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 17学年第 1 学期

文献综述

名称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专业2016级药物化学

学号161320217

姓名李松子

导师柯美荣

指导老师林子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

手性(chirality)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相同,因分子空间排列不同导致两个分子互为镜像和实物的现象。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人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 这些对映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旋光性质有所差别。目前在约2000种常用药物中有近500种药物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存在。外消旋体药物中可能只有一种对映异构体有药效,其镜像分子却有毒副作用或药效相反或无药效:如左旋巴比妥酸盐抑制神经活动而右旋巴比妥酸盐却兴奋神经;右旋甲状腺素钠可降低血脂而左旋甲状腺素钠对心脏有毒副作用;抗菌药左旋氧氣沙星的药效高于其右旋体数倍对映异构体也对香料化学和农业化学方面有重要作用:如S-型的香芹酮有香菜味,而R-型却具有荷兰薄荷香味;农药溴氰菊酯的8个异构体中,(3R,1R,S)异构体的杀虫活性是(3S, lS,R)的70多倍。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热点。

色谱法利用固定相与外消旋体之间的作用力不同使流动相洗脱时各组分保

留时间不同而实现分离的目的。色谱法以其优良的识别能力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性拆分方法,尤其在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和纯度检测等方面。常用的手性色谱

分离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色谱法(CEC)等根据侍分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性色谱非常重要。

在用HPLC法分离手性物质时,可以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流动相和固定相来改变改善HPLC的分离效果。根据手性固定相的不同来源,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全合成三大类。本文介绍国内外近几年手性固定相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几种经典类型及一些新型手性固定相。固定相可分为几种经典的固定相: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多糖类手性固定相、Pirkle 型手性固定相、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根据添加剂的性质可将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分为4类:配基交换型手性添加剂、手性离子型配合剂、环型葡聚糖添加剂以及基于其他作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1.几种经典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药物拆分

1.1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环糊精(CD)手性固定相分为化学键合固定相及物理涂覆固定相。化学键合固定相是将CD 或其衍生物通过共价键键合至硅球表面,这类固定相具有耐溶剂且高柱效等优点。环糊精物理涂覆是利用硅胶吸附特性,将CD 或其衍生物直接涂覆至裸露的硅球表面,是一种较为简单且有效的固定相制作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多用于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这里主要介绍化学键合手性固定相。Nikolic 等使用中性β-CD 化学键合固定相对药物有效成分S-氯吡格雷和会引起不良反应的R-氯吡格雷实现良好分离,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由于天然CD 的手性识别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不同结构手性药物的分离,因此多种多样的衍生化CD被应用于手性分离。沈静茹等以双[6-氧(3-间硝基苯磺酰基-丁二酸-1,4 单酯)-4-]-β-CD 键合全多孔硅胶基质为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以正相和反相模式对药物扑尔敏进行了手性分离。Rao 等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模式及二甲基-β-CD 键合固定相对舍曲林手性对映体及5 种相关手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及方法学验证,此方法足以对舍曲林进行质量控制和纯度检测。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有帽形(capped)CD,其中CD 和其他主体超分子化合物(如冠

醚、杯芳烃等)偶联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多重识别位点的主体化合物,其中两种主体超分子的协同效应增加了对客体分子的识别,表现出优秀的手性识别能力和分离选择性。Zhao 等合成利福霉素帽形(- 3(- 2-O-β-环糊精)-2-羟基丙氧基)-丙基甲键合手性固定相(RCD-HPS),其具有两个手性结合位点:利福霉素和β-CD,对于华法林等几种芳香位置异构体的手性药物显示出良好的分离能力。

1.2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是将多糖键合至硅胶上,通过在羟基上连接各种不同取代基团,得到具有不同手性识别能力的HPLC 固定相。多糖含有众多的可能作用位点,其手性识别能力被归因到具有手性的碳水化合物单体及其螺旋形二级结构。目前,多糖类手性固定相是HPLC 手性分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固定相。Peng 等在反相HPLC 模式下,利用200 余种外消旋体手性药物,检测了20 多种多糖衍生化手性固定相的分离能力。Antonina 等利用多糖手性固定相分离了特康唑、联苯苄唑等10 种抗真菌手性药物对映体,并根据改变键合有不同类型多糖的HPLC 色谱柱、色谱分离温度、药物主要成分、流动相添加剂等条件,观察出手性对映体经分离洗脱顺序的逆转。Mohamed等使用纤维素手性柱对血浆及药物制剂中的克仑特罗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方法学验证证实该HPLC 方法对该药物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用于药物质量控制及治疗药物监测。Kazoka 等对两种吡拉西坦衍生物使用6 种多糖手性固定相进行了分离,并寻找出了手性识别能力较高的多糖固定相。通常,在HPLC 分离手性药物时,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可以改变分离效果。Mosiashvili 等系统研究了在极性有机流动相、多糖类手性柱作为固定相时,添加酸性或碱性添加剂对几种碱性药物手性分离的影响。

1.3Pirkle 型手性固定相

Pirkle 型手性固定相是将单分子层的手性有机分子通过适宜的连接基团键合到硅胶载体上制得的,因而被称之为“刷型”或“束型”。由于良好的载样能力,Pirkle 型固定相非常适用于临床前少量药物的HPLC 手性分离制备。过去几年,Pirkle 型Whelk-01 手性固定相在药物开发早期解决手性分离工作,在所有商业可得的Pirkle 手性柱中,研究显示只有Whelk-O 1 型对特殊的活性药物显示出了手性异构体分离能力。Thomas等发明了柱耦合方法,提高了Whelk-O 1 手

性柱的分离效率及应用范围。William 等使用4 种Pirkle 型手性固定相分离一种新型的苯吗喃类药物,结果显示,仅有Whelk-O 1 手性固定相能够达到较好分离效果。Karol 等使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合成Pirkle-阴离子交换混合型手性固定相,在正相、反相等液相色谱条件下,均基线分离了洛芬类药物。

1.4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为单位组成的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所有蛋白质都具有识别手性分子的潜力。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的优点是在反相液相色谱法中可以用水作为流动相,虽然具有良好的手性选择能力,但较差的稳定性和较小的载样量限制了此类固定相的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α-酸性糖蛋白(AGP)是主要用于手性分离的蛋白质,它们通过多种方法被固定在二氧化硅基质上,制成HPLC 固定相。Stewart 等将BSA 固定在琼脂糖基质上,作为手性固定相进行液相分离。Mallik 等通过巯基将蛋白质及其他配体固定化在二氧化硅填料上制成固定相,其中HAS 作为被键合的模型蛋白在HPLC 中显示出高亲和力,对手性药物华法林和布洛芬实现了良好分离。由于青霉胺紫外吸收强度较弱,Bhushan 等以茚三酮作为可逆的标记试剂,利用AGP 手性固定相进行分离,优化出了最佳分离条件(分离度超过2)并进行了制备。Akapo 等使用AGP 手性固定相对福莫特罗的4 种立体异构体进行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2.基于不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的分离方法

2.1配基交换型手性添加剂(CLEC)

在CLEC中,手性配基多为光学活性氨基酸(AA)或其衍生物,其光学纯度高,易与过渡金属配位。其拆分机理是?2:手性配基和二价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以适当的浓度分布于流动相中,被拆分的溶质消旋体也称选择靶,手性配基与选择靶基于对映异构体的选择性,与金属离子共同形成消旋异构体的配合物,然后在正相或反相色谱柱上完成其拆分过程。

常见的手性配基有:L-2-异丙基一4-N-辛基-二乙烯基三胺

(L-2-isopropyl-4-N-octyl-diethylenetriamine),L-脯氨酸-N-辛基氨

(L-Pro-N-octy-1amide),L-脯氨酸(L-Pro),L-精氨酸(L-Arg),L-组氨酸

(L-His),L-氧甲基组氨酸(L-His-O-CH3),L苯丙氨酸(L-Phe),L-天门冬氨酸(L-Asp)等。配位螯合的金属离子有:zn2+,Ni2+,cd2+,Cu2+等。

早在1979年Lindner等首先用L-2-iso-propyl-4-N-octyl-diethylene triamine.Zn2+添加于流动相,用离子交换柱分离了未衍生化氨基酸对映体。近年来,王金朝等以L-氨基酸和锌离子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用于直接拆分扁桃酸和邻氯扁桃酸,该法简便快速,并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羟基酸对映体的拆分。在配位螯合金属离子中以Cl2+应用最多,王荣等研究得较为系统。他们用HPLC.CMP 法对甲状腺素对映体(D-,L-T4)进行了分离,使用L-脯氨酸作为手性添加剂,在流动相中加入Cu2+使之形成螯合物。该方法分离条件简单,重现性好。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用正相HPLC.CLEC,建立了甲状腺片中甲状腺素对映体(L-,D-T4)的拆分方法,通过流动相中添加L.脯氨酸、醋酸铜及三乙胺对甲状腺片中甲状腺素对映体进行测定。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甲状腺素L-,D-两种异构体得到基线分离,并测定了甲状腺片中的L-,D-T4的含量,结果显示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甲状腺片含量不同。该法简便、快速、准确、成本低,可作为样品的检测及药品质量控制方法。他们还用相同的方法和手性试液对人血清中D-,L-T4进行了测定,该法用于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甲状腺机能减退(甲低)患者血清中的

D-,L-T4的浓度,可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荣等运用已建立的配位体交换液相色谱方法,以新型配位添加剂(R,R).酒石酸-单-N-辛胺(TAMOA)为研究对象,将有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对配位金属离子手性添加剂拆分药物对映体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2.2手性离子型配合剂(CIPC)

CIPC添加剂是在离子对HPL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机酸或碱能与离子对试剂在流动相中反应生成低极性不解离的离子对,其中的正相离子对色谱广泛用于手性药物分离,其基本原理是:在低极性的有机流动相中,对映体分子与手性离子对试剂之间产生静电、氢键或疏水性反应生成非对映体离子对。两种非对映体离子对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并且在有机相与吸附固定相间的分配行为也有差异,因而得以分离。

Bowman发现了酒石酸衍生物对对映体的手性识别作用,Prelogu利用这一原

理使氨基醇类对映体用液.液分配色谱成功地作了拆分(含烷基酒石酸酯的有机相和六氟磷酸盐离子的水相)。He等用(2R,3R).双正丙基酒石酸(DPT)作为手性流动添加剂,在HPLC硅胶柱上成功的分离了4种烷基托品酸酯对映体。

2.3环型葡聚糖(CD)添加剂

含有6—12个葡萄糖单元,以a-(1、4)连接而成的手性环糊精类化合物(CD),其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色谱应有价值,将CD分子视为锥形筒体,筒腔内部呈相对疏水性,可容纳较低极性的分子或基团(也称客体),筒口则由于CD分子的a-OH 基呈顺时针向排列,可与客体的极性部分成氢键缔合,客体.受体形成所谓包埋配合物,因而具有良好的手性识别特征。

CD作为CMPA有一些重要性质:1)在溶液中CD的包埋作用不仅是立体择性的,而且是可逆的;2)复合物形成的速率常数与可控的扩散过程的速率常数通常为同一级,故在溶液中的平衡相对较快;3)在较大pH范围内cD分子是稳定的;4)CD 具有耐光性,在通常用于色谱检测的全部紫外检测波长范围内无吸收;5)CD无毒性,并可根据溶质的结构特征分别选用cD的Ot,a,b,r同系物。作为手性CD流动相,波兰学者Deboeski等先作报道,用以拆分扁桃酸的对映体。他们选择了各种不同性质及不同取代位置的扁桃酸衍生物,研究了包埋配合物结构与对映异构体选择性的关系,发现扁桃酸-Cl衍生物与-CD所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很高的对映体选择性(a=1.8);反之,a-CD与扁桃酸及其衍生物的配合物的选择性较低。2.4动态手性固定相

甲基化环糊精、(2R,3R)-双-正丁基酒石酸等可以少量强烈吸附于固体填充剂表面上,使伺定相表面手性化,形成的动态手性固定相在洗脱过程中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对映体因与覆盖于固定相表面的添加剂之间的作用力强弱而被分离。表面活性剂胆酸盐加到流动相中,形成由非胶束胆酸盐溶剂化的ODS和胆酸盐胶束吸附于ODS组成的非均态手性固定相,栾扬等采用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脱氧胆酸钠拆分1,1’-双萘基-2,2’-二氢磷酸盐手性化合物,方法简便,拆分效果及重现性好。

2.5万古霉素类添加剂

药物分析总结

各论总结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药物分析论文

阿司匹林对抗血栓的分析研究方法 姓名:陈曦 班级:制药132 学号:2013013085

阿司匹林对抗血栓的分析研究方法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而抗血栓治疗是此类疾病抢救措施及预防策略的核心。抗血栓药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三类。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抗血栓治疗;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抗血栓治疗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抢救措施及预防策略的核心。抗血栓药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三类。前两类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方法,后一类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1.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完成其功能,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抗凝血药根据化学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类: 1.1肝素类 肝素是一种由D-葡糖醛酸和N-乙酰-D葡糖胺残基交替排列,并经脱乙酰和硫酸化,D-葡糖醛酸转化为L-艾杜糖醛酸等一系列修饰而成的直链粘多糖。肝素是最早使用的抗凝药,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

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可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该制剂只能静脉给药,当用量过多引起出血时,可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长期使用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危险,副作用较大。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Xa因子活性和促纤溶作用,其抑制凝血酶及血小板的作用较弱,且不增加血管通透性,故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力低,其生物利用度可达98%,量效关系明确,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加之其本身对APTT影响不明显.故无需药物监测。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血浆半衰期长,达200~300分钟,为未分馏肝素类物质的2~4倍。因此用药简单,一般经皮下注射给药,每日注射1次即可。 在1993年以前,深度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治疗几乎完全依赖于肝素(heparin)。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低分子量肝素类产品更易给药且副反应发生率低,尤其是出血风险大为降低及用药后不需密集监测,故它们已经成为用来预防和治疗深度静脉血栓的主要临床选择。 1.2香豆素类 香豆素是一类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口服参与体内代谢才能发挥抗凝作用,称为口服抗凝药,这是唯一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口服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和醋硝香豆素,它们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类似,故亦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它们的药理作用相同。 华法林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

2012年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总结 药物分析

第一节 药物分析理论知识 一、总论 (一)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意义(重点、但容易理解) 1.目的: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2.全面质量控制:药物的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 药品质量应从药品的性状、真伪、有效性、均一性、纯度、安全性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 3.常见的质量管理文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二)药品质量标准 1.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国内药品标准:《中国药典》(Ch.P)、药品标准 国外药品标准: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JP)、欧洲药典(Ph.Eur)和国际药典(Ph.Int)。(掌握各自的简称) 3.《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等四部分组成。 1.凡例,把与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主要内容有: (1)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中国药典》规定的按药典。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2)标准品、对照品 标准品:用于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3)精确度 “精密称定”:千分之一; “称定”:百分之一; “精密量取”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最新药物分析总结

各论总结 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

(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 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检测方法:铁盐比色法(水杨酸可与三价铁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 注:为避免双水杨酯的水解,以三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水相萃取比色法 (2)对乙酰氨基酚中对氨基酚和对氯苯乙酰胺的检查 ①对氨基酚及有关物质 对氨基酚同时含有酚羟基和氨基,具有酸碱两性,在反相色谱条件下易出现峰拖尾和峰分裂的现象,可使用离子对色谱法消除这一现象 检测方法: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HPLC法检查 5.含量测定

药物分析总结

药物分析总结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各论总结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

(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检测方法:铁盐比色法(水杨酸可与三价铁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 注:为避免双水杨酯的水解,以三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水相萃取比色法 (2)对乙酰氨基酚中对氨基酚和对氯苯乙酰胺的检查 ①对氨基酚及有关物质 对氨基酚同时含有酚羟基和氨基,具有酸碱两性,在反相色谱条件下易出现峰拖尾和峰分裂的现象,可使用离子对色谱法消除这一现象 检测方法: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HPLC法检查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能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 随着近年的科技进步,体内药物分析发展迅速,更快速、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高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已成为今后体内药物分析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本文综述了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分析联用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 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1]。体内药物分析借助于现代化 的仪器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有助于从生产、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从而改进和 发展[2]。目前,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色谱法 色谱(Chromatography )技术具备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 和灵敏度,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 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色谱法可分为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 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1.1 柱切换技术 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 CS)是指用阀来改变流动相走向和流动相系统, 从而使洗脱液在一特定时间内从预处理柱进入到分析柱的在线固相分离技术。CS 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分辨率和选择性高;(2)使待测组分富集,灵敏度高;(3)在一个色谱网络系统中实现多个分离目标;(4)可在线衍生化,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 (5)在线纯化样品,使预处理过程自动化。CS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 1.2 手性色谱技术 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 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测定药物对映体的方法有直接法和 间接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待测药物浓度很低,一般采用直接法(即在色谱中 运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进行测定。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主要有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蛋白质手性固定相及Pirkle型 手性固定相。常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手性蛋白、环糊精手性试剂、手性冠醚等。 1.3 超临界流体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新型色谱技术。超临界流体是 指物质在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一种物质形态,此物态的物质兼有气体 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间的扩散系数等特征。CO2是一个较理 想的流动相,在SFC中应用最为广泛。 1.3.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是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最为活跃的技术,能够使样品的分离、定性、定量一次完成。目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文红梅等[3]用LC/ESI/TOF/MS测定了环维黄杨星D在Beagle犬血浆中的浓度,对环维黄杨星D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

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 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二、操作 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乙醚50mL和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O2Na。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7H5O2Na不得少于99.0% 三、说明 1.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和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2.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3.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使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四、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五阿司匹林片的分析 一、目的 1.掌握片剂分析的特点及赋形剂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2.掌握阿司匹林片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操作 [鉴别] 1.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的细粉(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振摇后,放置5分钟,滤过,滤液煮沸2分钟,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检查] 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无水氯仿3mL,不断搅拌2分钟,用无水氯仿湿润的滤纸滤过,滤渣用无水氯仿洗涤2次,每次1mL,合并滤液和洗液,在室温下通风挥发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4mL溶解后,移至100mL量瓶中,用少量5%乙醇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取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液(1mol/L)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 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和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置10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1mL,

药物分析计算题总结

(一)杂质限量计算题4道 1.检查某药物中的砷盐,取标准砷溶液2ml (每1ml 相当于1μg 的As )制备标准砷斑,砷盐的限量为0.0001%,应取供试品的量为多少? 答:g 0.2% 0001.0% 100102g/m l 1%1006=???=?= -ml L CV S μ 供试品应取2.0g 2.取葡萄糖4.0g ,加水30ml 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溶液(pH 3.5)2.6ml ,依法检查重金属(中国药典),含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五,问应取标准铅溶液多少ml ?(每1ml 相当于Pb10μg/ml ) 答:ml C LS V 2% 10010ml /g 10g 0.4105%1006 -6=????=?=-μ 标准铅溶液应取2.0ml. 3.肾上腺素中肾上腺酮的检查:称取肾上腺素0.250g ,置于25mL 量瓶中,加0.05mol/L 盐酸液至刻度,量取5mL 置另一25mL 量瓶中,用0.05mol/L 盐酸液稀释至刻度,用此液照分光光度法,在310nm 处测定吸收度,不得大于0.05,问肾上腺素的限量是多少?(以百分表示,肾上腺素 %1cm 1E =453) 答:%055.0%100g 250.0ml 5ml 25ml 25100145305.0=?? ??==S CV L 肾上腺酮的限量为0.055% 4. Ch.P.(2010)泼尼松龙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取本品,加三氯甲烷-甲醇(9∶1)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 中约含3 mg 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 ml ,置100 ml 量瓶中,用三氯甲烷-甲醇(9∶1)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 B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醚-甲醇-水(77∶12∶6∶0.4)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在105 ℃干燥10分钟,放冷,喷以碱性四氮唑蓝试液,立即检视。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个,其颜色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答:%02.0%1005 35 10023%100=???? = ?= 供试品量 杂质最大允许量 L (二)含量测定15道计算题 一、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精密称得乙酰半胱氨酸供试品W=0.3001g ,加水30mL 溶解后,精密量取25ml 于锥形瓶,

药物分析 总结归纳

药物分析总结归纳 第一节药品质量标准 重点:中国药典 1.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管理的意义: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2.全面质量控制:研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 3.药品质量标准: 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4.掌握各自的简称: 《中国药典》(Ch.P) 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JP)、欧洲药典(Ph.Eur)、国际药典(Ph.Int)5.《中国药典》: 1)历史沿革: 第一部:中药材、 中药成方制剂 第二部:化学药品、 抗生素、生化药品、 放射性药品及其制剂 第三部:生物制品 2)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中国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①凡例: ⑴关于检验方法和限度的规定: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⑵考点:混淆标准品、对照品的概念: 标准品: 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对照品:指用于检测时,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后使用的标准物质。 ⑶关于精确度的规定: Ⅰ“精密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Ⅱ“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Ⅲ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Ⅳ“精密量取”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考点:“称重”或“量取”的量,小数点后多一位 例如:

⑷计量: 1→10符号:固体溶质1.0g或液体溶质1.0ml加溶剂使成10ml的溶液; (了解) ②附录:制剂通则、通用的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6.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① 检测项目和限度——针对性、合理性② 检测手段选用——可行性、先进性 第二节药品检验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重点:一般杂质检查的方法与原理(掌握反应试剂) 1.药检任务:包括常规的检验,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的监测。 2.药品检验程序: 1)取样: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 2)药品的鉴别:判断药物及其制剂的真伪。 3)药物的检查: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与安全性四个方面。 4)药物的含量测定:测定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 5)检验记录与报告: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完整、科学。 6)留样:留样数量不得少于一次全项检验用量。留样检品保存一年,进口检品保存一年,中药材保存半年,医院制剂保存3个月 3.鉴别方法: 1)化学鉴别法: ①呈色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⑴三氯化铁呈色反应:酚羟基或水解后产生酚羟基药物的鉴别。(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三氯化铁 ⑵异羟肟酸铁反应:芳胺或酰胺类药物的鉴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盐酸羟胺、三氯化铁; ⑶茚三酮呈色反应:脂肪氨基或α-氨基酸结构药物的鉴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茚三酮 ⑷重氮化-偶合显色反应:芳伯氨基或水解后产生芳伯氨基药物的鉴别,(盐酸普鲁卡因)亚硝酸钠试液、β-萘酚试液 ⑸氧化还原显色反应:还原基团药物的鉴别,(维生素C) ②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国家药品标准是《中国药典》(缩写Ch.P)和局颁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行政、技术监督管理各部门应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药典内容分: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5个G)《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质)进行计算后使用。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杂质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贮藏过程中引入。 杂质按照来源分: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毒性分: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按理化性质分: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杂质。 杂质限量:药物中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杂质限量%=杂质最大允许量/供试品量*100% 杂质限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供试品量*100%即L=CV/S*100% 1.氯化物检查,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浊度不得更大。加硝酸目的:避免弱酸银盐如碳酸银、磷酸银及氧化银沉淀的干扰,且可加速氯化银沉淀的生产并产生较好的乳浊,酸度以50ml供试溶液中含稀硝酸10ml为宜。 2.硫酸盐检查,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 3.铁盐检查,硫氰酸盐法,铁盐在盐酸酸性与硫氰酸盐作用生产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配离子 4.重金属检查,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适

(精选)药物分析复习总结

第二章药品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方法验证 1.SOP(标准操作规程) 2.QC(质量控制) 3.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Laboratory) 4.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Clinical) 5.GMP(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Manufacture) 6.系统误差(具有固定的正或负偏差)(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 偶然误差(不可定误差) 7.RSD即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偏差) 8.容量分析相对误差(RE)通常在0.2%以下;仪器分析法RE通常为2%~5% 9.称量的误差应小于1% 10.药典中API未规定含量百分数上限时,即不超过101.0% 11.消除系统误差方法:回收试验、校准仪器、对照实验、空白试验(回收试验:考察分析 方法能够对样品中被测物给予全量相应的能力验+证试验 12.95%的置信区间用1.96σ值进行计算 13.方法学验证参数:专属性;准确度(回收率);精密度(RSD);定量限;检测限;定量 限;线性与范围 14.称量时要多称一位,比如要称2.0g,则应称取1.95g~2.05g,而不是1.5g~2.5g 15.精密称量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质量的千分之一 16.热水指70~80度的水 17.不管鉴别、杂质测定(定量、限度)、含量测定,都需要进行的方法学验证为“专属性” 和“耐用性” 18.常用化学试剂质量等级:化学纯、分析纯、试剂纯、优质纯 19.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效能指标: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专 属性;耐用性;线性和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20.测量不确定度的含义: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21.药典附录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 22.杂志检查一般为限度检查

工业药物分析章总结

第五章化学药物及制剂分析 1.药物的检验依据:定性和定量——物质的性质——化学结构; 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教学检测; 步骤:定性(药物真伪)——定量(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2.化学药物的分类按作用对象分: 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抗过敏镇痛药物、抗炎免疫系统药物、特种疾病药物等。 按化学结构分:巴比妥类药物、芳酸及其酯类、芳香胺类、杂环类、维生素类、甾体激素类、抗生素类等。化学药物分析的特点:(1)分析涉及的范围广(原材料、中间体、成品);(2)化学药物自身的各向异性; (3)先进行药物的定性(鉴别和检查),后进行含量测定。 4.合成药物原材料的种类(1)芳烃及其衍生物(广泛合成青霉素类的原料):苯巴比妥类、芳酸类、芳胺类、等; (2)吡啶及其衍生物:作为甾族、磺胺类、抗组胺等的医药产品合成的原料; (3)哌嗪及其衍生物:哌嗪酸及其盐、利福平、等 (4)噻吩及其衍生物:合成新型广谱抗菌素(头孢霉素类、先锋霉素类、等)——疗效更好! (5)吡嗪、吗啉、咪唑及其衍生物:利尿药、布洛芬、真菌药 5.原料药分析方法(1)已知原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含量,看根据其结构和性质选择化学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方法。定性测纯度可采用熔点测定或TLC展开,若具有手性需旋光度测定。定量可采用滴定分析法、光度法、色谱法;(2)对于药物合成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溶剂限量控制可采用GC法进行;(3)若进行手性药物的合成(如对映异构体的纯度测定)可采用HPLC法进行;(4)复杂药物的分析——采用仪器联用技术 6.生产过程检测(1)合成中间体结构特性(2)分离与鉴别(3)含量测定 7.原料药物分析是指对于没有经过加工的药物原料的分析,工作主要是关于所用药物的分子式等有关的药物分子结构的分析,以及粒径大小等与其溶解度有关的性质分析。 8.原料药按结构分为:巴比妥类药物、芳酸及其酯类药物、芳胺类药物、杂环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和甾体激素类药物,等。 9.巴比妥类药物理化性质和定性鉴别 (1). 主要理化性质:白结晶(粉末),有熔点,加热易升华,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钠盐则相反。 (2)鉴别反应:可与重金属离子显色反应 ①丙二酰脲类鉴别反应:+AgNO3生白↓,过量其二银盐不溶;+铜盐——显紫色或紫色↓,此反应可区别巴比妥类和硫代巴比妥类。 ②取代基的反应: +亚硝酸钠-硫酸——显橙黄色转橙红色; +甲醛-硫酸——分层,液界面显玫瑰红色。 ③烯丙基的反应:+碘试液——棕黄色消失 ④硫元素反应:+碱+Pb2+——生白↓,△变黑 10.芳酸及酯类药物(水杨酸、阿司匹林等) (1). 主要理化性质 固体、熔点,绝大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特征吸收光谱信息。 (2). 鉴别反应:可与重金属离子显色反应 ①与铁盐的显色反应: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衢州 姓名袁奕艺学号710013222002指导教师周新高 2012 年03月24日

一、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最全药物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最全药物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药物分析是一门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质量控制的科学。 药品质量应从药品的性状、真伪、有效性、均一性、安全性、纯度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节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常见的国家标准: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 其他药品标准; 常见国外药品标准: 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Ph.Eur)和国际药典(Ph.Int)。 一、《中国药典》 1.历史沿革: 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版。

2.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凡例:为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验提供的指导原则。 正文包括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通则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1)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中国药典》规定的按药典,采用其他方法的要与药典方法对比。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限度: (2)标准品和对照品 相同点: 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或效价测定测定的标准物质。 不同点: 标准品 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效价单位(或μg)计。 对照品 指采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纯度(%)计。 (3)精确度 药典规定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精密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考点总结归纳满分覆盖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考点总结归纳满分覆盖

药物分析总结归纳 第一节药品质量标准 重点:中国药典1.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管理的意义: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2.全面质量控制:研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 3.药品质量标准: 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4.掌握各自的简称: 《中国药典》(Ch.P) 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JP)、欧洲药典(Ph.Eur)、国际药典(Ph.Int) 5.《中国药典》: 1)历史沿革: 2)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中国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①凡例:

⑴关于检验方法和限度的规定: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⑵考点:混淆标准品、对照品的概念: 标准品: 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对照品:指用于检测时,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后使用的标准物质。 ⑶关于精确度的规定: Ⅰ“精密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Ⅱ“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Ⅲ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Ⅳ“精密量取”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考点:“称重”或“量取”的量,小数点后多一位 例如: Ⅴ“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

Ⅵ“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经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⑷计量: 1→10符号:固体溶质1.0g或液体溶质1.0ml加溶剂使成10ml 的溶液; (了解) ②附录:制剂通则、通用的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6.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① 检测项目和限度——针对性、合理性② 检测手段选用——可行性、先进性 第二节药品检验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重点:一般杂质检查的方法与原理(掌握反应试剂)1.药检任务:包括常规的检验,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的监测。 2.药品检验程序: 1)取样: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

体内药物分析总结 药物分析专业专用

首过效应:药物经肠道吸收首次进入肝脏时,有些药物可被肠液或肠道上的肠菌酶破坏,或在肝内受到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肠肝循环:药物经胃肠吸收,经胆汁分泌进入小肠或药物经吸收后在肝转化为代谢物,经胆汁分泌排入小肠,在小肠处重吸收的过程。特征为“双吸收峰”。 平衡透析法:将含药物的血浆与透析液放置于半透膜两侧,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使其平衡。半透膜能阻挡血浆蛋白和结合药物的血浆蛋白,而游离药物自由通过半透膜并达平衡。优点:平衡状态下,结果真实可靠缺点:受稀释作用影响,费时 超滤法:利用离心力迫使药物通过半透膜,同时血浆中水分也不断被滤除,使样品管内血浆样品不断浓缩,打破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动态平衡。优点:设备简单,时间短,收集到足够的超滤液可直接进样缺点:非平衡状态下测定。 液液萃取法:基于被测组分在不混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到分离。 固相萃取:SPE是一种吸附剂萃取,样品通过填充吸附剂的一次性萃取柱,分析物和杂质被保留在柱上,然后分别用选择性溶剂去除杂质,洗脱出分析物,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萃取方法选择:1较亲脂药物最好用烷基硅胶键合相省时,碱性药物用大孔树脂为佳。 2较亲水且具有酸碱性,可电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3较亲水但不能解离,不易萃取,沉淀蛋白后直接进样 柱切换技术:指由阀来改变流动相走向与流动相系统,从而使洗脱液在一特定时间内从预处理柱进入分析柱的技术。 衍生化技术:在色谱过程中用特殊的化学试剂,借助化学反应给样品化合物接上某个特殊基因,使其转变为相应衍生物之后进行检测的方法。目的:1使极性药物变成非极性易挥发药物,使其具有能被分离的性质。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3提高对光学异构体的分离能力。 顶空气相色谱法:在封闭恒温系统中气相和凝聚相(液相或固相)存在着分配平衡,因此气相的组成能反应凝聚相的组成,用GC法来分析平衡体系中气体的方法。分为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和动态顶空气相色谱法。 微透析技术:实质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利用膜透析原理,微量地对细胞液进行流动性连续采样的采样和色谱样品制备技术。 电渗流:在pH>3时,毛细管壁上的硅羟基负离子使毛细管壁内表面带负电,和溶液接触时相应的缓冲液带正电,形成双电层。在高电压作用下,双电层中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该现象叫电渗流。具平面流型。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法(CEIA):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抗原抗体在电泳行为上的差异,将毛细管电泳作为分离分析的手段,分为竞争性CEIA和非竞争性CEIA。 P450酶的生物学特性: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3.P450酶存在有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P450酶具有多型性和多态性.5.P450酶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介绍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 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 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 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 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 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