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第一章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对外贸易有哪些限制(闭关锁国的内容)?

(1)“闭关”。第一,延续“朝贡贸易”;第二,设置海关。海关制度取代市舶司制度,制定新商税制度及税则;第三,“一口通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2)间接贸易。第一,设立洋行。广东巡抚布告设立“洋行”,专门经营、管理外贸;第二,设立公行。“公行”亦称“官行”,广州十三行的行会组织。(3)“防夷”章程:“管束”外商。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为之,特别建造的“夷馆”里,外商不得任意外出闲逛;不许民众出入夷馆。

2.闭关锁国的历史后果

(1)积极:闭关锁国是封建自然经济自身防卫的反映,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势竞争的局势下有一定民族自卫的意义。

消极:但它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限制了贸易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和进步;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接触和吸收西方近代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严重束缚了国人的眼界和思想。

3.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事件指的是律劳卑刚刚来到澳门便不遵守《大清律例》和贸易规则,而且还擅进广州。中方对此提出了严正交涉,律劳卑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律劳卑直接投书总督府,最终两广总督令封船,停中英贸易。

由于中英贸易中断,律劳卑遂以这个事件为由,在1834年9月8日发表声明,表示了“为保护英国贸易,如有关系不美,责任在于中方”,他又声称清廷“现今业将弄起交战之故”。律劳卑在1834年9月6日律劳卑派军舰强驶珠江,卢坤整顿防务,调兵守备。这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首次与西方列强发生的军事冲突。律劳卑事件最终以中方重开贸易告终。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题。中国从

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魏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既是“师夷长技”的目的,也是“师夷长技”的理由;“制夷”的策略表明还出于“闭关”抵拒外部世界的观念。进步性:①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②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局限性: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充分满足侵略者的要求

(1)割让香港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4)取消“公行”制度。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

(6)关于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7)赦免“汉奸”。

(8)关于善后。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後,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君臣对条约的理解与反应:“何以善后”?

江苏布政使李星沅 :

“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浙江巡抚刘韵珂:

“抚局既定,后患颇多,伏念计出万全,定必预防流弊。”“逆夷反复与否,姑不具论,即善后事宜而论,已有惶然不可终日之势。”

9月6日道光下旨:

“商欠”、“赦免汉奸”、“关税”、“撤兵”,“以上各节,著耆英等向该夷反复开导,不厌详细,应添注约内者,必须明白简当,力杜后患,万不可将就目前,草率了事。”

璞鼎查还剩下两宗遗案:一、鸦片贸易合法化。训令“并不作任何要求”;耆英保证将禁烟范围“局限于本国兵民”。二、子口税。南京条约第十款对此无明确规定。

权之外了;2)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3)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4)关税自主权。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

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第21款增添了犯罪美侨须由美国领事逮捕,以及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等内容。

《望厦条约》加强协定关税权

第2款规定,中国日后变更关税税则,“须与合众国(美国)领事等官议允”,中国无权独自修改自己的海关税则。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第二章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其影响如何?

爆发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政府将这一危机以捐税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数十万人失业;(3)自然灾害严重;(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外流,劳动力衰竭,银价更贵,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越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更重。

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出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3)顽强抵抗了资本主义侵略势力;(4)导致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变化与调整,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5)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人采取变革措施,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2.太平天国的讨伐檄文

(1)宣传拜上帝教的平等观念;(2)痛斥清政府的贪污腐败,号召人民反抗清王朝的黑暗统治;(3)申明太平天国的起义的宗旨是建立“同享太平之乐”的新世界。

3.《天朝田亩制度》

(1)颁行。1853年秋冬间,颁布刊刻《天朝田亩制度》。

(2)内容。第一,关于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使用;第二,关于社会组织形式:建立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第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是基层单位,管属25家;第四,思想文化上:力图独尊“皇上帝”,天王高度集权,官员世袭制等。

(3)分析评价。1.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2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动员广大群众反抗清政府统治,具有反封建意义;3.体现了平均主义,违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空想。

官爵制度。爵:天王,诸王,义、安、福、燕、豫、侯。官:“朝内官”: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守土官”:总制、监军,“乡官”: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

曾国藩的湘军和清王朝的反扑

1、厘金筹饷。厘金,在通商要道与商业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物捐税。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刑部侍郎雷以諴,采纳慕僚钱江献策,派员至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等处劝谕捐厘助饷,首创厘捐(后称厘金)。分两种:行厘(活厘),抽取行商货物通过税;坐税(板税),抽取坐贾货物交易税。税率原定值百抽一。次年,清廷推广实施,各省仿行。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主要来源之一。

2、保甲和团练。团练,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民间武装集团。

3、曾国藩与湘军。1853年初,在驰援南昌等战事中,曾国藩调集家乡各支练勇,进一步与部分绿营军和新募之勇组合成“湘勇”。曾国藩以湘勇为基干,进一步募练成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

曾国藩制湘军特点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太平天国政权的蜕变

内部成分日益复杂,地主、士绅、胥吏、商人以及游民、溃勇等被卷进来。

平均主义理想不可能实现,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旧保留;政权封建的属性,“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权利世袭。

领袖们思想作风变化,奢侈腐化。

领袖们关系疏远对立,脱离群众。“东府集团”。

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

2、“天京事变”

洪、杨矛盾。1856年8月,“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韦昌辉发动大变乱。

洪秀全诛杀韦昌辉。

石达开率部出走。

天京变乱对太平天国的危害

搞垮了领导核心。

削弱了革命力量。东王部属被杀二万人,石达开出走带走十万精兵。

摧折了太平天国信仰支柱。“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立,依旧让咸丰”。

导致战局急剧逆转。

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局势的转捩点。

军事转机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新的军事转机

洪秀全为挽转局势采取的一些措施:崇杨贬韦,挽救思想危机。

宣布“主是朕做,军师亦是联做”。

重建领导核心: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杨辅清。

洪仁玕(1859)。

1858年7月下旬,陈玉成、李秀成枞阳会议,联合作战。

陈玉成东征,由潜山到舒城,攻占庐州,进至滁州乌衣镇,和自全椒进抵该地的李秀成部会师。

9月战浦口,摧毁江北大营,克复江浦、天长、扬州、六合,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三河镇大捷,收复舒城、桐城等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统筹全局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洪秀全批阅,“是”、“此策是也”、“钦定此策是也”,给予肯定。

政治,“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耳。盖用人不当,适足以坏法;设法不当,适足以害人”。强化中央领导,普设乡官乡兵,“禁朋党之弊”,又禁私门请谒,“以杜卖官弩爵之弊”。

经济,仿效西方发展近代工矿企业;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金融保险事业。文化、习俗,提倡近代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事业;主张废除封建迷信和恶习陋俗。外交,平等往来,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政;而且提出要同外国竞争,“与番人并雄”,希望迎头赶上和超过外国。

4.第二次鸦片战争如何爆发?

五口通商后,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在短期内呈现下滑趋势。为了扩大对华贸易,从1854年开始,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要求,希望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从中国攫取更多权益。由于全面修约要求遭拒,英、法遂决定发动侵华战争。

修约交涉(1854-1856):

(一)1854年2月英国由广州入城问题提出修约要求;英国取得美国支持;英美法北上修约未成。

(二)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在英法支持下,再要求修约仍被拒绝。8月,“英使包令向英国政府报告,修改条约,改善对华关系,须有军舰为后盾。”1854年2月,“英外相训令新任英使包令进行修订中英条约,开放中国全部,长江通商,北京驻使,鸦片上税。”

5.《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及长江各口(包括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员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两国兵舰、商船可在长江及各个通商口岸往来;中外人民争讼事件由领事馆和中国官吏审处;修改税则,减低商船吨税;中国向英国赔款银400万两,向法国赔款银200万两等。

影响:进一步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西方各国公使驻京后,直接插手并控制中国政治事务;通商口岸的增加与海关税率的降低,使得外国商品得以大肆在中国倾销,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西方列强利用外国人在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对中国人民予以精神麻醉,进行文化侵略。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第一,鸦片以“洋药”名义合法进口,税率为每百斤30两,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第二,除鸦片、茶、丝外,对一般进

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除按价值抽2.5%的子口税外,免征内地税。第三,各通商口岸税收统一办理,中国海关邀请外国人帮办。

6.《北京条约》

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准许招募中国人出国做苦工;(4)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归英属香港界内”;(5)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财产,“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6)赔偿英、法军费银各800万两。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武力强占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2、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3、勘分西北边界谈判

7.辛酉政变的影响、作用。

祺祥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这次宫廷政变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政变后清廷极力改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企图与外国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8.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五口通商后,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在短期内呈现下滑趋势。为了扩大对华贸易,从1854年开始,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要求,希望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从中国攫取更多权益。由于全面修约要求遭拒,英、法遂决定发动侵华战争。

2、战争初期与《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4年2月英国由广州入城问题提出修约要求;英国取得美国支持;英美法北

上修约未成。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作为全权大臣,前往天津议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南撤,咸丰帝心有不甘,加强对大沽口一带的防务。英军在大沽口开炮后,中国守军猛烈反击,猝不及防的英、法军遭受重大挫折。英国和法国激起了对华报复的狂热气氛,再次出兵。清政府期待与英法侵略者“议和”,不做积极准备。联军顺利攻陷天津,八里桥战役后,京师门户洞开,联军掠焚圆明园。奕?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1.近代军事工业到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重要变化过程?

洋务运动起初着眼于改造军队旧式装备,所需新式武器,除了从国外购买之外,逐渐自行制造,从而存进了新式军事工业的兴起。但是,这些军用工业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由于军用工业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难题:财政拮据,经费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通讯不畅;外资扩张和洋货倾销,非单纯开办军用工业所能救济。洋务派官僚进一步认识到单是开班军用工业难以“自强”,于是他们提出了“强”与“富”并重,开始创办新式民用工业。

2.李鸿章与洋人争利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从“求强”到“求富”认识的转变。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与洋人争利,他创立了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和开平煤矿。

第四章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是什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西方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主要包括:俄国对新疆的侵略、美日两国对台湾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

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

1、“马嘉理事件”

英国:缅甸(八莫)→云南(1867腾越,今腾冲)→内地。

1874年英柏郎200人武装探路队由缅甸入云南;1875年初英国使馆翻译马嘉理接应入侵云南。

蛮允冲突。

“滇案”。

2、中英《烟台条约》

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讹诈。

公使威妥玛威吓:“中国所办之事越办越不是,就像一个小孩子活到十五六岁倒变成一岁了”;“非先换总署几个人不可。”赫德“调停”。

1876年李鸿章与威妥玛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还附有《入藏探路专条》。

内容:给英“恤款”20万两,派大臣到英对“滇案”表示“惋惜”。

英派员由印赴云南调查5年,察看通商情形,以商订章程;

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可派员前往“观审”;

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商埠,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等为外轮码头;

各口租界内免收洋货厘金,洋货运入内地,只纳子口税,全免各项内地税。

英国可以派人从北京出发,经甘肃、青海或由四川进入西藏;也可派员由印度进入西藏。

3、保卫西藏的斗争

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助越抗法

1、法国对越南的加紧侵略

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

1858年法国联合西班牙进攻越南。

1862年越南被迫与法订立《西贡条约》:法割占南越(西贡)建立法属交趾支那殖民地。

1867年,法国完全占有越南南部(南圻)。

1873年法国“得陇望蜀”欲侵云南: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河口、老街)→河内。

2、黑旗军助越抗法

黑旗军:太平天国时期两广的一支起义军。

1873年黑旗军在河内城外挫败安邺部法军。

1881年黑旗军在河内附近的纸桥再败李维业部法军。

3、《顺化条约》

2.反洋教斗争

(1)起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是反洋教斗争的主要起因。西洋传教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中国实行宗教渗透。特别是有很多传教士打着传教的幌子,攫取情报,走私文物,参与不平等条约的制定,加入掠夺中国经济的行列,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2)性质:全民性质和指导思想的封建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如何概况中法战争

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

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中国不败而败。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慈禧调整权力中枢

慈禧罢斥奕訢,重组军机处(孙毓汶),命奕劻主持总理衙门,重用奕譞。

放逐清流派,陈宝琛、吴大澂、张佩伦,“使书生典戎”。

奕譞授权李鸿章设法向法国寻求妥协。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1)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百万两白银,分八批交款。(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存。(5)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影响: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受到《马关条约》的影响,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了维新变法的强烈呼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展斗争。

第四章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维新变法的理论

理论来源于康有为所作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东汉开始流行的古文经《诗》《书》《礼》《易》《春秋》都是刘歆伪造的,是为帮助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服务的。

《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他自己创造的尧、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为“六经”,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打出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就是要向人们证明,他的维新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完全合乎“圣人之道”。

康有为上述著作企图为维新变法运动建立一套理论,其核心是阐述变君主立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维新变法的开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康有为陈述了建议,强调设制度局和擢拔新人。光绪帝任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康有为遂接连上书。在《日本变政考》这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历史的著作中,康有为加了许多按语,说明应该如何学习日本变法步骤和措施。光绪帝发布的变法诏令有些就是根据这些按语拟定的。

2.维新变法为什么在湖南兴起?

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士风旺盛,民气高昂,时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是清末唯一支持维新变法的巡抚。他推动了湖南的近代化。凤凰人熊希龄在维新变法期间创立“宝善成制造公司”;开办湖南内河航运;参与筹建时务学堂,培养人才;主持《湘报》,使其成为湖南维新运动重要的舆论阵地;主办南学会,对湖南新风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湖南率先创办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以上这些活动使得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维新省份。

3.严复的《天演论》和影响

根据赫胥黎论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前两篇翻译,严复写序言并加按语,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认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

进化论的“优胜劣败”的理论警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进化学说为中国人民的改革活动和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4.义和团如何在山东、京津兴起的

在山东起因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惨遭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蹂躏;(2)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占威海卫;(3)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猖獗的地区之一。广大群众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情绪日益高涨:(4)山东也是民间秘密结社最多的地区之一。

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的关系

日益高涨的维新运动,形成了很大的声势。也引起了各种守旧势力的恐惧和反对。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是对垒关系。

守旧派中央主要有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甲午战后,除个别极顽固分子外,已没有人完全拒绝西学了;洋务派甚至扩大了他们学习西学的范围,甚至主张在财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学习西方,但是他们坚决反对引进西方的政治学说,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三纲五常”是“体”,不可动摇的,引入的西方文化只能作为传统文化的补充。

争论的焦点和内容:第一,要不要维新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西学。

6.张之洞,《强学报》、强学会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26日停刊,共出3期。

上海强学会:1895年8月,在康有为与杨锐、张权、陈炽、袁世凯等发起成立强学会,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宋庆、聂士成、盛宣怀等捐资赞助,参加强学会的主要是主张和倾向维新变法的士子、官员及个别传教士,约100余人。

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每次集会都有人宣讲“中国自强之学”。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

张之洞《劝学篇》

1898年3月,张之洞刊刻《劝学篇》,发挥湖南绅士的基本论点,从春末到夏初,它在《湘学报》上分期刊载,给守旧派以有力的思想支持。

《劝学篇》分为内、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谓本,指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这是不能改变的。所谓“通”,指的是要学习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缺少的手段,可以变通兴办。但是对民权、自由、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的观念,则力加排斥。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7.义和团与反洋教斗争之间的关联

(1)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其“灭洋”思想是一贯到底的。他们所说的“灭洋”,就是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试图把一切洋人都赶出中国;中法战争的爆发,使近代民众进一步认识到洋教的侵略性。所以,人们把反洋教与反对法国的侵略视为一体;(2)义和团运动另一突出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传统的封建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3)封建士绅和官吏在深刻的民族危机面前,有鉴于外国教会和传教士的所做所为,毅然走上了反洋教斗争的行列,并处于领导地位。

8.反洋教斗争主体的变化

贵阳教案后,各地官绅以“耶稣之说流行,孔圣之道不作”,纷纷行动起来,号召“凡我士农工商,拔剑同仇”。地方士绅,“排斥异端”和“保卫圣道”,保护地方利益,坚持正统教化,维护地方权威。下层民众开始成为反洋教斗争主体。湖北武穴、宜昌教案相继,哥老会及游勇在其中起了推动组织作用。1896年曹县、单县大刀会因比邻的安徽砀山县天主教欺压平民、先后焚毁单县、丰县、砀山等县的十余处教堂。

9.京津沦陷

6月中上旬,天津城南的租界集结的各国军队已近2400余人。6月17日,侵略军攻占大沽炮台后,驻津各国领事立即派军攻打邻近紫竹林租界的武备学堂。清军聂士成部闻讯增援,开炮轰击紫竹林租界。(清军由镇压转而招抚与团民并肩抗敌的转折点)6月14日,天津陷落。“天津临时政府”

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了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荣禄对使馆明攻暗保。8月4日,八国联军2万余人,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7日正式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并禁止京郊义和团继续进城,又把京城内外一部分义和团调往前线裕禄、宋庆、马玉昆等部溃退,北仓、杨村失守,裕禄自杀。李秉衡节制“勤王师”御敌,兵溃于河西务,李秉衡退至张家湾自杀。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臣仆于当天早晨仓皇出逃离京。

10.东南互保

清廷对外宣战前夕,东南督抚就在与列强策划“互保”协议,以防止义和团运动向长江流域蔓延。

首倡者是洋务派官僚盛宣怀,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是这一策划实施的领衔者。正在谈判之际,清廷“宣战”上谕公布,东南督抚进退维谷。在关键之际,以张謇为代表的东南士绅群体支持这一策划并说服刘张实施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条款》内容:上海租界归各国巡防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各督抚切实保护;各口岸的外国兵轮照常停泊等。

历史影响: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最后,随着守旧的王公、亲贵、官僚在外来压力下的崩碎,洋务人物又一次进入了王朝的中枢。于是而有20世纪初年的“新政”。

第五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江楚三折”

1901年7、8月间,张之洞、刘坤一会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包括三道奏折和一份折片,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及《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这些折片的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一整套实施新政变革的具体方案。“江楚三折”意味着洋务派已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主张,用以指导清末的新政。

2.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恶劣的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挽救国家危亡;(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预备立宪”

晚清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所谓的宪政活动。其实质是清政府加强封建统治的晃子而已。

背景: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但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他们企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迫使他们转而采取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第二、就国内形势而言,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的经济、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日益兴起,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不断高涨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锐。不愿接受任何变革的清朝统治集团,在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震撼下觉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溃决难收”。

第三、晚清预备立宪的直接诱因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清政府于日俄战争的第二年即1905年就开始筹备“仿行宪政”事宜。

4.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简答)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因为:(1)从人员组成上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控制着政权;(2)从其颁布的法令和措施来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体现了促进民主政治,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改造旧社会的热情:(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4)其对内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都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说明了这个政权的性质。

5.“二次革命”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战斗;

爆发原因:(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2)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出卖主权.与五国银行团签订.(4)袁世凯反动面目暴露.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进行二次革命.

失败根源: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资产阶级因为其阶级局限,即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说明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中国革命呼唤着新的领导阶级,必须依靠新的政治力量,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两大历史任务: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解放。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原因),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任务。 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11.启示:侵略战争是列强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内容:(课本P34—P3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近代史考试要点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4、1990年邓小平提出的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内容是什么? (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5、江泽民是怎样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考试重点

1.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民族的,又有阶级的。 在这所有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因为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以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势力则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二者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奴役的总根源。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新民主主义新在哪里)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及完成的时间,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整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是什么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占领了亚洲大多国家后,英国将侵略矛头转向了中国。受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手段。又因为连续两次经济危机,英国急需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军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的危害 A、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 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3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A、性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矛盾: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变成了中华 民族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历史任务:之前的任务是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后来的 历史任务变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3、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主观方面:○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上的失误 ○3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 起义带来了危害 客观方面:○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重点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案: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 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五、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重要考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上编综述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思考题 1、试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变的历史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成都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为什么说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基本彻底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经济得到畸形繁荣发展之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 和人民的贫困。 3、试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主要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都遭到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形式,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开始初步觉醒,许多荼毒良久的封建恶习开始改变,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样,由于自身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外加反动势力的强大导致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斗争,为了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内容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6、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