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许琳(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心理学与文学》一书集中论述了荣格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其中包括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解读、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的心理学阐释等的一些论文,例如《心理学与文学》、《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毕加索》、《曰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等。本文将在此书的基础上,根据荣格所提出的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来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柯】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批评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曾论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荣格以其独具特色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将"原型"概念与文学艺术的象征、神话和幻觉等深层意象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等联系起来,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艺术本质。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进而被应用于文学艺术批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荣格理论的全部。

在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主要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为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构成个人无意识的多为一些曾经意识到,但之后由于受到压抑或者遗忘等原因而从意识领域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是从未出现在意识中的,其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其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比如在原始宗教艺术中,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会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应用花朵、车轮、太阳等意象,这些意象并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是体现了一种有内心经验而产生的幻觉,这就表明了在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可能是有其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个人无意识是以"情结"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集体无意识" 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作为一种与生倶来的心理模式,深深埋藏于心灵之中,它并不是人类的生存经历在记忆中的表象,它也没有较为清晰的图像,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经过后天经验的刺激来显影的照片底片,由于无法出现在意识领域中,因此它常常是以梦、幻觉、神经症等形式得以表现。荣格毕生致力于研究"原型"理论,并总结了很多"原型",其中包括有英雄原型、太阳原型、巫术原型、上

帝原型和出生原型等十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四种,其在人格结构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个体在人格结构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同样会有所不同。荣格主要是将"原型"与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相关联,把它看作是人类全部心灵经验的结晶。

在荣格看来,原始意象是理解"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概念的一把钥匙,而且由于它直接涉及幻觉与艺术想象、神话与艺术创作等,因此它也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文学艺术思想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来源于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他们本身不过是在这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心理结构的产物。因此,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了人类无意识的心理内容,就如同毕加索的画作,荣格认为其是一种"非客观艺术",因为其作品内容并非来源于外部现实世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经验与幻觉,而这种幻觉就是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

二、原型理论与文学艺术

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荣格对《浮士德》、《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尤利西斯》等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分析与论述,其依据的主要就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

1、文学的本质在于表现"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荣格文艺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原型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此来补偿现代人苦闷、冷漠的灵魂。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认为在荣格的理论中,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某种超越了个人性的东西,它不是一种个人无意识的表露,而是作为一种超越了人类意识经验范围内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当然这种象征并非是一种寓言,而是一种表现,对一种尚未为人类认识清楚但却根深蒂固的存在的表现,就如同《浮士德》所象征的是一种碰触到德国人灵魂而发出回响的东西,它活在每个德国人的灵魂里,而歌德就是促成其诞生的"集体的人"。

荣格曾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一种罪孽。"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荣格要求艺术家要超越个人生活的限制,摒弃个人冲动,顺应集体生活之流,即集体无意识而成为一个"集体的人",作为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人,他也将会是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

2、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荣格认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其创作的冲动和激情主要来自于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绪",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人,而只是它的工具或者说是俘虏。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来源于潜意识本能和性欲不同,荣格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但这

种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也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它不是通过个人对真理和正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人类生活中成长起来,而是先天根植于无意识深处并从其中获得全部力量的。因此,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是要深人生活,而是要回归到内心世界,返回到人类灵魂的故乡--集体无意识。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获得灵感与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并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

同时,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也是发源于神话、宗教、幻觉等的,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如《浮士德》和《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和医生的形象就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型。艺术创作不仅源自于"集体无意识" 和"原型",而且整个创作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外显化,即文学创作就是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始意象,并对其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从创作素材来源的角度来看,荣格将艺术创作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心理的" 一种是"幻觉的"。"心理的"创作素材来自于人的意识领域,例如激情体验、人生的教训以及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等。在这样一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工作只是解释和说明意识的内容,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的必要经验及其永恒循环往复的悲哀和快乐,这类主题并没有给心理学家留下任何东西。就如同《浮士德》第一部中甘泪卿的爱情悲剧一样,它已经自己对自己做出了解释,因此就无需心理学家对其进行分析了。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类似题材,如爱情小说、犯罪小说、抒情诗等。而"幻觉的"创作模式的表现素材已经不再是为人们广为熟知的了,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他仿佛来自于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⑥这种素材在各个方面都已超越了人类的情感和理解所能把握的范围,比如《浮士德》的第二部、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奥林匹斯之春》等都有这种体现,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深刻地把握了人类深层无意识中的东西,不是艺术家个性化的意识表达,而是在原始意象基础上的一种深层体验,具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能够吸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此荣格认为这种状态下的艺术作品更高尚、更具有艺术价值。

3、文学作品在于追溯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给人以补偿

荣格认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物质生活不断丰裕,但精神层面却相对处于停滞状态,这种远离灵魂故乡的状态,以及与本性中的神话、幻觉等的疏远,使人们难以寻求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人类普遍处于混沌、迷茫的状态,产生一种"无家可归" 的感觉。因此,荣格认为心理学是帮助人类回归灵魂故乡的最佳担当,而改善这种状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追溯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然后从灵魂深处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象,从而从中感受人类集体的情感体验,慰藉心灵,由此而获得一种补偿与调节。其中,幻想作为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是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心理平衡与补偿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过分地压抑幻想,则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调和精神崩溃。

同时,由于荣格过分强调无意识的强调作用力,而忽视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而这种认为艺术具有纠正时代偏向、补偿调节人类生活的观点又在

一定意义上将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连接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作品的原型分析

《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有几篇对文学作品的进行原型分析的论文,充分体现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1、尼采的作品

尼采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直至今天仍备受争议,而"酒神精神"作为尼采哲学的根基,也一直跟随着尼采思想的步伐。在论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中,荣格对尼采的作品和思想做了一定的分析。

尼采曾自称"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因此在尼采的作品中这种酒神精神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如在查拉图斯特拉身上,尼采就唤起了自我的再生,借那几乎是荷马时代的崇高精神传播和宣讲了他自己的"狄俄尼索斯"似的启蒙与狂喜。对于尼采来说上帝死了,就是一种信仰的声明。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是一种沉醉的心理状态,意味着无拘无束的本能的解放,而日神精神是一种梦境的心理状态,代表的是一种规范、数量和界限。在荣格看来,艺术是具有调节和解救功能的,在酒神状态下,人们的原始本性控制着自我,使其失去个性而融合于集体因素中,通过这种形式放弃了个体的目的与愿望而成为具有集体无意识和"种族特质乃至自然本身"属性的人。而且从种种迹象看来,酒神精神也带有一种图腾的性质,它与神秘祖先和图腾动物具有相关性,且一直都发挥着一定的宗教作用,但是在尼采看来,这种宗教性的观点是有所忽视的。

同时,荣格认为尼采属于是内倾型的直觉诗人,因为他的作品是以一种超群出众的艺术直觉写出来的,且这种直觉基本上是通过内部媒介看外部现实世界的,有时甚至会不惜牺牲现实。当然,在荣格看来,尼采在发病之后的部分创作更具特点,但是由于需要照顾到美学和道德方面而遭到了破坏是值得惋惜的。

2、《创造的赞美诗》

这篇论文主要是分析的关于米勒小姐的一首梦诗,在论文一开始荣格就说了一个观点,即"当人们让无意识说话时,最隐秘的东西常常会脱口而出--那么即便最琐屑的事情都包含着意义"。虽然在开头的引用中米勒小姐讲的多为一些琐屑的细节,但是荣格正是在这些琐屑无聊的细节中看到了其包含的深层意义,也正是在这些琐屑的细节中找到了部分的原始意象,如关于"歌手--唱歌的晨星--声音之神--创造者--光之神--太阳之神--水之神--爱之神"的联想链,这一联想链是符合《创世纪》中的"创造语"具有一致性,而且与其它典籍中的说法也相契合,都证明了声音为第一创造物的观点,与米勒小姐的联想链具有一定的相

关性。而且,米勒小姐的意识印象也与《失乐园》、《约伯书》中的一些内容具有关联性,比如米勒小姐恍恍然而有

所失的感觉与《失乐园》中伊甸园由于蛇的诱惑而将人类逐出投放到现世劳役中的感觉具有相似性,而且也与约伯的经历有一些类似性。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米勒小姐的表现意味着重压在灵魂上的情结都被有意识的转卸到上帝意象那了,她无意识创作的这首宗教颂歌取代了爱情问题的位置,而且素材也是来自于内向力比多所复活了的回忆。在这过程中,力比多被替换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而且这个有着象征性的东西又被变成了某种替换物,由此其以一种间接的方法将隐藏的情结暴露在阳光下。

四、对原型理论的评价

荣格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正如玛丽o路易丝o冯o弗兰特1972年在《荣格:他的神话与我们的时代》中曾评价道:"荣格的工作囊括了如此众多和如此不同的兴趣领域,他所产生的影响,迄今只能说刚刚开始。……荣格是如此领先于他的时代,以至今天人们也只能逐渐地追赶他的种种发现。"同样,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理论中,荣格将视角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用原型诠释了人类文化,这对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意义

荣格的心理学思想关注的是某种象征和代表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的东西,直指人的灵魂深处。从这种观点出发,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阐释对于深入探讨精神世界和人格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荣格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以现象学方法论为立场的,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视作一种客观真实的精神性存在,从根本上拓展了人美精神世界的范围和深度,并从根本上维护了人类精神的价值。

荣格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用了很多关于神话、象征、梦等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

2、局限性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荣格并不是以正常人普遍的精神现象为对象的,而是研究分析精神病和神经质患者、以及宗教象征、幻觉、星相学等而得出的原型理论,这种对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忽视引起了逻辑上的缺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次,在原型理论中,荣格过分强调无意识的强大作用,而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艺术家只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工具而已。

最后,这本书是以荣格论文的形式呈现的,而且荣格在写作过程中也多是

凭直觉随性而撰写的,不免让文章显得晦涩难懂。而且他的论文中含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把过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纳人集体无意识中,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不符合心理人类的心理现实。

世界上并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有的只是对现实的不断求索和深切关怀。恐怕这正是荣格及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的最迷人之处,尽管他的理论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但这种以历史的和心理学的眼光研究文学和作品,从而解读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方法,也正是原型理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瑞士]卡尔o古斯塔夫o荣格,著o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o三联书店,1987: 124, 9, 140, 128, 236, 179.

[2] 叶浩生,主编o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24.

[3] 申利锋,著.荣格原型批评理论论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28(3).

[4] [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著.看哪这人[M].张念东,凌素心,译o中国编译出版社,2000: 1.

【作者简介】

许琳(1991-),女,山东省日照人,济南市长清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1225237.html,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李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 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原型理论定义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刘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美丽心灵》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 解读《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心理历程 1. 影片简介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Nash)。此片2001 年上映,2002 年几乎包揽了电影类全球最高奖项。影片的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一位天才在竞争、自身重荷下的逃避与崩溃。而对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使他一鸣惊人。工作期间,纳什两次进出五角大楼成功破译了苏联密码。然而,渴望巨大成就的迫切感与性格的薄弱交织,彻底分裂了纳什的性格,令他沉溺在幻境中不可自拔,直到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几经反复,在医生的治疗和妻子爱的鼓励下,他摆脱了幻象世界的纠缠,回到现实世界中。1994 年诺贝尔奖之夜,纳什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 2.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是著名的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把整体人格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人格结构,其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以自我为核心,是能被个体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知觉、思想和情感;在心灵的最底层是集体潜意识,它是荣格理论体系的核心。集体潜意识是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是由所有的本能及其相关的所有原型构成,本能是一种行为模式,原型是本能行为的无意识意象。原型是“产生同样想象和观念的倾向”。它可以把个人经验引向某个方向,使个体以期祖先面临类似情境中所表现的方式行动。原型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结构内容。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原型与相应个体的结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某一特定文化的意象。荣格一生中识别了不计其数的原型,有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自性原型、上帝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水原型、火原型、死亡原型、再生原型等。其中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是荣格学说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它们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荣格心理学书

荣格心理学书 荣格心理学书一: 《简析荣格(通识读本典藏版)》 本书为斑斓阅读典藏版中的一本,英汉对照,译文精良,观点独到新颖,是通识教育的必读之选。 《红书(彩图版)》 《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 Novus)。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年,此书方得见天日。 《荣格文集》 《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珍藏必选荣格一生著述浩繁,被翻译成中文的文字也不见少数,但是结集出版还是首次,所以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荣格心理学书二: 《自我与自性》 人是潜在完整的,人是无穷神性的一小片。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容纳自性。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讨厌自身。自性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当泡利遇上荣格:心灵物质和共时性》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

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移情心理学》 《移情心理学》第一次出版于1946年,此时荣格已经71岁了。这本书的题献是“献给我的妻子”,而我在编辑此书时却常常想起他在30岁出头时遇到的情人萨宾娜·斯皮尔莱恩。后者是他那时的病人;也会想起他终生的情人托尼·伍尔夫,在荣格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来,荣格对心理治疗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面得益于他的情人以及他众多的女病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

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先秦文学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先秦文学 一、荣格与他的原型理论 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受弗洛伊德影响走上精神分析的道路,还曾和这位精神分析的鼻祖一道创立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随后二人在学术上产生分歧并最终导致彼此的分道扬镳,这以后荣格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称为分析心理学,成为这一学说的创立者。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学说的核心。荣格认为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人们的活动并不仅仅像弗洛伊德所说的一样全部源于“个人无意识”,事实上在人的潜意识里还存在着一种印记,这种印记是一个种族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类似于遗传基因的“记忆”。它烙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并且是不会为个人获得的。“集体无意识”的触发需要特定的情境,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之下,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才会被触发——才会表现出来。而“集体无意识”一旦被表现出来就成为荣格所称的原型(在神话研究中被称为“母题”,在本文中作者将它与“人的一般本性”等同起来讨论)。 在这儿,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荣格原型理论的构成,因为这将成为我们讨论的依据。荣格在探讨了原型的来源后,提出了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当然原型并不止这四种),它们分别是人格面具(personality)、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和阴影(shadow)。 人格面具,类似于社会学上的“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目的在于迎合别人活着社会对他的期望。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 荣格将人格面具成为心灵的“外貌”,而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成为心灵的“内貌”。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中倾向于女性的心理,而阿尼姆斯则是指女性心灵中潜藏的男性心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平衡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被当事人察觉的——“它们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们才会被激发出来”,当然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这种情境可能就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事实上,阿尼玛理论在文学上得到印证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花间词派,花间词派的创作以闺阁词占绝大多数,而这些词作的作者多数是男性,他们从女性的角度去写闺情,其中的佳作惟妙惟肖的描画出了女性的细微心理,当然产生这类词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男权社会,男性把持着言语权力,所以较少女性作家的创作,所以需要男性站在女性角度去进行创作,但就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来说,不得不说也有阿尼玛的显现。在先秦文学中也有这么一位作家的阿尼玛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将在后面再做讨论。 荣格提出的最后一种原型的表现形式——阴影,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概念,阴影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是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以上就是荣格提出的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同时荣格也提出只有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这种原型才会被激发,像本能的冲动一样表现出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从四种表现形式中的人格面具和阿尼玛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先秦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二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 ——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1225237.html,/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瑞士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之一,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瑞士的已不仅仅是瑞士美丽的山水了。到瑞士的苏黎世去见见大名鼎鼎的卡尔?荣格,或在荣格过世后的今天去库斯纳赫特瞻仰他的故居,去波林根感受荣格亲手制作的石刻与塔楼,走一走荣格曾天天经过的那座小石桥,已成了许多游客的夙愿。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晚辈与合作者,他修正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作是受无意识的性欲所激发的观点,并在其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创立了独特并具有深远意义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分析心理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之中。在他高度评价并从中获取丰富滋养的作品中有《易经》和《太乙金华密旨》。荣格教授对于心理发展过程(自性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思想;而他将共时性确立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他对于中国思想中有关自然界因果及非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后而得出的结论。 近年来,荣格分析心理学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影响在中国日益升温。在中国,成立了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有了第一个获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家资格的中国籍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并接连在中国召开了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国际心理学会前任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国际心理学会主席鲁格?肇嘉,国际心理学学术委员会主席默瑞?斯丹博士(MurrayStein)等国际心理分析界著名人士先后出席会议并致辞;这一切都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的声誉和影响可与弗洛伊德齐名,而且在某些方面和领域甚至超出了前者。他的理论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界。荣格用自己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 荣格是最早认真思索古代中国传统意义的深度心理学家之一。20年代初,荣格认识了理查德?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卫礼贤是一位德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深入地研究,并把中国许多著名的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著作翻译介绍到了西方。通过卫礼贤的译著和介绍,荣格开始了解中国,开始了解《易经》及《太乙金华密旨》等蕴含深刻东方思想的名著。 荣格本人曾这样评价过以上两部典籍的德文译者卫礼贤:“卫礼贤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卫礼贤的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曾学习过汉语,深受汉字中丰富意象的吸引,称其为“可读的原型”。他不仅用中文为托尼?沃尔夫和爱玛?荣格镌刻墓志铭,而且在他生前最后雕刻的石头上,用中文“天人合一”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这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荣格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还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人生下来时并不像洛克所说得那样是一块白板,而是先天就遗传带来了一种“种族记忆”,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为了探索研究这种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非个人内容,荣格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从精

荣格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背景:荣格的基本理论 尽管在普通的心理学历史教科书中,荣格学派仍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或发展,但是荣格学派也早已自成体系。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独具匠心的创造。1950年,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时候曾做了这样的表达:如果弗洛伊德不幸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是否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呢?对此波林十分犹豫地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历史的动力说还缺乏控制的实验。”但是时间能够对所有的理论做最好的解说。若是波林能够再晚12年修订他的《实验心理学史》的话,那么或许他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在那十几年中,荣格的理论及其贡献,已经足以让心理学史家们充满信心。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 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分别从以下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两个方面探讨原型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一、原型的文化同一性 反思现代文化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全球化问题所带来的从美学到文学艺术一系列的变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亚非国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理论用来丰富本土文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文化趋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挑战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文艺界出现了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激烈争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如此严峻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时,往往夸大了中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概述 一、人格心理学特点 (一)人格界定:“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面具,意味着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着公开的、一个展示给大家的自我,即个体所显示的社会性特征,和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着内心隐秘的自我,它决定了人格外在的表现,也相对稳定。人格由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特点:1、科学的风格;2、哲学的风格;3、艺术的风格。 二、人格研究 (一)人格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分别为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科学研究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和探究方式的结合。在人格研究中需要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精心的观察,同时也需要理性的设想和理论的抽象。在人格研究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探索和经验的收集整理是共同运作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观察和实验验证,再进一步思考,如此相继循环,从而获得研究对象给出有意义的解释。(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 1、人格的临床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途径是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其优势在于能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使研究者对多种多样的人格现象和人的整体机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并加以进一步观察。其局限在于这种研究途径很难将一些临床上所验证的观察结果转化为在严格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具体假设。 2、人格的相关研究:人格的相关研究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其优势在于其资料收集的量大而迅速,其局限在于在信息的获取上完全依靠个体的自我报告,因此在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方面就会存在问题。 3、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变量作系统的操纵以建立起因果关系,强调对变量的严格控制。 (三)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1、资料收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L指life,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O指observation,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T 指test,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或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地反应记录;S指self-report,指自我报告资料,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 2、研究验证(1)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和现场研究设计。实验室实验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准确紧密地把握。(2)现场研究,在人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情景中,对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考察。(3)准实验研究,是由心理学家坎贝尔和库克提出的。(4)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和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5)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6)测验法,采用公认的、特定领域通晓的人格测验来进行研究、了解或评定个体的人格特征。 (四)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 第二节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伯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一)简介: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应从人格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外部环境进行解释;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应该寻求目前和未来的动机,而不是追溯过去。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理论虽然听到过不少次,但是对荣格一直没有太多好感,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只是他的理论实在太适合拿来发挥,以至于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就是及其形而上学,就算根据常识判断,听起来也不太像真的……不过我对大多数理论都还是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因此当得知波士顿荣格学院有关于原型理论和萨满主义的讲座,并且内容还涉及生理心理,就决定去听听看。以下的内容是部分听课笔记,主要是对于原型定义的讲解,因为这是最容易拿来发挥的概念,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较困扰的部分。而这位教授对于原型的定义,我觉得比较合情合理,仅供大家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ited by Nocturn~清流from 安見閣(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1225237.html,) 荣格认为本能其实是一种典型行为模式,即当我们遭遇一定情况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相应的,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即当我们感知到一定事物就会立刻产生特定的理解。原型和原型意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原型不是意象、图像,而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过程中留在神经系统、大脑和身体中的烙印,是对于特定事物的特定认知及模式化的理解。 原型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以下成分: * 意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 * 右脑内的认知模式 * 边缘系统内的情绪反应 * 荷尔蒙放出 * 身体/大脑的特征认知 原型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运作:看到特定意象(美女),该意象激活右脑内的认知模式(觉得她很美),边缘系统开始产生情绪反应(开心),进而开始排放荷尔蒙(兴奋了...),直至身体和大脑产生特征认知(想和她上床)。这只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也许不太贴切,但能够大概说明反应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事实上荣格认为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反应都可以引起原型启动,比如YY也可以令

沙盘游戏和荣格分析心理学

沙盘游戏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卡尔夫开创的沙盘游戏,融合了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理念,也深受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就其对沙盘游戏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原型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是理解沙盘游戏的又一把钥匙。通过它们,人们才会真正走进神秘的沙盘游戏世界,感受沙盘游戏世界的魅力,体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简介 1.原型的内涵 原型一词并非荣格的创造,早在犹太人斐洛(Philo Judaeus)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便已出现。荣格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也使用过这一术语,如柏拉图(Plato)认为原型是形式,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例如世间有许多类别的事物,当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观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而美的原型或观念却只有一个。 荣格用原型来表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认为,只有当可以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确实存在时,人们才具备了认识心理存在的条件。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展示其内容时,才能够对其进行探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他还认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就是知觉与顿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顿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式。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集无意识内容之大成的荣格原型理论,一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荣格为了说明无意识的构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着原型,他时而将其说成为“由脑的构造而传达的精神内容”,时而又将其喻为“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经验的沉淀物”。他的理论给人一种“无意识似乎是由遗传而来,或者似乎有一种传达它的特殊的脑组织”的印象,由于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因而否定荣格的人甚多。 2.原型的类型 正像荣格所说的,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铭刻,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心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作为原型的主要内容,荣格列举了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shadow)、人格面具(persona)、“太母”(grandmother)、“老圣人”(old wiseman)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存在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曼荼罗原型等。 荣格试图通过古今中外这一普遍性情感的源泉,来说明他的无意识理论。其理论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这种普遍情感的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日常经验来考虑的话,谁都可能接受这样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詹姆斯?霍尔博士(James A. Hall, M.D. ) 译者⊙廖婉如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後多种波动描记器(polygraph testing,现今的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psychological complex)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首次读到佛洛伊德於一九○○年出版的《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时,对词语联想已有深入的研究。) 把荣格的基本概念分成几大类对理解很有帮助,不过要谨记在心的是,这样的分类多少有些武断,仅仅是为了解说和讨论方便起见;就活跃的心灵而言,它的不同层次和各个结构是整体运作的。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 三、客体心灵(objective psyche),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archetypal image)和情结。心灵中属於个人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以及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anima)之融合体(syzygy)(二联对应)。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Self),原型的最高核心。 一般性结构 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著特定的主题,例如,绕著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 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原型),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原型形象)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普遍有形成母亲形象的倾向,不过,基於这个普遍存在於人类心灵的原型,每个人所形成的母亲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