总是在劳动中发现或感悟到一些道理,因此我总是想让女儿多参加一点社会实践或生活劳动,但她总没时间或者不愿意,我们总停留在想法上,别人却是先行动再思考。

6.民族膨胀欲望是每个民族的共同点。

在接待法国学生前我就在读一本书——《拿破仑传》,知道有法国学生要来后,我加快了读这本书的进度,主要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法国的一些有关历史,了解法国人的思想好与法国学生交流。因此克露易来后,在一次中餐后的交流中我要女儿帮我问了一个问题:法国人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的?她说拿破仑是她们国家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很聪明,法国人非常崇拜他。我问她拿破仑非常独裁,你们为什么还那么崇拜他?她回答我说因为拿破仑把法国的领土打的非常大,他让法国拥有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所以法国人民都很崇拜他。我想想也是,每个民族都很想有自己骄傲的事,为了这个民族的骄傲,那怕有一点对民族的伤害,现在的人们都会认可他的骄傲而忽略他的伤害,因为伤害已经过去了,骄傲还可激励现在的我们。就像我们说到成吉思汗一样,我们总认为那也是我们的骄傲,因为他把中国的版图画的最大,他的铁骑打到欧洲了,其实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了他是一种外族入侵,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清朝就是一种侵略的成功,现在为了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的团结,大家都认为那也是我们的。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膨胀欲,都希望把好的一面加在自己身上,把不好的一面选择性遗忘。

7.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过去我一直以为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要知道对应的单词和相应的语法表达方式,但通过观察孩子们交流,了解她们的对话后,我觉得每种语言的表达真的是很丰富的。例如一天早上过早,克露易喜欢吃面包喝咖啡,我们就喝粥吃包子,那天我买的是咸菜包子,在大家一起吃早点时,我要女儿跟克露易说,

让她尝试吃一个我们这里的包子,然后我就听见她们说了几句,克露易拿起一个咸菜包子吃起来了,没吃几口她们就又交流起来,说了半天后没说了,我就问女儿刚才在说什么?女儿告诉我克露易问她中间的东西是什么?我一惊,对法国人确实不怎么好解释那是什么,因为她们不知道腌菜呀,我就问女儿你怎么回答的,女儿说好对克露易说是一种蔬菜用盐染,这样可放更长些。我自认我自己也解释不了这好,我赞扬女儿说很对。还有在世茂龙湾售楼部,她们在现场交流很长时间,后来我才知道她们在讨论两个国家卖房子和买房子的不同,克露易对中国这样集中卖房感到很新鲜,她们那买卖都是通过一个经纪人来操作的,没有这样集中售卖方式。我相信中间表达肯定有很多专业术语,她们肯定都不会说,但她们却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沟通了,因此我越来越相信语言的魅力了,翻译一句话其实可从不同角度去表达的。

两天多的交流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相信这次交换活动对我女儿肯定影响很大,因为无论是从思想、语言、思维还是行为上都让女儿感受到了中西方的大不同和大相同,就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有许多感触,因此感谢女儿学校给了我们家这么一次深度的中西方家庭交流机会。

中国与法国的设计风格对比

日本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 姓名:王曼莉学号:1100420614 指导老师:郭菲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 在平面设计上日本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佐藤晃一就是双脚踏在日本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 日本设计师善于和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许多的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比如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那是纯日本、纯感性的世界,这种超越理智的艺术世界,无疑是直接继承了王朝文学的精神。设计师使用的语言、节奏和设计师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章法节奏,应该是一致的,佐藤晃一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是用纯净的日本语法节奏构成的,没有那种努力而不通脱的翻译文本的腔调,西洋设计语法底子深藏不露。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跟日本的经济分不开的。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对于中国风格,在我的理解,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并适应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方向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而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遗憾的是,现在在市场看到的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闪现,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最近几年,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这些领域,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例如,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而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 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刻意强调,尤其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符号”而“符号”,去贴标签。有些符号可以使用,但不要牵强附会。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贴在产品的外观上的,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教育投入与外国对比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教育投入偏低 2012年09月12日 10:00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张翃)据经合组织(OECD)9月11日发布的《教育一览2012》(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中国的教育投入仍偏低,体现在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 2008年(最新数据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均教育投入是1593美元,不仅低于所有OECD国家,也低于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巴西的这一数字是2416美元,俄罗斯是4878美元。公立教育机构中学生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是瑞士,14977美元和美国的14923美元。 高等教育阶段,2008年中国学生人均投入是4550美元,而OECD国家平均为13717美元,美国是29910美元。 2008年,中国用于公立教育机构的直接公共支出只占GDP的3.3%。相比之下,OECD国家平均水平是5.9%,OECD中的21个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是5.5%,美国是7.2%。 不过,按照教育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例算,中国较发达国家为高。2008年,中国公共支出中有16.3%用于教育。相比之下,2009年OECD国家平均水平是13.0%,其中美国是13.1%, OECD中21个欧盟国平均水平是11.5%。 若将人均教育投入与人均GDP相比,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2008年,中国用于(小学至大学)学生人均教育投入占人均GDP的27%,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美国2008年的这一比例是32%。 中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人均投入则占人均GDP的76%,高于美国的64%和OECD平均水平的41%。 OECD秘书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史雷彻(Andreas Schleicher)在伦敦的发布会上说,对OECD国家的综合研究表明,教育的公共投入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未来收入的提高,也有利于政府,因为收入提高后缴纳的收入税也更高。从这个角度看,公共部门对教育的投资有较高的回报率。 “与人均GDP类似的国家相比,中国在不少方面遥遥领先,比如普及的小学教育、近乎普及的中学教育,动用了大量资源用于高等教育。”史雷彻对财新记者说。 但说到中国突出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非常不匹配,缩减这个技术匹配方面的鸿沟,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在教育结构上,他指出:“中国在学术教育方面做的很不错,但职业教育的提高空间还比较大。职业教育的需求很大,但供给却很低。” 他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结构性的错配,但“最大的障碍不在政府,而是因为人们相信高等教育,相信大学。”事实上,这种对高学历的追求也出现在日本和韩国,但结果不一定有利于就业。 OECD的两个东亚国家(韩国和日本)是 25到34岁年龄段成年人高等教育率最高的,分别约为63%和55%。中国这一比例是18%。

十八世纪法国看中国人

书摘->2006年第1期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笔下的中国“猴形人物” 刘海翔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和积极的摹仿对象。本文作者十多年前赴美留学,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 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一书,就是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 贯穿起来,再现十八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下面摘选的是该书中的一章。 一、“猴形人物”(法语:Singerie)现象 在十七世纪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让·贝然(Jean Bérain)在把中国艺术的素材引入他的装饰设计中去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支流——“Singerie”,即猴形人物。在猴形人物作品中,猴子穿着人的服装,做着人的事情。他用猴子代替了传统艺术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后来比较正式地画“猴形人物”的,是华铎的老师克劳德·奥德安,他在1709年装饰玛利城堡时,作了一幅猴子坐在桌边的画。后来,华铎也画过一幅“猴子画家”(法语:Les Singes-Peintres)的图画。 其实贝然、奥德安和华铎笔下的猴子,就像一群衣着光鲜的巴黎人,只不过他们猴性十足,在造型中显示出一种轻松的幽默和略微的讽刺。也有学者考证说,早在十六世纪末在欧洲,特别是在北欧,人们就已习惯地把雕塑家和艺术家戏比作猴子。 到了1735年,当克里斯托夫·休耶在香地里城堡画了一“大幅猴形人物”(法语:Grande Singerie)画作的时候,其装饰图案已经非常华丽复杂,要仔细察看才能分辨出图案中部两侧的猴形人物。也就是从这幅图画开始,“猴形人物画”的特性趋于鲜明。(附图59) 也是在那一年,休耶为波旁公爵作了十幅涉及中国和东方人物的画。在休耶的“大幅猴形人物”画中,那些猴形人物开始穿上中国衣袍。比如其中有一幅表现身穿中式衣服的东方人物悬空似地坐在棕榈树叶上,看着一群猴子在拉紧的绳索上表演走绳索。那组画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画家只是随意地借用东方题材,来达到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装饰目的。 二、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状况的了解 在进一步探讨“猴形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当时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服饰等习俗的了解。早在1667年的一幅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制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铜版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穿戴的中国宫廷服饰被很写实地描绘了出来。 汤若望于1591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是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期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在德国完成学业后,他跟随金尼阁神父于1622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_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马顺治学号:2016212045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工商管理161班 管理学原理案例二分析: 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案例原文: 法国香水公司德龙国际是一个家族企业,对其法国身份有着十足的骄傲。(德龙国际法国背景介绍)然而,在经过数十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德龙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公司的标志产品“无忧”牌香水的忠实顾客群年纪越来越大。更糟的是,从全局来看,德龙的品牌反映的是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喜好,而这些市场现在已经停止增长。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在新兴市场,然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消费者却不大喜欢欧洲香水那股浓浓的香味。(德龙国际公司品牌反应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公司在拉美市场的销量也同样不理想。新上任的全球产品开发副总裁建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建国最初在德龙国际担任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建国简历简介)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配制出了两种在亚洲市场大为热销的香水。后来,他升任公司的中国区经理。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领导的中国区是德龙公司在新兴市场中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于是,公司CEO阿兰?德龙决定将他提升为全球产品开发高级副总裁(建国当选

全球开发高级副总裁),当时竞争这一职位的还有三位候选人,他们都是法国总部的资深高管,其中负责发达国家市场的副总裁伊夫原本最有希望得到这一职位,另外两位候选人则是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和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阿兰之所以放弃了三个他更为熟悉和信任的法国人而选择了一个中国人,主要原因就是看中建国对亚洲市场的熟悉。(职位竞争者: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建国,发达国家市场副总裁:伊夫,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并表明个人选择建国当全球开发副总裁的原因:德龙国际在华未来发展前景广泛) 自上任以来,他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建议,其多数提议都反映的是法国文化和法国形象。(文化冲突:法国文化,中国文化)就连公司CEO阿兰也表示希望和法国著名女影星卡特琳?德纳芙签约,让她做公司产品代言人,借此恢复无忧牌香水的销量,甚至可能以她的名字命名一款香水。阿兰还考虑和一位受人尊重的巴黎皮肤科医生合作推出一个新品牌。 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在法国之外,没人知道这位皮肤科医生是谁。的关注点不在欧美等西方市场,而是在新兴市场,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中国市场。(建国的关注点)他建议公司培养中国年轻人对空气清新剂的兴趣,开发出香味清新淡雅、适合中国人品味的新产品。他还计划开发针对年轻男士的护肤产品,并提议由中国的跨栏明星翔担任代言人。(德龙国际两位领导选择:1.CEO选择高度法国文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美国和法国初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美国和法国初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10初等教育 104301115 吕灵 一、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 美国:由于美国在课程管理上采用的是分权政策,初等学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往往由各州进行基本规范,学区和学校根据州所颁布的课程计划来制定详细的学校课程计划。因此,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美国各州现行的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有语言艺术(英语)、社会研究、数学、科学、体育和保健、音乐与艺术教育。其中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科学等都属于综合课程。 法国:从19世纪起,法国就确立了由中央统一管理初等学校课程的做法,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课程的规划和开发采取中央统一管理方式,由国家特定机构来完成。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课程: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为了适应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开设外语课程的尝试,开设外语课程种类很多,由学生自己选择。 分析:美国在课程管理上采用的是分权政策,课程和教材的标准和检查由各州政府制定和实施。学区负责课程设置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选择。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地方特色,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而法国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由国家特定机构来完成。 二、教学目的 美国:当代美国小学校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根据国家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思想、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增加了一些内容,如计算机教育、现代外语等。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的八项目标之一就是:读完4年级的学生应对英语、数学、科学、外语、公民、等科目具有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都学会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的公民品质,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法国:法国初等教育目的是保证所有儿童接受相同的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即掌握口头和书面表达,阅读、数和概念、发展智力、艺术的敏感性,以及劳动、身体和运动的适应能力。配合家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各个课程阶段又分设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准备课程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语文和算术的初步知识和技能,为初级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中级课程那个阶段教育目的是发展儿童个性,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初级课程处于上述两个阶段之间,其教育目的是做好儿童从准备到初级课程、从初级课程到中级课程的过渡。上述各阶段每星期基础知识学习15小时,法语为10-9-8小时,数学为6小时;史、地、道德教育、观察、手工、音乐等为8小时;体育表赛为5小时。1985年将计算机教育列入小学中段的“科学-技术”课程。 分析:美国和法国的教学目的都是适合自己国家的,根据国家的国情而制定的,实现自己国家的教育特色。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根据国家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两国都增加了计算机教育,同时两国都重视计算机教育。两国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美国更加注重所学东西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都学会开动脑筋,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法国的教学目的更加具体而明确,还重视家庭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美国:美国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灵活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可以跳班,不同学科可以在不同年级学习,这也叫弹性升级制。变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美国小学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方向。在教学方法上个别化教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实行个别化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标准化,忽视个别差异的弱点和局限,充分考虑儿童个体多方面的差异,使教学能面向每个儿童,并使之获得良好的培养。 小队教学是二战后在美国首先产生的,又称协同教学,小队教学是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教学、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游戏是美国小学教学十分重视的,有一下四个特权:1.由一个模式、一套规则、一种特定结构和一组游戏者;2.游戏者的积极态度;3.游戏活动中既有竞赛又有密切合作;4.游戏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定向。美国教育学者认为:教学游戏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有效的动机练习,促进儿童的学习行为。多组学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认知学习研究中心建立的不分等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组学校的教学充分考虑儿童自己的速率、学习风格、动机和知识起步。学生组织在几个不同年龄组中,抛弃了传统的、按年升级的做法。双重进度计划是对小学生同时进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和法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又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帮革命分子的后代会被热血、浪漫给冲昏了头脑。看看那一大长串名人名单,什么伏尔泰、卢梭啊、戴高乐啊,外加现在的希拉克,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是绝对理智的,爱演讲,爱辩论。他们的神侃也是一绝,跟地道的北京爷们有一拼。还要奉劝一句,如果你有幸去法国玩,或者认识了某某法国朋友,千万不要和他们吵架,因为法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也许你听到眼前冒金星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其实,法国人的生活情调有一点就体现在了爱花上,平常的小日子里,买一束鲜花放在窗前,顿时满屋生香。如果你去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要送鲜花给主人。当然,中国人也是爱花花草草的。赏菊是我们的一种高雅情调,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和可能会让你尝尝法式拳头的滋味。 在法国,男人送香水给女人,会被人认为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花通常要送单数,但别送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送一

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品位、偏好哪个流派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像乌龟、猫头鹰在我们这边很忌讳的动物,在法国人看来却是不错的礼物。如果你结婚时,法国朋友送你一对青蛙,你千万别生气,人家那是在祝你多福多子(因为青蛙一次能产卵上万个,是不是吓死,比母猪还厉害)。当然,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文化的差异真的是很奇特,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一点都不假。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2012020629 金融4班李嘉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由私人部门提供教育服务会抬高学费,收入微薄的家庭子女无法上学。但是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可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教育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低收入家庭暂时无力支付学费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但是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信息极其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事先难以确定,因而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由政府主办教育服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三、中国教育支出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

全国卷1高考2020年作文题目及范文:法国的女郎,中国的大妈

全国卷1高考2020年作文题目及范文:法国的女 郎,中国的大妈 外国青年朋友们: 欢迎你们来到中国留学! 你们选择了中国作为留学之地,把人生最宝贵的几年青春甚至有可能是以后整个的人生都交给了中国,我想这种选择一定是慎重的,它代表了你们对中国的认可。你们肯定也更渴望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向你们介绍中国,我可以介绍长城、京剧,那是古老的中国;我可以介绍一带一路、高铁输出,那是国际的中国;我可以介绍大熊猫、中华美食,那是文化的中国;我还可以介绍雾霾天气、食品危机,那是发展中阵痛着的中国。这些都是中国,你以后会慢慢了解,并拼合成你心中的中国。 但今天我想从你日日所见的中国广场舞讲起,讲中国大妈。因为大妈们是中国人,你观察中国人能够看到食品、器物、天气中所看 不到的中国。我想你肯定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以往在宣传中国 的时候都极少提到中国人,我们的申奥短片,推开门便是紫禁城, 水墨氤氲便是书法、昆剧。但你想到法国一定会想到法国女郎,她 们的性感热烈、浪漫多情;想到俄罗斯一定会想到俄罗斯大力士, 他们的孔武有力、威武不屈。可你想到现代中国,你很难想到中国 的人物形象。中国人不发声,已经很久了。 而这几年,一群中国大妈不自觉的舞动了起来,一群于是变成了一群群,从自家的院子里不自觉地走向了广场这种公共空间。中国 人向来是含蓄内敛的,何况中国女人,何况中国女人中的大妈们。 但在今天,她们好像有止不住的热情和喜悦,她们夸张地扭动起来,音乐调得震天响,她们寻找广场作为舞台,她们把健身变成了表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妈们一定是有

中国人在海外给人什么印象

中国人在海外给人什么印象 《查理周刊》风波尚未平息,法国的漫画家们似乎又找到了新的玩法,这一回,华 人躺枪了!法国漫画杂志《寒流》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期刊中,将“黄祸已至,挡之晚矣?” 做成了封面漫画的主题,发表了多幅以华人“土豪”“自拍客”和各类“中国餐馆”为背景,讽 刺味道极强的漫画。 伴随着这幅封面漫画,中国人在国际上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又成了热点话题。法国 杂志的这幅漫画虽然被多家中国网站转载,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但显然也不能代表法国人 对中国的普遍看法。 有意思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事作出了回应。称中 法间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那么我们华人中国人在老外眼中的那些既定形象都是怎样的呢?有人总结出以下一 些特点,包括爱住豪宅,个个会打乒乓,不知道你中枪了没有? 的确华人到美国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 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口袋里满满的现金,掏出来把美国人吓一跳。 虽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不过水平还是因人而异,像博主高娓娓就打得不好。有一 次被老美朋友打败了,老美朋友得意洋洋说自己打乒乓球赢了中国人,我赶紧承认,自己 的乒乓球是中国人里水平最差的那种。 老外认为中国人很稀奇古怪,鸡爪,鸭爪,鸡头,鸭头,内脏,什么都吃,这些在美国被他们称为PET FOOD。而且最让老外们抓狂的是,咱们中国人都是吃货,却很多都吃 不胖。什么?你说你胖?博主高娓娓亲身经历告诉你,咱这样的,坐在老美边上,瘦得就 像一道闪电。 每当高娓娓念叨着要少吃减肥,老美朋友都说,这么瘦还减肥?好吧参照物找对了,什么 事情都解决了 在外国人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怎忍心吃它们!?还有,在老外面前千 万不要夸耀鱼翅熊掌燕窝,免得担上虐待动物的罪名。 在美国无论大小城市,就算是最最边远的小镇,都会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据开玩笑说,上月球的太空船,都有中国外卖店的传单。 在美国很多好的社区,都可以看到中国人,有一部分老美也比较愿意与中国人做邻居。 在美国,连小偷都知道中国人工作勤奋,生活节约,喜欢带现金,所以容易被偷或 是被抢劫。

中国与法国的教育比较

中国与法国学前教育的比较 在法国观看6岁左右幼儿进行“认识人体”科学教育系列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法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差异究竟在何处呢?静心反思,以下三方面的差异是不容置疑的: 1法国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明确而又有价值的,我们的科学教育目标却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就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而言,法国明确提出 要从小培养儿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导儿童实践与验证,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用事实来 说话;而我们在宏观目标上,对此缺少明确性,因而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忽 视让孩子真正探索实践的过程,更多的实验都是过场,或直白地传授知识,告诉答案与结果。 2 法国教师能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而我们给孩子的探索时间是短暂而匆忙的,好似蜻蜓点水走过场。 3 “让幼儿如实记录自己实验的进程”是法国科学教育又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我们在此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法国,每个幼儿都记录着他们的一个个学习的过程,每位教师也记录着幼儿对某个学习内容最初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最后的结果。应该说,记录对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建构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记录的意义与作用还未被我们完全认识……因此,法国科学教育中的记录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幼儿园-中法幼儿园之比较 中法幼儿园之比较-家长观感(北京某女士提供) 今年九月份女儿就要上小学了,屈指算来,从两岁上幼儿园至今,她也有了四年多的幼儿园经历,先后进过北京和巴黎的三所幼儿园,现在做些比较,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完善的学前教育。 教育投入大不同 中国家长自从有了孩子以后,相信大部分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留给孩子,为他/她的将来做准备。 在北京的费用: 女儿满二周岁,上的第一家幼儿园是街道办的,规模较小,不入级和类,但是可以接收一岁半以上的孩子,于是送去了。赞助费3000元,可以一直呆到上小学为止,但中途退学不退赞助费。每月交300元左右各种费用。(北京的幼儿园都提供一日三餐,包括餐费85元。) 无奈这个幼儿园硬件软件都较差,到三岁半的时候转到一家中央机关特级,相当于北京市一级一类的幼儿园,条件确实好得多,还是体育特色幼儿园。赞助费为一年4000元,三年一共12000元;统一配备全套被褥,共600元。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