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

————————————————————————————————作者:————————————————————————————————日期:

2

1.解表剂1.1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外感风寒

表实证

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

喘,脉浮紧

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

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外感风寒

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

发热,恶风,汗出,

脉浮缓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

桂枝汤,三勺。

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外感风寒

湿邪,兼有

里热证

发汗祛湿,兼

清里热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肢体酸楚疼痛口苦

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

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防芷芩芎草地苍,

细飲九味羌活汤。

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感风寒,

气郁不舒

疏散风寒,理

气和中

恶寒发热,头重无

汗,胸闷,苔白腻,

脉浮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风寒客表,

水饮内停

解表散寒,温

肺化饮

恶寒发热,无汗,喘

咳,痰多而稀,舌苔

薄白,脉浮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

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

桂夏(求饶)

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求饶)。

止嗽散★《医学心语》风邪犯肺

宣肺利气,疏

风止咳

咳嗽咽痒,微有恶风

发热,舌苔薄白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

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菀(买)止嗽草。

(百草苑陈桔芥前)

陈更借钱百万(买)止嗽草。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

热解毒

发热,微恶风寒,咽

痛,口渴,脉浮数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

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桑菊饮★《温病条辨》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

肺止咳

咳嗽,发热不甚,微

渴,脉浮数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

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都

除掉)。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都

除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外感风邪,

邪热壅肺

辛凉宣泻,清

肺平喘

发热,喘急,苔薄黄,

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感冒风寒,

郁而化热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

者,头痛无汗,目疼

鼻干,心烦不眠,嗌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

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

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

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

透,身热恶风,头痛

肢疼,咳嗽,且赤流

泪,口渴,舌红苔干,

脉浮数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升麻葛根草药汤。

1.3扶正解表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气虚外感

风寒湿表

散寒祛湿,益

气解表

憎寒壮热,肢体酸

痛,无汗,脉浮按之

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

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生姜、薄荷人参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草独

羌胡人茯

(摆渡)前川江河俏,结草独

将胡人伏。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气虚外感

风寒,内有

痰湿证

益气解表,理

气化痰

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鼻寒,咳嗽痰白,

胸膈满闷,倦怠无

力,气短懒言,舌苔

白,脉弱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

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

炙甘草、生姜、大枣

参苏,木前枳夏茯三葛陈

梗。

伸诉,目前只吓服三个陈

梗。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

助阳解表少阳病始得之,反发

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子细麻黄,(解表助阳)。

仔细麻黄,(解表助阳)。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阴虚外感

滋阴解表头痛身热,微恶风

寒,咳嗽,口渴,无

汗或汗出不多,咽

干,心烦,舌红,脉

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

桔梗大枣甘草

(加减)葳蕤草荷葱,(滋阴)

白薇豆梗红。

(加减)葳蕤草和葱,(滋阴)

白薇豆更红。

2.泻下剂2.1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阳明腑实

证,热结旁

流,里热实

证之热厥

痉病

峻下热结数日不大便,脘腹胀

满,苔黄厚干或焦

黑,燥裂,脉沉有力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硝积厚。

大笑之后。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

泻热破瘀,散

结消肿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

屈而不伸,舌苔黄

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

黄牡丹芒硝冬瓜桃。

黄牡丹芒销冬瓜桃。

大陷胸汤★《伤寒论》水热互结

之结胸证

泻热逐水心下痛、心下至少腹

硬满痛,据按

甘遂、大黄、芒硝

2.2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阳虚寒积

里实证

温里散寒,通

便止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

痛,发,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附子、大黄、细辛大黄细附。

大黄媳妇。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阳虚寒积

攻下冷积,温

补脾阳

便秘腹痛,脐下绞

结,绕脐不止,手足

欠温,苔白,脉沉弦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温脾)附大人芒归草干姜。

(温脾)符大人芒归炒干姜。

2.3润下

济川煎★《景岳全书》肾阳虚弱,

精血不足

温肾益精,润

肠通便

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淡

苔白,脉沉迟

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

麻、枳壳

(济川)牛当归,壳麻泽苁蓉。

(济川)牛当归,俏马则从容。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脾约证润肠泻热,行

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津不

足,大便秘结,小便

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

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麻子姓黄蜜要朴实。

2.4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1.悬饮

2.水肿

攻逐水饮咳唾,胸胁引痛,心

下痞革更,干呕短

气,水肿,二便不利,

头痛目眩,苔滑,脉

沉弦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十)枣戟遂芫,(胸胁饮悬)。

(十)枣脊髓圆,(胸胁饮悬)。

2.5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泻热通便,补

益气血

大便秘结,脘腹胀

满,身热口渴,神倦

少气,舌苔焦黄,脉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

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

(黄龙)桔硝人,实归朴三军。

(黄龙)结骁人,食鬼破三军。

三:生姜、大枣、甘草。军:

大黄

3.和解剂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1伤寒少阳

证2妇人

热入血室

和解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目眩,默默不

欲饮食,舌苔薄白,

脉弦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

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芩人半甘姜枣。

小柴胡情人伴甘姜嫂。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少阳阳明

合病

和解少阳,内

泻热结

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呕不止,郁郁微

烦,心下满痛,便秘

或下利,舌苔黄,脉

弦数有力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

大黄、生姜、大枣

姜芍药枣夏川军,枳实(为

了)大柴胡。

江琴要找夏川军,只是(为

了)打豺虎。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少阳湿热

清胆利湿,和

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

重,口苦膈闷,胸胁

胀疼,小便短少,吐

酸苦水,或呕黄涎而

粘,甚则干呕呃逆,

舌红苔白腻,脉数弦

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

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

散(滑石、甘草、青黛)

蒿芩夏芩,竹陈积黛滑草。

高琴下令,诸臣只戴花草。

达原饮★《瘟疫论》瘟疫或疟

疾,邪伏膜

原证

开达膜原,辟

秽化浊

憎寒壮热,一日三次

或一日一次,发无定

时,苔白厚如积粉

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

药、黄芩、甘草

3.2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阳郁厥逆,

肝脾气郁

透邪解郁,疏

肝理脾

手足不温,泄利,胁

肋胀闷,脘腹疼痛,

脉弦

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四逆)积芍甘柴。

四逆只烧干柴。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肝郁血虚

脾弱证

疏肝解郁,养

血健脾

两胁作痛,头痛目

眩,口燥咽干,神疲

食少,月经不调,乳

房胀痛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

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逍遥)胡姜荷草,药归术苓。

(逍遥)湖江河草,要归树嶺。

痛泻要方★《医学正传》脾虚肝旺

之腹痛泄

补脾柔肝,祛

湿止泻

腹痛,泄泻,泻必腹

痛,舌苔薄白,脉两

关不调,弦而缓

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痛泻要方),陈药术防。

(痛泻要方),臣要住房。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寒热错杂

之痞证

寒热平调,消

痞散结

心下痞满,满而不

痛,呕吐,肠鸣下痢,

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

大枣、炙甘草

半夏(泻心),三人连芩。

半夏(泻心),三人练琴。

4.清热剂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气分热盛

清热生津身大热,汗大出,口

大渴,脉洪大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粳石母甘,(好残酷)。

(白虎)精食母肝,(好残酷)。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温

病、暑病余

热未清,气

津两伤证

清热生津,益

气和胃

身热,多汗,气逆欲

呕,烦渴喜饮,口干,

舌红少津,脉虚数

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人

参、炙甘草、粳米

竹甘夏石人麦米。

竹竿下十人卖米。

4.2清营涼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热入营分

清营解毒,透

热养阴

身热夜甚,口渴或不

渴,神烦少寐,谵语

目喜开,或闭不一,

斑疹隐隐,舌绛干,

脉数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

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

花、连翘

(淸营)翘黄地竹犀丹麦银

元。

(淸营)娇皇帝住西单卖银

元。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热入血分

证2热伤

血络证

清热解毒,凉

血散瘀

身热谵语,斑色紫

黑,吐血,便血衄血,

尿血,舌绛,脉数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芍药、

丹皮

犀地牡丹芍,(清热凉血好)。

西地牡丹少,(清热凉血好)。

4.3清热解毒

黃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三焦火毒

热盛证

泻火解毒大热烦躁,错语不

眠,口燥咽干,吐衄,

发斑,痈肿疔毒,舌

紅苔黃,脉數有力

黄连栀子黄芩黄柏黄连芩栀柏。

黄连请侄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瘟疫热毒,

气血两燔

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

瘟疫热毒,气血两燔

生石膏、水犀角、川连、栀子、

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

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清瘟栀丹膏地桔竹草,参知

翘犀芩连芍

清瘟智丹高地截竹草,深知

桥西芩连少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大头瘟清热解毒,疏

风散邪

恶寒发热,咽喉不

利,舌燥口渴,头面

红肿痛,目不能开,

舌红苔黃,脉浮数有

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

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

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

(普济)荷(坤)参芩翘马,蓝

胡陈梗连甘蚕牛。

(普济)和(坤)生擒俏马,兰

狐陈更连赶残牛。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中二焦

火热证

泻火通便,清

上泄下

身热口渴,胸膈烦

热,面赤唇焦,口舌

生疮,咽痛,吐衄,

便秘溲赤

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

栀子仁、薄荷、黄芩、竹叶、蜜

(凉腷)竹甘栀连,黄朴蜜薄

芩。

(凉腷)竹竿支帘,皇甫谧拨

琴。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风热壅盛,

表里俱实

疏风解表,泻

热通便

憎寒壮热无汗,头目

昏眩,目赤睛痛,口

苦舌干,咽喉不利,

涕唾稠粘,便秘溲

赤,舌苔黄腻,脉数

有力.疮疡肿毒,肠风

痔漏,鼻赤瘾疹

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

芒硝、滑石、黑山栀、连翘、川

芎、当归、白芍、白术、石膏、

黄芩、桔梗、甘草

(通圣)将军石荷栀芩术草

防,

芒桔川白麻归荆石姜翘。

(通神)将军石河值勤住草

房,

忙借船摆妈归金石姜桥。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痈疡肿毒

初起

清热解毒,消

肿潰堅,活血

止痛

红肿焮痛,身热凛

寒,苔薄白或黃,脉

数有力

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

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

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

陈皮

银风芷药贝草天,当甲没乳

角陈酒(仙方)

迎风只要背朝天,当甲没乳

叫陈酒(仙方)

4.4清脏腑热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心经火热

清心养阴,利

水通淋

心胸烦热,面赤口

渴,口舌生疮,小便

淋痛,舌红脉数

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导赤)竹甘通地。

(导赤)竹竿捅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1.肝胆实火

上炎证 2.

肝胆湿热

下注证

泻肝胆实火,

清下焦湿热

头痛目赤,舌紅,苔

黃膩,脈弦數有力,

胁痛口苦,耳聋耳

肿,阴肿阴痒,小便

淋浊,带下黄臭

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

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

胡归生龙子,芩山草朩泻。

乌龟生龙子,群山草木谢。

左金丸(回令丸)★

《丹溪心法》肝火犯胃

清肝泻火,降

逆止呕

胁肋疼痛,嘈杂吞

酸,呕吐口苦,舌红

苔黄,脉弦数

黄连、吴茱萸(6:1)(左金)茱连。

(佐金)珠联。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肺热喘咳

泻肺清热,止

咳平喘

气喘咳嗽,皮肤蒸

热,日晡尤甚,舌红

苔黃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白骨粳(泻白)草

白骨精(泻白)草。

苇茎汤★

《备急千金要方》肺痈清肺化痰,逐

瘀排脓

身有微热,咳嗽痰

多,吐腥臭脓血,胸

中隐隐作痛,舌红苔

黃腻,脉滑数

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苇仁瓣桃。

伟人搬桃。

清胃散★《兰室秘藏》胃有积热

清胃凉血牙痛牵引头疼,面颊

发热,唇舌颊腮肿

痛,牙龈腐烂等,舌

红苔黄,脉滑数

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

升麻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

黄连、升麻

(清胃)当地连升丹。

(清味)当地炼升丹。

玉女煎★《景岳全书》胃热阴虚

清胃滋阴头痛,牙痛,牙龈出

血,烦热干渴,舌红

苔黄而干

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玉女膏熟地麦母牛。

玉女高熟地卖母牛。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协热下利

解表清里身热,下利,胸脘烦

热,口干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

数或促

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觪表。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觪表。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湿热痢疾清热燥湿,调

气和血

下痢脓血,赤白相

兼,或白多赤少,腹

痛里急后重,肛门灼

热,小便短赤,舌苔

黃腻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

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芩香莲当官,大草药榔。

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

白头翁汤★《伤寒论》热毒痢疾清热解毒,凉

血止痢

便脓血,赤多白少,

腹痛,里急后重,肛

门灼热,口渴,舌红

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白头翁连柏秦。

白头翁练百琴。

4.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温病后期,

阴液耗伤,

邪伏阴分

养阴透热夜热早凉,热退无

汗,舌红少苔,脉细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

贾母地青丹。

贾母递清丹。

清骨散★《证治准绳》肝肾阴虚,

虚火内扰

清虚热,退骨

潮热骨蒸,唇红颧

赤,困倦盗汗,心烦

口渴,舌红少苔,脉

细数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

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清骨)二胡艽知青草甲骨

(文)。

(青骨)二胡教知清抄甲骨

(文)。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阴虚火旺

之盗汗

滋阴泻火,固

表止汗

发热盗汗,面赤心

烦,口干唇燥,大便

干结,小便黄赤,舌

红苔黄,脉数

当归、生地黄、熟地黃、黄芩、

黄连、黄柏、黄芪

当归三黄芪二地。

当归三皇气二帝。

4.5祛暑剂

清络饮

《温病条辨》暑热伤肺

轻证

祛暑清热头目不清、昏眩微

胀、胸闷不舒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阴暑祛暑解表,化

湿和中

恶寒发热,头重身

痛,无汗,胸闷,苔

白腻,脉浮

香薷白扁豆厚朴酒香薷酒扁豆厚朴。

香薷酒偏逗厚朴。

新加香薷饮暑温夹湿、

复感于寒

证祛暑解表、清

热化湿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口渴面赤、胸闷不舒

六一散

《黄帝素问》暑湿证清暑利湿身热烦渴,小便不

利,泄泻

滑石、甘草(六一儿童玩)滑甘

(六一儿童玩)滑杆。

桂苓甘露饮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暑湿证清暑解热,化

气利湿

发热头痛,烦渴引

饮,小便不利,霍乱

吐下

滑石、茯苓、甘草、白术泽泻、

官桂、石膏、寒水石、猪苓

桂苓甘(露)膏寒滑,泽白

猪。

桂林甘(路)高寒滑,择白猪。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暑热气津

两伤证

清暑益气,养

阴生津

身热汗多,口渴心

烦,小便短赤,体倦

少气,精神不振,脉

虚数

西洋参、西瓜翠衣、石斛、麦冬、

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

粳米

(清暑)西斛荷叶翠,麦草知

粳连。

(清树)西湖荷叶翠,麦草枝

精连。

5.温里剂5.1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脾胃虚寒

证、阳虚失

血证、

温中祛寒,补

气健脾

脘腹疼痛喜温欲按,

自利不渴畏寒肢冷,

呕吐,不欲饮食,舌

淡苔白,脉沉细

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理中)人姜术甘。

(李仲)人将猪赶。

小建中汤★《伤寒论》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

温中补虚,和

里缓急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

无华,舌淡苔白,虚

烦心悸,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脉细弦

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

姜、大枣

三(小建中)糖药桂。

三小见中堂要跪。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中阳衰弱,

阴寒内盛

温中补虚,降

逆止痛

虚寒腹痛蜀椒、干姜、人参、胶饴糖蜀人干姜(有大建)。

唐蜀人干将(有大建树)。

吴茱萸汤★《伤寒论》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证(阳明寒

呕、厥阴头

痛,少阴吐

利)

温中补虚,降

逆止呕

食谷欲呕,畏寒喜

热,或胃脘痛,吞酸

嘈杂,或厥阴头痛,

干呕吐涎沫,或少阴

吐利,手足逆冷,烦

躁欲死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吴萸人姜枣。

吴萸扔姜枣。

5.2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心肾阳衰

寒厥证

回阳救逆四肢厥逆,恶寒倦

卧,腹痛下利,舌淡

苔白,脉微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附子草干姜。

四妮父子炒干姜。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寒邪直中

三阴,真阳

衰微证

回阳固脱,益

气生脉

恶寒踡卧,四肢厥冷

或身寒战慄,唇指青

紫,神衰欲寐,吐泻

腹痛,口不渴,舌淡

苔白,脉沉数甚或无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

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味

子、半夏、麝香、生姜

附子五人半草姜,茯术肉皮

父子五人拌草姜,服猪肉

皮香

5.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血虚寒厥

温经散寒,养

血通脉

手足厥寒,肢体疼

痛,口不渴,舌淡苔

白,脉沉细或细而欲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

草、通草、大枣

通枣草药,桂当细辛。

童造草药,贵当细心。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益气温经,和

血通痹

肌肤麻木,脉微涩而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黄芪桂枝药姜枣(五物),麻

木不仁血痹消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阴疽温阳补血,散

寒通滞

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

不渴,舌淡苔白,脉

沉细或迟细

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

芥子、炮姜、生甘草

(阳和)麻熟地姜芥草鹿肉。

(阳和)麻熟地姜芥炒鹿肉。

6.补益剂6.1补气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气虚

益气健脾面色恍白,语音低

微,气短乏力,食

少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参苓术草(四君子)。

森林树草(四君子)。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虚湿盛

益气健脾,渗

湿止泻

饮食不化,胸脘痞

满,肠鸣泄泻,四肢

乏力,形体消瘦,面

色萎黄

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

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

甘草、山药、大枣

参苓术草秸连豆砂薏山药。

森林术草接连斗杀一山妖。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脾胃气虚

证,气虚下

陷证,气虚

发热证

补中益气,升

阳举陷

饮食减少,体倦肢

软,少气懒言,面

色恍白,大便稀溏.

脱肛,子宫脱垂,久

泄久痢,崩漏,气短

乏力.身热,自汗,渴

喜热饮,气短乏力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

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甘胡,皮人芪麻

当术。

(补中义气)赶虎,皮人骑马

挡猪。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表虚自汗益气固表止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芪术防。

欲停风,齐住房。

生脉散★

《内外伤辩惑论》温热暑热

耗气伤阴

证.久咳肺

虚,气阴两

虚证

益气生津,敛

阴止汗

汗多神疲,体倦乏

力,气短懒言,咽干

口渴.干咳少痰,短气

自汗,口干舌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麦五味人参,热伤气

阴此方治

生脉买无味人参,热伤气阴

此方治。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脾虚肝郁,

湿浊带下

补脾疏肝,化

湿止带

带下色白或淡黄,清

稀如涕,肢体倦怠,

舌淡苔白,脉缓或濡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

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

柴胡

(完)苍山胡皮芍,(带)白人

芥车草。

(玩)苍山狐皮少,(带)白人

借车草。

6.2补血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营血虚滞

补血调血心悸失眠,头晕目

眩,面色无华,月经

不调,量少或经闭不

行,脐腹作痛,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当地(四物)药芎。

当地(饲物)药熊。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血虚阳浮

发热证

补气生血肌热面红,烦渴欲饮,

脉洪大而虚,重按无

力,妇人经期,产后

血虚,发热头痛,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黄芪、当归当归(补血)芪,(生血又补

气)。

当归(补血)奇,(生血又补

气)。

归脾汤★《正体类要》心脾两虚

证,脾不统

益气补血,健

脾养心

心悸怔忡,健忘失

眠,面色萎黄,体倦

食少,盗汗虚热

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

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

归、远志

(归脾)四君枣芪归,远志龙

眼香。

(归脾)四君找奇龟,远知龙

眼香。

6.3气血双补

八珍汤★

《瑞竹堂经验方》气血两虚

益气补血面色苍白或萎黄,头

晕目眩,心悸怔忡,

四肢倦怠,气短懒

言,饮食减少,头晕

目眩

人参、熟地黄、白术、白茯苓、

当归、川芎、白芍药、炙甘草、

生姜、大枣

八珍四君四物(加)三。

炙甘草汤(复脉汤)★

《伤寒论》阴血阳气

虚,心脉失

养证。虚劳

肺痿证

益气滋阴,通

阳复脉

心动悸,脉结代,虚

羸少气,舌光少苔,

质干瘦,咳嗽,咳

痰不多,涎唾多,

虚烦不眠,自汗盗

汗,大便干结,脉虚

数,咽干舌燥

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桂

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复脉)胶参麦草地,麻桂大

人姜酒。

(复脉)浇省麦草地,麻桂大

人奖酒。

6.4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肝肾阴虚

滋阴补肾腰膝酸软,牙齿动

摇,足膝作痛,头晕

目眩,耳鸣耳聋,遗

精,牙齿动摇,足膝

作痛,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遗精

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

茯苓

灵山地黄,牡丹茱萸泻。

灵山地黄,牡丹茱萸谢。

左归丸

《景岳全书》真阴不足

滋阴补肾,填

精益髓

头晕目眩,腰膝酸

软,遗精滑泄,自汗

盗汗,舌干口燥

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

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左归)杞地萸山药,莬丝

(缠)牛板鹿胶。

(昨归)基地遇山妖,吐丝

(缠)牛扳鹿胶。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

精,足膝疼痛,咳

嗽咳血,心烦易怒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

柏知地龟密脊(补阴)。

百只地龟密集(补阴)。

一贯煎★

《继名医类案》阴虚肝郁

滋阴疏肝胸脘胁痛,吞酸吐

苦,口咽干燥,舌

红少苔,疝气瘕聚

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

杞子、川楝子

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鍊。

当地一贯沙枸麦金楝。

6.4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肾阳不足

补肾助阳腰痛脚软,身半以

下,常有冷感,少腹

拘急,小便不利,

小便反多,入夜尤

甚,阳痿早泻,痰饮,

水肿,化液,水饮内

停,脚气,转胞,消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

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肾气)附桂牡(吃)黄萸药茯

泻。

(神气)富贵母(吃)黄鱼要腹

泻。

右归丸

《景岳全书》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温补肾阳,填

精益髓

气衰神疲,畏寒肢

冷,腰膝软弱,阳

痿遗精,阳衰无子,

小便自遗,饮食减

少,大便不实

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

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

仲、当归

山鹿杞杜附桂,当地萸丝

(右归)

山鹿嫉妒冨贯,当地鱼丝

(又贵)。

6.6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下元虚衰,

痰浊上泛

之暗痱

滋肾阴,补肾

阳,开窍化痰

舌强,不能言,足

废,不能用,口干,

不欲饮,足冷面赤

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山茱

萸、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

白茯苓、麦冬、菖蒲、远志、生

姜、大枣、薄荷

地荷附官苁远冬茯斛,菖姜

枣巴萸味。

地河副官从远东赴湖,尝姜

枣巴鱼味。

龟鹿二仙胶★《医便》真元虚损,

精血不足

滋阴填精,益

气壮阳

全身瘦削,阳痿遗

精,腰膝酸软,久不

孕育,两目昏花

鹿角胶龟版胶人参枸杞子龟鹿二仙参枸杞。

龟鹿二仙生狗奇。

七宝美髯丹《本草纲目》肝肾不足

补益肝肾,乌

发壮骨

须发早白,脱发,齿

牙动摇,腰膝酸软,

梦遗滑精,肾虚不育

赤、白何首乌赤、白茯苓牛膝

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

七宝赤白乌归杞茯脂牛菟。

七宝赤白乌龟欺负纸牛兔。

7.固涩剂7.1固表止汗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体虚自汗,

盗汗

敛阴止汗,益

气固表

身常自汗,夜卧尤

甚,心悸惊惕,短气

烦倦,舌淡红,脉细

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芪麻麦牡蛎

骑马卖牡蛎

7.2敛肺止咳

九仙散★《卫生宝鉴》久咳肺虚

敛肺止咳,益

气养阴

久咳不已,咳甚则气

喘,自汗,痰少而粘,

脉虚数

罂粟壳、人参、款冬花、桑白皮、

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

桑白五人枣梅款,母姜胶罌

桔(九仙)。

桑白五人早没款,甶将教嬰

结(九仙)。

7.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卫生宝鉴》久泻久痢,

脾肾虚寒

涩肠固脱,温

补脾肾

泻痢无度,滑脱不

禁,甚至脱肛坠下,

脐腹疼痛,不思饮

食,舌淡苔白,脉迟

罂粟壳、人参、当归、白术、肉

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

香、诃子、

(真)人诃朩桂罌药当术草

寇。

(真)人和穆桂英要挡住草

寇。

四神丸★《证治准绳》脾肾阳虚

之肾泄证

温补脾肾,固

肠止泻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

食少不化或腹痛肢

冷,神疲乏力,舌淡

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

萸、(大枣、生姜)

(四神)早将骨肉喂鱼。

(四神)枣姜骨肉咮萸。

7.4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肾虚不固

之遗精

涩精补肾遗精,滑泄,神疲乏

力,四肢酸软,腰痛

耳鸣,舌淡苔白,脉

细弱

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

(金锁固)牡龙,二莲实蒺藜。

金锁固牡龙,二莲实吉利。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心肾两虚

调补心肾,涩

精止遗

小便频数,色如米

泔,或遗尿,遗精,

心神恍惚,健忘,舌

淡苔白,脉细弱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

参、茯神、当归、龟甲

桑螵蛸龙龟,神人菖远归。

桑螵削龙鬼,神人唱远归。

7.5固崩止带

固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肾亏虚,

冲脉不固

益气健脾,固

冲摄血

血崩或月经过多,色

淡质稀,心悸气短,

腰膝酸软,舌淡,脉

微弱

白术生黄芪龙骨牡蛎萸肉

杭芍海螵蛸茜草棕边炭五

倍子

术棕芪萸蛸,牡龙茜倍芍。

猪总騎鱼笑,母龙谦卑少。

易黄汤

《傅青主女科》肾虚湿热

带下

固肾解毒,清

热祛湿

带下色黄,其气腥

秽,舌红

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

白果

山芡柏车白果(易黄)。

山堑百车白果(易黄)。

8.安神剂8.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辩惑论》心火亢盛,

阴血不足

镇热安神,清

热养血

失眠多梦,怔忡惊

悸,心神烦乱,舌红,

脉细数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

朱砂甘当黄地。

朱沙敢当皇帝。

8.2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

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

心悸失眠,神疲健

忘,梦遗虚烦,手足

心热,口舌生疮,舌

红少苔,脉细数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

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

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

(天王补心)味丹麦柏枣,

人桔地苓远天砂归元。

(天王补心)喂丹羑百枣,

人杰地灵愿天煞归元。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

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

虚烦不安,失眠,心

悸,头目眩晕,咽干

口燥,舌红,脉弦细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

川酸枣(用)苓知草。

串酸枣(用)灵芝草。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脏躁养心安神,和

中缓急

精神恍惚,睡眠不

安,心中烦乱,悲伤

欲哭,不能自主,甚

则言行失常,呵欠频

作,舌淡红,苔少,

脉细微数

小麦、甘草、大枣甘麦大枣(治脏燥,滋养心

神用之妙)。

9.开窍剂9.1涼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温热病,邪

热内陷心

包证

清热解毒,开

窍醒神

高热烦躁,神昏谵

语,口干舌燥,痰涎

壅盛,舌红或绛,脉

数。小儿惊厥,中风

昏迷

牛黄、麝香、郁金、犀角、黄连、

黄芩、山栀、朱砂、雄黄、梅片、

珍珠、金箔衣

(安宫)牛金辰连冰,芩麝栀

郁珍犀雄。

(安宫)牛冿辰练兵,擒射之

余珍惜熊。

紫雪

《外台秘要》温热病,邪

热内闭,热

盛动风证

清热开窍,熄

风止痉

高热,神昏谵语,

烦躁不安,痉厥,斑

疹吐衄,口渴引饮,

唇焦齿燥,便秘尿

赤,舌红绛苔干黄,

脉数有力或弦。小儿

惊厥

犀角屑(水牛角代)、羚羊角屑、

麝香、生石膏、寒水石、滑石、

磁石、青木香、沉香、玄参、升

麻、炙甘草、丁香、朴硝、硝石、

朱砂、黄金

硝二麻用四石元二角,(把)

四香金砂草。

肖二妈用四十元二角,(把)

四箱金砂炒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 方 剂 学 总论 1、方剂学的发展史 2、方剂与治法 3、方剂的分类 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5、方剂的剂型 6、方剂的用法 7、方剂的命名 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个论 1、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4、清热剂 5、祛暑剂 6、温里剂 7、补益剂 8、固涩剂 9、安神剂 10、开窍剂 11、理气剂 12、理血剂 13、治风剂 14、治燥剂 15、祛湿剂 16、祛痰剂 17、消食剂 19、驱虫剂 18、涌吐剂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煎法 2、服法

总论 一、方剂学的发展史 1、什么是方剂? 2、什么是方剂学? 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 4、发展史: (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 1、方与法的关系: 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2、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 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等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等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等。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和三拗汤。 (2)、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3)、剂型更换的变化;如抵当汤和抵当丸。 五、方剂的剂型 六、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李沁 写在前面:这份东西是根据一位马师兄(很抱歉我忘记名字了)的题目提纲整理的,里面的 一些对章节学习的提示也是来自于他。大题基本都COVER到了,答案我是尽量按照书上的,可能会有漏的点请大家自己补充,PS,由于我只是一名考试党,只能说尽量帮助大家度过 考试。对于考试中的非主流题目虽然不能担保了,但是背完它大题基本就没问题的。另外,下划线表示我没找到书上的答案。 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 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 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 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 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 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 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 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 是阿托品。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完整版)方剂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 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药理学》总结(表格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1)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 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代谢分泌: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出现低血糖。 减少肾血流,增加钠潴留,需要与利尿药联用。 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高血压:减少心排血量。 青光眼、偏头痛:收缩眼部、脑部血管,减少房水生成,降低压力。 甲亢:控制其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使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骤升,心绞痛患者频繁发作。 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痉挛: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禁用。 支气管收缩: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 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 注意事项:药物敏感个体差异大,从小剂量开始,不能突然停药。 2普萘洛尔对心脏有哪些作用,可用于哪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3请叙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心脏:兴奋,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 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舒张,皮肤潮红。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 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香薷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药理学总结表格整理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M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兴奋N M 胆碱受体)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 AChE )复活药 2. 毒扁豆碱:毒扁豆碱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无法直接激动受体作用。眼内局部应用时,其作用类似于毛果芸香碱,但较强而持久,表现为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治疗青光眼。调节痉挛。 3. 安贝氯铵: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 4. 地美溴按:主要用于青光眼治疗。

:1.碘解磷定;2.氯解磷定(减轻N样症状)。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Ⅰ)

2. 东莨菪碱:治疗剂量时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主用于麻醉前用药。 3. 山莨菪碱:中枢兴奋作用弱。对血管平滑肌和内脏平滑肌的解痉作用选择性较高。主要用于感染性休克,也可用于内脏绞痛。 第十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 间羟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升压作用比 NA 弱、缓慢而持久。可静滴也可肌内注射,临床作为去甲肾上腺素代用品。 a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主要激动β1 受体,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a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短效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 1.非选择性a受体阻断药长效药:酚苄明 分类 2.选择性a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3.选择性a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哌唑嗪---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治疗,但对轻、中度疗效明确。主要不良反应为首剂现象(低血压)。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 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1.镇静催眠(较少用于镇静催眠,因其安全性小于苯二氮卓类,较易发生依赖性);2.抗惊厥;3.麻醉。过量中毒可致死。 三.非苯二氮卓类: 1.水合氯醛:口服吸收迅速,不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期末方剂备考录

总论知识点一. 方剂起源与发展: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句话)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2.(方从法出)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①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字掌握)方剂的变化(3.12③剂型更换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方剂所应八法4.)汗法:解表剂1(. )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2()下法:泻下剂3((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理血剂)吐法:涌吐剂(5)清法:清热剂;祛暑剂(6)温法:温里剂(7)补法:补益剂(8固涩剂、安神剂、

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另(未归)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5.(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主证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2(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佐药3(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炮制反佐)&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4(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要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一两半防风一两半苍术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一两香白芷一两生地黄一两黄岑一两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苦桔梗二钱生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岑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功用】解肌清热 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姜汁前胡茯苓各三分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炙甘草各半两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功用】峻下热结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功用】泻热逐水 温下 温脾汤 【组成】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润下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济川煎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逐水 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枣十枚 【功用】功逐水饮 攻补兼施 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表格)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 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对比:药动学——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治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小的药物安全】 P23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肽聚糖的合成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两性霉素B 、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三、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抑制DNA 、R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等。 抑制DNA 回旋酶 RNA 多聚酶 竞争二氢叶酸合酶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 ??钝化酶(合成酶) 水解酶 抗生素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部位改变 3、改变细胞外通透性 4、增加代谢拮抗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