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观看《偷自行车的人》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说:“就电影生产的重要地位和影片的质量水准而言,今天对电影的理解最为深刻的国家恐怕就是意大利。”(《电影是什么》) 二战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这一时期欧洲最为重要的、也是对后来的世界电影影响最为深远的电影现象。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意大利出现的这一电影运动是继先锋主义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属于世界的文化。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点》、《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以极为朴实、真挚、深刻的人文关怀,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也使其成为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一批有良知的意大利电影人作为对法西斯时代逃避现实的情节剧的反应而兴起的一次电影运动,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节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

20世纪前10年,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电影年产量仅次于美国,而且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声誉的优秀影片(如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利亚》。但在以后的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统治下,意大利电影失去了艺术的生气和生机,许多影片成为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品”,其它一些影片也成为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拙劣模仿,电影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尽管墨索里尼曾以财政援助扩展了电影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影城(由墨索里尼的兄弟所经营)和一个电影学校(电影实验中心)。但是,意大利电影依旧是僵死的,没有生气的。

1945年,二战结束,意大利的法西斯统治也走到了末日,一批在法西斯统治时期被排斥于制片厂之外的电影工作者,逐渐地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新的电影创作力量,他们后来也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中坚。

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受到当时以左拉的自然主义为基础的“真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并且,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欧洲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当时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也许是战争彻底消磨了人们对戏剧的信心,从这两句口号来看,新现实主义至少有两层含义:电影内容上,要求讲普通人的故事;电影手法上,要求纪实风格,减少艺术加工。

“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在“废墟还冒着烟火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在作品中了。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导演的《沉沦》、德·西卡导演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等几部影片,已经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生活中的普通人。

《沉沦》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这部描写加油站老皮的妻子与人通奸的故事,却被意大利政府禁演。在《沉沦》中,维斯康蒂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放到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而在那实际的环境中生活着的又是一些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被第一批样片所深深地吸引,他写信给维斯康蒂说:我是第一

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后来,人们也将这部影片看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然而,维斯康蒂的《沉沦》,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初的创作宣言,则是从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开始的。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第二节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与作品:

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拍摄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 (1951年)等等。

一.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1906-1977)

战后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战火》(1946)、《德意志零年》(1948)

罗伯特·罗西里尼因为导演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引起世界影坛的重视,他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即新现实主义与战争的直接关系。他几乎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着手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构思,影片在战争状态下拍摄,采取写实手法,真实呈现意大利人抗击纳粹壮烈事迹。

这是一部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而形成的作品。影片在描绘当时的环境时,突出了那种环境怎样使平民百姓、妇女儿童成为意大利历史中真正的主要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欢乐和共同的希望”,因此,在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又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正如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所说的那样:“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宋代替布景,

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罗西里尼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将纪实性和戏剧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风格。——王宜文《世界电影史》

他撇开了一切成见,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以一种新颖、破例的表现方法进行了拍摄。罗西里尼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的创作也时常采取拒绝剧本、即兴创作的方式。

罗西里尼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拍摄的《战火》(又译作《游击队》),使他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两个小故事。其一:一个意大利妓女在街头勾搭上一个醉酒的美国大兵,并把他带到床上。不料美国大兵对她并无兴趣,他抱怨现在的意大利女人都是妓女,并怀念起半年前开着坦克进城时受到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位请他进屋洗脸喝水的意大利女孩,记忆中的她是那样美丽纯洁和善良。当时分手太匆忙,未能留下地址,这半年来他一直在寻找那个梦中的女孩。巧的是这个妓女正是那个女孩,她给大兵留下了他们当初相遇时的地址,并约他第二天见面,期盼再续前缘。谁知第二天大兵即将出发,上车前他随手丢掉了那张纸片,以为只是一个妓女的地址,最后的镜头是可怜的女孩在风中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不会来的人。故事很简短,也很伤感,这个故事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因为正是战争带来的饥饿和贫困让许多良家女孩变成了妓女。

1948年他执导《德意志零年》又标志了新现实主义全盛时期的一个高峰。德意志零年》通过一个孩子“轼父”的故事进一步揭示战争的残酷,展示了法西斯主义对整整一代人进行洗脑而造成的危害。

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后的德·西卡,维斯康提,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逐渐将这种手法与风格发扬光大。费里尼曾说罗西里尼影响了他一生。然而,并不是每个电影导演都能在几十年的生涯中始终如一地成功,比如说罗伯托·罗西里尼——他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定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基

石,《德意志零年》被巴赞评价为“风格的现实主义”,成为上世纪40年代意大利电影的旗帜,不过他在1948年之后却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

英格丽·褒曼与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英格丽·褒曼因为出演了《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而成为当时好莱坞如日中天的女星。一次偶然机会,褒曼看了《罗马不设防》,影片纯朴、真实、深刻的人文关怀立即征服了她。后来,她对这部电影的导演产生的好感越发浓烈,竟然不顾自己已经是有夫之妇,主动写信给素不相识的罗西里尼,表达自己的爱慕并期待合作。在英格丽·褒曼给罗西里尼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我看过了您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游击队》,非常喜欢。如果您需要英语非常流利,也还没忘记自己那口德语,但并不很通晓法语,意大利语只会说‘我爱你’的瑞典女演员,请随时和我联系,我想为您拍戏!”。这封最美丽的情书导致的却是一桩丑闻,当时已经结婚的褒曼抛夫弃女来到意大利追随罗西里尼,引起轩然大波,被逐出好莱坞。褒曼怀上罗西里尼的孩子,但与瑞典医生彼得·林斯特龙仍保持着婚姻关系,绯闻论调都集中批评褒曼,人民心中美丽圣洁的形象毁灭。当她提出离婚时,美国、瑞典、意大利都不同意办理,最后在墨西哥完成手续。各自与配偶离婚后,罗西里尼与褒曼在墨西哥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由别人替代的离奇婚礼,而他们本人则在罗马完成法定程序。这段婚姻没有受到祝福,美国所有制片厂都不再启用褒曼,教会焚烧她的照片,甚至禁映她的影片,7年时间她都只在丈夫的电影中扮演角色,且都不成功。不过,后来罗西里尼另觅新欢,1958年两人离婚。许多人认为私生活上的变化对罗西里尼的后期作品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已经建立的艺术声望,罗西里尼对拍电影按部就班的繁琐步骤和技术细节开始感到厌烦。20世纪50年代后期,罗西里尼开始逐渐摆脱了战争和抵抗运动题材,转而探讨具有鲜明特点的心理问题(如《欧洲51年》《意大利游记》、《罗马的夜晚》等)。这些电影多半不为人接受,人们指责他的神秘主义和主观主义缺乏理解和分析现实的能力,他则将之归咎于大众和影评人的鲁钝麻木。然而他的这种傲慢态度,或许正是影片本身的问题所在。

比较《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偷自行车的人》:两者完全不同,前者是二战中的军事题材,后者是二战后的平民生活;前者以大见小,讲述大事件中的小故

事,后者以小见大,讲述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新现实主义风格,用真实的镜头纪录真实的生活。

二.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1906-1976)

维斯康蒂由于《沉沦》一片脱颖而出,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影片风格,冲击死气沉沉的意大利电影,并赢得了许多的新现实主义的追随者,因此获有“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维斯康蒂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生长在贵族家庭,父亲是公爵,母亲是大企业家的女儿,他从小就受贵族教育的,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过生性独立的维斯康蒂,因反抗家庭生活的方式而曾离家出走过。青年时代的他热爱戏剧,因父亲的关系,他也顺理成章的进入剧坛。但后来因剧坛变得死气沉沉,而将兴趣转移到电影。他曾随着雷诺阿来到罗马拍摄《托斯卡》。二次大战期间,维斯康提因为把一群游击队藏匿在他家,发现后他被判死刑,他幸运的从牢里逃出,开始过东躲西藏的日子直至大战结束。

1948年维斯康蒂回重回影坛,拍摄了《大地在波动》,这又是他的一部极为成功的影片。影片几乎与战争无关,表现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因无法忍受剥削、勒索而愤起反抗的故事。该片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影片中的渔民也选择了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这些都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形特征。然而,维斯康蒂还同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一方面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另一方面又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和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

虽然维斯康蒂贡献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大地在波动》,但也是他第一个旗帜鲜明地离开新现实主义。因此,维斯康蒂的电影创作分为两个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和唯美主义的古典时期。60年代是他创作新阶段的开始,他的影片不再是表现“下层阶级”,而是反映贵族和上层人的生活。影片《豹》(1963年,又译作《金钱豹》)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了西西里岛日趋没落的贵族世界,充满了绝望的情调。本片出色地展现了浓郁的西西里乡土风情,细腻地了描绘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反映出那个变迁的时代的特色和风貌,被称为是“一部上乘的意大利史诗壁画”。曾获得196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维斯康提通过萨利纳亲

王家族的兴衰起伏,表达了自己对新旧交替的感怀,更表达出一种对于时间的无奈和宿命感。同时由于维斯康提本人身为贵族,因此影片也从其自身的经历出发,感慨了贵族阶级的灭亡,被国际影评人认为是他用心灵拍摄的大手笔影片。

《被迷惑的人》(1968)、《魂断威尼斯》(1970)和《路德维希》(1972,(另译《诸神的黄昏》)是维斯康蒂后期作品,被称为“德意志三部曲”。维斯康蒂熟谙德国的哲学、小说和音乐,他曾多次强调他同德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魂断威尼斯》根据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结合了电影与文学叙事成就的艺术电影。描写了一位艺术家因为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维斯康蒂向人们展示了充满古典主义悲剧精神的艺术之死。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维斯康蒂一生的缩影,不管是对艺术的爱、还是对年轻肉体的迷恋——或者说,这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而优雅的维斯康蒂自己,也如当时所有同性恋者一样,面临这罪恶和欢愉的双重煎熬(他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一向讳莫如深)。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性,总是充满了狂暴的破坏力。

《无辜》是维斯康蒂的压卷之作,直至其去世后方才上映。影片依然是他最为心仪的贵族没落主题,讲述的是一位好色公爵,经常在外招蜂引蝶;不料后来他得知妻子与人有染,并生下一子时,恼羞成怒,竟然将孩子在寒风中冻死。最为讽刺的是,他并不恼怒妻子与人私通,而是因为她的情人并非贵族,而是贫苦作家!最后公爵因放不下面子而自杀。

三.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1902-1974)

“我的用意,就像我曾经说过的那样,是要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元素,从其他大部分人看来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材料中发掘出神奇的因素。”——维托里奥·德·西卡。德·西卡早年致力于演戏,他在21岁时起正式登台演出,德·西卡在许多电影中扮演过角色,深受观众喜爱。如果他不转做导演的话,说不定在世界明星里又要多一位天才演员了。30年代后,他又兼做导演。

1942年,德·西卡与柴法梯尼合作拍摄了导演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深入地展示了成年人的荒唐行为对孩子们天真的头脑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一影片在他的导演生涯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意大利新写实电影的先驱作品。也标志着这

对黄金搭档(德·西卡导演的30余部影片中,柴伐蒂尼编剧的占26部,包括《擦鞋童》和《偷自行车的人》)合作的开端。

奠定德·西卡电影地位的影片则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该片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真实的新闻报道。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宇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影片没有按照好莱坞情节剧的模式来设计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和人物心理的发展来展开,包括了“获得自行车-自行车被偷-寻找自行车-偷自行车”的过程,并且保持了一个像生活一样的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来想象既相濡以沫又走投无路的父子俩究竟会走向何方。关于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偷自行车的人》,还提出让卡莱·格兰待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是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德,西卡偏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麦斯特所说:他“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他已经是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获得了无数的国际奖项,这其中包括四次奥斯卡奖:在最佳外语片奖创立以前,他的《擦鞋童》(正是这部电影推动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设立。)和《偷自行车的人》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获得了奥斯卡的特别奖,而《昨天、今天和明天》和《费尼兹花园》则分别获得了1964年和1971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米兰奇迹》获得1951年第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费尼兹花园》(另译《悲惨的青春》)获得1971年第2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四.吉斯帕·德·桑蒂斯 Giuseppe De Santis (1917 -1997)

桑蒂斯毕业于罗马大学,1940年进入墨索里尼创建的“电影实验中心”,但他很快成了一位反法西斯的影评家,并成为该中心的刊物《电影》杂志的骨干;1942年桑蒂斯担任影片《沉沦》的助理导演,为以后的新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

1947年,桑蒂斯第一次独立执导了影片《悲惨的追逐》,这部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问题的影片获得成功,使桑蒂斯跻身于意大利一流电影导演之列;1949年的《艰辛的米》和1952年的《罗马十一时》等影片都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作品,桑蒂斯被称为第二代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影片的素材来源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是取自于一个新闻报道,根据当时罗马一座楼房倒塌的真实事件,编写而成的电影剧本。故事也同样是非常简单的,战后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打字员,结果却有上百人前来应聘,楼房倒塌酿成了一场悲剧。《罗马十一时》以人物前来报考打字员,依次交待出影片中主要的十个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经历和性格。整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笔墨并不算多,但人物的个性却极其鲜明。影片的结构也同人物出场一样,自然而又有秩序地按照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结构起来。然而,却可以使人看得出作者的精心构思。

第三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

新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在它之前写实主义的电影传统,并为随之而来较为完整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体系的理论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

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人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可以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确与其他的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相比较,对于现实真实的透明度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的电影“作者”

理论界基本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转向关注内心困惑的时候,作为一种社会的电影运动已经结束。但不管如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电影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电影运动,影响了现代各国电影的内在精神,也成为各国的电影运动的发端。

20世纪60年代后意大利电影的创作继续深入发展,有四个代表的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1920-2002)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八部半》(1963年)。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它在戏剧力量、个人视象和电影语言的掌握上都是非常成熟的一部杰作。影片表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为了拍片,他来到温泉疗养院,同时为影片的拍摄作准备,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危机中。他的构思模糊且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他在个人情感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影片的结尾部分,在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上,吉多钻到一张象征子宫的桌子底下开枪自尽了。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用最质朴的方式谈论自己:孩提时代所萌发的性意识,导演自己与妻子、情人们之间的矛盾,等等。费里尼曾说道“我拍的一切都是自传式的,即使是描绘一个渔夫的生活,也是自传式的”。他在作品中将内心的矛盾和朦胧的意识,以一种随意、灵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费里尼从不重复自己,他的每一部作品对于自己都是一次创新和一次突破。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1975)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专制、蛮横的法西斯分子,经常欺负温柔的母亲。充斥暴力的家庭使得帕索里尼沉默内向,父爱的缺乏是他同性恋的肇端。1975年11月2日,他伤痕累累的尸体在罗马郊外的海滨被人发现。他的生命结束于一次夜晚的寻欢,结束在一名17岁男妓的乱棒下。他的死留下诸多疑点,迄今仍是神秘的谜团,有人猜测这是有计划的政治暗杀,有人哀叹这是一场艺术的殉难,文化的仪式。1975年,帕索里尼完成了他电影作品中最为伟大和警世骇俗的一部《萨罗》(《索多玛120天》),同时也是他生命最后的绝唱。影片取材于18世纪法国作家萨德的小说,

而帕索里尼将时空转换到二次大战末期的意大利,影片所表现的背景是墨索里尼体制的最臭名昭著的一段史实——“萨罗共和国”,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18个月中法西主义的最后堡垒,在这段统治期间,有72000人惨遭屠杀,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人被送入集中营,一大批妇女,少年被奸污或鸡奸。影片充满暴力色情,强奸,虐待比比皆是,甚至出现极度扭曲的吃屎鸡奸乱伦等为世人噤若寒蝉的场面。影片一出来就震惊了整个影坛,在所有的国家被禁,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彪炳影史的伟大作品。有人称其为:“一部不可不看,却不可再看的电影。”由于帕索里尼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同时又是战后艺术界最著名的马克思主

义者,遇害前一星期,他曾经提出,意大利的政府要员全都应该被送上法庭受审,因为他们集体贪污腐败。他的生前好友都相信他的死亡并不是一宗“桃色案件”,而是一次政治谋杀,很多人相信警方或特工参与了谋杀。

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1940-),《巴黎的最后探戈》(1973)、《末代皇帝》( 1987)。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红色沙漠》(1964年)在世界电影史上是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影片,他描写一位因车祸受刺激而失去心理平衡的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这个社会的自然色彩是人物的主观感受,它随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有着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安东尼奥尼对于色彩的大胆、反现实的使用,令电影评论界赞叹不已,甚至有人称其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片。”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智慧树知到《走进航空航天》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走进航空航天》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是在地球大气层内,必须借助于空气介质来产生克服航空器自身重量的升力,大部分航空器还要有产生相对于空气运动所需的动力. A:航空活动 B:航天活动 正确答案:航空活动 2、对流层和平流层航空器的飞行环境是对流层和()。 A:中间层 B:平流层 正确答案:平流层 3、按工作环境和方式,飞行器分为那三大类? A:航空器 B:航天器 C:火箭和导弹 D:无人机 正确答案: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 4、世界上最主要的、应用范围最广的固定翼航空器是什么? A:直升机 B:飞机 正确答案:飞机 5、美国军用飞机的命名方法表征了设计的三大要素是什么,也被称为MDS命名法。 A:任务

B:设计 C:系列 D:性能 正确答案:任务,设计,系列 6、美国军用飞机的命名方法中F代表()。 A:攻击 B:战斗 正确答案:战斗 7、世界上所有飞机设计部门都有一句共同的名言是什么? A:为减轻飞机的每一克重量而奋斗 B:为增加飞机的每一米航程而奋斗 正确答案:为减轻飞机的每一克重量而奋斗 8、在新飞机研发过程中,制造出全尺寸样机,经使用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以冻结总体技术方案,转入工程研制,这个阶段是()。 A:论证阶段 B:方案阶段 正确答案:方案阶段 9、(),奥威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升空,飞过36.6m,留空12s,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重于空气航空器的首次飞行。 A:1913年12月17日 B:1903年12月17日 C:1903年2月17日 D:1913年2月17日

正确答案:1903年12月17日 10、击落多少架敌机才是获得王牌飞行员称号的最低标准。 A:4 B:5 C:6 D:10 正确答案:5 11、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那个国家的领土上成功发射?A:美国 B:苏联 C:德国 D:中国 正确答案:苏联 12、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名字? A:“东方红”1号 B:“风云”1号 C:“嫦娥“1号 D:”长城”1号 正确答案:“东方红”1号 13、我国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 ”系列? A:长征 B:神舟

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

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之巴洛克建筑 来源:土拨鼠装饰网更新时间:2012-10-16 04:33 浏览次数:902次 我要分享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之一。 巴洛克式建筑的特征:

1、炫耀财富。常常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2、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 3、充满欢乐的气氛。反对神化,提倡世俗化。 4、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常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意大利的四大建筑风格之拜占庭式 来源:土拨鼠装饰网更新时间:2012-10-16 03:40 浏览次数:994次 我要分享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韵味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 由。

智慧树知到《走进故宫》2018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走进故宫》2018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一共有()年? 491 2.清代紫禁城内主要的宗教形式是? 藏传佛教 3.故宫博物院成立多久? 90 4.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吗? 对 5.“正大光明”牌匾是由哪位皇帝御笔亲书? 顺治皇帝 第二章 1.我们俗称的景泰蓝学名是: 掐丝珐琅 2.横梁和立柱一层层组合成的建筑骨架用术语讲叫什么? 框架结构 3.紫禁城现有四所花园分别是? 建福宫花园、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4.斗拱有以下哪几个构件? 斗#拱#翘、昂#木方 5.镏金斗拱只能用在庑殿和歇山屋顶下。

对 第三章 1.珍贵文物占在国所有文物94%。 错 2.收藏大家张伯驹,捐的是以下哪副作品。 《平复帖》#《游春图》# 3.乾隆皇帝对宗教画进行了编目,叫《石渠宝笈》。 错 4.皇家的家谱叫玉牒。 对 5.陶瓷、玉器这两种藏品必须存放再恒温恒湿的环境下。错 第四章 1.下面哪些是国画的分类方式? 画科#技法#装潢# 2.平远和平视属于绘画的哪个要素? 构图 3.清亡时,紫禁城藏有多少书画? 6万余件 4.《苦瓜鼠图卷》表现的内容为: 明宣宗庆贺“三十”得子 5.《千里江山图》表现的内容为:宋徽宗鄱阳湖看庐山

第五章 1.关于殷墟妇好墓的说法,以下正确的是() 殷墟妇好墓没有被盗掘过,保存非常完整 2.楚王问鼎的故事中,王孙满的答词表明了什么态度?() 周王室依旧是正统 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以下正确的是() 青铜器器类丰富,各有用途 4.“国之重器”指的是这个器物的尺寸大,重量大。 错 5.周代时,九鼎只有王侯贵族可以使用。 错 第六章 1.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它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思想。 五行思想 2.以下吉祥图案的寓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牡丹寓意富贵、桃子寓意长寿、鹿寓意福寿= 3."五大名窑”瓷器和唐、宋官窑瓷器堪称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器中的强项。 错 4.孙瀛洲先生主张坚持的“三心”和“三多”分别指() 虚心、恒心、信心#多看、多比、多问 5.2008年“陶瓷馆”改陈完整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陶瓷发展历史。 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土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其实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

智慧树知到《国际贸易》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贸易》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按照交易内容,对外贸易可以划分为() A:商品贸易 B:初级产品贸易 C:服务贸易 D:过境贸易 E:制成品贸易 答案:商品贸易,服务贸易 2、按照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GATs将服务贸易定义为()种供应模式。A:三 B:四 C:五 D:六 答案:四 3、总贸易体系是以()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A:海岸线 B:关境 C:航空线 D:国境 答案:国境 4、贸易条件是指()

A: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B: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进口数量与出口数量之间的比率。 C:是指出口与进口时的检验条件。 D:是指出口与进口时的结关条件。 答案: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5、如果一个国家某一年的出口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额为2500亿美元,GDP总量为1万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A:20% B:25% C:45% D:5% 答案:45% 第二章 1、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包括() 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深化 C: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 D:商人的出现 E:国家的出现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商人的出现,国家的出现 2、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包括() A:大宗商品 B:奴隶

C:食品 D:奢侈品 答案:大宗商品 3、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品 A:初级产品 B:粮食 C:石油 D:工业制成品 答案:工业制成品 4、对外贸易虽然可以降低利润率,但有助于利用外资,是利用外资的基础。A:对 B:错 答案:错 5、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国外市场,可以使实物形态得到补偿。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三章 1、18世纪60、70年代—19世纪60、70年代是国际分工的()。 A:萌芽期 B:形成期 C:发展期

意大利新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曾给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真实美学”的高度评价。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意大利电影中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形成。巴赞谈到: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之前,虽然有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专制的统治,但仍旧有一些电影工作者”已经朝着为世界各国所承认的现实主义方向努力”。巴赞说:”形成年轻的意大利学派的许多因素在解放时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术和美学倾向。而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条件急剧加速了这些因素的聚合,同时还掺入了一些独特的因素”。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 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

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 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 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宫廷带来财富与权势,是世俗与宗教力量的结合。巴洛克则,至少在初期,是与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内部对应宗教改革的革新运动,有直接关联的。天特会议普遍被认定是反宗教改革的开端。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在法国--如拉斐特城堡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罗克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

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帕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贾科莫·维尼奥拉 直到19世纪末之前,古典柱式一直是西方建筑的本质特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被西方人所认同。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建筑学者维尼奥拉(1507-1573)在1562年出版的《建筑五大柱式的规则》更以简单的模矩关系诠释五大柱式,提供更精准运用柱式的方法,表明“建筑书中出现了一种转折,重点不再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而是由有学问的艺术家对其进行解释,并将这种知识传给后人”。这是建筑理论著作的转向,也是建筑实践的转向。后来的建筑作品在把握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绚丽多彩。您曾经说“持之有故才能言之成理”,他们确实是先找“故”,再说“理”。 罗马耶稣会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要说明一种建筑风格起始何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人们通常会选定一个作品,作为—种时代风格的起点。罗马耶稣教堂就被看做是巴洛克建筑的第一个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电影运用实景非专业演员进行拍摄,并用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二战以后意大利的萧条和底层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电影真实长镜头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意电影运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因为战后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广大的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并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所以意大利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从法西斯主义漫长的统治下和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想尽办法的筹集资金和设备来拍电影,展现战后人民贫困的生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948年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这一个阶段诞生的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伟大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个故事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新闻报道,在看之前我没有想到以一辆自行车为题材的新闻事件能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这部影片的拍摄,正值二战后的全世界,百业待兴,意大利也一样,经济倒退,社会混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重建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无数的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工作,往往头破血流。影片的主人公里奇非常的幸运的,他等了很多天后得到一个——贴海报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工作中的要求——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妻子玛利亚当掉了自己的嫁妆六条床单,给里奇赎回了以前当掉的自行车,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份工作,生活好像是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出发。但不幸的是刚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走了,他找了几天最后也没有找到,但是丢了自行车就等于丢了工作,最后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准备去偷一辆自行车但被当场抓获,造就了一个悲剧的结尾。但这影片通过买车——丢车——找车——偷车——被抓的过程来表现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但这部影片不仅仅表达的是里奇个人的悲剧,它更多的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就是穷人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丢自行车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放到当时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成了战后悲剧的折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大街小巷的破败,施舍午餐的教堂等等一些场景,电影中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渲染了影片的背景,使整部影片有一种低沉、悲凉的情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最简单的剧情,最普通的人和镜头,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复制,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拍出来的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宇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并像萨杜尔所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虽然,影片语调是温和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的。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而那种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以及摄影机跟随着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的消失等,种种的制作方法,使富有吸引力的严谨的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平民化”的情节得到更充分地展现。德〃西卡既遵循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影片在揭示主题上的方式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从未直奔一个社会主题”。而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则是通过具体的剧情稍带出来的。巴赞曾为此做了精彩的比喻,他说:“德〃西卡没有下赌注,他却……赢得了满贯”。德〃西卡在影片中不想,也从不作说教。甚至,在剧情的处理上,还具有明确的反宗教的色彩。那段在房檀下避雨时令人烦躁的神学院学生们的对话,以及那段人们无心作忏悔不过是为了’两勺汤面去教堂和最终扰乱了教堂秩序等方面的处理,生活而又含有寓意的设计,的确富有效果。 关于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偷自行车的人》,还提出让卡莱,格兰待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是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德,西卡偏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麦斯特所说:他“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肖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

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

智慧树知到《让音乐走进你的世界》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乡村音乐是一种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南部,是美国白人民族音乐代表。 A.对 B.错 答案: 对 2、《Father and Son》收录在凯特·斯蒂文斯个人的第几章录音室专辑中。 A.第一章 B.第四章 C.第五章 D.第二章 答案: 第四章 3、《吉普赛歌谣》是一首英文歌曲。 A.对 B.错 答案: 错 4、安东宁·德沃夏克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哪个城市? A.布拉格 B.巴黎 C.纽约 D.维也纳 答案: 布拉格 5、黄家驹只是《真的爱你》的演唱者。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 1、 爵士乐特点是什么? A. 即兴 B. 摇摆的节奏 C. 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D. 舒缓 答案: 即兴 , 摇摆的节奏 , 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2、《在巴黎的天空下》是由意大利人唱火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绿袖子》是一首优美浪漫的法国香颂。 A.对 B.错 答案: 错 4、爵士乐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A.对 B.错 答案: 对 5、蒙太奇只是一种美术的绘画手法。 A.对 B.错 答案: 错 6、阿姆斯特朗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得他成为之后20年中爵士小号手的典范。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 抑郁症的治疗是否必须采用临床治疗手段,及时就医服药? A.对

B.错 答案: 2、音乐只能用来休闲和娱乐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A.对 B.错 答案: 3、雅克·奥芬巴赫,于1819年6月20日生于德国哪座城市? A.柏林 B.慕尼黑 C.法兰克福 D.科隆 答案: 4、《童年》收录在班得瑞乐团发行的第6张专辑《日光海岸》。 A.对 B.错 答案: 5、班得瑞团队的主心骨是谁? A.奥利弗·史瓦兹 B.利赫曼 C.卢西奥.达拉 D.阿姆斯特朗 答案: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通过一学期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五大电影流派,有苏联电影学派、法国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美国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意大利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简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兴起的第一个电影潮流,并对以后世界电影的影响非常深远。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维斯康蒂的《沉沦》被称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维斯康蒂有意把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 首部影片是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代表作有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的《橄榄树下无和平》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 1941-1945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开始 出现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电影有《云端的四步》、《孩 子们在注视我们》等。 1945-1948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涌现 出许多代表作品,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偷自行 车的人》等。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对二战期间平民百姓的反法西斯 斗争和战后诸多社会问题的真实描述,带有社会批判意向。这一时 期的电影带有典型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这一时期几位后来成为 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导演崭露头角,代表性的人物是安东尼奥尼。 三、特征 1、风格特征: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 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 2、反对饥饿; 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 落。所以,新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审视,

智慧树知到 《走进鱼类世界》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走进鱼类世界》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文昌鱼的主要特征有哪个? A:被囊 B:纵贯头尾的脊索 C:心脏 D:口吸盘 正确答案:纵贯头尾的脊索 2、七鳃鳗被称为鱼形动物,比鱼更原始,主要是缺少以下()器官结构。 A:大脑和脊索 B:鳃裂和心脏 C:背鳍和臀鳍 D:偶鳍和上下颌 正确答案:偶鳍和上下颌 3、分类学之父_,首创动物命名法。 A:达尔文 B:林奈 C:米丘林 正确答案:林奈 4、林奈提出了二界系统,即把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这个系统从提出到上个世纪40年代近200年间,一直被沿用着。到目前为止,虽有三界、四界、五界和六界系统的提出,仍无一个完全反映客观规律的分类系统。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来必定还会有新的分类系统提出来。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如何鉴定标本? A:根据绘图的形态的相似性的判断确定种名。 B:根据鱼皮或一两块骨骼的鉴定来确定种名。 C:根据别人的口述确定种名。 D:首先采集标本,并记录地点和时间及环境要素;再按形态测量计数表进行测量和数计等,每种(每地)25尾以上最好,求平均数、标准差等数据以便比较;结果符合种类检索表或物种描述的即可确定种类,写好学名。 正确答案:首先采集标本,并记录地点和时间及环境要素;再按形态测量计数表进行测量和数计等,每种(每地)25尾以上最好,求平均数、标准差等数据以便比较;结果符合种类检索表或物种描述的即可确定种类,写好学名。 6、鱼的主要特征有()。 A:有上下颌。 B:体外一般被有鱼鳞,且有完整的外骨骼系统。 C:有了成对的附肢——偶鳍。 D: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E: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正确答案:有上下颌。,有了成对的附肢——偶鳍。,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7、鱼类和鱼形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口与鳃结构的基本不同。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解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_评安德烈_巴赞_电影是什么_

大 众 文 艺大 48摘 要:本文从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入手,分 析安德烈?巴赞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思想火花,从中解读与感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 关键词:安德烈?巴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从《电影是什么?》的前言,本书的翻译者崔君衍先生与该书的结缘读起,了解到在译者眼中的安德烈?巴赞的思想,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二字,安德烈?巴赞想在现实生活与虚拟场景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那就是他眼中电影应有的模样。他所倡导的电影,应该是能够再现现实意念,具有真实的美感的升华,具有教化精神,能让观影者变得高尚的媒介。他倡导真实,但是具有思辨精神,了解电影不可能完全再现真实原貌,于是追求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是升华的现实,而不是记录现实,或者新闻理论中的客观真实。而最接近他理想的,莫过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了。 一、关于背景 结合《电影是什么?》与相关的专著材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出现的,一出现,就让人们对其独特风格颇为惊叹。然而现实主义并不是意大利电影的独创,安德烈?巴赞在书中提到,这是“复兴”,而人们由于对意大利电影知之甚少,因而误以为是“奇迹”。意大利电影成功的原因不仅是“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生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有电影中理性的思辨以及影评与导演工作之间的联系,还有意大利法西斯对艺术多元化一定程度上的允许,以及重视电影,甚至举办了威尼斯电影节这样的国际电影节。墨索里尼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建立了“电影城”,用以与好莱坞抗衡。自1936年到1945年,意大利电影有三种样式。一是狂热地为法西斯黩武主义作宣传的“宣传片”,如《白色的船》是通过一艘医疗船上伤兵的经历颂扬当时侵略阿比让的意大利士兵的“英勇”行为。二是在臆造、虚构的基础上,表现资产阶级爱情纠葛的“白色电话片”,由于这类影片的背景都有象征豪华与富有的白色电话而得名。三是拘泥于形式的“书法派”影片,这类影片对拍摄形式的精细要求就像对待书法一样,如《理想主义者约克》中,作者对待形式的讲究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如对背景的窗帘和妇女的长裙应有多少个褶都有精确的要求。所以当时法西斯意大利的电影是完全脱离现实和社会,其程度甚至超过好莱坞电影。 有识的意大利的导演们,不满于这样荒诞影片的拍摄,于是在拍摄的间隙,巧妙地制作了现实题材的电影,因此,同一个导演的不同作品可能风格迥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真正开始是在1945年,即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那一年。从1945年到1950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特点逐渐形成,并体现在一系列优秀影片中,这些影片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9)、《温别尔托?D》(1951)、《米兰的奇迹》(1950)、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1)、《悲惨的追逐》(1947)、《橄榄树下无和平》(1949),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等。 二、关于安德烈?巴赞眼中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安德烈?巴赞在书中提到:“请你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走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在一个已然经受和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维护,在这个世界中,唯有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写的时代中拯救着一种革命人道主义。”巴赞在书中多次强调,“人道主义”是意大利电影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上面的两段原文摘录中可见一斑,他认为电影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化功能、感召力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改变世界。这也是他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新现实主义”首先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其次才是一种导演风格。在动荡的社会,法西斯恶势力的侵袭下,他希望电影可以成为“高尚”最后的避难所。 除了电影的教化功能,巴赞还注意到很多细节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就是其中之一。他举了《罗马,不设防城市》、《擦鞋童》、《游击队》和《特鲁埃尔山》等影片为例,说明其中的主要演员,或者配角演员并非都是职业的演员,在专业与非专业间穿插,非专业演员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专业演员则利用非专业演员营造的真实气氛,更好地演绎自己的角色。巴赞认为这样选择演员的方式不是新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首创,但是他们肯定了这样的规律。不仅如此,巴赞辩证地看待这个规律,他提到:“混合物的化学平衡状态必然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混用方法暂时解决的美学难题注定会浮现:或依赖明星,或拍摄无演员的纪录片。”混用演员有其缺陷,观众眼中对特定演员角色的定型造成混用演员的障碍。 巴赞强调,现实主义同样具有深刻的审美性,而不是毫无美感可言的,“在艺术创作中,写实和虚构都是艺术家个人独有的权利,在文学或电影的网中,现实的血肉并不比最离奇的幻想更容易把握。”他认为,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现实主义”影片相同,“绝对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着表现手段的进步、电影语言的胜利演进和电影语言风格的拓展。”现实主义电影与剧情片同样需要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美学元素去构造,现实的也是艺术的,并且比剧情片构造美感更有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巴赞极为推崇的是电影分镜中景深镜头和段落镜头的使用,认为这两种表现手法能更好地实现电影的现实主义。他书中称赞了奥逊?威尔斯恢复了电影幻景中“现实的连续性”,以景深镜头为出发点,“这不再是替我们选择可看内容和以先验方式确定内容含义的分镜手法,而是观众自己必须开动脑筋,在连续性现实的一种六面透镜中分辨出场景所特有的戏剧性光谱,银幕就是这个六面体的横切面。” 巴赞还从电影的叙述技巧以及与美国小说的写作技巧相比较等方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了解读,他从字里行间称赞意大利电影的朴实自然的叙述技巧,“近似口述,而非写作,近似素描,而非工笔画”。 三、关于我的感悟 我曾在课堂上观看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当时的感触很深,同情社会底层的人民,同情整个时代的悲哀,看电影时感觉是非常沉重的,与安德烈?巴赞描述的相同,感觉自己得到了升华,思想变得高尚了些,强烈希望能改变旧秩序对人类的伤害,让这样穷人与穷人之间的互相陷害不要再发生。因此我觉得这部影片很成功,将“现实主义”诚恳地在影片中表达出来。想起最近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无互爱,不人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人道主义精神早在上个世纪就用纪实的笔触,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高尚”又如何能幸存,电影这个虚拟的世界倒不失为一个避难所。 阅读了《电影是什么?》中关于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解读后,感觉思路清晰了不少,对当时二战背景的了解,法西斯的镇压与扶持中矛盾成长的意大利电影,开始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待。诚然,“人道主义”不是意大利电影的首创,中国古代的作品中不乏警世之作,但是通过电影的叙述手法,立体的表现形式,以及真实的背景,拍摄的故事情节不一定是真实的,但 解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评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陈 琪 (福建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36100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