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祁黎炎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学习胶体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混合应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实验,分析现象,得到认识和结论;

2.小组讨论法:分组探究、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3.自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识。

教具准备

1.饱和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泥水,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漏斗,滤纸,玻璃棒,激光笔。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丁达尔效应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然后指出,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教法学法】学习分散系概念——→练习巩固——→学习分散系分类——→探究胶体的制备、性质——→学生自学胶体的知识——→师生归纳胶体知识——→视野拓展——→练习巩固。

【板书】一.分散系的概念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获得的体系。

2.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3.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思考】溶液属于分散系类型之一,依据分散系概念,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可对应于分散系的什么名称?

【练习】1.请说出下列哪些物质是分散质,哪些是分散剂。

(1)灰尘分散在空气中。

(2)酒精加水稀释。

(3)把AgBr很细小的晶体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无色玻璃镜片中,制成变色镜片。

【板书】二.分散系的分类

1. 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分散系可分为九种。

【展示】多媒体展示九种组合方式及代表例子。

教师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板书】2. 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所属分散系外观现象

d<1nm 溶液均匀、透明、稳定1nm<d<100nm 胶体均匀、有的透明、介稳定d>100nm 浊液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强调】1.三种分散系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2.胶体中的分散质:胶体粒子。

【板书】三.胶体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1:制备Fe(OH)3胶体

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FeCl3饱和溶液5~6滴。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板书】1.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强调】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Fe(OH)3不加“↓”,写胶体。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2:胶体的性质

用激光笔照射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师生归纳: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原因分析CuSO4溶液无光亮通路产生溶液中溶质粒子的直径很小,散

射极其微弱

Fe(OH)3胶体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胶体中胶体粒子的直径较大,能

使光波发生散射

【板书】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点评】原因: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

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注意:丁达尔效应不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展示】展示丁达尔效应的图片,学生解释现象。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3:胶体的性质

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滤纸上无滤渣,滤液颜色不变

泥水由浑浊变澄清,滤纸上有不溶物

【结论】溶液中溶质粒子和胶体中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而浊液分散质无法通过滤纸。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8“科学视野”,分组归纳胶体还有哪些性质。然后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学习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归纳/板书】(2)布朗运动

(3)电泳

(4)胶体的介稳定性和胶体的聚沉

【点评】教师就以上三种性质的难点进行点评、解读。

【展示】多媒体展示以下拓展内容,学生阅读。

1.胶体聚沉的应用:豆腐的制作。

2.常见的胶体。

3. 胶体的应用。

【练习】多媒体展示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3.胶体最本质的性质是()

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胶粒能作布朗运动

C.胶粒能电泳D.胶体粒子直径是1~100nm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NaCl溶液B.Fe(OH)3胶体

C.盐酸D.豆浆

5. NaCl溶液与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都具有丁达尔效应C.都能透过滤纸D.都呈红褐色

6.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用();

分离Fe(OH)3胶体和悬浊液用()方法。

7.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B.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人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课堂小结】表格法总结,教师给出知识总结的表格,学生按表格要求填写知识内容。

【作业】1.作业:课本P.29,1、5、6、7;2.预习:预习新课“离子反应”。【板书设计】

一.分散系的概念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获得的体系。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 课时) 长铁一中 谭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式、启发式 思路: 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的制备 [问题1]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 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科学探究1]: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①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问题2 为什么?] ②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浊液>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练习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 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不同点:CuSO 4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②组成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2.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澄清、透明且均一、稳定 ( 实例:食盐水) Ⅰ)分散系胶体: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 ( 实例:豆浆、牛奶) 浊液:不澄清、不透明且不均一、不稳定 ( 实例:泥浆) [思考与交流2]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2] 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Ⅰ)常见的胶体 牛奶、豆浆、墨水、血液、果冻、蛋清、胶水 Ⅱ)胶体性质的探究 胶体的制备 ①Fe(OH) 3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 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 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2O3+3CO? ?高温2Fe+3CO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我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继续讨论其反应的特征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讨论 P3以对①空气、②乙醇(C2H5OH)、 ③硫酸铵、④铜、⑤碘酒、⑥碘、⑦氢气、⑧石墨、⑨食盐水进行分类为例,讨论物质分类的方法。 1.从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乙醇、食盐水、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硫酸铵晶体不导电, 其水溶液能导电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酒、碘、氢气 3.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微溶:碘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4.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 二、物质的组成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三、氧化物 KOH属于碱,CO2、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KOH 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 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的教学的预设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预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后进行的,利用分类的方法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 三、学情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与溶液类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胶体是一种混合物。用分类的思想学习分散系学生应该没有困难。用丁达尔效应检验胶体的实验学生也能顺利完成,问题是如何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丁达尔效应的成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及泥水的探究实验及光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丁达尔效应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及集体回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应用物质分类的知识,对分散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研究问题的角度。 ⑵了解分散系及胶体的概念,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区别,掌握胶体的性质。 ⑶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⑵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分散系的方法,培养学生“两点论”的科学唯物主义思想。 五、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将初中学过的溶液的有关知识与胶体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深刻领会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分类时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互助,不断建构有关胶体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3)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互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 交流、互助、合作、分析和思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学会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2.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学习难点: 分类法的应用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液体:H2SO3 ) [讲解]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提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讲解](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 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提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 1.1.1物质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 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 (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 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根据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而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重难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教学主题】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学会对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 ⑴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例一:交叉分类法: Na2SO4含氧酸盐 K2SO4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4硫酸盐 ⑵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例二: 固固:粗盐 混合物(多种成分)液液:水与酒精 气气:空气 金属单质:Fe 物质(1)单质(3) 非金属单质:P 一元酸 HCl 酸(5)二元酸 H2SO4 纯净物(2)三元酸 H3PO4 难溶碱 Fe(OH)3 化合物(4)碱 (6) 易溶碱 NaOH 正盐 NaCl 盐酸式盐 NaHCO3 碱式盐 Cu2(OH)2CO3 金属氧化物 CaO 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实例 A+B=AB 化合反应2H 2+O22H2O AB=A+B 分解反应CaCO 3CaO+CO2↑ 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 [课堂练习1]把以下物质分类:H2,CaO,Ba(OH)2, 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H3·H2O,Ar,NaHSO4,Cu(OH)2,HCl,HNO3,H2SO4,CO2,H3PO4,NaOH, CuSO4,Cu2(OH)2CO3,NaHCO3,空气,盐酸,CO,CH4,H2CO3,MgCl2,MgSO4 (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 (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 (5)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6)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 (7)属于酸: ____________;(8)属于碱: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属于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如:HCl H2SO4 H3PO4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如:NaOH KOH Ca(OH)2 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 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H+,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 阴离子除酸根外还有OH-的盐。 例子: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过关训练]: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关于“Na2CO3”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碳酸盐 D、钠盐 2、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A、NH3 B、CH4 C、NaHCO3 D、HClO3

【公开课教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 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分析讲解 【课时安排】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图书馆或图书大厦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

能够很快找到你所需要的书籍?假设你是一个大商场的经理,仓库有成千上万种物质,你为了要让顾客顺利地找到所需的商品,在商品上货架之前,你会让员工做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对将商品进行分类,即根据各种商品的性能和用途进行分类。我们学过很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分类呢?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学生活动)请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大家交流讨论)空气、乙醇(C2H5OH)、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 (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分类结果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第二种分类结果 固体: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体:乙醇、碘酒、食盐水 气体:空气、氢气 再如: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等等…… 【引导得出结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总结并讲述)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物质,分类的依据不同,所属的类别也不同,在化学学科中,科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进行分类。 【板书】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物质均匀混合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