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京剧的感受

学习京剧的感受

学习京剧的感受
学习京剧的感受

学习京剧的感受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学习京剧的感受其实开始我并不喜欢京剧的,一听就烦,伊咿呀呀的没个完,而作为国粹的那些美感,韵味,我都没感受到。最初接受那些京剧唱词唱曲,是在老版的红楼梦中,那个时候还是在黑白电视机里,本来因为那些穿红着绿的古装人物产生的兴趣却被那些京剧的唱段所折磨掉。从此我对京剧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烦琐,无趣。

后来便在中央11套里面见过京剧的身影,但还是匆匆把台换掉,似乎一分钟也不想看下去。慢慢的到了高中因为学习需要,我们班集体观赏《西厢记》和一些《红楼梦》的选段,那个时候学习枯燥乏味,整日整日的为备战高考努力,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娱乐的时间,那一次我听得认认真真,托着腮帮子细细地看他们的动作,觉得京剧也没有那么的难以接受。

在老师的课上我们看的是《霸王别姬》,每当看到台上《霸王别姬》中虞姬那一袭黄袍的扮相,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每当看到台上的那绝美的身影总是能让心灵上颤动便是无休止的,而这个故事也是让人看一次落泪一次。从那之后对于京剧也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接触去聆听,不经有种入戏太深的恍然。原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京剧,不吝啬的夸赞,这便我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仔细去发现,“国粹”并不仅仅在荧幕上咿咿呀呀的听不懂的唱段,而是给予真正意义上灵魂的震撼。京剧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最美的一张名片。

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我和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聆听京剧,给我的是一种安和的情节,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柔美,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其次,它的表演风格也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让我不禁沉醉于其中,我无法抵挡它所带给我的美和调剂。然而现在的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世俗音乐。他们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国粹——京剧了。他们认为京剧难懂,老土,无用,没有流行乐易懂,有趣。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相信他们只要用心聆听过一次便会感叹于京剧所带来的美了。

京剧作为国粹,是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的,京剧的美,无论在服饰,在唱,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都能体现出来。生、旦、净、丑、杂。我最喜欢京剧中的旦角,京剧里的旦角常常被塑造成那个社会制度审美下的理想模式——小碎步、柳叶弯眉、抛水袖、忠贞、柔和温婉、轻盈…….

也有部分反应的是敢于冲破封建桎梏的女性,性格刚烈、聪慧。可以说,京剧里的女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美。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历史里充当配角,在舞台上环配叮当、风化绝代、褶褶生辉。细弱的嗓音柔韧的唱出来,连绵着充满力量。

现在京剧的美就像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被我掀开,不再变得曲高和寡,难以接近。而现在对京剧的热爱,更多是老人们的专利。老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思想开始沉淀、安静下来,喜欢一种恬淡的生活,喜欢回忆。因为特殊的年代的熏陶,京剧是回忆里不可磨灭的记号。再者,老年人离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来喜爱这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可以细细品味演员们的表演。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自己开始欣赏京剧的美的内涵,希望经过学习京剧,心能慢慢静下来,不再浮躁,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把京剧作为一个可以陶冶情操的艺术。

12物流管理2班

0120854

管茜

看京剧《金锁记》有感

看台湾国光剧团新编《金锁记》有感 我在张爱玲小说研究课上看到了这个版本有些特别的《金锁记》京剧,被它的舞台、演出、表现形式和演员的表演所折服。于是在网上找来了下半部分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我以前从未认真看过一部戏,更没有对京剧产生过兴趣,仍旧从这个过于精彩的剧里窥见了一丝传统艺术在现代所绽出的光辉。写这篇文章时,我全程都抱着一种“我今天就要好好吹一吹这个戏.jpg”的心情,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来辅助我评价,因此相当容易有缺漏错误之处。 首先我想要吹一吹的就是整个剧团。在题目中我提到它是一部由台湾剧团表演的京戏,在剧中也偶尔会听到其他无名角色略带口音的念白。但是在其他方面几乎将京剧的艺术传统、唱法全部保留了下来。尤其女主演饰演的曹七巧,她的表演收放自如,从歇斯底里到冷漠的突然转变都很自然,配合上舞台的灯光和音乐效果,使得观众的心绪随着剧情不断地上下起伏。 这个剧做的很令人震撼和喜爱的部分就是它将传统京剧艺术保留下来的同时,非常合适、顺顺当当地融入了不少现代的舞台技术,尤其是灯光效果方面。比如在前期的一个场景切换中:曹七巧和大嫂、小妹绵里藏针的对话;曹七巧与重病暴力丈夫要银两用于打牌;七巧回到牌桌。这之间灯光是由大范围的黄白色光,到集中于曹七巧的蓝色光束,再到整个舞台亮起的黄色光,这样的转变使得舞台的氛围产生热闹到冷清再到热闹的变化。另外灯光也是体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曹七巧唱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周围的灯光会完全暗下,仅留一束刺眼的白色灯光打在曹七巧身上。在剧情的最后,曹七巧给自己的女儿缠足时,随着她的内心在犹豫和狠绝中摇摆不定时,灯光也在惨白色和血红色之间变幻,当红色的灯光打在曹七巧身上时,她仿佛真的变成了从地狱里走出来的“修罗”。 表现方式上,该剧的剧情有几段是曹七巧回忆婚前的往事和自惜容貌,在舞台中央便竖起了一个镜子形状的圆环,曹七巧的很多唱段都是在这一面“镜子”前展现的。(结合主演的很多表演都被“框在”这个环之内,我猜想它还有喻指“锁”意思)在三少爷娶亲的片段中,舞台是喜庆的红色调,曹七巧一边诉说着自己对三爷的爱和三爷大婚的悲痛,一边把一块红色的绸面手绢盖在头上;新人身着喜服拜堂时,她站在两人中间同三爷一起弯下腰来。新人步入洞房时,曹七巧一身青衣,紧贴在新娘身旁,死死攥住三爷的手,“形如鬼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演出设计。在表现病痨鬼丈夫对七巧的暴力和压力时,躺在床上的男演员几乎隐没在黑暗之中,手中的木鱼敲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响……我想每个观众的心情都会如同曹七巧一样逐渐紧张、喘不过气来。 这部京剧对小说的大多数改动和增加,都令我惊艳不已,如果能亲临现场,想必会更为震撼。

京剧心得体会

京剧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首先,我要感谢徐老师给了我这次难的学习机会。 我参加了选修课学唱京剧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尤其老师组织的各种比赛,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舞台,很感谢老师给予的展现自我的台阶。 一直都觉得京剧很美,甚至在完全没有接触京剧之时,自从参加学唱京剧之后,练唱腔、,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感悟,但自己却明白这一段时间下来,京剧已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为这一辈子,都会因为有这么美的一门艺术相伴而感到幸福。京剧是集大成者。在京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等艺术的身影。人物造型、场景设置体现的是雕塑的精巧、图画的意境。人物的造型美是不用说的了,服饰、头饰、道具、脸谱,无一不是精心所为。光是用眼睛,就已能满足。眼福二字,已是先能保证 的了。而京剧背景设置,也和众多别的剧种一般,用虚景描绘出一种意境,这正是中国人自己的山水画。 通过老师的精心讲解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更加详细比如生这个角色老师简单的说可以分为武生,老生,小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老生演唱时,是用的本嗓演唱的,而小生是用真假声结合来演唱的,更重要的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唱。 我从中学到演唱中怎样寻找所需要的共鸣。 (一)从气息方面来讲 找上面的往里收,找下面的沉气保持,向外推比较合适。在此同时,找头腔多练高音,找胸腔多练低音。 (二)从字的角度来练 找鼻腔多练“昂(ang)”,找头腔多练“敖(ao)”或“哦(o)”,找胸腔多练“雍的韵母(ong)”,找口腔多练“啊(a)”。这里男女声及行当最好也要略加区别。例如:老生练蝶窦用“衣(i)”,而女声要把(i)练好就得往额窦那儿去。又如花脸最好先把鼻腔练好,也可以先把“昂”练好。 (三)其他方法 (四)把嘴闭上鼻子里哼唱“嗯”字,如果感到声音能从鼻骨上面近眉心的地方透出来,那就不错了。因为把嘴闭上气息就容易往上走,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鼻腔共鸣。用拖长音发声。在发声的时候,突然把腰一弯头低下去,你就会发觉你的声音向脑袋里钻上去,这可能有助你找到头声。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胸声,你就象哄小孩那样哼哼,然后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使之发出断续的声音。万一手拍上去并不感到声音受到影响而发生断续,那就说明还没有用上胸腔,就必须继续放松沉气找一种哼哼的感觉。口腔共鸣一般比较好找。如果用自然的声音,基本上就是口腔。当然有些人在未学戏前,可能说话就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共鸣习惯。有的头声多,有的胸声多,有的鼻音重,这就是平时听人家讲话就能听得出这是个男中音、女高音的道理。但也可以说口腔共鸣最难掌握

京剧《白蛇传》观后感3篇

京剧《白蛇传》观后感3篇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么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京剧《白蛇传》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白蛇传》观后感 《白蛇传》作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曾被改编成多个版本,除了大家熟悉的电影、电视剧外,几乎所有剧种都对《白蛇传》进行过改编,包括木偶戏、皮影戏等,京剧版则是最具特色的,融合了文武开打,唱做并重,非常受观众的喜爱。 非常有幸能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了由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展演的京剧《白蛇传》,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丝毫不输前辈,大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趋势,演员不仅有高颜值的外在条件,更有超强的内在功底,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刚柔并济,把角色塑造的十分鲜活有灵气。 其中,我非常欣赏小青的扮演者张淼,从头到尾表演细致而有变化,将小青的灵动和情绪波动大表现得淋漓精致,扎实的功底在水斗中表现得出场出色,观众反响热烈。 演出两个半小时,演员丝毫没有展现出疲态,时刻保持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让角色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非常受教。

演出结束后到了后台无意中听到了演员们的谈话,表演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之处进行讨论,自我反思,平常心又虚心倾听他人意见,令我心生敬畏。 唱词中“最爱西湖三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雨过天晴湖山如洗,春风暖暖拂罗衣”,“释门中积善根功德无量,对众生应同怀慈心柔肠。可怜我七月胎就要生养,恳求你发慈悲还我许郎”等。句句经典,句句动人,就连外国友人都忍不住叫好。 京剧版的《白蛇传》唱词流畅优美,戏中还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戏曲特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仅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传统神话故事所带来的感动,也让大家对京剧的技艺有了更加了解。 《白蛇传》观后感 作为一名青年观众,有幸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白蛇传》。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剧场里欣赏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深受震撼颇有感触,因此不禁想一畅胸怀,谈谈自己的观剧感想和一点体会。 1、演员在戏台上的表演十分投入,声情并茂入戏很深,感染力很强,给观众很强烈的带入感,让在场的观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具体表现在演出中有些对白是演员的临场发挥,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然而然的说出,虽然和字幕有些出入但是这种临场发挥的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小学生鉴赏京剧心得体会

小学生鉴赏京剧心得体会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为了让我更了解它,带我到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穆桂英挂帅》的京剧演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鉴赏京剧心得体会范文,感谢您的欣赏。小学生鉴赏京剧心得体会范文1 说起京剧,我们小朋友都很陌生。不要谈外出观看京剧表演,就是电视频道中出现唱京剧的表演者,就赶紧调换频道。因为我们总觉得京剧除了咿咿呀呀之外,很难看懂。可是这次老师组织我们去观看京剧《盘丝洞》,却大大地改变了我对京剧的看法。 我们来到逸夫大舞台,进入演出大厅。大幕缓缓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蜘蛛精带领的大小众妖。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多姿。紧接着是唐僧师徒4人,他们精神抖擞,一身正气。随着剧情的发展,唐僧被蜘蛛精抓去。孙悟空师兄弟为了救出师父与蜘蛛精斗智斗勇。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让你眼花缭乱;蜘蛛精魔幻般的变脸,让你叹为观止。那如梦如幻的布景,让你身临其境。那时,我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我没想到京剧竟是这样精彩,这样奇妙,这样新颖。最终,孙悟空凭着高超的本领打败了蜘蛛精,救出了师父。由此可见,演员

扎实的基础。让我想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落幕了,看完这场京剧,我的感触很深:是呀,一定要让京剧在我们青少年身上继续发扬光大。如果有可能,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京剧演员。让京剧成为祖国艺术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为祖国的国萃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小学生鉴赏京剧心得体会范文2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

《看京剧》阅读答案

《看京剧》阅读答案 篇一:《京剧》阅读《京剧》①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它是由徽调(安徽的地方曲调)、汉调(武汉一带的曲调)为主融合昆曲、秦腔(陕西的地方曲调)和其它民间曲调特点发展而成称为“皮黄”。②京剧的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西皮有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除上述板式外,有反西皮、反二黄、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这些板式分别表现不同的感情。一般来说,西皮适宜于表现活波昂扬的情感,二黄适宜表现苍凉深沉的情感,反西皮用于深切悲痛时,四平调、吹腔用于轻松愉快时,南梆子则多半用来表现少女的柔情。③京剧伴奏的乐器很多,主要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京剧表演歌舞并重,融合了大量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俗称“韵白”。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独特的艺术表演体系,对各地方剧种影响很大。④京剧脚色(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又称须生,一般为较年长的许仙)和“武生”(男性武将,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旦又分“正旦”(又叫青衣,一般为大家闺秀,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花旦”(一般为小家碧玉,如《红娘》中的红娘)、“老旦”(老年妇女,如《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武旦”(有武功的妇女,如《穆桂英》中的杨排风)、“彩旦”(诙谐或邪恶的妇女,如媒婆之类);净指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又分为“武净”“文净”两大类。武净如张飞、李逵、黄盖等,文净如《蒋干盗书》中的蒋干,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⑤京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也有三百个以上,《将相和》、《空城计》、《借东风》、《贵妃醉酒》等剧目流行极广,深受观众欢迎。解放后新编的《杨门女将》、《海瑞罢官》以及《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现代戏,影响很大,1⑥京剧的表演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动作,虚实结合,表现力极强。⑦京剧的服装色泽鲜艳,风格独特。基本上是明朝服饰,不同人物都有不同的服装,美感强烈。京剧的化妆,各个行当均有一定的谱式,净、丑勾画一定的脸谱以示忠奸善恶,生角和旦角浓

观看京剧白蛇传有感

观看京剧白蛇传有感 过去的我并不喜欢京剧,但是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具体的理由却说不上来,或许是因为江南,或许是因为戏曲,又或许是因为《白蛇传》。 《白蛇传》就是对白素贞生命轨迹的记载,她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她却已经成为江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她的传说不是神话,而是民间大众心中的历史,是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多少年来,她的故事经历了不少演变,从恶到善,从贬到褒,从民间传说到戏曲,从戏曲到电视剧,白素贞的形象一直保持了一致性,人们也对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化苦旅·西湖梦》)然而,做人不易,天地不容,她也注定做不了人。白素贞来到人间首先是为了报恩,但是当她品尝到做人的滋味之后,就再也难以割舍那段情缘,那种人性的快乐,于是她死死抓住了许仙作为她的恋眷。 许仙也许可以算作是白素贞悲剧的一个重要缔造者,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却并不真正懂得人的高贵,更加没有一颗包容万物,接纳众生的心。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在许仙身上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真义,书生的无用就在于他们的迂腐、保守和天真。而且,《白蛇传》中白素贞的执著与许仙的软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表现了积极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封建社会的男权意识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这也是《白蛇传》的现代性表现之一。 《白蛇传》之所以能够被大多数民众所喜爱,正是因为它不仅昭示了人之为人的高贵,而且揭示了人的高贵就在于人间有爱长存,《白蛇传》是戏曲界的一朵艺术奇葩,我很庆幸的是我一睹了它的全貌。西湖见证了一段千古奇恋,只有体会了这段情,才能更好的体会西湖之美。一阵阴雨,一面湖水,一段断桥,一池荷花,一叶扁舟,一柄破伞,一介书生,一袭白影,一场感人至深的情,也创写了一段很好的京剧片段。

京剧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徐老师给了我这次难的学习机会。 我参加了选修课学唱京剧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尤其老师组织的各种比赛,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舞台,很感谢老师给予的展现自我的台阶。 一直都觉得京剧很美,甚至在完全没有接触京剧之时,自从参加学唱京剧之后,练唱腔、,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感悟,但自己却明白这一段时间下来,京剧已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为这一辈子,都会因为有这么美的一门艺术相伴而感到幸福。京剧是集大成者。在京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等艺术的身影。人物造型、场景设置体现的是雕塑的精巧、图画的意境。人物的造型美是不用说的了,服饰、头饰、道具、脸谱,无一不是精心所为。光是用眼睛,就已能满足。眼福二字,已是先能保证的了。而京剧背景设置,也和众多别的剧种一般,用虚景描绘出一种意境,这正是中国人自己的山水画。 通过老师的精心讲解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更加详细比如生这个角色老师简单的说可以分为武生,老生,小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老生演唱时,是用的本嗓演唱的,而小生是用真假声结合来演唱的,更重要的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唱。 我从中学到演唱中怎样寻找所需要的共鸣。 (一)从气息方面来讲 找上面的往里收,找下面的沉气保持,向外推比较合适。在此同时,找头腔多练高音,找胸腔多练低音。 (二)从字的角度来练 找鼻腔多练“昂(ang)”,找头腔多练“敖(ao)”或“哦(o)”,找胸腔多练“雍的韵母(ong)”,找口腔多练“啊(a)”。这里男女声及行当最好也要略加区别。例如:老生练蝶窦用“衣(i)”,而女声要把(i)练好就得往额窦那儿去。又如花脸最好先把鼻腔练好,也可以先把“昂”练好。 (三)其他方法 把嘴闭上鼻子里哼唱“嗯”字,如果感到声音能从鼻骨上面近眉心的地方透出来,那就不错了。因为把嘴闭上气息就容易往上走,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鼻腔共鸣。用拖长音发声。在发声的时候,突然把腰一弯头低下去,你就会发觉你的声音向脑袋里钻上去,这可能有助你找到头声。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胸声,你就象哄小孩那样哼哼,然后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使之发出断续的声音。万一手拍上去并不感到声音受到影响而发生断续,那就说明还没有用上胸腔,就必须继续放松沉气找一种哼哼的感觉。口腔共鸣一般比较好找。如果用自然的声音,基本上就是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

《三岔口》一名《焦赞发配》,为传统短打武生剧目,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京剧《三岔口》的,欢迎大家阅读!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一) 期间,有幸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京剧,两个折子戏一为《三岔口》,二为《游龙戏凤》,由北京京剧院演出。 这两出戏,过去曾看过,好长时间了,今天再看,又是优秀青年出演,当然十分关注。这两出戏,前者是武打戏,后者是唱功戏,一武一文,配搭适当,相得益彰。不论武打也好,唱功也好,演出相当精彩。 我对《三岔口》特别感兴趣。剧情故事是说北宋时,大将焦赞打死奸臣谢金吾,被发配沙门岛,元帅杨延昭爱将如子,恐途中有错,特派任堂惠暗中保护。行至三岔口,住进刘利华店中,任赶到后亦住进该店。店主刘利华夫妇都是江湖好汉,因刘与任互不认识,互起猜疑,误以为对方要加害焦赞,夜半时分,两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这个戏,主要是看两位演员打斗的武功和技巧。这场演出,原定任堂惠,由CCTV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青年京剧研究生班研究生詹磊扮演,刘利华由李丹扮演。因为詹病了,由梅兰芳京剧院一优秀青年演员出演的。虽然主要演员换了,但演出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演员演艺精湛、演出认真,功夫出众,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大家赞叹不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此剧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功折子戏之一,舞台上仅一桌一椅,场上亦只二人,没有对话和唱段,全靠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戏。看了此剧,我对世代忠于国家的杨家将十分钦佩。杨家是世代卫国忠臣,先后出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郎八姐和杨宗保、穆桂英等世代忠臣,虽然屡遭奸臣陷害,忠君卫国之心不变,而且勇于保护忠良。三岔口故事就是一例。 看了此剧,我感触良多,口吟四句,赞曰做人应学杨家将,忠心卫国世代传。警惕奸臣耍鬼计,保国更要爱忠良。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二)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

学习京剧的感受

学习京剧的感受 其实开始我并不喜欢京剧的,一听就烦,伊咿呀呀的没个完,而作为国粹的那些美感,韵味,我都没感受到。最初接受那些京剧唱词唱曲,是在老版的红楼梦中,那个时候还是在黑白电视机里,本来因为那些穿红着绿的古装人物产生的兴趣却被那些京剧的唱段所折磨掉。从此我对京剧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烦琐,无趣。 后来便在中央11套里面见过京剧的身影,但还是匆匆把台换掉,似乎一分钟也不想看下去。慢慢的到了高中因为学习需要,我们班集体观赏《西厢记》和一些《红楼梦》的选段,那个时候学习枯燥乏味,整日整日的为备战高考努力,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娱乐的时间,那一次我听得认认真真,托着腮帮子细细地看他们的动作,觉得京剧也没有那么的难以接受。 在老师的课上我们看的是《霸王别姬》,每当看到台上《霸王别姬》中虞姬那一袭黄袍的扮相,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每当看到台上的那绝美的身影总是能让心灵上颤动便是无休止的,而这个故事也是让人看一次落泪一次。从那之后对于京剧也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接触去聆听,不经有种入戏太深的恍然。原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京剧,不吝啬的夸赞,这便我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仔细去发现,“国粹”并不仅仅在荧幕上咿咿呀呀的听不懂的唱段,而是给予真正意义上灵魂的震撼。京剧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最美的一张名片。 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

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我和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聆听京剧,给我的是一种安和的情节,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柔美,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其次,它的表演风格也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让我不禁沉醉于其中,我无法抵挡它所带给我的美和调剂。然而现在的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世俗音乐。他们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国粹——京剧了。他们认为京剧难懂,老土,无用,没有流行乐易懂,有趣。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相信他们只要用心聆听过一次便会感叹于京剧所带来的美了。 京剧作为国粹,是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的,京剧的美,无论在服饰,在唱,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都能体现出来。生、旦、净、丑、杂。我最喜欢京剧中的旦角,京剧里的旦角常常被塑造成那个社会制度审美下的理想模式——小碎步、柳叶弯眉、抛水袖、忠贞、柔和温婉、轻盈……. 也有部分反应的是敢于冲破封建桎梏的女性,性格刚烈、聪慧。可以说,京剧里的女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美。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历史里充当配角,在舞台上环配叮当、

京剧《西厢记》观后感

京剧《西厢记》观后感 昨晚观看了京剧《西厢记》,感觉真的很不错,不魁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特意在网上查了《西厢记》有关的资料。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京剧观后感范文

导语京剧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大家看过以后都有什么体会呢?以下是收集的相关,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京剧观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和在电脑上一起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兰芳大师他男扮女装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 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为了演好戏,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听了这话,我对梅兰芳大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段时间,李玉刚上春晚争议很大。李玉刚的男扮女装不同于梅兰芳的反串,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旦角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据说京剧界的“男旦”也正逐渐被淘汰。而李玉刚的反串不是戏曲,只是歌曲,或称之为戏歌,他的成名只是观众出于好奇。试想,不看他这个人,只听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李玉刚还会引人围观吗?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玉刚上春晚,会给人在性别和性格意识上产生误导。

纵观整场这39个节目,可以说,春晚在整体结构和节目形式上几乎依旧,依然是在大演播厅里,台上的演员,台下是观众;仍旧是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戏曲等的大杂陈。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舞台更炫了,节目形式比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声小品少了,广告据说没有了。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阵了。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也是梅派经典剧目。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贵妃闻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宫娥太监轮流进酒,不觉喝得大醉,醉后更觉烦闷,命高力士到西宫请唐明皇来此共饮。经高、裴二人婉言相劝,才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该剧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约,表演含蓄,尤其梅兰芳的表演历经磨砺,臻于化境。剧中对醉态之下悠绵的宫怨的表现深具古典美韵味,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蹈范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剧《贵妃醉酒》渊源长久,经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改良修订,到梅兰芳时期定型,该剧以旦角应工的歌舞表演体式、典雅雍容的审美韵味、所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观京剧有感

第一次观京剧有感 姓名:学院:学号: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印象中还有和爷爷一起放牛的时候听爷爷讲关于以前旧社会唱戏壮观场面的故事。在闲下来的时候也常常听到爷爷唱戏,不过我似乎一点也听不懂。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却总能听见爷爷唠叨电视上演的戏没有唱戏精彩。后来爷爷去世了,可惜的是在我的童年好像没有听过一场戏,主要的原因是在乡下能亲身接触戏曲的机会确实不多。现在,故乡的人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好像这种唱戏的氛围有慢慢旺了起来。我去年过年回家,在舅舅的村子上就看了一出戏,那个场面也确实壮观,只不过我觉得看热闹的人多,真正懂戏的人确只有那些年纪大的前辈,这从他们看戏时候的神情中能够看得出来。从我上中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的文化精华,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以此为自豪。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或者美国电影的时候,如果有涉及到海外华人过年过节的话题,似乎也经常能看到京剧的影子。可是,每次我们看电视翻台的时候似乎都会很快的翻过CCTV11,因为我们对京剧看不懂,也不知道应该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它。想看,但是看不懂,这是一种很矛盾的状态。2010年,我大三了,也快21岁了,终于有机会通过上易老师的课程接触京剧了,而且幸运的是能有机会真正坐下来,在剧院了静静的欣赏那种真实的京剧。 2010年10月31日,星期天上完课,吃完晚饭我和同学陈宇就直奔省京剧院去了,到了以后忽然发现原来水院去的人还蛮多,有几个是我认识的,打了招呼后我就坐下来了。我记得那天晚上一共看了四幕戏,分别是:《拾玉镯》、《三岔口》、《卖水》和《赤桑镇》中的节选。看完后,我和几个同学上厕所,首先我们的一致感受就是,在剧院看京剧和在电视上看那种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电视上看京剧,觉得很死板,觉得冰冷,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到剧场以后,演员那种活生生的感觉在你们前,让你也觉得很真实、很生动。通过这次观看小剧场京剧,让我对京剧有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也让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京剧。下面写一点我的感想和感受。 第一、京剧的美。从第一幕《拾玉镯》那位女主角上场开始,我就能略微体会到那种中国传统的美感。孙玉娇的娇柔,矜持,可爱,让我看了觉得心里面十分欢喜,所以第一幕剧,我看她看的很认真。同时,心里面也希望后面的剧目中有更漂亮的角能上场,但好像我们这次的运气不太好,可能是大牌都迎接领导去了的缘故吧。后面《卖水》中的梅英似乎没有小姐好看,这是一点小小的不足啊。不过,看了这四个节选,我觉得已经能够领会到京剧的美感了。她是那种很朴实的美,美的很娴静,跟欧美的明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她的那种美是一种能让你觉得心里很开心,很暖和的一种美,而不是让你觉得诱惑,或是嫉妒。她的美也是一种从内心中散发出来的美,回来后慢慢品味你会觉得韵味还在,细水流长! 第二、我觉得我自己理解了老师上课讲过的,“京剧演的不是剧情,它表达的是一种美,是感情”这句话的意思。认认真真地看了一次京剧后,这一点感触是很深的!京剧不像现代电视剧,把剧情搞得峰回路转,让观众晕头转向,最后却什么也没留下。京剧是通过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来表达丰富的感情或深刻的道理的!《拾玉镯》中孙玉娇的那种矜持可爱,《赤桑镇》中包拯的大公无私,《卖水》中梅英的乖巧活泼。主人公的感情,通过短短的三十分钟就能表现的很充分,很丰富。而且,这中感情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在《赤桑镇》中包拯唱的一句话:“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责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后面的我不太记得了,这一段就让我听后挺感动的,也挺有感触的!京剧就是这样,能在简单的事情中造化出优美的唱词,表现出丰富的感情。 第三、京剧的意境。由于上课是老师反复提到,所以我在观看表演时我就认真的注意了

走近京剧作文资料积累

走近京剧作文资料积累 老年人喜欢看京剧,变脸什么的,我奶奶也不例外。 奶奶总是喜欢看中央11频道,遥控器上对应的数字按钮早就被磨破了。有时看着电 视里面得京剧,也能随便哼上几句,或是跟着电视里面的京剧老师学口音,学唱腔,学手 势等等。奶奶学起来像模像样的,一点都不比电视里面的差。 又一次,大家都睡着了,我非常口渴,无法入睡,没办法,只能起来去客厅喝水。当 我走到房门口,我隐隐约约听到客厅传来一些声音,我还以为是小偷,我蹑手蹑脚地走过 去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奶奶躺在沙发上看京剧,边看边唱。我走过去轻声的对奶奶说:“奶奶,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睡觉呀?”奶奶被我吓了一跳,平静下来之后,她对我说:“哦,睡不着,所以过来看点电视。”“啊!”我的嘴巴简直能装下一个鸡蛋了。 还有一次,爸爸已经坐在沙发上了,决定观看意大利队对西班牙队的决赛。可奶奶想 看京剧表演节目。爸爸和奶奶同时看到了藏在书包下的遥控器。爸爸赶紧扑过去,奶奶也 不落后,俩人同时抢到了遥控器,你拉我扯。奶奶虽然没爸爸力气大,但奶奶会说,她说:“要尊老,要孝敬……。”终于,在奶奶的一番劝说下,爸爸松手了。呵呵,姜还是老的 辣啊! 你看,这就是我家的京剧迷奶奶。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来到了山海中学的礼堂,观看“解说式京剧普及”专场演出。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但是因为京剧的音乐不是我 们学生所喜欢的,不是像流行音乐一样活泼的,而且在我们眼中有的京剧很无趣,唱腔也 很好笑,导致了许多同学都不喜欢听国粹京剧。但是,通过观看今天的演出配上解说,让 我们知道了其实京剧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艺术。 本次演出中,解说人员给我们补上了京剧文化这一课,介绍了许多有关于京剧的知识,例如在京剧中的行当:生、旦、静、丑,而在这四样行当中也隐藏了许多知识。京剧主要 表现在唱、念、做、打,了解到了它是一门综合多元文化的艺术。而京剧的表现手段是: 虚拟、写意、诚实和夸张,了解到这些,我感到惊叹不已,在京剧中原来有这么多方面的 知识。 我们认真看完了今天的四部京剧,充分地感受到了京剧那强大的吸引力,它不是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如京剧中的丑角就我们带来了多欢乐。在京剧之中,演员能够通过虚拟 的手法,在舞台上表现出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如:开门、喂鸡、刺绣等等。 从这次活动中,我充分理解到了京剧的伟大之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会越来越 重视这些传统文化的。 在来这之前我的脑海中对我国的国粹“京剧”一点也不了解。

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

学号 京剧欣赏 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体会 学生姓名 班级计算机一班 成绩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2011年12月10日

学习《京剧欣赏》的心得体会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 京剧虽是著名的剧种,但我们身居江南水乡的孩子,对京剧是相当陌生的,既没有听觉上的感受,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更谈不上理性认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大家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学习京剧是很重要的。 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 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通过这次选修课,我对京剧欣赏有了崭新的认识。 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 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独角唱不出好戏,京剧的四个行当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华丽多变的舞台效果。 说到行当就不得不提京剧的服装和脸谱。虽然现代服装的流行元素千变万化,却是越来越不靠谱,而京剧的服装该大气时便大气,该寒酸时就寒酸,“蟒、靠、褶、帔、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绝对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再搭配上华丽的纹饰与图案,比如文臣用的仙鹤、孔雀,武将用的麒麟虎豹、富人用的飞鸟花卉,以及细致的做工与面料,每一件衣服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而脸谱就更不用说了,六分脸、花脸、英雄脸、神仙脸,光是京剧舞台上那一张张奇异的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力。像京剧这样细致得恨不得武装到牙齿的艺术表演形式,无怪乎能在历史的浪潮下历久弥新。

京剧观后感

京剧观后感 我来到京韵大舞台观看京剧。其实这个学期以前,我们很多人都对京剧十分陌生,只知道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上京剧欣赏课之后,我渐渐的从能够接受到慢慢感受再到细细品味,可以说为我的人生增多了一件可以快乐的事。所以,这次拿着一排04号正中座位的票,还是十分的期待。经过七转八回,终于找到了剧场,心中兴奋难平,毕竟这么近距离观看京剧还是第一次。就这样我们和周围的老戏迷们一起等待这一台京剧。就这样熟悉的二胡、锣鼓声响了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拉二胡的小伙,一头金黄色的头发,酷气十足,他和其他几位奏乐者都陶醉其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吹弹飘逸,时而正襟危坐。其中风味,此种境界令人神往。今天的剧目顺序是游湖、西施、打上坟。“白蛇”首先登场了,一身白底红花衣,身段婀娜,声音圆润且高亢,这就是老师说的花衫吧。接着青蛇,船夫,许仙上场了,场下在一声声叫好中一阵阵掌声随之而起。我发现演员们有时动作虽然很慢但是很难发现多余的动作,有时动作非常夸张却又觉得恰得情分,有时几句话唱很长时间(可能就是老师说的四句八分钟吧)却让人感觉却十分流畅。原来慢并不是影响人们欣赏的原因,京剧虽然是比较慢的艺术,但是只要欣赏者抛开世俗的车马喧闹,走进那个离我们并不是很远的世界,就会得到感动,就会得到快乐。况且京剧中的唱腔艺术真是一绝,想着那流行歌手唱那首离歌简直是唱的人痛苦,听的人也痛苦,只是为了追求那种痛苦的共鸣而喜欢是真的喜欢吗。然而京剧演员唱出那一句句直冲云霄的句子的时候,脸上挂着的是那么从容,那么端庄,那么震慑人心的表情。那嗓音清亮,透彻,时而冰泉冷涩,时而幽怨缠绵,时而又铿锵有力,真非一日之功,确实能给人极大的听觉享受。其实很多时候不看字幕是很难听懂的,但是听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听戏的心情就足够了,人生难得几回闲,就算真的闲下来了,心就真的得空而闲了吗?在剧场看戏和在家看电视是很不一样的,在剧场看戏就一个感觉——精美。从演员的服装到小小的道具都做得十分精美,场内的布置把人的心拉的很远,仿佛回到了古人的世界,音响效果比什么四维立体环绕好多了。第二场是西施,“西施”声音也很甜美却不华丽,但有一种委婉哀伤的感觉。西施很大程度上是唱,虽然并不像白蛇出来那样的惊艳,但是韵味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西施忧国忧民,深夜难眠的情感,想起那句:风轻月淡凌波乱,新柳婆娑面遮拦,红颜自古多断肠,春色何见寥弥漫。古人很多情感,今天我们都没有亲自体会的机会了,要说感知也只能是比较浅层次的感知。要说感知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这些京剧演员了,要使自己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古人的味道,那真是只有暂时人格分离让自己多多体味古人,接近古人罢。从这个角度上说,京剧演员真是值得敬佩的。第三场是打上坟,这场戏比较长,场景也换了好几次。印象最深刻就是丑角了,果然是无丑不成戏,逢丑比俊。戏在后半段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估计是照顾我们学生的吧,不知道老票友会不会介意。反正这戏难度也挺大的,像这种相对冗长的戏,内行还可以看看门道,外行连看看热闹的机会也比较少,大概是因为这样戏到最后才被改得热闹的吧。不管怎样丑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要走进那个固定的古代文化氛围,又要随时跳出来调节气氛,实在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角色,拿今天演艺圈的说法,他是当仁不让的演技派演员。三场戏听下来,每一场都有惊喜,感触颇多。由于是第一次看戏,对生旦净末丑只是有了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对唱念做打的技巧也不敢多加评价。出了剧场又回到了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听一场戏真是如梦境一般,这世界天天都需要我们发现,发现周围的美并把它带给别人,我不想说人生如戏,因为这不是我所能够体会到的,我只是觉得京剧艺术工作者值得敬佩,他们继承发展我国的国粹并努力把京剧的美呈现给每一个普通人,让这种美能为更多的人感知,感动。那天我也确实得到了这种感动。我想讨论的是:京剧到底能不能引发观众的代入式情感共鸣,或者换一个角度,京剧中的什么地方有引起观众情绪变化的可能。 从戏剧演出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他们是否有激发观众情感代入(所谓Einfühlung)

京剧观后感3篇800字左右

京剧观后感3篇800字左右今天,我和爸爸在电脑上一起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兰芳大师他男扮女装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 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为了演好戏,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听了这话,我对梅兰芳大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段时间,李玉刚上春晚争议很大。李玉刚的男扮女装不同于梅兰芳的反串,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旦角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据说京剧界的“男旦”也正逐渐被淘汰。而李玉刚的反串不是戏曲,只是歌曲,或称之为戏歌,他的成名只是观众出于好奇。试想,不看他这个人,只听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李玉刚还会引人围观吗?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玉刚上春晚,会给人在性别和性格意识上产生误导。 纵观整场这39个节目,可以说,春晚在整体结构和节目形式上几乎依旧,依然是在大演播厅里,台上的演员,台下是观众;仍旧是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戏曲等的大杂陈。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舞台更炫了,节目形式比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声小品少了,广告据说没有了。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阵了。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也是梅派经典剧目。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贵妃闻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宫娥太监轮流进酒,不觉喝得大醉,醉后更觉烦闷,命高力士到西宫请唐明皇来此共饮。经高、裴二人婉言相劝,才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该剧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约,表演含蓄,尤其梅兰芳的表演历经磨砺,臻于化境。剧中对醉态之下悠绵的宫怨的表现深具古典美韵味,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蹈范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剧《贵妃醉酒》渊源长久,经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改良修订,到梅兰芳时期定型,该剧以旦角应工的歌舞表演体式、典雅雍容的审美韵味、所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

关于京剧课程学习的感想

关于京剧课程学习的感想 京剧对于我,甚至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艺术。熟悉是因为京剧是众所周知的国粹,那是BBC的纪录片里都提到过的“Beijing Opera”;陌生是因为自己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从未完整地曾听过一曲,也从未在戏院里感受过一次戏曲的魅力。而如今自己身边所接触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现代的或者是趋近现代的,流行仿佛更符合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传统与经典被人抛在了脑后,被人逐渐忘却。 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与气质,是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标志,不能丢失。书本里、影视作品中,只要有相关戏曲的场面,印象中总是热闹的场面。从字里行间,从流光四射的荧屏上,总能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对戏曲有着一份诚挚的热爱。光束打亮的戏台上是有着精美行头的名角,优美轻舞的身姿,顾盼生姿的双眸,抑扬顿挫的唱腔和韵调,悦耳清扬的琴声鼓声连绵不断,合着歌声盘旋回荡在整个戏院里,台下看台上的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可是这种情境却不曾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也许我的情况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情况,京剧被大众追捧喜爱的时代仿佛过去了一般,越来越趋近小众化、老龄化。 许是时下娱乐方式太多,全球化背景下又受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引领,属于东方特色的文化反而被束之高阁,年轻人不在似几十年前喜爱戏曲,纷纷走进了电影院、KTV等新兴娱乐场所。任何现

象的出现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国外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就能保存到今并且依然盛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从小就对京剧艺术接触得少之又少的我,是难对一样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的,因为不了解,更何谈兴趣。同龄人间也很少有人了解京剧戏曲,像这样的情况变成比较普遍的情况后,京剧就被排除出了兴趣圈,被默认为是过时枯燥的东西,自然也不会主动接触了。 可是,短短几周的时间里我对京剧,甚至所有戏曲都改观了,发现戏曲中所包含的文化、艺术是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甚至老师也是让我吃惊的,因为印象中戏曲界的名角都是年龄较大并且很严肃的人,没想到第一天走进教室的老师却是一身白衣,有着一头时尚短发的女老师,原来老师很平易近人,原来老师很幽默,原来唱戏也需要硕士学位等等,一切都和原先的预想差很多,原来京剧和其他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有趣。这之前,我从未完整地听过一曲戏曲,戏剧相关的东西最能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戏曲服饰,关注过最长关于京剧的事物就是电影《梅兰芳》。而通过这短短的几周,我看到了戏剧的另一面,有腔调有韵味有念白还有身姿,勉强能够哼哼《苏三起解》、《红娘》、《贵妃醉酒》。映像最深刻的就是《贵妃醉酒》,从来没有学过乐器的我,每次音符都要数手指,所以即便是简谱对我来说作用并不大,而这曲每个唱词之间都隔了好长,起初完全不知道怎么从一个字就到了下一个,但老师还是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唱,知道上周听了录音,自己感觉到还是有很大的成就感。还有老师讲解杨贵妃三次饮酒的区别以展现了人物三个时段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以前是没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