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放射学总论

教学内容:

1.医学影像学定义和放射诊断发展史

2.X线特性和X线机的组成

3.X线成像原理、图像特点和诊断原则

4.X线一般常用的和特殊的检查方法

5.C T成像原理、图像特点

6.M R成像原理、图像特点

7.各系统影像检查的应用范围与限制

8.计算机X线成像

9.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

10.放射科见习(参观放射科)

[二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第2、3、5、6项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第1、4项

[学时]:4学时

(二)呼吸系统(1)

[教学内容]

(一)

1.胸部透视:方法、优缺点、适应症

2.胸部照相:常规体位、特殊检查、体层、高千伏摄影、CT检查。

3.正常胸部X线表现:肺部及肺纹理、肺的分野及分带、年龄性别特点、气管支气管及肺叶、纵隔、胸膜、心膈角、肋膈角、胸廓。

4.读片顺序。

5.基本病变:支气管阻塞的表现;肺部基本病变的表现;胸膜病变的表现。

6.支气管扩张:病因;病理形态;平片及C T表现。

7.大叶性肺炎:强调病理四期与X线表现相连关系,结合症状与X线表现特点使学生认识本病特征。

8.小叶性肺炎:临床特点,强调与病理应密切结合,X线表现病变部位及形态的特征。 9.支原体肺炎,过敏性肺炎X线特点。

10.急性肺脓肿与血源性肺脓肿,病理及X线表现。

(二)

1. 讲解结核菌侵人肺部后的病理改变,及与机体免疫能力的关系,肺结核的转归及活

动性、稳定性的判定。

2·原发型肺结核的两型,X线表现与病理特点。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4·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结核球)。

5·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6·胸膜炎型:胸膜渗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包裹粘连钙化。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一)

1·正常胸部X线应用解剖(右下肺动脉宽度,水平叶间裂、斜裂、膈肌位置) 2·肺部基本病变的X线征象

(二)

1. 熟悉浸润型肺结核的几种X线表现。熟悉判定肺结核的活动性、稳定性。熟悉血行

播散型肺结核的鉴别。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胸部的检查方法;了解结核性胸膜炎的X线表现

[学时]:6

呼吸系统(2)

[教学内容]

1·熟悉原发性肺癌X线征象:中心型直接征象(支气管腔内表现)间接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C T表现。外围型肺癌直接征象,肿块分叶,毛刺,脐凹X线及CT表现。

2·讲解肺泡癌X线表现:孤立结节型、弥漫结节型、癌性肺炎型。

3·肺部转移瘤:转移途径及转移X线表现类型,孤立和多发结节型、粟粒型、淋巴道转移、直接侵蚀。

4·常见纵膈肿瘤X线及C T表现:纵膈分区、纵膈C T六个基本平面、肿瘤好发部位。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熟悉原发性肺癌的分型,病理基础,细胞学特性,X线及C T表现。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纵膈分区、常见纵膈肿瘤的X线表现。

[学时]6

(三)循环系统疾病的放射诊断

教学内容:

1.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和特殊检查方法。

2.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

3.心脏房、室增大的基本X线征象。

4.大血管异常的基本X线表现。

5.肺循环异常的基本X线征象。

6.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瓣膜病、肺心病、冠心病、心包疾病的x线诊断。

7.以房间隔缺损、四联症为代表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诊断。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第2、3、5、6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片X线检查常用体位和基本征象,能够识别房、室增大和肺循环异常的基本征象,并结合资料作出常见的二尖瓣病变的x线诊断。

[一般了解内容]:

第1、4、6、7项,了解循环系统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了解常见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扩展内容及深度]

了解循环系统病变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各自的价值及限度。

[学时]6

(四)消化系统(1)

[教学内容]

1·了解胃肠钡餐和钡灌肠传统检查法和钡气双重造影法。

2·了解食管、胃、小肠、结肠正常X线解剖。。

3·熟悉胃肠疾病基本病变,强调轮廓及粘膜的改变。

4·讲解食道静脉曲张发病机制、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

5·讲解食管癌病理分型及X线表现。

6·讲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X线形态和功能改变。

7·熟悉胃癌的病理、分型、X线表现、早期胃癌的诊断。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1·熟悉胃肠疾病基本病变。灵活应用龛影,充盈缺损,粘膜紊乱、纠集及破坏中断来鉴别疾病良恶性。

2·熟悉胃癌的分型,X线表现,早期胃癌诊断方法和要点。判定进展癌的标志。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胃肠检查法及正常X线表现

[学时]:3

消化系统(2)

[教学内容]

1·讲解肠结核病理分型,X线表现及鉴别点

2·熟悉结肠癌的病理分型和X线表现

3·讲解急腹症的X线检查法,熟悉急腹症基本病变。胃肠穿孔、肠梗阻的类型,部位,病因。肠扭转、肠套迭的X线表现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1·熟悉结肠癌的病理分型及X线表现

2·熟悉急腹症的基本病变,

3·熟悉肠梗阻的分类,梗阻部位的判定,尽可能找出梗阻的原因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对肠扭转、肠套迭作一般了解

[学时]:3

消化系统(3)

[教学内容]

1·肝、胆、胰的影像检查方法(C T、M R、血管造影检查)

2·肝、胆、胰的正常C T、M R、血管造影检查所见

3·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4·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化的C T征象

5·胆石症的X线及C T所见。

6·急、慢性胆囊炎的X线及C T表现。

7·急、慢性胰腺炎的X线、CT诊断。’

8·胰腺癌的C T诊断。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第2、3、8项要求掌握肝、胆、胰正常CT表现,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 T、M R、血管造影基本征象及鉴别诊断要点,胰腺癌的CT诊断要点。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第1、4、5、6、7项。

[扩展内容及深度]

肝癌影像检查方法的正确选择。

[学时]:6

(五)泌尿、妇产疾患的影像学诊断

[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疾病的X线、C T检查方法、适应症。

2.泌尿系统正常X线、C T表现。

3.泌尿系结石、结核的X线所见。

4.泌尿系肿瘤的X线、C T表现。

5.肾上腺的C T检查方法、正常及异常所见。

6.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的C T诊断。

7.女性生殖系统的X线、C T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

8.子宫、输卵管结核的X线表现。

9.节育环的X线检查。

10.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的C T表现。

[主要了解内容及深度]

第2、4、1 0项要求掌握泌尿系正常X线、C T表现,泌尿系肿瘤的X线、C T征象,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的C T表现。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第1、3、5、6、7、8、9项。

[学时]:6

(六)骨关节系统

[教学内容]

1.骨关节X线检查方法:普通X线检查、特殊检查、造影检查、C T及M R l检查。

2.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小儿长骨发育及X线表现;成人骨骼及四肢关节X线表现;常见解剖变异。

3.骨关节基本病变X线表现。

4.骨关节疾病X线表现与诊断。

骨关节外伤:骨折与脱位

骨关节化脓性感染: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骨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骨关节结核: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关节结核;脊柱结核。

骨肿瘤与肿瘤样疾病:良性骨肿瘤一骨软骨瘤、囊肿、骨巨细胞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一成骨肉瘤;转移性骨肿瘤

慢性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重点要求内容及深度]

要求学生明确常规X线检查是骨关节病变最常用的方法。熟悉小儿长骨发育的X线特点和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疾病如常见的骨折和肩、肘关节脱位的X线征象;掌握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征象;掌握骨关节结核的基本X线征象,并能阅读上述疾病的X线片,描述征象作出诊断。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了解其他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及价值,了解骨肿瘤、慢性关节病的主要X线征象。

[扩展内容及深度]

介绍C T及M R I在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常见解剖变异在X线诊断中的意义。

[学时]:6

(七)中枢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1·X线诊断:讲解头颅、椎体X线检查方法,正常头颅X线表现,头颅平片的脑瘤诊断,头颅平片诊断颅脑外伤,脊髓疾病的x线诊断。

2·C T检查和图象分析:讲解C T检查方法(平片及增强),脑CT横断面八个层面解剖结构,脊柱横断面的C T扫描,C T的脑瘤(脑膜瘤和垂体瘤)诊断,脑外伤的C T表现(骨折、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卒中(出血性和缺血性)的C T表现。

[重点了解内容及深度]

要求学生熟悉头颅C T正常解剖层面,熟悉颅脑外伤如骨折、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C T表现,基本掌握脑梗塞和脑出血的C T诊断。

[一般了解内容及深度]

学生应了解X线平片的正常头颅所见,了解头颅病变常用的检查手段以及M R l检查对脑瘤、脑血管疾病、脊柱和脊髓疾病的应用价值。

[学时]:6

(八)介入放射学

[教学内容]

1.介入放射学定义和内容

2.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

◇经导管栓塞术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 T A)

◇心脏办膜球囊成形术

◇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

3.非血管介入技术

◇管道狭窄扩张成形术

◇经皮穿刺引流与抽吸术

◇经皮取石术

◇经皮穿刺活检术

[重点要求内容]:第l项

[一般了解内容]:第2、3项

[学时]:1

《放射诊断学》学习指南

放射诊断学课程学习指南 本课程分为《放射诊断学一》和《放射诊断学二》两部分,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学位课程,它是医学影像学的核心与基础。本课程包含常规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和MRI诊断学课程内容。放射诊断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临床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放射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其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放射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它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和诊断上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放射诊断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帮助临床各科解决诊断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熟练的运用放射学中不同成像原理和影像分析方法,并按诊断步骤,求得合理诊断。 2.熟悉各种影像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使用原则,以求得影像诊断能正确的为临床医疗服务。 3.必须正确理解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像表现,以及在病理情况下的基本影像表现。 4.必须正确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急腹症)、泌尿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5.应当知道影像诊断学中各种诊断方法的互相关系和未来的发展。 放射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一门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的联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临床病例,提供影像图片,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学生需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可以通过实验室以及医院科室的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PACS)调阅所有影像资料、临床病历、内窥镜图像和病理图像,通过影像、临床与病理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印证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联系临床,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将CT诊断学、MR诊断学课程并入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兼顾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和核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学生阅片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但影像资料都存在着“同影异病”

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诊断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放射诊断学能力,本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其放射诊断学水平。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放射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2.掌握常见放射学检查和诊断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 1. 放射学基础知识 1.1 放射线物理学基础知识 1.2 放射线化学及影像测量学基础 1.3 放射剂量 及辐射防护 2. 放射学影像学 2.1 微波胃肠动力学的应用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 2.3 影像诊断中的间接征象

3. 放射学诊断学 3.1 放射学检查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3.2 常见疾病的放射学表现及诊断评价 3.3 慢性疾病的放射学分析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授和讨论:课堂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实验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 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1.课堂小测和作业:通过课堂小测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 况; 2.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了解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影像学大纲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放射医学教研室 2008年1月 前言 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信息放射学等组成。医学影像检查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成像技术获得人体结构和器官的解剖、功能、代谢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病理生理功能和代谢改变。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从发现到定位诊断、定量诊断、定性诊断都依靠医学影像学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和疗效评价等也离不开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医学生和临床医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心备的知识之一。 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为临床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应达到两个目的:1、掌握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在

疾病诊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卫生经济学原则,科学合理地为病人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2、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具备临床工作所必须的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2.学会观察各种影像,熟悉观察内容与分析步骤,了解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诊断原则。 3、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掌握肌肉骨关节系统、呼吸系统、心脏大血管、胃肠道常见病的典型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爱国主义和医德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方法。医学影像学是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学科,必须重视影像的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并把影像与解剖、病理结合,以加深学生对影像认识和理解,重视见习教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学时分配 总学时、学分:896学时,75.5学分。其中理论授课312学时,实践课56周,56学时。集中实践(56周):见习2周,实习54周。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同济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三、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包括放射学、超声学与核医学三大学科的诊断及治疗,统称医学影像学。其中放射学又分为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学分为超声诊断学与介入超声学;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由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故教学大纲得分为三大部分编排。编写的内容分别由三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与主讲教师撰写。 放射诊断学:按人体解剖部位分成六大系统,即:骨与关节、胸部、心脏大血管、消化、泌尿生殖、中枢五官等器官疾病的诊断。 放射技术学:按仪器结构分为三大部分:X线、CT、MR。 介入放射学:按解剖部位分为二大部分: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 超声学:按人体解剖位分五个部分:腹部、胸部心血管、介入超声、妇产科、小器官等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 核医学:按实验诊断方法分为二个部分: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对人体器官的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二)基本技能:学习各种影像学的诊断方法、检查方法。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 学、断面解剖学、人体图像学、电子学。临床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六、教材、参考书、文献及网站 1、教材 放射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吴恩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供医学影像学专用,2002年7月第一版。 超声学: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新房、张青萍。北京2000年。 核医学: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永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2005年8月第1版。 2、参考书 放射学: 曹来宾著《实用骨关节影像学》、王云钊著《骨关节影像学》、李景学著《骨关节X线诊断学》、《心血管病CT诊断学》戴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胸部X线、CT、MRI诊断学》周燕发主编,科学出版社、《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刘玉清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放射诊断临床指南漆剑频王承缘主编科学出版社、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郭俊渊主编科学出版社 超声学: 张青萍、王新房:B型超声诊断学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 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核医学:

影像诊断学教案

教学备课笔记 专业: 班级: 教材: 备课教师: 诊断学基础 (放射诊断学部分)

(目的要求)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 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 ●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X线检查方法。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了解介入 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二、X线特性 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 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 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 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 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 1、密度: 物质密度: 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影像密度: 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但还受厚度的影像。 2、自然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 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和含气组织等四类。 3、人工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组织器官与周围结构密度大致 相同,缺乏自然对比,当发生病变时也难以显示。为了扩大X线检查范围,人为地造成他们之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对比清楚的影像,这种方法称人工对比或造影检查。 五、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包括透视和摄影。 2.特殊检查包括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软X 线钼靶摄影、高千伏摄影等。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Medical imaging) 课程编号:111046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 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 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和特点: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总论(5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X线成像 第一节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075115学时/学分:24/2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不同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各图像特点的了解,初步掌握超声及X线检查基本技术要点,学会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从而为从事兽医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影像诊断学基础。 本课程的实验内容是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两大局部的顺序排列。其主要任务是以讲授中、小动物疾病的X线、超声检查等特殊诊断方法成像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特征为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动物X线、超声检查等基本影像检查技术,从而为提高疾病临床诊疗技能和水平奠定基础。 二、适用专业 动物医学 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X线技术及暗室技术 1 . 了解X线的成像原理和一般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 .掌握超声诊断技术 实验二X线特殊检查技术 1 .掌握X线技术,造影技术,胶片冲洗技术 2 . 了解X线投照条件的应用 实验三四肢骨及关节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骨与关节的检查方法 2 . 了解骨与关节的正确解剖结构 3 .掌握骨、关节、骨骼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 实险四头部、脊柱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头部、脊柱疾病的影像检查 2 . 了解头部、脊柱的影像检查 实验五胸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胸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2 . 了解胸部疾病的基本X线征象 实验六腹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1 . 了解腹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2 .掌握腹部疾病的X线与超声诊断 实验七心脏超声检查 1 . 了解心脏超声检查.掌握心脏病变的基本超声检查征象四、实验工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五、实验指导资料 1 .兽医影像学,谢富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2 .犬猫超声诊断技术图谱与教程,柯都拉,托巴斯主编,谢富强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六、考核方式 考查课,从实验报告、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给出课程成绩。 七、说明 1 .先修课程为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内科学,解剖学等专业课程。 2 .课前一周由课代表将学生于按10人/组进行分组,向实验师提交每组实习人员名单,并领取实验记录本。实习人员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与实验师联系并领取实验动物和材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室后,穿上实验工作服或放射线防护服。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设备并作好操作记录。 3 .X线机通电工作时除保定动物者外,其余人员离开放射室,防止受到不必要的放射线照射。实验结束后将设备各控制键复位,同时所将有用品放回原处,并检查X线机房、暗室的水、电安全。

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二学期 计划学时:180学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影像诊断学是借助于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现出来,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和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农村、社区等医疗卫生单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影像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为确保本大纲的落实,达到培养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本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及自身学科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胸部影像诊断等6个项目的情景学习。通过这6个项目26个学习情景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遵循人才培养需求与规划行业发展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和要求相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与岗位

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和诚信服务的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确保教学大纲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而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理解影像诊断学为临床医疗服务的特点与目的。 (二)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自行观察和辨认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与练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2.掌握放射学检查部位、项目、参数、结果的理解和判断,准确提供放射诊断信息。 二、教学内容: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 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 三、教学过程: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 影像学是一门以放射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为基础,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从而推断体内病理变化的一门临床学科。 2)影像学的分类 放射学:利用X线、CT、MRI等物理技术进行诊断。 超声学:利用超声波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检查。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体内斑块标记和甲状腺癌治疗。 3)影像学的技术 常用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传统影像、CT、MRI、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和超声检查等。 4)临床应用 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器官的图像分析来推断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案。 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 1)胸部平片

通过平片可以明确肺部有无异常密实灶、肺内空洞、肺纹理改变以及肺内部分盘状肺不张等情况,对判断是否存在肺癌、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有重要价值。 2)胸部CT 胸部CT有助于确定肺部疾病的类型、大小、部位、数量,诊断结节、肿块、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3)腹部CT 腹部CT检查可以明确各种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数量、边缘、密度等情况,对于肝脏、肾脏、胰腺、胃肠道、盆腔内器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头颅MRI 头颅MRI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颅内疾病,如脑血管病变、肿瘤、炎症、遗传性疾病等,尤其对颅内部分结核有较高的敏感性。 5)肝脏B超 肝脏B超常用于诊断肝内胆管扩张、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部疾病,而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良好的可观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 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 1)影像学的质控 质控是指对影像设备和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性能。 2)辐射防护 正常情况下,放射性物质可以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时需要加强辐射防护。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包括屏幕、压缩器、本质过滤器、限制辐射时间和距离等。 四、教学反思 影像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次授课主要围绕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以及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同时也介绍了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进行临床实践的技能,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序言《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老式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本课程就是运用上述多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旳一门临床学科。老式旳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旳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旳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

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旳比重。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旳MRI也将部分章节简介。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多种成像技术旳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措施及应用价值与程度。各论部分讲课次序均按照统一旳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旳检查措施、正常体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旳检查手段有所不一样,如呼吸系统以X 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一般X线为主,中

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通过教学内容旳实行,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重要影像学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措施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要重点突出旳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均有对应课时旳试验课直观教学,充足运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合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旳有关问题阐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

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和教学内容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旳注明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分掌握、熟悉和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定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关键内容即知识点如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如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关键内容旳前提下,可根据不一样专业规定和不一样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简介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照课时数为240课时,理论与试验比值

肿瘤放射治疗学教学大纲.doc

《肿瘤放射治疗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9470021 课程名称:肿瘤放射治疗学(radiation oncology) 学分:2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适应专业: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影像方向) 教材: 1、肿瘤放射治疗学,王瑞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参考教材: 2、肿瘤放射治疗学,殷蔚伯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年02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肿瘤放射治疗学》是医学影像本科专业主干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们对肿瘤的放射治疗知识有一较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在肿瘤的放射治疗方面的诊疗水平。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的基础知识、常见肿瘤的特点和放射治疗原则,并利用案例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2、基本技能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恶性肿瘤的基本治疗方案,包括放射线的选择,野的设计,剂量的分布,疗前的准备,疗中疗后处理,同时了解目前放射的最新方法,如X刀的治疗,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平时成绩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肿瘤放射治疗学的物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第一章放射源和放射治疗设备 1、掌握常用放射治疗设备工作原理、构造、临床应用特点 2、熟悉LET定义、特有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 3、了解了解放射源的种类和物理特性 第二章X(γ)射线临床剂量学 1、掌握PDD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应用;楔形板及其照射技术;处方剂量的 计算 2、熟悉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名词、TMR;射线束的修整 3、了解TAR、等剂量曲线;水体模及其特点 第三章高能电子线剂量学 1、掌握电子线治疗的射线能量及照射野的选择 2、熟悉电子线的物理特性;高能电子束的临床特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1.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2.课程地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变化,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医学物理学、组织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联系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教学应以新医学模式、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员为本”,实现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本课程形象化教学特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在实施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根据前沿发展技术进行内容修订。二是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形象化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观察影像资料,从基本病理改变

到疾病诊断,逐步提高学员影像诊断能力。三是增加学员报告书写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影像基础内容上对于影像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员影像诊断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研讨和自学等形式。理论课按照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头颈、乳腺内容共八个板块70学时进行讲授,另为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拿出4个课时安排学员自修。 2.内容安排:以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参照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按照“临床表现—病理—影像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系统阐述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影像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合理安排阅片见习,巩固教学效果。 3.教学实施:理论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讨论式、病例分析式、板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注重教学互动,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提倡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学习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重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应组织学员进行讨论、阅片训练等。见习教学以学员观察教学片为主,带教教员组织学员进行病例讨论,并对学员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报告书写训练等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初步具备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科研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有关学科及毕业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了解影像形成的原理,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范围、作用、限制和方法。 (2)熟悉人体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掌握人体各系统平时常见病影像学诊断及初步的鉴别诊断。 (4)学会正确读片,养成独立、全面地观察习惯,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5)初步掌握X线、CT诊断报告书写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各个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疾病的的诊断报告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授课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介入放射学教学大纲

介入放射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介入放射学已深入临床治疗领域,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学生和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内容。本课程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重要桥梁课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介入手段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种影像学手段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法,为学习临床各学科提供坚实的影像诊断学基础。 介入放射学理论教学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幻灯和计算机多媒体,实验教学主要以动物实验为主。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4学时) 要求: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分类及常用器材,掌握各种介入放射学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方法:计算机多媒体 内容: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介入放射学分类方法及意义、介入放射学常用器材及药物、栓塞剂、介入放射学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二章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16学时) 要求:了解栓塞物,栓塞物运送导管,插管及栓塞技术,熟悉临床应用,栓塞治疗的反应与并发症,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斑切除术,二尖瓣成形术,血管收缩治疗,化疗药物灌注治疗,动脉内容栓治疗,掌握肺动脉瓣成形术,主动脉成形术,腔导管药物灌注治疗。 方法:计算机多媒体 内容:血管成型术、动脉灌注术、动脉栓塞术、球囊血管成形术 第三章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6学时) 要求:掌握肝脏活检的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肝囊肿、肝脓肿穿刺引流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了解食道、胆道狭窄的介入放射学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方法:计算机多媒体 内容:穿刺引流术(肝脏活检、肝囊肿、肝脓肿的穿刺引流术、胆道引流术),球囊扩张成型术(食道狭窄球囊扩张治疗),支架留置术(胆道支架留置术、气管支架留置术)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doc

《医学影像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五年制) 一、教学目标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医疗本科的教学计划中,处于临床基础课程的位置,是医学生从医学基础过渡到临床课程的导向学科之一,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学习和逐步加强临床思维的锻炼,即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综合比较,引出结论,为进入临床课程作好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准备。 (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了解X线及CT成像原理,理解和熟悉x线影像的密度概念及其组织学基础,掌握人 体各器官在荧屏或x线照片上的密度表现。 2.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解剖的x线及CT表现。 3.掌握人体个系统器官病变的基本x线及CT表现。 4.熟悉人体各系统常见病的x线及CT特征,包括肺炎、肺结核、肺和纵隔肿瘤、胸膜 病变(增厚、积液、气胸、钙化);风湿性心脏病(包括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疾患、心包积液、先天性空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结肠癌、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胆石和肝癌(影像学表现):各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和关节脱位、化脓性骨、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要点、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尿路结石、肾和膀胱肿瘤、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 (二)能力的培养 (1)阅片能力:通过阅片实习,培养锻炼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要求做到识别正常和异常,不遗漏任何阳性征象。 (2)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熟悉阅片时观察正常,联系大体解剖,发现病征联系病理学基础,从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入手,对不同病因作系统的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出结论的临床思维方法。 (3)X线诊断报告的书写:通过阅片实习时的观察分析,平时及阶段的考核,锻炼举生阅读、理解X线及CT诊断报告的能力,并初步掌握正规的X线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参考学时:医举影像举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及阅片实习两部分,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讲授和实习的时数比例为1: K 二、教学大纲 、八、. 冃U B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放射线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近年来由于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己经逐步形成了包括X线、CT、MRL核素成像技术、超声等在内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放射诊断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本课程以讲授放射诊断学为主,同时要适当介绍医学影像学的新进展。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完病理学和部分诊断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联系和印证解剖、生理和病理学等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适当联系临床,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全面

(完整)临床本科-《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临床医学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72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见习学时:30学时 学分:5 适用对象:临床、麻醉、视光、法医 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 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学自身飞速发展,修订本门教材以适应新世纪教学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医学影像学》自1983年至今,已出五版,第1及第2版的书名为《放射诊断学》,第3版更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后改为现在的《医学影像学》.书名的变更,反映出本学科的迅猛发展,已包括了X线、CT、MRI、超声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书在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学生能够优选与综合应用检查方法,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新教材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反映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CT、 MRI发展较快并于普及,应适当加大教学的比重。各论重点介绍骨骼与关节系统、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胃肠与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和介入放射学等几个系统。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以X线为基础,适当讲授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 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 大体要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围就超级普遍。按照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进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教学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大体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必然的实验方式。 本大纲按照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动身的原则,便于同窗学习。由于今世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大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

进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窗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取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运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培育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术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大体要求 主要教学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大体原理、检查方式等内容,使本专业学生为此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重点: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应用。偏重于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的检查技术应用的掌握和了解,增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4学时,实习课:8学时。 教学课时分派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1).doc

《放射诊断学》教洋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放射诊断学是利川X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形态、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其任务是使学牛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査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国,掌握各系统的止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奠定解剖与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思想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循序渐迓原则,推陈出新,反映学科新近展,新成就。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课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川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及结合诊断学进行X线平片阅片考核。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编:吴恩惠•《医学影像学>> 第六版•北京市:人民卫牛出版社,2004年5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一篇总论 【教学内容】 引言 阐明放射诊断学的内容,形式与发展概况及应用价值 第一章X线成像 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产生 2、X线特性 (1)、穿透性(2)、摄影作用(感光作用)(3)、荧光作用(4)、电离作用(5)、生物作用 (二)X线成像基木原理 穿透性、摄影作用(感光作用)、荧光作用、自然対比、人工对比 (三)X线成像设备 二、X线图像特点:灰阶成像叠加影像一定程度放大与失真。 三、X线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1 .透视(Fluoroscopy) 2•摄片(radiography) (二)特殊检杏1.高千伏摄影2.软线摄影(soft ray radiography) (三)造影检查(人工对比) 常用的检查方法.造影剂及引入体内途径、方法和适用部位,造影剂反应及防治等。 造影方法:1、直接引入法;2、器官排泄法①口服法②静脉法 第五章X线诊断原则和步骤,成像观察与分析 一、X线诊断原则 1、首先熟悉各系统止常解剖和变界的X线表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专业培训内容与标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 放射科培训细则 放射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主要包括X射线诊断、X射线造影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等临 床应用方向. 一、培训目标 能够掌握正确的放射医学相关的临床工作方法.熟悉与放射医学领域相关的临床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相关临床急救技能和方法;明确放射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价值和限度.了解以放射医学为主的医学影像学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放射影像诊断及其治疗).在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放射影像诊断中各种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掌握放射影像诊断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适于影像介入治疗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各种治疗方法.培训期间,住院医师应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应具有相当于本专业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独立从事放射科临床工作的能力,参加地市级及其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放射医学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 获得证书.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放射科轮转为主,辅以在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临床科室轮转的形式 进行.通过书写病例报告,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 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例 及影像报告;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放射科临床教学工作,高年资医师指 导低年资医师. 放射科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第1-15个月):在医学影像相关的各专业轮转,其中放射科9个月、超声学科3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