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课的教学案

15课的教学案

15课的教学案
15课的教学案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课堂研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你看(出示课件),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九十九岩绝妙处,奇秀深幽天然成。它描绘的就是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的武夷山。而天游峰就是“武夷第一峰”。

2.引入课题: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章武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起去欣赏峰,读懂人,感悟美妙的人生。(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们又能提出哪些疑问呢?(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板书(在“天游峰”和“扫路人”两个词语下面打上问号)。

(二)深入文本,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每当雨后初晴或晨曦初入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登上峰巅,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此峰名为“天游峰”。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点评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2.作者笔下的天游峰又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用“----”画出相关句子。

▲圈出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体会,可用一两个词简要写写批注。

3.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出示图画)

▲“九百多级”:(结合教学楼的高度,感受:30楼左右)具体的数据,体会高

▲ “飘飘悠悠” “银丝”“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比喻、夸张的手法,体会险

4.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 “九百多级, 九百多级, 一千八百多级” :具体的数据,体会天游峰很高。

▲ 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客的累、难,侧面烘托出天游峰的高、险。

5.想到哪些成语:悬崖峭壁、突兀森郁崇山峻岭危峰兀立峰岩重叠

6.天游峰是那么的高、那么的险,“那天,我终于顺着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我得意什么?

7.归纳写法:作者不仅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险,也从作者的感受和游客的表现等侧面写出了这一特点!这在写作上就是利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三)感受老人形象(3-12)

1.是啊,这样的天游峰能登上去,谁不得意呢?一直到了晚上“我”还游兴未尽。这时一位扫路人走进了我的视野。

2.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默读课文3-12小节用“﹏”画出描写老人的句子。

▲圈出重点词,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体会,可用一两个词简要写写批注。

3.交流汇报:

A、外貌描写(第3、8小节):

(1)“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 抓住“精瘦”体会老人辛勤劳动;

▲ 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风吹日晒才会褪色

(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

(3)小结:这确实是一位非常朴实、工作辛劳、精神矍铄的老人,这是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朴实的外表下又藏着一颗怎样的心呢?我们继续交流。

B、动作描写(第4小节)

(1)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抓住“引”“沏”体会热情好客

(2)外表很朴实,但内心热情,还想着为偶遇的客人沏茶,这是老人给我的第二印象。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又浓又热的香茶仿佛一股暖流,我们开始品茶谈心。引读“如今……”

C、对话描写:(第5-12小节)

(1)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抓住:“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读好句子。(看图)

感悟:老人对山的爱、对工作的爱(奉献)、乐观豁达

(2)出示: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老人怎么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体会结尾的好处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

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初二上册15课教案

课 题 第15课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主备人 目标知识与水平: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升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水平,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实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充分理解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导入框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2、南昌起义的过程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4、南昌起义的教训。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井冈山会师。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3、长征的意义。 本课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自测题和练习。 教学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时空1924年,广州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参会人员 领导和组织工作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峪学区杨艳芳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二年级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想 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引导学生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图画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请认真听,“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云儿见它让路,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飘舞,风铃见它唱歌”,它是什么?(板书:风)2.你知道哪些风? 例如:大风、狂风、龙卷风、微风、春风、东风、西北风等。(“你真能干!把风的大小、方向都说出来了。”“不同季节的风是不同的。”) 3、导题:有三个小朋友也很能干,他们能画风,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画风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是谁在画风? 2.学生汇报 :是宋涛、陈丹、赵小艺在画风。(教师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让学生书空)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也在他们的名字中呢?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拼读。 sòng tāo chén dān zhào yì xiǎn

《凡卡》优秀公开课教案

《凡卡》优秀公开课教案 《凡卡》公开课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 3、让同学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九岁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是不是正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呢?在家是家长的宠儿,在学校有老师教你们知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同龄的小学徒凡卡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二、熟悉课文内容,整体理解课文 1、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考虑: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小组讨论: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局部内容?你能试着给课

文分段吗? 分为三局部: 写信前(1~2段);写信中(3~15段);写信后(16~21段)。 第一局部: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给爷爷写信。 第二局部: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局部: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默读课文第二局部,找找哪些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些是写凡卡在写信时联想到的? 写信的内容:3、8、10、11、12、15。 写信时联想到的:4、5、6、13、14。 三、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默读课文,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凡卡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以此引导同学细细读信。通过读书、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 ⑴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思念爷爷。 ⑵凡卡在鞋匠家过着非人的凄惨的学徒生活,受尽折

第15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

第15课《钢铁长城》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史实;新时代的强军措施。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新时代强军之路。 【教学难点】 “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播放。这是2017年建军90周年的阅兵视频,整齐强大的阵容,恢弘磅礴的气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就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筑起了我国新时代的钢铁长城。今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地走近他,学习他,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 讲授:(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生: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诞生。山河为碑,历史作证,从长征路上前赴后继到敌后抗日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以弱胜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到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90多年的时光,人民军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有哪些新发展呢?

(展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阅兵到50-*/周年阅兵,中国陆军有什么变化?(生: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经历了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从“小米加步枪”到“铁甲雄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过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陆地大国,保持强大的陆军是国防建设、保卫家园的需要。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从北到南,我国有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可是近代我国的海防力量如何呢? 展示图片,1840年6月,危机从海上而来,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危机再次从海上而来,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国的都城沦陷,留下火烧圆明园的奇耻大辱;1894年,危机依然从海上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未能御敌于海上,最终全军覆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建立强大的海军迫在眉睫。 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此后不断地发展,建国以后又有

新实用汉语15课教案

第十五课她去上海了 一、复习巩固 1-100 、1-1000 的称数法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换过人民币?在哪换的?为什么去那里换? 三、讲解新课 1.本课生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 吃得很好,穿得很漂亮,玩得很好。 早:早晨:清早 ,从早到晚;很久以前:这件事我们早商量好了。 银行: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 少: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 ,少见多怪。人少,银行很少,不少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帐算错了,少一块钱。 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暂时;稍微:少候, 少待。 刚:副词。恰好:不大不小,刚合适。 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刚回北京,刚去银行 从:介词,起于,‘从…’表示‘拿…做起点’:从上海到北京|从少到多。 (介词,表示经过,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面:从窗缝里往外望副词,从来,用在否定词前面:从没有听说过) 非常:很;极。特别:非常早,非常漂亮,非常喜欢中国音乐 次:次序;等第:名次,座次,车次,这次,那次,一次,多次 数:数一数,数数,数钱,数人民币 好久不见(打招呼) 快:速度——说得很快,念得不快,走路很快 普通话:学习普通话,说普通话 年轻:年轻人,非常年轻 流利:很流畅,没有阻碍。说得很流利,流利的汉语,流利的普通话 懂:知道;了解。他的话我听懂了,懂上海话,不懂英语,懂不懂. 2. 语句理解

3. 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并练习情景会话。 ①示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教师纠音。教师范读课文。让 学生整体感知,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 ②教师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或提问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③教师逐段讲解,特别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请大家根据课文内 容互相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 ④教师就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讨论并回答。 ⑤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让学生再练习。 4.讲练语法 ①介词“从”的用法——从+NP 教师领读并讲解:我从学院去邮局他从英国来中国 ②“这儿”or “那儿”:他从立波那儿来陈老师从这儿去银行 ③看,该你了“该+NP+(V)+了” ④动词的重叠 AA 看看说说 A一A 等一等数一数 ABAB 介绍介绍 ⑤情态补语: V + 得 + Adv + A 来得很早 住得不好 V + 得 + A + 不A 玩儿得好不好 5.阅读和复述 讲解重点词语。显示例句,并讲解 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 6. 汉字的构字法 象形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象形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庞轶君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邵锦平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一、课前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 本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第一课。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最终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单元教学中,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所以在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析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授的课程内容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的胜利进军及最终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引导学生收集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失败的史实,使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初中语文_第15课《凡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生课堂学习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初一学制四设计人时间 课题:凡卡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锈、揉皱、毒打、撇嘴、抽噎、匣子、窜过、打搅、黑糊糊、笑眯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2.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做批注时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2.独立思考,感受文意,以读为主。 3.小组合作探究,与同学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他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后弃医从文。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正值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草原》《六号病房》等。 2.背景简介:《凡卡》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进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常受到他父亲的虐待,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所以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自学指导及对应训练 通过自读感悟、教师点拨等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中,突破文章重难点。(一)自学生字词(注音并组词) 锈()摩()揉()玛()蘸()毒() 撇()噎()搓()匣()喳()吭() 娜()伊()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把握小说的三要素)②围绕“信”,课文是分哪几部分来写的?③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15课教案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程 15、落花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粘贴——《语文书》双横线、四方格生字 粘贴——《英才教程》-生字扫描记录—— 指名—— () () () () () () () () () () () () () () () () () () ●指示、指导自学(正式讲读之前1-5周,至少自学3次) 任务、要求:主要是读书——求……印象、兴趣…… 查工具书——求音准(第二次还不会读的字要求“注音”) 写写生字——求印象(一边写一边读) ●调查,个别教(早自习或它时)——做记录: 1,见《语文书》; 2,见《练习册》; 3,见手机或其它 ●预习(正式讲读之前1-2天) 任务、要求:读书——求正确、流利 查工具书——求断词断句基本正确、重点词义略知一二 做《练习册》——求自觉主动认真 (选择T1/2/3……) 随机播放360浏览器“收藏夹”之“五年级课文朗读”本课 正课第一课时 导入 读课文——以中等生、差生为主 形式多样,提高巩固 学习生字新词——辅差 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讲读课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随机最优化 以中等生、优生为主 听-说-读-写,注重“双基” 重点训练项目:指导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机学习课后习题

(完整版)15课景阳冈第一课时教案.doc

鲁村镇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年级五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琦审核人王琦序号29 课题《景阳冈》课型 教学目标(三维目 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新授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学 具 景阳冈 事情发展 板书设计进店饮酒 --- 不听劝告 ---- 执意过冈 ---- 继续上冈 ---- 打死老虎 ---- 挨下山冈 豪放、倔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把课文中着重认读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读课文思考: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 么前置预习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五环节(引入 - 合作 - 运用 - 提升 - 拓展)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目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 自名著的文章。(板书: 20. 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 们是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 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 ──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 ──倒一碗酒; “吃酒” ──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精读领悟,反馈点拨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 8~13 自然段写“武松打虎” ,除此之外, 1~4 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 5~ 7 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 进行比较体会。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

《凡卡》优质课教案

凡卡》优质课教案 15、凡卡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寨乡垭口场中心完小:杨正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小凡卡的悲惨命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凡卡的同情之心。 2、了解小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内容,体会小凡卡内心世界的痛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凡卡的悲惨命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小凡卡内心世界的痛苦。三、教具准备 常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大年夜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反映了贫苦人民生活极为悲惨的遭遇,那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语言大师契科夫的作品《凡卡》。 2. 《凡卡》看看题目,这是一篇以人的名字来命题,显然是在写人,这题目,几个字?两个字,简单吗?读过,预习过,那么现在来看看凡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留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凡卡给人最深刻的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可怜、悲惨。很好,自己读书, 凡卡》优质课教案 就能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可是,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有这样的语言打动了我,

却告诉我凡卡的许多许多。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你看,有一个字用得可传神了?(藏)不说“放”,不说“收”或“装”?干嘛用“藏”?为什么?(仿佛听见凡卡告诉爷爷,一定要藏好,千万别——丢了,别让别人看见,嘻嘻,等我回去——吃,玩。)——怎样的凡卡?【板书:天真、可爱】就这一个字却能让我们看到特别天真可爱的凡卡。这就是语言锤炼,比较中选择“藏”,因为“藏”最传神。 ★“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会说吗?会像凡卡那样说说这句话吗?在村子里,爷爷是最穷的人,最没地位,老被人欺负,所以凡卡强烈的愿望——保护爷爷。(指导朗读:谁也不敢)“言为心声”哪,我们看出这凡卡——真懂事,真有孝心。【板书:懂事】 ★“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注意到什么?词语用法上。三个问候,问候的是谁?(当然都是朋友,这还用你说,他们什么特点?自己那么悲惨,还想着别人,关心别人。)(读书要用两只眼,一只眼看字面意思,一只眼看字面背后的含义,)——怎样的凡卡?【板书:爱心】 你看出什么?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散在文中的只字片语,平平常常,却勾勒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童心,有血有肉的——凡卡,可就是这样的孩子,命运却——如此悲惨。 二、体会“悲惨”命运。 文中哪一段最集中写了凡卡悲惨的生活?【请看课文】让我们轻轻地读读第八自然 段吧!这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 《凡卡》优质课教案 的可怜命运的悲惨?这么长的段落啊,可作者表达得却是那么有层次、有条理,你们看——【第八自然段分成三部分:挨打、挨饿、受困】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15课猫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猫的特点和性格。 2、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 3、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体会拟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继续了解猫的特点,体会对猫的情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拟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猫(生齐读课题)。 (1)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认识的生字。老师把这一课的生字藏到了一首诗里,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地读准它们。(开火车每组读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怪,贪玩尽职又很乖; 蹭腿伸脖要抓痒,任凭呼唤不回来; 稿纸踩印小梅花,胆小勇猛与生来; 跌倒撞疼它不哭,花草遭殃人不怪; 宽容怜爱如小孩,生气勃勃真可爱。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将课文中的生字编成一段话或是一首小诗一首儿歌说给大家听。 (2)看看课文中的词语你们能读准没有,开火车领读。) 1、齐读生字词。无忧无虑任凭抓痒稿纸丰富多腔玩耍摔跤跌倒胆子开辟遭殃 2、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课件出示)小时候的猫很(),它是那样()、(),我非常()它。(边板书边复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可爱的小猫长大了,它又怎么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长大了的猫。(板书:长大)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笔画出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板书:古怪 2、作者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它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画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板书:既老实又(既)贪玩又老实 3、哪些句子描写猫的老实(指名回答)(出示课件6)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过渡:这真是一只老实的猫呀,它很乖,半步也不出门,只是无忧无虑地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4、猫贪玩的时候又表现得怎么样呢再找出句子来体会。(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7)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再问: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指名回答) 从这几句话我体会到:猫很老实,可是又很贪玩,所以说猫的性格有些古怪。(齐读句子7) 5、师: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又很尽职,让我们快快找出作者描写它尽职的句子来体会。(指名回答) 生:(课件出示8)句子: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师:b、好,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这只猫多么的尽职。 师: c、从句子中“非……不可”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从这个句子更能突出猫的尽职。)请你们同桌交流一下,用“非……不可”说话。谁来说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出示课件9) 7、过渡:(出示课件10 )猫是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请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六年级语文:18 凡卡(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18 凡卡(教学方 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18 凡卡(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第15课《老子》教学设计

第15课《老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15课《老子》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

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着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将课文工整地默写在黑板上。 三、交流解疑。 1.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章。 2.小组内交流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解决疑问。 3.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八年级美术15课教案

1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 《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 讲解: 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 (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接下来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5分钟) (1)从作品各个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内容吗? (2)从她们华美的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又能感受到当时的纺织和工艺水平如何吗?(3)从她们的面庞、体态,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 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游乐的场景。全卷分为四段:采花、观花、漫步和戏犬。 (1)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她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依然掩饰不了人物空虚的内心世界。她们从容闲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们感受到封建社会中这些上流社会的宫廷贵妇人们,尽管锦衣玉食、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寂寞,显得百无聊赖。 (2)她们身披薄纱、薄如蝉翼,衣着华美艳丽、高贵典雅。她们高髻凌风,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从画面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和精美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3)她们体态丰腴柔美、脸庞圆润,浓黛蛾翅眉,薄纱下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肩膀,这种浓丽丰肥的理想化的“罗绮人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心态。那时崇尚女性美的标准就是丰腴,而当代更提倡健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