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薛求知博士

尽管行为经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学,尽管在前面我们用了不少的篇幅对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作了介绍,但行为经济学中频频使用的心理学术语,可能仍会使一些读者对它产生一定的隔阂感,在本文我们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和更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行为经济学其实与我们很近很近。

行为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感兴趣,其目的并不是要研究日常生活中人的病态方面,而是要理解人在市场行为中受无意识趋势的非理性本质。他们从大量的市场实证调查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市场行为者的"行为是一种假象"。人的各种购买动机"一般是无意识的",他们是一些与冲动有关的错综复杂的机制。在大多数时间里,决策者的"选择"往往是由偶然性或当时的环境决定的。

1.1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靠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顿悟、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任何经济行为者都存在着非理性行为。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具有双重性,即个人行为,一方面具有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这方面的人格是我们"理性的"自我,是在决策前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的那部分自我,即"超我功能" (superago function)。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即"本我功能"(idfunction)",也就是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遵循我们的"动物精神"。在多数其况下,人们的决策则采取以来习俗、惯例、模仿的形式(这些形式明显具有偏离最大化的趋势),这意味着,个人的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又包括非理性因素)。

任何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非理性行为生产过程不是一种预先理性设定的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为产出的高效率理性转换器。企业在决策中,它能收集到的供决策的信息是有限的,其中还有部分信息是失真的,况且,市场机会的稍纵即逝,也使企业不可能仔细计算和注意所有的细节。在企业运行中,上市、同时和传统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中个人的努力发生影响,从而由个人行为最大化偏离导致企业行动最大化偏离。尤其是个人自身的偷懒行为以及"免费搭车"的行为,都会带来企业的种种非理性形象,它严重影响着企业最大化效率的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性的,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也能够冷静地运用概率原则进行选择。不少人都习惯于相信自己在技能、智慧、远见与才能等方面都优于一般人。很简单,谁会承认自己是技不如人、不堪一击的辩手,愚蠢的投资者,或者是穿着服装没有品位的人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高于一般水平的,而且,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都处于复杂、混乱、不易辨别或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时间去经过理性的计算,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概率问题。当然大多数人的行为也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作投资,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卡尼曼等人研究成果就在于揭示这种理性决策偏离的原因与性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本打开了人类心理活动如何处理与加工信息之谜。它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受人的性格、知识、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与情境等状况影响的,而人的认知水平又会影响到人的决策。正因为人的判断、行为和满足感的差异性,也就决定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非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有很大的不同。正如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所言,决策理论充其量也只是近似和不完全的。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每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情景与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因此,人们的决策出现非理性、偏好逆转等情况也就十分正常了。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知晓这些决策的过程,并以此来观察这种决策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1.2 行为经济学观点的告诫

一美元永远只能当一美元来花。"心理帐户"一词旨在描述人们由于

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的认识差异而导致的对金钱不同的支配方式。当它引导你为大学或退休生活保留积蓄时,那它可能对你很有帮助。但是,当它使你更快地花光从某些途径得来的钱,比方说礼物、奖金或税收退款,那对你来说它就很危险。相反地,过分看重某些钱财,像遗产,甚至是为家庭、教育或退休准备的长期存款,会促使人们采取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以回避股市的涨跌,但却使他们暴露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不论具体情况如何,你怎样定义和对待不同的意识账户决定了你是否会累积可观的储蓄,还是在你最需要钱的时候发现你的银行账户捉襟见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你应该学习对各种来源的钱一视同仁的原因,不管是工资、礼物、储蓄,就连彩票奖金也不例外。在你还没想好怎样使用一笔"飞来横财"时,一种处理办法是先把它放入一个储蓄或投资账户存起来。不论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其它途径得来的,你把金钱视为储蓄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不会没有节制地或冲动地乱花钱了。相反地,如果你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可以疯一把"的钱的话,你应该考虑拿出极小一部分的存款,比方说,5%存入一个用于投机、赌博或疯狂购物的特别账户。一句话,如果你无法扼杀一头野兽,那你就驯服它。

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给你的满足。行为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期望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人们是"厌恶损失的"。失去100美元所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得到100美元所带来的愉悦。这恰好解释了人们在冒险时表现出的行为的前后矛盾。举例而言,同一个人既可以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谨慎行事(为了保证利润而出售成功的投资),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竭力避免损失(抱着赢利的希望,抓住失败的投资不放)。对风险的厌恶导致一些投资者在不正常的市场骚动期出售所有的投资。尽管短期看比较放心,长远来看这种努力并没有作用。损失和收益之间的"不对称"也对你有利。如果你通过工资扣减计划进行投资的话,这种形式的储蓄不会给你造成什么痛苦,因为人们觉得薪水的减少不是完全的损失(从"口袋"里掏钱投入储蓄),而是先前的收益。花掉的钱就无所谓了。行为经济学论及到人们最普遍的一个错误认识--"沉没成本谬论"导致的理财决策是建立在过去的投资或支出基础上的。这种倾向之所以有害,原因很简单,过去的错误不能用来指导你对未来的决策。过去了就过去了,重要的是那些从现在起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某人由于报价低于原先的购买价而拒绝了他人的购房提

议,接下来可能犯一连串的错误(一开始期望太高,该脱手的时候没有把握住机会)。沉没成本谬论也能用来解释一些问题。比方说,你可能会因为考虑到即将到期的会员卡年费很高,舍不得浪费而坚持去健身房。又比如,它有助于解释为何人们继续从事不喜欢的事业,又为何个人(或政府)不断投资到没什么用或浪费钱的项目上。所以我们奉劝大家牢记一点:花出去的钱就是泼出去的水。过去的费用唯一应该影响的理财决策就是是否要求退款补偿。

一切都取决于你怎样看待它。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形成决策的方式,尤其是你"理解"损失和收益的方式,会对你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的一组备选方案,由于你对选择的看法是排除还是挑选,是为了维护收益还是避免损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正因如此,明智的人应该全面审视自己的决策,而不是仅仅看优劣势,还要看决策在你头脑中的形成方式。对于那些受到"决策瘫痪"(或者说没有任何的选择能力)困扰的人来说特别有针对性。这样做,你一般就能扫除障碍。比如,一个对退休计划中的好几项不同的投资选择举棋不定的人可能会假定她已经拥有了所有或其中几个选择的利益。那么决策过程就变成了排除过程("拥有哪一项投资不太合我的心意?")而不再是选择过程,而且可能暴露出一些隐含的顾虑。

就算你不喜欢,你也得在意所有的数字。我们就是在向你示范小数目演变成大损失的方式。举例来说,我们所说的"大数偏见",即认为小数目无足轻重,并忽略它们的倾向将使你多付不必要的佣金和费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还会对你的个人投资回报产生惊人的负面效应。类似地,大数偏见和"心理帐户"会纵容人们把小笔支出"隐藏"在大笔的开支下,同时"金钱幻觉"又使人看不到通货膨胀的危险。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加的开支和物价上扬进一部拉开了自由理财和勉强过关者之间的差距。

你很有可能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过于重视某些事实、数字和事件的倾向,可以用好几种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锚住"(Anchoring)理论就能解释人们怎样盯住一定数量的钱不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通常是错误的决策。人们往往过分注重那些特别难忘的或特殊事件,而未意识到人的记忆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举例来说,很多人对1993年和2000年股市大跳水记忆犹新,却忽略了一点:从长远讲,股票市场提供了最稳定的投资收益。还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房产投资的回报会高于平均水平,因而硬要买自己所能负担得起的最大的房子,

却弄得得不偿失。实际上,尽管在某些城市一段时间内房价飙升,但在国内的大多数地方,房价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比贷款利率高多少增长。

另外,由于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偶然性对投资结果的影响,不少投资者极易被短期的成功和其它一些随机或特殊事件所蒙蔽。人们错误地认为一些基金成功(某些年份有较高的分红)的原因并非靠运气而是别的更实在的东西,所以许多中老年投资者会把钱投入购买基金,而这些基金价市场格却跌到面值以下基金。

盲目自信。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会不时地对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过高的估计。这种盲目的自信很少会有人承认,但它确实存在我们当中,还会使人们对金融市场产生错误的判断。最大的一个错误信条就是认为自己学了一些知识和只做了一点努力就能在金融市场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过分自信就像个美丽的陷阱,他使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最优的,而事实上他掌握的却是些有限的信息和个人经验。其实即使那些华尔街最精明的投资者也不敢保证他挑选的股票或共同基金会比那些路上走过的人随意买的股票或基金的更有升值潜力。难以认错。认错看起来很简单,但人们都有自尊心,同时在潜意识倾向于认为自己过去学的是正确的。这种"确认偏见",在你遇到最有疑问的想法和政策制定时使你墨守陈规,即使一些最为简单的信息你也不会去评估一下。最终,个人的正确决策消费和投资能力被慢慢弱化。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要收起你的盲目自信,把你的决策和同事共享,不但是为了一些具体意见,更要以批评者的态度来检测你的决定。

盲目追随。从他人那里获得咨询,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感觉、直觉和想法。"羊群效应"仅仅是跟随大流的一个例子。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的是常规想法,就像过去的25年里的固定收益投资和股票市场就是按常规在发展着。从短期来看,广大投资者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信息和网络股不以业绩论成败"等,往往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让投资者要么过度投资,要么丧失投资机会,形成巨大的成本。所以说,一个成熟和成功的投资者往往用怀疑和谨慎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的波动。

过量信息。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太多的"垃圾"信息却是有破坏性

的。研究表明即使不看经济新闻也比那些所有消息都看的投资者好,因为大多数消息是无用消息。一般来讲,就是最健忘的投资者也往往会加入羊群效应的队伍。同样的,投资者越少去看投资产品,就越不会对证券市场正常的波动产生过激的反映。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我们认为一年去看两三次投资组合是足够了。

1.3行为经济学对日常经济活动的启示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厂商、家庭及个人等消费行为的分析,主张政府应恰当引导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在美国,行为经济分析方法已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养老金计划以及投资领域。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请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分析股市走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前在我国市场缺乏大的消费热点,消费品生产结构仍不能较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条件下,行为经济学的某些分析对我国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确实具有启发性。

应用行为经济学对家庭生产与消费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与厂商一样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综合运用时间与市场商品,结合资本物品、原材料和劳动力来使用、供养、生育并生产着人力资本、健康和尊严等特殊商品的"小型生产单位"如家庭中对人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就是一种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入信息等多种形式。当预期效用大于当前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更会进行这项投资,这种家庭的生产和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对家庭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个人实际工资的增加,也导致时间价值的增加,人们更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人们放弃花多的时间购买便宜商品而转向购买服务质量高的昂贵的商品以求节省时间,追求时间效用的最大化。这种由于时间成本提高引起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消费品质量的改变,是对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启示。

多年来人们总是难以协调自身的健康生产与消费,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们忽视健康的原因。这就是,人们总是在多种目标发生冲突时,放弃健康的目标。因为在一个适度的期望寿命期,如果增加年份的效用在价值上低于因运用时间及其他资源获得这段时

间而放弃的效用,那么一个人宁肯埋头工作,而放弃健康,这在知识分子、研究人员以及经营者中尤其如此。所以政府应宣传和鼓励国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生产和消费观,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增强国民体质。

应用行为经济学关于理性单位(厂商、家庭或个人)因机会的变化往往被迫做出非理性反映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政府应及时发布可靠的信息,引导厂商投资于消费前景更为乐观的领域,引导家庭或个人把收入投入可靠的领域。只有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才真正做到市场引导消费, 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实行为经济学家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因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不符合严格的理论假设也不是随意或错误的。非理性有其负面的效应,也有其合理性,认识这些非理性决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善为其用,取得主动性。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 现模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最后,利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人心理来描述经济人经济活动行为的思路,对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作了一点改进。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

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

2017年考研: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变革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下是新祥旭整理的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革命,2017年经济学考研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1.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

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2.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 (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 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遗憾理论可以被应用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心理学领域。无论投资者是否打算购买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实际上购买自己属意的证券就将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投资者可能回避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这是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当所作选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劣于其他选择时,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心理伴随而生。因此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遗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依然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实质上,投资者正是有了从众心理。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带来的遗憾,投资者可能拒绝卖掉价格已经下降的股票。当投资者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所以投资者发现遵从从众心理,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很容易,导致股市中“羊群效应”的产生。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超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1.0分) 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4 ? ?D、 1990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1.0分)1.0分 ?A、 少数人 ?

?B、 商品需求者 ? ?C、 每一个人 ? ?D、 产品供给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 ?B、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 ?C、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 ?D、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年开始实行。(1.0分)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0 ? ?D、 1985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1.0分)1.0分 ?A、 经营权改革

?B、 规模化改革 ? ?C、 所有权改革 ? ?D、 制度化改革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关于佩蒂-克拉克定理,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 ?B、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 ?C、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 ?D、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社会成本是()中的一个概念。(1.0分) 1.0分 ?A、 管理经济学 ? ?B、 社会经济学 ? ?C、 政治经济学 ? ?D、 行为经济学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1.0分)1.0分 ?A、

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整理人:寒夜见面课:效用与偏好 1.【判断题】 (2分)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具有计量单位———Util ,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2分) 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是行为的理由,即用于解释在给定的情境中所采取行动的个人属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单选题】 (2分) 人们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支配,外部环境对偏好的影响即() A.显著性假定 B.关联效应 C.尺度相容性 D.启发诱因 答案: 【启发诱因】 4.【单选题】 (2分) ()强调效用的幸福内涵, 它从更宽广的角度把效用理解为快乐与痛苦,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以及生活满意度等 A.体验效用 B.序数效用 C.过程效用 D.基数效用 答案: 【过程效用】 5.【多选题】 (2分) 效用内涵演化的三个阶段包括() A.效用=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

B.效用=偏好 C.效用=满足或满足指数 答案: 【全选】 见面课:行为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误区 1.【判断题】 (2分) 决策是人们在两个及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2.【判断题】 (2分) 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推理系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系统;而直觉系统是人独有的,体现着人独特的逻辑、理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系统 A.对 B.错 答案: 【错】 3.【单选题】 (2分) “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处”这句话描述的是() A.易得性偏见 B.锚定偏见 C.沉没成本效应 D.过度自信 答案: 【锚定偏见】 4.【单选题】 (2分) 下列哪一个不是推理系统的特征() A.颇费力气的 B.缓慢的 C.很难控制和修改 D.受制于思维 答案: 【很难控制和修改】 5.【多选题】 (2分) 避免决策误区的原则包括()

行为经济学简本-周业安

第22章行为经济学 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 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行为经济学家和科斯一样,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 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1。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继卡托纳和西蒙等人之后,许多具有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基层。卡托纳等人尝试测度影响当事人决策的心理因素,并讨论其对各种具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但由于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值得这类研 1准确的说,卢卡斯等人引发的“理性预期革命”是建立在预期的计算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而卡托纳对预期研究的贡献则建立在预期的心理模型创新基础上。从现在来看,卡托纳对经济学的贡献不亚于卢卡斯等人。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过营销看行为经济学【摘要】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消费者,不应该为商品表面的家乡所迷惑,人的感觉有时候非常不可靠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这与组织行为学中选取解决方法的原理类似,人们往往不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在所知到的方式中,选取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要请一位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改变着你的参照系。厂商与消费者,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家会自律的自我约束,但是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法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的很情愿的“上钩”。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营销方式参照依赖心理账户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具有巨大损失的“非理性”选择。例如,生活中的营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商家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所影响,各类广告、促销无孔不入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你会说,我拒绝任何夸张的推销,也不会去上商家的钩。事实上,经受了某种适当的推销手段之后,消费者的选择框架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消费者自己很难察觉。通过营销,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可以说,营销是一门研究消费者,研究人的学问,它与行为经济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行为经济学也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总说那样,死板与应试。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起亚当·斯密那只着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营销中,有着比较,正因为有着比较才能决定,我们是不是要为了我们觉得好的东西付更多的钱。而我们的参考系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或者这也是商家向我们营销的一种手段。例如:有俩杯哈根达斯冰淇淋。A杯里有冰淇淋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B杯里的冰淇淋是8盎司,但装载了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有装满。你愿意为那一份冰淇淋符更多的钱呢?实验结果是,大多数的人都愿意为A杯里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总说眼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周卫东 内容提要:通过本讲学习,使学员了解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理论,并学会用行为经济学主要理论简单分析日常经济现象,同时接触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授课提纲: 一、主流(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和局限 1、经济人假设:理性(Rationality)和自利 (Self-Interested) 。 2、人的偏好是:独立的、客观的、稳定的、前后一致。 3、人的选择是:自利的,完全理性的。尽可能利用所有的信息追求效用极大化(理性预期)。 4、经济人理性、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二、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日常经济现象 有限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并非无穷无尽;人具有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是有限理性,所以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是追求效用极大,实际上,人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然后作出让自己满意即可的选择。这就是更接近血肉之躯的人的“有限理性”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采用实验方法收集数据。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进行修改和挑战,并提出新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一门现代经济学学科。 1、前景理论 规律之一:在得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 规律之二:在失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偏好的。 规律之三:人们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改变参照点,就可以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规律之四:人们通常都是损失规避的。 2、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溯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即: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了不同的账户中。 3、参照系 损失厌恶:“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 4、幸福 1)当有好消息的时候,要分开告诉大家。

行为经济学(中文版全文)

行为经济学 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 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

行为经济学研究

研究“常人干的蠢事”,论文被引用达年度之冠 塞勒把调查结果给指导教授罗森看,罗森叫他别再浪费时间,但是他仍沉迷于这个议题。根据塞勒最后提出的论证,人们对这两题的不同答案反映出“禀赋效应”,此为当今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同一样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才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如果要你放弃一项权利(例如免于冒生命危险的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项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禀赋效应随处可见,包括马克杯、糖果、彩票、舒适环境(例如干净的空气),还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保障。 塞勒开始搜集反常现象,最后列出他所谓的“清单”。这份清单反映理性经济人(经济学家常讨论的一个虚构物种)与真实人类(我们这个物种)之间的差异。 举例来说,丈夫在圣诞节收到了太太送的克什米尔昂贵羊毛衫。他当时曾经在店里看过,但是狠不下心购买。不过既然是礼物,他就很高兴地收下了。然而,这对夫妻的所有财产都是共有的,两人都没有可以自行支配的金钱来源! 你付了1000美元的室内网球场会员费,两个月后却罹患了网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过你还是忍着痛继续打,因为不想浪费已缴的会员费。但是当朋友邀请你到另一个球场免费打球,你会因为手肘疼痛而婉拒。 然而,塞勒不知道这份清单有何用处,毕竟“常人干的蠢事”不是上得了台面的学术论文标题。 1976年,塞勒与指导教授一起去加州参加研讨会,遇到一位名叫费施霍夫的年轻心理学家,对方跟他提起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这两位在经济学界罕有人知的心理学家。塞勒拜读了他们的论文,里头详细整理出不符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各种现象,他读到了之后“心跳开始加快,彷佛正经历一

浙大考博辅导班:2019浙大经济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浙大考博辅导班:2019浙大经济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可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授予学术性学位,并有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是全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源自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学术传统。1914年和1928年,相关经济类课程分别融入私立之江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1929年,国立浙江大学正式设立经济学系,是国内高校较早创立的经济类院系之一。 1999年6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由原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原杭州大学金融与经贸学院等组建而成。经济学院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执善向上,经世济民”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一流经济学院。 学院现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财政学系、国际经济学系等4个系,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证券期货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法与经济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所、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研究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永拓信息经济与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江万龄国际经济与金融投资研究中心等16个研究机构。 学院已形成较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平台,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政治经济学;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 二、招生信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13个: 政治经济学020101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预期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和心理账户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决策 一、行为经济学溯源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行为经济学却认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行为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关注于指出传统经济学假设的不足。而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

传统假设的挑战,还进一步运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修正后的假设融入经济模型。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主要是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引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行为决策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判断和选择两大类。判断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行为学研究中选择的含义是,人们在面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四步:识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运用的假设、模型;识别反常规现象;改造原有模型,使之普适性更强;检验新的行为经济模型。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论证其对谬与否。 三、行为经济学基本内容 第一,预期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期望效用理论。预期理论有三个基本理论观点:面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人们常常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方式,而不是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这种对变化而不是大小的重视可能与心理学的认知法则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8,2019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 张娟1,王永健2,官翠玲J朱玉龙1 (1、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2、西切斯特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383) 摘要:从行为经济学助推视角展开研究,以便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核心内容 与主要观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者理查德?塞勒通过对一系列行为清单的研究发现,人们 没有遵循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最优化原则假设。这一发现开启了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深入 研究。助推思想提出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公共管理者的助推方案可以在 实际生活中产生颠覆性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方案,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助益的抉择。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儿童用药安全风险的监护人行为研究,编号:5421/0001070102。 理查德?塞勒探讨行为经济学始于对经济学理论的质疑。首先,行为经济学不认同传统经济学理论假设的观点。传统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人们是按照最优化原则做出选择的。然而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有缺陷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做出决策时,其实并不具备最优化决策的能力。其次,人们做选择时并不是没有偏见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固有许多偏见,比如过度自信。再次,人们在做选择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以上因素没有全部被最优化原则所考虑。此外,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不象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的那样没有联系,而且经济活动的主体并非理性的思考和决策。因此,应该丰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必须关注那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将人的存在和相关性考虑在内,并使之加入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当中,其目的是提高经济学理论的准确预测性叫 一、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研究历程 塞勒摘取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缘于他本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对经济学领域的深远影响。目前他依然是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1、行为经济学的发轲 1979年塞勒了解到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旳,开始探索行为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1981塞勒与舍夫林合作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1];1984年塞勒与卡尼曼和尼奇探讨了公平问题I及企业追求利润约束因素问题171;1985年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叫在之后的研究中,他逐渐探索了有限理性、意志力和自利问题,完成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架构。 2、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提出 塞勒还将行为经济学拓展到金融学、法与经济学领域。1995年塞勒与卡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开始合作,探讨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塞勒研究了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并从人的行为角度进行了经济分析回。其次,塞勒与桑斯坦合著《助推》一书,该书提出“助推(Nudge)”思想。他们认为,并非如传统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是理性的。实际上,人们在做出抉择时往往是不理性的,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国家部门可以利用助推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更为有益的抉择。该思想提出后得到普遍的关注阿。 “助推”,这一思想采用了“选择设计”工具,以帮助人们在非理性选择时做出较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生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假设。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考察社会现象及问题时不应忽略人的因素,包括个人的态度、心理、能力等诸多因素,以上每一因素都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关键影响。在以上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塞勒及其合作者们进一步考察了人类的思考方式:由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形成的直觉系统与比较理性的省思系统。在第一种直觉系统 —141—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作者:李树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即使是供给学派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为依据预言,降低税率就能消除赤字,但这一预言还是落空了。 为什么传统主流经济学会面临如此困境呢?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人类行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人类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空壳化的定位。传统经济学究经济问题时,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机械的,或者只是着眼于对资本、资源、市场、价格、利息和失业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而忽视对经济现象中人的行为及其心理作用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韦尔斯基(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9349982.html,ersky)教授强调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本能、偏见、歧视和嫉妒等 (M.Levinson,1985)。但这些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被有意无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现实中存在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同时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误差。在此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只得另辟蹊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把研究视角投向经济现象背后,试图发现牵动经济现象的活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于是,以心理分析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的行为经济理论便脱颖而出。

行为经济学在保险研究中的渗透

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在保险中的作用 摘要 保险行业是中国的朝阳行业,保险需求日趋旺盛,行业规范日臻完善,发展潜力极大。近年来,行为经济学也是发展迅速,成果瞩目,成为经济学领域最富生机的流派之一。当代保险经济学家,如H. Kunruether、A. Muermann、P. Brockett、L. Tzeng等,都曾借鉴行为经济学的成果对保险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过独到见解,行为经济学也逐渐渗透到了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中。本文简要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论题及其在保险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保险学 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 当代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 C.F. Camerer是这样介绍行为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分析中强化心理学基础,并使之更符合现实”。这一界定强调了行为经济学并不是要否定以效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为基石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逻辑;相反,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增强了传统研究范式对现实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现代行为经济学所做的工作看似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实由来已久。经济学的鼻祖A. Smith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早已论述过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如损失厌恶、过度自信、利他主义等,其它学者也考察过决策的心理学特性。只是因为在当时――当经济学最初被确认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心理学还没有形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导致了希望把经济学当作自然科学来研究的经济学家对科学根基尚不牢固的心理学有些反感和抵

触,于是引发了把心理学从经济学中排除出去的运动。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与多样化,各种“异象”的存在构成了对主流经济理论进行质疑的最初标靶。大约从1960年起,认知心理学开始关注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开拓了如记忆、学习、决策等曾被早期的心理学家所忽视的研究领域,这些新进展与新古典效用最大化概念关系密切,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行为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找出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的规范假设,如期望效用、指数贴现、贝叶斯学习等;第二,发现和确立现实经济生活中违反一般模型结论或假设的异常现象,不遗余力地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找准问题所在;第三,基于之前的观察,激发新理论的创造,总结和提炼行为规律;第四,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将行为规律纳入经济学模型,提炼新的意义、做出新的预测,并进行实证检验。现在,诸如“损失厌恶”、“抛物折现”、“框架效应”、“情境效应”、“心智账户”、“利他与公平”等概念已经获得了大量市场证据、行为实验、现场实验等的支持,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这些进展加快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使行为经济学不只是停留在解释异象方面,而是被纳入了均衡和效率的分析框架,在分析和预测市场、形成政策建议等实务方面能够有所作为。 行为经济学基本论题 行为经济学发展迅猛,所触及领域极为广阔,无法全面的涉及,这里选择性地介绍一些,为说明行为经济学在保险研究领域的应用做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日常经济现象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薛求知博士 尽管行为经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学,尽管在前面我们用了不少的篇幅对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作了介绍,但行为经济学中频频使用的心理学术语,可能仍会使一些读者对它产生一定的隔阂感,在本文我们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和更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行为经济学其实与我们很近很近。 行为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感兴趣,其目的并不是要研究日常生活中人的病态方面,而是要理解人在市场行为中受无意识趋势的非理性本质。他们从大量的市场实证调查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市场行为者的"行为是一种假象"。人的各种购买动机"一般是无意识的",他们是一些与冲动有关的错综复杂的机制。在大多数时间里,决策者的"选择"往往是由偶然性或当时的环境决定的。 1.1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靠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顿悟、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任何经济行为者都存在着非理性行为。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具有双重性,即个人行为,一方面具有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这方面的人格是我们"理性的"自我,是在决策前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的那部分自我,即"超我功能" (superago function)。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即"本我功能"(idfunction)",也就是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遵循我们的"动物精神"。在多数其况下,人们的决策则采取以来习俗、惯例、模仿的形式(这些形式明显具有偏离最大化的趋势),这意味着,个人的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又包括非理性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