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范红旗1(综述),郭锡熔1,2(审校)

(1.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210004)

中图分类号:R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07)0120071203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近年来,MS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且发病呈低龄化趋势,因此成为儿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肥胖作为MS常见的始发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MS发病的低龄化与肥胖发生的低龄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s F AN Hong2qi1,G UO Xi2rong1,2.(1.Institute o f Pediat2 ric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 2.Hospital o f Maternal and Child

H ealth,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The metabolic syndrome is a cluster of interrelated comm on clinical dis orders,in2 cluding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glucose intolerance,hypertension,and dyslipidemia.Recently, MS is the focus of pediatrician because of its increasing w orldwide m orbidity and trend in y oung pers on.Fat is the comm on initiator of MS and related closely to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m ore,low aged m obidity of MS is correlated to obesity in low aged pers on.

K ey w ords:M etabolin syndromes;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s,MS)作为心血管疾病和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目前美国超

过20%的成年人口出现MS,被列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大

疾病之一,而中国也有超过10%的成年人口出现MS,且日益

增加[2]。近年来,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开展的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MS的发病已相当严重,且与

肥胖发生的低龄化密切相关[2]。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肥胖作为MS的主要始发因素,诱

导机体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IR作为MS的核心环节,继而

诱导机体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症状的出

现[3]。因此,本文拟从MS的诊断标准、肥胖与IR、IR与高血

压、IR与血脂紊乱及MS治疗进展等简要综述。

1 临床定义

20世纪,随着肥胖的流行,肥胖与IR之间的联系逐渐为

人们所认识,且发现其与一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该组临床症

状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Reaven

等[4]将这组临床症状命名为“X综合征”,即现在的MS。

MS的定义不统一,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有两种,即WH O标

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2Ⅲ)成人治疗指南Ⅲ

(2001年)标准。这两类标准均包含了腹型肥胖、葡萄糖耐受

不良、IR、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各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

素,这些因素构成了MS典型的临床症状,也是目前MS诊断

标准的基础。

2 肥胖是MS常见的始发因素

肥胖是MS最常见的始发因素[5]。obΠob遗传性肥胖小鼠

(leptin基因突变)和dbΠdb遗传性肥胖小鼠(leptin受体基因

突变)均发生严重的IR、高血压、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

症[6]。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在其后期也出现了明显的

IR、葡萄糖耐受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压等。而饮食控

制肥胖大鼠肥胖程度或手术去除大鼠内脏脂肪垫后,均可显

著改善IR。遗传因素诱导的肥胖或环境因素诱导的肥胖均

与MS的发生直接相关。此外,大量人群研究也同样将肥胖归为MS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肥胖诱导的IR

绝大多数MS均伴有IR。IR是MS病理、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7]。因此,也有学者称MS为IR综合征。而肥胖的发生也均伴有IR。IR作为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成为肥胖与MS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联系纽带。因此肥胖和IR一直以来都是MS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3.1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s) 高水平FFAs是肥胖导致IR的主要机制之一[8]。肥胖通过抑制脂质合成和加速脂肪分解两方

面共同作用,导致体内FFAs水平急剧升高,进而使血清FFAs 水平显著升高。血清FFAs水平的升高能够引起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IR[9,10]。这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的FFAs能够提高葡萄糖262磷酸酶的活性、抑制肝糖原合成、同时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如胰岛素受体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等引起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降低,从而引起IR[9,10]。而给予一些降低FFAs的药物如acipim ox(阿西莫司)后能够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敏感性靶组织对糖的摄取[3]。

3.2 脂肪细胞介素(adiponectin和resistin) “脂肪组织内分泌学说”的提出及一系列脂源性细胞因子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肥胖研究。已证实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可以通过自身过多的脂肪组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引起IR。这些脂源性细胞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介素(adipocytokine),如脂联素、抵抗素等。

脂联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分子质量30×103,由24个氨基酸组成。IR和MS患者中,其血液脂联素水平降低[11]。外源性的脂联素以及脂联素的转基因小鼠,能够抑制肝脏和骨骼肌的脂质聚集,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IR的发生[11]。脂联素基因缺陷的小鼠能够延缓血液中FFAs的清除,同时促进饮食诱导的IR的发生[8]。脂联素能够直接调节血糖稳态、调节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2]。脂联素能够促进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因子4(G LUT24)的转位及糖的摄取[13]。当前的研究证实,脂联素的这种生物效应是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酶(AMP2acti2 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当体内的腺苷2磷酸(adenosine m onophosphate,ATP):ATP(adenosine triphos2 phate)比例上升时,AMP激酶被激活,再通过AMPK信号转导产生一系列的效应来恢复细胞的能量平衡。包括增加G LUT4的转位、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FFAs的氧化等,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IR的发生[13]。

抵抗素作为脂肪来源的一种激素因为能够引起胰岛素抵

抗故称之为抵抗素[3],其分子质量大小为12×103

。将外源性抵抗素注射到大鼠体内,能够引起血糖升高,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用抗抵抗素的免疫血清注射到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

内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14]。在骨骼肌细胞,抵抗素能够使胰岛素促糖摄取能力降低,但并不影响胰岛素诱导的G LUT 4转位、胰岛素的受体和受体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性激酶磷酯酰肌醇23激酶(PI 3K )的活性也没有受到影响。因此resistin 很可能是通过降低G LUT 4

的内在活性来拮抗胰岛素的促糖摄取效应[15]。也有研究报道细胞因子信号传递抑制体23(S OCS 23)可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而resistin 可以诱导S OCS 23蛋白的高表达,在脂肪细胞中,如果S OCS 23功能缺失,resistin 的生理功能也就降低。因此推测,resistin 有可能是通过S OCS 23来发挥其生理作用的[16]。目前关于resis 2tin 引起IR 的机制尚没有定论。4 IR 与高血压

肥胖与高血压之间有着紧密的正向联系。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而在原发性高血压模型中,往往又伴随着IR [3]。因此就提出了,IR 与高胰岛素血症能够增加血压。其可能的机制如下。4.1 胰岛素调节血管舒张能力降低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使血管舒张,然而在肥胖引起的IR 患者中,这种舒张血管的效应受到拮抗,此外,有研究表明发生IR 时,细胞膜上的钠Π钾泵能够引起阳离子的逆向转运,并进而引起血管收缩来拮抗胰岛素的血管舒张效应。4.2 高胰岛素血症引起钠潴留 胰岛素能够显著增加的肾脏钠潴留。因为这个效应是在肥胖并伴有IR 的患者中观察到的,因此,推测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引起钠潴留的原因之一[17]。4.3 高胰岛素血症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 肥胖能够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胰岛素,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可以成为IR 的原因之一[18]。因此,推测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由肥胖引起高血压的过程中,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激素可以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这就是为什么肥胖患者中往往伴有醛固酮的增加。5 IR 与血脂紊乱

MS 患者中,体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利用率增加能够促使肝脏加速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 LD L )。IR 引发血脂紊乱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道IR 能够引起高甘油三酯,而高水平的甘油三酯能够抑制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体内V LD L 与高密度脂蛋白(H D L )的变化趋势呈相反的过程,主要是由胆固醇酯转移蛋白介导(cholesterol ester trans fer protein ,CETP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能够将V LD L 中的甘油三酯转移到H D L 的分子颗粒中,接下来体内的肝脏脂肪酶加速H D L 的清除。此外,高水平的甘油三酯血症还可以引起能够引起血液中小密

LD L (sm LD L ,因其形成的颗粒小、密度大故称“小密”

)含量升高,这种小密LD L 进更容易被氧化,并不易清除,因此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6 炎症参与肥胖依耐的IR 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肥胖作为引起IR 最常见的原因,现在已经认识到肥胖其

实也是处于亚炎症的状态[19]。心血管疾病与临床的亚炎症密切相关,体内一些促炎性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前兆,而这些促炎蛋白能够促使IR 的发生与发

展[20]。例如,肿瘤坏死因子2

α(T NF 2α)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与炎症密切相关的因子,通过抑制邻近的胰岛素信号转导,

同时抑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 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

γ)活性来引起IR 。7 改善MS 的一些分子药物

近年来一些治疗MS 及对应的临床特征的药物已经相继

被开发。一些能够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MS 的临床症状,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例如针对黑皮质素4受体(MC4R )的激动剂。当黑皮质素受体功能异常时,可以引起肥胖和MS 的其他临床症状。而黑皮质素受体激动剂能够抑制啮齿类动物体质量的增加,因此选择性的黑皮质素受体激动剂应该是有效的药物。而一些药物除了能够改善肥胖外,还能够产生其他的多重效应。这些药物主要

包括PPAR 家族的激动剂。PPAR

γ激动剂(TZ Ds ,噻唑烷二酮类)、PPAR

α激动剂(fibrates ,氯贝特)和PPAR δ激动剂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和血脂紊乱。关于这些激动剂的

作用机制目前已经被广泛探讨。脂肪组织中PPAR

γ活性增高后可以通过几方面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减少肝脏和(或)肌肉的脂质聚集,促进adiponectin 的

表达,减少T NF 2

α的表达并阻抑它的活性;并直接促进脂肪组织中胰岛素的信号转导[3]。PPAR

α主要在骨骼肌和肝脏中起作应,当其活性增高后可以促进一些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所

编码的蛋白(如肉碱脂酰转移酶、载脂蛋白)能够降低血液中

的游离脂肪酸,PPAR

α也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PPAR

δ激动剂能够促进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调节能量平衡。在啮齿类和猴身上的实验表明,PPAR δ激动剂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体质量的增加[21]。

目前MS 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其一线治疗仍然

是饮食和运动疗法,尚无更有效的药物。肥胖作为MS 常见的始发因素,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将为MS 的治疗提供新的靶标,并为人类探索MS 的发生与发展提供新线索。参考文献:

[1] S ott M ,G rund Y.Obesity ,M 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Dis 2

ease[J ].J Clin Endocrinol M etab ,2004,89(6):259522600.[2] K ourti M ,T ragiannidis A ,M akedou A ,et al .M 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cute lym phoblastic leukemia after the com pletion of chem otherapy [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05,27(9):4992501.[3] M oller DE ,K au fman K D ,M etabolic syndrome :A clinical and m olecular

perspective[J ].Annu Rev M ed ,2005,56(1):45262.[4] Reaven G M.Why syndrome X ?From Harold H imsw orth to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J ].Cell M etab ,2005,1(1):9214.[5] Aguilera AA ,Diaz G H ,Barcelata M L ,et al .E ffects of fish oil on hy 2

pertension ,plasma lipids ,and tum or necrosis factor 2alpha in rats with sucrose 2induced metabolic syndrome [J ].J Nutr Biochem ,2004,15(6):3502357.[6] S teppan C M ,Bailey ST ,Bhat S ,et al .The horm one resistin links obe 2

sity to diabetes [J ].Nature ,2001,409(6818):3072312.[7] R oitberg GE ,Artam onova E A ,Ushakova TI.Predictive significance of

insulin o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for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of endothelium dis function and early signs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J ].Angiol S osud K hir ,2005,11(2):9215.[8] Samy IM ,M aryann B ,James RS.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Clin Endocrinol ,2000,86(2):7132718.[9] Boden G,She P ,M ozz oli M ,et al .Free fatty acids produce insulin re 2

sistance and activate the proin flammatory nuclear factor 2{kappa }B

pathway in rat liver[J].Diabetes,2005,54(12):345823465.

[10] K ovacs P,S tumv oll M.Fatty acid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uscle and

liver[J].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 etab,2005,19(4):6252 635.

[11] Ahren B.Reducing plasma free fatty acids by acipim ox im proves glu2

cose tolerance in high2fat fed mice[J].Acta Physiol Scand,2001,171

(2):1612167.

[12] Berg AH,C ombs TP,Scherer PE.ACRP30Πadiponectin:an adipokine

regulating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J].T rends Endocrinol M etab,

2002,13(2):84289.

[13] Ceddia RB,S om war R,M aida A,et al.G lobular adiponectin increases

G LUT4translocation and glucose uptake but reduces glycogen synthesis

in rat skeletal muscle cells[J].Diabetologia,2005,48(1):1322139. [14] S teppan C M,Brown E J,Wright C M,et al.A family of tissue2specific

resistin2like m olecules[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1,98(2):5022 506.

[15] M oon B,K wan JJ,Duddy N,et al.Resistin inhibits glucose uptake in

L6cells independently of changes in insulin signaling and G LUT4

translocation[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 etab,2003,285(1):E1062

115.

[16] S teppan C M,W ang J,Whiteman E L,et al.Activation of S OCS23by re2

sistin[J].M ol Cell Biol,2005,25(4):156921575.

[17] ter M aaten JC,Bakker S J,Serne EH,et al.Renal s odium handling and

haem odynamics are equally affected by hyperinsulinaemia in salt2sensi2 tive and salt2resistant hypertensives[J].J Hypertension,2001,19(9):

163321641.

[18] M asuo K.Obesity2related hypertension:role of the sym pathetic nerv ous

system,insulin,and leptin[J].Curr Hypertens Rep,2002,4(2):1122 118.

[19] V ozarova B,W eyer C,Hans on K,et al.Circulating interleukin26in re2

lation to adiposity,insulin action,and insulin secretion[J].Obes Res,

2001,9(7):4142417.

[20] M oller DE.P otential role of T NF2alph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2diabetes[J].T rends Endocrinol M etab,2000,11

(6):2122217.

[21] Evans RM,Barish G D,W ang Y X.PPARs and the com plex journey to

obesity[J].Nat M ed,2004,10(4):3552361.

收稿日期:2006205214 修回日期:2006212222

G家族百年与Lynch综合征研究进展

吕 健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40)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07)0120073204

摘要:Lynch综合征为肿瘤遗传易感性典型代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Lynch综合征及肿瘤遗传易感性的认识。DNA错配修复(M MR)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被认为是Lynch综合征时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病理基础。值Lynch综合征研究百年之际对其近年发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肠肿瘤;Lynch综合征;DNA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基因突变

A Century of F amily G and R esearch Progress of Lynch Syndrome LV Jian.(Department o f Sur2

gery,Central Hospital o f Jing An in Shanghai,Shanghai200040,China)

Abstract:Lynch syndrom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cancer.The development m olecular biology prom otes the recognition of its and characters.Mutation of DNA mismatch repair gene (M MR)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hereditary sus2 ceptibility to tum or in Lynch.W e review progresses about Lych at the century about its study.

K ey w ords:Intestinal tum or;Lynch syndrome;DNA mismatch repair gene;M icrosatellite instabil2 ity;G ene mutation

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之一,分子水平检测肿瘤遗传易感性已成现实[1]。结直肠癌

遗传易感性研究处于该领域领先地位。遗传易感性结直肠癌

约占所有结直肠癌5%~10%,甚至有高达20%~25%的报

道[2,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2

ectal cancer,H NPCC)为最常见的肿瘤遗传易感性疾患。二者

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 NPCC亦称Lynch综合征,G家族

(family G)为其典型代表。1913年由A.S.Warthin报道,20世

纪60年代起,Lynch跟踪研究至今[4]。

1 G家族百年史追踪

189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Warthin偶然发现一个肿瘤家族。

始患者男性,1796年生于德国,1831年移居美国。9个子女分

别以A→I分支冠名,4男2女患癌,Warthin报道时称其G家

族。此后,Warthin和Weller分别于1925年和1936年更新G

家族内容。1966年Lynch和Marjorie报道两个类似肿瘤家族

后(N家族和M家族),开始了跟踪G家族的研究,1971年进

行了详细论述[5]。

2000年止[4],G家族已7代929例,在世665例,平均年龄

45岁。“G”家族特点如下:①结直肠癌及Lynch综合征相关癌发生率高:115例成员患癌127处,高于普通人群3倍。②多原发癌:8例为同时或异时性多原发癌,其中1例5处多原发癌。③结直肠癌为主,子宫内膜癌次之,其后为胃癌,脑癌,卵巢癌。女性子宫内膜癌居首。④Ⅱ,Ⅲ,Ⅳ,Ⅴ代均有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胃癌。⑤易感性不同:I分支后代99例(11%),患结直肠癌或Lynch综合征相关癌26例(36%);C分支后代36例(4%),仅1例患Lynch综合征非相关癌(膀胱癌)。⑥

初发癌年龄不同:结直肠癌男女间为48~63岁;I与B分支间平均年龄为46~59岁;父辈发病平均年龄小于子代。⑦分支间发病率不同:I与E分支间50岁前未患癌分别为78%~100%;60岁时分别为49.7%~100%。⑧乳癌和肺癌少。⑨基因检测:MSH2基因第4外显子剪接接受点T→G突变,受试40例中5例存在突变,均与I分支第3代同祖先。35例阴性中3例此后患癌。由此项检测推断97例为未携带者,15例携带突变危险在25%~50%。

2 MMR基因突变与Lynch综合征

V ogelstein等认为两种路径促发结直肠癌[6]。一是直接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另一是控制其他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率的基因,称稳定基因(sta2 bility gene)。这类基因包括M M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2 excision repair,NER)和碱基切除修复(base2excision repair,BER)基因。目前认为M MR胚系突变和遗传与Lynch综合征关系密切。M MR基因最初发现于细菌和酵母。目前发现人类同源基因有hMSH2、hM LH1、hP MS1、hP MS2、hMSH6、TG F BR2和hM LH3,分别位于染色体2p222p21、3p21.3、2q312q33、7p22、2p16、3p22和14q24.3。M MR基因突变使相应修复功能蛋白缺失,导致DNA复制错误阳性(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

肥胖症与脂代谢 (2)

肥胖症与脂质代谢 [摘要]肥胖是一种常见疾病,是体内脂肪过多的表现,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二者互为 因果。其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摄食过多使脂肪合成的原料增加,棕色脂肪含量减少使能量消耗减 少素和降脂激素调节失常使脂肪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同时也可由于脂肪动员增加使血中游离脂 肪酸、甘油三酯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既是 肥胖的结果,也是肥胖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其它如瘦素等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肥胖症;脂质代谢 Obes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Chenyu (student number: 1425800107 grade 2014 class two professional: anesthesia) 【Abstract】Obesity is a common disease, it is too much body fat, and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two interact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showed that the raw material of fat synthesis increased, the brown fat content decreased,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d and the lipid metabolism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n increase the free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the blood. The high level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re not only the result of obesity, but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in obese patients. 【Keywords word】lipid ;metabolism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按 WHO标准体重指数(BMI )>30kg/m2者为肥胖,按照WHO 西太平洋地区肥胖工作组对亚洲人的肥胖定义BMI>25kg/m2为肥胖。各国肥胖发病率差异较大,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肥胖患病率最高,美国等肥胖患病率高达 20%以上,60% 的国民超重。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含量过多,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的分布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同时多数肥胖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常与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存在,并成为其重要的致病原因,称为代谢综合征[1]。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按细胞的颜色和结构分为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脂肪,棕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产热。与正常人和消瘦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白色脂肪较多而棕色脂肪较少,肥胖者由于棕色脂肪组织量少,致使产热这一有效的调节方式失灵,所以引起能量过度蓄积,进而转化为脂肪积聚起来。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在代谢中通过氧化而释放能量。脂肪组织内的大部分脂肪不断进行代谢更新,包括三酰甘油和葡萄糖的摄取、三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按细胞的颜色和结构分为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脂肪,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格1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要成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

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指标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分,松解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的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三、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1.脂肪分布腹部肥胖在男性更为常见,髋部、臀部周围的外周脂肪更多见于女性。如脂肪主要在腹部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的一项强的预测指标。 2.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多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伴有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升高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以及其他特点,MS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代谢综合征的新诊断标准(表3)。控制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将有益于MS的预防。 表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专题辅导? 肥胖诊治的现代概念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顾维正1,官莉莉2 (1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21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绍兴312000)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764(2004)08A-0001-03 肥胖是指机体内脂肪的过度蓄积,脂肪组织绝对量增多或其比例增高。根据病因可分成原发性(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以前者多见、常见,占肥胖的绝大多数。世界卫生组织(WH O)认为肥胖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应称为肥胖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倾向,患病率已达514%,且呈年轻化趋势,全国肥胖者已超过7000万,肥胖者中将有50%会发展为糖尿病, 17%会患高血压,某些肿瘤、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患病危险性也显著增加,肥胖已成为21世纪严重的社会问题。 1 肥胖是现代生活方式综合征 现代生活方式综合征是在近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概念,是指由于摄食含过多热量(卡路里)的食物,而又没有消耗足够热卡的能量,加之食物组成不当,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高糖、食盐、酒精,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精神过度紧张、生活长期不规则等导致的一系列临床情况或多种疾病表现,其包括体重超重、肥胖、高血糖(糖耐量低下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癌瘤、骨质疏松症、忧郁症、性功能低下等现今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 2 肥胖的病因 肥胖是由遗传因素、生理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相互影响,协同作用所诱发的。 211 节俭基因说 在生存竞争和食物馈乏的百万年自然选择条件下,能从食物吸收、储存和利用更多热卡的人类机体得到优先保存和发展,这类遗传基因统称“节俭基因”,但当社会发展到现代,食物丰富,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反而带来了健康问题,久食甘饴必肥。 212 基因突变说 人类遗传基因是稳定的,但存在1%左右的变异,这是生存适应的表现。致病的突变可产生许多遗传性疾病,有些遗传性疾病如肥胖生殖无能症可同时伴有肥胖,这类患者在肥胖人群中只占极少数。研究已发现许多肥胖相关基因,但肥胖是多基因遗传,单基因变异对肥胖的影响常不能肯定其表形和影响量级大小,尚待更多研究和知识积累。 213 生命系统论 人体是一大开放系统,系统论认为为了维护机体系统的稳定,其必须和外界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体内各子系统自组织协同工作,方可出现新陈代谢、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机体某一子系统的衰竭,可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产生生命活动的终止而出现死亡。急性进食过多可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甚至急性胃扩张而致死。慢性摄食过多,营养过剩,不仅引起消化子系统负担过重,进而也影响其他子系统,影响机体稳定性和有序性,影响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也影响内环境的恒常调节和稳定。这是一个发展中的观点,内环境恒常调节已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知识。 总之,肥胖病因尚在不断阐明中,现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食物总热卡过高,消耗太少,食物构成不合理,如高脂肪、高蛋白质、低食物纤维的“垃圾食品”;含糖饮料等高糖指数食品摄取量过多;糖、糖浆等含糖食物摄入量超过摄入热卡的10%;食盐摄入过多,吸烟与被动吸烟,酗酒,体力活动过少等均是肥胖的致病因素。按“黑箱”理论可只探讨输入(如食 ? 1 ? 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年8月第27卷第8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不仅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还可能加重精神疾病症状和增加复发风险,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增加额外的个人和社会医疗负担。多种疾病相关因素和治疗药物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有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需要全面评估和正确防治以改善预后。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发起,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指南,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提出临床管理流程建议。本共识的管理建议由精神科专家和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以期为精神科医生规范化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重,致残率高,患者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15~20年;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要控制精神症状,还需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功能,最终使患者回归社会[1,2,3]。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4]。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腹型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5]。合并代谢综合征可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多种躯体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也增加个人、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及早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定期监测相关指标、评估代谢异常风险,防范代谢异常进展并进行正确的临床处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预后、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现状 1.流行病学概况: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4],2项荟萃分析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范红旗1(综述),郭锡熔1,2(审校) (1.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210004) 中图分类号:R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07)0120071203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近年来,MS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且发病呈低龄化趋势,因此成为儿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肥胖作为MS常见的始发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MS发病的低龄化与肥胖发生的低龄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s F AN Hong2qi1,G UO Xi2rong1,2.(1.Institute o f Pediat2 ric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 2.Hospital o f Maternal and Child H ealth,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The metabolic syndrome is a cluster of interrelated comm on clinical dis orders,in2 cluding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glucose intolerance,hypertension,and dyslipidemia.Recently, MS is the focus of pediatrician because of its increasing w orldwide m orbidity and trend in y oung pers on.Fat is the comm on initiator of MS and related closely to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m ore,low aged m obidity of MS is correlated to obesity in low aged pers on. K ey w ords:M etabolin syndromes;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s,MS)作为心血管疾病和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目前美国超 过20%的成年人口出现MS,被列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大 疾病之一,而中国也有超过10%的成年人口出现MS,且日益 增加[2]。近年来,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开展的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MS的发病已相当严重,且与 肥胖发生的低龄化密切相关[2]。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肥胖作为MS的主要始发因素,诱 导机体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IR作为MS的核心环节,继而 诱导机体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症状的出 现[3]。因此,本文拟从MS的诊断标准、肥胖与IR、IR与高血 压、IR与血脂紊乱及MS治疗进展等简要综述。 1 临床定义 20世纪,随着肥胖的流行,肥胖与IR之间的联系逐渐为 人们所认识,且发现其与一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该组临床症 状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Reaven 等[4]将这组临床症状命名为“X综合征”,即现在的MS。 MS的定义不统一,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有两种,即WH O标 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2Ⅲ)成人治疗指南Ⅲ (2001年)标准。这两类标准均包含了腹型肥胖、葡萄糖耐受 不良、IR、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各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 素,这些因素构成了MS典型的临床症状,也是目前MS诊断 标准的基础。 2 肥胖是MS常见的始发因素 肥胖是MS最常见的始发因素[5]。obΠob遗传性肥胖小鼠 (leptin基因突变)和dbΠdb遗传性肥胖小鼠(leptin受体基因 突变)均发生严重的IR、高血压、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 症[6]。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在其后期也出现了明显的 IR、葡萄糖耐受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压等。而饮食控 制肥胖大鼠肥胖程度或手术去除大鼠内脏脂肪垫后,均可显 著改善IR。遗传因素诱导的肥胖或环境因素诱导的肥胖均 与MS的发生直接相关。此外,大量人群研究也同样将肥胖归为MS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肥胖诱导的IR 绝大多数MS均伴有IR。IR是MS病理、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7]。因此,也有学者称MS为IR综合征。而肥胖的发生也均伴有IR。IR作为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成为肥胖与MS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联系纽带。因此肥胖和IR一直以来都是MS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3.1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s) 高水平FFAs是肥胖导致IR的主要机制之一[8]。肥胖通过抑制脂质合成和加速脂肪分解两方 面共同作用,导致体内FFAs水平急剧升高,进而使血清FFAs 水平显著升高。血清FFAs水平的升高能够引起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IR[9,10]。这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的FFAs能够提高葡萄糖262磷酸酶的活性、抑制肝糖原合成、同时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如胰岛素受体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等引起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降低,从而引起IR[9,10]。而给予一些降低FFAs的药物如acipim ox(阿西莫司)后能够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敏感性靶组织对糖的摄取[3]。 3.2 脂肪细胞介素(adiponectin和resistin) “脂肪组织内分泌学说”的提出及一系列脂源性细胞因子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肥胖研究。已证实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可以通过自身过多的脂肪组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引起IR。这些脂源性细胞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介素(adipocytokine),如脂联素、抵抗素等。 脂联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分子质量30×103,由24个氨基酸组成。IR和MS患者中,其血液脂联素水平降低[11]。外源性的脂联素以及脂联素的转基因小鼠,能够抑制肝脏和骨骼肌的脂质聚集,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IR的发生[11]。脂联素基因缺陷的小鼠能够延缓血液中FFAs的清除,同时促进饮食诱导的IR的发生[8]。脂联素能够直接调节血糖稳态、调节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2]。脂联素能够促进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因子4(G LUT24)的转位及糖的摄取[13]。当前的研究证实,脂联素的这种生物效应是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酶(AMP2acti2 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当体内的腺苷2磷酸(adenosine m onophosphate,ATP):ATP(adenosine triphos2 phate)比例上升时,AMP激酶被激活,再通过AMPK信号转导产生一系列的效应来恢复细胞的能量平衡。包括增加G LUT4的转位、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FFAs的氧化等,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IR的发生[13]。 抵抗素作为脂肪来源的一种激素因为能够引起胰岛素抵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

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

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1月第7卷第1期 J Development Med,Jan 2019,V ol.7,No.1·75·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杨帆 李晓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江苏 南京 210008) ·综述· 脂肪组织是一种复杂的器官,拥有多种生理功能。脂肪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 A T),又分为皮下和内脏脂肪,主要用于能量储存;另一种是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 T),主要用于产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在寒冷的时候能够通过“非颤抖性产热”维持体温[1]。BA T在胎儿时期形成,出生时已经成熟,人类新生儿时期BA T主要储存在纵隔大血管周围、肾周围和肩胛间区。既往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BA T的含量会逐渐减少,至成年时消失[2]。近年使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发现成年人仍留存有活性的BA T[3-4]。进一步研究发现,BA T除了产热功能外,同时具备内分泌功能,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调节机体代谢,影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5]。目前,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期肥胖率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以BA T为靶标,研究其内分泌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有可能为肥胖及其代谢紊乱的诊断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围绕近年国际上对BA T功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BAT的结构特征 BAT在形态、标志性因子和细胞来源等方面 与WAT有明显区别,BAT的分化与生肌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密切相关,Myf5阳性的祖细胞可诱导分化为中央生皮肌节,进而分化为肩胛间经典的棕色脂肪细胞(brown adipocyte,BAC)和骨骼肌细胞。BAC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小脂滴,其线粒体内膜上特异性地存在解耦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可将内膜间隙的大量质子转入线粒体基质,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解耦联释放能量[2]。虽然BAT对婴幼儿的重要性早已明确[6],但其在成人体内是否存在以及其功能如何,近期才得到重视[7]。 WAT是能量储存场所,BAT则是能量释放的场所,两者作用截然相反,但在某些特殊的WAT位点,存在着一类可被诱导成多房形态、UCP1阳性的细胞,称为米色脂肪细胞[8]。值得注意的是,在消瘦儿童的皮下、肾周、内脏脂肪组织中也存在米色脂肪细胞[9],并在动物模型中证实米色脂肪细胞也可改善机体能量和糖代谢[10-12]。寒冷刺激及激素、药物等可诱导米色脂肪细胞表达UCP1蛋白,具有依赖UCP1的产热能力[13-16]。因此米色脂肪细胞又称为棕色样变的白色脂肪细胞。 2 BAT的产热作用 BAT产热功能的激活主要是冷刺激、食物等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触发儿茶酚胺和甲状腺素的 DOI:10.3969/j.issn.2095-5340.2019.01.0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3421)通讯作者:李晓南(Email:xiaonan61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6644891.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