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高级新闻写作,在诸多新闻文体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事新闻评论写作者也多是新闻单位中的高级编辑或高级记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许多媒体的总编辑同时肩负主笔之职,“看完大样写社论”,这是很多报纸总编辑的工作模式,至今在海外的一些华文报纸中仍然保留着这一模式。解放以后,国内媒体的新闻评论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社论开始向政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它新闻评论文体则被弱化甚至消失。尤其是“文革”十年,新闻评论基本上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只见“观点”而不见“新闻”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各类文体开始渐趋繁荣,但从目前来看,许多媒体仍然普遍存在着评论人员短缺的问题,尤其视野广阔、学识渊博、具有很强思辩能力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更是匮乏,这已经成为当下很多新闻媒体的“软肋”。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一、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性

1、从新闻史和新闻实践中看,担此新闻评论写作者多为高级新闻工作者。休曼在《实用新闻学》中曾经说:“论说记者,直接由总编辑长程督,地位报酬并皆最优,惟稍次于理事记者耳。斯部人物,大率由访事室、读稿室来,惟学问识力,必较广耳。大学毕业之博士、学士,欲入言论界者,独论说部最有机缘耳。”松本君平在《新闻学》中亦言:“社内组织之整齐者,特有论说记者与专任文学批评之记者。然是等记者,于新闻事业中,其位置特占高级。故当此任者,必须高才博学而阅历宏深者,始能负此重责。遇国务大臣或政党首领之演说,及盛名之士所著之时论,皆有批难庇护之任。至精通时事,固无论矣。大新闻社,鞅掌此事者亦只数人。各自依其所能,就特殊之问题,而为满足之考究。故经济新闻者,必须置此等专任部。且主笔记者,批评各种科学书籍,其专门学之知识,必须深奥。不然,则不足以中綮,又安能为专门家之辅佐耶?至通常之论说记者,则从主笔记者之命。或急迫之间,可不问政治、技艺、文学及科学何等之题目,皆可独抒己见,持平以品论之。故论说记者之笔,其敏捷自在,固不待言。其于学识亦必无所不窥,而于文学界可为万人敌也。”“夫此等论说记者之任,既如此之重,而俸给不可不多者。”

再从现在的新闻媒体运作看,一些重要的社论和其它重要的评论,其评论的点子、调子等仍然是由总编、副总编、编辑部主任拟定。一些评论的撰稿人多是媒体的“笔杆子”,是资深的记者或编辑,从知识、理论水平到文字表达能力都超出一般记者和编辑。

2、新闻评论是培养高层次新闻工作者的摇篮。

这是因为新闻评论的写作本身就对评论工作者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松本君平《新闻学》中称新闻评论工作者为“论说记者”:“盖当此任者,无论内政外交,一切重要事件,必观察之、批判之,以导动社会之耳目,而如暮鼓晨钟也。”新闻评论就是针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能给人们提供可以信赖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倘使新闻评论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可能拥有读者。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洞悉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休曼在《实用新闻学》第七章《记者》中亦言:“大凡操觚为文者,见解不可不明察也,学识不可不广博也,而于政治、社会二者之历史,尤不可不极深研几。是故欲为美国报馆之论说记者,则美利坚之治制、自宪法原理以至最近各州之选举报告,不可不洞明也。今夫政治之学,极繁极难,非有十年殚心竭力之探索究讨,殆不可以猝明,是故从事新闻事业者,欲求位望之高,则不可不有究心政治之偏嗜。”

从新闻历史上看,中外许多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写新闻评论出身的,像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李大钊、邵飘萍、张季鸾、鲁迅、邹韬奋、邓拓、徐铸成、李普

曼等都是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像李普曼既是记者、编辑,又是社论的主笔,专栏主笔,他从事新闻工作六十多年,撰写的社论和杂文一万多篇,大约一千万字。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想大事、论大事的,因此许多新闻评论工作者往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评论更加高屋建瓴,尖锐深刻;而他们的评论文章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声誉,扩大了他们的影响。

3、学习写新闻评论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编辑的必修课。邵华泽在《新闻评论写作漫谈》一书中便说:“一家报社,有专职的评论员,有专门的评论部或评论处。但是,要求每一个编辑都要能写评论,要求记者也要学会写评论,还要聘请社外的同志来写,包括我们的通讯员。……如果作为报社的一个编辑,不会写评论,那么,他这个编辑就是不称职、不合格的。”

二、新闻评论文体的重要性:

新闻评论这一文体与其它新闻文体相比占有极特殊的重要地位:

1、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灵魂与旗帜。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所说:“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式及外貌,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灵魂,身体就等于木乃伊了。”([美]约斯特:《新闻学原理》第82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内部版本.)缺少言论的媒介就象一个人缺少灵魂、或者说缺少性格一样。如果没有新闻评论,新闻报道就形同一盘散沙,新闻评论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升华,因为任何一个媒介,都是有主张的,即使那些主张纯粹客观报道、反对任何倾向的媒介,它们这种客观报道的主张本身也是一种主张,也同样需要新闻评论来为其张目。抗战时期创刊的《大刚报》在1944年11月9日创刊六周年时,以本报同仁的名义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评论方面,我们一向认为是报纸的生命”。邓拓1954年在《怎样改进报纸工作》一文中说:“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

2、新闻评论的质量直接反映出办报的质量。邵华泽说:“一张报纸,它水平的高低,影响的大小,很重要的要看评论的水平。要提高报纸的质量,首要的是提高报纸评论的质量。”(《新闻评论写作漫谈》,长城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页。)。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报社人员素质的高低,反映出办报的水平、质量。因为新闻评论直接反映出报社的理论水平、新闻视野、趣味、价值取向等等,向读者勾画着报社的整体形象。

3、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和组织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篇权威性的新闻评论虽是出于一社之手或几人之手,但传播出去之后,却代表着公众的意见,是一种高水准的意见。每当有大事件出现,受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期待着权威媒介或权威人物出来进行评价。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可以说是给新闻评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客观事件引起的,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这些“私见”有游移不定、莫衷一是、意见纷纭等特点,要想把这些个人意见整合成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形成一种社会意见,就要靠舆论领袖的组织。这种舆论领袖可以是一些杰出人物,也可以是有影响的媒介和有影响的评论,他(它)们通过对事件的评价指导来引导舆论,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

新闻评论要想发挥战斗作用,必须站在舆论的潮头,用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权威性的言论来引导舆论。什么是舆论?舆论就是公众对一些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共同的信念、态度和意见指向。舆论是一种“民意”,不理睬舆论、只顾自弹自唱甚至岂图遮蔽舆论的官样新闻评论是很难发挥什么战斗作用的。希特勒曾经说过:“报纸的任务是把统治者的意志

传递给被统治者,使他们视地狱为天堂。”蒋介石也说过:“舆论,舆论,我拿三百万块钱开它十个报馆,我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什么狗屁舆论,我全不信。”象这种蔑视舆论、妄想凭空制造舆论来欺蒙公众视听愚弄公众的做法,既是愚蠢的行为,也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只有那些真正代表公众舆论的新闻评论才能够真正导动社会舆论,并把这种舆论转化为人的社会行为,甚至转化为洪洪烈烈的社会运动。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学习撰写新闻评论也有许多好处:

一、有助于提高评论工作者的政治和政策水平。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政治性很强,尤其是其中的政论性论断,最能体现评论人员的政治水平。一些阐释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新闻评论,要求必须首先弄懂弄通所要评论的政策,并用最通俗的语言阐释出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下政策中的语句,因此这项工作本身就考验着评论工作者的政策水平。

二、有助于训练理论思维深度。由于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特点就是要找问题、发议论,要提出论点、主张,而且这种论点和主张必须是高于一般人的见解,而不是泛泛之见,否则它就不应该在大众媒介上发表出来,这就无疑给评论人员提出了高要求。一般人(包括一些记者)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或者说他们喜欢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阶段上,而评论人员则必须学会把这些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上来认识,从形象的事实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追根溯源,从本质上来思考事物。这种思维尽管很艰苦,但获得新见解后的感觉就如同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一样,是非常愉快的。新闻采访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要不断的接触大量新鲜的、形象的但同时也是浅表性的事物,记者如果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时间长了其思维也很容易变得浅白直接,造成一种思维惰性,记者也变成了万金油式的记者。

上面这些好处也正好说明了新闻评论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说,写好新闻评论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它需要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等。新闻评论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光从理论到理论是学不好的。首先必须通过对媒体上已发表的新闻评论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这些新闻评论与现实政策的关系,理解它们立论的角度;其次是通过对诸多新闻现象的分析来训练新闻评论的眼光,寻找评论的切入点;第三是必须多动笔练习,在写作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文笔,演练行文逻辑,创造风格。评论是一种创作,它是有风格的,好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追求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

1、政治性强。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家媒体都是持有政治观点的,这些政治观点最主要是靠它所刊发的新闻评论文章表现出来。当然,媒介用来表现它的政治倾向的方法有很多,但新闻评论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方法。一些新闻媒介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文章并非篇篇都具有政治倾向性,但从整体上看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我们可以通过纵览一段时期内一家媒介所刊发的新闻评论来了解它的办报方针、它的政治倾向等等。邓拓同志1954年在《改进报纸工作》一文中说:“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他要求全国性的报纸要逐步做到对于国内和国际每日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自己正确的、有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评论;地方报纸也要逐渐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能够经常发表评论。

从媒介所刊发的言论来看,政论性言论的政治倾向性最为明显,并且这一类言论在新闻评论中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一类言论主要围绕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它可能是关于重大的政治问题的,也可能是关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或者虽属于具体领域但却是关乎全局的问题等等。新闻评论对这些事情的评论不是着眼于“事”而是着眼

于它的政治意义。杂谈性言论的政治倾向性一般不太明显,但也决不是不问政治,不过是它们多是就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评论,立足点不象政论性言论那么高而已,而不是与政治毫无关系。

2、说理性强。新闻评论与其它论说文相比,面向的读者最广。因此它要求一是立论必须坚实,一要遵重事实,二要遵重科学,违背新闻事实的评论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遵重了事实,但引发的议论却有可能是反科学的,这样的立论同样站不住脚(比如八九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迅速实行私有化,有人就说这种做法很可取,“长痛不如短痛”。而后来的俄罗斯经济危急证明,这种“短痛”是很可怕的,倒是邓小平的“长痛”理论更具合理性。二是说理必须严密。新闻评论与它所附着的新闻纸都是卖给读者看的,以理服人,这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居高临下指手划脚式的评论或大言欺人一语定论式的评论,读者是不喜欢的。三是必须明白晓畅。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广泛的普及性的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就越需趋于直白明了。新闻评论要想引起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从内容到形式就必须是普及性的,要把一些严肃的、深刻的论题用最通俗、最直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搞“吊书袋”,更不能卖弄学问。当然,现在由于受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通俗”、“直白”这些要求与以前尤其是文革以前的要求也已有所不同,主要应以广大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准。另外还要照顾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象知识分子层面,过于口语话的东西反倒引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总之,要把说理性与普及性恰当地结合起来。

3、新闻性强。任何一则新闻评论都是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为由头的。这也是新闻区别于其它议论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也必须是真实的,这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所在。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北京京报馆民国十二年出版)第一章《外交记者之地位》中就说过:“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用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难期公平与适当。”其次,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必须注意时效性和受众的普遍兴趣,这两点也是新闻的要义。徐宝璜在《新闻学》里曾专门谈到评论要以新闻为材料这一问题:“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论之,此理甚明。……访员与社论编辑职务上之分别,即在一则供给新闻,一则对于新闻加以批评耳。新闻既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故详言之,社论第一须以事实为材料,第二须以多数阅者所注意之事实为材料,第三须以最近之事实为材料。由此可见,彼于社论中因发牢骚而无端谩骂他人者,或以四书五经上之句子为题而发挥讲道德谈仁义之空论者,或以类似“西学原出中国考”“中国宜亟图富强论”之题,而做极浮泛油滑之策论者,均属不当,因其非以事实为材料也。”新闻评论必须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为广大受众所共同关心的事实或问题展开的评论,也就是说它必须紧紧把握住新闻价值中最重要的要素——─普遍兴趣来立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使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搅扰视听。再次,新闻是最讲求时效性的,作为针对新闻而发的评论,它也同样要注重时效性,要针对所发生或报道的新闻事实及时进行评论,不及时的新闻评论如同冷饭一样同样不受人欢迎。

这里的时效性还包括一种时机性的问题。一篇评论什么时间发表最能击中要害,或者说最能把话说到读者的心坎上,说到读者最需要媒体为他们出来释疑解惑的时候,这就有个时机的问题,抓准这一“时机”光靠快还不行,还要看准火候,要恰到好处。战国时期墨子曾经说过:“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宋代哲学家杨时在《言默戒》中以鸡鸣比喻言应当其时说:“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孰从而烹之乎?……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杨龟山集》)。从新闻评论来说,言不当其时虽不至于“取祸”,但至少也是无用之言,不能很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徐宝璜说:“至谓应以最近之事实为材料,盖指社会应及时发表耳。既不可延迟,亦不宜过早。因迟则往往于事无济,例如

政府有意与外国订立丧失权利之合同时,新闻纸即发表反对之议论,常足以唤起舆论,使政府不得不打消原意。设发表在合同已签字之后,则挽救已不及矣。况先入为主,仍为极普通之现象耶!反之发表过早,主张今日所万不能行之事,即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至多不过引起纷扰,否则等于赘言耳。”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报道要求客观的叙述事实,新闻评论则以主观的议论说理为主。美国的一专栏作家说:“在我们美国报界看来,记者和社论作者的文章主要不是由体裁来区分的。关键是记者的文章是客观的,社论作者的文章是主观的。换句话说,记者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社论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应当怎样。这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所以,‘社论·言论’版和其它版是分开的,社论部也和编辑部其它部门分开。”新闻评论也涉及新闻事实,但这些新闻事实只是作为评论的由头或论据来使用的。

2、评论以新闻报道或新闻事实为基础,但它是新闻报道的概括与升华。新闻评论既不能发无病之呻,也绝不能简单的重复新闻报道,它应当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深层内涵,提示给受众。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联性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只能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能直陈已见,更多的要靠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会,而读者由于领悟信息的能力以及各自的立场千差万别,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落掉,因而有必要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阅读。二是新闻报道的一些重大事件并没有引起受众的注意,那么就这一事件所做的评论就具有强调的作用。三是一则新闻报道已经引起了受众的注意与议论,但这种注意与议论还处于一种散在的、没有方向的状态,不能形成一种合力,那么这时新闻评论就具有一种组织舆论的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首先,新闻评论是就具体的新闻事实发表的评论,如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魅力,而且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是具体的。我们一些媒介的评论之所以没人愿意看,就是太空泛,镂空画水,不着边际,不是从具体的新闻事实出发,文章自然也无关社会的痛痒。这里“具体的新闻事实”当然也不是机械的指特定时间、地点的“某一个”新闻事实,有时它也可以是概括出来的某一类现象,某一种思潮,也就是不管怎么说,新闻评论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感而发”。

其次,新闻评论要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但它从来就不是就事论事的,就事论事的评论必然是立意不高的。一则新闻事实有没有必要进行评论,这里首先有个选择问题,而选择的方法就是把这则新闻放在社会的大背景、大形势之下进行考察,看它有没有一般性的意义,是否代表了某种倾向,或对当前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等等,这也是一则新闻评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1986年,有人冒充知名作家王蒙,写信给《钟山》杂志社,推荐一篇署名“不一”的小说,1986年12月,一家报纸就此事发表一篇题为《真假王蒙》的文章,对此事大加挞伐,愤言“这是行骗,这是侮辱,这是耍弄,这是犯罪,王蒙要是起诉,谁也无权阻拦。”12月13日,《新民晚报》在“未晚谈”上发表林放的评论文章,对此事也进行了一番评论:

王蒙同志是知名作家,如今又是主管文化的部长。冒名者的动机是很清楚的,骂他一声“实在可恶”,当然没有骂错。

不过,假如我是王蒙部长,我以为对于这类不择手段,渴望脱颖而出的冒名者,也可以用另一种比较潇洒一点的态度来“处理”之。

……

那么,对于这个假王蒙应当怎样对待呢?我以为不妨把那篇小说拿来读一读,如果确实写得好,就写一封真正的推荐信帮它发表。如果是不够水平的,也可以指点他,劝他以后不

必冒名。我相信,王蒙部长的幽默感足以用这种洒脱的方式对待假王蒙,总不至于真的闹到法庭去的。

对比一下这两篇评论,可以说是优劣顿判,前者由于泥于事,因而立意不高,后者的立脚点显然要比前者高,评论角度找得比较好。而且从文章的出发点来说,后者更体现了与人为善的气度,而不是疾言厉色口诛笔伐,这样的评论更容易令读者信服。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一、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评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宣传功能,即表明态度,阐述观点,深化内容。新闻评论要经常就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新出台的一些政策进行评论,这类评论的目的一是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表明态度,营造宣传气氛,二是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进行解释,三是对讲话和政策的内容进行深化。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进行表态和进行解释并非难事,但对其内容进行深化性评论难度就大得多,因为这类评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重复一下原有的内容,评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也提不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但如果为了深化评论而超出了原来的内容,那自然更不允许。这就需要评论人员深入领会文本的内容。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深圳特区报》从2月20日到3月6日,就小平同志的讲话连续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8篇评论:《扭住中心不放————猴年新春评论之一》

《要搞快一点————猴年新春评论之二》

《要敢闯————猴年新春评论三》

《多干实事————猴年新春评论之四》

《两只手都要硬————猴年新春评论之五》

《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猴年新春评论之六》

《稳定是个大前提————猴年新春评论之七》

《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猴年新春评论之八》

这些评论每一篇可以说都紧紧把握住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髓,对深化宣传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对推动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2月21日,针对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2日《人民日报》就此发表社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昨天,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是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和政策的文告,也是中国人民决心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宣示。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以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当前,中国人民正在深入进行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斗争,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两岸关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时候发表这份白皮书,对我们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对于两岸同胞坚决反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活动,对于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李登辉“两国论”的谬误和危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论证了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阐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产生和基本涵义,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表达了中

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说明了对两岸关系中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和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若干问题的主张。整个文件贯穿着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的主题思想。

我国政府自1979年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以来,始终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在两岸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我们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可以谈台湾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等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一个中国原则若遭到破坏,和平统一的前景势必受到威胁。如果台湾出现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那么和平统一将成为不可能,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必要措施,粉碎“台独”等分裂图谋,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同声谴责,也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台湾当局被迫表示不会按“两国论”修改所谓“宪法”和有关“法律”。但是,台湾分裂势力图谋从所谓“法律”意义上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危险仍然存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某些至今不肯放弃“台独”主张的人,一面叫嚷“台独万岁”,一面又说什么要与大陆方面“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妄图用美丽的言辞蛊惑人心,欺骗台湾民众。分裂祖国搞“台湾独立”是走向战争。我们相信,希望选择两岸和平统一的台湾同胞,能够认清谎言,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某些不愿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以种种借口企图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出售或转让所谓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相关技术,某些势力正在活动妄图炮制《加强台湾安全法》。这些事态再次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和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反对外国敌对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将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主席的八项主张,进一步全面发展两岸关采,更加积极地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争取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同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我们希望并相信,广大台湾同胞将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同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结合起来,与祖国大陆同胞一道,阻止分裂祖国、搞“台湾独立”等一切分裂行径,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信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履行对台“三不支持”的承诺。我们相信国际社会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事业。

崇尚统一、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和文化深深根植的民族意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国家和民族根本的大义、大理、大利。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可动摇,统一的神圣目标一定要实现。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

这篇评论就包括了这样两项功能:一是就中国政府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这一事件进行表态;二是对白皮书的内容尤其是“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深化性的阐释。这类评论的写作难度比较大,政治性很强,要论得深,又不能随意扩大论题范围,可谓是“八仙桌上打猴拳”,“|随心所欲不逾矩”。学习这类评论的写作,不妨把类似于上面这些评论文章拿来,与它们所评论的文本进行对刊式的阅读,这样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抓住哪些观点在进行阐述,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从中可以体会写这类评论的要领。

二、组织、引导舆论

对新闻舆论进行科学的、合乎规律的引导,可以有效地作用于社会公众舆论,从而有利于造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而新闻媒体引导、组织和控制舆论的重要手段就是靠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可以通过加工放大把一些局部性的或少数人的意见集中、提高成为一种全局性的、公共性的意见,成为普遍的、广泛的社会意见,来影响广大公众。一个媒介引导、组织和控制舆论的过程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情绪转化为公共意见和情绪,这一切直接体现出媒介的声望和地位。

有一个时期,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情况,社会上曾流行起一种观点,认为高薪可以养廉,从而杜绝领导干部贪污腐化问题。针对这种观点,《人民法院报》2000年2月曾刊载赵化南《贪官究竟缺什么》一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全文如下:贪官究竟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贪污、受贿?对这个问题,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说法叫贪官缺钱,意思是工资待遇太低,难以维持生活,只有实行高薪才能养廉。清朝雍正之后,最高统治者确立了一种廉银制度,对外放官员除年新之外,另加一项“养廉银”,其数量相当可观,往往比年薪高出几十倍。这种企图改暗刮为明补,借此以改良吏治的良苦用心,并未取得什么实际效果。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吏,岂能以“养廉银”这样的“厚禄”为满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则民谣,就是对晚清官场腐败现象的绝妙讽刺,也是对“厚禄养廉”实际效果的最好注脚。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没有哪一个是因为工资不高、生活贫困而走上腐败邪路的。原湖南省涟源钢铁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焕威,从 1992年9月至1997年7月,单独或伙同情妇先后39次收受贿赂310万元之多。在庭审所作的“最后陈述”中,宋谈到自己堕落的原因之一是工资收入无法满足其生活,想在退休前捞一把。可是他要满足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灯红酒绿,是纸醉金迷,是嫖娼狎妓。他供养的两个情妇,一个不到三年时间给了93万多元,另一个不到一年时间给了52万多元。工资再高能满足他的这种“生活”吗?这些人的待遇再“丰厚”,也不可能遏制贪婪的私欲,他们还是要利用手中权力,疯狂地吞噬国家财产。当然,最终也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

由此可见,贪官们缺的并不是钱,缺的是德。“国之败也,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所以历代正直的官吏都十分重视品德修养,一旦道德堤坝被冲毁,人的鉴别力、抵抗力便会迅速减弱以至丧失,不当贪官那才是怪事哩。

还有一种回答更为深刻,一个贪官的母亲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据史书载:隋朝时,高颖做了宰相,权倾朝野。当时隋朝的江山似大厦将倾,政权笈笈可危。然而高颖却只知道对皇帝曲意奉迎,整天陪着皇帝四处游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有一次,他又要陪皇帝外出游玩,临行前问母亲家里缺什么,以便外出带些回来。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自从你做官以来,家里什么都不缺,你富贵已到顶了,所缺者,惟砍头一项!”“贪官惟缺砍头”,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堪称惊世之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古往今来,哪个贪官能有好下场?当年的刘青山、张子善,前几年的管志城、阎健宏,最近的戚火贵等,不管当初如何不可一世,到头来哪个没有补上“砍头之缺”!可见,“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不贪为宝”这些至理名言,为官者还是应该铭记心头的。缺什么也别缺德,少什么也别少“砍头”。

三、开展舆论监督

由于新闻评论具有强大的组织舆论的功能,因此,它也是进行舆论监督最有力的武器。早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就作出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论述。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报告中都持续强调了舆论监督的重要,随着我国新闻媒介的发展以及政治改革的深入推进,媒体的新闻评论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如此“控负”是在向舆论监督公开叫板

新华社9月17日的一篇报道,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新名词:“控负”。“控负”的含义是“控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负面报道”。报道说,因为有些地方官员感觉“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专门成立机构,主要任务是“控制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任何一个地方,不出现负面新闻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修正错误,从源头上防止负面事实的发生,这样的“控负”是应当的,老百姓是认可的。但是,在有些地方,他们是怎样“控负”的呢?

新华社的报道列举了几种方式:为了“控负”,相关人员常常“无可奉告”或干脆不接电话;一旦记者采访的内容有负面的东西,他们便“贴身”跟随,明为“协助”采访,实是干扰采访;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负面新闻曝光前获得消息,以便有时间动用各种关系去“灭火”;用金钱、贵重礼品收买记者等……

以上种种,大都属于“暗箱操作”,上不了台面。还有一种,是“明”的手段。新华社同日还报道了浙江临海市公开对抗舆论监督的事件。7月4日,新华社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台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此文是“不负责任”,接着,在市里的统一布置下,当地报纸在头版用整版篇幅以《教育,临海的一张名片———我市教育发展纪实》为题,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予以回应;当地电视台也挤出黄金时段,长时间宣传临海教育的“辉煌成就”;还要求当地职工对记者采访“不要乱说话”,如果谁把问题捅出去,就要“严肃处理”。无论是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还是“以本地媒体对中央媒体”的公开对垒,其目的都是想通过各种手段掩盖真相,把舆论监督消弭于无形,其结果,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说,“也许一时掩盖了自己脸上的灰尘和疮疤,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仅会害了自己,而且会影响社会公正,甚至毒化社会风气”。

中国目前的舆论监督,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正因如此,中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要“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进一步扩大”舆论监督,表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离不开舆论监督,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政府的刚性要求;目前这些监督还不够,还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负面报道”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比如对之前SARS的报道,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负面报道。”

的确,判定什么是“负面”,什么是“正面”,标准只能是看这个新闻“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报道正面新闻一样,报道负面新闻也是媒体的职责。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会在版面上和节目里全部充斥负面新闻,但也不会把所有的负面新闻拒之门外。对政府而言也是如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是正常的。人们不会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政府的成绩;但同样,即使不让媒体不报道,这些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脸上脏了,赶快洗掉是正途,不要只是想到砸碎镜子,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新京报2005年9月19日)

四、指导社会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趋纷繁和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信息量也骤增,受众已不满足、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大量表面的、零散的信息,而是需要经过综合之后发布出来的本质性的信息。另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议论纷纷而又莫衷一是的新问题、新现象,受众也需要媒介能够及时提供一些权威的意见性信息,这种需求有时几乎演变成了一种

依赖性。新闻评论对社会生活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解释、认识功能。通过对一些新闻事件的分析让人们明白其现实的和长远的影响,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供给人们。二是导向、教育功能。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或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规范,宏扬正气。

倡导汽车文化,厦门可以先行

北风

案头上摆着两张报纸,一张是4月22日的厦门日报,报道2008年第一季度厦门发生的交通事故情况,通栏的大字标题是《九成事故因机动车违法》;另一张是4月21日的《厦门晚报》,该报正策划推出《绅士驾车》系列报道,是日的报道题目是《女子扶着老人慢慢走,车在后面默默跟》,文章用生动的事例讲述着我市一些“绅士驾驶者”礼让行人、文明驾驶的行为,读之令人动容。

这几年厦门汽车猛增,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一系列烦恼: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大幅上升等等。其中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例如不礼让行人、违法变更车道、超速行驶等行为最为市民诟病,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前几天,我的一位日本朋友来厦,晚上驾车带她从天竺山公园赶往市区。由于天色已黑,路上的车都亮灯行驶,而对面来车有许多都打开了远光灯,有些车灯还是超亮的氙气灯,会车时晃得我眼前一片白茫茫。我忍不住遣责这些驾驶员没素质,这位日本朋友看到这番情景,亦感慨地评论说:“中国虽然进入了汽车国家,但却没有形成汽车文化!”

什么是“汽车文化”?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由诸多很实实在在的行车文明行为构成的:汽车礼让行人,斑马线前减速行驶,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这是汽车文化;遵守交通信号、遵守限速规定、不违法变更车道等,体现出对法律的尊重,这是汽车文化;行车时不抢道、不长时间占据超车道、不频繁地变更车道、不“见缝插针”地行驶,礼貌让行,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驾驶道德,这也是汽车文化。总之,规则意识和礼仪意识,这是构成汽车文化最基本的两点。

厦门的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市民文明素质很高,有很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例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抱小孩的旅客让座行为,乐善好施、济危扶困的行为,以及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行为等等。那么,在建设汽车文化上,厦门是否也可以在全国率先倡导一下、给全国其它城市做个示范呢?我想厦门是有这个社会文化基础的。如果政府部门以及新闻媒体能够联合起来倡导一下这个议题,以厦门市民的文明程度,相信一定会大旗一举群起响应的。

思考与写作练习

一、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二、围绕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搜集相关的新闻评论,分析一下新闻评论的功能。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重点

上编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2、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可以说是有形的意见。 3、新闻评论作为政论性的载体,其首要的特征是新闻性。 4、新闻评论学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政治性。 5、新闻评论说理分析的切入点主要有理论捆、政治、政策、思想。 [简答] 1、新闻评论主要有那些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那些?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有: (1)新闻性 它有表现为: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发表意见;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具体表现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 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面向广大群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3、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 (1)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却中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择] 1、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是选题和立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评论写作而言,讲的就 是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 2、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论题。 3、立论要做到新颖的前提是准确。 4、新闻评论若能及时地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其立论就有前瞻性。 5、引语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论据。 6、立论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7、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预见性。 [简答]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六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 七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 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和讯博客纪文波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评论:指出客观事实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按体裁可分为:社评、述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等。 按媒介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 按对象分:时政、经济、法制等 1、新闻评论学的内容:它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新闻评论的特性、功能、运用,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发展,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种评论体裁的不同特点等。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评论相对于事实报导的优势: A、更为深刻。信息的层次深、说道理有智慧,反映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规律、原则。 B、更为明确。评论的意见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态度明朗 C、独特。追求个性化,包含个人的感情、见解、看法,有个人特点,不求同,但求异,提供个人独特的视角。 D、概括性强。作为一种意见信息,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观点比较抽象,具宏观性。 4、评论与报导的关系(二者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报道是主体、基础,评论是旗帜、灵魂。) 区别: 报导 内容:客观事实的真相,强调受众对事实的理解、认知 方式:通过记叙讲清事实,用细节表达情感、意见 目的:传播信息、满足未知 情感:中立、客观,将意见和观点隐藏于报导之中 思想:平和、稳定、含蓄的 深度:表层事实 评论 内容:基于事实的分析、评价、议论,强调对事实背后的原理、规律的发掘 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采用概念、判断等逻辑方式,形成意见 目的:使新闻的内在思想得以引申、升华、引导YU论,弄清本质 情感:干脆、直接、酣畅淋漓 思想:立意高、视角奇、观点新 深度:触及思想、制度本质 联系:A、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深化普及 B、作为新闻体裁,二者都要求客观、公允、有的放夭 C、二者都是新闻媒体宣传报导的主要形式 D、都必须讲求新闻性、真实性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浅谈我的新闻评论观 新闻评论是所有新闻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环,不似通讯、消息等新闻文体要求高度客观,新闻评论只要是立足于事实,其所言不受诸多限制,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寻章摘句,亦可以高瞻远瞩,只要文责自负便可。 新闻评论形式自由,从长短来讲,可以寥寥几百字,就事论事、点到即止,这类评论的特点是一针见血、以语言和观点取胜。评论也可以洋洋洒洒几千字,以小见大、分析鞭辟入里,这类评论则以缜密的思辨和旁征博引取胜。而无论哪一种评论都离不开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以及良知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评论更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高屋建瓴的气魄和能力。离开这些,新闻评论就不免隔靴搔痒、言穷气短,令读者观后或不以为意或一笑置之,起不到引起思考和讨论的作用。从这点来讲,虽然评论较一般新闻自由性强,但写好评论绝非易事。从事实到观点的选择、提炼和表达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一般来讲,要有重要的事实,新颖的观点,以及成熟的表达。 事实是一篇评论的由头,事实的发生是客观的,不需要有人为的提炼和修饰。评论者只需做出选择即可。评论选择的事实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记者报道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的事实,也就是平时所说“热点”和“焦点”;另一种是并未得到公众的注意还未形成舆论的事实,可以看做“冷点”,通过有力的评论让这些事实

18 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无论哪一种事实,都是与人民生活和福祉息息相关的。“激 浊”一文关注的便是 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 件,一个倒在车轮下的两岁女童经历了肇事者的逃逸和 个路人的漠然,最终被一个拾荒者救起,却仍然没有能够生 还。这一事件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正因为我 们处于一个社会变革、信仰流失、价值观重塑、人心浮躁和 焦虑的时代。小悦悦事件的震撼让很多人暂停了忙碌求生的 脚步,回视灵魂深处的一抹阴暗和深藏的人性光明。这是事 实的力量,这样的事实让拿笔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和 写作。 新颖独特的角度、深刻有力的观点无疑是一篇评论的核 心。没有好的观点也就无所谓表达。观点的选择要建立在公 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之上。我坚定认为只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评论,玩世不 恭的调侃读起来有趣却容易流于肤浅,当然我指的不是表面 上的玩世不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些名人包括司马 迁都是在痛苦中“有所郁结”,从而“发愤”著书,为世人 留下宝贵遗产。同时,严肃而庄重的态度会感染读者,让读 者感同身受。 一个新闻事件,头绪万千,有的人会觉得事实就摆在那 里找不到什么观点,有的人会觉得思路太多不知选择什么角 度。此时观点的提炼便是要在芜杂的事物中找到观点的突破 口。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一、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二、如何根据所给材料以某种角度写新闻评论? 一段先简要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二段分析这种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即为什么; 三段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分析事件的内在层次和背后反映的社会意义,即是什么样; 最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提出畅想,即怎么样。 (写简单的新闻评论的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闻事件;第二部分:说明事态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具体说明社会反映。) 三、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 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其他祝福语】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 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1、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2、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时事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

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新闻评论写作》名词解释应试题集

《新闻评论写作名词解释应试题集》 1.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题材。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2.选题:就是选择素要评价的事物或素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只要是指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3.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4.由头:所谓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典型又恰当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 5.新闻评论的标题: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用以提示文章内容的简短文字。新闻评论的标题是概括或提示评论的议论范围、中心论点或基本倾向的简短文字。 6.易字法:是使用成语、俗语的第一种做法。是指将约定俗成的成语、俗语、古语等加以改造,用易字的方式,或凸现新的矛盾,或提出新的见解,以此引人注目或发人深思。 7.谐音法:是易字法的特殊形式,即选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换成语、俗语中原有的字,使其在具有新的词义的同时别有一种新的意趣。 8.比喻法:是一种用某些具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描绘想要说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使表述更为生动、鲜明。 9.比拟法:是一种借助于想象力把物比做人或把人比作物的修辞手法,以使标题更具活力或更显新奇。 10.对照法:是一种将两个悬殊巨大的事物、矛盾、现象、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比对、形成反差的修辞手法,用以突出标题开阔的思路和辩证的态度。 11.回环法:是一种在词语或句子组合过程中通过有意的颠倒或重复,使其首位呼应的修辞方式,以使标题在“回文”与“连珠”中,别有一番妙趣。 12.寓虚于实:也是虚实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说理方法。它不是通常采用的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一种寓理于事,寓思想、见解道理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叙述之中的论述方法。13.算账说理:正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而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14.折合算账:所谓折合算账,就是将一个事物的量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从而缩小数字与读者的距离。 15.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正确理解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16.论辩交锋法: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17.虚实结合:即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讲,虚实结合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18.归纳式结构: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一般先摆出作者的观点,

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 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新闻评论写作

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美”的探析 于孟晨,汪湘 (西安邮电学院报刊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美化版面是组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美的版面,使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吸引读者去阅读内容,并且更好地接受内容。反之,会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不愉快甚至厌恶的情绪,从而不愿去读它,即使勉强去读,效果也大为减弱。因此,美并不是版面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构成一个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版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版面美化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版面的精美是报纸办“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张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文字和图片的精彩、优美高雅的版面设计可使报纸的视觉形象充满魅力。尤其高校校报版面小,读者对版面哪一部分都不会忽略,一条条装饰纹线,一幅幅图片和插图,一行行不同内容的文字,以无言的形式美,传达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达到愉悦读者心灵和美化版面的效果。版面设计在形式美上还具有供读者欣赏的功能,通过围、隔、空、叠等关系互相穿插,构出一个个可供欣赏的空间,编辑的风格也通过版面设计直接传递给读者。所以,很有必要对校报版面设计作一探讨。 1版面设计既要内容美,也要形式美 内容美是报纸版式设计的灵魂,是编辑理论水准、政策水平的反映。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党政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作为校报编辑要以校报的总任务和特定任务为依据,凡是与当前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相联,师生员工普遍关心,具有指导意义的稿件都是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安排时应放在重要位臵。因此,编辑稿件时应精确及时、主次分明地选取见报稿件。与此同时,编辑人员还需反复琢磨,如一个结构巧妙的标题,一句意味深长的妙语,一段隽永的文字,一张好的图片,这些都能使读者击节称赏,玩味良久。再比如,花絮新闻常常撷取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是满足读者多方面信息需要、丰富版面、增强可读性的好形式,以此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稿,编辑根据稿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正确恰当地安排它们在版面上的位臵,按稿件的新闻和宣传价值区分主次,排出先后顺序,使稿件在版面上的位臵“各得其所”,彼此又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浑然一体。 所谓形式美,就版面设计的形式而言,是编辑遵循编辑学的一些基础理论,运用一定的编排技巧和手段进行的使版面以美制胜的创造性劳动。即版面要美,在端庄大方、多彩多姿中体现出清新、活泼、大方、气派的视觉效果。只有版面设计美,才能唤起读者阅读欲望,抒发读者美感情绪。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1和谐 报纸同一版面、对开版面,线条与线条、字号与字体的和谐,文章篇幅大小的和谐,色彩对比度的和谐。报纸多为黑白板,应注意黑白密度对比和谐,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 1.2标题醒目 标题在编辑刻意制作后,不同的版面要选择不同的字型和字号的字。只有标题醒目才能吸引人,要闻版要庄重醒目,综合新闻版要明快、清新,理论版要气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评论主题直接表达其对新闻信息意见的判断活动 新闻评论的特性 1基于专业学术评论之特性:①以新闻信息为评论对象(根本特性)②公共性新闻评论的对象选题是公共事务,是评论主体对以人为中心的公共事务发表的意见③时效性这是新闻评论在传播层面多表现出的特性也是评论对象特性的必然要求④传播的有效率性有用最少的时间空间和物力,明确传播,受众理解接受有用的意见信息,这是由接受者和媒介特点决定的。2基于新闻报道比较之特性:①传播内容不同: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传播评论意见②传播目的不同:新闻报道引导受众想什么;新闻评论引导受众怎么想③传播追求不同:新闻报道追求真实性;新闻评论朱秋真理性即观点评价④表达方式不同:新闻报道是客观叙述;新闻评论是逻辑判断。 优质新闻评论的维度 1坚持表达社会良知,公众利益,和建设性的评论为终极目的,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向好。2评论对立公正,坚持真理,理性,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3评论对象关于公共利益不得涉及个人隐私4评论的新闻事实应该是真实的5选题赋予评论价值且源于评论对象6观点新颖独特深刻论证严谨以理服人7表达平易简明收受效益高8从媒介特点出发,充分有效利用相关元素,以评论形态赋予个性。 新闻评论主体的特征:在终极意义上,不是个人主体而是法人主体新闻评论主题是某种力量阶级阶层组织等的“代言人”。 新闻评论者的修养: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勇气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赋予热情和激情。2勤于思考和实践,善于发现形成敏锐的洞察力3系统化的相关知识(事实、原理、技能、人际知识)4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5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①宏观:哲学逻辑学②中观:一般科学理论③微观:专门的科学理论6树立正直法律观念7精通新闻评论义务,构建新闻评论范型(体裁,立意,选题,语言)8用于应对挫折孤独痛苦。新闻评论对象特性:新闻信息与其所依附的实体,并不构成必然的永恒的关系,只有当实体的某方面属性在特定的时空下成为新闻信息时,才成为新闻评论的对象。 新闻评论选题的辨析:1选题:确定新闻评论的评论角度2评论对象3论点观点判断4标题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影响人数的多少,空间范围的大小,时间长短,实际利益的强度。2新颖性:非常态变动的,受众未知或不可能深知的,别人未论及的。3冲突性:可能或已经出现两种以上的判断,且与其他人的相冲突。4接近性(利益情感空间):媒体地域范围内感兴趣的论题,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因素特征。5迫切性6符合媒体定位7与评论主体的学识能力匹配8论题蕴含于新闻信息中而非臆想9传播媒介承载能力。 基于人与对象关系之选题类型:1事实性:有关对象自身属性的选题2价值型:有关对象与人的关系的选题3综合性:结合两者,但选题必须相关。 立论的要求:1求真,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揭示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或先进的价值关系2求新,新闻评论的论点不同于普通的观点或流行的观点3求深,挖掘新闻评论对象本质的规律与价值关系4求远,对评论对象未来趋势的揭示。 标题的要求:1标题应与评论内容和风格相符2追求所表达信息的确定性3用最少的符号传达新闻评论的核心内容4具有吸引力(受关注的对象,问题,新颖,故意含蓄,幽默醒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是用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真是命题确定另一个新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直接、间接、事实、理论) 论据的要求:1没有争议2与论点相关3可靠4新鲜 论证的方式:1立论:直接论证2驳论:揭露他人的谬误。反驳方法:1反驳论点:直接间接2反驳论据3反驳论证

新闻评论写作整理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概念:是一种政论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地位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相互配合,可以鲜明地强调报道的主题思想,指出新闻事实的思想政治意义,进而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 一、新闻性2、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评论特点二、政治性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1、面向广大受众 三、群众性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一、引导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二、监督的作用 三、表态的作用 四、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 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 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 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 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论题从哪里来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 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1、针对时弊,对症下病 一、立论的针对性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1、论题的新颖 2、见解的独到 立论的基本要求二、立论的新颖性3、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 4、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5、交锋中闪现亮点

关于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

关于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 闽侯四中何侃 说明:新闻评论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社会,了解民生,能对所发生之事亮明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并以犀利深刻的语言纵横捭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达到鞭挞时弊,弘扬正气的社会效应。 新闻材料, 深圳住人集装箱很“温馨” 广州日报讯:2010年3月,面对深圳楼市每平方米接近2万元的均价,集装箱住宅这种超低租金的“住房”吸引了农民工、底层市民,甚至穷困大学生的视线。1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住人集装箱生意红火

住人集装箱是活动板房的一种。陈经理是一家住人集装箱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种住人集装箱以工地租用给工人居住为主,也有一些私人购买和租用的情况。另一家同类企业的张经理则告诉记者:“我们收到的订单已经积压40多个了,忙不过来。”住人集装箱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3米×6米的集装箱,出租价格是6元/天,一个月仅仅需要180元,一年也就2160元。如果要购买,每个售价1万元,还可根据买家需求订制。 谁在“蜗居”集装箱 集装箱房最大的客户是建筑工人。一个18平方米的集装箱房里,可以放5张铁架床,最多可住10人。 除居住外,集装箱房还可做办公室、会议室,甚至厨房。 在鹤州附近,记者见到一户蜗居在集装箱房里的家庭,一家3口,以收废品和打工为生。两个房间做睡房,另外还有堆放杂物的房间,厨房、厕所则是在旁边另外搭建的。据主人余阿姨介绍,他们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之前都是盖铁皮房,总被当成违建拆掉,最后他们只好和村委会签协议,租下那块地,然后花1万多元买了个集装箱改装成房子。 深圳一高速路入口旁也有一个集装箱“蜗居族”。 居住在这里的是老王一家。 老王告诉记者,集装箱是花1万元买的,地是租的。选择住集装箱,老王看中两大特点:安全、方便,而且万一哪天想换个地方做生意,随时可以搬迁。 议论文“住人集装箱”怎可能温馨 (题目用反问句式,旗帜鲜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尽在其中。) 1、引入材料:(定向裁剪,概述材料) 近日,媒体曝光了深圳的一大奇观,即“住人集装箱”。从深圳东边的盐田、布吉到西边的民治、福永,沿着公路走,一路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广告:“住人集装箱,每个每月6元”。面对深圳楼市接近2万元的均价,这种超低租金的“住房”开始慢慢进入人们视线。据了解,租住的多是工地民工、底层市民和贫困大学生。(见《海峡都市报》2010年3月19日A25版)这种住人集装箱国外早已有之,在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可以找到。前几日 笔者看了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沾沾自喜地介绍日本的住人集装箱,并从图片进行对比,大意为深圳的住人集装箱在大小上还强过日本,实为无房者的“温馨小屋”。 2、分析材料:(分析材料,予以批驳)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不愿意拥有这样的“全球化”眼光,很多欧美国家都有,并不等于住人集装箱就是值得提倡和追求的。住人集装箱可以变身为“温馨小屋”,只不过是贫困人群的自我安慰(直指要害),正如报道中的租住者所说:“冬天冷,夏天热,如果买得起房谁爱住在这里(反问、引用论据)?”以国情来看,深圳开始流行的住人集装箱随时都有可能被认定为违章建筑,然后城管依法拆除,居住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更何况,它还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列举住人集装箱之弊,对“温馨论”者予以批驳)。

新闻评论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新闻评论 【绪论+第一章】 1新闻评论的新态势有哪些? (1)报纸:由评论专栏向言论版的扩张,中媒竞争逐渐进入“观点时代”,致使言论版竞争更火热,国内都市报(含晚报)都开设了时评版; (2)网络评论的兴起,有力拓展; (3)评论作者的“四位一体”格局:本报评论员的职业写作、写手的准职业化写作、有感而发的公民发言、专业话题的学者发言; (4)评论生态出现多样性:评论形式、规格、结构、比重呈多样化,时评化特点与日俱增; (5)未来新闻评论前景——网络评论情绪化、通俗化,报刊评论专业化趋向、电视评论正本清源。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哪些? (1)论题的新闻性 a现有新闻再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b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 特性 ①强烈的时效性:新事件、新现象、新话题。 ②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有的放矢、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良社会风气,错误思想言行,认识的盲区与误区,忽视的精神与行为,思想的疑虑与偏见等。 ③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要求切合实际、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④对新闻事实的依托性:常以新闻由头挑开话题,以当前的事实为依据展开论述。 (2)论理的思想性 包含三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怎样说理。 ①就实论虚:摆事实,讲道理。 ②价值观念: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③政治色彩: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体现出一定的政治立场。 (3)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评论主要面向广大受众,抓住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发言,关注公众问题构建公民社会。 公众性: ①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 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③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④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3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区别 (1)反映内容不同:新闻报道反映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强调知,作用于受众的眼;新闻评论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直接阐明,作用于受众的心;(2)写作目的不同:新闻报道是为了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还原现实;新闻评论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评论现实; (3)表达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清楚第一;新闻评论“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明白第一; (4)传播要求不同: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为基本条件;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4新闻评论的功能 (1)解惑示趋:针对新闻传媒的受众就某个时间或问题上所产生的思想疑惑和顾虑,及时帮助读者释疑解惑,进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趋势;

二、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以及深度报道的比较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内容:新闻报道:“知”“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感”“悟”对事实的观点看法 写作目的: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形成舆论。新闻评论:释疑解惑“说长道短”“一吐为快” 表达方式:新闻报道:记叙为主,讲清事实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写作要求: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以讲清“五个W”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做到以理服人 地位:新闻报道:主角新闻评论:灵魂和旗帜 总之,新闻报道以摆事实为主,新闻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这一?报?一?导?,各司其职,构成新闻工作?摆事实、讲道理?的全过程。有?理?没?事?难以接受;有?事?没?理?看不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理论文章指发表在学术版或理论版上研究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科学论文。 与新闻评论相比,它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联系: 都属于议论文范畴,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区别:新闻评论 1、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比理论文章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新闻现象提出问题,说明道理。它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阐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通过评论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文章: 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比较 什么是深度报道 《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 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时间:采访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地点:不仅包括现场,还包括‘现场’延伸或涉及到的地方; 人物: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 事件:一方面对事实本身的情形,细节要尽可能做详细采访,对相关联的事实也应进行采访;深度报道: 把主要精力放在和上WHY和HOW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估计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