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辨析题汇总

马克思辨析题汇总

马克思辨析题汇总
马克思辨析题汇总

三、辨析题

1、“科学之科学”的提法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3、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

1、(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答案要点:

(1)正确。从认识论上说,唯心主义是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绝对化的结果。

(2)唯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不排除其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哲学是不结果实的花。

3、答案要点:

(1)正确。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只在概念中运动。

3、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6、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7、“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三、1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3答案要点: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前进的变化和倒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不仅是运动变化的,而且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机械论、循环论也承认变化,但不承认发展,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命题抹煞了是否承认发展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4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

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5答案要点: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发展到出现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时候才产生了意识。

6答案要点: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7答案要点: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但感觉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形式,是人脑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答案要点: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电脑是对人脑功能的模拟,某些方面代替人脑,但电脑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不具人类意识的社会性,更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创造力,所以电脑不可能全面取代和超过人脑。

四、材料分析题(请根据结合所学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这个人立即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便安然自若的坐在那里。当船停泊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他的剑,结果徒劳无益。作者在故事后边发了一通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尖锐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不知时变的人。后人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刻舟求剑”,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材料内容。

2、古希腊有一个喜剧,说一个人欠了另一个人的钱一直不还,债主催急了,债务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我,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什么不还钱,他又把理由重复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因此我未打人。于是这场官司就不了了之了。请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人犯了什么错误。

3、“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而我的智力发育迟,长大了也未搞清楚,于是,我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得深一些。”----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起了时空观的革命。他认为,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时间、空间都要变化。如,飞船上的一秒钟,相当于地面上的50秒。宇航员以近光速在空中飞行一年,相当于地上的50年。如果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他们20岁那年,其中一个兄弟乘坐速度为0.99c的火箭遨游太空,而另一位兄弟留在地球上,一年以后,那位21岁的太空游子返回地球,会发现自己的同龄兄弟已是74岁的老翁了。这就是人称“双胞胎详谬”的想象。

请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材料内容。

4、观音的变迁

中国人心目中的观音菩萨是一位美丽端庄、仪态楚楚的纤纤女子,她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但根据佛教传播及变迁的历史,最初的观音不但不美丽,甚至根本就是膀大腰圆,长满胳腮胡子的凶神样子。据称佛教传到西域(今中亚地区)时,那时仍处荒蛮时代的西域人,为了应对各种自然天灾,迫切需要一位神灵来降妖除怪,观音菩萨于是被赋予降伏妖魔鬼怪的重任,他虎背熊腰,力大无穷,酷似中国传说中专司捉鬼的钟馗,那么观音到中国为什么又

成了女儿身了呢?原来当观音传至中国时,中国早已是十分发达的封建社会了,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也一应俱全,根本不需要任何外来神灵去降妖除怪,根据当时人们的现实需要,只有有关人们生儿育女事尚无神灵掌管,于是人们便觉得应该由观世音来专管生儿育女的工作,大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谁若想生儿子,就去求观音降福,于是观音就取得了“送子观音”的美名。但给妇女送儿子的工作显然不适合大男人去干,人们相当然地认为观音也应该是女儿身,于是观音菩萨就由彪形男儿变成了仪态万方的纤纤女郎!

问:观音菩萨变化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条什么哲学原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5、绿茵的悲哀

岁末的中国足坛阴风四起,浊浪滔天,替天行道的,冷眼旁观的,忽于辩白的,乱轰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位资深人士非常痛心地直面失败:“中国足球到了该好好反思的时候了……现在这批正值当打之年的球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再和他们讲道理摆事实已经不起作用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代球员算是废了。他们价值取向已经严重变形。中国足球职业化培养的这批球员既没有精神,也没有作风,至于荣誉就更不用提了。他们考虑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得失,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围攻裁判,打假球,吸毒和财球……” --摘自《郑州晚报》2004.12.12

问:绿茵悲哀的根源(据材料分析)是什么?这说明了一条什么哲学道理?

6、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正因为如此,玛格丽特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而且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它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也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她才成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的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而夫人。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摘编自《读者》,2002-18)请回答:

(1)“永远都要坐在前排”的座右铭对玛格丽特成长的影响说明了唯物论的什么原理?

(2)“想坐前排”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文章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7、国人不会忘记2003年10月15日,一个载入中华史册,同样载入人类宇航史册的辉煌时刻。当长征二号火箭托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并与次日凌晨顺利回收,中华千年飞天梦,终于圆梦在今朝。在普天同庆之时,我们不应忘记,中华千年飞天梦的“根”--明朝官吏万户。大约600年前,万户把自己绑在47支土制火箭上手里还举着形似翅膀的风筝,他让仆人点燃火箭,想让遨游太空的梦想变成现实。但缺少科学技术的“飞天”之举只能换来悲壮的回忆,万户的血肉之驱被炸得粉碎。这种探索太空不怕碎骨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我们同样会说,万户飞天永垂青史。

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同样是探索太空的活动,同样是实现飞天的梦想,为什么万户飞天,梦断苍穹?为什么神舟飞天,圆梦成功?究竟什么样的原因,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8、把木梳卖给和尚

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消息传出,应聘者趋之若鹜,但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原来,公司要求每位应聘者在10天内尽可能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赢得利润。考题一出,众聘者多做鸟兽散,仅剩A、B、C 三人。

按公司要求,三人知难而进,开始闯江湖,卖木梳。期限到,各位回公司交差。A只卖出一把木梳。原来,A前往某寺庙推销,不料遭众僧责骂,被轰出庙门。在归途中遇一游方僧人述其遭遇,僧动恻隐之心,解囊买下。公司主管甚为同情。轮到B,B声称已经卖掉10把木梳。为推销木梳,B不辞艰辛深入远山古刹。由于此处上高峰大,前来进香者头发被风吹得散乱不堪。见此情景,他找到主持,建议在每个香案前摆放木梳,供前来拜佛者梳理头发以免亵渎神灵。主持采纳其议,买下10把木梳。公司主管点头称赞。

接下来轮到C,C从怀中取出一份订单,称已卖出1000把木梳,请求公司火速发货。原来,C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极盛的古刹推销木梳时,向方丈进言:凡朝拜者无一不怀有虔诚之心,希望佛光普照,佑护众生。大师乃得到高僧,且书法高明,可将“积善”二字刻于木梳之上赠与进香者,以显我佛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方丈大喜,口称阿弥陀佛。此举出,一传十,十传百,该寺盛名远扬,而且为求“积善”木梳而进山朝圣者络绎不绝。为此,方丈恳求C急速返回,请公司多多发货,以成善事。

三人同去推销木梳,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结果却大相径庭,着实令人深思。这个材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9、任其挣扎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只茧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茧里的蛹把茧咬破了一个小口。这个人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的挣扎,想要破茧而出,就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小宝宝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精疲力尽,停了下来。这个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的口子剪大,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它战战兢兢的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像一个肿胀的小虫。它终于没有能飞起来。一直哆哆嗦嗦的蠕动着,直到死亡的来临。其实,正是那个人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破茧而出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翅膀。

这个材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1答案要点:物质是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材料中的那个人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背离了物质运动规律,静止地看问题,思想、办法不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2答案要点:材料中观点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略),材料中观点借口物质运动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具有质的稳定性导致诡辩论。

3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是指任何时间空间都同运动的物质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的时空观念是对客观的时空的反映。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相对论揭示,物质的时空特点随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

4答案要点:观音的变迁答案要点同5(略)

5答案要点:绿茵悲哀的根源是中国足坛球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严重变形,缺乏健康向上的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分析略)

这说明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能误导人们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6答案要点:(1)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正是有了“永远都要坐在前排”的决心和信心,才激发了玛格丽特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使她不断克服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并最终“坐到了前排”。

(2)“想坐前排”和“坐到前排”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理想、意识,而后者则是一种现实行动。文章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不但要有“想坐前排”的理想,更要有“坐到前排”的决心和艰苦努力。这是因为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只有一个即社会实践。

7答案要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神舟”飞天,圆梦成功,托举起它的是我们的综合国力,有科研人员科学求实的精神,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有各行各业的协调配合,有优越的社会制度等等。反观,万户飞天,缺乏上述条件,带来的只能是悲壮的回忆。

8答案要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常理,把木梳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靠的是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

9答案要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上述材料中的人不但没能帮助蝴蝶,反而促其更早死亡。因此,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严格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三、辨析题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3、一切发展都是变化,一切变化都是发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7、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8、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9、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1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就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2、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不要搞折衷主义。

三、1、答案要点:错误(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2)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

2、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3、答案要点:说一切发展都是变化正确,说一切变化都是发展错误。(1)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世界,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它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说一切发展都是变化(2)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变化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另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趋势。后一种变化是发展,前一种变化是则不是,说一切变化都是发展是错误的。

4、答案要点: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5、答案要点:错误。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无条件性,但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又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并能创造新的条件。

6、答案要点:错误。(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原理的内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7、答案要点:错误(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

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8、答案要点:正确(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处于无限的因果链条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反之亦然,这就是原因和结果的区分的不确定性。(2)当我们把特定的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差别就显示出来。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确定性。

9、答案要点:错误(1)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物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2)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做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10、答案要点: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

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如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论,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

11、答案要点:错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了事物本质。所以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12、答案要点:错误。这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四、材料分析题

1、软黄金与沙尘暴

羊绒因其“轻、软、暖”被誉为“软黄金”,因为山羊年产羊绒仅为200克。从国家环保部门的媒体获悉,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密度,20世纪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随之而来的是被啃光牧草的土地沙化为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成为沙尘暴扬起的沙源。再看看另一个旗,由于产羊绒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 111余万公顷的草场,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万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空。这个旗虽然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超载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退化、沙化。

“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环保界的这句话确有强烈的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深层本质。1992年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深刻地道明,地球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

问:文章中作者对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符合什么辩证法原理?请阐述其内容。2、“敌人”的奉献

从来没有一名选手像萨乌丁这样给中国跳水这么大的威胁,也没有一名选手象萨乌丁这样能给中国跳水队这样的帮助。当年中国队是从美国队手上抢走世界跳水强国的地位。今天,萨乌丁则逼迫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来捍卫这个强国地位。

在生物链上,狼对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少了狼的威胁,鹿群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大量繁殖阶段,但很快就将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因为它们没有了狼的威胁,而生存能力、生存资料都将威胁它们。而萨乌丁恰恰就是威胁中国跳水队的“独狼”。正是为了战胜这只“独狼”,中国队被迫进行大强度的封闭训练,到处去搞他的录像资料,对于他的举动都十分关注,可以说,中国队队员和教练对萨乌丁的熟悉甚至比对自己的熟悉程序都要高。真正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这无论是对萨乌丁,还是对中国队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在他不断刺激中国队的同时,其实中国队也在刺激他。双方在这种对抗中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

①中国跳水队感谢萨乌丁从哲学上说明了什么?

②文中“在生物链上,狼对鹿的作用是不可少的。”从哲学上讲为什么?

3、竞争的智慧

在北方某大城市诸多电器经销商的明争暗斗中,浪里淘沙,赵、王两大商家脱颖而出,成为能左右市场的最强硬对手。

这一年,恰逢赵某在市场扩张的实际操作中出现失误,导致经营困难,业绩下降。此时许多人纷纷提醒王:主动出击,一举击败对手赵,独占该市电器市场。而出人意料的是王却伸出援手,帮助赵脱险过关。最终赵的经营状况日趋转好,迫使王时刻面对这一强有力的对手。为应对激烈的竞争,王殚精竭虑,四处招纳人才,并以多种方式调动手下人拼搏进取,通过多年彼此绞尽脑汁的激烈较量、竞争,王和赵都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

面对事业如日中天的王,记者问起他当年的“非常之举”,王一脸平淡:击败一个对手有时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是乏味的。我们的企业能发展壮大到今天这种程度,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展的压力,进而使我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

哦!把对手扶起来,原来不止是一种襟怀,还是一种智慧啊!

这一材料告诉我们把对手扶起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智慧?其内容是什么?

4、有用和无用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正在伐树,问为什么那棵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曰,伐了无用。日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杀鹅招待,家仆问杀哪只鹅,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树有用而被伐,无用而保全性命;鹅因无用而杀之,有用得以延留,倘使伐工要寻找特型树材呢?那么直树反而不中意;鹅主人若是喜静而怕噪呢?则当下受死的只怕要轮到会叫的那只鹅了!

问:①这则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看问题方法?

②这一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③该理论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5、“医圣”张仲景

有一次,两个远行的人在路上碰上了一场倾盆大雨,被雨淋病了。吃药未见起色,便慕名找到张仲景看病。他们叙述的病情一样: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通。

张仲景发现第一个人的脉跳得不快不慢,轻轻一按就能摸到,手腕上还有不少的汗水。而第二个人,虽然脉也容易被摸到,但跳得极快,脉管紧张有力。张仲景根据过去的经验,心想:准是感冒了!病情病因都差不多,只要发发汗就行了。于是给他们每人开了一贴麻黄汤,药量全一样。

第二天早上,张仲景一出门便碰上昨天的第二个病人,他神采奕奕,精神百倍,一看就知他的病已好。可第一个人呢?张仲景推开第一个病人的房门,一阵湿气迎面扑来,病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这下,张仲景纳闷了:两个人都是感冒,吃的也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更糟呢?他把昨天看病的情况仔细回忆了一遍,想来想去,突然恍然大悟:我忽略了一个细节--一个有汗,一个无汗。没有汗的人吃了药发发汗当然就好了;另一个病人原来已经出汗了,吃了药又出了不少汗,可能是汗出得太厉害了。于是,张仲景改用另一种汤药--桂枝汤,病人吃了,果然很快就好了。

张仲景开始给两个病情相似的病人治病,结果却不同。他的错误在哪?我们从中可得什么启发?

6、赌饼破家

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从现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从此,为了那个饼,俩人谁也不愿先口说话。

有天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有约在先,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有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啊!为了一个饼,看着我被欺负也不叫。”

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属于我了。”

请你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理论来说明这个故事的荒唐性。

7、智者的困惑

《警世通言》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有一日到王安石府上拜见王安石,适逢王安石上朝未归,苏东坡见到书桌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一看就笑道“都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却怎能作出这等劣诗?西风乃秋风,黄花乃菊花,秋起风,菊花迎风怒放,何来‘满地金’呢?”于是苏东坡顺手添了两句“黄花不比春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见到续诗,看到苏东坡所为后说道“无知小儿”。随后找机会把苏东坡贬到湖北黄州作团练副使,一日深夜西风劲吹,第二天苏东坡携友赏菊,到花园一看惊的目瞪口呆,只见昨日还满园盛开的菊花,一夜之间全部落地,真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当即向王安石谢罪,王安石笑道:“我若没有亲到过黄州,岂能写出那样的话?”

又过了一段时间,苏东坡欲从湖北回四川老家,王安石让他路过三峡时取中峡水一罐以治病用,然三峡美景使苏东坡陶醉其中,早已把王安石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等想起来时早已过了中峡到上峡(即瞿塘峡),苏东坡便把峡水舀了一罐,心说王安石也真是多事,中峡水自上峡而来,同是一江水,为何非要中峡水呢。回到东京后,把江水献上,且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中峡水”。等王安石烧好水,冲上茶叶时,王安石立即责怪道:“你又欺瞒老夫了,你这分明是上峡水,为何说是中峡水?”苏东坡哑口无言,只好谢罪,而且又问道:“先生何以知是

上峡水?因为长江水,中峡水自上峡而来,难道不是一样的吗?”王安石道,“水当然是一样的水,但上峡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冲茶叶茶叶会在杯中上下翻滚,是以急也。下峡江面平缓,水流缓慢,冲茶叶茶叶很快沉于杯底,是以缓也;只有中峡水不急不缓,正好冲茶治病。所以同为一江水,其实各有不同,你太自以为是了。”苏东坡十分羞愧,从此再不敢以才子自居!

问:(1)苏东坡的两次犯错出丑,从哲学上说犯了什么错误?

(2)学习该原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8、网络的是是非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一个新生事物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如今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网吧,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在网上聊天,漫游,交友,查找资料,网上CS和星际争霸等等,他们已沉浸在网络带给他们的快乐之中。网络正向我们招手,向我们呼唤。随着人类的进步,网络正被运用于更多的领域,它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生了重大变革:通过网络,我们能够快速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通信,能够查看“电子图书馆”里的各种电子书籍、资料,或者查找自己所需的专业资料,可以看看世界上最新发行的电影,还可以进行电子购物、做网络广告;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流量控制、红绿灯自动控制等)、公共安全管理(如电子报警系统等)、医疗卫生应用(如远程控制的外科手术等)、图文传视;在军事方面:海、陆、空立体防卫系统,军队的远程调度,雷达预警系统,导弹的遥控发射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同时,网络也为一些身怀绝技却没有机会表现的人们提供了机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靠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成名的雪村。“翠花,上酸菜!”一时也成为一句时尚的话。另一个例子就是靠着Flash而火起来的流氓兔。计算机网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

但是,我们沉浸在网络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幸。网络经济犯罪,非法入侵者,网上传播色情图片,以至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举动等网络犯罪行为接踵而至。网络上的色情与暴力,犹如一种精神的毒品,把人一步步地推向了深渊,引入了一条不归路;网络的安全问题涉及到每一个网民:2000年2月,大连某网络服务公司遭黑客攻击,计算机邮件服务系统崩溃,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月的7、8、9三天,黑客使用一种叫做“拒绝服务”的攻击手段,让世界顶级互联网站Yahoo、e-Bay、E-Trade、Amazon等陷入瘫痪,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3月我国第一家大型网上连锁商城IT163突遭黑客袭击,致使网站无法运作,造成经济损失12亿美元……;在网络世界里面存在着更可怕的危险:一个训练有素的“黑客”,有能力使整个网络世界瘫痪。

当今青少年学生,上网已是一种流行和时尚的趋势。在现在的网民中,青少年学生已经占有了很大的比例。许多青少年学生甚至迷陷于互联网,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的特点,进行犯罪。越来越多的色情商人通过搜索在线名单、新闻组或学校网址来寻找自己的目标。而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是迷恋于网上聊天,搞“网恋”,从而荒废了他们的学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9、“热情”的代价

报载,杭州某经营环保产品的公司的钟经理近来后悔不及,因为自己热情过头耽误了外商的商务计划,致使公司一笔将要成功的生意泡了汤。那天下午,美国得克萨斯州进口商弗兰克应约来该公司洽谈一笔日用品进出口业务,他当天的目的就是考察这家公司,晚6时还要赶到宁波会见另一位重要客人。可钟经理为显示

自己的“实力”和“热情待客”,特意安排弗兰克进了“楼外楼”,要请他尝尝杭州的名菜。5时20分盛宴结束,钟喝的酩酊大醉。在前往宁波的高速公路上,弗兰克大发脾气,因为他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他的下一个约会了。他在发给妻子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已决定撤回与这个人的合作计划。这个人使我遭受了我从商以来最大的耻辱,不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合作伙伴。”这真是“热情”反被热情误,“好客”过头变逐客。

①钟经理热情好客却变成“逐客”,从哲学上讲他违背了什么原理?

②这一原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10、概率论的产生

一枚硬币投掷在地上,出现正面还是反面?这是很难回答的。可算是纯粹的偶然了吧。

法国数学家蒲丰不相信这个观点。他做了一个著名的投硬币试验,发现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与反面出现的次数总是十分相近的,投掷的次数愈多,正反两面出现的次数便愈接近。他一共投掷4040次,正面出现2048次,即正面出现的机率为0.5069。

后来数学家皮尔逊又做了两次,第一次投了12000次,结果正面出现6019次,机率为0.5016,第二次投了24000次,正面出现了12012次,机率为0.5005。这说明试验次数愈多,其结果便愈接近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于是17世纪产生了一个数学的分枝--概率论。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11、孔子拜见老子

孔子带领一群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罢礼,然后垂手站在一边。

老子须眉皆白已经很老了,这是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赶快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

半晌,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已经全掉了。”孔子答道。

“我的舌头呢?”“还好。”

老子听到回答,便合上眼皮,继续静养了。孔子带着学生悄悄退了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感到很奇怪,问孔子:“您不是来求教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回家呢?”

孔子对学生们说:“老先生不是已经赐教了吗?走,我们回去吧。”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12、饿汉吃饼

佛教《百喻经》中讲了一个吃饼子的故事:有一个人长途跋涉,饥饿难耐,刚好见到一个卖烧饼的,于是决定买烧饼吃,吃过付账。他一连吃了六个都未饱,又拿起第七个吃了一半就饱了。此人非常后悔,一面打自己的嘴,一面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就能吃饱了,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故事中的人违背了哪个重要的哲学原理,请运用原理结合材料分析。

13、变味的“校园政治”

如今的大学校园,有一种奇特现象,我们姑且称为“校园政治”,从表面上看它和社会上政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许多或明或暗、或黑或白的方式,制造出了一大批的“学生贵族”、“主席”、“书记”、“部长”等头衔着实吓人。“校园

政治”有着一层美丽的光环。但光环下的东西则是更加耐人寻味。

王可是某大学98级学生,近日被广州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录用,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份令同学们羡慕的工作,主要是得益于他那段学生会主席的经历。王可自己直言不讳,“有了今天这种结果,当初竞选时所用的幼雅或成熟,高尚或卑劣的‘政治手段’都是值得的。”

另:学生会在财务管理上尽管制定了林林总总的条例,但内部财钱却是“暗香浮动”,每个部分都由上面统一拨款,任何开销都以发票或收据为凭,然而执行中收据则成了最大的漏洞,诸如“印刷费180元”、“资料费100元”之类的收据有多少是子虚乌有的,只怕只有那些“主席”和“部长”们心里最清楚不过了。令人吃惊的是有的“学生贵族”就靠这一手段解决了大学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有的学生会主席一年下来甚至能净赚几万元,成了“光荣的”致富能手。

“校园政治”贯穿着整个高校,大到学生会干部小到班干部的竞选,大到三好学生小到末等奖金的争夺,大到学生社团的组织,小到某个社团部门的加盟,“校园政治”无不充斥其中。其实无论光环如何美丽,谁都无法否认一个最终极的驱动力--利益使然,因而所谓的“追求进步,服务XX”云云,便只能是掩耳盗铃了!

--摘自《郑州晚报》2002.4.13日11版

问:上面的分析用了什么方法?该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小岗“源头“缘何不”龙头“?

镜头一:2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冒险探索出来的大包干,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包"字进城带来了整个中国的大变革。敢闻敢冒的小岗精神成了改革的旗帜。

镜头二:今天,村里的水泥路,是外地援建的;村里的学校,是外地的一家企业建造的希望小学;牌楼和村部,是用国家的资助款造的。现在,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农民生产基本上还是传统一麦一稻的方式,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20年来,多次到小岗村调研的社会学家章秋水说:“小岗不但跟中国发达地区比落后,比较起它们所在凤阳县的很多地方也已落后。”

特写:如今的小岗人,多的是小富即安思想,少的是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多的是等、靠、要思想,少的是自主自立的意识。一些专家认为,如今的小岗人要反思自已,寻找发展新路,进行二次创业,让小岗精神重现辉煌。

阅读上述几组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分析:小岗“源头”缘何不“龙头”?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2)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3)结合材料分析。

2、答案要点:(1)①说明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②原理内容: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双方通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竟长争高,引起力量对比的变化,当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矛盾瓦解新的矛盾产生。③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乒乓球队和瓦氏的对抗构成矛盾的对立双方,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2)这句话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合材料(略)

3、答案要点:(1)把对手扶起来是一种利用矛盾的斗争性促进事物发展的哲学智慧。(2)其内容包括: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

盾的斗争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竞高争长,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彻底的矛盾斗争,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和新矛盾统一体的产生。(3)结合材料分析:把对手扶起来本身就是为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矛盾的对立面),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迫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为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和竞争练好内功。

4、答案要点:(1)这则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看问题方法。(2)这一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3)该理论基本内容(略)

5、答案要点:(1)他的错误是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为基础,把握事物的本质,分析其内部的特殊矛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6、答案要点:(1)我们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否则就找不到重点,把握不了中心,也就无从确定解决矛盾的办法。(2)结合材料分析。

7、答案要点:(1)①苏东坡两次犯错出丑,从哲学上说了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②若要避免同样错误,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看问题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2)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为基础,把握事物的本质,分析其内部的特殊矛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8、答案要点:(1)网络是把“双刃剑”表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敢于承认矛盾,并认真对待和解决矛盾。(3)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对网络管理不当,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尤其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对待网络,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利,同时加大对网络市场规范管理的力度,争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9、答案要点:(1)钟经理热情好客却变成“逐客”,从哲学上讲他违背了适度的原理。(2)适度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

10、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原理。(2)基本理论内容: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结合材料分析。

11、答案要点:(1)矛盾着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牙齿和舌头相比,牙齿是坚硬而刚强的;而舌头是柔活而软弱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变老了,牙齿全松掉了,由强变弱了;而舌头却还健在,舌头就由弱变强了。强和弱共处于同一个人的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强弱发生了相互转化。

12、答案要点:(1)故事中的人违背了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结合材料

13、答案要点:(1)材料使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2)该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本质正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3)结合材料

14、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站在发展立场上,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2)结合材料20多年前,小岗人在基于对“大锅饭”的深切认识,不安于现状,冒险探索出“大包干”。这种敢闻敢冒的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就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它不仅带来了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中国的大变化,也成就了作为改革旗帜的小岗精神。也正是它,使小岗成了改革开放的“源头”。然而如今的小岗人,丢掉了宝贵的“小岗精神”,多的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少的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意识。正是这种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僵化思想,束缚了小岗人的手脚以致"落后"成不了“龙头”也就自然不过的了。但愿如今的小岗人继续发扬“小岗精神”,二次创业,即当“源头”,又当“龙头”。

三、辨析题

1、有用即真理。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4、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5、中世纪一个神学院的学生对他的老师说,他看见了太阳上有黑斑,这位老师赶紧对他说“我的孩子,赶快回家吧,无论是亚里斯多德还是《圣经》都没有说过太阳上有黑斑啊!”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

7、人对世界的反映类似于人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8、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这种观点把“有用性”作为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混淆了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不一定都是真理。

(3)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实践。

(4)“有用即真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3)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4)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真理是客观的,对于某一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上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3、答案要点:(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3)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2)真理的客观性,是就其内容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言

的,并不能否认真理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是正确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真理是指人们的一种正确认识。

(3)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是不依人的认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真理只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但不与它相等同。

5、答案要点:(1)这个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

(2)这位教师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3)这位教师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答案要点:(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4)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上述观点否认了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认识看作是如“照镜子”一样的机械摹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反映、摹写与选择、建构的统一。

8、答案要点:(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但人的认识并没有结束,由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其本质暴露的过程性,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反复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和深化认识。(3)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四、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惠施的观点。

2、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形状,青里透红的色泽,十分喜人。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了几株回到英国,种在皇家花园里。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人们才发现发

现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从此,西红柿就登上了人类餐桌,成为深受众喜爱的美味。

这则故事包含了什么哲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3、对光的本质的认识

17世纪,关于光的本性之争有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后来,“微粒说”派利用牛顿的权威并采取以势压人的办法,把“波动说”派压了下去。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又重新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的实验重新引起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论战。“微粒说”的拥护者法国人马吕斯用光的偏振实验来证明光不是纵波;光的“波动说”的拥护者用横波的理论代替了纵波的假说,在争论中占了上风。特别是斐索和付科的实验,为“波动说”战胜“微粒说”取得稳固的地位,提供了基本的证据。他们比较精确地测定了光在各种不同媒质中的速度,表明光在水中比空气中走得慢,而且其比值等于水和空气的折射率之比,这个实验结果同“波动说”的预言一致,同“微粒说”的预言矛盾。后来,麦克斯韦又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更使“波动说”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此,“波动说”冲垮了牛顿的权威,似乎获得了全胜。

但是,1887年,光电感应的实验使“波动说”遇到了困难,它不能对实验做出圆满的解释。于是新的“粒子说”又抬头了。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指出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X光射线实验等,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实践证明,光量子理论以及稍后建立的量子电动力学,把早先对光的两种学说在更高一级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比较好地揭示了光的本质。

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什么认识论原理?

4、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在环绕地球逍遥飞行了5天之后,其返回舱按照预定计划,完整、准确地返回到中国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完成了一项伟大而壮丽的工程。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飞天和嫦娥奔月的梦想,但由于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浅显和航天知识的贫乏,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1969年7月20日晚,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那个著名的脚印时, 也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使人类的登月由遐想变成现实。

1970年4月24日,当中国用“长征一号”成功地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时,也就开始了中国的飞天之旅。经过二十多年对宇宙的探索和航天知识的积累,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1日,飞船返回舱安全、准确地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至此,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研制载人航天器的国家。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2002年3月25日发射成功、4月1日安全返回的神舟三号飞船,进一步优化改进了许多分系统的性能,尤其是在确保航天员安全措施方面得到了较大完善。2002年12月30日发射成功、2003年元月5日成功返回的神舟四号飞船,在充分继承前三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终于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2005年10

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的顺利返航,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地从一期过渡到第二期。而为满足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和探月第二、三期工程需要,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请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这一现象和过程。

5、下面是关于弟谷和法拉第两位科学家的终生憾事的故事:

弟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此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弟谷和法拉第两位科学家的终生憾事从哲学上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书受到了国际上一致推崇,成为药物学界引用的经典。

李时珍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于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搜罗百氏”,旁征博引,参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是深入实际,不辞辛苦,“访采四方”。他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已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过许多实地考察,做过不少实验,甚至自己吞服一些药物,亲自体验过这些药物的作用。他还下过煤窑,到过炼汞的作坊,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性疾病等。但是他并不满足,在年近半百之时,又离家别妻,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背起药箱,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和笔记本,从家乡湖北蕲州出发,历经风霜,长途跋涉,先后到了江西、苏州、安徽等地。十二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获得了许多知识,纠正了前人不少失误,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制。

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的故事从哲学上反映了认识论的什么重要原理?

7、6月1日,是南海伏季休渔开始的第一天,粤港两地的电视台都在做这档新闻节目。

香港某电视台:记者来到海边的渔家,镜头对着一脸无奈的渔民,渔家对记者说:“伏季休渔区两个月收入来源没有了,生活支出不能少,我们生计无着,却没有人来过问一下。”

广东某电视台,记者来到渔政部门,镜头对着有关领导,“伏季休渔是国家法令,任何人不得违反禁令,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休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那些非法偷猎者。”

同一道伏季休渔的题目,两篇如此不同的文章,首先,两者着眼点不同,一者唯下,一者唯上,一者注重民生,一者注重法规宣传。其次,两者人文关怀不同,一者居高临下,对百姓生活的艰难表现的冷漠与无情;一者则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疾苦。

我们的许多新闻媒体的通病是,当社会出现问题发生天灾人祸时,总是习惯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来报道,如当地领导如何重视,有关部门如何抢救等,即使把镜头对准群众,也是对政府关怀的感谢,对获救的激动之情,而很少会把镜头对准那些因为失去亲人而悲恸欲绝的父母们或者是欲哭无泪的妻儿们。我们的新闻工作

者难道不应该认真检讨一下自己的新闻观吗?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3、6、4第8版

试从认识论角度分析:

(1)上述事实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论原理?

(2)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

8、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有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杜林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

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做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如何评价“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论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所蕴涵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句话所蕴

涵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给经典物理学带来了严峻挑战,使经典物理学理论陷入窘境。

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光的干涉效应试验,动摇了作为光波和电磁波载体的“以太”假说,并使以“静止以太”为宇宙物质背景的绝对时空观念遇到根本性的困难。后来,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金斯,又根据经典统计学和电磁波理论,推导出了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频率分布公式。1902年,德国的勒纳又总结出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这些发现都严重地冲击了经典电磁波理论关于能量连续辐射的观点。1895年、1896年德国的伦琴和法国的贝克勒尔分别发现了X射线和铀的天然放射性质。1897年和1901年英国的约.汤姆逊和德国的考夫曼分别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和电子的质量随着速度而增加。这些发现,粉碎了把原子看作是不可再分的物质最小基元、物质的各种属性都绝对不变的传统观念。物理学上的这些重大新发现,同旧的理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被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厦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缝,物理学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对于这场物理学的革命,一些物理学家,虽然坚持着唯物主义传统,坚信经典物理学理论是对客观物理现象的可靠摹写,但是他们却摆脱不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把经典物理学理论看成是绝对不变的真理,是关于物理世界的不可逾越的最终理论。因而,他们对物理学实验上的新发现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很不理解,甚至认为出现这种矛盾是不可容忍的事情。而另一些物理学家由于不懂得自然轮船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在否定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时,走向唯心主义,形成了一股“物理学”唯心主义逆流。“物理学”唯心主义者认为,既然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对的,这就表明认识中没有任何客观上可靠的、绝对的东西,任何科学真理都是主观的创造和约定,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正理。而爱因斯坦和玻尔、海森堡等却在批判旧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把力学推进到接近光速的宇观领域和低速微观领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问:(1)结合物理学家们对待物理学新发现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他们在真理观上的不同立场。

(2)这一材料对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有什么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惠施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是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可知的,其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答案要点:(1)这则故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西红柿是否有毒不能靠众人意见,不能靠书本知识,也不能靠权威,而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是否相符合,真理的这一本性决定对真理的检验必须找到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使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而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

优点,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直接联系起来,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答案要点:(1)从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任何真理性认识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

(2)人类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这种反复性是由于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因为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其本质和特性的暴露的过程性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是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取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

4、答案要点:(1)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航天再到即将展开的中国探月工程,中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基础上,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逐步实现着自己的飞天和奔月梦想。表明人类在整体上、在无限深入的实践进程中,对客观世界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可以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深化对人类航天的规律性认识,是真理绝对性和人类思维无限性、至上性的突出证明。当然,即使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对月球、对火星、对宇宙和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仍然是相对的、有限的,认识成果带有相对真理性的特点,说明

思维又具有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但是,正是中国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在每一代人有限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表现了中国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和至上性。也就是说,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构成人类思维至上性的基础,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中国以及人类航天事业是认识主体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①航天事业与航天理论所面对的是一个人类感官无法直接面对的遥远的对象,从中华民族古老的梦想到航天实践与探月规划,都是人类超越感性认识对认识对象的理性把握,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生动证明;

②人类用于指导航天事业的航天科学理论,是一个个概念、判断、推理以至模拟和计算的理论体系,人类以此透过现象认识和把握航天事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③人类在航天实践中超前规划,模拟航天过程,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成功,是主体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5、答案要点:(1)弟谷和法拉弟两位科学家的终生憾事从哲学上说明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应努力开动我们的思维机器,运用理论抽象,自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其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低级阶段,它通过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只是对事物的生动、丰富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由于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中去,因而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完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理性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的任务。另一方面它们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理性认识中要借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精品文档]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1.存在就是被感知。错误 (1)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意识看作第一性,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未被感知的不代表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 (2)应该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的存在导致唯心主义。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正确 (1)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的对立统一。 (2)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3)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4.真理有阶级性。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也不以阶级为转移。 (3)阶级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5.相对真理是包括错误成分的真理。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错误成分是谬论。 (2)相对真理仍是真理,相对指条件性、有限性。 6.有用即真理。错误 (1)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2)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符合。 (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认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一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未必是真理。 7.感觉是认识的起点。错误 (1)感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正确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以坚持物质第一为前提。 (2)感觉是主观的感觉,建立在唯心主义上。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第一性,强调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把意识理解为人的感觉、经验等,认为感觉决定一切。 8.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 (1)实践决定理论是正确的。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 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 1.错。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 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2、“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

马克思辨析题期末考试

绪论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错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带领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错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错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载着,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 第一章 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论】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错。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 对。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8.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 对。因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人的手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各个要素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的手具有的手功能,是因为手与人体系统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而非人的手这个单独因素本身具有的功能。因此,当人的手脱离人体时,手不再具有原本手的功能,因此不再是人的手。 9.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错。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这句话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其次,这句话一味而

马克思概论辨析题

辨析: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和否定因素。由于事物是运动的,所以肯定和否定都不能永恒,事物又是矛盾的,总有一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所以肯定和否定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3怎样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积极贡献,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产生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揭示和论证了历史发展趋势;自身局限性,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客观事实,缺乏科学性,同时看不到人民群众尤其无产阶级的力量。 4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对。人的思维,是能够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至上性。但每一个人由于自身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5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反常现象:错。1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和制度较发达完善的国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滞后的特点2落后国家的矛盾相对发达国家少,它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是要加以批判的,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8说明矛盾统一性与多变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统一和斗争。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9评科技万能论:错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环境,如果合理的运用它,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10存在即是被感知:存在是物质的存在,感知是主观意识。这句话表达了极大的个人主观主义,以为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个人的观念存在而存在。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一) 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二是创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