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2006年第4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1 No.4 第31卷(总第130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ug., 2006 83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1

李晓晨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观念严重,迷信风俗盛行,

迷信组织众多。这些迷信风俗尽管主要是对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它在地域、人员、

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华北农村 迷信 风俗

作者简介:李晓晨(1970-),女,山东省汶上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3级博

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6)04-0083-05 收稿日期:2006-01-05

迷信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的因果进行歪曲认识的思想观念和施行歪曲处理的神秘手段。它是民

间习俗传承的主要内容,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与广泛的地域性。民国时期,各地民众迷信观念严重,

迷信风俗盛行,迷信组织众多。迷信风俗何以会长期普遍存在?它有何内容与特点?本文拟以华北农村

为例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迷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的,有它自身产生的社会基础与认识根源。在生产力极其低

下和科学知识极其贫乏的古代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于是归之于超自然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万物有灵”论、“灵魂崇拜”观念逐渐形成,人类原始的迷

信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发地产生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迷信经过了分化与变异,一部分逐

渐与人为宗教相结合,成为宗教迷信的一部分;一部分则与民间信仰掺杂在一起,形成广泛的毫无规范

的世俗迷信。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后一种迷信。

迷信风俗之所以在华北农村广为盛行,除了上述迷信产生与流播的一般社会根源和思想认识根源

外,还受其特殊的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

第一、传统陋俗的影响

以民间巫术、神仙传说、成仙方术等为重要内容的传统习俗,对迷信的产生与流传起了直接作用。

大量材料显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流传甚广的一些迷信风俗与活动,多由此演变而来。如占卜、抽签、测字 、

符水治病 、符咒驱鬼等等。可以说,传统陋俗为华北农村迷信风俗的盛行提供了文化基础。

第二、恶劣的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的好与坏、优与劣,对民众迷信心理的形成与延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12至1948年,河北省发生水、旱、虫、雹、疫

等灾害共计1510次,山东省812次,山西省1050次,河南省1782次。[1](P34)如果按年平均计算,河南省自然灾害次数每年竟达48次之多 ,山东省最少,每年亦有20次。此期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繁,且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02年度项目(200201021).

民俗史研究

种类繁多,往往是水旱灾交替,虫疫灾随行,给广大民众生活带来无尽灾难。以1937年河南省旱灾为例,全省计有111县,“被灾县份90余,其中40余县都是赤地千里、鸡犬无声、遍地哀鸿饿殍的人间地狱!”[2]在登封等地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此期在晋南、冀南等地亦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出现。面对千百万嗷嗷待赈的灾民,政府救济只是杯水车薪,广大灾民无以为计,只有挣扎在死亡线上。

华北民众不仅遭受上述自然灾害的威胁,还饱受战乱之苦。自民国元年以来,华北农村一直是兵燹连年,从北洋军阀混战到国共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无穷尽的战争使不少民众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毫无安全感可言。加之华北农村经济凋敝,许多人铤而走险加入土匪队伍,一时间土匪逢起。在河南省,不仅全省各边疆土匪如毛,“就是平汉路沿线或公路上,亦时有土匪出没,甚至横劫车辆”。[3]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土匪亦很猖獗。他们出没无常,打家劫舍,绑架勒索,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广大民众居无宁日,“警惧异常”。[4]

由上观之,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贫困、动荡与死亡时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存,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躲避灾祸、求得生存成为他们人生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靠国民政府软弱无力的社会保障与救济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农民个人的力量又不能完成。在强烈生存危机感的驱使下,多数无知民众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求助神灵上,以消灾避祸,获得幸福。各地普遍存在的求雨活动,正反映出民众在自然灾害面前求生存的愿望。华北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为迷信的长期存在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的低下

迷信的产生、依存与人们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关系密切。一般说来,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事物认知水平也就越强,容易获得正确结论,反之,则得出错误的结论。迷信即是对事物歪曲认识的反映。

华北农村教育落后,民众受教育程度极低,绝大多数民众都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据统计,文盲在冀西有43934人,漳北51301人,太南32661人,晋中45557人,漳西185418人,太岳21805人,总计470676人。[5]华北农村文盲的大量存在,阻碍了近代科学文明的传播,科学观念很难在华北农村这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多数民众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过去无知愚昧的基础上,对自然现象与社会事件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又回到迷信的老路上去。北京市顺义县沙井村村民何权对这一点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认为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一般越是有文化的人越不相信迷信,搞迷信的多是没有文化的人,或有文化的人利用迷信做其他的活动。[6]“教育未普,民智罕开”,[7](P111)是华北农村迷信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从民国政府在各地开展的破除迷信失败的教训中可以得到佐证。此期的破除迷信不是从解放民智着手,而是强迫将其传统崇拜的偶像拉倒,结果“当然便造成一个复辟的民众运动”。[8]民众把拉倒的神像重新塑了起来,迷信风俗与活动在华北农村依然如故。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内容十分庞杂,种类繁多,许多内容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北农村迷信风俗的特色。

华北农村迷信观念的存在,反映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形成了一定的迷信风俗,如占卜、禁忌、巫术等,这些迷信风俗都有稳定的形式和手段,并衍生了一些迷信职业者。

占卜,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迷信风俗。它常见的形式有算卦、相面(手)、看风水、测字等。华北民众在动荡、贫困与死亡等生存压力的驱使下,“行卜求相问道于盲人”[7](111)的现象比比皆是。看风水在民众心目中尤为重要,俗话说穷开门,富拔坟。为给自己的房屋、祖坟选一个好的位置,许多人都请过风水先生,并认为这比什么都重要。请风水先生看吉利日子,才能盖房,老人死了请人看看埋什么地方

84

好,后代们才能过好日子。[9](57)多种形式的占卜活动,满足了华北民众趋吉避凶的目的,迎合了他们摆脱苦难、向往幸福、追求人生吉祥如意的心理。

禁忌作为一种迷信风俗,在华北农村有大体稳定的禁忌惯例或规约,涵盖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合婚中新婚夫妇命相禁忌,谓“人生之年按十二地支皆有属象,如子年属鼠,丑年属牛之类,两象不合名曰犯象,此为大凶,不可定婚,往往两姓人家门第皆宜,有因犯象而不能合者,名达之家亦不尽信,普通人无不信仰甚深,无敢违背者”。[10](P418)其他的禁忌诸如婚礼忌单日、吉庆日忌打碎器皿、怀孕忌吃兔肉等,“日常杂忌俗所谓妈妈论者尤繁”。[11](P582)从禁忌迷信内容分析,诸多禁忌毫无科学根据可言,它只是在人们趋吉避凶心理下派生出来的产物,是一种消极防范性的行为与手段。这种禁忌迷信对生存环境恶劣、毫无生命保障的华北民众具有较强的麻痹作用。

巫术类迷信是华北农村迷信风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主持此种巫术活动的人,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民国时期华北多数农民“有病则信巫觋而惑医药”。[11](P611)在天津县,“每当旧历月之朔望等日,一般乡村妇女辄结队成群,往寺庙焚香拜佛,祈福免祸,无嗣者讨签求子,有病者求仙治疗,或请巫婆跳神看香,扶乩,问事”。[12]延请巫医驱邪治病的迷信风俗,一方面反映出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亦说明华北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缺医少药的民众在病魔的威胁下,只好求助形形色色的巫术。

另外,还存在名目繁多的迷信会道门组织。

会道门是一种带有宗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秘室结社,是会门和道门的合称。其组织名目繁多,主要有大刀会、红枪会、天门会、一贯道、九宫道、先天道、同善社等。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会道门组织众多,“几无地不有道,无户不在道,无人不入道”。[13](P410)据不完全统计,冀南区在1948年有会道门71种之多,“历史颇久,信徒很多”。[14]这些会道门组织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在经卷教义、仪式修持、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它们以天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主张三教归一或五教归一,强调三期未劫。它们普遍宣称现时为最后一劫,入教可以躲避灾难。在仪式修持方面,主要利用群众的迷信观念,设坛扶乩,“以善治病诱愚众”,[15](P892)吸引信徒求医问药,聚敛钱财。在组织形式方面,主张教主崇拜,“教徒有尊卑长幼之分”,[11](P616)其等级森严,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王国。由上得知,华北民众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是会道门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前提,而会道门组织的各种迷信活动又加强了民众的迷信观念,推动了迷信风俗在华北农村的流行。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从形式和内容来看,多是对中国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由于近代科学文明的传播以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破除迷信的努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迷信风俗与前期比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第一、从地域看,越是穷乡僻壤,民众迷信愈深。

在一些偏远山区,民众的迷信程度要甚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这种状况与近代文明的传播次序正相吻合。在一些城镇平原,由于交通方便,经济富足,民众易于接受近代科技文明的洗礼,风气较为开通,民众的迷信观念有所转变。而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区民众,则较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迷信习俗,迷信观念甚为严重。位于河北省涿县西北山区的三坡地区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里的民众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俨然一个特区。在信仰方面,全坡民众对“狐仙信仰甚深,家家供奉”。[16](P806)第二、从成员上看,迷信者多是以无知识民众为主体,妇女多于男子。

民国时期,部分知识分子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中汲取了营养,思想日渐开放,他们逐步从迷信者的队伍中脱离出来,演变成为具有一定科学观念的知识分子。故华北农村的迷信者多是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无知识民众。妇女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压迫,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绝大多数妇

85

女都是文盲,加之农村妇女主要囿于家庭繁忙事物中,极少与外界接触,思想狭隘,目光短浅,更易于接受迷信思想。以迷信组织道德会、忠恕道为例,“奉其教者以无知妇女为最多”。[11](P615)在河北枣强县,“焚香拜跪多在妇女,而男子信之者不及妇女之半”。[17](P179)

第三、从内容看,一些风俗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演变成为俗信。

民俗学者乌丙安认为,迷信与俗信尽管都是信仰的民俗事象,但在性质与手段上大有区别。迷信是对事象的因果进行歪曲认识或施行歪曲处理的神秘手段,对社会生活有极大弊害。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传统的习惯,它对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弊害,有的俗信还能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积极作用。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迷信风俗在近代欧洲文明的冲击下,一部分俗信从迷信内部分离出来,改变了迷信风俗的内容。比如,民国时期出现的文明结婚礼俗中,依然保留了撒粮豆、彩屑的程序,这是由旧礼俗中用五谷杂粮撒打新娘的习俗演变而来,它抛弃了原来“打煞”、“驱邪”的迷信,而转化为祝吉喜庆的意义。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除夕贴春联、燃爆竹,也逐渐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驱鬼”迷信,演变成祝吉庆贺的俗信。其他类似的正月十五放花灯、清明节扫墓等风俗中的迷信因素也在减少。

第四、迷信习俗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逐步减弱,社会危害性日渐增强。

迷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与长期依存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其一,社会调适功能。民国民众通过占卜、看风水、巫术等迷信手段,满足自己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的心理,使他们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不致心理崩溃。其二、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迷信风俗在华北农村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除少数知识阶级崇拜儒道有关政治教养外,余皆迷信神权”。[18](P555)某种程度上说,共同的信仰与风俗使得华北民众有一种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它不仅促进了一盘散沙似的农民大众结合在一起,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对民众的控制。其三,文化功能。迷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从民国时期迷信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发展的某种缩影。这种区别于儒家主流文化的民俗文化,以其明白易懂的特点满足了农村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受到民众的喜爱。

迷信风俗尽管仍具有上述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但与以前相比,迷信的社会文化功能大为减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迷信的功能提出质疑,迷信正逐步丧失其存在的社会与文化基础,其危害性日渐暴露。其一,迷信观念禁锢了民众思想。多神信仰的神权迷信观念,使民众笃信因果循环报应,崇尚天命,消磨了他们的意志,使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二、迷信活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危害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华北民众为了求得神灵保佑,“虽处于农村经济破产之下,对于迷信用品┄┄之种种消耗,仍有增无减”,故城县1935年各种迷信消耗共计洋74185元。[19]更有甚者,一些迷信职业者借着人们的迷信观念,施展妖术、装神弄鬼、骗取钱财,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1949年3月,太行区沁源县崖底村罗虎英装神治病,把患病妇女孟改心活活打死。[20]其三,迷信会道门组织危害社会,破坏革命。民国时期,由于多数会道门组织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加之会道门高层领导的个人政治野心,在抗日战争中,许多会道门组织被日寇利用,成为日寇侵华的帮凶。解放战争时期,它们多数又操纵于国民党之手,从事各种破坏活动。如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长毛道(又名一心堂),“在敌开始进攻前和进攻以来,即大批侵入我们内地,进行窃听军情、欺骗民众、破坏团结等工作。”[21]解放战争时期,仅冀南区即有各种迷信会道门组织138种。这些迷信会道门组织在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策动下,煽动群众,成群结队,求神治病,抉乩问卜,制造谣言,甚至举行武装暴乱。据冀南区统计,仅48年3、4、5月份共发生求神治病事件76起,其中南宫杨家洼曾聚集求神群众达三、四万人,有远自百里以外而来者。[14]1948年4月15日,河北肥乡白阳古教举行暴动,死伤群众干部30余人,造成极大损失。

86

总之,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传统陋俗的影响、生存环境的限制及教育与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风俗依然严重盛行。尽管这种风俗主要是对传统中国民间迷信风俗的继续与重复,但它在地域、人员、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迷信风俗社会文化功能的减弱,及其危害性的增强,预示迷信已逐步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这为破除迷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豫旱灾惨重[N].(天津)益世报,1937-06-03(2).

[3] 文振家.论河南的旱灾[N].(天津)益世报,1937-06-26(12).

[4] 静海县境匪炽[N].(天津)益世报,1936-08-24(4).

[5] 晋冀豫区1940年的冬学运动[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03-29(4).

[6] [日]内山雅生.1994年8月23日对北京市顺义县沙井村村民何权的访问记录[Z].存南开历史学院.

[7] 磁县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8] 李野渡.沧州城隍庙[N].(天津)益世报, 1936-01-29(14).

[9] [日]三谷孝. 中国农村变革と家族、村落、国家 —华北农村调查の记录:第2卷[M]. 东京:汲古书院,2000.

[10] 房山县志(二)[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11] 新河县志(二)[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12] 河北社会调查(民俗之部)[J].河北月刊,1933,1(3).

[13] 成安县志(二)[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9.

[14] 通报[A]. 河北省档案馆藏冀南区党委档案[Z].档号S-25-1-50.

[15] 景县志(三)[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6.

[16] 涿县志(二)[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17] 枣强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6.

[18] 顺义县志(二)[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

[19] 全.农村中无益消耗—迷信、装饰、嗜好[N].(天津)益世报, 1936-01-12(4).

[20] 李鸿禧.罗虎英装“神”治病,打地病人断了气[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9-03-15(2).

[21] 长毛道的活动情形及记号[N].新华日报(太行版),1939-08-27(1).

[责任编辑 邓红] Superstit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Xiao-che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Abstract: There were many superstitious organizations filled with superstitious belief concepts popular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wing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level. These superstit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were heritage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Chinese which presented new characteristics on area, people, content, function and endanger by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rural north China,superstitious belief, custom

87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材料“更有西装新少年,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改造和征服,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

易经与人生

感悟《易经与人生》 摘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于已经距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化书籍,以及里面所包含的自然哲学、伦理实践和对人生的看法态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精神方面却缺乏食量的时候,易经更具有引导作用,就像航行在大海中航船的灯塔一样,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回自己的方向。在《易经与人生》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易经》这门深奥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中,老师讲解的几项基本的卦象,也使得我对人生和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易经乾卦坤卦 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和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先有伏羲氏做先天八卦图,后周文王姬昌被囚七年,闲来无事在前人基础上推演出后天八卦图。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籍,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了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很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占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而易经更是对后来各种文化、经籍、言行等等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远古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明朝时期创立的心学,乃至民国创立现在很流行的厚黑学,在它们的立言中都能找到易经的根源,也因此,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本质就是用来占卜的书,但是社会中的很多人却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撞骗,像什么算命测字看风水。我认为,学习易经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要求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修养,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看透看穿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透所有人的未来。易经,给有学问的人带来的是人生的境界与追求,给迷信的人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试说明: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总趋势:近代化。 2.变迁的原因: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内因: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政治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思想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概况:物质生活 (1)衣的变化: ①近代: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中山装:20世纪下半叶,苏式服饰受到青睐,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中山装成了 流行时尚; 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转变,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中山装与旗袍(改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2) 食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此(最早吃西餐的是买办们)(3)住的变化: 近代:出现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社会习俗: ①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改革等 维新派:主张改革(“断发易服”不具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颁布法令,(“断发易服”具反清革命色彩) 社交礼仪: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称谓:“先生”、“同志”代替“老 爷”、“大人;”历法: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 特点:①平等化民主化 ②西方化; ③中西新旧并存与碰撞 ④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变化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年夜的篝火《农村旧风俗之五》

【导语】小时候过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夜的篝火。一到除夕这一天,大我们几岁的山娃哥,就会带着同院的几个半大小子,去村南坡上採柏枝。山坡背阴,冬天落一场雪,不到来年春天不会融化。半山坡几十棵高低粗细不等的柏树,在寒风中静静地屹立着,郁郁葱葱的柏枝绿叶上镶嵌着瓣瓣雪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幅风景画。 小时候过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夜的篝火。一到除夕这一天,大我们几岁的山娃哥,就会带着同院的几个半大小子,去村南坡上採柏枝。山坡背阴,冬天落一场雪,不到来年春天不会融化。半山坡几十棵高低粗细不等的柏树,在寒风中静静地屹立着,郁郁葱葱的柏枝绿叶上镶嵌着瓣瓣雪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幅风景画。山坡陡峭,薄雪下覆盖着一层枯草。爬坡时互相牵着衣襟,或拽着干枯的藤条,冷不丁谁摔一跤,引起一阵哄笑。上得山来,山娃哥瞅定地势稍缓的一棵柏树,把红腰带紧紧,斜插进斧头,搂紧树干,双腿一夹,一缩一伸,噌噌几下就攀了上去。两脚踩稳枝杈,抽出斧头,便咚咚咚的砍起来。我们几个小不点,仰着头呆看,柏枝一落下来,便又接又抢,拾成一堆。山娃哥从树上溜下来,用绳子把柏枝束成一捆再踹一脚,一捆柏枝边翻着个儿滚下山去。我们几个七手八脚拉拽着绳子,把柏枝拖回院子,好像打仗得了战利品一般兴奋。接着又去附近田里抱回一堆玉米秸秆坐底,把柏枝放在秸秆上。一切就绪,心里充满着对年的期待和激动。 除夕之夜,小孩子是不用熬夜守岁的。煤油灯下,弄一盆热水泡泡脚,抓一把粗糠咯吱咯吱把脚搓干净了,便钻进被子里,回味去年烧年火、放鞭炮的情景,不知啥时候就睡实了。鸡叫头遍的时候,睡梦中听见村里谁家鞭炮哗啦啦炸响,便一骨碌爬起来,急慌慌地穿衣蹬裤,新做的布鞋一时蹬不上,就先趿拉上,开门吆五喝六。同院的小伙伴们聚齐了,划一根火柴,点着秸秆叶,那柴堆噌一下窜一股火苗,便呼呼啦啦着旺了。火焰越窜越高,火光映红了夜空,映红伙伴们的笑脸,熊熊烈火中柏枝叶噼里啪啦响,柏枝端有油沫嗞嗞渗出来,柏油香便浓浓地飘散开来。伙伴们各自提了鞭炮,就着篝火点燃,一时响声大作,震得耳朵嗡嗡响。大家围着篝火蹦跳转圈,嗷嗷的呼喊着。随后提着纸灯笼,一座院子接一座院子疯窜,捡拾篝火旁散落的哑鞭炮。 文革开始后,要求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除夕夜参加院邻班学政治,大年初一就下地干活。年味一下淡了,年夜燃烧篝火的风俗渐行渐远,终于断了,绝了。

《周易》六十四卦名自然表象解释

《周易》六十四卦名自然表象解释[原创2008-12-16 09:28:13] 字号:大中小 1、乾、乾上乾下,八纯卦比较特殊,是自重而得,因此八纯卦以八卦的自然表象解释。乾为天,为纯阳。 2、坤、坤上坤下,坤为地,为纯阴。 3、屯、震下坎上,震为体,坎为用,坎化气为兑象。自然表象为种子在水下,开始发芽生长了。象征生命刚刚开始,充满了生的艰辛,故为屯。《断易天机》中解释为“龙居浅水”之卦、万物如生之象。 4、蒙、艮上坎下,艮为体,坎为用,坎化气为兑象。自然表象为山中发现了金属矿藏,等待开发。故为蒙,意思为启蒙的意思,象征人从无知蒙昧的状态开始接受教育,以后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断易天机》中解释为“人藏禄宝”之卦、万物发生之象。禄宝何来?兑金之象也。 5、需、坎上乾下,坎为体,乾为用,乾化气为离象。自然表象为一堆火正在烧上面的一锅水,水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而饮用开水是人进化的一种需要。故为需,意思为需要,也有饮食的含义在里面。 6、訟、坎下乾上,坎为体,乾为用,乾化气为离象。自然表象为将一根燃烧的木头放在水上,并与水接触,必会发生“吱吱”的声音,原因是水火不能相容。故为訟,意思为因为相争而发生口舌上的纠纷。这里主要是对声音的解释。 7、師、坤上坎下,坤为体,坎为用,坎化气为兑象。自然表象为将土填入泽中(古代人工造田)。土少则被泽淹,土多则为田,泽消失。故为師,争夺的意思。 8、比、坎上坤下,坎为体,坤为用,坤化气为坎象。二者同类,故为比。 9、小畜、乾下巽上,乾为体,巽为用,巽化气为坤象。自然表象为金属埋进土

里,但并没有损伤金属的属性,仅仅是掩盖了其光芒。故为小畜。小的阻碍的意思。《断易天机》中解释为“宝剑入匣”之象,与此雷同。 10、履、乾上兑下,乾为体,兑为用,兑化气为巽象。乾为金,巽为风。自然表象为拿刀砍到了空气中,尽管能听到“飕飕”的声音,但是并没有伤害到人的身体。故为履。能感觉到有危险,但不会有什么伤害的意思。 11、泰、此卦比较特殊,只能以阴阳解释,而不能用五行解释。自然表象为地面上的热空气上升,与天上的冷空气相遇,而发生云、雨、雷、电现象。故为泰,为阴阳交泰,水火交融的意思。在人事中反映出,夫妻双方互相信任,彼此心灵沟通,性生活频繁等现象。是家庭合美的一种表象。 12、否、此卦与泰卦正好相反,自然表象为天空晴朗无云无雨的状态。故为否,为阴阳不相交,水火不交融,彼此闭塞的意思。在人事中反映出,夫妻双方互相不信任,难以沟通,基本没有性生活等现象。是家庭不合美的一种表象。 13、同人、离下乾上,离为体,乾为用,乾化气为离象。自然表象为在燃烧的火上面又点火,对下面的火来说,没有影响,但是二者同类,故为同人。 14、大有、离上乾下,离为体,乾为用,乾化气为离象。自然表象为在燃烧的火下面又点火,对上面的火来说,二火相遇,其焰更盛,故为大有,更加光明的意思。 15、謙、艮下坤上,艮为体,坤为用,坤化气为坎象。自然表象为山上有云雾之象,由于山顶被云雾围绕,使人不见,故为謙。寓意为有高水平的人,在外人面前并不完全显露他的水平,就是谦虚的意思。 16、豫、震上坤下,震为体,坤为用,坤化气为坎象。自然表象为树下有水滋润之象,对树来说,得了地利之便,不用奋斗,就能顺利生长,故为豫。洋洋自得、喜悦的意思。 17、隨、震下兑上,震为体,兑为用,兑化气为巽象。震为直木,象征高大的树木,而巽为曲木,象征藤木。自然表象为大树上面有藤木之象,对树木来说,藤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 [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 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 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

易经与自然养生学后感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从易经与自然养生中获益匪浅。以前总以为有条件的时候要常吃山珍海味人体才会健康,以为无欲无求才会健康长寿,学习完后原来是自己的认识误区。以前太讲究吃食,摄入太多的蛋白质反而身体总是欠佳,精神面貌也比较差。学习完后,我调节作息时间,什么也不去强求。身体反而更加舒适淡然。 我在易经养生方面最大体会就是要时刻做到“天人合一”。其实说容易,坚持与执行才是最大的障碍。为了做到天人合一,我计划好饮食作息及工作时间表。并且每天落实,总结。这个观点按传统中医养生认为,易经养生其实就是时间医学和空间医学。以前很多人认为易经是迷信,是风水先生才学会的谋生技考。其实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易经是什么,也没有自己去研究过,只是人云亦云。易经自古以来,在儒家中是群经之首,在道家中是三玄之冠。易经的根本就是阴阳八卦,这是中国的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养生哲学和道法。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人体中,脏为阴,腑为阳。只要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八卦其实就是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哪有什么迷信色彩?阴阳与八卦之间,还有四象,以及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或者说成是春、夏、秋、冬,那么人会随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而容易得不同的病,这是因为季节的气候,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关。一天十二时辰也与人体十二经络一一对应,不同时辰人的脏腑活跃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时间医学,我以前不了解季节和时辰应该养身上的哪个脏腑。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空间医学也可以理解为经常说的风水,也就是人与身边的环境如何和谐相处,什么物品摆放在哪个方位磁场更强,更利于人来吸收。人有内五行,身边物品、环境、方位有外五行,如何达到互补、平衡、和谐,这就是空间医学的真谛!大一点来说,人应该如何顺应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其实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顺应天道、人定顺天!顺天则倡、逆天则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追求更加健康和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养生知识有了质的改变,其实人的生命只要顺其自然,活的有意义,活的开心也会长寿。生老病死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要看得懂,只要想的明就无愧于天地。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优秀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总结清朝的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敲响清王朝灭亡的丧钟,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此时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或者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的思想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民国服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饰与现在我们穿的衣服一样吗?)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播放古装剧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称呼是什么意思?现在如何称呼?片段中的人为什么要跪拜?)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课件展示三寸金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缠足,并思考缠足对女性好还是不好?)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民间习俗应用文

民间习俗应用文 帖式与称谓 贴式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礼节,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为先,不得忘记,本人愿上传。(有误请谅解) 一写贴须知 (一)、在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以送帖的方式来解决人际之间的问题,密切人际之间的关系,因此就有各式各样的“帖式”出现。写帖最重要是准确。有亲戚关系的凭亲戚关系来取称呼,无亲戚关系的,则应看长幼来定“冠首”。所谓“冠首”是指冠于名字之上的称呼。如对与祖父同辈的,则以孙、侄孙之类称自己;如与父同辈,应以侄称自己;与自己同辈,则以兄弟相称。若对属于晚辈的人,如与孙同辈,则以祖称己,不是本族的,用“再世弟”称自己才贴切;如与子同辈则以伯叔称己,不是同族的,以世弟称之。上述称呼,来往都是一样,在帖式中还有在个人名字之上署姻、家、眷、侍、教、晚、生、忝、愚、谊、邻、表、如、伴、乳等字的,署这些字是各有含义的。懂得这些字的含义,帖式就可以写得准确了。现将这些字分述于后。 1、姻,是取婚姻含义的意思。只有我家与他家连因缘者才能写此姻子。若女未过门,或男人未入赘,则应在“姻”子上加“定”子,以示区别。如果是对姻亲家的兄弟叔侄相称,则于“姻”字下加一“家”以区别其为横支的亲戚。这点需注意。 2、家,是取我家与他家对亲的含义。所以只有亲家的叔伯兄弟侄辈等亲族用此“家”字。若是亲家族、亲家爷、亲家、亲家儿等则不必用此“家”字;不用是为了区别其为直支,是同一脉而来的。 3、眷,是取亲眷于眷戚的含义。亲眷,是指有“疏远之微戚”的意思,用于以盛情待己之人。“眷”不但稍微疏远的亲戚可用,即使无亲戚关系而受过他人之情者亦可用。不然的话,则不应用“眷”字,而用“友”字较合适。 4、侍,是指侍侧的意思,只有前辈行帖与晚辈时才写“侍”字。这表示自谦的含义。如果是拜同辈、长者,则不必用此“侍”字。 5、教,是指教诲的含义,旧时读书人家多用之,古帖中不论尊卑也有通用的,现在也可以看情况使用。但是,若拜“长者”则“分所宜”,如或拜幼者而写“教”字,则会失之过谦,变成不适宜了。 6、晚,是取“卑幼”的含义,只有幼辈拜尊辈用此则适宜,若同辈用此则不适宜了。 7生,是取“学生”的意思,是长辈而又不以长辈自称的谦词,所以只有不以祖父伯叔自称,而又是拜幼辈时使用;如果是幼辈拜长者,则应自称“晚生”、“晚学生”方对,不得一概写“生”字。帖式中有伯、叔辈写“世弟”祖辈写“再世弟”,而不自称为伯父、叔父或祖辈的,这也是出于自谦之意。 8、忝,是有忝的意思,是“不应当称而借称”的含义。不论长幼尊卑,只要是疏亲薄戚即可以用此在“忝”字。 9、愚,是取愚味之意,尊拜卑不直称其“尊”而用愚字冠首,这也是自谦的词语。 10、谊,是取“交谊”的含义,风俗习惯中有相认尊卑或兄弟关系的,多称谊友、谊弟、谊妹、谊男、谊女者,就是取此含义。 1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原因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 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关于易经

易经 原作:戴立宁&刘君祖整理&编辑&修改:董华春 前言:「可以把易经看成一座计算机的数据库,但它不只是一座计算机数据库,将数据全部简化为符号及文辞。它能够训练人做深入、全方位精致的思维,方便自己做准确的决策,减少失败的机率。它常常会透过这些符号,让你对同一个问题做不同面向的思考。」刘君祖如是说…… 戴立宁(下午茶主人):我有一点好奇,君祖先生,你是学环境工程的,有什么样的动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研究易经? 刘君祖(下午茶来宾):我对中国传统的经典一直有一探究竟的兴趣,在研究所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个机缘接触到易经。那是一座像私塾一样的地方,教授中国的古书,听了几堂课后对《易》产生了兴趣。就因为这样的机缘,一年后,就开始真正摸索易经。研究易经这十几个年头以来,行走坐卧受它影响甚深。之后,与人谈易经,并且出了两套书。(《易经与现代生活》,《易经与生活规划》)谈论与写作让我更深入与了解。 戴立宁:虽名为易经,谈起来却一点不容易。但易经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从民间习用的成语就可以看得出来,例如:「群龙无首」、「否极泰来」,甚至于「错综复杂」、「不三不四」,这些都是来自易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受易经的影响。

刘君祖:易经就是由生命的实际经验中产生,提出共通性和原则,观察宇宙间自然界的变化和人文错综复杂的关系,事情的成败,问题的解读,以及未来事态演变的一些预测。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易经的世界里面。 戴立宁: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易》是一套简洁的符号系统,来探讨人世之间变和不变的道理。 刘君祖:(点点头说)在不同的条件下重视时空的转换,悟出更积极的创造力,与客观环境有更紧密的互动,在任何环境中,如何安生立命,创造更大的绩效。讲起来,它真的是很useful。 戴立宁:最近这段时间,台湾的情形满多错乱的,大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否极泰来」。「否及泰来」是句常用的成语,请问一下,否卦与泰卦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君祖:当你真正接触到易经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否极泰来」这句话安慰人的成分居多。易经中所有的卦是很有顺序的,象征着因果链。泰卦和否卦在易经中的确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泰卦在前,否卦在后。正确的说应该是「泰极否来」,就是告诉人要居安思危的意思。戴立宁:另外一句成语「由剥而复」。剥卦在前,复卦在后,意义又如何? 刘君祖:是的!这就没错。剥就是根基尽失,这种情况下如何转进?如何再生?剥卦之后是复卦,糜烂到极点之后,人心又会回头,所谓归真反璞,剥尽复来,这是易经最朴素的天道观。再说,剥卦之前是贲卦,贲是文饰,包装的意思,包装过度,实质沦丧,就成了剥了。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习俗调查报告 姓名:_______ _______学院_______级_______专业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西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_日 地点:西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西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西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徐道一丘亮辉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流传将近3000年。长期以来,《周易》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依据,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的宝藏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矛盾论》)在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自成系统的哲学著作是《周易》,它蕴涵着古代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本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中国,关于《周易》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处境,主要局限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内。尽管哲学家都认为,在《周易》中闪耀着中国古老的辩证智慧,但因它与卜筮的不清不白的瓜葛关系,多数学者对它是敬而远之,有的则把它束之高阁,斥之为“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对《周易》在科学上的学术价值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周易》的了解和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恩格斯说:“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了道路。”(《自然辩证法》,第30一31页)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同时也应该回到《周易》中去。在50年前毛泽东已指出:“许多…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因此,发掘、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关于

自然和自然知识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龚育之,1991)。认真研究《周易》中的辩证自然观,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自然辩证法的今后发展开拓道路。 《周易》中辩证自然观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者成书时期不同。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的书,是以巫权神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在唯心主义的神秘体系中包含着无神论思想的萌芽(张立文,1980),有些人更认为是一部神学著作,尽管他们也承认,在编写这些卦辞、丈辞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利用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得出了具有辩证思想的自然观。《易传》是对《易经》最早的注解、说明和发挥,但对它的评价比《易经》却要高得多,一般认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系。张岱年(1981)认为它“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中国式自然辩证法,其中三个基本内容是:阴阳思想、五行(天干、地支)思想和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朴素系统论思想(肖荙父等,1990)。实际上,还应加上八卦思想。下面对阴阳、八卦和天地人自然观进行论述。虽然五行与《周易》也有密切联系,限于篇幅,本文对五行不作进一步介绍。 一、阴阳思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描述 《周易》把阴阳思想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种共性,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服饰的变化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

我农村老家的春节习俗教学提纲

我农村老家的春节习俗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春节年关将至,热闹的气氛感染着每个人,欢乐的时光陪伴着每一刻。小年夜的喜庆,除夕晚的欢乐,春节的气息扑面袭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获着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于2016年元月25日至2016年2月11日期间在我老家---湖南省临武县麦市镇下乔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的调查,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下乔是湖南省南部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乡村,自南宋绍兴年间安远公开基业起,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全村现有1200余口人,均为王姓,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加上交通不便,这里还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建筑,人们的生活起居依旧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先祖留传下来的种种习俗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在湖南临武下乔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祭灶,又叫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农历腊月廿四,灶王爷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龛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入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等过年的准备了。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县人叫“对子”,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了许多构思奇异的光彩,深受群众喜爱。县境入腊以来,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对子,以图润笔。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除夕之夜,祭过祖宗后,阖家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 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