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篇衔接手段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讨其作用及运用案例。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词汇衔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手段大体相似,都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然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更注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倾向于使用动态句法,即多用动词,而英语则更偏向于使用静态句法,即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较高。

语用衔接主要涉及到语境、预设等方面。在汉英语篇中,语用衔接手段运用较多,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常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等来引导原因和结果,而英语则更多地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文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篇章是语篇衔接手段最基本的作用。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用层面的衔接,都

能够使文章前后连贯、一体。控制语言风格也是衔接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作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口语化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是衔接手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合适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汉英语篇衔接手段运用案例的简要分析:

汉语语篇:《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名诗,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诗中多次重复使用了“好雨”、“当春”等词语,形成了词汇的重复衔接。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疑问、设问、对仗等,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诗歌节奏明快,语义明确。

英语语篇:The Lord of the Rings是J.R.R. Tolkien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运用,形成了词汇的衔接。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过去分词、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这些

异同点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和表达习惯。通过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并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语篇衔接手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提高语言交际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提供更大的帮助。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绝世之作。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灵活运用,使得这首诗在描绘美景的也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诗中,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景生情,将离情别绪、人生哲理融会于景,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美学境界。诗的起首便点明了“春江月夜”的背景,然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唯美的画面中。江水连绵不绝,月光明媚,花朵娇艳,夜色静谧,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宁静。

然而,张若虚并未止步于此。他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将每一个意象都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月光不仅照亮了江面,也照亮了游子的内心;花朵的开放与凋零,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夜色的深沉,则象征着人生的未知与迷茫。

这些意象的灵活运用,使得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张若虚通过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将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了双重意义:它们既是美的呈现,也是情感的表达。

张若虚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中的“春江花月夜”虽然美妙,但其中也蕴含着离别的忧伤和人生的苦涩。这种乐景与哀情的对比,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立体。也让人对人生的复杂多变有了更深的思考。

《春江花月夜》中意象和意境的灵活运用,使得这首诗在描绘美景的也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这种将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的手法,不仅创造了美学的奇迹,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布什911演讲分析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发生后发表了演讲,表达了他对美国人民和世界的关心和支持。他的演讲充满了情感和力量,通过使用各种衔接手段,成功地传达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本文将对布什总统的演讲进行分析,比较其在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的使用差异。在词汇方面,布什总统使用了大量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our brave and heroic people”“the

darkest hour of our history”“a terrible loss”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美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还使用了许多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如“deep sorrow”“strong anger”等,这些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句法方面,布什总统使用了多种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例如,“the world has never seen a more solid response from this great nation”中,“the world”和“this great nation”作为主语和宾语被放在了开头位置,突出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而“a stronger will, a greater resolve, an even more purposeful effort”则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美国人民团结一心、坚定决心和不屈意志的精神状态。在篇章结构上,布什总统的演讲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是对事件的描述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最后再次呼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这种结构方式与汉语的表达习惯相符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和态度。

在英语阅读中,词汇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了解和掌握词汇衔接手段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提高阅读效率。本文将探讨英语阅读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其功能。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选择和运用词汇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在英语阅读中,词汇衔接主要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手段。

词汇衔接通过重复或使用同义词、反义词等手段,将语篇中的句子和段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词汇衔接可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等手段,作者可以强调或突出某些观点,同时也可以传达对某一主题的立场和态度。

在英语阅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概念或新信息,这些新概念或新信息可能与前面提到的内容有关联。这时,作者会使用词汇衔接手段将这些新概念或新信息与前面提到的内容起来,以填补语篇信息空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词汇衔接还可以增加语篇的趣味性。例如,通过使用反义词或同义词等手段,作者可以在文章中增加一些对比或矛盾的效果,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提高词汇衔接能力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词汇量,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语境意识是指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我们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衔接手段。

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学习和掌握这些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词汇衔接能力。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文章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并尝试理解和运用这些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词汇衔接是英语阅读语篇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了解和掌握词汇衔接手段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通过增加词汇量、提高语境意识、学习和掌握常见的词汇衔接手段以及多阅读多实践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词汇衔接能力,为英语阅读和理解做出更好的贡献。

在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对于文章的连贯性和通顺性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本科生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衔接手段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将分析语篇衔接手段的误用和缺损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英语作文连贯性和通顺性的

影响。

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语篇衔接手段。语篇衔接手段是指在英语写作中用来连接句子、段落和整个文章的语言手段。这些手段包括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和逻辑语等。词汇衔接是指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来连接句子和段落;语法衔接是指使用连词、代词、省略等来连接句子和段落;逻辑语则是指使用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的词语来连接句子和段落。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本科生来说,语篇衔接手段的误用和缺损是常见的写作问题。这些错误可能导致文章缺乏连贯性,句子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使得读者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有些学生在写作中喜欢使用大量的简单句,而没有使用任何语法衔接手段来连接这些句子。这使得文章显得生硬而不流畅。另外,有些学生则喜欢使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连接句子和段落,而没有考虑到语境和语义的差异。这使得文章显得冗长而重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加强对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学习和理解。他们可以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分析文章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写作练习和批改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语篇衔接能力。

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误用和缺损是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

生英语作文连贯性和通顺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这些衔接手段,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

English Language Students' Use of Discourse Cohe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how they use discourse cohesion in their Chinese writing. Discourse cohesion refers to the use of language devices that connect and relate different sentences and clauses within a text to ensure coherence and logical flow.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different discourse patterns and cohesion devices. English relies more on explicit connectors and linking words, such as "and," "but," and "because" to establish coherence, while Chinese uses more implicit devices such as context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deas.

A recent study compared the use of discourse cohesion by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of Chinese and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ir writ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tend to use more explicit connectors in their Chinese writing, like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patterns they are familiar with from their native English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used more implicit devices, demonstrating their proficiency in the pattern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It is also worth noting that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use of Chinese discourse cohesion devices improved with practic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language. As they become more accustomed to Chinese syntax and rhetorical patterns, they are better able to integrate Chinese discourse cohesion devices into their writing.

In conclusion,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cohesion devices and work to develop proficiency in the patterns of their host language. With practice and immer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y can effectively use discourse cohesion to

improve the coherence and readability of their Chinese writing.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篇的衔接性是衡量语言连贯性和结构性的重要指标。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成因。

连接词的运用:英语中,使用逻辑连接词(如:because,therefore,however等)的频率较高,这些词对于理解和推理语篇的逻辑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逻辑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但是等),但使用频率较低,且往往通过语境和语序等间接方式表达逻辑关系。

被动语态的使用:英语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常用于描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情况。然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地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语境来表达被动意义。

时态的使用:英语中,时态的使用非常严格,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时间状态和动作过程。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概念,但相对而言,时态的变化并不如英语那样明显。

语言思维模式: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倾向于逻辑和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上表现为频繁使用逻辑连接词和被动语态等语法结构。而中

国人的思维模式更注重整体性和主观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较少使用逻辑连接词和被动语态,而是更倾向于使用语境和语序等主观性较强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语言特点:英语是一种形合性语言,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往往通过显性的语法标记来体现。而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更多地依赖于语境和语序等隐性因素。这种语言特点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手段上的不同。

文化背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客观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逻辑连接词等语法结构。而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和主观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更倾向于使用语境和语序等主观性较强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思维模式、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了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手段上的独特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结构及其特点,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语篇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英语和汉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其科技语篇的衔接手段对

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介绍英汉科技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分析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方面的异同点,并探讨衔接手段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英语和汉语中,词性的转换都是科技语篇中常见的衔接手段之一。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和名词化是常见的词性转换手法;而在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转换较为常见。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The car was damaged in the accident.”通过名词化手段,将动作“damage”转化为名词“damage”,使得句子更加简洁、客观。而在汉语中,“这辆车被撞坏了”通过动词转形容词的方式,将动词“撞坏”转化为形容词“坏的”,使句子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在科技语篇中,否定词的运用也是常见的衔接手段之一。在英语中,否定词通常出现在句首或句中,而在汉语中,否定词则通常出现在句首。

例如,在英语中,“The experiment did not prove successful.”通过在动词前加上否定词“not”,对实验的成功进行了否定。而在汉语中,“这个实验没有成功。”同样通过在动词前加上否定词“没有”,表达了实验不成功的意思。

衔接手段三:对比、排比、反复等汉语常用手段

除了上述提到的英语衔接手段,汉语中还常常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语篇的衔接。这些修辞手法可以突出重点信息,加强语气,提高表达效果。

例如,在汉语中,“他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故意装糊涂。”通过对比手法,将“不懂道理”和“故意装糊涂”进行了对比,使得句子的表意更加明确。再如,“一遍又一遍,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反复手法,强调了重复操作的必要性。

英汉科技语篇的衔接手段有一定的异同点。在词性转换方面,英语倾向于使用名词化等手段,而汉语则更常使用动词和形容词的转换;在否定词的运用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了否定词来表达否定的意思;在修辞手法方面,汉语较多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而英语则较少使用这些修辞手法。

在翻译科技语篇时,正确运用衔接手段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衔接,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可读性和易懂性。同时,正确的衔接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逻辑结构和重点信息。例如,在翻译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时,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

习惯选择合适的语态和主语,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同样地,在翻译汉语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译者可以运用相应的目标语言修辞手法,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

英汉科技语篇的衔接手段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衔接手段对于提高科技语篇的翻译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选择合适的衔接手段进行翻译,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者还应注意对原文的理解和逻辑分析,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交流的日益频繁,法律语言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法律交流中,汉英语篇的信息结构和语言实现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法律语篇信息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影响因素。

法律语篇的信息结构是指法律语言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息要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判决、合同、授权书等。在法律语篇中,这些信息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例如法规与判例之间的关系、判决与合同之间的关系等。

在汉英语篇中,这些信息要素的构成和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法

律语篇中,通常将法律法规、判决、合同等重要信息放在语篇的前面,而在英语语篇中,这些重要信息则通常放在语篇的后面。汉语语篇的信息结构相对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组织结构,而英语语篇的信息结构则相对较为紧凑和严谨。

法律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简洁、正式。在汉英语篇中,这些特点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两种语言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语言表达的语气上,汉语语篇更加强调“责任”和“义务”的强调,而英语语篇则更加强调“权利”和“利益”。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价值观念。

在语言表达的程度上,汉语语篇更加强调程度的强调和主观性的表达,而英语语篇则更加注重客观性和严谨性的表达。例如,汉语中的“可以”在英语中翻译为“may”,但是英语中的“may”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而汉语中的“可以”则表达的是一种程度。

在语言表达的结构上,汉语语篇更加注重句子的结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英语语篇则更加注重句子的简洁性和紧凑性。例如,汉语中的长句通常由多个短句组成,而英语中的长句则通常由多个从句组成。

汉英语篇信息结构和语言实现方式的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这种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法律语篇的信息结构和语言实现方式。

语言本身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法律语篇的信息结构和语言实现方式。

汉英语篇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和语言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语言本身的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语言,我们需要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法律语言的桥梁作用。

在语言学中,语篇衔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描述在一段连续的文本中,各个句子和段落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这种衔接方式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逻辑关系,也使文本在整体上保持连贯性。然而,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存在一些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时间线索的运用上存在差异。在汉语中,时间线索的运

用较为直接和明确,如“吃饭前我打开书读了三章”,读者可以直接根据时间线索理解文本的顺序。而在英语中,时间线索的运用则较为灵活,不一定会直接点明时间的顺序,如“After I opened the book and read three chapters, I ate dinner”,读者需要根据语境和常识来判断时间顺序。

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线索的运用上也存在差异。汉语中,空间线索的运用较为细致,常常会明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移动轨迹,如“我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开始阅读”。而在英语中,空间线索的运用则较为模糊,往往只会提到物体的位置,不会明确描述移动轨迹,如“I took a book off the shelf and sat on the sofa to read it”。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在逻辑词的使用上也有差异。汉语中,逻辑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和直接,如“因为我很忙,所以我没有时间去旅行”。而在英语中,逻辑词的使用则较为隐蔽,往往需要借助语境和逻辑推理来理解文本的逻辑关系,如“As I was busy, I didn’t have time to travel”。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在对比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时,我们需要考虑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征、文化背景以及翻译目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翻译中的目标语言语法特征和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层面。

英语中,词汇衔接主要通过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实现。例如,“dog”和“canine”是同义词,可以在语篇中交替使用,增

加词汇的变化和连贯性。语法衔接方面,英语使用各种时态、语态、语气和情态表达语法关系。英语中的复杂句和长句结构也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汉语中,词汇衔接主要通过重复、近义词、反义词、关联词等实现。例如,“这个苹果很甜”和“这个苹果非常甜”中的“甜”是近义词,可以增加语篇的连贯性。语法衔接方面,汉语使用各种虚词、助词和词序表达语法关系。汉语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结构也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的语法特征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征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之间的连接通常通过连词、介词等显性衔接手段实现。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将这些显性连接转换为隐性连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例如,“because I am happy”可以翻译成“因为我开心”,其中“因为”是英语中常用的连词,但在汉语中则可以省略。

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之间的连接通常通过语义关系和语境进行暗示。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需要将这些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例如,“他喜欢看书”可以翻译成“He enjoys reading books”,其中“books”是暗示上文提到的内容,但在英语中则需要明确指出。

基于以上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和目标语言语法特征的对比,以下是一些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语法衔接手段可以增加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例如,当英语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被翻译成汉语时,可以通过保留连词的方式保留原文的结构。同样地,当汉语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被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通过保留逗号等方式保留原文的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调整原文的语法衔接手段可以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例如,当英语中的重复词汇被翻译成汉语时,可以通过删除重

汉语与英语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语与英语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薛立文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巨摘要习英语中最常见的衔接手段有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衔接手段也可大致 分为这几类.但是与英语衔接手段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文章通过英汉语篇中大量的实例分析.对每 种英汉衔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巨关键词习汉语;英语;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厂中图分类弓esH31厂文献标识码esA厂文章编弓es1001-7070(2010)02-012。一。J 引言 先来看《故都的秋》及其英文翻译中五种英汉衔 接手段的对比: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国内 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 韩礼德夫妇对语篇衔接理论作出过尤为突出的贡献。 自从Halliday与Hasan在1976年合作发表了 Cohesion in English之后,“衔接”一词正式成为语 篇分析的一个被人广泛使用的术语。他们认为衔接是 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语义的一种关系。他们对衔接 的定义是:“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 的意义关系。”他们认为,衔接手段有助于语篇连贯。 自从韩礼德模式被引入中国,衔接理论也得到了 发展,国内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等对衔接理论进行 了完善和发展。但是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在语言 学界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基于韩礼德夫妇的衔接 理论,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对中英文篇章中各 种衔接手段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 衔接手段的使用力一式和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按照韩礼德夫妇的分类,衔接手段共有五类,分 别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本文首先通 过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及其英文翻译中衔接手段 的对比分析,对五种英汉衔接手段作一总体对比研 究。并进一步通过英汉语篇中大量的实例分析,对每 种英汉衔接手段作详细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衔接手 段的差异。 表1《故都的秋》及其英文翻译中五种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中文版 英文版 衔接手段总数 指称总数 6(9 .84 "/-) 34(4000) 写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Introduction 语篇衔接技巧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可以让文章的文本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跨越不同的段落进行的句子也能更加自然地连贯起来。指称衔接是语篇衔接中重要的一种手法,其在英文和汉语中都被广泛使用。本文将会分析英汉语言中指称衔接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指称衔接在英汉语言中的应用 指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代词、名词等特定的词语来维持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在英语中,人称代词“he”、“she”、“it”、“they” 等被广泛使用,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例如: 1. John is going to Paris. He is going to see the Eiffel Tower. 2. My car is having some engine problems. It needs to be repaired. 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十分频繁,而是使用诸如“这位”、“那个”、“他/她”、“它”等短语来达到指称衔接 的目的。例如: 1. 李先生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这位先生在投资方面很有经验。 2. 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这个手机需要维修。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与英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密切相关。在一些情境中,人称代词能够让语言表

达更加简洁明了。但是,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词语来达到指称的目的。这种不经常使用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表明了汉语文化中更加强调礼节和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中指称衔接的差异 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的应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其根源。英语和汉语通过各自独特的指称衔接方式共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英语在追求表达简洁、直接和精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时间非常珍贵。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阅读和交流方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使用人称代词使得文字更加统一、简练明了,方便阅读。因此,英语使用人称代词的习惯成了英语的表达特点之一。此外,英语文化也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自我表达,因此使用人称代词的方式能够体现个人去中心化的文化价值。 相反,在汉语文化中,尊重和礼节至关重要。在汉语中使用人称代词可能会显得冒犯和不尊重。因此,汉语使用特定词汇进行指称衔接并不令人惊讶。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文本阐述时,场景描述与人物情节彼此交织,情节需要反复提及。不会使用代词反复描写人物场景,不仅会让文本缺乏连贯性,而且会使得文本显得繁琐、沉闷。 结论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9102279.html,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 作者:闵翠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5期 【摘要】语篇中通常使用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形合英语和意合汉语的差异影响了各自语篇的衔接手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更好地在翻译实践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衔接形合意合照应衔接手段异同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标志,借助于各种衔接手段,语篇才能成为一个语义完整的聚合体,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主要方式,总体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 一、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王力 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和“let’s”这两种形式上。其中,“let us”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s”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如:You,come here!b.你,过来! 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性的差别:英语中有she、he、it;在汉语书面语中也只有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在口语中却无法体现性的差别;数差别:在表示复数意义时,英语中有she,they,I,we等人称代词,其形态明显变化;汉语只是单数形式后面加上“们”字,如我们、你们、他们等或数量词,如你俩、他两个等。格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参照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手段的划分,对比了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通过举例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翻译句子,分析如何通过注意语篇衔接手段提高翻译水平。语篇衔接翻译形合意合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英语重视“形合”,而汉语重视“意合”。这一点美国翻译学家奈达(1982:16)早就提出“…So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the most importantdifference linguistically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本文将以Halliday和Hasan关于衔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课文实践材料,对比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在语篇衔接中的差异,旨在提醒大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注意策略,提高语篇翻译的质量。 一、英汉句子的主要特征 英语注重形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综合型为主要特征的语言。综合型语言指主要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格、时、语态等。它常常采用表示连接意义的词语和结构来表示语言中结构与结构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汉语重意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而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 英语在选择词语,造句子及语篇上经常使用形合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使用介词,关系词和连词来实现句子的连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英语中频繁的使用介词是英语衔接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如up,along,towards,of,to,in,on,above 等都是常见介词。而关系词和连接词使用的也比较多,英语主要关系词是which,that,what,how,when等,主要连接词是and,or,yet,unless等,但在汉语中却较少使用这类词。在英语中也综合运用了虚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这些都是英语形合的重要特征。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对比 1.照应(reference)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胡壮麟,2005:180)。照应通常是由代词来担当的,英语语篇中的代词往往是不能省略的,而汉语就常常被省略。请看下面从大学英语教材中选择的例句: A.The first time I stepped inside the Lane’s house,I could tell it was different.(21世纪大学英语课文) B.这些水果已经放置了很久,再买些新鲜的来吃吧。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 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Cohesive devices 衔接手段 1. reference 照应 2. substitution 替代 3. ellipsis 省略 4. conjunction 连接 5.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 Halliday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重复与替代 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有所偏重,汉语更常使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更多使用照应和替代。 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语不喜欢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因为会使精神分散;也不喜欢使用代词,因为容易变得所指不明。结果由于强调重复,反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形合”。 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在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 …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and when you are in hunger chaff tastes as honey…(学生译文) …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when chaff tastes sweet as honey…(参考译文) 他这时来了,而这时我根本想不到他会来。 He came at a time when I least expected him. 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待在家里。 It was one of those cold, wet evenings when most people stayed at home. Vice versa 用来替代 汉语两个子句意思是相对的,转折的,英语可用替代词vice versa,the other way round E.g. We gossip about them and vice versa . (they gossip about us )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标签: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处理方式 一、引言 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 (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实现衔接。英语的显性衔接主要借助于形态变化和形式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例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该小段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并不是必要的,前面的“知彼”“知己”和后面的“不知彼”“不知己”中就没有用。这一句中也可去掉“而”,但必须按照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把这句话中省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篇衔接手段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讨其作用及运用案例。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词汇衔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手段大体相似,都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然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更注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倾向于使用动态句法,即多用动词,而英语则更偏向于使用静态句法,即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较高。 语用衔接主要涉及到语境、预设等方面。在汉英语篇中,语用衔接手段运用较多,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常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等来引导原因和结果,而英语则更多地依靠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文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篇章是语篇衔接手段最基本的作用。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用层面的衔接,都

能够使文章前后连贯、一体。控制语言风格也是衔接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作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口语化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是衔接手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合适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汉英语篇衔接手段运用案例的简要分析: 汉语语篇:《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名诗,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诗中多次重复使用了“好雨”、“当春”等词语,形成了词汇的重复衔接。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疑问、设问、对仗等,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诗歌节奏明快,语义明确。 英语语篇:The Lord of the Rings是J.R.R. Tolkien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例如,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运用,形成了词汇的衔接。同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过去分词、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形成了语法的衔接。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在表面形式和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这些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 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标签:汉英;衔接;替代;重复 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汉语篇章中本身的连接词就相对英语比较少见,尤其是汉译文章或汉语文章英译之后。以下例子中,英译汉后连接词明显减少: a.Kant was fond of talking , but preferred to talk alone, and if interrupted or contradicted was apt to show displeasure; his conversion, however, was so agreeable that none minded if he momopolized it. b . 康德特别喜欢聊,主要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聊,不喜欢有人插话或诘问,否则就会满脸不高兴。不过,康德总是聊得大家兴趣盎然,所以听他一个人聊谁都没意见。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文档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inal section,the anthor uncover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cohesion. 一、绪论 语篇衔接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概念,我们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中国学者们对英汉语篇衔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如:李兴运(2001)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尊重源语语篇习惯,以便使译文自然流畅的且不失源语的“语言魅力”;潘文国(1997)认为在语篇组织中,汉语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替代手段.本文讨论了常见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并从英汉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二、汉英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性分析 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5)张德禄(1999)提出语音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认为同指成分的非重音化,语调衔接以及语音修辞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机制中语音手段的主要表 现形式;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语音是汉语语篇衔接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1.英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语言学家D.Bolinger在其《语调及其语调成分》中指出如果语篇前后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后同

指成分的语句重音则趋向于非重读化,这样就造成了前后所指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D.Bolinger,1986)。因此,若一个指称代词为非重读音,它很可能是前指称,相反,当一个指称代词为重读音时,就增加了它后指称的可能性。 在英语中,一句话的完整意义是由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构成的。同样的话语会因说话者使用语调的不同而使所要传达的信息的意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A:The food was quite cheap. And quite delicious B:Well,it’s cheap.(but not very delicious)(降升调)B使用了升降调,说明了B对A的评价持有保留意见。 2.汉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和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是典型的声调型语言,汉诗音律采取的是音节组、押韵和它特有的平仄对比原则。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英汉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汉语是声调型语言,声调的格式平仄在语篇衔接起重要作用。英语是语调型语言,其模式便是由音步和格律组成的。重音在语篇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差异使译者很难将英语诗篇中的格律和韵律及汉语的平仄完 全表现出来。如:

5.语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 reference substitution Halliday &Hasan {ellipsis Cohesion In English conjunction lexical cohesion phoricity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照应分为两种: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dophora)。外指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Halliday and Hasan(1976:33)指出,无论是外指照应还是内指照应,其所指对象必须是可以识别的。 照应的衔接 例l “I can lick you!” “I’d like t o see you try it.” “Well, I can do it.” “No,you can’t, either.”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例2 “整整三十万!再多,我们不干;再少,他们也不干。” (茅盾:《子夜》) 英汉照应对比与翻译 I. Personal reference人称照应 II. Demonstrative reference指示照应 III. Comparison reference 比较照应 I. Personal reference endophoric(anaphora, cataphora) and exophoric 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二者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人称代词在表达和形态上不同。 2)汉语中没有反身代词。 3)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 例3 I began to wonder what God thought about Westley,who certainly hadn’t seen Jesus either,but who was now sitting proudly on the platform,…… (Langston Hughes:Salvation) 译文:我开始纳闷,上帝究竟对弗斯特利怎么想呢? 他根本没看见耶酥,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刘士聪译《拯救》) 4)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在汉语语篇中常表现为词汇衔接. 例4 My uncle made a great effort to control himself……“He was the only brother that I ever had,”he added, but with no heart in his voice.Then he picked up his spoon and started eating again, but he was still shaking.(Kidnapped,P.44).译文:我伯伯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他)自己。“他是我生来唯一的弟弟,”他又说。但是(他的)语调中却没有一点儿(他的)感情。接着,他拿起(他的)勺子继续吃,仍旧在发抖。 (二)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来确定所指对象。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 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 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 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一个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袭击了这条大鱼。 二、替代 替代( Substitution)指用替代形式指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替换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英文使用者乐于用替换,省略或变换来避免无意图( unintentional)的重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 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心理习惯,但中文却用替换或省略。 (1)名词性替换 英语用代词或某些名词来取代名词词组,如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不定代词和名词。如, enough, half,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 etc. 而中文却相反,省略了该名词。 例如:The tuna shone silver in the sun and after he had dropped back into the water another and an2other rose.这条金枪鱼在阳光中闪出银白色的光,等它回到了水里,又有一些金枪鱼一条接着一条跃出水面。 (2)动词性替换 英语中,替代动词或替代动词短语或替代动词句子结构可用来替代替原有的部分。这类词如do, do so, do it, do that, do this, etc. 汉语有时也用这种方法,但常重复其所代替的动词。 如: You have only yourself and you had better work back to the last 1ine now, in the dark or not in the dark, and cut it away and hook up the two re2serve coils. So he did it.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他就这样做了。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一、引言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 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三、译文的形式衔接手段 衔接和连贯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衔接能够促进连贯,但是衔接的语篇并不都是连贯的,因为如果不断地切换话题,即使很衔接,整个语篇也不是很连贯。衔接体现在语言的表层,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机制,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一)非结构衔接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 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 (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 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连贯是意义领域的概念,它由情景语境决定,由形式(词汇、语法、语音)特征来体现。要使语篇连贯,必须具备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首先,语篇内部各个部分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是衔接的;第二,语篇必须适合情景语境,在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前者要受后者的制约(张德禄,2006)。也就是说,语篇内部的衔接必须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语篇的连贯性。 (二)主要语篇衔接手段 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语篇衔接分为5种成分,分别为替代、省略、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种成分中四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法范文.doc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 法- 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一、引言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 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明确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