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种新型4H—SiC BJT结终端结构研究

一种新型4H—SiC BJT结终端结构研究

一种新型4H—SiC BJT结终端结构研究
一种新型4H—SiC BJT结终端结构研究

RTU远程终端控制系统

知识|远程终端控制系统(RTU) ---- 工厂自动化系统系列知识之远程测控终端RTU [编者按]: RTU是Remote Terminal Unit(远程测控终端)的缩写,是SCADA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一个RTU可以有几个,几十个或几百个I/O点,可以放置在测量点附近的现场。RTU应该至少具备以下2种功能:数据采集及处理、数据传输(网络通信),当然,许多RTU还具备PID控制功能或逻辑控制功能、流量累计功能等等。 远程测控终端RTU作为体现“测控分散、管理集中”思路的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介绍到中国并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提高信号传输可靠性、减轻主机负担、减少信号电缆用量、节省安装费用等方面的优点也得到用户的肯定。 Terminal Unit 负责对现场信号、工业设备的监测和控制。 RTU(Remote Terminal Unit) 动化系统的核心装置,通常由信号输入 微处理器、有线 组成,由微处理器控制,并支持网络系统。它通 过自身的软件 企业中央监控与调度系统对生产现场一次仪表 的遥测、遥控、遥信和遥调等功能。 SCADA 独立的数据获取与控制单元。它的作用是在远端 控制控制现场设备,获得设备数据,并将数据传

钢铁厂、化工厂)之外在测控点特别分散的场合,例如在 以下行业中远程测控终端 自动化控制系统; 调度系统;天然气、石油行业自动化系统;电力远程数据 集控系统;热网管道自动化控制;大气 水情水文测报系统;灯塔信标、江河航运、港口、矿山调 度系统。 其他相关文章 几种远程测控终端( GPRS 基于 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 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在电 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 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已成为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汽车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模具工业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且成效相当显著。文章主要围绕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技术应用展开分析论述。 标签: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机械制造;编程策略;刀具;模具 现如今,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已经逐渐取代组合机床,它的效率更高,技术功能性更强,已成为高科技技术背景下柔性生产线的主力加工设备之一,进一步推动了机械制造生产的柔性化过程。同时,也极大缩短了各类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 1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优势分析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具有优质、高效、低耗、先进等特点,是现代化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所能提供的进给速度、切削速度都是传统切削工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的切削机理也有了质的改变,整体切削加工质量呈持续稳步上升发展趋势。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 切削速度上升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具有较高的切削速度,比传统常规切削速度高出3~8倍。且机床的空程速度也有提升,减少了设备非切削的空行程时间,对汽车模具等机械设备的加工效率有大幅度提升。 1.2 高速精密加工 由于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術具有相当可观的切削速度,所以它的切削力会相应平均下降30%左右,特别是径向切削力下降幅度更大,有利于提高该技术针对薄壁类或刚性较差零件的技术加工。总体而言,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系统整体精度较高,包括系统定位夹持精度与刀具重复定位精度都有良好的精度保持性,所以说该系统中的刀具系统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能够保持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系统整体的动态与静态稳定性,进而满足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要求。 1.3 热变形零件加工 在高速切削技术实施过程中,一般95%~98%甚至以上的切削热都无法及时传递给工件,而被切屑带走,所以工件会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冷态状态。因此该技术对那些容易产生热变形的零件更加有效。当然,也要考虑热变形误差问题,能够影响高速高精密数控切削加工技术,特别是对机床等机械设备切削加工过程的影响,所以应该选择误差补偿技术来消除机床的热变形误差问题,该技术具有

远程计量终端管控系统

远程计量终端管控系统 科研攻关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远程计量终端管控系统 姓名:窦心愿袁晓飞褚晓敏单位:自动化室 自动化部 2013 年 8 月 14 日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舞钢公司废钢管控不断的深化,为实现公司提出的“四个突破”、“三个提高”目标,实行计量无差错,计量无投诉,不影响废钢计量一分钟,保证快速、准确计量而提出的设备零故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物资计量网络内部建立起内部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内部终端的日常管理目标、策略、方法及流程,从管理制度和保障团队等多方面保障终端安全,树立终端管控机制。 2、研发并部署符合计量中心需要的终端管控信息化工具,从功能及性能方面保障客户需求的顺利实现,实现终端用户行为规范化、终端管理集中化,统一管理。 3、优化网络布局,加强对交换机端口的管理限制,IP和端口绑定,加强对IP的管理,保证物资计量网络的独立性,坚决避免与其他网络有交集,避免网络上出现异常和故障,提高整体网络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加强对各秤房的管理,严格人员准入制度,无关人员禁止进入,安装采集软件将工控机、硬盘录像机、打印机等设备的信息上传到计量中心的终端信息管控工具上,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结合目前公司对该系统的需求,系统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终端信息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的管理。

3.1终端信息监控管理 目前厂区内的计量终端比较分散,计算机分为自动化部安装和各厂自备安装的,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经过安全检查的计算机直接连接网络。 2.操作系统的补丁无法保证每一台终端都能安装上。 3.防病毒软件的安装率无法达到100%,导致病毒在网络上传播。 4.U盘及光驱的使用导致计算机染上病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5终端较为分散,无法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及其监控。 6秤房等敏感重要区域的设备缺少统一监控。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事实终端管理后达到的目标: 1.对计量网络用户实施强制准入制度,保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计量网。 2.终端在进入计量网之前其自身的安全性必须符合企业的安全策略,落实并强势实施企业的网络安全策略,为合法终端建立起防护体系,强制安全网络终端安全程序(防病毒软件、防入侵软件),安全操作系统补丁,实行强制更新。 3.对终端上运行的程序进行限制,只允许运行于工作相关的程序,禁止非法软件的运行。 4.禁止或限制光盘及U盘等外设工具的使用。 5.在秤房等重点区域实时采集计算机及录像机、打印机等设备信息上传至管理终端,实现统一管理。 3.2 网络安全管理

负荷控制终端说明书

一、概述 FKWB82-GY4C系列型江苏电力负荷管理终端(以下简称终端),是江苏苏源光一科技有限公司根据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要求,应用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开发的负荷管理设备,具有功能强,集成度高,可靠性好,结构简洁,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应用于厂矿、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各种用电场所,对电力用户进行数据采集计算、控制及管理。 终端用户界面采用240×128大屏点阵液晶屏,菜单显示直观,操作选择简单,内置国标字库,支持中文信息的发布;配置了4路双位控制接口,8路遥信输入接口,8路脉冲输入接口,2路RS485接口,2路4-20mA电流环接口(选配), 4路12V辅助电源输出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实现了电力负荷管理终端要求的所有功能。 终端产品标准执行DL/T533-93《无线电负荷控制双向终端技术条件》、Q/GDW 129-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535-96《电力负荷控制与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同时符合《江苏省负控终端技术条件》、《江苏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及国电公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2004》的要求。 主要特点: 采用模块式设计,方便、美观; 超大容量内存,“记忆力”更强,大大提高数据存储密度; 全面的功能配置,全面实现需方管理; 便携式、小型化,安装维护更为便捷; 二、使用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5℃~+55℃; 湿度:相对湿度10%~100%(包括凝露),绝对湿度小于29g/m3; 大气压:BB2级,66~108Kpa。 三、主要功能和主要参数指标 3.1 电源电压: 220VAC,允许偏差为-20%~+20%;频率为50Hz,允许偏差为±6% (如用户提出要求,可选择100VAC供电)。 3.2 消耗功率 守候状态:不大于20VA(100V供电时消耗率应不大于15VA); 发射状态:不大于80 VA。 3.3 数据和时钟保持 硬时钟、参数保存和历史数据的保存,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保持1年以上。后备电池(或其他保电部件)可维持10年,不需要更换。 3.4 输入回路 3.4.1脉冲输入 输入路数:8路; 脉冲宽度:60~120ms,脉冲幅度为10V±2V(有脉冲),≤0.8V(无脉冲); 输入方式:无源或有源脉冲; 测量误差:≤±0.1%。 3.4.2遥信输入 输入路数:8路; 输入信号:为不带电的开/合切换触点。 3.4.3辅助电源 提供4路直流12V/150mA电源,用于电能表脉冲输入或485接口的需要。 3.5 输出回路 3.5.1控制输出 输出路数:4路开/合双位置控制输出; 触点额定功率:可接通和断开交流250V、5A,380V、2A或DC110V、0.5A; 触点寿命:通、断上述额定电流不少于105次; 终端跳闸继电器采用脉冲输出方式,即跳闸输出时继电器动作约一秒钟,以后每到整分时再动作一次。 3.5.2语音报警输出 有语音报警输出,扬声器功率:1W;

晶体结构分析的历史发展

晶体结构分析的历史发展 (一)X射线晶体学的诞生 1895年11月8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发现了X射线。自X射线发现后,物理学家对X射线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探明了它的许多性能。根据狭缝的衍射实验,索末菲(Som-merfeld)教授指出,X射线如是一种电磁波的话,它的波长应当在1埃上下。 在发现X射线的同时,经典结晶学有了很大的进展,230个空间群的推引工作使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全部完成。当时虽没有办法测定晶胞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原子在晶胞中的分布,但对晶体结构已可臆测。根据当时已知的原子量、分子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晶体的密度,可以估计晶体中一个原子或一个分子所占的容积,晶体中原子间距离约1—2埃。1912年,劳厄(Laue)是索末菲手下的一个讲师,他对光的干涉现象很感兴趣。刚巧厄瓦耳(P.Ewald)正随索末菲进行结晶光学方面的论文,科学的交流使劳厄产生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晶体可以用作X射线的立体衍射光栅,而X射线又可用作量度晶体中原子位置的工具。刚从伦琴那里取得博士学位的弗里德里克(W.Friedrich)和尼平(P.Knipping)亦在索末菲教授处工作,他们自告奋勇地进行劳厄推测的衍射实验。他们使用了伦琴提供的X射线管和范克罗斯(Von.Groth)提供的晶体,最先对五水合硫酸铜晶体进行了实验,费了很多周折得到了衍射点,初步证实了劳厄的预见。后来他们对辉锌矿、铜、氯化钠、黄铁矿、沸石和氯化亚铜等立方晶体进行实验,都得到了正面的结果,为了解释这些衍射结果,劳厄提出了著名的劳厄方程。劳厄的发现导致了X射线晶体学和X射线光谱学这二门新学科的诞生。 劳厄设计的实验虽取得了正面的结果,但X射线晶体学和X射线光谱学成为新学科是一些得力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布拉格父子(W.H.Bragg,W.L.Bragg)、莫塞莱(Moseley)、达尔文(Darwin)完成了主要的工作,通过他们的工作认识到X射线具有波粒二重性;X射线中除了连续光谱外,还有波长取决于阴极材料的特征光谱,发现了X射线特征光谱频率和元素在周期表中序数之间的规律;提出了镶嵌和完整晶体的强度公式,热运动使衍射线变弱的效应,发展了X射线衍射理论。W·L·布拉格在衍射实验中发现,晶体中显得有一系列原子面在反射X射线。他从劳厄方程引出了布拉格方程,并从KCl和NaCl的劳厄衍射图引出了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方式,W·L·布拉格在劳厄发现的基础上开创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工作。 伦琴在1901年由于发现X射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而劳厄由于发现X射线的晶体衍射效应也在191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促进了化学发展 W·L·布拉格开创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工作把X射线衍射效应和化学联系在一起。当NaCl等晶体结构被测定后,使化学家恍然大悟,NaCl的晶体结构中没有用NaCl表示的分子集团,而是等量的Na+离子和Cl-离子棋盘交叉地成为三维结构。当时X射线结构分析中的位相问题是通过强度数据和强度公式用试差法来解决的,只能测定含二三十个参数的结构,这些结构虽简单,但使无机物的结构化学有了真正的开始。 从1934年起,帕特孙(Patterson)法和其他应用付里叶级数的方法相继提出,位相问题可通过帕特孙函数找出重原子的位置来解决,使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摆脱了试差法。1940年后计算机的使用,使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能测定含重原子的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不但印证了有机物的经典结构化学,也为有机物积累了丰富的立体化学数据,

(常用刀柄结构)SHK-KM-CAPTO

摘要:高速切削技术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文章在论述高速切削技术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高速切削技术中的刀柄结构,包括HSK、KM及CAPTO,并比较了常用的BT刀柄与HKS、KM刀柄的拉紧特性。对高速旋转所带来的特殊的动平衡问题及其执行标准也作了叙述。 1、概述 高速切削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一般认为高速切削或超高速切削的速度为普通切削加工的5~10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切削速度进行划分,如从加工工艺的角度看,高速切削加工范围为:车削700~7000m/min;铣削300~6000m/min;钻削200~1100m/min;磨削150~360m/min。也可以根据被加工材料来确定高速切削的范围,如加工钢材达到380m/min以上、铸铁700m/min以上、铜材1000m/min以上、铝材1100m/min以上。也可以根据主轴转速、功率、锥孔大小、和平衡标准来划分,如按主轴的Dn值划分,高速主轴的Dn值一般为500000~2000000;对于加工中心,可按主轴锥孔的大小来划分:50号锥——10000~20000r/min;40号锥——20000~40000r/min;30号锥——25000~40000r/min;HSK 锥——20000~40000r/min;KM锥——35000r/min以上。而根据ISO—1940,高速主轴的转速至少要超过8000r/min。1978年CIRP切削委员会将高速切削定为500~7500 m/min[1][2][3]。 研究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力会降低15~30%以上,切削热量大多被切屑带走,加工表面质量可提高1~2级,生产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制造成本20%~40%。所以高速切削意义不仅仅是得到较高的表面切削质量[2]。 国外对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多种工业中的钢、铸铁及其合金、铝、镁合金、超级合金(镍基、铬基、铁基和钛基合金)及碳素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的加工,其中以加工铸铁和铝合金最为普遍。加工钢和铸铁及其合金可达到500~1500 m/min,加工铝及其合金可达到3000~4000 m/min[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5150)、北京市教委项目(05001011200401) 我国在高速切削领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高速硬切削。刀具以高速钢、硬质合金为主,切削速度大多在100~200 m/min,高速钢在40 m/min以内。切削水平和加工效率都比较低。近年来,虽然对高速切削技术已有比较深的认识,进口的部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中也能达到高速切削加工的要求,但由于刀具等原因,高速切削技术应用也较少。目前主要在模具、汽车、航空、航天工业应用高速切削技术稍多,一般采用进口刀具,以加工铸铁和铝合金为主[3]。 高速切削技术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高速切削刀具技术,包括刀具材料、刀柄和刀夹系统、刀具动平衡技术、高速切削数据库技术、检测与监控系统等;另一方面是高速数控机床技术,包括机床整机结构的静动热态特性、电主轴、直线电机进给系统、数控与伺服系统的高速及高加速度性能、轴承润滑系统、刀具冷却系统等。本文重点谈谈高速切削技术中的刀柄结构。

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1背景介绍 网络安全行业注定是不平凡的,数据泄露、黑客攻击、基础设施攻击、安全漏洞发现、恶意软件、行业融资投资收购等各个方面呈火山式增长的态势,无论是影响还是数量,均创下近几年之最。 1.1球信息泄露总体情况。 据有关媒体统计,2017年上半年泄露或被盗的数据累积已达到惊人的19 亿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已经是2016年被盗数据的总量,全年预计将超过50亿条,其中,仅雅虎一家就达到30亿条。并且,上半年全球发生918起网络安全入侵事件,国内用户每年至少信息被泄露5次。 1.2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普及,数据信息泄露事件 高速增长且数据量庞大。 信息泄露涉及行业广泛,但重点目标集中在政府机构、高校、金融行业、医疗行业等。云服务提供商AWS、CIA武器库被维基解密曝光等都是2017年热议的重要课题,且信息泄露数据量庞大,达到GB/TB级别/万条。 1.3全球各国都存在信息安全威胁,人民成为事件最大的牺牲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和手机等终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无私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抛”向各类网站,例如2017年vBulletin 论坛、凯悦酒店、供应商AWS、优酷等泄露事件,人们的信息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而人们在信息泄露事件面前显得无助。 2国内行业政策

2.1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出行但是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法律层面上把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提高至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其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网络所有者、运营者及普通用户各自的责任以及违规后的相关处罚。在合规应对实施环节,从网络运营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三个层面,就“相关责任方”、“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等三个维度总结了具体实施要点。然在网络安全法施行之后,就不同的网络安全情况和事件还需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总结。 2.2以法保护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从美国签署的《增强联邦政府网络与关键性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澳大利亚发布《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法案》草案公开,再到俄罗斯的VPN禁令和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公民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等都成为各国安全防护的重点,同时个人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国家安全交织,网络空间安全成各国政府政治、经济博弈重点。 2.3各国强强联手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或成趋势。 从美国以色列达成新的网络安全合作协议、新加坡与澳大利亚就网络安全开展深度合作,再到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网络安全协议,网络互不攻击。如今互联网已经渐渐全球化,各国正在跨越地理区域充分利用各自设备、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强强联手共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的安全。

刀柄尺寸

CNC刀柄标准 加工中心的主轴锥孔通常分为两大类,即锥度为7:24的通用系统和1:10的HSK真空系统。 7:24锥度的通用刀柄 锥度为7:24的通用刀柄通常有五种标准和规格,即NT(传统型)、DIN 69871(德国标准)、IS0 7388/1 (国际标准)、MAS BT(日本标准)以及ANSI/ASME(美国标准)。 NT型刀柄德国标准为DIN 2080,是在传统型机床上通过拉杆将刀柄拉紧,国内也称为ST;其它四种刀柄均是在加工中心上通过刀柄尾部的拉钉将刀柄拉紧。 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DIN 69871型(即JT)和MAS BT 型两种刀柄。DIN 69871型的刀柄可以安装在DIN 69871型和ANSI/ASME主轴锥孔的机床上, IS0 7388/1型的刀柄可以安装在DIN 69871型、IS0 7388/1 和ANSI/ASME主轴锥孔的机床上,所以就通用性而言,IS0 7388/1型的刀柄是最好的。 (1)DIN 2080型(简称 NT或ST) DIN 2080是德国标准,即国际标准ISO 2583 ,是我们通常所说NT型刀柄,不能用机床的机械手装刀而用手动装刀。 (2) DIN 69871 型(简称JT、 DIN、DAT或DV) DIN 69871 型分两种,即DIN 69871 A/AD型和DIN 69871 B型,前者是中心内冷,后者是法兰盘内冷,其它尺寸相同。 (3) ISO 7388/1 型(简称 IV或IT) 其刀柄安装尺寸与DIN 69871 型没有区别,但由于ISO 7388/1 型刀柄的D4值小于DIN 69871 型刀柄的D4值,所以将ISO 7388/1型刀柄安装在DIN 69871型锥孔的机床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将DIN 69871 型刀柄安装在ISO 7388/1型机床上则有可能会发生干涉。 (4) MAS BT 型(简称 BT) BT型是日本标准,安装尺寸与 DIN 69871、IS0 7388/1 及ANSI 完全不同,不能换用。 BT 型刀柄的对称性结构使它比其它三种刀柄的高速稳定性要好。 (5) ANSI B5.50型(简称 CAT) ANSI B5.50型是美国标准,安装尺寸与 DIN 69871、IS0 7388/1 类似,但由于少一个楔缺口,所以ANSI B5.50型刀柄不能安装在DIN69871和IS0 7388/1机床上,但 DIN 69871和IS0 7388/1 刀柄可以安装在ANSI B5.50型机床上。 二、 1:10的HSK真空刀柄 HSK真空刀柄的德国标准是DIN69873,有六种标准和规格,即HSK-A、 HSK-B、 HSK-C、HSK-D、 HSK-E和HSK-F,常用的有三种:HSK-A (带内冷自动换刀) 、 HSK-C (带内冷手动换刀) 和HSK-E(带内冷自动换刀,高速型)。 7:24的通用刀柄是靠刀柄的7:24锥面与机床主轴孔的7:24锥面接触定位连接的,在高速加工、连接刚性和重合精度三方面有局限性。 HSK真空刀柄靠刀柄的弹性变形,不但刀柄的1:10锥面与机床主轴孔的1:10锥面接触,而且使刀柄的法兰盘面与主轴面也紧密接触,这种双面接触系统在高速加工、连接刚性和重合精度上均优于7:24的刀柄

浅谈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计算

浅谈有关晶体结构的分 析和计算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浅谈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计算 摘要: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计算是历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中三个选做题之一,本文从晶体结构的粒子数和化学式的确定,晶体中化学键数的确定和晶体的空间结构的计算等方面,探讨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计算的必要性。 关键词:晶体、结构、计算、晶胞 在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中,有三个题目是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选学内容,它们分别《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虽然三个题目在高考时只需选做一题,由于是选学内容,学生对选学内容往往重视不够,所以在高考时学生对这部分题目得分不够理想。笔者对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计算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或许对学生学习有关晶体结构分析和计算有所帮助,若有不妥这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有关晶体结构的粒子数和化学式确定 (一)、常见晶体结构的类型 1、原子晶体 (1)金刚石晶体中微粒分布: ①、每个碳原子与4个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②、键角均为109°28′。 ③、最小碳环由6个碳组成并且六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 ④、每个碳原子参与4条C-C 键的形成,碳原子与C-C 键之比为1:2。 (2)二氧化硅晶体中微粒分布 ①、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②、每个正四面体占有1个Si ,4个“2 1氧”,n(Si):n(O)=1:2。 ③、最小环上有12个原子,即:6个氧原子和6个硅原子.

2、分子晶体:干冰(CO 2)晶体中微粒分布 ①、8个CO 2分子构成立方体并且在6个面心又各占据1个CO 2分子。 ②、每个CO 2分子周围等距离紧邻的CO 2分子有12个。 3、离子晶体 (1)、NaCl 型晶体中微粒分布 ①、每个Na +(Cl -)周围等距离且紧邻的Cl -(Na +)有6个。每 个Na +周围等距离紧邻的Na +有12个。 ②、每个晶胞中含4个Na +和4个Cl -。 (2)、CsCl 型晶体中微粒分布 ①、每个Cs +周围等距离且紧邻的Cl -有8个,每个Cs +(Cl -) 周围等距离且紧邻的Cs +(Cl -)有6个。 ②、如图为8个晶胞,每个晶胞中含有1个Cs +和1个Cl - 。 3、金属晶体 (1)、简单立方晶胞:典型代表Po ,空间利用率52%,配位数为6 (2)、体心立方晶胞(钾型):典型代表Na 、K 、Fe ,空间利用率60%,配位数为8。 (3)、六方最密堆积(镁型):典型代表Mg 、Zn 、Ti ,空间利用率74%,配位数为12。 (4)、面心立方晶胞(铜型):典型代表Cu 、Ag 、Au ,空间利用率74%,配位数为12。 (二)、晶胞中微粒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1、概念:均摊法是指每个图形平均拥有的粒子数目,如某个粒子为n 个晶胞所共有,则 该粒子有n 1属于一个晶胞。 2、解题思路:首先应分析晶胞的结构(该晶胞属于那种类型),然后利用“均摊法”解题。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1)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艾兴教授 一、概述 机械加工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和绿色化,切削加工的发展方向是高速切削加工,在发达国家,它正成为切削加工的主流。50年来,切削技术的极大进步说明了这一点:今天切削速度高达8000m/min,材料切除率达150~1500cm3/min,超硬刀具材料硬度达3000~8000HV,强度达1000Mpa,加工精度从10um到0.1um。干(准)切削日益广泛应用。随切削速度提高,切削力降低大致为25~30%以上;切削温度增加逐步缓慢;加工表面粗糙度降低1~2级;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高速切削技术不只是一项先进技术,它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将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进步和效益的提高。在国外,20世纪30年代德国Salomon博士提出高速切削理念以来,经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随数控机床和刀具技术的进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应用并快速发展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制造业加工铝、镁合金、钢、铸铁及其合金、超级合金及碳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其中加工铸铁和铝合金最为普遍。 不同材料的高速切削加工速度范围 高速切削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陶瓷刀具高速切削淬硬钢并在生产中应用,其后引起对高速切削加工的普遍关注,目前主要还是以高速钢、硬质合金刀具为主,硬质合金刀具切削速度≤100~200m/min,高速钢刀具在40m/min以内。但在汽车、模具、航空和工程机械制造业进口了一大批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国内也生产了一批数控机床,随着高速切削的深入研究,这些行业有的已逐步应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速切削加工理论基础 (1) 切屑形成特征 不同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切屑形态: (a) 供货状态,切削速度127.2m/min (b)硬度325HB,切削速度125.5m/min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一、系统建设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管理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日常业务管理、为公众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对城市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城市管理与运行相关系统功能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城市“感知”节点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城市各部门业务系统呈信息孤岛态势,跨部门协同能力较弱;城市管理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综合监控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手段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实现。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

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通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城市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从而不断向“智慧化”城市运营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由业务应用、应用展现、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如下: (1)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包含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业务应用功能模块,包括:城市运行信息综合展现:面向区政府及部门、街道的主要领导,通过移动终端、LED大屏幕及PC桌面等各种终端,展现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热点事件等领域的关键信息。

负控终端作业手册及接线规范

负控终端作业手册及接线规范

二、负荷管理终端安装主要工序作业指导书 1、勘察现场及施工准备作业指导书 技术要点: (1)认真、彻底查明现场与负荷管理终端安装施工有关的开关、刀闸、表计等情况。 (2)根据客户供电计量情况,确定终端型号。(3)确定终端采集量(脉冲、485、CT、PT)是否满足接入条件。 (4)自动分闸控制触点的选取必须合理、正确。(5)确保工器具及终端、材料的配备齐全、合格。 作业流程: (1)确定终端型号及安装方式 1)工作负责人必须勘察现场,并填写《现

场勘察、施工技术设计书》。 2)根据现场实地勘察,判断客户供电计量方式属于高压计量或低压计量。 3)查看客户电表的型号、接线方式和PT 电压等级(3×4 220V/380V 、3×3 100V 、3×4 57.5V/100V )。 4)根据电表的型号、接线方式和PT电压等级,确定应安装的终端型号(其接线方式和PT电压等级应与电表的相一致)。 5)确定终端安装位置,判断计量盘内是否有位置安装。 6)计量盘无位置安装终端时,按以下方法确定安装位置: a)原则上选择在计量盘临近屏内位置。但终端安装运行后必须与原有运行设备不会互相造成不良影响。 b)在方便敷设电缆的合适室内墙上安装。 7)检查计量盘内预留位置或临近屏内安装终端时固定孔是否合适可用。 8)确定计量盘内预留位置或临近屏内无终端安装固定孔或不适用的,钻孔时是否需要将高压或低压电源停运。

9)现场有无失压计时仪。 10)填写《现场勘察、施工技术设计书》相关内容 (2)确定终端采集量(脉冲、485、CT、PT)1)确定客户电度表脉冲端口是否被占用,若已占用者,暂不接入脉冲采集线。 2)确定客户电度表485信号采集端口是否被占用,若已占用者,暂不接入485信号采集线。 3)确定现场条件是否满足终端串接CT回路。 a)高压计量客户电表若无接线盒、接线盒残旧或电表CT回路接线复杂,暂不将CT回路串接入终端。 b)低压计量客户电表无接线盒者,暂不接将CT串接入终端。 4)确定终端PT并接点。 a)计量电表,配有接线盒的,将终端PT 线并接入接线盒PT出线侧端子上。 b)计量电表,无接线盒的,将终端PT线并入电表PT端子或在低压母线接线螺丝上加螺母接取。 c)高压计量的电表,无接线盒的,将终端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 栾春武 邮编 075131 栾春武:中学高级教师,张家口市中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北省化学学会会员。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县十佳班主任。 联系电话: E-mail : 一、氯化钠、氯化铯晶体——离子晶体 由于离子键无饱和性与方向性,所以离子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阴阳离子在晶体中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使整个晶体不显电性且能量最低。离子的配位数分析如下: 离子数目的计算:在每一个结构单元(晶胞)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微粒在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也有所不同,一般的规律是:顶点上的微粒属于该 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8,棱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 4,面上 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 2,中心位置上(嚷里边)的微粒才完 全属于该单元,即所占的份额为1。 1.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 +周围有6个Cl -,每个Cl -周围有6个Na +,与一个Na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l -围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每个Na +周围与其最近且距离相等的Na +有12个。见图1。 图1 图2 NaCl

晶胞中平均Cl-个数:8×1 8 + 6× 1 2 = 4;晶胞中平均Na+个数:1 + 12×1 4 = 4 因此NaCl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NaCl(4个Na+和4个Cl-)。 2.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周围有8个Cl-,每个Cl-周围有8个Cs+,与一个Cs+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s+有6个。 晶胞中平均Cs+个数:1;晶胞中平均Cl-个数:8×1 8 = 1。 因此CsCl的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CsCl(1个Cs+和1个Cl-)。 二、金刚石、二氧化硅——原子晶体 1.金刚石是一种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每个C 原子以共价键与4个C原子紧邻,因而整个晶体中无单 个分子存在。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 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个C原子被12个六元环共用,每C—C键共6 个环,因此六元环中的平均C原子数为6× 1 12 = 1 2 ,平均C—C键数为 6×1 6 = 1。 C原子数: C—C键键数= 1:2; C原子数: 六元环数= 1:2。 2.二氧化硅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C被Si代替,C与C之间插 氧,即为SiO 2晶体,则SiO 2 晶体中最小环为12环(6个Si,6个O), 图3 CsCl 晶 图4 金刚石晶

主机管控

1.1 主机安全管控与审计系统 主机安全管控与审计系统是一套功能全面、管控严密、配置灵活、使用便捷的综合网管系统,可以对网内全部主机终端的接入、登录、使用,以及主机终端、服务器的所有软硬件资源、外部接口、外设控制、电子文档、网络行为进行安全可靠的管控,在不明显影响现有网络系统结构和业务运行效率的前提下,结合主动加密、事前控制、事中监视、事后审计四种技术手段,建立起可靠的内部网络防范体系。 系统由管控服务器、管控平台、客户端三部分组成,体系架构如下图: 管控服务器是主机管控与审计系统的策略中心,为客户端提供制定安全策略、设置访问权限、记录日志信息等服务,是系统的策略中心,日志中心。 管控平台可以是任意一台网内计算机,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实现各项安全策略配置,管理员可根据自身网络的安全等级对安全策略进行相应的安全策略配置,简单灵活易操作,策略可即时同步到终端设备。 客户端安装在内网终端上,是策略的执行者,客户端接收到策略后自动执行并生成相关日志上报至服务器以供管理员进行查询。 产品主要功能包括: 1.1.1 终端准入标准化 终端准入认证系统通过统一分发用户身份凭据,对客户端进行802.1X的准

入身份认证,通过与交换机联动实现对外来终端、未通过身份认证或不符合安全策略要求的终端进行网络隔离。准入管理流程如下: (1)802.1X准入认证 通过与支持IEEE802.1X协议的主流网络设备进行联动,基于端口的认证方式将没有安装科云终端准入代理的主机或身份认证失败的终端进行数据隔离。 (2)终端安全合规检查 终端入网后对终端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检查项包括操作系统版本、运行服务、软件安装、进程运行、注册表、防病毒软件、本地文件、系统补丁检查等。1.1.2 桌面行为标准化 桌面行为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管理终端桌面操作行为,对终端的进程运行、外设端口、刻录、打印、共享访问等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如下功能:(1)进程运行控制 黑白名单控制,白名单进程允许运行,黑名单进程禁止运行。 (2)外设端口控制 通过驱动层技术实现对终端的串口并口、调制解调器、多功能卡接口、读卡器、红外接口、蓝牙设备、图像处理设备、USB设备、无线网卡、火线1394等设备端口进行启用/禁用的控制。 (3)、注册表保护 对注册表路径、键名进行控制,方式有:“禁止修改、允许修改、询问用户”。 1.1.3 网络行为标准化 为解决终端随意使用网络进行数据的扩散,或抢占带宽资源导致正常工作无

高压负控终端

GPRS终端是给上级供电所或供电局通迅用的,负控终端是控制你的变电所的,当供电局需要降负荷时就通过它停你的电。 要是你的每个出线柜都是电动操作的,并且接入了远程控制的接点,是可以在远程控制主断路器分/合闸的。 最近接触一些电力终端,弄的一头雾水!希望得到高人指点。 1,什么是配变,什么是配变终端? 2,什么是负控,什么是负控终端?它与配变终端功能上有什么区别 3,接线的时候,4根电压线我会接,因为外面电线就是四根。可是有3组电流线I A,IB,IC就让我犯难了,不知道这电流的6个接口要接的电流线是从哪里来的呢? 希望能通俗易懂的解答!最好能让我有个感性认识…… 多谢DIANLX回答,我已经明白了前两个问题了。现在第三点还没清楚,不是很理解! 我不明白电流的六根线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这六根电流线是接哪里? 是不是说在安装终端的时候,在每一根电压线上安装一个互感器,由每个互感器引出2根电流输出线,总共6根,然后将这6根线接到终端上?是这意思吗? 1、配变终端是指用于配电变压器的各种运行参数的监视、测量的远方终端,安装在配电变压器附近。主要包含监测、计量两部分的功能。负控终端的作用和配变终端一样,但它是安装在用户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相电表. 2、接线时四根电压线对应于三相电路的A.B.C.电流线接三相电路A.B.C上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出线.(注意接线要按相序) 负控就是负荷控制。也称电力负荷管理。负控柜主要通过对负荷的监视和采集,来实现测量、控制、计量等功能,一般都配有通信功能。 负控终端和计量共用互感器可以吗? 当然可以的!因为要求共用。所以通常PT CT的功率(容量)是可以满足负控终端和计量电能表负荷的。 这个必须可以的,不然终端无法安装的,终端也分直接接入式和经互感器接入式,和表是一样的。 负控就是负控终端

高速切削技术及其刀柄结构

高速切削技术及其刀柄结构 newmaker 摘要:高速切削技术是近十多年来发展 最为迅速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文章在论述高速切削技术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高速切削技术中的刀柄结构,包括HSK、KM及CAPTO,并比较了常用的BT刀柄与HKS、KM刀柄的拉紧特性。对高速旋转所带来的特殊的动平衡问题及其执行标准也作了叙述。 1、概述 高速切削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一般认为高速切削或超高速切削的速度为普通切削加工的5~10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切削速度进行划分,如从加工工艺的角度看,高速切削加工范围为:车削 700~7000m/min;铣削300~6000m/min;钻削200~1100m/min;磨削150~360m/min。也可以根据被加工材料来确定高速切削的范围,如加工钢材达到380m/min以上、铸铁700m/min以上、铜材1000m/min以上、铝材1100m/min以上。也可以根据主轴转速、功率、锥孔大小、和平衡标准来划分,如按主轴的Dn值划分,高速主轴的Dn值一般为500000~2000000;对于加工中心,可按主轴锥孔的大小来划分:50号锥——10000~20000r/min;40号锥——20000~40000r/min;30号锥——25000~40000r/min;HSK锥——20000~40000r/min;KM锥——35000r/min 以上。而根据ISO—1940,高速主轴的转速至少要超过8000r/min。1978年CIRP 切削委员会将高速切削定为500~7500 m/min[1][2][3]。 研究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力会降低15~30%以上,切削热量大多被切屑带走,加工表面质量可提高1~2级,生产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制造成本20%~40%。所以高速切削意义不仅仅是得到较高的表面切削质量[2]。 国外对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多种工业中的钢、铸铁及其合金、铝、镁合金、超级合金(镍基、铬基、铁基和钛基合金)及碳素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的加工,其中以加工铸铁和铝合金最为普遍。加工钢和铸铁及其合金可达到500~1500 m/min,加工铝及其合金可达到3000~4000 m/min[3]。

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的新方法

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的新方法 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采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一直以来,配网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设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采集负荷数据需要配网调度员通过配网自动化系统完成。负荷数据的采集工作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配变数据种类繁多,电力部门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配网负荷数据的采集。笔者结合多年电力行业工作经验,从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的设计原则着手,对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化采集的新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标签:负控终端配网负荷自动采集新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行业也随之向信息化转型,电力企业的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包括生产、销售、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人们生活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进步,居民的用电负荷逐渐增长,配电调度工作越来越复杂,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采集有效地解决了配电调度工作遇到的问题,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中,利用负控终端实现配网负荷自动采集显得尤为重要。 1 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的设计原则 ①平台化设计原则。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的架构设计十分规范,为了提升系统的功能,使该系统进一步扩展、升级,通常以平台体系来实现其服务功能。另外,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可以满足接口的需求,其提供的接口功能具有较大的功效。对该系统与行业其它系统的数据整合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②综合管理原则。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还应该坚持综合管理的原则,该系统与行业其他具有相关性的系统联系非常紧密,配网负荷自动系统采集数据的源头比较单一,为了实现相关系统数据的共享,该系统的设计必须坚持综合管理的原则。③实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配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的设计还应该坚持实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进步,技术、职工管理等水平取得较大进步。电力行业发展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为了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该系统必须坚持实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 2 配电网负荷自动采集的内容 电网负荷的增长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经济快速发展,电网负荷值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安全以及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电力系统种类繁多,配电系统是其中最后的环节,与用户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配网的发展需要先进的配网自动化技术做依托,因此,提高配网自动化技术是电力行业建设者的当务之急。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实现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主,主要目的是处理配电网上出现的各种数据,数据形式主要有实时数据、用户总数、电网结构以及地理环境数据等,数据的处理和整合不仅可以对电网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检测,还可以对电网出现的事故进行准确地定位,保障居民用电的安全。从我国配电网负荷自动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来看,该系统的建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