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象学习题

气象学习题

气象学习题
气象学习题

18气象学习题(有答案)-4

六、综合论述题:;1.分析我省一年四季所出现的主要农业天气;答:春季的主要农业天气是寒潮、霜冻、倒春寒和春季;2.试述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3.试述霜冻的种类及其成因,并说明可能采取的防御;答:霜冻有三种类型,平流霜冻:因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平流入侵而出现的霜冻;1.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2.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

六、综合论述题:

1. 分析我省一年四季所出现的主要农业天气。

答:春季的主要农业天气是寒潮、霜冻、倒春寒和春季连阴雨。我省一年中寒潮以初春最多,主要特点是大风、降温可使小麦、油菜、果树等遭受冻害。霜冻常与寒潮相伴,小麦拔节后再遇霜冻则危害较重。入春以后,若前期气温偏暖,越冬小麦较早拔节,油菜提前抽苔,抵抗低温能力减弱,这时若出现倒春寒,危害很大,同时春播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苗期也怕冻。我省的春季连阴雨多为低温阴雨,多出现在寒潮冷空气活动后期。低温阴雨过长影响到棉花、水稻的播种,因此春季需利用天气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夏季的农业天气主要是初夏梅雨和盛夏伏旱。梅雨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在长江中下游的

大型降水过程,梅雨期间,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多,日照少,风小。由于此时正值作物生长旺盛时期,需水较多,梅雨带来的较多雨水对农业生产有好处。但梅雨量的多少,入梅、出梅时间等年际间变化很大,有时会出现大范围的水涝和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梅雨结束后,伏旱开始。伏旱时期高温酷署、干旱少雨、并常出现南洋风,危害早稻、中稻并使之减产。秋季的农业天气主要是秋旱与寒露风。秋旱是由于入秋后地面为冷高压,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天气晴朗少雨,持续秋高气爽天气阶段。它虽然有利于棉花、晚稻的后期生长,但对小麦、油菜播种不利。在后季稻抽穗开花时期,也常遇寒露风,使晚稻的空壳率、秕粒增多。少数年份我省也有秋风秋雨现象,影响棉花的收获。冬季主要是寒潮和霜冻,对作物影响较小,主要是强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对亚热带果树,尤其是对柑桔有一定影响。

2. 试述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答:我国东部雨带位置与副高脊线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副高偏东、偏南、脊线位于15°N附近,雨带在南海、南亚一带。春季,脊线缓慢移至2 0°N附近,雨带中心在南岭,华南雨季开始。6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附近,雨带移至江淮流域,这里梅雨开始。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至30°N附近,江淮梅雨结束,出现伏旱天气,雨带中心移至黄淮流域。7月底8月初,脊线第三次北跳稳定在35°N,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并持续到8月底。9月上旬脊线开始第一次南撤至25°N附近,华西和长江下游出现秋风秋雨,华中出现秋高气爽天气。10月上旬第二次南撤至20°N以南,全国雨季随之基本结束。

3. 试述霜冻的种类及其成因,并说明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

答:霜冻有三种类型,平流霜冻:因寒潮或较强冷空

气平流入侵而出现的霜冻。辐射霜冻:因冷季夜间或凌晨地面和植物表面辐射冷却作用而出现的霜冻。混合霜冻:是在冷空气平流入侵和辐射冷却双重作用下的霜冻。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①农业技术措施,从霜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用诸如选育抗冻品种,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种植比例,调整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开冻害,增施磷钾肥提高抗冻能力等。②物理化学措施,人工施放烟幕,以减弱地面有效辐射;露天加温,即人工直接对近地气层加热;人工喷雾法,即向大气中喷水,利用水的热容量大等性质延缓降温;此外通过灌水或覆盖等措施均可起到防冻害作用。复习思考题

1. 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

2. 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雨天气?

3. 锋如何分类?各类锋的天气有什么异同点?

4. 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

5. 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 试解释谚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7. 如何划分槽(脊)的前后?槽(脊)前后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

8. 何谓切变线?其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 9. 简述影响我国的冷

空气源地和路径。

10. 何谓寒潮?它对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11. 霜冻如何分类?如何防御?

12. 中国东部大雨带是如何形成的?其活动有什么规律?

13. 简述春季连阴雨的形成原因。

14. 何谓梅雨?它是如何形成的?梅雨锋和一般天气学上的锋有

何异同点?

15. 干旱是如何形成的?长江流域的伏旱和秋旱的成因是什么?

16. 产生暴雨的条件是什么?

17. 台风内的气流是什么样的?从台风中心向外围天气是如何变

化的?

18. 解释名词: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槽脊切变线西南涡天气天气系统寒潮霜冻梅雨一、名词解释:

1. 气候:是指一地多年时期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大气统计状况是

用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示。

2. 气候相似:是德国学者马依尔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的学说,即将植物从一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需要严格遵守地区之间的气候相似。

3. 天文四季: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如农历以“四立”为四季之始,“两分两至”为四季之中。阳历以“两分两至”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

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春分为冬季。

4. 气候四季:又称温度四季。是以候平均温度为划分指标,候均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5. 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如某年的某时段内降水量超出多年同期内平均降水量,出现降水量异常,而发生水涝灾害。

6."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二、填空题:

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 (1) 、 (2) 、 (3) 。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 (4) 。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 (5)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 (6) 。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 (7) ;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 (8)。

5. (9) 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 (10) 、 (11) 和 (12)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 (13) 和 (14) 。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 (15) 、 (16) 、 (17) 。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 (18) 。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 (19) ,日期是 (20) 。

答案: (1)辐射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大气环流; (4).增加;(5)增大;(6)增大;(7)增大;(8)最大;(9)400;(10)秦岭(淮河);

(11)长江流域;(12)南岭(桂林);(13)季风性显著;(14)大陆性强;(1 5)太阳辐射;(16)温度;(17)降水;(18)增加;(19)小满;(20)5月21日。三、判断题

1. 我国年辐射差额高值区分布在四川、云南一带。

2. 我国温度年较差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3. 山地气温高于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温度。

4. 我国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的地区小。

5. 我国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西部多于东部。

6. 海南岛东北部是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区。

7. 典型季风气候区在亚洲大陆东岸的副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8.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9. 鄂东南和鄂西南之所以年雨量较多是因受地形影响的缘故。

10. 24节气中,惊蛰在3月21日。

答案: 1.×; 2.×; 3. √; 4.×; 5.×; 6.×; 7. √;

8. √; 9.√; 10.×。四、选择题

1. 我国大陆高低纬度地区,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的快慢不同,其特点是__。

A. 高纬度地区慢,低纬度地区快

B. 高纬度地区慢,低纬度地区慢

C. 高纬度地区快,低纬度地区快

D. 高纬度地区快,低纬度地区慢 2. 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特点之一是__。

A. 变率大,集中在春季

B.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

C. 变率小,集中在秋季

D. 变率小,集中在冬季 3. 海陆的热力差异是产生季风的原因之一,夏季风的形成是因为__。

A.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低;海洋温度低,气压高

B.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高;海洋温度低,气压低

C.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高;海洋温度高,气压低

D.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低;海洋温度高,气压高 4.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__。 A. 太阳辐射年总量小 B. 生长季热量不足 C. 年降水量稀少 D. 地形复杂

5. 24节气中既反映降水,又反映温度的节气有__。 A. 清明、白露、霜降 B.白露、寒露、霜降 C. 谷雨、寒露、霜降 D.惊蛰、白露、寒露

答案: 1.(D); 2.(B); 3.(A); 4.(C); 5.(B)。五、简答题:

1. 气候异常与气候变迁有何不同?

答: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而气候变迁则是指在较长的年代中,一个或几个气候要素值在时间的变化上具有某种规律性。

2.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异。

答: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春季增温快,秋季降温也快,春温高于秋温;7月最热,1月最冷,温度日、年较差大;日照丰

富,空气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降水变率大,多对流性雨。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春季增温慢,秋季降温也慢,春温低于秋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8月和2月,温度日、年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少且强度弱,相对湿度大;降水量大,季节

分配较均匀,变率小,多气旋雨。

3. 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典型区域。

答: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具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

典型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为显著。

4. 垂直气候及其农业特征。

答:又称立体气候。在高大山体的垂直方向上,气候分带明显。其垂直分布状况好比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各种气候类型。如地处热带的山地,由谷地到山顶,先后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与各种气候带相适应的农业,自下而上依次为热带作物、亚热带作物、温带作物、寒带农业等。

5. 我国夏季为何南坡为多雨坡?

答:我国夏季盛行偏南季风,属海洋暖湿气流,不稳定,湿度大,受山体南坡的阻碍作用,被迫沿山坡抬升,发生绝热冷却,温度降低,当降到露点温度时,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气流继续抬升,水汽达到过饱

和状态,发生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在迎风的南坡上。如鄂西南和鄂东南山区为本省的多雨区,便是一例。这种降水也称为地形雨。

6. 我国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的原因。

答:一地温度高低决定于该地区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获得热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日照长短。夏季,从南到北,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是互抵作用:即南方太阳高度角虽大,但日照时间短;北方太阳高度角虽小,但日照时间长。冬季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则是叠加作用。即南方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也长;北方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也短。此外,冬夏季风也有影响,冬季北方首当其冲受冬季风的侵袭,夏季南方多云雨。六、综合分析题:

1. "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及其在农业上的意义。

答:"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农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这个原则强调了对农业来说,地区间气候的相似不能是一般的气候相似,而是对农作物(或牲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决定性意义的气候条件,即生命活动和产量形成过程中所必须的、不可代替的气候因子。

根据农业气候相似原则进行引种、扩种、作物布局等,就可以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例如:我国南北跨越四个不同气候带,南北大于10℃的积温分别为8000℃以上和2000℃左右;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和600毫米以下。尽管热量和降水相差悬殊,但在水

稻要求热量和水分较多的生长季里,即使我国最北的黑龙江地区也能满足水稻生育和产量形成的要求,因而可以种植。若忽视了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的适应性,违背了“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就会遭受失败。

2.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根据我国季风成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东亚季风,此类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引起的。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南隔中南半岛与印度洋相距不远,海陆差异的对比最为显著,冬夏热力差异极为显著。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的操纵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及赤道低压的操纵,盛行偏北季风;另一类为南亚季风,这类季风的形成是由于行星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此类季风主要在两广及西南地区。我国东南半壁在夏季风的控制下,70-80%年雨量集中在作物活跃生长期内,雨热同季,是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季风进退、强弱年际变化较大,因此降水和温度年际波动大,旱涝和冻害等灾害频繁。

3. 论述我国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以秦岭为界,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北方快于南方,北方春温高于秋温,南方秋温高于春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北方大于南方,内陆大于沿海,且年较差大于世界同纬度地区。1月份等温线大致与纬度相平行,南北温差大;7月

份出现许多高温中心,西部山区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南北温差小。一月主要温度特征线的分布:-8℃线通过燕山、长城等地,0℃线通过秦岭、准河等地,8℃线通过南岭、桂林等地。

4. 论述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答:我国大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夏季降水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南地区占40%;华西山地、华东沿海地区多秋雨;台湾东北端基隆附近多冬雨。年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在一定高度以下,山地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加。年降水变率内陆大于沿海,北方大于南方,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年雨量与世界各地相比,33°N以北,我国降水量比同纬度地区偏少,以南则偏多。主要年降水特征量:400毫米年雨量线为夏季风影响的北界,此线将我国分成西北半壁干旱区和东南半壁湿润区;800毫米年雨量线通过秦岭淮河;1200毫米年雨量通过长江流域地区;1600毫米年雨量线以南以东地区为夏季风影响时间最长的地带。复习思考题

1. 何谓“气候”?它与“天气”一词有什么不同?

2.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一地的气候的?

3. 中国气候在下垫面因素方面有哪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4. 气候带如何划分?各气候带有什么特征?

5. 从海陆热特性的差异分析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异及其

成因。

6.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对农业有何利弊?

7. "气候相似”学说与“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有何不同?在农业上如

何应用“农业气象相似”原则?

8.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9. 根据中

国的地理特征,分析中国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的成因。

10. 简述中国温度的分布特征。

11. 为何中国冬季南北温差远大于夏季? 12. 简述中国降水的分

布特征。

13. 季节的划分有哪些方法?简述各方法的优缺点。 14. 中国农

业气候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

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

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

影响的小气候。二、填空题:

1. 农田小气候群体中光照强度自上而下是按 (1) 规律分布。

2. 作物生长盛期,温度分布特征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 (2) 型;下

方为 (3) 型。

3. 作物生长盛期,空气湿度分布特征是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 (4) 型;下方为 (5) 型。

4. 作物生长盛期,温度日变化中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部位是 (6) 。

5. 作物种植行向的不同,其主要气象效应是 (7) 和 (8) 的差异。

6. 农田中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浓度最大值出现在 (9) ,最小值出现在 (10) 。

7. 冬季水域对邻近陆地小气候的影响是 (11) 作用。 8. 垄作使

土壤层疏松且增厚,土表面积增大,其气象效应之一是土温日较差 (12)。 9. 在山区冬季夜间因辐射冷却,使山岗和谷地之间(山腰)形成一(13) 。

10. 本省某地(纬度为32.5)冬季欲盖一向南的玻璃温室,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射光线垂直于玻璃面,则玻

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为 (14) 。

答案:(1)指数衰减;(2)日射型;(3)辐射型;(4)湿;(5)干;(6)外活动面上方附近;(7)实照时间;(8)太阳辐射量;(9)日出前;(10)中午前后;(11)保温;(12)增大;(13)暖带;(14)56°。三、判断题

1. 农田小气候活动面不随作物生育期而变化。

2. 在密度相同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可改善通风条件。

3. 在种有作物的农田邻近地区,由于农田获得的热量主要用于农田蒸散耗热,所以白天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大。

4. 覆盖形成的温室小气候效应,其特征是温度增高,空气湿度降低。

5. 南坡上辐射日总量随坡度而变化。当坡度增加1°所得辐射日总量,相当于原坡度北移纬度1°的辐射日总量。

答案: 1.错; 2.对; 3.对; 4.错, 5.错四、简答题:

1. 分析耕翻措施的气象效应。

答:经耕翻后的土壤,其物理特性发生了变化:①表土粗糙度加大,反射率降低,表面积相对增大。白天表土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大,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加强,失热增多;②表土疏松,孔隙度加大,空气含量增多,热容量和导热率变小;③切断土壤浅层毛细管,减少上升水,降低蒸发耗热。产生气象效应之一:白天或暖季土壤表层温度较高,底层温度相对较低;夜间或冷季,表层温度较低,底层温度相对较高。因此,表层土温日、年较差较大,故有“锄头底上三把火”之说。效应之二:土壤上升毛管水大为减弱,底层土壤保持较大湿度,起保墒作用。故有“锄头底下三分水”之说。

2. 分析灌溉对改善农田温湿度的效应,并举例说明在生产上的意义。

答:灌溉后的农田,土壤表层颜色变深,反射率降低,使灌溉地一方面获得的净辐射能较多,同时潜热交换热通量也显著增大。另一方面,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明显增大,使得土温升降缓和。在上述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灌溉地昼夜温度升降都较未灌溉地缓和;白天或夏季有降温效应,夜间或冬季有保温效应;温度日、年较差小。由于灌溉直接增加了农田土壤水分,使农田蒸散加强,田间白天气温又较低,所以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显著增大。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措施普遍用于改善和调节农田温湿度。如灌溉除可以直接增加水分解除干旱灾害之外,冬季可防越冬作物冻害,早春适时灌溉可调节早稻秧田温湿度,防止烂秧死苗。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叫小气候?小气候与大气候有哪些显著差异?

2. 进行农

田小气候观测时,为什么要选择天气型? 3. 农田作物层中,短波和长波的辐射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在作物层中,净辐射的铅直分布在白天与夜间是怎样转变的?

4. 表征农田乱流运动的乱流交换系数,具体受到哪些因子的影响?农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最适合喷洒农药与化学制剂?为什么?

5. 分别阐述作物层中光、风速、温度、绝对湿度、CO2 浓度铅直

分布的基本特征。

6. 农田中CO2 浓度随时间和高度如何变化?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进

行CO2 施肥效果最好? 7. 冬半年,南坡与北坡的坡度,对可能直接辐射日总量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暖坡会随季节而变?

8. 分别就耕翻、密植、灌溉三种农田措施,阐明各自改变农田小

气候的根本原因。 9. 在冷季,夜间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对农田起保温作用? 10. 在山岗和谷地这两种小地形中,当同受辐射型天气控制时,

何种地形的温度偏低?为什么?若有强冷平流同时侵袭两地时,温度情况又将是怎样?为什么?

11. 水域对邻近陆地的小气候有何影响?其原因何在? 12. 温室

改善小气候环境的主要原理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编号:0324411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卷

校名华中农业大学系名专业姓名学号成绩请考生注意:本试卷为16开纸共4页,有七大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______。

2.武汉的可照时间在芒种节气时_____ 于北京。

3.一绝对黑体的表面温度由绝对温度200K升到400K,升温后的总辐射能力是升温前的__________倍

4.在_______节气,北纬45°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21.5°。

5._____mm等雨量线和冬季_____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6.北半球地面行星风带自北向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赤道无风带。

7.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差值。

8.锋面按其移动方向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9.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气候越干燥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越_____。

10.当饱和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11.一般情况下,气压随着高度增加是按______________

规律降低。

12.地面反气旋的气流方向是_________、中心气压比周围气压____ __、垂直气流的方向是______。

13.施放烟幕可以防御霜冻,是因为烟幕可________地面有效辐射。

14.导致华南静止锋形成的山系是________________。 15.夏季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中。答案未选或未选全或未选全对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大气中CO2浓度的最大值在一年中和一日中分别出现在()。

A.冬季和晚上

B.春季和日出前

C.冬季和午夜

D.夏季和正午

2.()山脉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带的天然分界。 A.昆仑山

B.天山

C.太行山

D.秦岭 3.暖区气压随高度升高降低的速度比冷区()。 A.快 B.慢 C.相同 D.无规律 4.季风形成的原因有()。

A.行星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位移

B.气候冷暖的季节性变化

C.海陆热力条件的季节性差异

D.气旋与反气旋的季节性交替

5.蓝光波长为0.45微米,红光波长为0.7微米,大气对蓝光的散射能力大约是对红光散射能力的()。 A.4倍 B.1.5倍 C.0.2倍 D.6倍

6.只有在()条件下,露或霜才能形成。

A.露点温度低于0°C

B.地物表面温度低于0°C

C.气温温度低于0°

C D.地物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

7.地面辐射差额是指()之差。

A.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C.地面有效辐射与太阳辐

B.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 D.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

辐射

8.在裸地上,活动层是指()。

A.土壤表层

B.从地面到20cm深的土层

C.贴地气层

D.包括地下20cm至地上1.5cm的土层与气层

9.大气中绝对不稳定层满足()。

A.r〈rm〈rd

B.rm〈r〈rd

C.rm〈rd〈r

D.rm〈rd=

10.已知气温为12.4℃和15.8℃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4.4hPa和18.0hPa,当气温为15.8°C,水汽压为14.4hPa时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分别是()。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重要说明:复习应该扎实全面进行,此复习题只作为复习的重要线索和提示,并非考试的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2.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3.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4.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平均厚度13-14千米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等压面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6.地转风:自由大气中运动的空气,当G、A这两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7.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8.气候分类:在对全球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对全球气候进行类型划分,使全球复杂的气候简单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分类的结果是把全球气候划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目的是便于气候研究和气候应用。 9.热成风原理: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方向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相反。10.高地气候:高原山地的气候,由于随着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气候,叫高地气候。 1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12.露点(温度):是当时条件下,使空气达到饱和时应有的界限温度。 13.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所产生的大范围的剧烈大风、降温、霜冻和降雪等灾害性天气。 14.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15.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16.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17、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达到最大值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18、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由太阳喷焰中发射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相撞,使之电离,并在地球磁场作下偏于两极上空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极光-。 3、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光谱。 4、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暖,气团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稳定。 5、气团形成的条件是(1、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2、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6、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云、风、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气象学模拟试题

南京农业大学试题纸 学年第学期课程类型:试卷类型: 课程:农业气象学班级:学 号:姓名:成绩:

E、露点温度 F、大气压强 随着雷暴的来临,气压、温度和湿度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表现为。 B、温度升高 C、湿度升高 E、温度降低 F、湿度降低 根据大陆度指标,下列城市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有。 B、南京 C、北京 E、成都 F、西安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其单位为。 B、lm C、J/s D、W/m2夏季,下列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B、上海 C、成都 D、海口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辐射之差称为。 B、有效辐射 C、天光漫射 D、地面辐射差额 通常将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 B、活动温度 C、有效温度 D、净效温度 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时,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水面蒸发速率随而减小。 B、饱和差增大 C、气压升高 D、风速加大 地面上的霜和露是通过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B、接触 C、辐射 D、混合 ,按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属于。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目前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及水汽压的标准单位是。 B、mb C、Pa D、hPa 在自由大气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B、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D、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面行星风带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

D、雷暴 D、12 D、初冬 D、黑灾 D、22

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已标明,请直接在图中标出北半 7月11日)低空和地面的天气形势简图,请根据此图分析江淮梅雨低 20°02′N,110°21′E)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气象气候1至8章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 1、300千米以上大气层气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2、关于大气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 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 b 臭氧在大气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很密切 3、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 a 太阳辐射最强 b 地面辐射最强 c 大气辐射最强 d 气温最高 4、层具有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 5、关于等温线与等高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大 b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小 c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越稀疏 d同一海拔高度上,气温相等 7、当天空出现青蓝色时,说明大气中的微粒直径是() a大于入射波的波长 b小于入射波的波长 c等于入射波的波长 d与入射波的波长无关 8、“大气保温效应”中起作用的是() a水b大气逆辐射c二氧化碳d尘埃 9、关于气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 a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b 气温从山麓向山顶降 c 夏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 d 冬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 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赤道 b.20°----25°N c.30°N----25°N d.副热带 11、在干洁空气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气体成分是:() A、氮气; B、氧气; C、臭氧; D、二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高度是:() A、8-9公里; B、10-11公里; C、11-12公里; D、17-18公里。 13、一天中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 A、太阳高度最大时; B、12-13时; C、气温最高时; D、云量最多时。 14、我国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在:() A、新疆; B、西藏; C、长江中下游 D、海南岛。 15、空气与地面交换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A、辐射交换; B、传导; C、对流运动; D、潜热交换。 16、有关空气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气象学复习题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9、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 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