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房宫赋教学案教师版(4课时)

阿房宫赋教学案教师版(4课时)

阿房宫赋教学案教师版(4课时)
阿房宫赋教学案教师版(4课时)

姓名:班级:

14.阿房宫赋

第1课时(教师版)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美丽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里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法、研讨法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梳理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重点

5★

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

难点: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五次

角度:主要从文言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课文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文学上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两年后秦始皇去世,至秦朝灭亡时仍未竣工。杜牧所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敬宗荒淫无度,大兴土木,以备游幸。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采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

【尝试练】

一、基础尝试

2、给加点字注音。

(1)阿房

..()

..焉()(3)妃嫔媵嫱..宫()(2)囷囷

(4)梳晓鬟.也()(5)摽.掠()剽悍

..()(6)鼎铛.玉石()

(7)逦迤

..()(10)呕哑

..()

..()(9)参差

..()(8)锱铢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及用法。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数量词用作动词。

蜀山兀.,阿房出兀:山高而秃的样子,此为山上树林被砍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名词作状语。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廊腰缦.回缦:像丝绸那样,名词作状语。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出现云彩;出现龙。名词作动词。

不霁何虹.虹:出现虹。名词作动词。

二、典型示例

(2012高考全国卷《宋史·萧燧传》)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实词翻译点:杂糅、浇浮、裕、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实词和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巩固练习】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与杜牧,“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D.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B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拓展练习】

6、试分析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

答案:先总写后细写,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阿房宫的宫内外奇观。

(1)段首前12字:兴建背景(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2)“覆压……直走咸阳”:总体规模(全景写阿房宫的宏伟壮观)。

(3)“二川溶溶”……“不知西东”:阿房宫的布局(依山傍水而建)。

(4)“五步一楼……不知西东”:构造奇美(由实写宫内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5)“歌台暖响”……“气候不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冷暖来衬托它的宽广。(6)描写手法: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精练、形象生动;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7、“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几句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暖响”“冷袖”运用通感的手法写阿房宫的内部。作者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烘托宫殿之多,并为下文美女之众铺垫。

【课堂检测】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建筑飞檐勾连,前后合抱。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古义:天气。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9、翻译句子。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

姓名:班级:

14.阿房宫赋

第2课时(教师版)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光的句子是:覆

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法、研讨法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梳理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重点

5★

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

难点: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五次

角度:主要从文言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课文导读]

本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对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过渡)。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尝试练】

一、基础尝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动词,乘辇。)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奏乐。)为.秦宫人(为:成为。)雷霆乍.惊(乍:突然。)

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往,到)缦立

..远视(缦立:伫立,久立。)

二、典型示例

(2012高考全国卷《宋史·萧燧传》)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实词翻译点:异路、与、安、坐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实词和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巩固练习】

3、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C)

A、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B、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C、非判断句

4、对第2段词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作者连用比喻句构成排比句,极写宫女之多,从侧面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写出了宫女们的惆怅心理;“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宫女的不幸,又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

C.“收藏、经营、精英”在文中都是金玉珠宝之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既写出宫中珍宝之多,又写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D.本段文字着眼于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珍宝之多”,运用对偶、排比、夸张手法极写秦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中可以窥见秦亡的迹象。

解析:B项,“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运用的应该是夸张手法,并非比喻。

【拓展练习】

5、第2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暗喻。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将喻体提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同上一句。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夸张,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者借助开镜、梳头、弃脂水、焚椒兰等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课堂检测】

6、翻译句子。

(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

7、默写第一、二段。

姓名:班级:

14.阿房宫赋

第3课时(教师版)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1)六王毕,四海一。,。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法、研讨法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梳理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重点

5★

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

难点: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五次

角度:主要从文言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尝试练】

一、基础尝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绵不断)一人之心.(心:心意,心愿。)

秦爱纷.奢(纷:多,繁华。)奈何

..(奈何:为什么。锱铢:极其细小。)

..取之尽锱铢

多于南亩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九土

..之城郭(九土:九州,代指中国。)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3、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

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二、典型示例

(2011高考全国卷《宋史·何灌传》)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译出大意给3分,“诵叹”、“劳”两处各给一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实词和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巩固练习】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使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

(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一个人的心愿,也是千万人的心愿呀。

5、翻译下列句子。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使天下人心里充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百姓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D)

A.一旦

..不能有,输来其间

B.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C.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D.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A古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B古义:可惜。今义:怜悯。C项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D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拓展练习】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8、对第3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本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解析:D项,“同情”不正确,作者通过此句表达了不安与忧愤之情。

【课堂检测】

9、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及用法。

燕赵之收藏

..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

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鼎,名词作状语,把宝鼎;铛,名词活用为动词,看作铁锅。族.秦者,秦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

韩魏之经营

..动作名,聚敛的珍宝

金块

..珠砾金,名作状,把黄金;块,名作动,看成土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活用为动词,化成一片焦土。

10、默写第三段。

姓名:班级:

14.阿房宫赋

第4课时(教师版)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法、研讨法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梳理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重点

5★

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

难点: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五次

角度:主要从文言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课文导读]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燕、赵”……“嗟乎”)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二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怨,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三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四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尝试练】

一、基础尝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答案: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2)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概括第四段段落大意。

答案:原因为不爱其民。段意为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二、典型示例

(2011高考全国卷《宋史·何灌传》)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译出大意给2分,乞,控守,隅各一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实词和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巩固练习】

4、对第4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B.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C.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D.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指出了六国如果能够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如果秦国能够爱六国之人,则可以使政权传世不灭。

解析:D项,最后一段运用的是假设论证而非对比论证。

5、杜牧写这篇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灭亡,

是不能爱民的结果。秦王朝不爱民,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拓展练习】

6、阅读《过秦论》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B )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言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2)、下列所给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笆的军营中。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老百姓们愚昧无知。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携带着坚利的兵器,缉查盘问来往行人。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的功业呀!

【课堂检测】

7、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作者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些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议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细致的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 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7)杳不知其所之也() (8)雷霆乍惊()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版《阿房宫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

《阿房宫赋》导学案(整理)

〈〈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二年语文备课组审核刘耀明整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杜牧(803 - 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 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 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 “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 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 12年(秦始皇三十R五年),一座规模 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 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 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 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 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 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 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

(完整版)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完整)

12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自主学习】 2、梳理文言现象 A、重点词语解释 (1)统一(2)相当于“然”……的样子(3)雨过天晴(4)成为(5)经过(6)到…去(7)美丽(8)被宠幸 B、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名—状,像人腰) (4)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名——动,出现彩虹。(8)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C、古今异义 (1)古义:跑今义:行(2)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3)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阿房宫的生活情境 3、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4、第2段从哪角度描写阿房宫的?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经营的财物,指金银(2)平底锅(3)喜爱(4)形容极其细微(5)承担(6)于:比(7)那个人(8)顽固(9)被攻占(10)族:名词作动词,族灭。)(11)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2)可惜(13)能够(14)空暇(15)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文本分析】 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施仁政,荒淫骄奢,贪图享乐 2、这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 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 夸张 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 , 唐代文学家,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 创作成就最大,尤以 七绝 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 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 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 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 (1 i) 2. 缦回(m cn) 3. 囷囷(q m) 4. 初霁 (j i) 5. 媵嫱(y ingqi eng ) 6. 剽掠(pi do) 7. 鼎铛 (ch eng) 8. 俪迤(l ly 1) 9. 锱铢(zh 2h u) 10. 栏槛 (ji c n) 11. 庾之粟粒(y ? 12. 架梁之椽 (chu 印) 二.课内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 六王毕(灭亡) 825),自称有讽 11.尽态极妍 (美丽)

《阿房宫赋》导学案.2

导学案《阿房宫赋》(教师版) 主备人:陈彦秋校对人:林植君使用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学习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 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 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 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 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4单元《阿房宫赋》最新教学设计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及、赋 1、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赋 何为赋?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 中间是赋的本身; 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三、学习重点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以七绝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lí)4. 初霁.(jì)7. 鼎铛.(chēng)10. 栏槛.(jiàn) 2. 缦.回(màn) 5. 媵嫱 ..(yìngqiá ng) 8. 俪迤 ..(lǐyǐ) 11. 庾.之粟粒(yǔ) 3.囷.囷(qūn) 6. 剽.掠(piāo) 9. 锱铢 ..(zhīzhū) 12. 架梁之椽.(chuá n) 2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_________”,以别于杜甫。与_________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2. 阿房宫(ēpáng gōng)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劳民伤财。 4. 杜牧作品选读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六王毕.(),四海一.()。 2.未云何.()龙?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 “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此进行评点: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问题四: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 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

《阿房宫赋》教案12

《阿房宫赋》教案12 阿房宫赋(教学案) 依据目标,课前自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懂得赋的特点。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及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自学指导 一、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1.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2.解题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是地名或山

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3.作者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二、基础积累 1.识记字词 缦回()椒兰()辘辘()剽掠()鼎铛() 迤逦()锱铢()横槛()呕哑()参差() 囷囷()鬟()杳不知()架梁之椽()不霁何虹() 在庾之粟粒()尽态极妍()妃嫔媵嫱()()()() 2.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高中语文 3.2《阿房宫赋》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贼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 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蜀山兀()水涡()不霁()何虹妃嫔媵()嫱 矗()立辇()车雷霆乍()惊鼎铛()玉石 逦迤()()锱铢()架梁之椽()直栏横槛() 参差()仓庾()金块珠砾()盘盘囷囷( )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重点】 1.了解赋体散文长于摹写、注重铺陈、善用比喻等文体特色。 2.了解本赋内容借秦败亡以讽喻时政。 3.从文言中积累相关知识、句式、实词。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疑、讨论法、探究阅读法 2.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 阿房旧读ē’páng,一说是因山而名;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意。 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好声色,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在位3年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毁,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诗、赋、古文都足以为名家。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之“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诗歌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对“赋”的文体发展,也有着卓越贡献。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 “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此进行评点: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问题四: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 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 这是一种的手法。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过秦论》。

阿房宫赋学(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 一、学习目标 1、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3、3、背诵课文。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 三、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四、背景知识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