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人民版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情感冲

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3)区域经济政策倾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历代王朝对工商业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结合材料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6)结合材料禁奢侈政策为何无法真正实行?同时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2、教师点评、引导

3、总结: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三、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当今中国政策以及你的建议

学生开放性思维

【通用课件】

见附件

【课后练习】

1、单项选择题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商人奸滑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是农民出身

D、古代中国自给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

(3)、东汉时期的南阳地区受到统治者政策的特殊优待,这是因为

A、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

B、南阳地区物产富饶经济发达

C、南阳地区相对贫困需要优先发展

D、南阳百姓支持刘秀称帝

(4)、古代货币“半两钱”统一在全国发行开始于

A、秦朝

B、汉代

C、唐

D、宋

(5)、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玄宗

(6)、(5)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汇编】

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闭关锁国: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的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材料选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

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曙光,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动,曾程度不同地在东西方同时显现。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正处在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从此明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清王朝专制集权制更趋强固,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对外更加闭关自守。而西方则实现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禁锢,科学战胜蒙昧,并通过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转轨。在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何以会发生这种分途,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应该说,明清鼎革的动荡与清初的逆转,确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但中国近代化因素未能顺利发育成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明清时期在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化形成的混凝土结构,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尚需经过漫长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英社会发展的主要异同点。

(2)根据材料,分析导致中英社会发展走向分途的主要原因。

(3)由材料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5.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是否能导致中国经济性质的改变?为什么?

6.简述我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归纳这一政策的实质。试述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7.明清时期是我国辉煌与落后交织的特殊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本课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辉煌”的主要表现。

(2)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时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3)根据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预测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走向。

参考答案:

1.(1)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

2.(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1)现象: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外贸。(2)影响: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3)原因:政府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

4.(1)同: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大致相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都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都曾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出现了社会政局动荡。不同: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日趋强化,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自然经济依然牢固,英国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封建思想在中国没有被触动,英国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在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英国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手工业等没有实现质的飞跃,英国实现了工业革命;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加强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等。(2)原因:明清更迭引发的政局动荡和清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胶合强化,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成为桎梏中国进步的障碍;人口压力大、盛行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3)认识:重视并充分估计中国传统文明对现代化的消极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任务重,时间长;对任何社会现象的分析应从多方面考虑等。

5.性质能否改变: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取代封建经济还须一段漫长的时间。

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这表现在:农民受到残酷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国内关卡众从,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6.过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表现:实行以农业税收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鼓励农耕,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征收重税;实施歧视商人的政策;扶植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等。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过度重视农业,如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加,它不仅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也使微弱的手工业资本难以迅速地大量积累起来,因而严重地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困境。

7.(1)“辉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传统手工技术先进。(2)落后原因:封建制度,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还使过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3)走向:中国日趋落后,西方资本主义日趋强大,中国必然受到西方的殖民侵略;这时如果中国仍不思进取,必将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西方国家掠夺的对象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究竟产生于何时?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即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产生初期的原生形态。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先后有过三次热潮,在资本主义萌芽究竟产生于何时的问题上,诸家说法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多数人力主明清说,如邓拓、吕振羽、尚钺、侯外庐、傅衣凌等史界前辈倡言在先,黎澍、李之勤、许大龄、洪焕春等先生证明在后,他们认为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市镇的丝织业出现了生产中的雇佣关系,证明此时的中国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有主张元代出现说,还有唐中叶出现说甚至有学者考证认为可上溯至战国秦汉时期。还有不少人力主宋代出现说,如傅筑夫先生甚至认为,宋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远较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发达,因而“宋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产生时期”。

今天史学界大都认为明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由此可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 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 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 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 政收入。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 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020高中历史 1.4古代的经济政策10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二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教案1

教材章节第四节中国古代王朝的 经济政策课题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识 内容 等级 水平 (A)识记(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F)评价 能力 目标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 与方 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重点 分析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 分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 技术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学 习 目 标 1、学习的主要知识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2、需要掌握的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课 题 概 1、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当 堂 练 习 课 堂 小 结 课 后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

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的目的 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 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例题1: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思路与技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教案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3)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 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完整word版)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瓦解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04.docx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知识内 容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 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等级 水平 (A)识记(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F)评价 能力 H标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 与方 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口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 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逼要性和现实童义。 教学设计重占分 析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 分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茅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 技术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学习目 标 1、学习的主要知识 了解有关屮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 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2、需要学握的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冇关的问题。 课 题 概 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 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