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实验设计

生理实验设计

生理实验设计
生理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以家兔为例的实验设计实验目的:

学习对家兔采血和注射方法,了解血糖浓度测定方法,验证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实验原理:

对血糖产生影响的激素有很多,其中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为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素。它们对血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糖代谢各主要途径的影响来实现的。

本实验将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空腹采血后分别注射各激素,作用一段时间后再分别采血,同时观察注射激素前后的家兔血糖浓度的变化,以验证激素的调节作用。

萄糖氧化酶(GOD)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物酶(POD)和色素原性氧受体存在下,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同时使色素原性氧受体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去氢缩合为红色醌类化合物,其色泽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其反应式如下:葡萄糖+ O2(GOD)—→葡萄糖酸 + H2O2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试剂:

胰岛素注射液(40单位/ml)、胰高血糖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

液(1︰1000)、生理盐水、肝素抗凝剂(配成2500单位/ml)、凡士林、二甲苯、葡萄糖标准应用液(5.55mmol/L)、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 、酶试剂、酚溶液、酶酚混合试剂、12mmol/L苯甲酸溶液、100mmol/L葡萄糖标准贮存液

实验器材:

适量规格注射器、台式磅秤、兔手术台、刀片、干棉球、纱布、试管、试管架、沸水浴

实验操作:

1.动物准备及空腹采血

取试管8支,编号1-8,分别加入肝素抗凝剂0.0l ml。取空腹16小时以上的正常家兔四只,分别编号a、b、c、d,称体重(一般是

2-3kg)并记录。

用耳静脉采血法:先拔去兔耳缘静脉处的毛,再用二甲苯擦拭兔耳部静脉,使其充血,在其周围抹上凡士林(防止污染、润滑),用刀片轻轻挑破边缘耳静脉,放血入含抗凝剂的试管1~4,约需2-3ml,边滴边摇,以防凝固。取血完毕,用干棉球压迫血管止血

2.注射激素并再采血

注射液生理盐水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取血时间

a 0.4mg/kg——————30min

b ——4单位/kg ————1h

c ————0.4mg/kg ——30min

d ——————0.4mg/kg30min

皮下注射,观察兔子情况。经各自取血时间后,心脏取血入抗凝管5-8中。采血方法同上。

3.测定注射前后的血糖

取8支干燥试管,编号。将收集的8管血液用离心机离心10分钟(每分钟2500转),取上层血浆,分别制成1-8共8管标本。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糖,混匀,置37℃水浴中,保温15min,在波长505nm 处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取标准管及测定管吸光度。空腹血清葡萄糖为3.89~6.11mmol/L 。取血后立即腹腔或皮下注射25%葡萄糖液10ml,以免家兔发生胰岛素性休克而死亡。

血液葡萄糖mmol/L= 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5.55

注意事项:

1.离心机的使用

⑴.离心前一定要配平(位置配平和重量配平)。

⑵.使用时离心机的盖子一定要盖紧,以免发生意外。

⑶.要等离心机完全静止后才能打开盖子。

2.血清或血浆应在采血后及时与细胞分离,以避免血清或血浆中葡萄糖被细胞利用而降低。

3.血糖测定应在取血后2h内完成,血液放置过久,糖易氧化分解,致使含量降低。

临床意义:

1.血糖升高:病理性主要见于糖尿病,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

皮质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等。

2.血糖降低:病理性如胰岛细胞瘤、胰岛素分泌过多,过量胰岛素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问题讨论:

1)实验对象为什么选择家兔?取四只的理由是什么?

2)对家兔取血为什么选择耳缘静脉?

3)加不同的激素之后取血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4)三种激素的作用机理分别是什么?

5)除了实验设计的三种激素,还有哪些激素可以有相关作用?

实验报告

预期实验结果:

用药前家兔的血糖浓度作为参照;

b组家兔血糖浓度明显降低至低与参照浓度;c,d组家兔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至高于参照浓度;a组家兔血糖浓度略微下降。A中加入生理盐水与BCD形成空白对照,加入生理盐水与无生理盐水区别是减少误差。

在动物体内,多种激素参与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本实验中,胰岛素会使血糖浓度降低,家兔出现相应的低血糖症状,可能有虚弱、发抖、激动、震颤、心跳加速、抽筋、情绪激动、恐惧、惊厥、抽搐、嗜睡(甚至昏迷死亡);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出现相应的高血糖症状,可能有尿量增多,恶心,呕吐,虚弱无力,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8241054 课程学分:0.8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农林院校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学习相关后续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本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以及研究过程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本大纲体现了植物生理学最实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内容上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实验手段和方法上,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建立。开设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和有关理论,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预期结果,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严肃认真专心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将实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四、学时分配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别备注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定量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的溶液培养及缺素症状观察3学时验证性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3学时设计性 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3学时设计性选修 植物生长物质生理效应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3学时验证性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绩效考核]生理科学实验考核

(绩效考核)生理科学实验考核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 1.课程的总评学习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设计成绩四部分组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10%和10%。 2.理论考试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较好客观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的理论考试 成绩要求达到20分之上,若低于20分,无论操作考核和平时成绩如何,也不论总分是否达到60分,均作不及格处理,需要补考。但若操作考核已达到30分之上,则只补考理论部分。 3.当操作考核成绩达不到及格分(24分),但总评成绩达到及格条件(60分)时,按总评成绩 及格处理,其实际得分为理论、操作、平时成绩三部分的累加分。 4.总评分数不满60分,按不及格处理,补考只针对不及格的项目(理论或操作进行),补考合 格后成绩壹律60分计。 5.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各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学习表现、考勤情况行分别评定,但 各班的平均成绩要求控制于80分,否则教研室将按比例进行调整,以免造成班级之间互相攀比和不平衡,如果班级于教学过程中表现较差教研室于学期末评分市,酌情降低该班级的平均分。 部分参考问题 1.CO2气体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是什么?机理如何? 2.酸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是什么?机理如何? 3.磺胺类药物药动学参数的测定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标准管? 4.实验中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应注意什么?家兔体内的总药量X0是多少毫克? 5.磺胺类药物药动学参数的测定实验中,加三氯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6.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验中,取血浆的用途是什么? 7.静脉注射兔脑凝血活素浸液造病时应注意什么?造病的原理是什么?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生理科学实验设计

(19班6组)呋塞米对清醒家兔的利尿作用和对尿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观察呋塞米的利尿作用和和排钾、钠、氯离子作用。 二、立题依据:呋塞米属于高效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的髓袢升支粗 段,特异性抑制分布在髓袢升支管腔膜侧的Na+-K+-2Cl-转运子,因而抑制 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 同时,由于钾重吸收减少,也降低了由于钾的再循环导致的管腔正电位,减少了钙镁重吸收的驱动力,使它们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输送到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增加又促使钠钾交换增加,从而使钾的排泄进一步增加。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机能障碍或血管障碍所引起的周围性水肿,并可促进上部尿道结石的排出。其利尿作用迅速、强大,多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例。由于水、电解质丢失明显等原因,不宜常规使用。静脉给药可治疗肺水肿和脑水肿。药物中毒时可用以加速毒物的排泄。 三、主要参考文献:[1] 吴铁,冯冰虹.药理学[M]. 四、实验对象:家兔() 五、实验药品与器材:5%葡萄糖生理盐水,1%呋塞米,15%盐酸普鲁卡因, 钠、钾、氯离子混合标准液,1%四苯硼钠溶液,%焦锑酸钾溶液,单一显色剂,无水乙醇,30%乙醇;兔手术台,急性兔手术器械,输尿管插管,50mL烧杯,10mL量筒,注射器,吸管,滴定管,分光光度仪。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家兔15只,随机分为3组。 (2)将清醒家兔固定在兔手术台上,先用15%普鲁卡因局麻下腹部然后进行输尿管插管。并在家兔耳缘静脉用头皮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以保证家兔的水负荷。(3)给药前,每5min收集尿液一次,连续三次,求平均值作为药前尿液量水平。(4)待尿液流速稳定后分别向各组家兔自耳缘静脉注入下列药物: 1)第一组注射生理盐水2ml/kg体重 2)第二组注射50%葡萄糖溶液2ml/kg体重 3)第三组注射%呋塞米溶液2ml/kg体重 50%葡萄糖只产生利尿作用而对尿中的离子浓度不造成影响用以做对照。(5)分别记录各组0-5min尿量6-10min尿量和10-15min尿量,取各药物作用的中段尿进行离子测定。 (6)3组按照表1、表2、表3的操作步骤进行尿中钠、钾、氯离子的测定。

毒理学实验设计

毒理学实验设计 ——镉对肾脏的急性损害作用 设计者:余擎3100304094 李敏3100304091 一、实验背景及依据: 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镉污染及危害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医学问题。 在日本,人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镉引起的,如一种“itai-itai”病的中毒,即是由镉中毒引起的。研究发现在镉污染地区的人们的骨头、肝、肾中都富集有大量的镉,尤其是肾在长期的职业性接触中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肾脏是急性镉暴露的重要靶器官,会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管状功能紊乱的氨基酸尿、蛋白尿和糖尿病,以及肾肿胀、肾小管有管型和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坏死。 目前,对镉致急性肾损害的机制上不明确,但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镉可损害肾小管而干扰肾对蛋白质的排出和再吸收等作用,并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出现糖尿病,使尿钙和尿酸增加。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镉的急性损害作用,镉对肾脏毒性的蓄积作用 意义:通过了解镉的急性作用,掌握镉的危害,同时积极预防镉的污染。掌握随机分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白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g,,由实验中心提供。 2、主要试剂:氯化镉(CdCl2) 3、分组与染毒:3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为5组,每组6只,CdCl2染毒剂量分别为0mg/kg、1.5mg/kg、3.5mg/kg、5.5mg/kg、7.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灌胃1次。第2天处死动物。 (注:查相关资料得:实验动物为小白鼠,CdCl2经口染毒的LD50为150mg/kg,参照LD50值得的1/20~1/100设置四组剂量组,剂量间距为2。) 四、样本采集与处理: 1.使用代谢笼收集小鼠尿液 2.小鼠处死后,立即取肾脏,准确称取1份0.2g肾组织,置于消化液中消化,用于测定肾脏消化液中的镉浓度。 3.另取一份肾组织,制作肾脏病理切片。用于观察肾组织有无变化。 五、观察指标: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 班级:09级生物技术本一班 小组成员:李水琴姚燕兵罗泉清龙伟雄 实验设计内容 一、课题名称:静脉注射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对小白鼠尿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小白鼠注射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了解尿液生 成过程,进一步熟悉掌握肾小管的功能。 三、基本原理: 生理盐水对尿液的影响:加大了血液中水的含量,冲淡了血 液,增加人体的排尿量.肾脏为了维持体内水的平衡,通过生 成尿液来实现.尿的生成来源于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 小管的吸收,肾小管的徘汇和分泌这三个过程来完成.在这 三个过程中,除了生成尿液外,肾脏同时根据体内水分的多 少对尿量进行调节,而保持水的平衡,维持人的正常生活.

四、材料与用品:小白鼠数只、生理盐水200ml、25%氨基甲酸乙酯 溶液、纱布、棉线、注射器、试管、试管夹等五、注意事项: 1.实验前给小白鼠多喂些食物,或用导尿管向小白鼠胃中灌入40—50ml 清水,以增加其基础尿流量; 2.实验中需多次进行耳缘静脉注射,注射时应从耳缘静脉远端开始,逐步移近耳根。手术的创口不宜过大,防止动物的体温下 降,影响实验; 3.输尿管手术的难度较大,应注意防止导管被血凝块堵塞,或被扭曲而阻断尿液的流通。 六、方法与步骤: 1、小白鼠抓取、称重、麻醉:抓取3只体型相近、健康指数大致 一致的小白鼠称重,然后用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1g/kg 或4ml/kg用量),从耳缘静脉注入,小白鼠麻醉成功后,使其仰卧并用绳固定在兔台上备用,并标号、记录数据; 2、分别对上述上三只小白鼠进行注射、口服30ml等量生理盐水 和空白对照处理;

3、在胱底部找到并分离两侧输尿管,在输尿管靠近膀胱处用细线 结扎,另穿一细线打松结备用,略等片刻,待输尿管充盈后,提起结扎细线,在管壁上用眼科剪剪一小斜口,从斜口向肾脏方向插入口径适当的预先充满生理盐水的输尿管插管,结扎固定,用试管收集尿液。 4、三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观察小白鼠尿量变化(滴/分),做 好记录,并绘制成曲线图观察。

生理科学实验设计家兔呼吸运动调节

生理科学实验设计——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09级31班第四小组 麦华浩莫世杰刘文荣 罗国华王辉赵宏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法、家兔颈部手术操作、神经血管分离、气管插管技术。 (2)记录家兔呼吸曲线观察一氧化碳(CO)、纯氧,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了解其机理。 (3)熟悉Med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保护电极、氧气瓶,张力换能器在实验中的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立题依据: 一氧化碳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它进入人体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急性中毒时,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重者会出现心肌损害、脑椎体系损害、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及时强制吸氧,置换一氧化碳,能避免死亡。临床表现主要为缺氧,其严重程度与HbCO的饱和度呈比例关系。轻者有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HbCO饱和度达10%—20%。症状加重,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有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虚脱或昏迷,HbCO饱和度达30%—40%。重者呈深度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HbCO饱和度>50%。患者多有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 二氧化碳(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很早就知道,在麻痹的动物或人,当动物血液Pco2降到很低水平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因此,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需的。CO2刺激呼吸运动是用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CO2在呼吸调节中经常起作用,动脉血Pco2在一定范围内升高,

生理学实验设计

生 理 实 验 设 计 实验课题:筒箭毒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得兴奋传递得影响 实验成员:星期五下午第四实验室第二组 筒箭毒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得影响 实验假设 筒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神经肌接头处得nm受体,使肌肉松弛。 实验原理与目得 神经肌肉接头处得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得环节: 一就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得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 二就是囊泡中得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 三就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得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就是一种重要得神经递质,就是连接每个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得信使。如果ACh得传递受阻,肌肉就不能收缩。箭毒就是美印第安人在猎箭头部涂抹得一种毒药,它能够占用并阻塞ACh 受体得位置,能竞争性阻断ACh得去极化作用致使神经递质不能影响肌肉、能与ACh 竞争神经肌接头处得nm胆碱能受体,但不激动受体,因而使骨骼肌松弛、抗胆碱酯酶药可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新斯得明就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减乙酰胆碱在肌接头间隙得浓度。故筒箭毒过量可用适量新斯得明解救。筒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得明后使突触间隙内得乙酰胆碱浓度升高

而使竞争性增强,故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 本实验得目得就是探索筒箭毒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得影响极其相关机制;观察筒箭 毒得肌松作用,分析其作用点;了解新斯得明对抗筒箭毒得作用。 实验对象 大白鼠,体重250g以上 实验器材与药品 Powerlab一套(主机,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手术器械一套,小动物人工呼吸机,气管插管,棉线,大头针,铁架台,注射器0.001g%筒箭毒碱,0。005g%新斯得明,25%乌拉坦,1。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 1、大鼠称重,麻醉;25%乌拉坦腹腔注射0。5ml/100g麻醉。然后仰卧固定于鼠手术床上,分离气管及颈外静脉,分别插入气管插管与静脉插管,准备好人工呼吸机。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即可进行实验; 2、分离坐骨神经;在髋关节后,坐骨结节内凹陷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一段坐骨神经,用浸有1、5%普鲁卡因得棉线围绕坐骨神经打一个结,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排除下行干扰; 3、分离腓神经;在外侧剪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组织,分离腓神经,神经穿线备用; 4、分离胫前肌;将大鼠两前肢固定在手术台(仰卧),从后置踝关节正前方向剪开小腿皮肤,剪断踝关节前部韧带,分离胫前肌肌腱,沿胫骨分离胫前肌(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在踝部得胫前肌肌腱处扎线,与结扎线远端切断肌腱; 5、安装并设定powerlab记录肌张力得chart设定文件;调定刺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得影响 6、连接仪器;手术操作完成后,将胫前肌与powerlab得张力换能器向连接,腓神经处安放刺激电极。最适负荷设定为10g左右。稳定一段时间后,于给药前记录一段正常得肌肉收缩曲线; 7. 缓慢静脉注射0。001%筒箭毒碱0.1ml/100g,从仪器上观察肌肉收缩曲线得变化情况; 8。待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完全消失后,停止刺激,同时缓慢静脉注射0。005%新斯得明0、15ml/100g,观察肌肉收缩曲线得变化情况、 预期结果 注射筒箭毒后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变小甚至消失,即肌肉处于肌无力状态,注射新斯得明后肌肉收缩曲线又基本恢复正常,即肌肉恢复正常收缩状态; 结果分析 从神经传来得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就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得,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得扩散。(3)接头后过程、 如果就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前膜,即不能释放乙酰胆碱,那么无论就是否有新斯得明,后膜中均无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得明后仍然就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 如果就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间隙,即与突触前膜释放得乙酰胆碱结合,抑制其发挥作用,那么无论就是否有新斯得明,后膜中均无可发挥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得影响作用得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得明后仍然就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 而如果就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即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得明后使突触间隙内得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其竞争性增强,使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使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增强,即会出现预期结果; 综上所述,假设成立。 注意事项

科学实验课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

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实验措施

毒理学基础实验设计.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生化系食品082 200800602052 黄瑞锦 引言:在进行某一种受试物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前要先认识和了解其有关知识。所以,要进行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先认识和了解有关性质。 一、理化性质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 4),化学式CCl 4 ,又称四氯甲烷 (tetrachloromethane)。是一种比水重,无色、易挥发、不易燃,易流动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相对分子量153.84,相对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74℃,熔点-22.8℃,蒸气压15.27kPa(25℃),蒸气密度5.3g/L。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ml就可使人死亡。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也会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物质。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二.污染来源 四氯化碳(CCl 4 )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用作萃取剂、清洗剂、脱脂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驱虫剂等。在医学上用作麻药剂。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衣服的洗涤及去脂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四氯化碳可释入空气而污染环境。 近年来,美国对供水系统中CCl 4 的检测结果发现,约2000万人饮用的水源被 CCl 4污染。据估计美国有近400万人在生产中暴露于CCl 4 中。 三.毒性作用 CCl 4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吸入量的20%~35%可被人 及动物机体吸收。CCl 4 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中的含量接近,脂肪组织蓄积的 量为血液中的2~8倍。部分CCl 4 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 通过脱卤素和氧化作用,解离成Cl·和CCl 3 ·自由基,后者能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扰乱干细胞脂质代谢,引起干细胞坏死。 CCl 4 是典型的肝脏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均可引起肝脏的严重损伤,如中心小叶坏死及脂肪变性。同时受损的还有肾脏、肺泡膜及肺血管。肾脏及肺的损伤不及肝脏,通常发生于肝脏损害之后,因全身代谢失调而发生。吸入四氯化碳蒸气时若饮酒、冷冻或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均可加重毒性作用。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 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 一、实验名称: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 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 五、实验操作: 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 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

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 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 实验结论: 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 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 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

生理学设计性实验

不同pH值对牛蛙离体心脏收缩活动的影响 2008231144 赖泽红生科一班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采用斯氏蛙心插管法,在保持灌流液高度恒定的情况下,分别以不同pH值的溶液对牛蛙离体心脏进行灌流,经张力换能器、RM6240D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与处理系统记录心肌的活动过程,探讨不同pH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以揭示酸碱度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 关键词:pH值;离体心脏;收缩活动 生理状态下,血液pH值保持在7.35—7.45,这是保证细胞惊醒正常代谢和机能活动的基本条件。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体内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产物,机体通过多方面的调解活动,使血液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一旦机体酸碱调节失衡,会导致体内酸中毒或碱中毒,对机体造成影响。心脏直接与血液接触,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容易受血液pH值的影响。本实验通过用不同PH值的灌流液灌流牛蛙离体心脏,观察其对心脏某些功能的影响,以揭示酸碱度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用离体牛蛙心脏,排除了在体时的神经体液干扰,故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一、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RM6240D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pH酸度计。 2、常用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蛙心套管,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玻璃板、容量瓶,移液管、量筒、污物缸,纱布,棉线,

常用手术器械。 3、药品:任氏液, HCL溶液,NaOH溶液。 4、实验动物:牛蛙2-4只(雌雄不限)。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1、药品配制 (1)任氏液配制 母液及容量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2PO4 、NaHCO3 、葡萄糖、蒸馏水,注: 表内各成分除葡萄糖以 g 为单位外,均以 ml 为单位. 任氏液的配制方法:一般先将各成分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而后按所要的容量混合。需要注意的是:CaCl2 应在其他母液混合并加入蒸馏水后,再边搅拌边加入,以防钙盐生成。另外,葡萄糖应在用前临时加入,否则不宜久置。两栖类的为PH6.5-7.0 (2)不同PH浓度的任氏液配制。 不同PH值灌流液的配制。首先,校整酸度计。先将酸度计“PH-mv”开关拨到位置。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预热30分钟。取下放蒸馏水的小烧杯,并用滤纸轻轻地吸去玻璃电极上多余水珠,在小烧杯内放入选择好的已知的PH值准确的缓冲溶液。将电极浸入。根据标准缓冲液的PH,将量程开关拧到 0~7 或 7~14 处。调节控温钮指示的温度与室温相同,调节零点,使指针在PH为7.0处。轻轻按下或稍许转动读数开关使开关卡住。调节定位旋钮,使指针恰好指在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处。放开读数开关,重复操作,直到数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科学实验方法及实验设计

伽利略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第三学期由刘小兵老师和韩长明老师给我们上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课涉及到在教学中的真正应用、动手、工艺以及思想方等各个方面,作为跨专业的我眼界大开,收获很大。本文拟从实验方法背后的思所体现的思想之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正文 所谓实验,就是重现生活中发生的、需要用已有的或者发展后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现象,由于任何自然界的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不可避免地会有干扰因素,不可能以纯粹的形态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力学现象也不例外。因此,人们要从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力学现象抽象出客观规律,必定要有相当复杂的提炼、简化、复现、抽象等实验和理论研究的过程[1]。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的办法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现象加以放大。而这又是一种理解抽象科学原理,发展科学原理的再好不过的方式。然而我觉得不管实验得如何成功,如何精彩,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那些思想则通过合理巧妙,严谨而又科学的设计体现出来。作为科学实验之始祖的伽利略先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上课时,刘老师曾不止一次提到伽利略和他对落体运动及斜面问题的研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思想实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了弄清楚运动的本质,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让一个球沿斜面滚下。这样:球的速度将增大。若是给一个球一个起始的推动力让他沿斜面向上滚,他会慢下来(然后停下来并回头往下滚)。假设斜面近于水平,如果你曾让一个球沿一个小坡度的斜面滚下来过,你就会知道,

它很容易慢下来并停止,即使他是向下滚得。伽利略认识到这种减速是由于斜面和球的表面不光滑造成的,今天我们称其为摩擦。而伽利略关键的一步是通过略去(至少是在他头脑中略去)摩擦的效应而使实验理想化[1],这种事伽利略的伟大之处。更为精彩的是他采取了有特色的令人赞赏的一步:他考虑小坡度平面的极限情形,即理想的水平面,此时小球不会加速也不会减速,这种合理外推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2]。伽利略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归纳起来,这些方法包括: 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虽然细心观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最先通过用受控实验来检验特定的假设,从而改变了这一做法。 对现实世界进行理想化,以消除(至少在人的头脑中)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 限制探究 范围每次只考察一个问题。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更细致的观察水平运动是怎样进行的,她发现没有摩擦力的条件下,物体不会慢下来。 一个好的实验固然精彩,而更可贵的是如何想出来的,能够结合知识进行创作,而这正是韩长明教授的长处,当然有了想法,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需要过硬的基本功,这门课的最后几节是韩老师给我们上的,他从科学实验的创作及其所需的基本功等角度做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很大程度上给同学们补了一下基本功,这样就可以确保同学们有想法便可以去实施,为接下来的实验设计做了很好的铺垫。 定量方法 伽利略尽最大努力进行测量。他懂得,能做出定量预测的理论更

生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生理活动规律与温血动物相似,而维持其离体组织正常活动所需的理化条件较简单,易于建立和控制。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是可兴奋组织,将其置于人工配置的任氏液中,兴奋性在几小时内可保持不变。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和研究兴奋、兴奋性、刺激与肌肉收缩等基本的生理现象和过程。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引起骨骼肌收缩。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骨骼肌的收缩强度也随着增加。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暂而有效的刺激时,可产生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若给肌肉相继两个有效刺激,且使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该肌肉单收缩的总时程。则引起肌肉的收缩可以总和起来,出现一连续的收缩,称为复合收缩。当骨骼肌受一串有效刺激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肌肉的反应表现为一连串单收缩,若刺激频率逐渐增加,肌肉收缩反应可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药品与器材] 青蛙或蟾蜍、常用手术器械(包括粗剪刀、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金属探针、玻璃分针)、固定针、锌铜弓、蜡盘、培养皿、污物缸、棉线、纱布、滴管、任氏液 RM6240计算机采集系统、JZ100型张力换能器(50 g)、支架、一维位移微调器、肌槽、双针型露丝电极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 毁脑和脊髓 取青蛙一只,用纱布包裹青蛙的四肢和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青蛙,并用食指压其头部前端使其尽量前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处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个方向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实在颅腔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腔内。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髓平行刺入椎管,以确坏脊髓,要确定脑和脊髓是否完全破坏,可检查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 2) 剥制后肢标本 自青蛙的两侧腋部以下完全剥离皮肤(注意:可事先剪去尾椎末端及汇殖腔附近的皮肤,使剥离更容易)。而后倒提蛙腿,使其头部向下,用手术剪横向剪开腹部肌肉,看清脊神经后,用粗剪刀剪断脊柱(注意铁损伤坐骨神经)。把标本浸泡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剪刀、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继续下面的步骤。

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科学》教材的教案过程中,实验教案几乎贯穿于整个教案过程,因此说,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就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师多渠道地准备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案的关键。多年的教案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案的成功与失败,教案效果的好与坏,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呢?我在此谈谈自己在科学教案中的的几点做法与点滴体会。 一、设计适合已有材料的实验: “巧妇难为无M之炊。”目前,很多学校实验室里的材料陈旧而且不齐全,作为科学老师,要想上好科学课,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但所有的实验材料让科学老师来准备,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带或自制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案“溶解”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

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实验: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案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案,由于教案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案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他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