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中,既要注意传统剂型的改进,又要注意应用西方医药技术。本文对近些年的几种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做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中药剂型;新剂型;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ew dosage form are very quickly, there are a number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everal new dosage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ere made a simple summary.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new formulations; development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1]”充分肯定了选择剂型对发挥疗效的重要作用。即使同为丸剂,临床应用中选择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选取中药制剂,以增疗效。我国对中药新药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从现代来看.选用新剂型及其制剂研究时,要遵循达到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便)为目的的原则[2].以求改变中药制剂“粗、大、黑”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选择剂型要依据疾病性质的不同和药物自身的

理化性质、药物性能来确定。

在2001-2002年研发的200多个个中药新药中,剂型相对集中,大部分为硬胶囊、颗粒、常规片剂和注射剂等。软胶囊、滴丸、膜剂、巴布剂、微囊、微球、脂质体、气雾剂等新型剂型较少,传统的膏丹丸散更为少见[3]。

1、软胶囊与滴丸

中药软胶囊是指把一定量中药提取物加上适宜的辅料密封于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软质囊中制成的剂型[4]。中药软胶囊适合用于浸膏、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填充容量可调范围较大。中药软胶囊的特点[5]:纯中药制剂,不含糖,便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服用;有效成分含量高,其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高,杂质含量低;进入胃肠迅速崩解并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口感好,服用量少,携带方便。目前已有的中药软胶囊品种[6]有穿心莲软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银杏叶软胶囊、消炎灵软胶囊,鸦胆子油软胶囊,牛蒡子软胶囊,感冒软胶囊等。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固体分散技术为基础的新剂型[7]。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很多特点,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此外滴丸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基质容纳液态药物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化,例如芸香油滴丸含油达83.5%: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将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混合物以聚乙二醇PEG 6000为载体制成强心灵滴丸[8],溶出速率大为提高。我国已批准的其它中药滴丸还有:柴胡滴丸,酸枣仁油滴丸,藿香正气滴丸,冠心丹参滴丸,元胡止痛滴丸,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清开灵滴丸,牛黄蛇胆川贝滴丸,冠心苏合滴丸,妇痛宁滴丸,满山红油滴丸,羚羊角滴丸,熊胆滴丸。

由于滴制法制丸含药量较低[9](大多数滴丸重量少于100mg),故中药滴丸服用的粒数仍然较多,不便于服用;同一中药方剂中往往含有脂溶性、水溶性或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因此制备工艺比较复杂,而且多种成分分配在一起可能引起相互作用或配伍反应。

2、巴布剂与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巴布剂系指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中药提取物,经炼

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10],巴布剂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日本开发成功,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至今已有多个产品在全国上市,为具备优良的柔韧性和黏着性的新型贴剂。巴布剂的结构与一般的骨架型贴剂相同,由背衬层、黏附基质和防黏层组成,黏附基质的组成主要包括胶黏剂、保湿剂、赋形剂和软化剂等[11]。但是周雪琴等[12]采用凝胶法制备了黄芩苷巴布剂,表明海藻酸钠用量和增黏剂GAT与GAE的质量比是影响巴布剂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说明辅料的用量对中药药效有中药影响。

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巴布剂中的高分子基质材料能更好地吸收和承载包括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中药提取物并予以“凝胶化”成型[13]。由于药物基质含有高达40%-70%的水分,这样的结构犹如一个“药库”,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因此,巴布剂具有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目前生产的有复方紫荆消伤膏,研发的有如意金黄巴布剂、雷公藤巴布剂、癌痛宁巴布剂等。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4]。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优点: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能及时停药,使用方便;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属于中医外治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便记载了铅硬膏、药膏剂、熨剂等外用剂型,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有涂、扑、擦、吹、熏、熨、含、漱、敷、贴、沐浴、导下、坐药、鼻塞等数十种外治法以及近20种外用剂型[6],据此可见中医药“内病外治”传统之悠久。故加强经络实质和腧穴结构形态等相关研究,借鉴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可使中药透皮给药制剂发挥更好疗效。

3、微囊、微球与脂质体

中药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囊膜材料)将中药提取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的剂型[15]。芳香类中药所含的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我国研制的中药挥发油类微囊已有10余种,例如可提高稳定性的芥油微囊,掩盖不良臭味的蒜素

徽囊等。微囊的优点在于: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可防止药物氧化、水解和挥发;可掩盖不良气味;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例如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牡荆油,由汤剂、胶丸到滴丸,剂型几经改进,现制成牡荆油微囊片[1]后,不仅解决了胶丸、滴丸等气味不适和药物稳定性的问题,又可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制备特殊性能微囊(磁性微囊、PH敏感微囊)还可起到靶向释药作用,这对中成药来说是个全新剂型。

中药微球是一种骨架型微小、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将中药提取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剂型[16]。微球制剂改善了中药传统制剂的释药性、血药浓度的稳定性或靶器官浓度方面,同时在给药途径多样化,疗效持久、安全方面也得到了完善。许沛虎[17]等通过将盐酸小檗碱以海藻酸伏豆蛋白复合微球包裹其中,可大大降低盐酸小檗碱对胃部的刺激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得到应用。王莹[18]以离子凝聚法制备的苦参碱磁性壳聚糖微球,可使病灶部位集中此药物,由于剂量过大引起的较大毒副作用,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降低和改善,可加大肝脏和淋巴系统的靶向疗效,同时还有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可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包封。拥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且其中的囊泡可在靶细胞周围长时间吸附,促使药物能够被靶细胞、靶组织充分吸收,以此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降低毒性。目前,在中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已做大量研究,而在复方中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很少见到。田艳燕[19]等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时,利用旋转薄膜-超声法,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发现其为肠溶性,与番茄红素油相比,对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力的提高效果显著。邓英杰等使用大豆磷脂制备的黄芪多糖脂质体,口服和注射给药的免疫增强效果均明显强于普通制剂。闫家麒等研制了紫杉醇脂质体冻干型制剂,使其抗肿瘤活性更高而毒性降低。抗早孕药物天花粉蛋白采用改良乳化法制成脂质体后能减轻天花粉的毒性和过敏反应,有望开发成为抗早孕药物新剂型。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药脂质体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4、气雾剂

经提取、精制后的中药有效成分可制成气雾剂[20],经呼吸道吸入使药物达到

有效浓度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具有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并可用定量阀门控制剂量,有速效的定位作用。主要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医急症,改变了中药制剂只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如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发作迅速有效,总有效率达94.12%,平均起效时间为3.461分钟;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分钟内起效,5分钟内止痛,获得满意的效果。

与同类药物的传统剂型相比较,它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克服了全身用药时先使血药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才能对局部病灶发挥作用的缺点。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气雾剂因药物能均匀分散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而更具独特优势。杨基森等用苦参、蛇床子、金银花、土获等等制备成阴道用乳剂型泡沫气雾剂,以FL2作为抛射剂,性质稳定,使用方便。

总而言之,人类回归自然的趋向及化学药研制成本大、毒副作用明显等劣势,决定了中药行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现代制剂新技术与新工艺应用,中药制剂不断进步。同时出现中药粉针剂、露剂、搽剂、合剂、糖浆剂、浸膏、酒剂、酊剂和软胶囊等,剂型改进是中医药实现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总的来说新剂型的研制和发展对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春梅,娄子恒,王明芝,等.中药现代机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J].人参研究,2006,18(4):20-22.

[2] 余旭东.对中药药剂研究的思考[J].临床医学,2003,23(5):58-59.

[3] 李朝霞,李云谷.脑络康缓释胶囊的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40.

[4] 黄敏,张运寿,谢跃进,等.软胶囊剂稳定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3):137.

[5] 庞玉娜,陈海东.中药剂型的发展[J].医药前沿,,2012,02(17):333-334.

[6] 廉德智.我国中药新剂型开发应用前景[J].黑龙江医药,2011,24(3):441.

[7] 叶盛英,高文远,杜欣,等.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7,19(3):55-57.

[8] 钟长平.中药口服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3):473-475.

[9] 郑鑫,邱晓莉,秦少容等.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292-295.

[10] 潘卫三,李华,李嘉煜等.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1] 冷静,傅超美,邹亮,等.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183-186.

[12] 周雪琴,刘海燕,赵田.黄芩苷巴布剂的制备[J].精细化工,2007。24(8):778—781.

[13]解家凤.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与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3):333-334.

[14]谢明.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204.

[15] 王延军.中药新剂型概况[J].北方药学,2010,07(1):47-48.

[16] 薛峰,张俊峰,姜沼,等.中药靶向制剂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13.

[17] 许沛虎,郭锋蜂,黄进,等.盐酸小檗碱经海藻酸/大豆蛋白复合微球负载后

的释放行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54(02):134—138

[18] 王莹.苦参碱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19] 许红玮,方琴,王季石,等.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l1—14.

[20] 陆克,谢谭芳,李吾来,等.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26-227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中药制剂中新剂型优缺点分析

目录 1 中药制剂的新剂型 (3) 1.1 滴丸 (3) 1.1.1 概述 (3) 1.1.2 特点 (3) 1.1.3 优点 (3) 1.1.4 缺点 (4) 1.1.5 中药滴丸剂的种类 (4) 1.2 缓释与控释制剂 (4) 1.2.1概述 (4) 1.2.2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点 (4) 1.2.3缓释、控释制剂的缺点 (4) 1.2.4缓释、控释制剂的作用原理 (4) 1.2.5 服用此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5) 1.3 脂质体 (5) 1.3.1 概述 (5) 1.3.2 作用特点 (5) 1.3.3 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 (6) 1.4 软胶囊 (6) 1.4.1 中药软胶囊的特点 (6) 1.4.2中药软胶囊内容物的处方选择 (6)

1.5 注射剂 (7) 1.5.1 概述 (7) 1.5.2 注射剂的分类 (7) 1.5.3 优点 (7) 1.5.4 缺点 (7) 1.5.3 缺点 (7) 2 讨论 (7) 2.1 遵循传统中医中药理论 (8)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8) 2.3 加强剂型的质量控制 (8) 3 学习心得 (8) 4 参考文献 (10)

中药制剂中新剂型优缺点分析 摘要:中药的传统剂型有膏、丹、丸、散等。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用药经验,收载了药物剂型近40种[1].除现代剂型中的注射剂与片剂外几乎都有。但是相对于西药制剂而言,中药因其固有的粗、大、黑和显效缓慢等缺陷,故不易被国外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妨碍了中药制剂走向国际医药市场。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对新型中药给药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发展了中药结肠定位制剂、中药透皮贴剂以及涂膜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穴位贴敷剂等新机型。还有的推出了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基质型经皮给药系统和胃肠定位系统的制备技术,实现了控释和缓释的要求[2]。中药制剂通过剂型改革,以期达到高效、稳效、速效、专效、长效的目的。为中药的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剂型;优缺点; 1 中药制剂的新剂型 1.1 滴丸 1.1.1概述 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而成,是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混合加热融化混合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将药物形成分子分散体,如果载体材料为水溶性的,则可大大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正是由于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度高,成分子态、胶态或微粉状结晶,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溶出度和吸收速度;当然也可采用南荣幸载体材料制成固体分散体,则具有缓释作用。 1.1.2特点 (1)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2)液体药物可以制成固体制剂; (3)质量稳定; (4)可包衣制成控、缓释制剂 (5)工艺简单,便于大量生产; (6)载药量小,一般丸重小于100mg。

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随着制药工业和新药开发的不断进展,我国中药制剂水平已从传统经验型逐步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 1 滴丸剂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如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已为人们所熟悉,该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减少了冰片用量,并由口服改为舌下含服,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因为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因而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经舌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循环,3分钟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临床资料表明,在冠心病的长期治疗中,复方丹参滴丸可更有效地减少缺血发生次数,尤其是缩短心电图ST段下移的持续时间.且无头痛、头胀等副作用,为一种治疗冠心病ST段改变的有效药物。 2 膜剂 膜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很快的剂型,临床很受欢迎,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故在临床应用上有取代部分片剂、软膏剂和栓剂等的趋势。黎国梓等研制了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底层(缓释层)以PV A(聚乙烯醇类)为成膜材料,因其融化慢,作用时间长,具长效作用;面层(速释层)以白及胶为成膜材料,因其在体液中熔化快,具速效作用,将二者制成双层膜,分别加入止痛消炎药物,经两年多的临床应用,治疗口腔溃疡362例,有效率100%,疗效较好,深受欢迎。贵州六枝大华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博性康速溶膜可有效杀灭常见性病及引起妇科疾病的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能有效防治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由于膜剂本身体积小,重量轻,随身携带极为方便。 3 软胶囊 软胶囊剂型具有杂质少,有效成分多,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等优势。鉴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存在的缺点,近年来软胶囊剂型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研制开发正方兴未艾。软胶囊是—种较新的剂型,它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多的中药。如以大蒜、王浆等中药为原料组成的复方大蒜软胶囊.临床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能使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能明显延长出血时间,缩短凝血时间,提示能防止血栓形成,并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及抗衰老作用,同时掩盖了大蒜的不良气味。 软胶囊剂型的特点是:(1)纯中药制剂,不含糖,便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服用。(2)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3)内容物为高科技萃取精华,杂质含量低,不含生药粉,更易符合卫生学指标。(4)进入胃肠迅速崩解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生物利用度高。(5)由压制法或滴制法制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次成型,且全封闭剂型,稳定性好,避免药物分解失效。(6)掩盖了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不良气味,口感好,便于服用。(7)服用量少,携带方便。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中药软胶囊制剂品种有十多个,其中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的利鼻软胶囊,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有限的四季三黄软软胶囊,北京中药二厂的香砂养胃软胶囊和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麻仁软胶囊、感冒软胶囊、龙胆泻肝软胶囊、清开灵软胶囊及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已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品种,并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 4 气雾剂

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那时酿酒工艺已经成熟,随之出现了由珍稀动物、植物药材浸制而成的药酒供贵族调补身体。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药剂型由最初简单的汤剂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各类剂型。汉唐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巅峰时期,《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载医方314首,其中记载有汤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10余种剂型。并指出: “若欲治疾,当先以汤洗涤五脏六腑, 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湿痹,表里移走,居处无常处者,散当平之”; “丸能逐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饮食,调荣卫”。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载的剂型就有汤( 饮)、散、丸、膏、糊、汁、酒、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枕、蒸、熏及其他等20 余种,可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对于适应医疗需要、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到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剂型有60余种。其中多数剂型现仍然在广泛应用。除了的最常见“汤、丸、散、膏、丹”,还有供口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皮肤外用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中医药学和养生学,有在其巨著《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中医药和养生保健的描写。体弱多病的黛玉时常服用“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调补身体。“丸者,缓也”,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证的调理。丸剂是指将药物细末与一定的赋形剂混合成圆形固体状。丸剂在体内分解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停留期间也较长,即起效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和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加之贮存与服用都很方便,故丸剂适用于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的情况。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写贾母带王夫人、凤姐等在藕香榭饮酒食蟹。因螃蟹性寒,黛玉吃后觉得心口微微的痛,宝玉忙命道:“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吃下的就是用合欢花浸泡的药酒,有安神解郁功效。它不仅能祛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作用。在大观园里还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相传这种酒是汉末名医华佗选用大黄、肉桂、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邪的功效。此药酒被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视为养生酒。酒剂是以酒浸泡药材制成的透明液体制剂。中医学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香醇,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宜引药势,且活血通祛风散寒,有健脾消积之功。酒剂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见效快,多用于治疗补虚养体、风寒湿痹及跌打损伤等。 汤剂是最古老的剂型。把药材放入适宜的容器中用水煎煮一定时间,去掉药渣即成汤剂。汤剂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药材。汤剂在体内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以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如对于临床上出现的急重病患者,中药汤剂效果比较好。因汤剂组成灵活性大,可以随证加减药物,综合疗效高,而且制备简单。 散剂的特点是;“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此外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随证增减,当不便服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对于一些慢性的疾病, 病人需要比较长时期的服药调理, 如果服用汤剂的话, 会影响病人的食欲和肠胃消化功能, 反倒不利于痊愈, 而运用散剂则比较和缓,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运用于散剂中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比较平和, 安全性比较高, 基本属于无毒或毒性很小。 膏剂,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明清时改称“膏滋”或“膏”。膏剂是药物经水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学:张生杰 104753091411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药现代化 1.前言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lOO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 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药有效部位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制剂占有相当比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多成份、多靶点的特点,同时具有原料较有效成份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以有效部位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研究中的切入点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由于其组成的多样性其纳米化制备是较复杂的,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利用其结构或性质相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料和工艺,使其多组分同时实现纳米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实现纳米化的方法除超细粉碎以外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是很好的。 2.纳米中药的制备 2.1超细粉碎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粉碎机械不断涌现,粉碎所能达到的粒度越来越小,使中药粉末的粒度由细粉的尺度10μm-1000μm进入到超细粉的尺度0.1μm-10μm。经过超细粉碎的中药材,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由于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药物吸收增加,相应地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服用剂量减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但是,超细粉碎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药材的超细粉碎虽然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 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 中药制剂 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 中药滴丸剂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产方面,工艺设备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2)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4)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可具有长效作用;(5)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 近年来在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痛症等方面的用药。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剂有十余种。 1、滴丸剂的基质和冷凝剂 滴丸中除主药以外的其他辅料统称为基质。而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则称为冷凝剂。 种类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常用的脂溶性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其相应的冷凝剂则为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等。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其相应的冷凝剂为脂溶性的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液等。 基质 1.2.1聚乙二醇(PEG) 当PEG的分子量大于1000时,呈固态;PEG4000与PEG6000的熔点分别为48~53℃和55~60℃;其本身无生理作用,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可用以从中释放水溶性或油性药物,对药物有助溶作用,同时还能吸附部分液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类水溶性基质。PEG6000是常用的水溶性固态基质,因其熔点,极易与药物熔融成固体分散体,故适于药物的溶解、熔融、滴制和成形。PEG6000还可使整个工艺简化,产品质量和药效得以优化。有人用溶剂-熔融法制备吲哚美辛PEG滴丸,药物溶解度比原药增大1倍多,产品符合药典标准。魏玉平等通过实验发现:(1)当复合基质(PEG4000和PEG6000)中二者比例为1:1时,其耐热性最差,不利于药品运输和储藏;(2)对于含大量挥发油的中药提取物,当用PEG4000作基质时,若滴丸硬度不够、流动性差、耐热性差时,可用PEG6000来替换部分PEG4000;(3)当采用PEG6000作基质时,若料液的黏度高、滴制温度高、滴丸的光泽度差、易拖针状尾时,可用PEG4000来替换部分PEG6000。 1.2.2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 由聚乙二醇类基质酯化而成,是一种具表面活性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聚乙二醇类本身不具有亲酯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S-40作为灰黄霉素、甲磺丁脲与呋苯胺酸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此外,也有报道S-40虽然能够改善某些PEG6000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引湿性教PEG6000强,故成品应注意密封保存。 1.2.3聚醚(poloxamer) 是乙烯氧化物和丙烯氧化物的镶嵌聚合物,平均分子量为8350,是一种优良的非离子型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液体。poloxamer作为新型载体,曾用于熔解法制备保泰松固体分散体,也有人用poloxamer作基质制备了吡哌酸聚醚滴丸。以poloxamer作为基质的滴丸制备工艺较为简单,制图时的温度控制亦比PEG基质简单,不象以PEG 混合物作为基质时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温湿度条件进行调整。 以poloxamer作基质时制备的滴丸其药物的溶出及透皮释放均比PEG作基质时慢;但家免口服两种基质的滴丸,其药动学参数无显着差异。 冷凝剂 在滴丸的冷凝剂中,水溶性基质最为常用的冷凝剂是液体石蜡。但由于液体石蜡的表面张力较大,加之其黏度较小,有些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或不圆整,特别是以S-40及poloxamer作为基质的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有人使用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改进了苏冰滴丸的成形。二甲基硅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非极性液体,不溶于水和乙醇,具脂溶性。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着地改善滴丸的圆整度。近年来,有的学者应用玉米油作为冷凝剂,玉米油的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硅油,但其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合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中药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很多临床治疗中都应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思路。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作者:潘洁,王远光,韩晓翌,王蓓 【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 目前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已形成四大释药系统同时发展的格局,这四类释药系统是:普通给药系统、缓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中药靶向制剂是中药制剂的新型给药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新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p于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地定位于靶区(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1]。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材料学及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突显出中药制剂在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的进展作一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1.1 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按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①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浓集而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脂质体(liposome)、乳剂、微球(mircosphere)、还有随着高分子材料发展起来的纳米囊(nankcapsule)、纳米球(nanosphere)。②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preparation)是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将修饰的药物载体定向的运送到靶区。其中包括:经修饰的载体药物、配体-受体系统、连接单克隆抗体后的免疫微粒、前体药物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 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其中包括:磁感应制剂、pH敏感制剂、热敏感制剂、栓塞药物等。

中药各剂型优点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膏方能补什么 补虚扶弱 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应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抗衰延年 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出现头晕目眩、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减退等,进补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纠正亚健康状态 膏方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较为显着、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不少年轻人因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态,膏方可使他们恢复常态。 防病治病 针对患者不同病症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易反复感冒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复发,抗转移,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适用对象 编辑

⒈慢性病人的进补: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⒉亚健康者的进补: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 ⒊老年人的进补: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⒋女性的进补: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⒌儿童的进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 服用季节 编辑 一、冬令进补 膏方,又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顾名思义是在冬令季节里服用。为什么要在冬令时节服用膏方呢?这要从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气候环境息息相关说起。 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谨慎地起居饮食、衣着行走是十分重要的。秋冬季节是收获的重要季节,人体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血液在消化道为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并把营养藏于体内,同

中药软胶囊的研究进展

中药软胶囊的研究进展 摘要:针对中药软胶囊的特点、制法、组成以及制剂常见问题加以综述,说明了中药软胶囊的优点、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药软胶囊;明胶;崩解迟缓 软胶囊是指将油状药物、药物溶液或药物混悬液、糊状物甚至药物粉末定量压注并包封于弹性软质胶膜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目前,软胶囊制剂在国外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已有广阔的市场。我国软胶囊研制起步较晚,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和研制,软胶囊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范围亦从单纯西药制剂向中成药制剂发展,目前已研制开发出多个中药软胶囊品种,如月见草油软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六味地黄软胶囊、复方丹参软胶囊和麻仁软胶囊等。现将中药软胶囊的发展状况综述如下。 1 适宜制成中药软胶囊剂的药物 1.1 黏稠性强的中药浸膏 中药制剂多为浸膏制剂,中药浸膏与空气接触时容易吸湿,受热易软化。此类药物若制成固体制剂如硬胶囊,需要加入较多填充剂,在贮存过程中,常出现内容物黏结现象,若制成软胶囊,可得到改进。如清感软胶囊[1]系将14味中药提取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50℃热测)的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植物油及所得挥发油,混匀,制成软胶囊。 1.2 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 这类药物在常温下是液体或半固体,加工时常采用吸收、固化等技术处理。软胶囊剂是将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用脂溶性溶剂溶解或制成乳浊液进行填充,省去了吸收辅料,使制剂剂型体积缩小,同时避免了药物渗出等问题,且能提高生物利用度,故对于这类药物,软胶囊剂是最合适的剂型[2]。 1.3 具有挥发性成分或不良气味的中药 中药制剂在制备和贮藏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挥发损失且具有特殊气味,将其制成软胶囊剂,密封在胶囊壳内,由于密封严密,不易挥发损失,有效地提高了药品的质量。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十滴水软胶囊等[3]。 1.4 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 某些中药制成常规制剂时生物利用度差,若将其制成软胶囊,可获得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李庭富[4]通过实验证明银杏叶软胶囊剂型易吸收、生物利用度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 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 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 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生物黏附制剂 中药散剂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见类型,但易随唾液流散,在病灶部位滞留时间短,影响疗效又污染口腔,在口腔散中引入生物黏附技术可明显延长并提高疗效,且药物容量大,可减少用药次数。 中药新制剂的基础--中药标准提取物 中药标准提取物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材进行提取加工而得到的一种具有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严格质量标准的一种中药产品,可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药。其化学成分,是多种药理活性物质按特定比例组成的集合,继承了中药多成分的特点,体现着原中药材特定的中医功效,无论作为单味药,还是组成复方,完全可以替代原生药使用,并且在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相对明确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药理活性,可以说是现代中药制剂的基础。 中药制剂新技术工艺 现代中药制剂学已发展为多学科交汇的系统学科,最新的工艺技术不断应用于此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下面是关于中药药剂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中医中药技术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其不再停留于原始用药方法(汤剂、膏药、丸剂等),也推出了片剂、胶囊、缓释剂、颗粒剂等多种现代药品。同时,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西医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中药疗法的效果,同时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使得中药产品能够适应现代患者的需求。本文即是对中药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国内外中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探讨了未来我国中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药是我国中医的主要代表,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药材和中成药两种,其最早的起源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典籍中记载是由神农氏传下,神农氏尝百草了解每一种中药的药性,并将其传给了华夏子民。中药分为几大类型,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昆虫类、介壳类以及矿物类等,其中大部分中药产自我国,少部分产自国外(例如高丽参、西洋参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1]。 一、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制剂学发展 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界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这方面发展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

代医学中大部分研究的均为西方医疗技术,而我国的中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西方优势技术完善中医中药理念的提案,借助于传统中药的相关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完善,提高生产、种植、饲养以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满足现代患者对于中医中药的需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现代化。而其中的中药制药现代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和药材种植、养殖的现代化。虽然中药药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逐渐严重,我国中药药材的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中药药剂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医理念中,对于中药的基础研究仅停留在中药的表面药效上,无法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而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了解,这样就能够了解中药材的主要药效和副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了解其中的有效成分构成,还能够使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有效提纯和萃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增加药材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有效成分的了解还能够使生产工艺得到有效提高,增加中成药的种类,降低中成药中的毒性副作用物质的含量,提高患者对于有效成分的吸收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 二、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德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其也有着较为悠久的植物类药物使用历史,在德国的生物学药品种类中有超过40%的植物类药物,有超过70%的德国人在使用植物类药物。同时德国人在大部分感冒、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中使用植物药物,随着中医中药的传入,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其目的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简称改剂型,下同)的研究。 药品上市销售后,随着药品生产与临床使用,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质量可控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品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研制、生产更具临床应用优势的药物剂型提供了可能。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改剂型的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及改剂型研究所涉及的药学、非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试验等方面的要求。申请人应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原剂型与新剂型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剂型改变后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则 (一)客观认识原剂型 改剂型研究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再研究。改剂型研究应充分了解原剂型选择的科学合理性,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等临床应用情况,针对原剂型的缺陷与不足,明确改剂型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赋予新剂型更丰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内涵,彰显新剂型的优势。 (二)必要、科学、合理

剂型的改变应符合剂型选择的要求,体现剂型改变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申请人应结合临床应用及药物性质,与原剂型比较,开展工艺、质量、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新剂型的优势与特点。 (三)提高、创新 改剂型应当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提高与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此处的新技术是指适合于药物性质,而原剂型不曾采用或较原剂型所用技术有所改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四)临床应用优势 改剂型研究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新剂型与原剂型比较应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临床有效性:新剂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原剂型,并且其受益/风险比不得降低。 2.提高临床安全性:新剂型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其有效性不能降低。如某些外用制剂存在一定的皮肤刺激或者过敏反应,改剂型后,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3.提高临床顺应性:原剂型顺应性差,以致患者难以使用或不愿坚持使用,而且原剂型不能通过改变工艺、规格、辅料等措施解决顺应性差的问题,新剂型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情况下,能使其顺应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目录 1、选题依据 (3) 1.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3) 1.1.1论文题目 (3) 1.1.2研究领域 (3) 2、论文调查的意义 (3) 3、论文调查研究的内容 (3) 3.1调查我国目前中药剂型的现状 (3) 3.2调查我国人民群众常用中药剂型 (3) 3.3中药剂型的开发重点 (3) 3.4我国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 (3) 4、调查方法及步骤 (3) 4. 1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对中药剂型的间接调查 (4) 4.2通实地调查和询问 (4) 4.3记录查阅的资料和访问的资料,分别进行归类 (4) 4.4资料整理 (4) 4.5 撰写调查报告 (4) 5、论文进度计划 (4) 5.1选题 (4) 5.2查阅资料 (4) 5.3统计分析资料 (4) 5.4论文撰写 (4) 6、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 (4) 7、参考文献 (9)

1、选题依据 1.1 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1.1 论文题目: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 1.1.2 研究领域:现代中药制剂 2、调查的意义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的研究,大量吸收了现代药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出许多中药新剂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多种给药途径和有效的防治药物。然而目前中药剂型研究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原有的药物剂型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用于急症救治的汤剂、散剂、丸剂 等都是属于口服给药剂型。因此,服用后须经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产生药物效应。因而在药物产生效应之前将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1)胃的排空速率;(2)胃内容物;(3)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4)血液循环一一肝脏的药理作用:(5)药物的溶出速率等,因而产生的药物效应缓慢,对处于昏迷状态,饮食不进的危重病人,还存在着服用不便等问题[1]。由于急症患者处于高度危急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