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结构功能主义

专题:结构功能主义

专题:结构功能主义
专题: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结构功能主义英文名称: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定义: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录

简介

思想渊源

影响和评价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编辑本段简介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编辑本段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

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

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

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臵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编辑本段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编辑本段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

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

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臵构成。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功能主义还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在美国,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

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

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然而,当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

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而大学的一个潜功能则是把一部分人口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从而减缓经济生活中的压力。功能主义在许多问题上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社会观从本质上是保守的。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同这些社会价值观并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只留了极少的空间。批评家指责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批评家们指出,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了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处于冲突之中;某些部分的获利则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对功能主义最严厉的批评来自于被称为冲突主义论者(conflict theorists)的学派。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视角在研究稳定的社会时也许是十分有用的。但放眼今天之世界,社会在飞速变迁,冲突不是例外而是规律。

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理论综述:

功能主义的概念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流派中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学大师巨匠,它们的理论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尽管如此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体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有学者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在对于社会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观点上,在概念和分析方法上,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并认为这种一致性构成了这一学派的基本特征[1],结构功能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和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协调运行表现为社会状况的主流。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英法两国的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包括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克姆)和20世纪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孔德和斯宾塞认为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十分类似于生物器官对有机生命的作用。迪尔克姆更进一步指出任何社会学解释都应该首先指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其次,要指出它的功能。这些早期的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功能学说在早期的人类学那里主要是针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论等思想而产生的,受迪尔克姆的影响人类学家主张理解文化特质的功能是研究社会的必备工作。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运动的。经济结构、宗教仪式和亲属家族组织都是为社会整合而存在的。马林诺夫斯基也对功能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他认为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1[1]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的四种需求

[1]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2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体系: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这四种需求的概念在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中得到重视。)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主义其理论来源除从一些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起源外还囊括了于以下几个人物的思想:

(1)孔德及史宾塞的思想。:作为实证主义哲学家的奥古斯特〃孔德同时也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首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术语,并把它作为一门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的独立学科学,他根据自己第一的社会学概念将社会学分为两个类别,即静力社会学和动力社会学,这一分类是“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而来的[2]。由此说明,他把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来研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将把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明确的分为家庭——他们是真正的要素和细胞,接下来是阶级和castes——他们是专门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他们是实际器官[3]。”社会系统像所有生命有机体一样,有着固有的机体功能,这一思想无疑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孔德在《社会静力学》中把社会有机体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用细胞器官组织来表示家庭阶层社会城市国家。认为既然生物有机体是由细胞器官组织来组成,那么相应的社会有机体则由城市阶层和家庭组成,他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帕森斯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2]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 转引自: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13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4]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2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斯宾塞:斯宾塞更进一步,他明确地指出了社会有机体的功能特征,提出了结构、功能、分化、同质性和异质性、功能相互依存等概念,“后成为结构功能主义核心范畴的基本概念[4]”

(3)迪尔凯姆.涂尔干关于社会整合及社会有机团结的思想。作为孔德有机体论的继承人,迪尔凯姆的社会思想明显体现出功能主义特征,首先,他把社会看成是整个的实体;其次,再现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满足整体功能的必要条件;再次,对社会处于“病态”或“常态”的分析,是围绕着社会系统的正常功能来考虑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系统的概念。因此,“他对实际问题的杰出分析和他在分析中体现出的令人深思的思想迪尔凯姆.涂尔干认为社会组织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社会需要,即特定的功能需要。所以在解释社会组织,社会事实时还要揭示其功能。

(4)布朗的思想。在《安达曼群岛岛民》一书中,布朗认为,一切制度习俗及信仰等等都是由于他们对社会有独特的功能即对外能适应环境对内能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就是研究其意义及功能。但是“任何文化都是一个整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每个元素都有与整体相联系的确定功能”。

(5)马林诺夫斯基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任何社会都有三个层次生物学层次,社会学层次及符号性层次。各个层次如果在生理上健康结构上完善以及文化上统一的话那么各个层次就相互依存而不可替代。

三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方法:

(1)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系统优于他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部分功能总和,功能分析着重探讨部分对与整体的维持或解体作用。

系统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联系,一部分正常运转必得以另一部分的正常运转为条件。

(2)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或是积极的有助于系统的运作;或是消极的造成系统的解体或变迁,所以宗教就是缓解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紧张情绪,而乱伦旨在控制性接触以防止身份混乱。

(3)每个社会都是一个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即功能一体。如果一个系统想要生存或维持下去必须满足某种功能,反之则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功能注意认为下列因素会导致系统的维持:

一是社会角色分化

二是共同的认知途径

三是情感的交流

四是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有效控制

而下列几个因素则会导致社会系统的解体:

一是系统成员的离散或者有机体的衰亡

二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三是成员态度冷漠

四是社会被另一个社会吞并。

四.结构功能主义两位巨匠

帕森斯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名的《社会系统》(1951)、《现代社会体系》(1971)两部著作中。但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他的结构功能思想奠立了理论基础。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中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第一方面,帕森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主要是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确立了将社会秩序作为他的社会学理论的中心议题,从而也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趋向。帕森斯假定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这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比如西方社会里的宗教就代表着此类价值观念,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社会结构(角色、组织和制度)则实行这些社会价值和目标。

第二方面,帕森斯在他晚期的著作中重点发展了他的社会系统论。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法律子系统和亲属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主要满足适应环境的功能——及如何从外部环境取得资源和分配给社会成员;政治子系统主要满足实现目标的功能——即为整个社会设臵目标并配臵资源去实现目标;法律子系统执行社会的整合功能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团结与整合;亲属子系统执行模式维持功能——即保证社会价值观的稳定和传递。总之,帕森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社会系统,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的。帕森斯提出,任何一个生

命系统应具有四种功能:第一,适应功能,即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二,目标实现功能,即系统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轻重缓急,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第三,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第四,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必须使各单元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护原模式的存在。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帕森斯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维持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限度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若能维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达到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就能发挥社会系统的正功能,若失去了这种平衡,社会就会出现冲突,出现病态,使社会运行成失调状态,这是社会系统所具有的负功能。

第三方面,帕森斯在他的晚期著作中还发展了他的社会进化论。帕森斯的进化论主张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1)分化,它是指当一个系统或单位分解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位或体系的过程。比如,生产功能从家庭制度内分化出来而形成独立的单位:企业。(2)适应能力的提升,它是分化的结果。如生产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的结果既提高了专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家庭在小孩教育方面的作用。(3)容纳,指一个社会单位容纳新的成员的能力。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容纳能力越高则其整合程度和效率也越高。(4)价值的通用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社会的均衡和稳定要依赖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承认和容纳所有新的单位。

默顿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

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臵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五结构功能主义影响和评价结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结构功能主义在许多问题上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社会观从本质上是保守的。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同这些社会价值观并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只留了极少的空间。批评家指责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批评家们指出,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了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处于冲突之中;某些部分的获利则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对功能主义最严厉的批评来自于被称为冲突主义论者(conflict theorists)的学派。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视角在研究稳定的社会时也许是十分有用的。但放眼今天之世界,社会在飞速变迁,冲突不是例外而是规律。功能主义理论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向着更深处前行

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一、理论综述

结构功能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和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协调运行表现为社会状况的主流。

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英法两国的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包括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克姆)和20世纪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孔德和斯宾塞认为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十分类似于生物器官对有机生命的作用。迪尔克姆更进一步指出任何社会学解释都应该首先指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其次,要指出它的功能。这些早期的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功能学说在早期的人类学那里主要是针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论等思想而产生的,受迪尔克姆的影响人类学家主张理解文化特质的功能是研究社会的必备工作。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运动的。经济结构、宗教仪式和亲属家族组织都是为社会整合而存在的。马林诺夫斯基也对功能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他认为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的四种需求体系: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这四种需求的概念在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中得到重视。)

二、代表人物

1.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体系的集大成者(Talcott Parsons,1902-1979年)

人物简介:

帕森斯(1902—1979),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早年曾就读于安姆赫斯特学院,先主修生物学后又转修社会科学。他后来又曾留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认识了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并受他的“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上的需求理论”的影响。后来他留学德国,深受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影响。其后一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至退休。帕森斯的工作使得结构功能主义真正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主要作品: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价值、动机和行动系统》(1951年),《社会系统》(1951年),《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1966年),《现代世界体系》(1971年),《行动理论与人类状况》(1978年)

主要学术思想: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名的《社会系统》(1951)、《现代社会体系》(1971)两部著作中。但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他的结构功能思想奠立了理论基础。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中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帕森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主要是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确立了将社会秩序作为他的社会学理论的中心议题,从而也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趋向。帕森斯假定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这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比如西方社会里的宗教就代表着此类价值观念,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社会结构(角色、组织和制度)则实行这些社会价值和目标。

第二方面,帕森斯在他晚期的著作中重点发展了他的社会系统论。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法律子系统和亲属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主要满足适应环境的功能——及如何从外部环境取得资源和分配给社会成员;政治子系统主要满足实现目标的功能——即为整个社会设置目标并配置资源去实现目标;法律子系统执行社会的整合功能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团结与整合;亲属子系统执行模式维持功能——即保证社会价值观的稳定和传递。总之,帕森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社会系统,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的。帕森斯提出,任何一个生命系统应具有四种功能:(1)适应功能,即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2)目标实现功能,即系统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轻重缓急,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3)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4)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必须使各单元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护原模式的存在。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帕森斯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维持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限度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若能维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达到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就能发挥社会系统的正功能,若失去了这种平衡,社会就会出现冲突,出现病态,使社会运行成失调状态,这是社会系统所具有的负功能。

第三方面,帕森斯在他的晚期著作中还发展了他的社会进化论。帕森斯的进化论主张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1)分化,它是指当一个系统或单位分解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位或体系的过程。比如,生产功能从家庭制度内分化出来而形成独立的单位:企业。(2)适应能力的提升,它是分化的结果。如生产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的结果既提高了专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家庭在小孩教育方面的作用。(3)容纳,指一个社会单位容纳新的成员的能力。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容纳能力越高则其整合程度和效率也越高。(4)价值的通用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社会的均

衡和稳定要依赖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承认和容纳所有新的单位。

2.默顿------结构功能论的另一代表人物(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2003年)

人物简介:

默顿(1910~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10年生于美国的费城,曾就读于坦普尔大学和哈佛大学。默顿在很多方面将他导师(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论发扬光大。

主要作品:

《科层结构与人格》(1939年),《大众信念》(1946),《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1957年),《学生—医生》(1957)),《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科学界的马太效应》(1968) ,《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1975年)

主要学术思想:

默顿首先严厉地批评帕森斯的理论过于抽象和宏大。他认为建立这种宏大理论的时机尚未成熟,而主张大力发展所谓的中程理论——即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社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次,默顿还批评了过去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三个错误:(1)功能同一性观点,认为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默顿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全社会的功能,而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2)功能普遍性观点,认为社会的任何一种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而在默顿看来某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而对社会的其他部分则可能不具备任何功能,甚至可能具有负功能。(3)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就是把某些制度看成是不可替代的。默顿则认为,可以有一系列相互替代的社会制度来满足同样的功能性前提。

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提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两个重要概念。所谓显功能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和容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而所谓潜功能则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新功能主义理论

一、理论综述

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重构体现在一般性话语和研究纲领两方面。新功能主义不是单纯的功能主义,它在对帕森斯原有功能主义核心理论的不合理进行批判的同时,试图接纳和综合不同的观点,以克服传统功能主义的“反个人主义”、“忽视变迁”、“保守主义”等受批评的致命弱点,提高它的解释力。

二、代表人物

1.杰夫雷·C·亚历山大(Alexonder Jeffrey,1947年---)

人物简介:

美国社会学家,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市民社会等。

主要作品: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年),《新功能主义》(1985年),《微观-宏观之环》(1987年),《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1988年),《结构和意义》(1989年) ,《文化和社会》(1990)

主要学术思想:

亚历山大试图在功能主义传统背景下对新兴的其他理论实行整合,通过重构帕森斯的行动理论综合微观理论的洞见,探索联结微观个体行动与宏观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环节;在保持帕森斯“规范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对权力、强制、冲突、战争等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必要性,力图把社会变迁研究纳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论之中。此外,亚历山大对文化社会学给予高度重视,并力求在功能主义框架之内解决文化与社会、与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科学思维运行在经验环境和形而上学环境之间的“科学连续体”上;科学的发展既受经验环境的制约,亦受形而上学环境的制约;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二者的双向运动推进对社会的认识。既要坚持环境对行动的强制性效果,又要强调行动的偶然性和创造性和行动对环境的变革作用;人格、文化、社会系统作为环境的行动因素进入行动过程,为行动者提供目标、手段、规则等,是行动展开的前提又是行动的

产物,行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构造;行动者作为社会的主体随时都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解释和谋划,制定行动策略做出行动选择。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样的,功能性的分化和相对自主的亚系统以及精英的出现会促使现代社会冲突数量增加,同时缩小冲突的范围。社会科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包含一个意识形态的部分,它自动地来源于该理论视角的预设、模式和经验命题。社会学研究者应当采取一种“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融合不同理论传统和理论流派,重新解决社会学的前提预设问题,即关于秩序和行动问题,以达到新的综合。

2.卢曼(Niklas Luhmann,1927年-1998年)

人物简介:

德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1927年出生于德国卢勒堡(Luneburg),1946~1949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法律系,1960~196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行政学和社会学。回国后,历任斯派尔(Speyer)行政大学研究员(1962~1965)、多特蒙德(Dortmund)社会调查局主任研究员(1965~1968)。1968年以后,担任比勒弗尔德(Bielefeld)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主要作品:

《信任与权力》(1979年),《社会分化》(1982年),《社会系统》(1984年),《自我参照文集》(1990年),《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1990年), 《风险社会学》(1991年),《现代性思考》(1992年)

主要学术思想:

卢曼是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己的社会系统理论,称之为“一般社会系统理论”,他所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关系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机制。在他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三类系统之间既分化又整合,甚至存在冲突。卢曼的新功能主义以系统论为特征,强调社会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认为随着社会逐渐在功能上分化为具有不同的符号规则、结构、过程和沟通媒介的子系统,社会记录和处理环境复杂性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社会系统是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其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借助符号规则进行的沟通,自我指涉(系统按自身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偶发事件加以记录和加工处理的性质)是它的重要特征;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从三个方面(时

间维度、物质维度、符号维度)去降低由环境导致的复杂性,以维持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有序运作。社会系统可以分为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分化又有整合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复杂化,社会系统之间不断分化,主要表现为:功能领域的分化、进化规则的分化和对不同沟通媒介依赖性的分化。社会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之间和各自内部的不断分化,还包括整体社会系统不断分化出各类功能领域(伴随着不同沟通媒介应用的增加);进化过程伴随着个人、角色、节目和价值之间的明显分化,包含三种不同的形式:部门化、分层和功能分化;进化性分化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进化机制形成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异,选择促进系统适应性的变异以及稳定这些适应性的结构;进化的状态表现为三个方面:变异、选择和稳定化。法律和知识一样,都是社会赖以存在的条件;法律是社会的一种基本结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预期。

功能主义是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它强烈主张应通过有机整体地把握文化诸要素的功能,把文化作为一个合成体来理解。其创始人是英国的马林诺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两位从功能主义立场出发的社会人类学家。功能主义派对文明社会和社会形态不同的未开化社会给予特别关注,并主张实地调查。1930年以来,这派学者进行了主要以非洲、大洋洲为对象的许多周密的调查研究,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构功能主义

作者: 更新时间:2006-6-12 16:04:06 来源: 点击率:3249

--------------------------------------------------------------------------------

结构功能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另一种是冲突论)。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和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协调运行表现为社会状况的主流。

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英法两国的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包括孔德、斯宾塞和杜尔克姆)和20世纪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孔德和斯宾塞认为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十分类似于生物器官对有机生命的作用。杜尔克姆更进一步指出任何社会学解释都应该首先指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其次,要指出它的功能。这些早期的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功能学说在早期的人类学那里主要是针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论等思想而产生的,受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对立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唯一可能的就是他们都是认为心理跟生理是有联系的,都试图寻求跟心理过程相关的神经过程。 那么,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首先,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构造主义是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仅给构造心理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构造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机能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实用主义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美国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进化论则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身心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二者蕴涵了机能主义思想的脉络。 其次,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同。构造主义有比较明显的起始和终结标志,并且有铁钦纳这样的领袖人物领导着,内部结构比较完善。机能主义却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结点,只是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它也没有主要的代言人和领袖,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第三,二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描述不同。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科学”,它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机能主义则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并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应用到教育、工业、临床医学、司法和社会政治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第四,二者的研究内容不同。构造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注意、联想以及情绪和情感,他们认为心理是由元素构成的。机能主义则主要研究一些心理操作方面的内容,他们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 第五,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构造主义采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铁钦纳还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改造成为了系统内省,即有明确研究程序的内省。机能主义则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机能主义者们用实验法来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但大多数都是用动物来作实验。 第六,二者的结局不同。构造主义在铁钦纳之后日渐消亡。然而,机能主义的发展则与之不同。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而且,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p舒建中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结构主义、功能主义 和新功能主义 [内容提要]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进行改革,以平等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则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秩序结构主义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1-0106-05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主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一项基本政策。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寻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梳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争论,无疑将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结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结构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中0[1]429,是发展中国家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晶,其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985工程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0项目子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舒建中,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210093。主要倡导者是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概括地讲,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结构失衡。结构主义认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结构性不平等,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主要体现在:1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体系。结构主义指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完全控制了工业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成为羁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o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主导控制的国际贸易秩序及其规则体系具有明显的亲西方属性,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完全被冷漠甚至边缘化0[2]97;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所奉行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亦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结构主义强调,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两大基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 106 )

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 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 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 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浅析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区别

浅析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摘要】: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流派。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这两大学派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很久,他们在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和身心关系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本文将从以上几点内容出发,简要的分析一下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关键词】: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区别 【正文】: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两大学派的争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大主线,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心理学思想,下面简要的对其区别进行简述。 首先说一下他们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中主导的势力,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它的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开拓的机能主义思想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又称芝加哥学派。二者出现时间相近,在当时各自发展壮大,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共同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虽然今天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阵线分明的学派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观点已融合在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中。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在内容方面的不同,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和身心关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和陈述。

第一、研究对象 构造主义研究意识内容和意识构成的要素。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而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机能。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心理学研究应当以心理“效用”为目的;哥伦比亚学派也主张研究意识的功用。 构造主义理论中,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心理内容自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它的意义或功用。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技术,而非心理学本门。心理学的对象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经验、心理、心理过程和意识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他认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心理的结构,机能心理学虽然有用,但它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铁钦纳这种把意识的构造或内容和它的机能截然分开的观点,含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因素。 机能主义理论中,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按他对于现象及条件的理解,他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詹姆斯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他认为意识原是不断流动的,不能因为心理学家把它分析为断片或元素,就得出意识原来是断片或元素集合而成的这种结论。 第二、研究方法 构造主义理论中,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意识经验的观察,即内省法。内省法即是:认为内省是对意识经验的自我观察。铁钦纳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不仅继承了冯特的基本观点,而且把“内省法”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因此,他的心理学有人称为“纯粹内省的心理学”。他的实验内醒法却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进行内省,坚持反对使用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2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根据记忆来进行内省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构主义社会学

关于结构人类学的读书笔记 2012级社会学杨小宁19世纪中叶诞生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危机。第三世界国家的纷纷独立,使得西方人类学家在原殖民地进行田野调查受到阻隔。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学的研究转向了理论分析,从而出现了举世瞩目的结构主义学派。这一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一施特劳斯。他的结构人类学着重于文化心灵的求索,意在说明人的先天性思维法则是如何作用于社会行为的表达。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旨趣起源于他的神话研究。他认为对人类学这门关于人的科学而言,每一个神话都表达了人类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这种过渡曾是以天堂和尘世之间的联络彻底决裂为代价的。神话提供了一面放大镜,它映射了人类最初与动物相分离的艰辛历程。而神话正是围绕人类在这一漫长时期所产生的问题而展开的。因此,作为人类从自然向文化过渡的变体,神话无疑是人类学的主题。通过研究神话,人类对自身、自身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艰辛历程,能够形成更为清晰、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结构语言学所一贯追求的包括万事万物的普遍主义。由于深受语言学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就像语言是一种内在的体系,一种自在的结构一样,神话传说也隐藏着深层的结构。结构人类学就是要以神话为研究对象,力图挖掘一种隐藏的秩序、一种通过其作用可以分析这种表面差别,一 言以蔽之,可以战胜这种无条理性的深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一再主张的所谓“心智的深层结构”,事实上借用了弗洛伊德再三强调的“无意识”概念。他认为,各式各样的表层文化现象皆是人类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心灵的无意识的、逻辑的结构之产物。所谓“心智的深层结构”是深层结构中的规则总体;结构是隐藏着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说,规则性结构、关系性结构正是列维—斯特劳斯为读者所形塑的结构。 事实上,他对神话的考证、确定某一神话的原始真实版本和内容没有兴趣,他所进行的工作是想从神话研究中找到对所有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思维原则,用他的话说,就是全人类的心灵都具有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是难以找到这种普遍的野性思维的原则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的教育驯化,使现代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特殊的逻辑或思维方式,那种原始的逻辑或野性思维已被掩盖或被埋起来了。神话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冷”社会的文化,从中将能寻求普遍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 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人类学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结构主义认为,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是政治发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创立了政治学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学派,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把结构分化当做政治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一个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政治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的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作为发展政治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比较政治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研究,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阿尔蒙德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政治学家,主张把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所有政治共同体抽象为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政治体系,并以此考察各个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即结构实现功能的情况。“政治学如要有效地解释各类社会中政治现象,而不论这些社会的文化、现代化程度和规模如何,就需要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分析框架。”在阿尔蒙德结构一功能主义概念框架下,一切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层次。首先,任何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政治功能,也必须履行相同的功能,尽管履行的频度和结构不同。“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我们确定政治体系的概念以及政治功能分类的方法,本身就意味着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包括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系功能是指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交流。过程功能是一个政治要求和支持转换成权威性政策的功能,它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个人和集团参与政治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实际状况,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裁决。政策功能则反映政治体系实际作为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各个政治结构和组织的政策倾向和重点、政治输出(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政治结果(福利、安全和自由)和反馈。《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阿尔蒙德等人“采用了一种功能三分方案。一系列系统功能(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沟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自身维持、适应变化的种种方式;一系列过程功能(利益表达和聚合、决策、政策实施和裁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是如何决策的;一系列政策功能(提取、限制、分配和象征性输出)描述了政治系统对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功能层次不分先后,同时并存,涉及输入、转换、输出、结果和反馈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每个政治体系的功能体系。其次,所有的政治体系(如图1)尽管各自的专门化水平不同,但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功能,都有相同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结构,并且所有的政治结构都是多功能的。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基础之上的。在此理论框架下,政治发展的问题被归结为结构如何适应功能的需要并不断调整自身以实现功能的问题,而结构调整自身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体现为结构分化。从这个角度看,政治发展理论就体现为结构分化的理论。“我们使用了政治发展一词,来指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目录 1简介 2理论内容 3思想渊源 4理论发展 5影响评价 1简介 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 H. Sewell,Jr.,1992:1)。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2理论内容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

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 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功能主义还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美国,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 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然而,当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 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而

论述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论述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述两个学派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相持了几十年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出现后,这两个学派都日渐衰落下去。 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等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是自觉地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与之差不多同时或稍晚,在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早期的有卡特尔,后来有桑代克和武德沃斯等人,都是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总倾向的代表,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打出机能主义的旗号,其中像武德沃斯还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派别。他们的心理学主张和学术研究气氛比较自由而广泛,但也有美国机能主义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般称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这个学派有如下共同特点: 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 点放在社会上,坚持社会优先于个体的立场,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塑造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反应,并将个体活动与其行动的有社会意义的后果加以区分,以后这为研究重点。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而非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是其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把“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规律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侧重考查其所以能继续维持生存的各种机制;对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某种既成事实,侧重考察它们在维持系统功能中所作出的贡献。 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一己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对于结构功能主义而言,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以邪恶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即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因此,一般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具有一种维护现存体制的保守倾向。 4、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 法。

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早期阶段)

社会系统的模式变量(帕森斯后期阶段) 主要问题: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通过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行动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结合的。 1、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单位行动,而是行动系统,因为任何单位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行动系 帕森斯吧一般行动系统区分为四个附属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各个附属系统按其所在的等基层层次同其他附属系统进行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 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 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2] (二)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洛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80年代引进来的。布洛纳写了一本书叫《教育过程》,这本书是很薄一个小册子。在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第一次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非常惊慌,为什么第一颗人造卫星不是美国发射,而是苏联发射的?美国人因为第二次大战以后,总以为他的军事上、科技上都是领先的,没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抢先发射了,美国很惊慌,所以他的代表团到苏联去调查,调查他们的教育。同时,1958年,美国的国会发表了一个法律——《国防教育法》。这个《国防教育法》,就是要加强理科的教学,加强外语教学,加强数学教学,所以那个时候叫做加强新三义,就是新的三门课,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外语,一个是数学。在这个《国防教育法》发表以后,35位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在一个地方开会研究怎么改革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布洛纳是当时的主席,开会时布洛纳做总结,在开会以后,这个总结报告就是这本书《教育过程》。这本书很薄,也就是几万字的一本册子,但是它全面阐述了布洛纳的结果主义的学习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不是别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的任务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智力的发展,这跟前面的章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一致的,更重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第一个观点。 (2)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不管教师教什么课,最主要是要使学生理解这本课基本的结构。所谓基本的结构,就是基本的理论、基本的定义、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范畴等等。而且他认为,这种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掌握这个基本的结构。比如数学,数学有交换率,分割率等等。再比如规律,物理有物理的基本的规律。这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用不同语言,不同的方法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结构学生。最基本的东西,他认为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结果。什么是结构主义?要掌握一个最基本的结构,而不是掌握许多事实,也就是说,不是掌握这个学科的很多很多具体的知识,最主要的掌握基本理论。 (3)布洛纳还提出来要用发现法,即在方法上提出来要用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来学习历史。他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发现法有几个基本程序:第一,选定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第二,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情景;第三,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对假设进行验证,即收集材料,对假设进行讨论,论证,验证;最后,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做出了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而不是转化为动力。也就是说,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然后,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情景安排,然后假设这个问题得到什么结果,再收集资料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我举一个例子来讲,美国有一个小学,我们一个教师到那去进修,上一堂自然课,美国教师上课就采用发现法,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三颗葡萄干,一杯汽水,问这个学生,这三粒葡萄干搁在汽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