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

前500年)从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的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并由此提出了大、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是受“数的和谐”原则统治着,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欣赏状态。他们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音乐美学的研究,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的高低取决于一定的数量关系,而且它们所形成的音乐风格会引发欣赏着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是我们见到的比较早的关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思想阐释了。

(一)创作心理

德谟克利特:强调文艺创作的对象是社会中生活着的人,而且应当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强调对艺术家的主观条件和作品效果的研究,提出了“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

苏格拉底:“一座雕像应该通过形式表现出心理活动”。强调艺术创作要能够刻画出人物的“情感”“神色”等。他还最早提出了创作中的典型化问题。

柏拉图: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亚里斯多德:文艺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的对象是人的真实生活,亦即人在生活中的行为、遭遇和感受;艺术的模仿不是再现对象,而是要创造;关于悲剧。以模仿理论为基础,对悲剧的概念、功能和创作做了详尽的论述。关于悲剧的概念,他认为:悲剧是对好人的严肃行动的模仿,其主要功能则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悲剧创作就要讲究情节、布局和制造矛盾冲突,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人物的行动,行动又总是表现着人物的性格并且要受其性格的制约。

在西方,这些论述可以称的上是最早的创作心理思想了。

(二)文本心理

古希腊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中,还包含了对艺术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这是比较早的艺术文本心理思想。

关于艺术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娱乐、审美、教育和情感的宣泄、抚慰功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始于古希腊。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音乐的心灵净化作用,认为音乐的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可以改变人的脾气和情欲,并能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与平衡。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文艺的职能在于它能带给人们“实用的快乐”,认为凡是能够让人们感到“有利”、亦即具有“高尚的快乐”之价值的作品,就会使其快乐。

苏格拉底: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强调“美在功用”,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品的教育价值。

柏拉图:强调音乐在塑造人的心灵美感和影响人的性格方面的作用。他认为,音乐既能“美化”人的心灵,也能“丑化”人的心灵。具有适宜节奏与调式的音乐,可以浸润心灵深处,使心灵美化,养成高尚优美的性格。因此,他主张用多里亚调式和弗里季亚调式来培养年轻人勇敢、温和以及聪慧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从心理经验上艺术的功能效用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悲剧可以净化怜悯与恐惧两种情感中不洁净的成分,从而对人的身心都有益处。

亚里士多德也十分重视音乐学习。他提出:音乐学习不能只为着一个目的,而是要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

二、古罗马

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罗马。我们对艺术心理学的追溯视线也就相应地移向古罗马。古罗马时期,许多先哲们的著作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贺拉斯:强调艺术家创作情感的真诚与强烈是作品感染读者的重要前提;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贺拉斯也有独到的个人观点:在古代,诗歌是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导师;希腊时代,诗歌激扬着人们的斗志,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同时也使人们得到了快乐。对于诗歌的教益性和愉悦性的关系,他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

西塞罗:“那位大雕塑家雕塑龙庇特神像或者米涅瓦神像的时候,他开看到的不是任何一个模特儿,他的心目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美的形象,他注视的是这个形象,他照着这个形象专心致志地指导他那双艺术家的手来塑造神的形状。”

普洛丁:“假定有两种东西,例如两块石头并列在一起,其中一块还不成形,还未经艺术点染,另一块却已经由艺术降伏过,变成神与人的雕像——如果是神,也许是某一位美神或诗人,如果是人就不是某某个别的人,而是各种人的美的综合体。这块已由艺术按着一种理式的美而赋予形式的石头之所以美,并不能因为它是一块石头(否则,那块石头点染的顽石也就应该一样美),而是由于艺术所赋予它的那种理式。这种理式原来并不是在石头材料里,而是被灌注到顽石之前,就已在构思者的心灵里。”

朗吉努斯:“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它形成一种节奏运动,迫使听众也跟着这个节奏运动,使自己和音乐应和,尽管他们可能不懂音乐。”朗吉努斯提出了他的“崇高论”思想,详细分析阐述了崇高的特征、源泉以及具有崇高之美的艺术的创作等问题,其中,他对崇高艺术的风格、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象的阐释对西方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二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成熟

第三节一、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心理学的复苏

第四节从公元四世纪到13世纪,欧洲经历了大约一千年漫长的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这一时期,宗教神学凌驾于一切学术之上,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都成了它的附庸,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第五节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波澜壮阔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统治、束缚,从而把“人性”与“人权”推上了至尊至圣的地位。这一时期产生了但丁(A·Dante,1265—1321)、达·芬奇(L·da Vinci,1452—1519)等艺术“巨人”。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创作主张和创作实

践为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达·芬奇就曾提出过:美感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变动性的;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

是有强弱不同的。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视“师法自然”为艺术创作的首要原则,主张画家应是“自然的儿子”,认真研究分析自然规律,但作为艺术活动,画家又不能照搬自然,而是要用智慧和心灵去发现并创造自然的美丽。达·芬奇的艺术主张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认识,而且他对创作中的典型化和理想化问题的见解?。

第六节由于文艺复兴时代反神学、反宗教的主题,这一时期的多数艺术家注重文艺对社会的现实作用。例如,薄迦丘强调:诗的虚构中隐含着真理,因而它能“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塞万提斯呼吁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严格的审查,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教育观众,使观众‘对于诙谐的部分回觉得有趣,对于严肃的部分会觉得有益,对于情节会觉得惊奇,对于情理会得到进步,又因见了欺诈的而自知儆戒,见到好榜样而更加贤明,对恶德知道疾恶,对美德知道爱慕。’同时又能给人以娱乐。”维加认为戏剧的题材虽然多样而丰富,但都应当具有针砭时弊、歌颂真理的教化作用,以充分反映戏剧与时代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第七节虽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不够丰富,但是,无庸讳言,这一时期是古代艺术心理学通向近代艺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第八节二、18世纪以后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九节 18、19世纪,西方的美学、心理学相继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在其著作中频频地论及了艺术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这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心理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将从美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十节美学

第十一节18、19世纪,许多美学家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美感和审美体验,使美学率先向心理学靠拢。

第十二节费利德里希·费舍尔和他的儿子劳伯特·费舍尔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劳伯特·费舍尔在其《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发展了他父亲关于“审美的象征作用”的理论,正式提出了“移情作用”的概念。他用移情这个概念来说明审美时的心理活动,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审美活动达到最完满的阶段。费舍尔父子的研究为“移情”这一审美心理学说奠定了基础。第十三节马丁·布泊认为:移情是将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有生气的结构中,从而把自身置换到对象中进行体验。

第十四节里普斯认为:人推知事物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活动和情感来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艺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先从内部引起,在身体上面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情感,适合这种情感形式的便会产生美感。里普斯的移情理论揭示了审美活动中主观情感与一定客体间的对应关系。这是艺术心理学也是美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十五节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物性的观念,用一种超脱的、纯精神的心理状态来观照对象。他认为,只有这样,主体才能进入审美境界。

第十六节这些审美心理观点丰富了艺术心理学思想,并对以后的艺术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作为一种严格的理论,未免有失偏颇。

第十七节心理学

第十八节费希纳:运用实验的和数学的方法对审美关系和审美标准做出定量的分析,并据此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审美法则。他的努力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审美观照方面颇有成效,但面对复杂的艺术活动机制却几乎无能为力。然而,他毕竟开创了美学、艺术学研究中的一条新途径,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十九节高尔顿:注重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主张遗传决定论。他在著作中多次谈到了艺术天才,并通过调查对这些艺术天才的家庭史进行分析,进而创立了优生学。他的研究方法及理论见解常常是偏激的。但他注重研究个体心理,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因为艺术活动中经常大量地表现为个体独特性,个案的调查分析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十节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詹姆士:对人类意识构成模式的描绘即“意识的流动”在艺术、文学活动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逐步演变成艺术创作中的意识流学派。

第二十一节尼采:借用古希腊神话中关于“酒神”、“日神”的传说来描绘人在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他认为“酒神精神”是一种更原始的心理状态,属于原始的本能,是纵情的、野性的;而“日神精神”则是一种理智的、清醒有节制的、和谐的心理状态。悲剧就是这两种精神的高度契合。

第二十二节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二十三节除了上述理论家对艺术心理学的创立做出了种种贡献以外,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也以各自实践经验的总结为艺术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

第二十四节马泰松:音乐的情感决定与艺术的创作手法;这手法来自于从自然和经验获得智慧的人的内心的崇高本质。

第二十五节维克:原始人由于思维能力低下,只能靠着本能的感觉和想象来揭示自身和外界之间发生的种种关系。这种原始的想象促成了艺术的诞生;随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到来,人们“以物拟人”,颂扬英雄精神;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哲学和散文大大发展起来,但却影响了的以丰富生动想象力见长的诗的发展。维克将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诗与哲学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但他关于用原始人心理特点与儿童心理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原始艺术的起源、特点的思路是有意义的。两者之间的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

第二十六节狄德罗: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认为它对于建立良好的民族风尚、扫除社会偏见、恶习进而改造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欣赏心理的角度论证了戏剧人物性格创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二十七节柯勒律治:对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做出了独特的解释:它(指想象)是从时间和空间秩序中被解放出来的记忆模式。而且他比弗洛依德早一个世纪提出了“精神分析的”(Poychoanalytical)一词,并用它来描述他在自己的无意识中领悟到的一切。

第二十八节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心理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学术流派纷纷形成,为探索人的内心活动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同一时期的艺术文化界,一场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人的心理内部,并在探索人的心灵奥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这多股劲风的推动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心理学诞生了。

第三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站立在心理学、艺术学和美学等学科发展成就的支撑点上,艺术心理学一经诞生,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由于研究方法与观点的差异,这一时期的艺术心理学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实验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格式塔艺术心理学、认知派艺术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艺术心理学。

一、实验艺术心理学

实验艺术心理学为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首创,代表作为《美学导论》。他把科学实验的方法运用到艺术研究中,认为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自下而上”的方法。

该派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他们常用的实验法有:

1、选择法

2、制作法

3、常用物测量法

4、表现法

实验艺术心理学十分重视音乐的研究,这方面成果也相当丰富。他们曾将音乐材料分为四类进行实验:①听音乐者反应的类别;②音乐与想象的关系;③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通过实验证明:音乐不仅对人的精神起作用,对人的生理也起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也能影响全身肌肉和血脉的运动;音乐不仅能感动人类,而且也能影响动物的生理活动。

意义与不足。

二、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该派关于心理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行为是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冲突的产物。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通常是存在着冲突的,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对立的,但它们常常又都会对自我的唯实原则进行歪曲。

本我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常因文明所强加的抑制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必须另辟途径以实现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愿望。艺术家不去压抑他们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而是使其升华,通过升华,本我的能量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移,从而作用于社会可接受的目标。

关于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观点:

其一,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这方面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本质上他们又与精神病人有别。

其二,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性欲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

其三,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渗透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因而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加以解剖,最终都可以走进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荣格(Car Gustav Jung,1875~1961)。荣格认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因而十分重视心理学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他曾在其心理学的著作中对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巴拉赫的《死亡之日》以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进行分析,其《心理学与文学》一文被视为20世纪文学评论中的一篇杰作。荣格曾是弗洛依德的热情崇拜者,后因对“力比多”和无意识等问题的看法与弗洛依德有分歧,而被弗洛依德终止了两人的“师徒”关系。荣格为区别他与弗洛依德的不同,将他的研究命名为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中关于艺术活动的研究主要是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关于艺术创作的主要类型。

从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荣格考察了文学创作的两种模式,即“心理的”和“幻觉的”。“心理的”文学模式其素材主要来自意识所能经验道的外部显示,是最常见的;“幻觉的”的文学即源于无意识(尤为集体无意识)领域,是常人难以领悟的,但它“曾是原始人亲身经历过、如今又普遍地积淀在人们心目中的真实体验,其真实性不亚于物理的真实性”,因而是创作的源泉。他要求艺术家具有超常的内心体验和幻觉能力,以激活潜存与内心深层的原型,并用艺术的语言传递出来,给今天的人民以启示。

除了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重要概念之外,荣格有关心理类型、个性化等思想也为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证材料。

属于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派的还有博顿,著有《艺术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与美学》;奥托·兰克,著有《论艺术家》、《论诗歌和古代传说中的乱伦主题》等。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 B.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而成

的,它的研究理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认为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是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艺术行为)都是在环境中通过学习、训练以及后天的培养教育获得的。

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913年-1930年早期行为主义和30年代以后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代表是华生,他们用S-R(即刺激-反应)的公式来研究人和动物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显行为,用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消退等术语来说明这些外显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新行为主义者依然坚持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但他们在华生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变量-人的需求和认知因素,使原来的S-R公式变为

S-O-R,“O”是中间变量。也就是看不见的内部心理活动。这就扩大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内容,使得该学派的研究免于极端和片面。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行为主义关于创作心理的研究不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着重于潜意识动机的追溯与探讨。其关注的焦点不是艺术家为什么创作和创作主题内涵的来源,而是怎样创作。他们把艺术家的创作行为视为操作,并认为这种操作性的行为是可以在教育训练中通过不断的强化来控制的。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就显赫,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具有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探索性的创作行为偶然发明了一种风格,因此受到了大众的称赞,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称赞就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会促使他继续用同一种风格去创造,这样,他就会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强化,因而也就日渐出众。

简评。

四、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发源于20世纪初叶的德国。“格式塔”一词的含义即“整体”、“完形”。该派以注重整体并非部分之总和,强调心理、意识的整体性而闻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和个体的行为。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一个人直接感受或体验到的一切。直接经验可分为客观的(可被共证)和主观的(诸如个体的思维、情感等不可被共证)两类。他们把人的行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外界实在地存在着的,后者则是人心目中的环境,即“心理场”。人在自己心目中的环境中的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环境中的事实。物理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是受个体的信念、目标意愿以及情感等心理事件所制约的。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从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要将文学、艺术作品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艺术的本质是由一种完整的形体结构产生出的一种新质,是主客体活动的共同产物。艺术家就是要善于通过将物理的物质材料创造成一种深含丰富的心理意义的结构完形,实现与欣赏者身心共鸣。

该派的重要代表人是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naheim),他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主要依据,全面细致地分析和阐释了处在知觉活动水平上的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其主要代表作为《艺术与知觉》和《走向艺术心理学》。在这两部书里,阿恩海姆集中阐发了他关于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等的艺术心理学观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关于“异质同构”的理论建树和对创作过程的研究。

1、异质同构。阿恩海姆认为:事物的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力的结构形式,审美对象所以能唤起人的情感,使人对它移情,就在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力的结构形式。

2、关于创作过程。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始终是一种过程性的东西,是一种前后变化移易的过程,艺术作品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都在有意识地试图达到某种理想的形象构图,因而他的每一种认知策略都是同他所关心的形象构图的形式与象征的效果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本人的审美追求或目标最终决定了题材及其作品的表现形式。

简评。

五、认知派艺术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认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从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探讨心理活动本身的结构和其活动过程。它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逻辑研究、语言学和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思想,将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视为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模式系统,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立足于心理内部发生机制,认知心理学从整体看待信息从低级的感知到高级的记忆、思维的流动过程,着重探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并强调个体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对其当前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影响制约作用,强调人类对信息加工过程的策略性。这里所说的认知派艺术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确定的研究学派,倒不如说是一种相近的研究倾向。他们在艺术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艺术活动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等方面。

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文化史学者美术心理学家贡布里希,他的系列著作《艺术与错觉—绘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图像与眼睛—绘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象征的图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研究之二》等对于艺术心理学尤其是美术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贡布里希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不在于对于自然或现实的模仿,而是出于对作品的一种经验心理。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时头脑中总是有一种预定的图式支配他的观察与操作,

而图式的实质即艺术家在学习和经验中所体会和接受的前辈艺术大师的风格样式,正是这种渗透到主体内部的观念化了的风格样式形成了每一个艺术家特定的心理定向。这一心理定向即上面所说的。

简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艺术心理学

该派的发源地在前苏联,主要代表是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解释,注重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研究,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相互间的交流来塑造自己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活动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不断“内化”的结果,艺术活动也不例外。维果茨基写于本世纪20年代的《艺术心理学》结合对克雷洛夫、普希金、托尔斯泰、底斯妥耶夫斯基、契柯夫、蒲宁等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分析,对文学的本质、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这部著作对我国的文艺学和艺术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60年代以来,科瓦廖夫的《文学创作心理学》,尼季伏洛娃采用心理测试法和个案研究法写就的《文艺创作心理研究》等都在不断充实着艺术心理学的研究。80年代初,前苏联著名艺术心理学家Ь·C梅拉赫及H·A·赫连诺夫主编了《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学》,书中汇集了前苏联艺术心理学界的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以上分别介绍了五种研究角度不同并各具特色、影响较大的外国艺术心理学派。其实另外还有许多研究并不隶属于哪一个学派,而是运用多种心理学原理来说明艺术活动中的心理运行规律,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有的成绩还很显赫,这里难以一一介绍。

影视艺术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一 四种屏幕宽高比 电脑数据信号普通电视信号4:3电影DVD高清晰电视16:9 二 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三 似动现象: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习惯和生活经验,对间断的画面进行主观的心理补偿,从而使其看起来象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似动现象。 四 对幻觉和运动两大技术本性的理解 幻觉作为心理的效果实际上具有某种“自愿受骗”的性质。运动实质有一张张静止照片,连续播放,在视觉上产生视觉停滞而产生的连续运动画面; 五 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在你给新居选择窗帘时、挑选观看哪部好莱坞大片或透过取景框拍照片时,你可能在有意识地做出关于美的决定。这类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决定,要求你知道有什么可以供你选择,要求你懂得一些能够帮助你花费最少努力而达到最好效果的指导原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影视广告人,你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事件,并且以专业的眼光追寻和探讨创造性的问题。同时你也要发展一种敏锐的视觉,并学会如何赋予你所看到的东西更有意义的形式,从而你可以与你的人类朋友去分享它。你的工作要求你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观念。 六 广告情境分类1、按情境感知的难易度可分为:可见情境与经验情境。2、按消费者需求可分为:知识情境、功利情境、审美情境。 第二单元 形象叙事与文字叙事的比较: (1)文字叙事间接;形象元素的叙事直接。 (2)文字叙事抽象、概括;形象元素的叙事具体。 (3)文字作为一种概念首先作用于大脑;形象元素首先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形象、文字表意在形态上的区别: (1)文字可以越过叙事层面直接表达思想,而且表达出来的思想很明确。 (2)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强制性地传达给读者的。 (3)文字表达思想时,读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节奏三要素:单位元素的周期性重复——它包含了某个单位的重复;力的轻重交替——它包含了某种力的周期性变化;占用时空间的等值尺度——包含了一段时间的尺度。 视觉节奏三要素:可比形相的重复;形相重力的强弱交替;占用空间的等值尺度。 影视艺术五维要素:光线(布光—影视照明、色彩—影视美术);区域(构图);深度与体积(镜头—景别与机位);时间(蒙太奇—影视编辑);声音(声画结合—影视音响)

实用心理学(作业题答案)

实用心理学(第八章完) 一、单项选择题 1.【42998】人本主义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 的)。 2.【3411】个案研究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可靠的一般性理论)。 3.【3412】心理实验中,哪个变量不是实验者控制的(因变量)。 4.【3403】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是(荣格)。 5.【3401】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环境的作用)。 6.【3398】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7.【3419】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书信分析)。 8.【341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如果把人格当作一座冰山,则占体积最大的是(本我)。 9.【3430】与古希腊四种气质类型说相应的人格理论是(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10.【3420】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分类学)。 11.【100422】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理论中,与大五人格理论中共通的维度有(外向性)。 12.【85028】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 己的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这属于(社会互动理论)理论。 13.【6095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14.【1004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这叫做负性效应)。 15.【3437】研究发现,美国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较大的距离,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选择较小的距离,这 反映(文化规范)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16.【102599】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Ross 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17.【34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某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叫做原型)。 18.【3452】(自我图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 念。 19.【3487】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交换和社会 影响)。 20.【100423】当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 敢想的事情,比如烧汽车、砸商店,这属于(去个体化)心理学现象。 21.【99304】当他人存在时,人们工作得更加勤快,请问这反应了(社会促进)心理学现象。 22.【3481】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23.【3511】下列属于反社会行为的是(当街聚众斗殴)。 24.【99305】下列有关侵犯行为影响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 的控制,即"去抑制")。 25.【3540】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26.【61878】下列属于遗传构建环境观点中唤起型构建方式的是(内向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强化了 其安静、内向的性格特征)。 27.【3532】Bandura的假人实验说明(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学会)。 28.【350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9.【3542】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30.【357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31.【61864】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因素是(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32.【3584】如果人们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它就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这个团体就是(参照群体)。 33.【61882】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起了主 要作用的因素是(自我)。 34.【3602】Sternberg认为,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的爱情,如一见钟情,属于(愚蠢式爱情)。 35.【3595】在成人依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类型是(安全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经典心理影视人物剖析期末作业

经典心理影视人物剖析期末作业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一请推荐一部你最喜爱的电影(课堂讲过的除外)!具体要完成以下内容(50分) 1电影概览(5分)名称,拍摄国家,导演,主演,上映时间,所获奖项等信息 答:《喜剧之王》中国香港 导演:周星驰、李力持 上映时间1991-2-13 200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演员(提名)张柏芝 2推荐理由及电影内容简介(500字内)(5分) 答:《喜剧之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星爷的电影。“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句经典台词不知激励了多少人,让许多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过了很多少年,当我再细细地看一遍这部电影,心里对星爷的奋斗史又多了一些敬佩。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梦醒。在这个空虚的世界,只有梦想在陪着自己。只有这样,自己,永远不会倒下。而通往梦想大陆道上的机会,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剧情:尹天仇(周星驰饰)一直醉心戏剧,想成为一名演员,

平时除了做跑龙套,还会在街坊福利会里开设演员训练班。此时舞小姐柳飘飘在妈妈桑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要求学做戏,原来柳飘飘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在尹天仇对她帮助的过程中,柳飘飘对尹天仇渐生情愫,同时她也成为了夜总会里当红的小姐。尹天仇受到了极多白眼之后,终于得到了大明星鹃姐(莫文蔚饰)的赏识,提携他担任新戏中的男主角,但没想到突然把他的角色换掉了,令他失望不已。在片场当场务的卧底警员(吴孟达饰)的身份被识穿,尹天仇阴差阳错的帮忙破了案。之后尹天仇继续活跃在街坊福利会的演员训练班里。 3电影人物的分析(三个问题都要完成)(30分) A 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 答:尹天仇。这个人物毫无疑问也是个小人物,这个人物突出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执着、单纯和善良。例如,他仅仅只是一个临时演员,却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对于出演机会一次一次的争取,一次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一次的被人羞辱,最后他仍然坚持他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B 电影人物之间关系的脉络分析 答: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是本片着力体现的一环,周星驰用两条平行的线索交错叙述柳飘飘在酒吧被富豪殴打和伊天仇在发布会现场尽显风光的场景。一边,柳飘飘身处下层,想听从自己心的呼唤却被狠狠创伤,受尽折磨;一边,伊天仇身处珠光宝气的发布会现场却显得格格不入。小人物总显得辛酸无限。小人物最终会

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 有人认为,对于一部影片说来最重要的不是情感传达,而是戏剧性。如果有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必然能牢牢地吸引观众从而取得成功。但是,什么是戏剧性呢?《戏剧技巧》的作者贝克曾经为它下过一个后来人常常引用的定义:“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就叫做戏剧性。”所以,他说:“戏剧,乃是在观众中能够激起剧作家所要求的那种类型和那种分量的感情反应的,一人或多人的表演。”看来,一个剧作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它的情感表述呀!从本质上说,电影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就是人类的情感互动。那么,情感互动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审美的快感呢? 情感力量和感情分享 黑格尔在讨论审美快感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很有趣的小例子,他说,小孩子将一块小石子扔到水中,当他看到水中溅起的浪花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原因便是那个浪花其实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是物化),他的本质力量原来是抽象的,不可直观的,现在对象化作了那个小小的浪花,便得以直观,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快感,于是他觉得那浪花就分外的美。因此黑格尔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对于审美快感的成因理论界的观点纷繁复杂,但黑格尔所说的这个观点依然是大家普遍接受观点之一。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了那些内容?我认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情感力量。一个人能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深切的情感反应,取决于他的社会经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等。总之,情感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的社会修养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对交响乐无法产生情感反应的人,常常会在那些如醉如痴的人面前感到自卑,其原因便是他的情感能力的匮乏暴露出他综合社会修养的贫瘠。正因如此,人类就有着这样的本能:希望能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从而得以直观。电影创作和欣赏活动便提供了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为银幕形象的机会。因此,也可以说,在电影剧作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便是作者情感的一次物化,一个载体。情感是情节的灵魂! 巴普洛夫认为,动物具有着类生活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这种本能更加明显。人永远有着趋向同类的特点。正是这个原因,使人类具有了感情分享的本能。感情独享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即便是李清照在体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那种孤独情感的时候,也期望完成感情分享,否则她就不会将它写作词。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言,便是情感的诉说和倾听,这是一种感情共享;就观众与观众的关系而言,这更是一种一目了然的感情共享活动。 在任何一次影片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都存在着情感的环形流动,剧作者情感通过剧本传达给导演,再由导演传递给演员,演员则将其传达给观众(在电影艺术中,导演并非总是通过演员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的,这一点我们在稍后来讨论),而观众的情感最终反馈回编剧和导演……因此,电影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实际上便是一次情感传递的接力赛。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这种传递进行得是否流畅。我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十位观众排成一排,让他们用耳语方式将一句话传给下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最初的那句话是“你通知他明天不用去开会。”可传达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却变成了“他说买东西不用排队。”这个游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句意义明确的话语在传递中尚且不能保持不变,完成一次朦胧复杂的情感传递将又是多么困难啊!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 本课程为3学分,教学时数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课内学 时 录像 课 IP课 件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411第二章艺术的起源411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 育 411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411中编艺术种类 第五章实用艺术421 第六章造型艺术421 第七章表情艺术421 第八章综合艺术421 第九章语言艺术421 下编艺术系统 第十章艺术创作721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721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421复习辅导1 总计542013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编艺术总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医学心理学作业

医学心理学作业 一.什么是医学模式?当今社会医学模式是什么?如何理解?答:医学模式是一种关于医学整体的概念模式,它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是人们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总看法,也是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医疗活动和医学研究活动的总指导原则。当今的医学模式是: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医疗习惯,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还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注重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疗过程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二.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试述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智力正常。这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

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 1.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包括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等。而在电影的特定时空中,充斥着随意的跳跃、非理性的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有《野草莓》、《八部半》、《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2.人本主义心理学:应是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这个学派被看做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批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活生生的、健康的人,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主张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可能增加一个求知需要) (2)高峰体验学说: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在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短暂的最佳状态。高峰体验的饿时候,是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快乐至极的感觉。 4.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格”理论与影视创作主体心理分析的关系 (1)中西方人格学说述评 弗洛伊德提出的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这种以泛性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2)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划分(简答,论述) 创作主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享乐型(冠希?)、理智型(主旋律?)和理想型(文艺片?)。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力在其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创作主体的人格还可以划分为道德自我完善与审美型。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分为内倾向型与外倾型。 外清型的影视创作主体:向外发展,他们乐观开朗,喜欢交际、冒险、遇事果断,适应能力强,善于应付环境的变化,经常表现出一种客观的形态。 作为创作者和作为普通人的这些人格的二重性,表现在许多创作主体的身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 5.皮亚杰学派:影视创作欣赏中的“同化”和“顺应” (1)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缘起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缘起于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2)“同化”和“顺应”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主体“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同化”和“顺应”是两种对立统一的心理机制。“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观的过程中,将客体纳入主体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丰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指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 6.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解) “后现代主义”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建筑学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后现代主体思潮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是近二十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

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艺术学概论 1.艺术学之父:费德勒。 2.德国的格罗塞注重从方法上建立艺术科学,代表作《艺术起源》。 3.艺术学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1.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①“客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现实都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现实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三层”。桌子的例证。黑格尔:《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错误性: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正确性:包含了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②“主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尼采提出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他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是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第一部着作《悲剧诞生》。③“模仿说”或“再现说”——观点: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西方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塞万提斯模仿说、莎士比亚镜子说。 2.“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①“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论述艺术生产理论的“不平衡关系”:①“不平衡”的含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②“不平衡”的表现:⑴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 —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庄悦君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汕头51504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9-0182-02 摘要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贡献十分突出。本文从对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梳理出发,进而讨论在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出现的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性质问题,并对技艺交互的认识取向进行分析,旨在对教学这一复杂活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教学心理学研究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技术艺术 On"All Art of Teaching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 and Art Properties of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sychology//ZhuangYuejunAbstractAsanemergingdiscipline,TeachingPsychologymadeaveryprominentcontributiontoboththetheoryofteachingaswellasthepracticeresearch.Thispaperstartsfromthecombing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TeachingPsychology,thendis-cussesteachingappearsintheresearchofTeachingPsychologyisaskilloranart,andanalysistheunderstandingorientationoftheinteractionofskillandart,aimstohave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ncomplexactivitiesliketeaching,thendosomepreliminarythinkingonTeachingPsychologyresearch. Key wordsTeachingPsychology;skill;art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作为教学的一种境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传授的技艺,作为传授者的教师,如何完成一次有效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学习呢?这样的问题人们一直追问了几千年。人类认知之谜只要一天不被解读,人类学习活动的发生机制就不能完全解密,我们对于教与学的活动的探索就一天不会停止。正基于此,人类对于教学这一活动的认识日趋深入化和多元化。心理学作为人类研究自身认识的一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出现为人类的教育活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更是为我们的学习和教授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将以教学心理学这一新学科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一句话的现代意义。 1关于“教学心理学”的前世与今生 教学心理学最初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和揭示个体从不知到知,从低能力水平向高能力水平的认知转化过程,以及促进这一转化的条件,以认知心理学和现代学习论的观点与方法为基础探讨学与教的基本问题。”①教学心理学化身于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虽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分支学科名称正式提出却仅有四十多年,以1969年加涅等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中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为标志。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心理学还是心理科学中一门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学心理学的认识也是丰富多彩的。② 关于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思想的源流,早在古代的《学记》一书中就含有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较早是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教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引入国内,而后逐渐形成对教学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一种倾向是介绍国外的理论观点,把教学心理学引入教育心理学教材之中;另一种倾向是教学心理的实证研究。国内心理学者对教学心理学作出比较明确界定是以张大均主编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为标志,书中认为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学校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从教学心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讨论 教学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这是对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位,争议很大。比如持教学是技术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活动本身以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师生只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才能就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持教学是艺术观点的人则认为,教学的对象存在复杂性与不稳定性,以千变万化的人为活动对象,对其施加影响不能以纯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需要灵感、直觉和创造性,需要形式多样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随着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者,特别是教学心理学者们通过已有的对人类学习和认识活动的研究,试图解读人类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差异性与共性。通过对比诸如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音乐、推理几何定理、解决数理化问题等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分析在这些实践中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所需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认知特点入手来研究这些差别,并且通过分析找出教学的结构单元和顺序,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加得法,更加容易。教学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学习心理这一维度出发,希望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的境界。 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因子,将先期的一些教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卢梭、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反对机械的记忆,或用惩罚来引发动机等,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要与动手训练结合起来。所有这些教育革新者,已经看到了教育学者们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风格的认识,由此对教育作出了反思。其中赫尔巴特在提出“观念统觉团”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五段教学法”,教 作者简介:庄悦君(1983-),女,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教育心理182

艺术心理学 5第五章 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学习的性质 一、历史上哲学家对学习的看法: 1、历史上称为知识论或认识论 2、学习理论 A、17世纪英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将零碎观念汇集成为知识,称为观念联想,因 此在哲学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心理学,到19世纪末发展为联结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如何联结,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 B、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后经德国哲学家康德集大成成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知 识的来源凭直觉和演绎推理,对知识而言,经验只能作为构成知识的材料或内容,只有将先天性的概念结构加诸经验之上,并加以组织和处理,才能成为知识,即康德的超验主义。构成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后发展出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界定 学习:在现代心理学上的界定是: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4个概念: 1、行为或行为潜势改变 行为潜势:指的是已产生学习但未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2、较为持久的改变:只有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学习 3、学习因经验而生 经验:一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积累,另一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 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有两类 A、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 B、未必有计划,可能只是在生活中偶然情境下发生。 4、学习有多种类型 例子:小狗叫门,小孩怕闪电,上课讲解后要求课外作业,惩罚哥哥,让弟弟不犯错等 第二节古典制约学习 一、巴甫洛夫的发现 发现:狗听见助理的脚步就分泌唾液。发展出制约反射 二、古典制约学习实验 实验的基本概念: 1、食物入口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自然现象,不需要学习,称食物为非制约学习 2、助理的脚步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习得的反应,因为脚步属于和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 中性刺激失去原来的中性,而能取代另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这两者彼此取代,即称为制约或制约作用,原来的中性刺激,就称制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制约反应。 三、古典制约学习的现象和原则 (一)古典制约学习中的一般现象 1、类化: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阶段,制约刺激能单独引起制约反应后,与制约反应性 质类似的其他刺激,不需要经过制约学习的过程。 2、辨别: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个阶段后,制约刺激确实能单独引起制约反映后,如果 有其他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同时出现,个体将表现出选择性反应,只向制约刺激去反应。 3、消弱:当达到第四阶段,如果一直不再回到第三阶段,一直不再使非制约刺激与制约刺 激相伴出现,以建立的制约反应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4、自发恢复:当前项所述消弱现象出现后,如暂时停止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单独出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2]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临床实践特色的心理学科,它不仅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药方”,而且直接从事干预、咨询服务,并考察干预的效果。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直接介入学校的教育活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不是课题,他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对基本理论概念则不十分注重。 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也研究学习落后者的问题,但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则深入到学校班级中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或教师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矫正计划,改进落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另外,学校心理学吸取了临床心理的模式,而这在教育心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这一模式的内容包括: 1、围绕着心理问题与环境的关系和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形成一个概念框架,以解释心理问题的发生; 2、使用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术,结合现有的条件,为改变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3、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和辅导。 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有些相似之处,对学生、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实施矫正,他们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综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定量方法 测验分数和其他教育变量常常呈现接近于正态分布也许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方 法论创新就是发展和应用了查尔斯斯皮尔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学家使用多重变量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于那些描述事件、过程和理论意义的教育研究。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定性方法常常来自于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例如,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述课堂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