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解读《联律通则》

发布人:俞象山部门:图书馆发布时间:2010-9-8 14:04:17 浏览: 903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里将详细解读。

四、楹联文体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范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范。

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我们发现有不少联友的创作楹联时,在词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问题,因此,下面结合出现的词性同时进行讲解。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

但有些特别的传统联不在此列,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一言:墨==泉

二言:花好==月圆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所以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1.名词对名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

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2.动词对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形容词对。形容词: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两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再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都是巧用形容词的好对。

4.数量词对数量词: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再如: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5.代词对代词:

代词,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又如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

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二、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对副词:

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四面云山都到眼;万家忧乐最关心。(长沙天心阁联)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两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两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成都杜甫草堂联)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这里强调的是副词对副词。又如:

2.介词对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请看周恩来写的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与”、“自”两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两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3.连词对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感染力。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谁解析一下此联,并说出连词及其作用。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4.助词对助词:

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如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

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5.拟声词对拟声词: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6.叹词对叹词:

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古有噫、吁、嗟、唉、呜呼等。有关词性相对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很宽泛的,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

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峨媚山圣积寺联)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杭州龙井园联)

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春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贵州甲秀楼联)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

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这幅联结构对吗?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再如: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句法结构:月斜主谓,风散主谓;诗梦瘦主谓,墨花香主谓。合起来是个大的主谓宾结构。

但此条规则一出,争议颇多,李成森先生曾发表《结构对应不宜作为联律——给中楹会领导的一封公开信》,以大量的古今名联为例,推断出“结构对应违背了古往今来的对应创作实践,不宜作为格律诗和对联的基本要求”,并作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写楹联的基本规则是词性一致、节律对拍、平仄对立。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其节奏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节奏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其节奏为: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

“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另文叙述)。

如:(【平仄符】○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一言:墨==泉

●○

二言:花好==月圆

○●●○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

四言:

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

五言:

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

每边二句者(句脚为○,●)如: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长联结构比较复杂,但可以将句脚安排简化为四言模式。当然每句不一定是四言,还可以加领、衬字。可以灵活应用。但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模式。这样的句脚安排,主要出于长联同边自对的需要。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楹联表面上无题,实际上有题。楹联是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的,成为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红楼梦》第五回讲,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可卿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看见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后来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两副对联烘托出两种室内环境,两种个人风格。

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题作为优劣标准之一。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中国楹联学会)

楹联文化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面) 课程名称中华楹联文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指导老师谢龙翔 姓名田伟 学号2008370825 班级名称08级广告学一班 学院名称文学与新闻学院 交阅时间2009年12月18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的个性。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1.芙蓉国里秋光美,红霞万朵尽朝晖。(典型的外科病) 2.见官可以头着地,醉酒无须脚朝天。(内容不健康) 3.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内容不真实) 4.人生七十古来稀,鬼死三千今去奇。(死对、硬对的玩文字游戏) 5.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上下联内容无关) 6.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完全不合联律)

联律通则及解读

联律通则及解读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联律通则》及解读 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规定。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联律通则制订者中国楹联学会作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之格律依据 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

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

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词性对品。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

词的特点,称为词性。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用现代汉语的概念粗略地翻译一下,实字相当于“名词”,虚字便是名词之外的所有字;死字相当于“形容词”,活字相当于“动词”(一说为动词、形容词归为活字,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死字)。除上面所说的“小类”中的字相对才算工对外,古人还设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几类字,要求严格相对,这便是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联律要求词性对品,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词格。在大多数的对偶实践中,从语法学与从修辞学对于对偶的描述,其结果基本上是重合的,但在一部分对偶中,两种方法之间则出现了矛盾。从总体上说,古人对偶理论把实字分成很细的小类,以显示对偶的精工,但却只是根据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

叶子彤解读《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 (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 引 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

楹联知识竞赛测试题

柳城高中楹联知识竞赛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楹联术语中,通常将一副对联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称为_____________。 2.在楹联术语中,楹联的前半部分即上联,也被叫做上比或________。 3.楹联的种类繁多,按其功能和应用场所的不同,大致可分成:胜迹类、____________、谐讽类、_____________、题赠类、_____________六类。 4.《联律通则》中规定的楹联格律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内容相关、_____________、结构相称、节奏相应、________________。 5.创作一副合格的楹联作品,首先要牢记楹联创作中的几点禁忌,即__________、上强下弱、______________和失替。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假如今天恰逢你的爷爷或奶奶做寿,请你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一副送给他(她)。( ) A.依山傍水景中胜境;坐北朝南函里新居 B.红梅点点;春意浓浓 C.福分洋洋如东海;鹤寿悠悠似南山 D.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 2. 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 A.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B.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C.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D.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 3.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4.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口口口口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 5.“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6. 分析下面所给对联采用了哪种遣词技巧() 上联:树上露珠长滴,春郎堕泪下联:村边云影半遮,月妹含羞 A.假称 B.比拟 C.连绵 D.借代 7.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 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半入江风半入支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8.分析下面所给对联采用的是哪种用字技巧() 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A.叠字 B.复字 C.析字 D.漏字 9.分析下面所给对联主要采用了哪种遣词技巧() 上联:千秋冤案莫须有下联:百战忠魂归去来 A.对比 B.夸张 C.双关 D.用典 10.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三.材料题(共40分) 1.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8分)A.巩义杜甫故居B.汤阴岳飞庙C.南阳卧龙岗D.嵩山少林寺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 … … … … … … … … … …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新企业财务通则》精选解读

《新企业财务通则》精选解读 关于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会计处理 (一)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二)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三)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四)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五)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关于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问题财企[2007]48号 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则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转增资本公积。 关于职工报酬和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列支问题 1、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报酬,并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2、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 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关于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提取列支问题 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一) 摘自<<对联通>> : 一.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看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对解缙“墙上”一联平仄作的标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标示所用小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都逢单,但并不是说凡逢单的字都是可平可仄,本书有关部分还会叙述。由于有的字可平可仄,两联同一位置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形:两个字或者都成了平声,或者都成了仄声。这时,就要尽量争取同中有异。若都是平声,就一阴一阳;若都是仄声就一上一去,或一去一入,或一上一入。“墙上”联的第一个字,上联为‘墙”,下联为“山”,都是平声,但“墙”是阳平,“山”是阴平,就比较好。像这样同中有异,听起来就不至过于单调。 对联平仄运用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则,统称为“马蹄韵”。 二.马蹄韵的由来和基本特点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开头和末尾,应为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马蹄韵的运用,最初仅限于辞赋句脚。而今一般人亦作句脚理解。林氏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不得晚于唐代。事实上,这种用法六朝就有了。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韵序》就具有这种特性。这里仅引其首篇八句(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可见一斑: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万户千门”一句,有的本子作“千门万户”,对马蹄韵有所打破。但本节既用马蹄韵,“千门万户”应视为错抄。 到唐代,马蹄韵在律赋中的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皆是。看《讨武曌檄》中的一段:

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 杨树林 对联是楹联的俗称。通常说的对联,又叫对子、联语。所谓“对联”,“对”是指一副联的的形式;“联”是指一副联的内容。“对联”就是一副联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叫“形对意联”。所谓“楹联”是张贴或悬挂在大雅之堂的、能留传后世的对联。格律诗中的对联就叫律联了。对联要讲声律。“声”就是声调,指汉字的平仄;“律”就是联语中汉字(词语)平仄分布的规律。下面依据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和会员们研讨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1)白日依山尽; 黄河人海流。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一句,各是五个字。这副五言联,各行一句,我们叫它单句联。上下联的字数对等,句数也对等。 (2)蜀北明珠,湖清花色美; 人间仙境,日暖鸟声甜。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两句。各行前分句都是四个字,后分句都是五个字,各行一共九个字。我们叫它双句联,双句联就是复句联。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四句,各行分句的字数分别是二个、二个、三个、四个,各行一共十一个字。我们叫它复句联或多句联。 小结:一副联都是两行,各行只有一个句子的叫单句朕,有两个分句的叫双句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叫多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都叫复句联。无论单句联或复句联,两行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品”就是“类”。“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语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相同,使它们对仗品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的数目类工对。“黄鹂”对“白鹭”是名词对名词的鸟兽类同类工对。我们还可以看出“黄”与“白”只是颜色类工对;“鹂”与“鹭”才是真正的鸟兽类同类工对。“鸣”(叫)与“上”(向上)是动词对动词,按律联中的传统规则也是动词类同类工对。“翠柳”与“青天”是名词对名词。“翠”与“青”是颜色类同类工对;“柳”与“天”是花木类对天文类的异类宽对。依传统的对仗种类“翠柳”与“青天”也是名词类同类工对。此外,实词中还有代词对代词;虚词中也必须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摹拟词对摹拟词。 小结:一副联的上下两行的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必须相同,或必须符合传统对仗种类成对仗,达到对仗品类。同类字、词相对的叫工对;异类字、词相对的叫宽对。 第三条结构对应

《新企业财务通则》精选解读

新企业财务通则》精选解读 关于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会计处理 (一)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二)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三)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四)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五)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关于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问题财企[2007]48 号 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 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 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 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 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 不足弥补的,以2007 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则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 号)转增资本公积。 关于职工报酬和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列支问题 1、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报酬,并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2、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 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关于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提取列支问题 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

解读《联律通则》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 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 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 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 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 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 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 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里将详细解读。 四、楹联文体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 而尤见时代风范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范。 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 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我们发现有不少联友的创作楹联时,在词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问题,因此,下面结合出现的词性同时进行讲解。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诗教讲义】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 以及相关知识

【诗教资料】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知识 杨昌盛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详见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和附件2:《中华新韵》)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详见附件3:《联律通则》)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详见附件4:《平仄格律范式及范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 (一)、《平水韵》(106个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二)、《佩文韵府》(106个韵部)。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三)、《诗韵新编》(18个韵部)。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该书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 (四)、《中华新韵》(14个韵部)。中华诗词学会于2004年“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组织学者、专家整理而成。目前一些大中学生诗词大赛常规定以此为依据。 (五)、《词林正韵简编》(19个韵部)。由海上名诗人、近现代十大女词家之一、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古籍整理工作古籍整理专家张珍怀女士根据依据清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书删去僻字而成,一如《词林正韵》原书。此书为填词押韵的依据。 附件2:《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 十四韵部表 一、麻(a,ia,ua)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联的传统对格 2、重点学习叠语对和嵌字对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一、叠语对 关于“叠语”,联家有不同的说法,现简要介绍。 1、第一种看法是:叠语“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由于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等虚字的同位相对;叠语对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 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有宋一人”,指抗金名将岳飞。“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以上是叶子彤先生《〈联律通则〉解读》中的观点。例子也是叶子彤先生所举之例。 2、另一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3、还有一种联,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重叠的字之间没有阻隔。 如杭州“西湖天下景”亭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种类型的联,同样突出了内容、情感,且音节铿锵。 二、嵌字对 在学习嵌字对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钟”这一概念,诗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论文中华对联

中华对联文化 ——第一题解读 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有历史的文化。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中,联文化起源早,传播广,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在《联律通则》第一章中,讲述的是楹联的基本规则。 对于第一条,字句对等。这是对联的一种基本的要求,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学,而且是声韵文学;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但也有一些对联的上下联不对称,例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在第二条中,词性对品。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对联中的词性对品是为了寻求一种平衡。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在历年的春联中也体现了这一规则:“牛肥马壮丰收岁虎跃龙腾大有年”“牛肥马壮家家富虎跃龙腾处处春”“牛奋千程荣盛世虎驮五福贺新春”“牛奋四蹄开锦绣虎添双翼会风云”“牛耕绿野千仓满虎啸青山万木荣”“牛耕沃野扬长去虎啸群山大步来”这几联都是春联,在这几联中,名字动词形容词都对的很工整,是标准的春联。下面对“牛肥马壮丰收岁虎跃龙腾大有年”分析一下,在这一副春联中,作者用“牛”“马”对“虎”“龙”;“肥”“壮”对“跃”“腾”;“丰收岁”对“大有年”;对仗工整且意思表达清晰,充满了对去年的一种由衷感叹和对来年的希望。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多与少对,是形容词对形容词,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真读书人与不如意事是名词对,词性全部都能对上,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对联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在汉语语法中,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种成分组成。同时,在汉语语法中,按其内部不同的结构关系,可分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特殊词组。撰联时,一定要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要求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例如“改过如芟草育才似栽花”这是一联励志的对联,是主、谓、宾结构的,上下联的结构式一致的,突出表现了结构的对应。另外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带答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学习目标: 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 一、基本规则 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 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 墨 泉 二言: 花好 月圆 三言: 书锦绣 绘宏图 四言: 风梳碧柳 雪印红梅。 五言: 山因禅寺静; 风为草斋凉。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 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举个例子:

奋力将楹联打造成三门峡的新名片

奋力将楹联打造成三门峡的新名片 在三门峡市楹联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方留聚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我受三门峡市楹联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三门峡市楹联学会成立至今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是三门峡市楹联学会走向成熟的五年,是三门峡楹联事业开拓创新的五年,是三门峡楹联影响日益扩大的五年,是三门峡楹联文化迅猛发展的五年,是三门峡楹联成果全面丰收的五年。在这不平凡的五年里,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在中国楹联学会和河南省楹联学会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文联的直接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奉献,开拓进取,使三门峡的楹联文化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在此,我代表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楹联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向为三门峡市楹联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广

大楹联艺术家和楹联爱好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抓基础,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三门峡市楹联学会成立伊始,就将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三门峡楹联文化事业的第一要务,作为弘扬国粹、传承楹联的基础性工作,下大气力来抓。 1、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2009年2月12日,中国楹联学会批准三门峡市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三门峡市湖滨区为中国楹联文化区。2009年5月21日,三门峡市荣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授牌仪式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仪式宣读了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的贺信,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市委书记李文慧分别在仪式上作重要讲话。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育新,省楹联学会会长彭玮、副会长李文郑,市领导郭秀荣、苏新华、李立江、赵中生、赵艳、张建峰、王铁创等出席授牌仪式。授牌仪式得到了国家、省市级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中国楹联报》、《三门峡日报》等40余家媒体予以报道。 2、楹联文化十进工作成效显著。围绕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一大课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开展了楹联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医院、进景区、进企业、进酒店、进校园等“十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