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材料与检测_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_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_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_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选修课,而对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也是有用的。

1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1)定义:任何建构筑物都是用材料按一定的要求构筑而成,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通称为建筑材料。

知识点滴:万里成城:(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总长度大约有十万里以上!所用建筑材料:土、石、木料、砖、石灰。关外有关、城外有城,其材料运输量之浩大、工程之艰巨世所罕见。

知识点滴:河北赵州石桥建于1300多年前(桥长约51m,净跨37m),建造该桥的石材为青白色石灰岩。比意大利人建石拱桥晚400多年,但在主拱肋与桥面间设计“敞肩拱”,比外国早了1200多年。

2)分类:

⑴按化学组成分类

⑵按使用功能分类

2 土木工程与材料的关系

(1)材料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的基础。

材料是构成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其质量基础。在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与材料有关的费用占50%以上

(2)在实际工程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及管理,对工程成本影响很大。

比如广东某跨海桥,其桥面原来使用的钢纤维混凝土,使用一年以后出现了许多裂纹,后来要铲去重新铺沥青混凝土,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3)材料对土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起了一个促进作用。

例如钢材及水泥的大量应用和性能改进,取代了过去的砖、石、土木,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占领了土木工程结构材料的主导地位。现代玻璃、陶瓷、塑料、涂料等新型材料的大量应用,又把许多建筑物装扮得绚丽多彩。

3 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有三大类:

(1)国家标准

如GB 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中“GB”为国家标准的代号,“175”为标准编号,“1999”为标准颁布年代号,“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该标准的技术(产品)名称,上述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任何技术(产品)不得低于此标准。

此外,以“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它表示也可以执行其他标准,是非强制性的。

(2)行业标准

如JC/T 479-92建筑生石灰

其中“JC”为建材行业的标准代号,“T”表示推荐标准;“479”为此类技术标准的二类类目顺序号;“92”为标准颁发年代号。

(3)地方标准(DBJ)和企业标准(QB):

国际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指国际上有影响的团体和公司的标准。如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标准(ASTM)等。

②区域性标准。如德国工业标准(DIN)等。

③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代号ISO。

4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石材、木材和泥土,后来发展为使用石灰、砖瓦等,再到后来就到钢筋混凝土,还发展了各种新型的墙体材料等。

(1)轻质、高强;(2)发展多功能材料;

(3)廉价、低耗能;(4)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及制品发展;

(5)扩大装配式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

(6)用工农业废料、废渣等代替自然资源为原料,向环保方向发展;

(7)发展更多花色品种的装饰材料。

5,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时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并掌握各类建筑材料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也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质。

难点:孔隙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及构造

一材料的组成对性质的影响

1)材料的组成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材料组成是材料性质的基础,它对材料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材料化学组成相同但矿物组成不同也会导致性质的巨大差异。例如:钢材中的C元素对钢材性质的影响.

2)材料的矿物组成是指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团形成形式各异的现象。

例:水泥中各矿物组成不同,对强度、水化热、凝结速度等的影响也不同。

二材料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1)宏观结构:材料的宏观结构是指可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常见的有:1,致密结构:钢材、有色金属、玻璃、天然的致密石材和铝合金等;

2,多孔结构:加气混凝土、泡沫塑料、刨花板等;

3,微孔结构:石膏、烧土制品;

4,纤维结构:木材、玻璃纤维、矿棉等;

5,层状或片状结构:胶合板、复合木地板、纸面石膏板等;

6,散粒结构:石子、砂等;

7, 纹理构造:花岗岩、大理石等。

(2)细观结构: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微米级组织结构称为细观结构。

如混凝土中可以观察到的粗细颗粒、水泥石以及孔隙等。

(3)微观结构

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来研究的原子、离子、分子层次上的组成形式。

土木工程材料的使用状态均为固体,固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晶体、玻璃体、胶体三类,不同结构的材料,各具不同特性。

晶体结构:具有强度高、硬度较大、有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能各异的共性,建筑材料中的金属材料何非金属材料中的石膏都是典型的晶体结构。

玻璃体微观结构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呈无序混沌状态.

胶体:是建筑材料中常见的一种微观结构形式。如水玻璃等.

第二节 材料的物理性质

一 密度

根据体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有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三种概念。 1,密度:是指材料的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

计算公式: V

m =

ρ 密度的测定办法:

1)测质量:烘干(烘箱)-干燥(干燥器)-称量(天平); 2)测体积:

(a )外观规则的材料,直接用游标卡尺测量尺寸求体积,如钢材、玻璃等 (b )外观不规则的坚硬颗粒,如砂、石等,可由排水法测得;

(c )可研磨的非密实材料,如砌块、石膏等,V 可采用密度瓶测定。

2,表观密度:是指材料的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

计算公式: 0

0V m =

ρ 表观密度的测定:

(1)外形规则的材料,如砖,可直接测量体积得到; (2)外形不规则的,可采用封腊排水法测定体积;

思考题:对同种物质,试比较密度和表观密度的大小?

【例 题】、烧结普通砖的尺寸为240mm 3115mm 353mm ,已知其孔隙率为37%,干燥质量为

2487g ,浸水饱和后质量为2984g 。试求该砖的体积密度、密度、吸水率。

解:1)表观密度:ρo =m 1/V o =2487/1462.8=1.7g/cm 3

孔隙率P=V 孔/V o 3100%=37% V 孔/1462.83100%=37%

故孔的体积:V 孔=541.236cm 3

求密实物质的体积:V=V o -V 孔=1462.8-541.236=921.6cm 3

2)求密度:ρ=m 1/V=2487/921.6=2.7g/cm 3

3)求含水率:W=(m 2-m 1)/m 13100%=(2984-2487)/24873100%=20%

3,堆积密度:是指粉末状、颗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计算公式: '

0'

0V m =

ρ 一般采用容积筒测定容量升的大小视颗粒的大小而定,一般砂子采用1L 的容量升,石子采用10L ,20L ,30L 的容量升。

常用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值参见教材

二 材料的密实度和孔隙率、填充率和空隙率

1,材料的密实度:是指材料的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满的程度,用D 表示,

%100%100%10000

0?=?=?=

ρ

ρρρ

m m

V V D

2,材料的孔隙率P :是指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材料的孔隙可分为

闭口孔和开口孔。

材料内部孔隙示意

计算公式:%100)1(%100)1(%1000000?-=?-=?-=

ρ

ρV V

V V V P 3,材料的填充率D ‘:它是指散粒状材料堆积体积中,颗粒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100%100%1000

'

'

'

00'

?=?=

?=

ρρρρm

m

V V D

4,空隙率P ’:它是指散粒状材料堆积体积中,颗粒间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100)1(%100)1(0'0

'00

'

?-=?-=ρρV V P

三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亲水性和憎水性:

材料与水接触时由于水在固体表面润湿状态不同,表现为亲水与憎水两种不同的性质; 常见的憎水性材料有:沥青、石蜡和塑料等,常用做防水、防潮材料。 2,吸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有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两种表示方法:

(1)质量吸水率: %100?-=

g

g

b m m m m W

(2)体积吸水率: ()

%1000

?-=V m m

W W

g b

V ρ

3,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100?-=

g g

s h m m m W

4,耐水性:材料耐水性指材料长期在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不明显下降的性质。

g

b

R f f K =

一般用软化系数K R 表示,K R >0.85的为耐水材料

5,抗渗性,指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

用抗渗等级P 表示,如P6表示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为0.6MPa;

6,抗冻性,指材料在含水状态下能忍受多次冻融循环而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下降的性质。

一般用抗冻等级F 表示,如F10,表示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强度下降不大于25%,质量损失不大于5%,所能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最多为10次。

四 材料与热量有关的性质

1, 导热性:导热性指当材料两侧有温度差时热量由高温侧向低温侧传递的能力,用导热系

数来表示。

思考题1: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如金属比非金属导热系数大 (2)孔隙状况: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 (3)含水率:受潮后导热系数较大; (4)环境的温度:温度越高,导热系数越大。

思考题2:为什么保温隔热材料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潮防冻?

答:因为空气、水和冰的导热系数依次增加,故保温材料在受潮、受冻后,导热系数可增大100倍左右。

2, 材料的热容量:指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吸收和放出热量的能力。 3, 耐燃性和耐火性:材料在空气中遇火燃烧的性能称为耐燃性。 (1) 非燃烧材料:砖、天然石材、混凝土、砂浆、金属材料等;

(2)难燃烧材料:石膏板、水泥石棉板等;

(3)燃烧材料:胶合板、纤维板、木材等。

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强度、比强度和强度等级

1,强度:材料的力学性质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变化的性质。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根据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材料的强度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或抗折强度)及抗剪强度等形式。

(a)抗压 (b)抗拉 (c)抗折 (d)抗剪

课堂例题:用直径为10mm的钢筋做抗拉强度实验,测得破坏时的拉力为31.5kN,求此钢筋的抗拉强度?

2,比强度:指材料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

3,强度等级:强度等级是按照强度的大小进行分级;

塑性材料一般按照材料的抗拉极限强度进行分级,如钢材分为Q195,215,235,255,275等;

脆性材料一般按照材料的极限抗压强度进行分级的,如水泥一般分为42.5,52.5,62.5等

二弹性与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去除后能完全恢复到原始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弹性模量的定义)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去除后,有一部分变形不能恢复,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塑性。

如: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

三韧性与脆性

1,脆性:材料受外力作用,当外力达一定值时,材料发生突然破坏,且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脆性。如砖、石材、陶瓷、玻璃、混凝土和铸铁等;

2,韧性:材料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不破坏,这种性质称为韧性。如建筑钢材、木材和塑料等;

四硬度和耐磨性

1,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其他物体压入或刻划的能力。金属材料等的硬度常用压入法测定,如布氏硬度法,是以单位压痕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来表示。陶瓷等材料常用刻划法测定。

工程中有时用硬度来间接推算材料的强度,如回弹法用于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间接推算混凝土强度。

2,耐磨性:是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材料的耐磨性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强度、硬度有关。在土木工程中,道路路面、工业地面等受磨损的部位,选择材料需考虑其耐磨性。

第四节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原有性能而不变质、不破坏的性质,统称之为耐久性,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性质,包括材料的抗冻性、耐热性、大气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等。

作业:

1,同种材料,如孔隙率越大,则材料的强度越,保温性越,吸水率越。

2、软化系数表明材料的()。

A、抗渗性

B、抗冻性

C、耐水性

D、吸湿性

3、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其中水的质量为()。

A、3.0g

B、2.5g

C、3.3g

D、2.9g

4,新建的房屋保暖性差,到冬季更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考虑.)

5、破碎的岩石试件经完全干燥后,其质量为482g,将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经一定时间石子吸水饱和后,量筒的水面由原来的452cm3上升至630cm3。取出石子,擦干表面水分后称得质量为487g。试求该岩石的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及吸水率?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胶凝材料(cementing material)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石膏的生产、硬化、技术性质与应用;

掌握石灰的生产、石灰的硬化与熟化、技术性质与应用;

了解水玻璃的应用;

重点:掌握石膏和石灰的技术性质及应用;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基本概念:

1、什么叫胶凝材料?

胶凝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能将散粒材料(如砂子、石子)或块状材料(如砖、石块)粘合为一个整体的材料。 2、分类:

胶凝材料一般分为有机胶凝材料和无机胶凝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水硬性和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 区别:

(1)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干燥条件下)硬化并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水玻璃和菱苦水;

(2)水硬性胶凝材料:既能在空气中(干燥条件下)硬化,又能在水中继续硬化并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水泥;

第一节 建筑石膏

一 简介

V 石膏胶凝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高效节能材料--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 V 具有质轻、强度较高、绝热、防火、质地细腻美观-优良的装饰材料;

V 我国已经探明的天然石膏矿储量为52亿吨,化学石膏储量约100万吨以上; V 易于加工、成品多样-各类石膏线;

V 在美国,目前80%的住宅使用石膏板作为内墙和吊顶;

V 石膏的品种很多,主要有建筑石膏、高强石膏、无水石膏水泥、高温煅烧石膏。

二 生产简介

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建筑石膏的性质和技术要求

1、性质:

1)颜色为白色;

2)密度:2.6~2.75g/cm3; 3)孔隙率大:50%~60%; 2、等级标准:

具体参见 P21表3.1 建筑石膏的技术指标;

O

H O H CaSO O H CaSO 224242

1

1212+?→?不同条件

反应式:

3、石膏产品的标记:

4、建筑石膏的特性

1)凝结硬化快:

?在常温下一般几分钟(>6分钟)即可初凝,30分钟内终凝;

2)微膨胀性:

?石膏硬化过程中体积略有膨胀,因此,浇注成型时可以得到尺寸精确、表面光滑致密的构件,或装饰图案;

3)孔隙率大:

?轻质、隔热、吸声性好;但是强度低、吸水率大;

4)耐水性、抗冻性差:

? 软化系数为0.2~0.3,不宜用于室外

5)抗火性好:

?建筑石膏硬化后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遇火时,其中的结晶水脱出能吸收热量,而且生成的无水石膏是良好的热绝缘体。

6)塑性变形大:

?石膏制品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性能,因此,一般不能用于承重构件;

思考:建筑石膏及其制品为什么适用于室内,而不适用于室外使用?

解:建筑石膏及其制品适用于室内装修,主要是由于建筑石膏及其制品在凝结硬化后具有以下的优良性质:

(1)石膏表面光滑饱满,颜色洁白,质地细腻,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加入颜料后,可具有各种色彩。建筑石膏在凝结硬化时产生微膨胀,故其制品的表面较为光滑饱满,棱角清晰完整,形状、尺寸准确、细致,装饰性好;

(2)硬化后的建筑石膏中存在大量的微孔,故其保温

性、吸声性好。

(3)硬化后石膏的主要成分是二水石膏,当受到高温作用时或遇火后会脱出21%左右的结晶水,并能在表面蒸发形成水蒸气幕,可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具有一定的防火性。(4)建筑石膏制品还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一定的吸湿性,故可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室内的小气候。

(5)在室外使用建筑石膏制品时,必然要受到雨水冰冻等的作用,而建筑石膏制品的耐水性差,且其吸水率高,抗渗性差、抗冻性差, 所以不适用于室外使用.

[工程实例分析] 石膏饰条粘贴失效

现象:石膏粉拌水为一桶石膏浆,用以在光滑的天花板上直接粘贴,石膏饰

条前后半小时完工。几天后最后粘贴的两条石膏饰条突然坠落,请分析原因。

分析讨论: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可有针对性地解决。

建筑石膏拌水后一般于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凝结,后来粘贴石膏饰条的石膏浆已初凝,粘结性能差。可掺入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或者分多次配制石膏浆,即配即用。

在光滑的天花板上直接贴石膏条,粘贴难以牢固,宜对表面予以打刮,以利粘贴。或者在粘结的石膏浆中掺入部分粘结性强的粘结剂

3.1.5 建筑石膏的应用

石膏用途1:室内抹灰及粉刷

用途2:装饰制品-如石膏像等

用途3:建筑石膏制品:石膏板、石膏砌块等.如上图的石膏板造型天花

主要有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石膏装饰板、纤维石膏板等;

第二节石灰

石灰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优点:(1)原材料丰富,分布广;

(2)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

1 生产简介:

主要原料是天然岩石(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常用的有石灰石,白云石等;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二种不利情况

第一种情况:生石灰烧制过程中,往往由于石灰石原料的尺寸过大或窑中温度不均匀等原因,生石灰中残留有未烧透的的内核,这种石灰称为“欠火石灰”。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烧制的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使得石灰表面出现裂缝或玻璃状的外壳,体积收缩明显,颜色呈灰黑色,这种石灰称为“过火石灰”。过火石灰表面常被粘土杂质融化形成的玻璃釉状物包覆,熟化很慢。当石灰已经硬化后,过火石灰才开始熟化,并产生体积膨涨,引起隆起鼓包和开裂。

2 石灰的种类

(1)石灰按加工方法分以下四种:

ü块状的生石灰:

?即由天然岩石原料煅烧而得到的产品,主要成分是CaO;

ü磨细生石灰:

? 把块状生水灰磨细而得到的粉末材料,主要成分为Cao

ü消石灰粉:

?将生石灰加适量的水熟化而得到的粉末;Ca(OH)2;

ü消石灰浆:

?加多量的水(3~4倍的水)而得的浆体,主要成分为Ca(OH)2+水

(2)石灰按氧化镁(MgO)含量分类:

钙质生石灰:

? 氧化镁(MgO)含量<5%;

镁质生石灰:

? 氧化镁(MgO)含量>5%;

3 石灰的熟化

生石灰(CaO)加水生成Ca(OH)2过程,称为石灰的熟化或消解过程。

思考题

1.)工地上使用石灰时,为什么要先进行熟化处理?

答:在建筑或抹面工程中,石灰必须先充分进行熟化后才能够使用,若有未熟化的颗粒,使用后未熟化的颗粒将继续熟化,放出大量的热量,产生体积膨胀,使得表面凸起,开裂,或局部脱落而影响施工的质量。故工地上使用石灰时先进行熟化处理。

2.)例某单位宿舍楼的内墙使用石灰砂浆抹面。数月后,墙面上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同时在个别部位还发现了部分凸出的放射状裂纹。试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

引发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石灰在硬化过程中,蒸发大量的游离水而引起体积收缩的结果。

墙面上个别部位出现凸出的呈放射状的裂纹,是由于配制石灰砂浆时所用的石灰中混入了过火石灰。这部分过火石灰在消解、陈伏阶段中未完全熟化,以致于在砂浆硬化后,过火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继续熟化,造成体积膨胀。从而出现上述现象。

陈伏:

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生石灰熟化形成的石灰浆应在储灰坑中放置两周以上,这一过程称为石灰的“陈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有一层水分,与空气隔绝,以免碳化。

4 石灰的硬化

石灰浆体在空气中逐渐硬化,是由下面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完成的:

(1)结晶作用:游离水分蒸发,氢氧化钙逐渐从饱和溶液中结晶。

(2)碳化作用: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碳酸钙结晶,释出水分并被蒸发:

5 石灰的特性

6. 石灰的应用

(1)石灰乳和石灰砂浆

2)石灰土(灰土)和三合土

(3)灰砂砖和硅酸盐制品

7. 石灰的保存

第4章水泥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悉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了解其硬化机理,熟练掌握硅酸盐水泥等几种通用水泥的性能特点,相应的应用等。

了解其他品种(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的主要性能及使用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硅酸盐水泥等几种通用水泥的性能特点、检测方法及选用原则。

难点:对硅酸盐水泥技术要求的理解。

概述

一,课外知识:

1,波特兰水泥的发明

1824年由英国建筑工人阿斯普丁发明,通过煅烧石灰石与粘土的混合料得出一种胶凝材料,它制成砖块很像由波特兰半岛采下来的波特兰石,由此将这种胶凝材料命名"波特兰水泥" P o r t l a n d C e m e n t.

自1824年波特兰水泥问世以来,水泥和水泥基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宗的人造材料。至2005年,我国水泥总需求量达到了7亿吨左右,占世界水泥用量的1/3,水泥混凝土的总需求量也达到了50亿吨。

2,水泥基材料的发展历程:

波特兰水泥(1824年)→砂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850年)→石棉水泥(1900

年)→预应力混凝土(1929年)→外加剂混凝土(1935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20世纪50年代)→高强混凝土(20世纪7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20世纪90年代)。

二、水泥的定义、分类和发展趋势

1,定义

水泥是一种水硬性的胶凝材料,呈粉末状,加水拌和后成浆体后,能胶结砂、石等散粒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并保持、发展其强度。

2,分类

(1)按其组成成分分类,可分为硅酸盐系水泥、铝酸盐系水泥、硫酸盐系水泥和硫铝酸盐系水泥等。

(2)按其性能及用途可分为三类:通用水泥:用于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水泥;专用水泥:专门用途的水泥;特性水泥:某种性能比较突出的水泥。

(3)按掺和了的不同,可分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3,发展趋势:

1)在水泥品种方面,将加速发展快硬、高强、低热等特种和多用途的水泥;

2)大力发展水泥外加剂;

3)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

4.1 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I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I。在硅酸盐水泥粉磨时掺入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一,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成

二,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水化特性1)生产原料:石灰质原料

(如石灰岩)、粘土质原料

(如粘土、粘土质页岩)和少量辅助原料(如铁矿粉);

表4-1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

名称矿物成分简称含量(%)密度(g/cm3)

硅酸三钙3CaO2SiO2C3S 37~60 3.25

硅酸二钙2CaO?SiO2C2S 15~37 3.28

铝酸三钙3CaO?Al2O3C3A 7~15 3.04

铁铝酸四钙

4CaO?Al2O3?Fe2O

3

C4AF 10~18 3.77

表4-2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基本特性

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 水化反应速度快慢最快快

水化热大小最大中

强度高早期低晚期高低较低

耐化学侵蚀性中良差优

干缩中小大小

[例题] 挡墙开裂与水泥的选用

现象: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该工程使用某立窑水泥厂生产42.5Ⅱ型硅酸盐水泥,其熟料矿物组成如下:

C 3S C

2

S C

3

A C

4

AF

61% 14% 14% 11%

分析讨论:由于该工程所使用的水泥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且在浇注混凝土中,混凝土的整体温度高,以后混凝土温度随环境温度下降,混凝土产生冷缩,造成混凝土贯穿型的纵向裂缝。

[课堂练习]现有甲、乙两厂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其矿物成分如下表,试估计和比较这两厂所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的硬化速度、水化热和强度有何差异?

生产厂家

熟料矿物成分(%)

C

3

S C

2

S C

3

A C

4

AF

甲56 17 12 15

乙42 35 7 16

答: 由甲厂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发展速度、水化热、28d 时的强度均高于由乙厂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但耐腐蚀性则低于由乙厂硅酸盐水泥熟料配制的硅酸盐水泥。

三,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水化-物质由无水状态变为有水状态,由低含水变为高含水,统称为水化。

凝结-水泥加水拌和初期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然后逐渐变稠并失去可塑性的过程称

为凝结。

硬化-此后,浆体的强度逐渐提高并变成坚硬的石状固体(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

影响水泥凝结硬化的因素主要有:熟料矿物成分、水泥的细度、用水量、养护时间、石膏掺量、温度和湿度和外加剂等。

思考题:简述石膏在水泥中的主要作用?

答:石膏在水泥硬化中起缓凝剂的作用。

纯水泥熟料磨细后,与水拌和,凝结时间很短,因此不便使用,为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掺入适量(3%左右)的石膏,石膏与凝结速度最快的铝酸三钙作用,生成了难溶的水化硫酸铝钙,覆盖在铝酸三钙的周围,阻止其继续快速水化,因而延缓了水泥的凝结时间。石膏的掺量主要取决于铝酸三钙和SO3的含量

四,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

1,密度、堆积密度: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中,一般水泥密度取3.1g/cm3,堆积密度取1300kg/m3

2,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

(1)细度对水泥的影响:

细度直接影响水泥的水化、凝结硬化、强度和水化热;

一般水泥颗粒限制在7~200um范围内。

(2)细度测定的方法:

方法一:比表面积法(适合硅酸盐水泥)

以1kg水泥所具有的总的表面积(m2/kg)表示;(一般硅酸盐水泥>300 m2/kg)

方法二:筛析法(适合其他种类水泥)

包括负压筛析法(0.045mm筛)、水筛法(0.08mm筛)和手工干筛法(0.08mm筛) 。

[思考题] 为什么水泥必须具有一定的细度?

分析:在矿物组成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磨得愈细,水泥颗粒平均粒径愈小,比表面积越大,水泥水化时与水的接触面越大,水化速度越快,水化反应越彻底。相应地水泥凝结硬化速度就越快,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就越高。但其28d水化热也越大,硬化后的干燥收缩值也越大。另外要把水泥磨得更细,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造成成本提高。因此水泥应具有一定的细度。

(3)凝结时间

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合时起至标准稠度净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标准稠度净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

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h30min。

原因:初凝时间过早,下一道工序无充足的施工时间,终凝时间过迟,会拖延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

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凝结时间测定仪

【思考题】现有四种白色粉末,已知其为建筑石膏、生石灰粉、白色石灰石粉和白色硅酸盐水泥,请加以鉴别(化学分析除外)。

分析取相同质量的四种粉末,分别加入适量的水拌合为同一稠度的浆体。放热量最大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生石灰粉;在5~30分钟内凝结硬化并具有一定强度的为建筑石膏;在45分钟到12小时内凝结硬化的为白色水泥;加水后没有任何反应和变化的为白色石灰石粉。

(4)体积安定性

安定性是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当水泥浆体硬化过程发生了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会导致水泥石膨胀开裂、翘曲,即安定性不良。安定性不良的水泥会降低建筑物质量,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引起水泥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有三个:①熟料中游离氧化镁过多;②石膏掺量过多;③熟料中游离氧化钙过多。

测试方法可以用试饼法也可用雷氏法,本书实验部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有争议时以雷氏法为准。

(5)强度及强度等级

水泥强度是采用软练胶砂法测定:

该方法是由按质量计的一份水泥、三份ISO标准砂,用0.5的水灰比拌制成40mm*40mm*160mm的试件,分别测定试件3d和28d的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根据测定结果,按P38 表4.2确定水泥的强度等级:42.5、42.5R、52.5、52.5R、62.5、62.5R。R表示该水泥的早期强度。

[例题]有一组试件,用电动抗折机试验测得读数为62N、65N、80N。求此组试件的抗折强度?

解:

求平均值:(62+65+80)/3=69(N);

误差判断:69的 10%为76-62(N);

可见这这组试件的三个读数中80N超过了这个范围,应舍去,取其中62和65的平均值63.5代表这组试件的平均值Q;

=0.00234P=0.00234350Q=0.117*63.5=7.4(MPa) 则,抗折强度为:R

(6)碱含量

水泥中碱含量按Na2O+0.653K2O计算值来表示。若使用活性骨料,用户要求提供低碱水泥时,水泥中碱含量不得大于0.60%或由供需双方商定。

(7)水泥的不合格品和废品的含义:

废品:国家标准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还规定:凡氧化镁、三氧化硫、初凝时间、安定性中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不合格品:凡细度、终凝时间中的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或混合材料掺加量超过最大限量和强度低于商品强度等级的指标时为不合格品。水泥包装标志中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的也属于不合格品。

五,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止

水泥制品在一般使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耐久性,但在某些侵蚀介质(如软水、含酸或盐的水等)作用下,强度降低甚至造成建筑物结构破坏,这种现象称为水泥石的腐蚀。

(1)软水腐蚀;(2)酸性腐蚀;(3)盐类腐蚀;(4)强碱的腐蚀

4.2 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一,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分类

1定义: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掺入一定量的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2分类:(1)普通硅酸盐水泥;(2)矿渣硅酸盐水泥;(3)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4)粉煤灰硅酸盐水泥;(5)复合硅酸盐水泥。

?水泥混合材料

①粒化高炉矿渣:凡在高炉冶炼生铁时,所得以硅酸盐与硅铝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经淬冷成粒后,即为粒化高炉矿渣,简称矿渣。

②粉煤灰:从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粉末称为粉煤灰。

③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凡天然的或人工的以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材料,本身磨细加水拌和并不硬化,但与气硬性的石灰混合后,再加水拌和,则不单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在水中继续硬化的,称为火山灰混合材料。

二、几大水泥的特性及选择

1,六大水泥的特性与选用**

?六大水泥的特性,见教材

?六大水泥的选用,见教材

2,几种通用水泥的组成与技术要求

①普通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凝胶材料,成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代号P?O,水泥中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

与硅酸盐水泥相比,早期硬化速度稍慢,其3d的抗压强度稍低,抗冻性与耐磨性能也稍差。在应用性能方面,普通水泥与硅酸盐水泥也相似,广泛应用于各种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工程,是我国主要水泥品种之一。

②矿渣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凝胶材料称为矿渣硅酸盐水泥(简称矿渣水泥),代号P?S。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70%。

③火山灰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简称火山灰水泥)。代号P?P。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50%。

④粉煤灰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粉煤灰、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简称粉煤灰水泥)。代号P?F。水泥中粉煤灰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40%。

⑤复合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复合硅酸盐水泥(简称复合水泥),代号P?C。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

4.3 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

一,高铝水泥

以铝酸钙为主、氧化铝含量约50%的熟料,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高铝水泥。

高铝水泥的特点:(1)强度发展非常迅速,24h内几乎可达到最高强度,标号以3d抗压强度来表示。该水泥分425、525、625、725四个标号。其28d强度不得低于3d强度指标。(2)是在低温(5~10℃)也能很好硬化,而在高温(>30℃)养护时强度剧烈下降。因此高铝水泥使用温度不得超过30℃,更不宜采用蒸汽养护。

高铝水泥抗硫酸盐性能好,对碳酸和稀酸(pH不小于4)也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对浓酸和浓碱的耐蚀性不好。目前高铝水泥主要用于配制膨胀水泥、自应力水泥和耐热混凝土。

二,快硬硫铝酸盐水泥

以适当的生料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无水硫铝酸钙和硅酸二钙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磨细的具有早期强度高的特点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快硬硫铝酸盐水泥。

强度发展很快,早期强度高,且结构致密,孔隙率小,抗渗性高,水化产物中Ca(OH)2的含量少,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强。因此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主要用于配制早强、抗渗、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工程。可用于冬季施工、抢修、堵漏等工程。

三,道路硅酸盐水泥

由较高铁铝酸钙含量的硅酸盐道路水泥熟料,0~10%活性混合材和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道路硅酸盐水泥,简称道路水泥。

对道路水泥(Portland cement for road)的性能要求是:耐磨性好、收缩小、抗冻性好、抗冲击性好,有高的抗折强度和良好的耐久性。

四,其它水泥

除上述水泥外,还有快硬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膨胀铁铝酸盐水泥、自应力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油井水泥、砌筑水泥、白色硅酸盐水泥和彩色水泥等。下面仅介绍其中几种。

⑴白色硅酸盐水泥和彩色水泥

⑵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抗硫酸盐水泥适用于一般受硫酸盐侵蚀的海港、水利、地下、隧涵、道路和桥梁基础等工程设施。

⑶砌筑水泥

一般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砌筑砂浆、内墙抹面砂浆,也可用于配制道路混凝土垫层或蒸养混凝土砌块。

⑷膨胀和自应力水泥

⑸中热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

主要特点为水化热低,适用于大坝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第5章混凝土

教学要求:

1,掌握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技术要求及选用;

2,熟练掌握各种组成材料各项性质的要求,测定方法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质及其测定和调整方法;

4,熟练掌握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变形性质和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

5,熟练掌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重点:混凝土的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质和耐久性。

?

难点: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概述:

1, 混凝土的定义: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状粒材料、水及其他外加剂按照适量的比例配制而成的。 *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水泥混凝土:以水泥为胶凝材料,以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制成的混合物,经过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水泥混凝土。 2, 混凝土的优点和缺点:

1, 原材料丰富,成本低;混凝土中80%以上的是砂、石子,资源十分丰富。 2, 良好的可塑性;利用模板可以制成任何形状、尺寸的构件; 3, 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0~55MPa.

4, 良好的耐久性;有抗冻、抗渗、抗风化、抗腐蚀等性能,比钢材、木材更耐久; 5, 可用钢筋增强; 6, 自重大;脆性材料;

3, 分类:

? 混凝土按胶凝材料分类:

(1) 水泥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2)石膏混凝土;(3)沥青混 凝土:在公路工程中应用较多;(4)聚合物混凝土等;

? 按表观密度分类:

特重混凝土( 0ρ>2500kg/m3); 普通混凝土(1900<0ρ<2500kg/m3); 轻混凝土(600<0ρ<1900kg/m3); 特轻混凝土( 0ρ<600 kg/m3)

? 按用途分类:结构用混凝土;道路混凝土;特种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

二、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1,水泥:

(1)水泥品种的选择:主要根据混凝土工程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参考规范选择;

(2)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一般来说,配制高强度的混凝土,选用强度等级高的水泥;配制低强度的混凝土,选用强度等级低的水泥。根据经验,一般水泥的强度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2.0)倍左右。 2,混凝土用水:

凡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均可拌制混凝土。

? 思考题:海水为什么不能用作混凝土用水?

答:海水中含有硫酸、镁盐和氯化物,对水泥石有侵蚀作用,对钢筋也会造成锈蚀,因此不得用于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3,骨料:

普通混凝土所用骨料按粒径大小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两种。 (1)粗骨料和细骨料划分的标准: (2)骨料的技术质量要求:

GJ53-9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和JGJ53-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这两个行业标准对骨料的质量及其检验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包括有:泥和泥块含量、有害物质含量、坚固性、碱含量、级配和粗细程度、形状和表面特征及强度等。

(3)砂的级配和粗细程度:

? 重点阐述筛分析法将500g 干砂,依次通过一套孔径为4.75、2.36、1.18、0.660、

0.30和0.15的六个标准筛,测量各筛筛余量的质量mi ,计算出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累计筛余量。 A,分计筛余量mi :砂子通过六个标准筛时各筛上的筛余量,即mi(其中i=1,2,3,4,5,6);

B,分计筛余率 i α:各筛上的分计筛余量占砂样总质量(500g )的百分率; C,累计筛余率 i A :各筛与比该筛粗的所有分计筛余率之和;

),,,,,(,654321500==i m i

i α ),,,,,(,654321==∑J A I

J

J i α

? 级配划分的标准:按GB/T14684-2001标准规定,砂按0.60mm 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计,可分三个级配,具体参见教材P59 表5.5 砂的颗粒级配区 ◆ 三个级配区:

I 级配区砂: A 4 =(85~71)%; II 级配区砂:A 4 =(41~70)%; III 级配区砂: A 4 =(16~40)%。

? 砂的粗细程度:指不同粒径的颗粒混合物的平均粗细程度

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表示,一般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等;

()1

1

654321005A A A A A A A M x --++++=

? 粗砂: x M =3.7~3.1; 中砂:x M =3.0~2.3; ?

细砂: x M =2.2~1.6 特细砂:x M =1.5~0.7。

? 普通混凝土优先使用中砂 MX =3.0~2.3;

? 课堂例题:P98 习题5.1 甲砂的细度模数的计算和级配情况的评定?

答:级配区,中砂;属II M A x ,.%,872624==

(4)石子粒径D 的一般范围:4.75mm

建筑工程中考虑最大粒径Dmax 的意义: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邓小锋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42学时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分数: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1、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今后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对常用建筑材料技术指标的检验能力。 3、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技术课程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建筑材料分类。 2、理解建筑材料性质的定义以及性质与应用间相互关系。 3、了解气硬性胶凝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4、以硅酸盐水泥为重点,理解水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特性,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水泥石腐蚀与防止。了解其它水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5、理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及影响性质的主要因素,理解从原材料和配合比方面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知识。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理解砌筑砂浆的组成、性质及影响性质的主要因素。 6、了解砖及砌块的技术性质和使用范围。 7、掌握钢材的力学性质,了解建筑钢材的国家标准,钢筋品种及特性,钢筋的冷加工等。 8、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牌号的划分等表示和配制。 9、了解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应用。 (二)素质目标 1、具有独立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 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坚韧、诚信的品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系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无前修课程,可为学生后续学习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技术课程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信息工程系 教研室:应用教研室 日期:2010年01月12日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36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0411104 2、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无 5、面向对象:广告媒体开发/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专科生 6、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平面构成》主编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系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室内装潢设计和广告媒体设计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 《平面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从事广告媒体开发与室内装潢设计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内容: 1.1构成的概念 1.2平面构成的定义 1.3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1.4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1.5平面构成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2: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内容: 2.1对比与统一 2.2对称与均衡 2.3节奏与韵律 2.4比例与权衡 教学重点:本章的四节内容均为重点. 教学难点:本章四节内容的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教学内容: 3.1点 3.2线 3.3面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性格及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点,线,面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4: 基本形与骨骼 教学内容: 4.1基本形 4.2骨骼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态关系,骨骼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5:分割构成法 教学内容:

关于建筑材料,材料检测方面的论文1

关于建筑材料,材料检测方面的论文1 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近百年来,混凝土强度不断的提高成为它主要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使用 5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有些远见卓识的专家考虑到某些工程的需要,在提 出高强度的同时,也提出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尤其是近5年,在很多 重要工程中都成功地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尽管同业对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定 义和解释,但彼此均认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特征是按耐久性进行设计,保证 拌和物易于浇筑和密实成型,不发生或尽量少发生由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 硬化后有足够的强度,内部孔隙结构合理而有低渗透性和高抗化学侵蚀。 一、基于上述特点,高性能混凝土成为我国近期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高性能混凝土的核心是保证耐久性。耐久性对工程量浩大的混凝土工程来 说意义非常重要,若耐久性不足,将会产生极严重的后果,甚至对未来社会造 成极为沉重的负担。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总价值 约为6万亿美元,每年所需维修费或重建费约为3千亿美元。美国50万座公路桥梁中20万座已有损坏,平均每年有150-200座桥梁部分或完全坍塌,寿命不足20年;美国共建有混凝土水坝3000座,平均寿命30年,其中32%的水坝年 久失修;而对二战前后兴建的混凝土工程,在使用30-50年后进行加固维修所 投入的费用,约占建设总投资的40%-50%以上。回看中国,我国50年代所建设 的混凝土工程已使用40余年。如果平均寿命按30-50年计,那么在今后的10- 30年间,为了维修这些建国以来所建的基础设施,耗资必将是极其巨大的。而 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宏大,每年高达2万亿人民币以上。照此来看,约30-50-年后,这些工程也将进入维修期,所需的维修费用和重建费用将 更为巨大。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更要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入手,以降低巨额的 维修和重建费用。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 英文名称: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编码:143B006 学分:3 总学时:48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先修课程:建筑力学 执笔人:王银 审定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就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可为以后的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铺垫,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同时对常用建筑材料比如水泥和混凝土等的组成,技术指标,适用范围及质量控制等有所了解,让学生在今后碰到相应的建筑材料时不会有陌生感,知道如何选择和正确使用相关建筑材料。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种类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使用特性,掌握各种材料的组成、特点以及应用领域,同时对一些常用建筑的检验方法有所了解。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实验项目与类型: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化对建筑材料的认识,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 重点: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及建筑材料的特点 难点:无 第一节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0.5学时 1.建筑材料的定义 2.建筑材料的分类 第二节建筑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地位 1.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建筑材料的特点0.5学时 第三节建筑材料技术标准简介0.5学时 1.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 3.企业标准与地方标准 第四节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学习方法0.5学时 1.学习目的 2.学习任务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建筑材料的结构与组成,了解材料自身组成与其各方面特性之间的联系。 重点: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耐久性 难点:与建筑材料性质相关的概念区别与理解 第一节材料的组成与结构0.5学时 1.材料的组成 2.材料的结构 第二节材料的物理性质 1.5学时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1学时 1.强度与比强度 2.弹性与塑性 3.脆性与韧性 4.硬度与耐磨性 第四节材料的装饰性0.5学时第五节材料的耐久性0.5学时第二章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石灰和石膏的制备工艺,理解石灰、石膏的水化反应,掌握石灰、石膏的相关性质及应用。 重点:石灰、石膏的技术性质与应用 难点:石灰的熟化及硬化过程,石膏的凝结及硬化规律 第一节石灰1学时 1.石灰的生产 2.石灰的熟化 3.石灰的硬化 4.石灰的主要技术指标 5.石灰的性质 6.石灰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建筑石膏1学时 1.石膏的生产与品种 2.石膏的凝结硬化 3.石膏的技术要求 4.石膏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水泥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组成、分类、特性及相应的技术指标,了解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同时熟悉不同品种水泥的应用范围。 重点: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指标、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矿物组成及其水化特点 第一节硅酸盐类水泥 1.硅酸盐类水泥的分类0.5学时 2.硅酸盐水泥的制备与组成1学时 3.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过程 1.5学时 4.硅酸盐水泥的相关技术指标1学时 5.硅酸盐水泥的应用特点1学时

《构成》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开放专科) 《构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构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广告”专业(专科)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必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2008年春季开课。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和设计观念,了解并掌握构成的原理、方式以及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培养造型能力及多种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广告设计的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广告设计专业, 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活动进行广告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同类型课程。 二、先修课要求 本课程体现了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色彩》与《素描》是本课程的基础。其区别是:《色彩》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具体教授,《素描》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

《构成》是对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顺序上应在学习素描和色彩的基础上学习构成. 参考书: 教科书:《构成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贾京生主编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 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 2.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3.结合其它材料和技法完成作品的能力。 4.本课程注重练习,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形成性考核高度结合。学生的作业至少需将16张留在个人成绩档案中(按学习的单元进度同步完成),这16张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并在设计训练中不断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结合。

电子工艺与制作实训大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工艺与制作实训》1T 教学大纲 一、实训目的 《电子工艺与制作》是与《电工技术》课程配套的一项专门实训课程。 本实训课程主要是学生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判定,以及电路原理,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焊接技术。 二、实训要求 1.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技能。 3.了解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表,仪器设备。 4.学会对基本常见的电子电路的测量,掌握调试技术 5.完成指定的实训内容,写出实训报告即相应的实训操作和实训总结,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实验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实训适用于机电、电气类各专业一--- 二年级的 学生。 四、学时与学分 实训一周32 个学时, 1 个学分,学生成绩为100 分。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属基础性课程,一般是与电工技术课程合为一门电工电子学课程,若是单独设课,则一般是在电工技术课程之后开设。 六、场地、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应配备 1 间1—10 台左右电工电子实验台的实验室及两间专用电工实训

装配教室,并有专门的实验实训管理人员,协调管理工艺实训及实验事宜,处理各种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出现的各种故障。 七、实验、实训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式 八、考核及评分办法 实践操作成绩包含焊接工艺与制作产品功能效果,占60%,报告与总结占20%,考勤占20%,总分为100分。 九、注意事项 1.实训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训内容时,应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严格按照安全用电操作规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通电调试,安全使用用电工具与仪器设备。 十、参考教材、指导书等 教材:《电工电子技术》高教出版社林平勇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指导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熊海涛实训指导书:自编十一、编制说明 本大纲的编写根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有关专业教学计划编写。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建筑材料》 二、课程性质 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总教学时数为56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任务,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着重讲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可作简单说明。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 第二节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材料的基本物性参数、材料的密度、密实度、孔隙率及散粒材料的填充率、空隙率的定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四种含水状态与含水率、软化系数、渗透系数、抗渗标号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热性质:导热性、比热及热容量。。 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

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课总学时:256总学分:16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学时:3周课程设计学分:3 7.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 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CB电路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 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是着眼于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毕业设计是针对本专业的要求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而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某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群中所学到的理论学以致用,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包括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论证、方案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板电路(即PCB)设计、元器件的选型、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装与焊接,电路的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实践内容。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讨论和研究相结合为辅的方式进行,着重就设计题目的要求对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形成、电路调试和参数测量等展开讨论。 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选题目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共同审核批准),讲解示范的案例,指导学生各自对自己考虑到的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

比较,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并进行论证,制作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电子产品,撰写设计报告。需要注意是,设计方案的原理图须经Proteus软件仿真确信无误后,才能进行印刷电路图的制作,硬件电路的制作,以避免造成覆铜板、元器件等材料的浪费。电路系统经反复调试,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后,再完善设计报告。设计的整个过程在创新实验室或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完成。 二、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升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性能,并通过设计、安装、焊接、调试等实践过程,使电子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中要求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3、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开始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渐转向实际运用,从已学过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实施方法;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以给毕业设计提供坚实的铺垫。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调工作能力。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撰写科技报告和技术文件打下基础。 5、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程素质。 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综合运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的工程设计能力。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等有关文献资料。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自己分析问韪、解决问题的能力。

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学生初步接触专业设计的实际情况,课堂讲授装饰材料的性能,结合市场调查,掌握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特性、构造特点。使学生对装饰材料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设计中得到合理选用。(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介绍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及规格,通过多媒体和图示列举详尽的构造接点,搭接方法以及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懂得运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实现设计意图。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室内设计制图的准备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 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明确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按材料的装饰部位分类:1外墙2内墙3地面4顶棚 (2)按材料的材质分类:1无机材料2有机材料3复合材料 (3)按材料的燃烧性分类:1不燃性2难燃性3可燃性4易燃性 2、建筑材料的选择: (1)材料的外观 (2)材料的功能性 (3)材料的经济性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本章重点、难点: 1、材料的密度、孔隙率、空隙率等及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质。 2、吸水性与吸湿性的区别,三大密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材料的密度 (2)材料的孔隙率 (3)材料的吸声性能 2、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1)材料的强度、比强度 (2)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3)材料的脆性和韧性 (4)材料的硬度、耐磨性 3、材料的耐久性 第三章地面装饰材料 本章重点、难点: 地面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地面装饰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内容: 建筑中常用的地面材料 1、石材地面 (1)天然大理石的特点、性能以及施工工艺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常用建筑材料进场检验批次

常用建筑材料进场检验批次 一、水泥《混凝土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02 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检验不少于一次。 二、钢材《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批号)、同一规格(直径)、同一交货状态,不大于60t为一个检验批。 三、砂《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 用大型运输工具的,以400立方米或600t为一检验批;用小型工具运输的,以200立方米或300t为一检验批。 四、碎石或卵石《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大型运输工具运输的,以400立方米或600立方米为一检验批;小型工具运输的,以200立方米或300吨为一检验,不足一批按一批计。 五、砖《砌体结构验收规范》GB50203-2002 每一生产厂家的砖到现场后,按烧结砖15万块、多孔砖5万块、灰砂砖及粉煤灰砖10万块各为一个检验批,抽检数量为一组。 六、混凝土小型砌块:必须对其强度等级进行复检,每一生产厂家、每一万块至少抽检一组,用于多层以上建筑基础和底层的小砌快抽检数量应不小于二组。 七、钢筋连接 1、电弧焊件接头:在现场安装条件下,每一至二楼层中以300个接头形式、同钢筋级别的接头作为一批:不足300个时,仍作为一批。 2、电渣压力焊接头:在一般构筑物中,以300个同级别钢筋接头为一个检验批;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为每一层或施工区段中300个同级别钢筋接头作为一批,不足300个接头仍应作为一批。 3、闪光对弧焊接头:在同一台班内焊接接头的数量较少,可在一周内累计计算;累计仍不足300个接头,应按一批计算。 4、气压焊接头:一般构筑物中,以300个接头为一批,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同一楼层中应以300个接头作为一批,不足300个接头仍应作为一批。 5、预埋件钢筋T型接头:以300件同类型预埋件计为一批。在一周内连续焊接时,可累计计算。不足300件时,按一批计算。 6、锥螺纹接头:同一施工条件、同一材料等级、同规格接头,以500个接头为一个验收批,不足500个也为一个验收批。 7、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接头:同一批材料同等级、同形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为一个验收批进行检验,不足500个也作为一个验收批。 8、机械连接件:在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同一批材料的同等级、同形式、同规格的接头,已500个接头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个也做一批。 八、混凝土试块: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立方米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 得少于一次。 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立方米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立方米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电子制作教学大纲

《电子制作》实验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实践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电子制作》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nic design 课程编码:3910252203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3 学分/周学时:2 本课程是物理学的一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继相关理论和知识支撑课程之前开设。电子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一线技术人才。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手工焊接技能;掌握常用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掌握常用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电子电路安装调试,能对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能运用开发工具进行电路软硬件设计与制作。通过电子实训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初步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应用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识别与检测常用元器件; (2)熟悉常用的单元电路及其功能; (3)掌握multisim和protel软件的使用; (4)能对电子电路进行安装调试,对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 2.能力目标: (1)能分析典型、常用电子电路; (2)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和电子仪器; (3)能熟练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电路软硬件设计与制作; (4)能按照给定项目功能和参数设计要求,熟练进行电路整体设计,单元电路设计; (5)能熟练编制装配、调试、测试方案,并能按方案实施电子电路制装配、调试和测试。 3.素质目标: (1)规范操作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仪器;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编者签字: 室主任签字: 院系主任签字: 2003年12月1日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408206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具 有土木工程建筑材料场调查和建筑材料性能与应用的基础,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运输、储存、实验基本技能,在从事道路、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中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本课程为学习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和路桥专业,二年级,第3-4学期。 二、先修课程 《数学》、《工程地质学》。 三、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加深学生对主要建筑材料性能与应用的感性认识。 (二)考核方法:理论教学闭卷考试,实践教学进行技能考查。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85 其中讲授:65 实验: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65学时) 第一章绪论(5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工性能、耐久性。 重点难点:重点是建筑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 1

学生掌握要点:通过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理解其各种性能。 1、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构造 2、建筑材料物理状况 3、建住材料力学性能 习题与作业:18学时 第二章石料(4学时) 主要内容:块状石料与集料的来源。石料的一般要求和技术标准。集料的技术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是集料的技术要求。难点是集料的颗粒级配。 学生掌握要点:1、石料的一般要求2、石料的主要技术性能3、石料的技术标准4、集料的一般要求 习题与作业:12学时 第三章石灰与水泥(12学时) 主要内容:石灰。水泥。 重点难点:重点是硅酸岩水泥,难点是水泥硬化原理。 学生掌握要点:1、石灰的熟化与原理 2、石灰的应用与保管 3、硅酸盐水泥 4、掺料水泥 5、水泥的应用与保管 习题与作业:42学时 第四章水泥砼与砂浆(14学时) 主要内容:水泥砼。砂浆。外加剂。 重点难点:重点是水泥砼的主要技术性质和配合比设计。难点是砼配合比设计。 学生掌握要点:1、砼的组成材料 2、砼的主要技术性能 3、砼的配合比设计 4、硅的强度检验评定 5、各类砂浆的技术性能和配合比 习题与作业:48学时 第五章沥青及其制品(6学时) 主要内容:石油沥青与煤沥青。沥青制品。 重点难点:重点是石油沥青。 学生掌握的要点:1、沥青分类、主要技术性能 2、沥青防水卷材技术性能 3、胶粘剂(防水涂料)技术性能 习题与作业:18学时 第六章沥青混合料(8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组成结构与强度理论。技术性质与技术要求。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组成设 2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完整版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课程理论的讲 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构成、空间构成 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资料及艺术展览 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实验教学大纲

《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课程编号:060032118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总学时:16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16 开课单位: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大纲编写时间:2017.11 一、大纲编写依据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要求。 3.近年来《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实验训练环节。它的应用实践性很强,涵盖面广,有助于学生对单片机最小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通过学习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体设计和实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字电路,单片机设计及应用打下坚实基础。本实验教学以《电路》、《数字模拟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先修课,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环节及动手能力,对毕业设计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 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嵌入式微型计算机,训练学生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应学会单片机实验系统及开发板,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现代电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 四、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的选定依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2.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使用传感器试验箱及常用工具。 4.能够初步对传感器实验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和调试。 5.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利用单片机与系统集成的操作技能。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从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出发,课程内容着重于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如下要求: (1)在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 (2)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2.建筑材料发展概况。 3.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课程成绩考核办法,掌握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了解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建筑材料,了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难点: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二章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知识点: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组成;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示材料物理特征的性质有堆积密度、密度、表观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