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第一部分前言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

㈠关注聋生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正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关注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起始年段,应特别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认识与把握文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高年级,要特别关注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㈢强调聋生参与,大力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程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人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根据聋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爱护聋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聋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当成为聋生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语言、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和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成为聋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的过程。

聋生的语文学习应大力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大力提倡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㈣尊重个体差异,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

关注聋生的真实世界,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其现状与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以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由于聋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适合聋生的沟通方式,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组织适合不同聋生特点的课程,大力推进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从而实现面向聋生的语文课程从追求达成目标的划一性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转变。

㈤构建促进聋生发展的课程评价

构建能够激励聋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体现目标全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培养和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性评价应着重检测聋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聋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聋校语文课程的不断完善。

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多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聋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开发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努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依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总目标”之下,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聋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3年级为“写话”,4~6年级为“习作”)、“言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实施建议”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并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聋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具备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大力开发聋生的潜能,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借助辅助工具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5、初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注重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初步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00——250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150篇(段)。

6、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

7、能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8、初步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熟记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大写字母。熟练地使用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和主动阅读的习惯。

2、练习正确、有表情地朗读句子和课文。开始学习默读。

3、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用法。

4、学习借助图画阅读浅近的儿歌、童谣、故事,乐于与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5、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㈢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写清楚自己想说的话。

2、能依据图片、简单事物或生活中的场景,说、写意思连贯、语句通顺的几句话。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㈣言语交际

1、能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能认真听(看)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㈤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语文学习,能用口语(手语)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

第二学段(4-6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0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学会用部首检字法查工具书。

4、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开始学习使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1、主动阅读,学习使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正确、有表情地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书名号的一般用法。

4、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收集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7、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在45—75万字以上。

㈢习作

1、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逐步增强习作自信心。

2、养成正确、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习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会使用冒号、引号。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熟练地用口语或手语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看),能把握主要内容。

2、能清晰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㈤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

3、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7-9年级)

㈠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200个左右会写。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2、主动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使用工具书识字学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3、学会用硬笔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㈡阅读

1、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能够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能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和句的意思。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初步了解议论文、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拓宽视野,帮助阅读。

6、能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170万字。每学年阅读一两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㈢写作

1、能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动与人交流。对写作有自信心。

2、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4、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㈣言语交际

1、能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言语交际。

2、能根据对方的表达方式(口语、手语、书面语),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观点。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

3、在交际时,能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

㈤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问题,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信息。

2、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家的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成果。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教科书编写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聋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聋生特点和规律,适应聋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聋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贴近聋生生活实际,做到图文并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5、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选材要符合聋生参与主流社会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难易程度适应聋生学习的要求。

6、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应突出引导聋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聋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加强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要多提供给聋生语言实践的环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培养语感和语文能力。

8、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汲取信息,促进聋生的学习与发展。

9、教科书应引导聋生扩大阅读量,并结合聋生阅读特点和能力,适当增加和编写课外阅读读本和建议阅读的篇目。

10、教科书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聋生选择和拓展提供方便。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杂志以及影视网络、社会活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等,还包括反映聋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2、聋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和乡土资源,结合语文教科书给聋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加强语文的本土化教学,因地制宜,使聋生能够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聋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注意开发网络资源;还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4、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多方面提高聋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聋生在各种条件下学用语文的意识,如用手语讲课文故事、借助插图描述课文内容等,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建议

㈠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需求

语文教学应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满足不同层次聋生学习的需求,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聋生质疑、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科书,精心设计方案,对每一位聋生的已知和未知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施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㈡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倡导讨论式、合作式学习。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聋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逐步提高聋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使聋生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学应培养聋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些要求贯穿、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㈣加强潜能开发,注重语言发展

教师应发现、关注和开发聋生的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要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过程,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聋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㈤遵循聋生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聋生的生理、心理具有特殊性,其学习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关注聋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字与写字、识字与读书相结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倡在环境中学习。同时注意利用聋生的生活经验,将他们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教学的辅助材料。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聋生写字姿势的指导,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要有趣味性,以活动游戏和观察演示为主要教学方式,与学说普通话、汉语手指字母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聋人手语可丰富聋生的语言,帮助识字学词,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识字教学同步进行。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较丰富的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各学段各有侧重,有机结合。要珍视聋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与感受,让聋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各个学段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聋生逐步学会粗读、精读。要重视聋生背诵的训练,以利于体验、积累,培养语感。

为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可引导聋生随文学习相关的语法修辞知识。

鼓励聋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聋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重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意聋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应引导聋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懂得写作是为交流需要而写,让聋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低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聋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中、高年级应注重培养聋生在写作中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要求聋生说真话、实话。激发聋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聋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聋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注意引导聋生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聋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聋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言语交际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聋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是与对方的互动过程。要培养聋生理解、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聋生具有自然、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聋生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交往与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鼓励聋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综合性学习,使聋生能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引导聋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形式和渠道,突出聋生的自主性,重视他们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聋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评价建议

㈠评价目的着眼于发展性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聋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聋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走向自强的过程。

㈡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

语文评价要从关注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使聋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全面考察聋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技能,还要重视聋生潜能的发展,关注聋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形成。

㈢评价标准强调差异性

语文评价既要体现对聋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不能以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聋生。要注意聋生的学习基础和各学段学习的特点,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分类教学的同时,对聋生的学习个案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对聋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㈣评价方式提倡多样化

语文评价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采取考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定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反映聋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聋生的成长过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结果描述聋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㈤评价主体做到多元化

改变教师单一评价聋生的做法,逐步建立教师评价、聋生自评与互评、社区与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

结合聋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对聋生的语文学习个别化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聋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时,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聋生,要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促进每个聋生的健康发展。

㈥具体建议

评价应根据各学段达成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1、汉语拼音、识字写字

⑴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聋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做到发音口形正确,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口形的考察。

⑵评价识字要考察聋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⑶重视聋生写字姿势和习惯,做到书写的正确、规范、整洁。

2、阅读

⑴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聋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根据阅读内容适当考察语法、修辞知识。

⑵朗读的评价,可从语音(口形)、手语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特别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诵读的评价,考察聋生在诵读实践中的积累量。默读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聋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⑶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聋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聋生在词句理解、内容把握、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⑷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⑸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可着重考察聋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特别应对聋生独特的理解加以鼓励。

⑹对古诗文的评价,应重点考察聋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写作

⑴写作评价要根据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聋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掌握了语言表达的基本方法等。

⑵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应引导和促使聋生通过观察、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手段,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⑶作文修改要注意考察聋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引导聋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建立聋生写作档案,全面反映聋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内容包括聋生有代表性的作文、写作态度、典型案例分析记录等。二是聋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综合评价形式。

4、言语交际

评价聋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应重视他们参与的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利用语文教学的多种环节,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聋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反映出真实的口语表达能力、手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聋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让聋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要从正面出发,积极引导,使聋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综合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上,考察聋生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分析思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二00四年八月五日)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第一部分前言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但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合水平、决策水平、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水平,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合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的水平,促动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合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 ㈠注重聋生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要注重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协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水平、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沟通交流的水平,为他们融入和适合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准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注重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起始年段,应特别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理解与把握文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高年级,要特别注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围绕___________,体现课___________,反映___________,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关________,是课程___________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________________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_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___________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___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_____。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___________中,通过主动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______和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___________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___________,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___________。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思维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___________,具有初步的________、________和运用语言文字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___________ 和正确的___________。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______工具和______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___________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___________,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___________和提升___________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______,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______与______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1:前言 1.1 目的 1.2 适用范围 1.3 定义 2:教育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学科知识目标 2.3 语言和沟通目标 2.4 思维能力目标 2.5 社会适应目标 3:课程设置 3.1 语文 3.2 数学 3.3 英语

3.4 科学 3.5 社会学科 3.6 艺术与音乐 3.7 体育与健康 3.8信息技术 4:教材要求 4.1 教材选用原则 4.2 教材内容要求 4.3 教材编写要求5:教学组织 5.1 教学计划 5.2 教学方法 5.3 教学评价 6:课程实施 6.1 课程目标的分解 6.2 课程内容的展开 6.3 教学资源的利用

7:学生评价 7.1 评价方式与方法 7.2 评价内容 8:教师要求 8.1 专业知识与技能 8.2 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 8.3 个人素质与能力 9:家庭教育的配合 9.1 家庭教育的意义 9.2 家庭教育的内容 9.3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模式 10:听力技术支持 10:1 辅助听力设备的选用与使用 10:2 障碍听力儿童的专业辅导11: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 11.1 学校教育资源 11.2 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12:体验教育 12.1 基本理念 12.2 实施方法与组织 13:学校特色课程 13.1 相关介绍 13.2 课程内容 13.3 教学方法 附件: 附件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细则 附件2:示范教材推荐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义务教育:指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对学生实行免费的、由国家和地方提供的基本教育阶段的教育。 2:学科知识目标:学生在各学科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 3:语言和沟通目标:学生应具备正确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有效地使用手势、口型和工具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聋校义务教育方案

聋校义务教育方案 一、背景 聋校义务教育是帮助聋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聋哑儿童的教育水平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聋校义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不高、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需要制定有效的方案加以解决。 二、目标 1、提高聋哑儿童的教育质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 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率,满足聋哑儿童的学习需求。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激发聋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措施 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针对聋哑儿童的特殊需要,设置适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结合。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聋哑儿童的教育需要。 3、推广个性化教学,根据聋哑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水平,为聋哑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5、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聋哑儿童的教育问题,共同促进聋哑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四、实施方案 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2、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加强对聋哑儿童的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对聋哑儿童教育的度和支持度。 五、结论

聋校义务教育是保障聋哑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推广个性化教学、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聋哑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听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理念 本标准以“全人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生活化”、“社会化”、“综合化”为基本理念,以“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平等参与”、“和谐共处”、“残健融合”为基本原则,全面提高听障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素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于2016年颁布实施。这一标准是为了满足 聋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确保他们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而设立的。下面将重点介绍聋校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标准内容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实践、体育、艺术等多个学科。其中,语文课程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数学课程侧重于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外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体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艺术课程包括音乐、 美术、舞蹈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课程标准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体育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 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3.促进学生交流能力: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保了语文课程的 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优化教学方法: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 倡导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推动教育公平: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聋校学生提供了与普 通学校相同的学科和课程,确保了其享有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学习权益,促进了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相关规范。义务教育是指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则是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标准进行规范和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的基本运用,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和方式,阅读、书写、听说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正义感。 三、文学修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感和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论。 四、实践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解

决实际问题,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实际活动和实践任务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同时要求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交流能力。 六、信息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以上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语文课程的规范不仅对学校和教师有指导作用,更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一、引言 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规范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美。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常识、信息

素养和实践能力。 1.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语音、字形、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2. 文学常识: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评估和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实践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具体包括: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 4.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方式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盲校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培养视力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并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盲校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盲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及盲教育百年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及特殊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视力残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盲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视力残疾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视力残疾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盲校语文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和发展视力残疾学生其他感官功能的任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盲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正确把握视力残疾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 盲校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视力残疾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视力残疾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视力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视力残

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

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 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要求 •掌握基本的汉字、词语、语法规则 •能够听、说、读、写基本的汉语 •熟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 •能够阅读各种文本,理解其意义并进行分析、评价 •能够写出各种基础文体的文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能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交流有效信息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特点为出发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选用 •选用符合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的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改编。 •选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用新颖、形式多样、质量高的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考核 •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日常练习、小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等。

•采用成绩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笔试成绩。 教师要求 •热爱语文教育,具有卓越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洞察力,能够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 家长配合 •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家长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问题,积极配合教师采取措施。 •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活动。 教育价值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将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民族自信心和团结力。 结语 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方法、选用教材, 不断为学生创设符合其需要的、富有变化的教育环境,使语文教育成 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和契机。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案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案 教案标题: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案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 教学重点: 1. 听力和口语的培养:通过多种听力材料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 口语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的培养:通过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认识汉字 活动1:教师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2:通过图片和手势,教授一些常用汉字的基本形状和发音。 活动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互相辨认和书写汉字。 第二课:听说训练 活动1:教师播放简短的录音,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 活动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对话情境,进行口语练习。第三课:阅读理解 活动1:教师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进行朗读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活动2:学生独立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其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课:写作训练 活动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篇范文,解释写作的结构和技巧。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短文。 教学评估方式: 1. 听力和口语评估:通过听力测试和口语表达活动,评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评估: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 汉字教学材料:包括图片、手势和常用汉字卡片等。 2. 听力材料:包括录音和实际对话录音等。 3.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和阅读理解题目。 4. 写作材料:包括范文和写作题目。 教学延伸活动建议: 1. 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角,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2. 鼓励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或演讲比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让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体验。 总结: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案旨在帮助聋校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以及多种评估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

最新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听觉障碍给聋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了解人类文化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聋校语文课程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致力于培养聋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聋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聋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聋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聋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聋校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聋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培养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面向聋校全体学生,使每一位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聋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要引导聋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聋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聋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聋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聋生思想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五)具体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