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教学目标:掌握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重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难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引入】呼肠孤病毒感染通常为养鸡从业人员熟知的是病毒性关节炎。另外,许多学者证实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病也与呼肠孤

病毒有关。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出来。病毒

无囊膜,对脂溶剂和热有抵抗力,-20°C 可存活 4 年以上,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

形成包涵体。呼肠孤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来源于鸡的跛行(病毒性关节炎、腱

鞘炎)和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包括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死淘残鸡增多,因此

降低了生产成绩。

【板书】一、病源

1.病原:属于呼肠孤病毒类。为双股RNA

2.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强,耐热及PH为3的酸性环境,对过氧化氢的抵搞

力强。

【板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鸡和火鸡1日龄的鸡易感染本病

2.发病年龄多发生在3~7周龄的肉鸡,蛋鸡也偶有发生。

3.传染源病鸡、带毒鸡。病毒通过粪便传播。

4.传播途径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板书】三、症状

跛行、跗关节肿胀、肌腱增厚或断裂。本病绝大多数呈隐性经过,当发生急性感染时出现跛行,病鸡喜欢坐在跗关节上,驱赶时才会移动。跗关节肿胀不能活动,不敢负重,患肢不能伸张。腱断裂时,趾屈曲,出现典型的蹒跚步态,患肢多向外扭转,且多发育不良,长期不能恢复。呼肠孤病毒除了引起关节炎、腱鞘炎外,还会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病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矮小,明显小于同一日龄的鸡只,色素沉着障碍,病鸡明显苍白,羽毛发育不良、蓬乱,骨骼系统钙化作用紊乱,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有时腺胃肿大,死亡率增加,可达5% 。鸡群患“吸收不良综合症”可导致鸡群均匀度下降,生产性能降低,造成经济损失。

【板书】四、病理变化

患有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的鸡只,病变主要在跗关节,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切开肿胀部,若单纯感染时,见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液,若有细菌感染时,可见脓性渗出物。趾屈腱和腓肠腱周围水肿,滑膜常有出血点。慢性病程其特点为腱鞘硬化或粘连,失去活动性。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腱鞘炎的特征,在滑膜下可见到幼稚性纤维性细胞增生,逐渐纤维化,呈慢性腱鞘炎的病象。腓肠腱和周围的肌纤维呈空泡样变性,肌纤维组织可见到脂肪浸润。如有细菌感染时,则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腺细胞大量渗出和增生。“吸收障碍综合症”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板书】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板书】六:防制

1.“全进全出”、彻底清洗消毒等方法

2.免疫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呼肠孤病毒的接种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针对种鸡,另一个层次针对后代鸡雏。由于呼肠孤病毒存在母源传播,因此种鸡要做好免疫,减少种鸡感染的机会,也就减少了母源传播的可能性。另外,1 日龄雏鸡对致病性的呼肠孤病毒易感,足够高的母源抗体对两周前的小鸡具有良好的保护力。因此,种鸡的良好免疫是减少母源传播和保护雏鸡所必需的。目前对种鸡普遍采用“两活加一死”的免疫方法,即分别在1~2 周龄和10~12 周龄进行两次活苗免疫,产蛋前进行一次油苗免疫。两次活苗免疫可以有效刺激鸡体产生免疫力,防止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同时产生良好的免疫记忆和免疫启动作用,有利于产蛋前注射油苗后产生高而均匀的抗体,以提供给后代小鸡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后代小鸡早期免受野毒感染。呼肠孤病毒的免疫接种的另一层次为肉仔鸡的接种。目前我国还未有肉仔鸡接种的实例,主要因为诊断及评价方法尚未建立。据报道,美国已有一些大的肉鸡企业开始在孵化室内进行 1 日龄喷雾免疫,或7~10 日龄饮水免疫,有效地减少了病毒性关节炎和“吸收障碍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生产性能。

无论对种鸡和肉仔鸡进行免疫,应用弱毒疫苗免疫是建立有效保护的必要方法。美国先灵葆雅公司针对呼肠孤病毒的特点和致病特性,提供优质的预防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弱毒疫苗:Enterovax ? (小病关)和Teno-Vaxin ? (大病关),其主要特点有:

1.含有改良的标准血清型1133/C6 毒株,有效预防病毒性关节炎。

2.大、小鸡病关分开免疫,符合由弱到强的加强免疫原理,根本杜绝免疫后出现个别鸡腿瘸跛行,死亡率增加的现象。

3.饮水或滴口免疫,减少了注射应激,节省劳力,效果确实。

4.疫苗毒株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通过饮水免疫,在消化道内建立良好的局部免疫保护,防止“吸收障碍综合症”的发生。

小结: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作业:P40T1

第16章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第十六章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一、概述 二、正呼肠孤病毒属 (一)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 (二)禽呼肠孤病毒 三、环状病毒属 (一)蓝舌病病毒 (二)非洲马瘟病毒 (三)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 (四)茨城病病毒 (五)马器质性脑病病毒 四、轮状病毒属 五、COLTI病毒属 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 六、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草鱼出血病病毒 主要参考文献 一、概述 同义名: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 本科的命名是取自3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而成,全称是呼吸道(respiratory)、肠道(enteric)和孤儿(orphan)病毒。于50年代早期,当乳鼠和灵长类的细胞培养开始广泛应用于病毒学实验室时,从人的呼吸道和胃肠道分离出这类病毒,但与任何疾病都不相关,分类鉴定为小RNA病毒。几年以后,发现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双股RNA,并分节段。1959年建议命名为呼肠孤病毒,强调了其与疾病的不相关性。但是随后发现,这些病毒也有一定的病原性,一些成员还是某些特定疾病的病原体,因此建议改称呼肠病毒。本书照顾习惯,仍称呼肠孤病毒,也与英文“Reo”相应。在证明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是由若干片段组成的双股RNA后,接着又发现三叶草的伤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ur virus, WTV)也含双股RNA,而且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极像呼肠孤病毒,从而引起病毒学工作者对双股RNA病毒的极大兴趣。此后,相继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菌、高等植物和真菌等宿主体内发现了60种以上的双股RNA病毒(虽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不尽一致)。 呼肠孤病毒基因组是双链RNA这一重要发现,第一次说明了双链RNA可作为稳定的生命形式存在于自然界。1968年,Verwoerd等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分类学类群,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亦即双股RNA病毒)。1971年,Borden等在原来的呼肠孤病毒群中的某些病毒的负染标本上,发现病毒壳粒呈短粗中空的环状,建议成立环状病毒属。1974年,Flewett等根据犊牛腹泻病毒和婴儿腹泻病毒的形态类似车轮的特点,又提出了“轮状病毒”这一新的病毒名称。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采用这一名称,并于1978年将其列为一个病毒属,而将原来的呼肠孤病毒属提升为科,从而在呼肠孤病毒科下包括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等三个病毒属。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5次病毒分类报告中新增科州蜱传热(COLTI)病毒属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将呼肠孤病毒科分为呼肠孤病毒亚群(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胞质多角体病毒群(胞质多角体病毒属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教学目标:掌握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重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难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引入】呼肠孤病毒感染通常为养鸡从业人员熟知的是病毒性关节炎。另外,许多学者证实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病也与呼肠孤 病毒有关。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出来。病毒 无囊膜,对脂溶剂和热有抵抗力,-20°C 可存活 4 年以上,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 形成包涵体。呼肠孤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来源于鸡的跛行(病毒性关节炎、腱 鞘炎)和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包括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死淘残鸡增多,因此 降低了生产成绩。 【板书】一、病源 1.病原:属于呼肠孤病毒类。为双股RNA 2.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强,耐热及PH为3的酸性环境,对过氧化氢的抵搞 力强。 【板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鸡和火鸡1日龄的鸡易感染本病 2.发病年龄多发生在3~7周龄的肉鸡,蛋鸡也偶有发生。 3.传染源病鸡、带毒鸡。病毒通过粪便传播。 4.传播途径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板书】三、症状 跛行、跗关节肿胀、肌腱增厚或断裂。本病绝大多数呈隐性经过,当发生急性感染时出现跛行,病鸡喜欢坐在跗关节上,驱赶时才会移动。跗关节肿胀不能活动,不敢负重,患肢不能伸张。腱断裂时,趾屈曲,出现典型的蹒跚步态,患肢多向外扭转,且多发育不良,长期不能恢复。呼肠孤病毒除了引起关节炎、腱鞘炎外,还会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病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矮小,明显小于同一日龄的鸡只,色素沉着障碍,病鸡明显苍白,羽毛发育不良、蓬乱,骨骼系统钙化作用紊乱,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有时腺胃肿大,死亡率增加,可达5% 。鸡群患“吸收不良综合症”可导致鸡群均匀度下降,生产性能降低,造成经济损失。 【板书】四、病理变化 患有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的鸡只,病变主要在跗关节,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切开肿胀部,若单纯感染时,见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液,若有细菌感染时,可见脓性渗出物。趾屈腱和腓肠腱周围水肿,滑膜常有出血点。慢性病程其特点为腱鞘硬化或粘连,失去活动性。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腱鞘炎的特征,在滑膜下可见到幼稚性纤维性细胞增生,逐渐纤维化,呈慢性腱鞘炎的病象。腓肠腱和周围的肌纤维呈空泡样变性,肌纤维组织可见到脂肪浸润。如有细菌感染时,则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腺细胞大量渗出和增生。“吸收障碍综合症”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板书】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雏鸭呼肠孤病毒病

雏鸭呼肠孤病毒病 (即“花肝病”或“白点病”)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俗叫“花肝病”、“白点病”,是70年代末期以来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苏和浙江等省、自治区雏番鸭群中相继发生并广为流行的一种以脚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肝脾有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新的急性传染病,给番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由福建省农林大学动科学院吴宝成教授首先分离出病毒,鉴定并确认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流行特点 1、自然发生仅见于7-50日龄、最常见于7-35日龄的雏正番鸭和雏半番鸭,较大的正番鸭和半番鸭均不发病。其他鸭种概不感染。 2、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见于炎热、潮湿的季节,而寒冷的冬、春季节则较少发生。发病率高达20%-90%,最高100%;病死率通常10%-70%,严重时高达90%以上,甚至全群覆没。据研究,半番鸭雏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正番鸭低。病正番和半番鸭雏及其痊愈带毒鸭是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分泌物特别是排泄物散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能否垂直传染尚须进一步研究。 3、鸭舍潮湿、闷热、卫生条件差和饲养密度高等是促进发病,加重病情的因素。 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3-11天,病鸭沉郁委顿、乏力、软脚、懒动、多蹲伏或挤堆、嘶叫、少饮、减食或不食,羽毛蓬乱,无光泽、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长短不一,一般2-14天。发病后5-7天是死亡高峰期。两周龄以内病鸭难免一死。耐过病鸭往往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常无饲养价值。 剖检病变 剖检病鸭可见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和肠粘膜下层等组织白色坏死点。其中以肝、脾最为明显。肝肿大、质脆、出血、表面及实质布满大量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脾肿大,暗红色,表面及实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有的汇成一片,呈花斑状的外观。肾和胰腺有的也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脑水肿,脑膜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点和特征性剖检病变可以做出初诊。在临诊中注意和番鸭疫里氏杆菌病、番鸭细小病菌毒病、番鸭禽霍乱、番鸭副伤寒等有类似症状及病变的番鸭病做区别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采病番鸭雏的肝、脾组织和血清等病科,送有关实验做分离病毒、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的阳性结果进行确认。 防治方法 1、建立并完善鸭场生物安全措施,到非疫区良种鸭场引雏番鸭苗。平时加强管理、清洁卫生、消毒隔离饲养。按当地疫情免疫程序做好其他疫病免疫接种工作。1-2日龄种接种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灭火活苗0.5ml/羽或弱毒苗(按说明书用量),和1L-2联用:弱毒苗分开稀释,混合注射;灭活苗则分开注射。或于8-10日龄和20日龄注射本病高免卵黄抗体两次,剂量按说明书,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2、发生疫情时,病鸭雏隔离饲养,立即注射高免卵黄抗体+禽白细胞干扰素,剂量均按说明书酌加,先注射同群未见症状雏鸭,后注射病鸭,同时用金刚乙胺和环丙沙星各1克,加水20-49公斤,混饮4-5天,防止细菌性并发或继发感染;0.2%-0.3%过氧乙酸带鸭消毒1天1次,直到疫情彻底扑灭。

禽呼肠孤病毒形态的早期步骤【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技术 禽呼肠孤病毒形态的早期步骤 摘要:禽呼肠孤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可能导致家禽养殖中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的基因组至少表达了八种结构蛋白和四种非结构蛋白,其中三种是由S1基因编码的。这些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包含的内涵体的酸化对病毒的脱壳和释放转录活跃的核心到细胞质是必需的。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在被称为病毒工厂的球形形态的细胞内含物中进行,它与微管无关,是由非结构蛋白μNS形成的。这种蛋白也介导一些病毒蛋白(但有些则没有)与内含物的结合,这表明病毒蛋白的招募进入禽呼肠孤病毒工厂是具有特异性的。禽呼肠孤病毒的形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时间控制的只发生在感染细胞的病毒工厂内。核心装配发生在它们蛋白部件合成之后的最初30分钟里,完全形成核心然后包覆外层衣壳蛋白多肽,在下一个30分钟将产生成熟的传染性的新病毒颗粒。根据从禽呼肠孤病毒的数据和呼肠孤病毒科家族的其它成员所报道的结果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禽呼肠孤病毒基因表达和形态发生的模型。 关键词:呼肠孤病毒;病毒工厂;非结构蛋白μNS 禽流感和哺乳动物的呼肠孤病毒组成了正呼肠孤病毒属两个主要的种群,是呼肠孤病毒科家族12个成员之一[1]。虽然这些呼肠孤病毒在结构和分子组成上非常相似[2,3],但是这两个组群的成员在宿主范围、致病性的程度和基因编码能力方面存在不同,在病毒的生化特性方面也不同[4]。只有禽呼肠孤病毒诱导感染细胞中合胞体的形成,而只有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能诱导红细胞凝集[5,6]。 鸟类的呼肠孤病毒在禽类中很普及,但是其传染性通常是无症状的,并且从鸟中分离出来的大多数呼肠孤病毒是非致病性的。在病毒和疾病之间的直接联系存在的仅仅是最后才表明患有病毒性关节炎综合症和腱鞘炎,通过踝关节连接处的肿胀和腓肠肌筋的病变特征表现出来[7,8]。根据对细胞附着蛋白σC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编码禽呼肠孤病毒组有五种不同的基因簇。然而,在特定的基因型和疾病症状中分离出来的病毒之间没有相关性可以被建立[9]。而且,到目前为止,所有按照病毒血清学特征把禽呼肠孤病毒进行分类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因为这些病毒显示了高度的抗原异质性,而在中和测试中表现出相当大的交叉效应。 禽呼肠孤病毒拥有由十段双链RNA组成的基因组包裹在二十面体对称的无包被双层蛋白衣壳之中。至少有十种不同的结构多肽存在于禽呼肠孤病毒中,它们分布于病毒

小鼠呼肠孤病毒3型RV3试剂盒使用方法

小鼠呼肠孤病毒3型(RV3)试剂盒使用方法 检测范围: 96T 4ng/mL -120ng/m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小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呼肠孤病毒3型(RV3)表达。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小鼠呼肠孤病毒3型(RV3)表达。用纯化的小鼠呼肠孤病毒3型(RV3)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可与样品中呼肠孤病毒3型(RV3)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呼肠孤病毒3型(RV3)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与CUTOFF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小鼠呼肠孤病毒3型(RV3)的存在与否。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设阴性对照2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 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 2.加样:分别在阴、阳性对照孔中加入阴性对照、阳性对照50μl。然后在待测样品孔先 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略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产品说明书和标签

附件2(略)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产品说明书和标签 一、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说明书 【兽药名称】 通用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商品名禽必威?大四联 英文名Newcastle Disease,Infectious Bronchitis,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and Reovirus Vaccine,Inactivated 汉语拼音Ji Xinchengyi、Chuanranxingzhiqiguanyan、Chuanranxingfashinangbing、Huchanggubingduganran Silian Miehuoyimiao 【主要成分与含量】含灭活的鸡新城疫病毒Clone 30株,每羽份至少含50PD50或1/50羽份至少能刺激产生4log2HI单位抗体;含灭活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每羽份至少能诱导产生6.0log2HI单位抗体;含灭活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78株,每羽份至少能刺激产生12.5log2VN单位抗体;含灭活的呼肠孤病毒1733株和2408株,每羽份至少能诱导产生5.0log2VN单位抗体。 【性状】乳白色乳剂。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呼肠孤病毒感染。 【用法与用量】适用于种鸡的加强接种,肌肉或颈下部皮下注射,每只0.5ml。免疫种鸡的子代通过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 接种的最佳时间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具体情况。因此,接种前应征求当地兽医的意见。 【不良反应】如按说明书正确接种健康鸡,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时在接种部位出现微肿,可持续数周,若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则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组织损害。 【注意事项】 (1)仅用于接种健康鸡。 (2)疫苗切勿冻结。 (3)使用前应将疫苗放至室温(15~25℃)。 (4)接种前应摇匀。 (5)应使用无菌注射器械进行接种。 (6)疫苗瓶开启后应在3小时内用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