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

(“*”不知道是重点还是了解就好,因为我的考点是胖胖那里抄的;标题下面只有一坨古文代表老师没有给白话文的解释;)

一、绪论

1.什么叫文献?

文献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文献是在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于载体而存储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文献情报技术语国际标准》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的三要素:物质载体,相应符号,和知识信息。

2.文献的范围和内容

就时代而言,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就学科的角度而言,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就文献组群看,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3.为什么要学文献学(意义)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竭,学者任研治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伟大。——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序》

4.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和纸、

*5.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古代的书籍从写作的内容来源来区分,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所谓“著作”,在古代要求很高,是专就创造性的写作说的。无论它的内容是抒情是记实,还是说理,都有一个条件,便是这些内容都是前人没有说过或记载过的,第一次在这部书中出现的,才算是著作。所谓“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用新的义例改编为另一种形式的书籍出现。尽管那里面的内容不是作者的创作,而是从别的书内取出来的,但是经过了细密的剪裁、加工,把旧材料变成更适用的东西,这便是“编述”。

所谓编纂,是凭借已有的资料,分门别类抄下来,纂辑成一部有条理、有系统的作品。

(《四库全书》书目)

6.古代文献的散亡

《汉书》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

《七略》书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汉书艺文志》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卷。五百五十二家亡,四十四家存。——阮孝绪《七录序目》

藏书十厄:1、秦始皇焚书;2、西汉末年,赤眉入关,宫室图书一并焚毁;3、东汉末年,董卓移都,典籍荡然无存;4、西晋末年,刘石乱华,秘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5、南朝萧梁时,周师入郢,七万多卷典籍毁于一旦;6、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江都焚书;7、安史之乱;8、黄巢入长安;

9、靖康之变;10、南宋末伯颜军入临安。

中国是个专制国家,书籍的命运一直与统治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乾隆三十八年的上谕:书中即有忌讳字面,并无妨碍,现降旨甚明。即使将来进到时,其中或有妄诞字句,不应留以贻惑后学者,亦不过将书毁弃,传谕其家,不必收存。与藏书之人并无关涉,必不肯因此加罪。

乾隆三十八年的上谕: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整个社会,凡是涉及到技艺方面的书,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书籍的散亡。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传至今。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马端临在《经籍考序》

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

种内容的书籍出现,大家便传抄此书,而抛弃其它各家了。

士大夫的兴趣所致。士大夫一般都喜欢富有文采的文章,而鄙视说理的书籍。

著者犯罪,或者身败名裂,其著述也因此散亡。

奇货可居而成孤本。

二、

1.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的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功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编述”。

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叫“抄纂”。

如果按照时代顺序来分析这三大类书籍的发展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做这样的表述。汉代以前的书,著作为多;由汉到隋八年中,编述的书比较兴盛,包括两汉传注、六朝义疏和史部群书等都属于这一类;唐以后因为有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于是类书说部增多,抄纂的书也充斥了图书市场。

2.编述的体例

编述的必要性

◆编述能在某种资料特别庞杂、丰富的时期,来一次总结账式的整理,提出新的体例以驾驭旧的资料。

◆书籍太多,客观上需要总结账式的书籍。

编述的体例

“编述”的体例,和“著作”、“抄纂”有所不同。“著作”固然以创造性的理论为多,而“抄纂”则完全是辑录。“编述”介于二者之间。它用新的体例,来整理旧的文献。和“抄纂”不同的是,便在于抄纂的书大半必须标明资料的出处,说明资料的来源。编述则不然,将那些来自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资料,经过整理、溶化的工作,成为整齐划一的文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因为这些各自分立的旧质变成综合统一的新质了,用不着再来标明它的出处。3.写作的模仿

时人有问雄者,常以法应之,撰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汉书杨雄传》

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班固《汉书传赞》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传》

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王传》

4.写作的委托

1、崇古贱今的心理。

古人写作,深恐他的作品在社会没有影响,不得已托古人之名以传其书。例如,《易卦》托名于伏羲,《本草》托名于神农,《医经》托名于黄帝,《礼书》托名于周公。

2、投机取巧。

秦火之后,《尚书》残缺得很,汉代统治者再三设法访求,也只找到二十九篇。但是,到汉成帝时,尚书则达到了百余篇。《汉书儒林传》: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

3、文人恶习所致。

初,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於学官。肃作《圣征论》以讥短玄。——《三国志王肃传》

4、门户之争。

牛李之争

《周秦行纪》

以身与帝王后妃冥遇,欲证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及至戏德宗为‘沈婆儿’,以代宗

皇后为‘沈婆’,令人骨战,可谓无礼于其君甚矣!

三、文献的体裁

文献的体裁,是就文献编纂形式而言的。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体裁至少可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

1、总集

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总集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集的产生首推晋挚虞《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总集是南朝萧统编的《文选》。

历代编写的总集中,《古文苑》《玉台新咏》《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中州集》《河汾诸老诗集》《全唐诗》《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等都是公认的著名的诗文总集。

◆ 总集的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

总集既可把散佚的、零星的作品,集中起来,又可做一些鉴别、删选的工作,去其芜杂,取其精华,使它成为文章的总汇。大型的总集和重要选本,对于古籍研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 总集的划分方法:

(1) 按编辑体例:有收录宏富的“全集式”的“总集”,如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经过认真地择优选精所编辑的“选集式”的总集,如梁代萧统《文选》。

(2) 按所收录的时代,可分为通代总集,如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断代总集,专门收编某一朝代多个作者的著作,如宋姚铉《唐文粹》。(3) 按所收编的著作的体裁,可分为专门编辑历代同一体裁的作品的总集,如清陈元龙等《历代赋汇》;专门收编某一朝代某一种体裁著作的总集,如清董浩《全唐文》;还有汇集各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李昉等的《文苑英华》。

2、别集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

《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小序》:“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 别集所收载的文献一般为文学著作,也兼收一些奏议、论说、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有些别集还附有作者的专著,如唐朝的《韩愈集》内就收有他所著的史学专著《顺宗实录》一书,宋朝的《欧阳修集》中就附他的笔记《归田录》等。所附的这些专著使别集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之更加具有保存价值。

3、类书

◆ 类书及类书的特点

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类书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先分成若干个大部类,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一般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祭祀等部,再在每个大部类下分若干个小类,小类之下先排书名,再排材料并注明出处,其材料按原书时代的顺序排列。

◆ 历史著名类书

唐代:仅存“四大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徐坚等《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

宋代:官修“三大类书”:李昉等《太平广记》、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私编王应麟《玉海》

明:《永乐大典》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

4、

◆ 丛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仅有寥寥数种。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成为丛书的子目。

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该书并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

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悟》为最早。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等七种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稍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汇编的《百川学海》内容更为丰富,共汇辑了一百多种唐宋人野史杂说、宋人诗话及六朝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刻印的综合性丛书。

◆ 丛书的种类

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中国丛书综录》共收丛书2797种。由此可推见我国历代编纂丛书数量之多。这部《中国丛书综录》就是一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工具书。

◆ 明清以来的丛书

明代著名丛书有《古今说海》、《稗海》、《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等。这些丛书保存了许多罕见之书。

清代著名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历代诗话》、《知不祖斋丛书》、《抱经堂丛书》、《士礼居丛书》等,尤其是《四库全书》,收罗了清初以前的重要古籍,其保存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仅当代编纂的丛书有《四库备要》、《四库丛刊》、《万有丛书》、《丛书集成》、《二十五史》、《诸子集成》等。四、文献的版本

1、什么叫版本?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许多卷轴积存在书架上,轴头都是露在外面的。这轴头,便是“本”。《说文》:“木下为本。”版,原于简牍,本,原于缣帛。(具体还有许多古文,想看就看PPT,不想看就拉倒。)

“版”、“本”二字合为一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于写本。如《宋史》卷431《邢昺传》说:(真宗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与写本书的合称了。

2、版本的类别

原来分抄写本和印刻本(刊刻本),后来细分了:(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PPT有各种本具体介绍,应该不考吧,不然会考死人的。)

3、孤本、善本与珍本

◆ 孤本的概念

“孤”是指仅此一个,世上仅存此一部的书,就叫孤本。若是国内藏书只此一部,未见别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这类书有的虽曾刻印过,

但已绝版;有的在成书后,未经刻印,只有手抄本存世;有的仅存手稿;有的则是在各家书目中未见著家而为人所藏的。总体来看,年代较久远,尤其是明以前为世所罕见,而又有相当资料文物价值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已成为孤本。

◆ “善本”概念

“善本”这个词是在雕版印刷盛行后才出现的。在隋唐以前,书籍没有印本,那时把好的写本,称为“善书”。唐五代以后,雕版盛行,一些宋元学者在著作中提出了“善本”一词,并且解释了它的含义。宋代学者所称的善本,都以精校为主要内容。

(PPT中居然没有珍本的定义!!!)

4、版本的鉴别、鉴定

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

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处于何等地位。

时代较近的本子,一般有明确的出版年代

及出版者,用不着鉴定。这里讲鉴定,主要针对旧本而言。

◆ 鉴定版本的基本程序

首先,察看到手的古书是否是一部完整的本子,即全文、序跋、牌记等是否齐备。遇到一下子无法确定其版本情况的本子时,就需要从字体、纸张、版式等特征的某一处入手细致识别,然后再结合其他特征,综览全书,予以判别。遇到残本剩卷或零叶单张时,也应首先寻找有无刻印书本年代的依据,若无则需从字体、纸张、版式、墨色、刀法等处入手,再综合分析鉴别,以确定其版本情况。

若从卷首、卷末、序跋、封面、目录、文内叙事等都无法判断,则从字体、纸张、墨色、刀法、版式等处入手去分析,若仍无法解决,最后就查看题跋识语、藏章印记、书目著录,直至阅览全文,最后综合判断。除非有明确无误的版本情况的记载,否则无论从哪一处入手得出的结论,都要再结合整体的情况加以验证,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后判断。

◆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1、刻本书的鉴定

(1)看牌记;(2)查避讳;(3)看序跋;(4)核校阅人时代;(5)看装潢;(6)看字体;(7)看纸张;(8)看藏印;◆ 古籍版本鉴定书目举要

《书林清话》清末叶德辉著;《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著;《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编著;《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著;《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编著

5、中国的版本历史

1)先秦至五代,版本学的萌芽时期

版本学产生的标志是西汉末年刘向等人的校书活动。

2)宋—明,版本学的初步兴盛时期

1、宋代版本学的初步兴盛

A、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国第一部记载图书版本内容的书目。

B、尤袤《遂初堂书目》

C、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意识地顾及到了版本的各项内容。

2、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学术研究衰落,版本学成就无可称述。

3、明代版本学的继续发展

明代版本学研究的突出代表人物胡应麟。所撰《少室山房笔丛》48卷。其中有《经籍会通》四卷,颇多关于版本的记述。

3)清代版本学的繁荣

1、清代版本学的繁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代考据学发达,极重广罗异本对图书文字内容进行校勘。

第二、宋版书到清代,珍罕异常,清代的版本学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三、宋元明各代图书事业和版本学的发展为清代版本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清代版本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清初的版本学

清初的版本学研究并不兴旺,但出现了两部在版本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作:钱曾《读书敏求记》、孙从添《藏书纪要》

《读书敏求记》:是一部提要体善本书目。收录钱曾所藏宋元明初刻本、抄本,共634种。所撰各书提要多注意强调其版本价值,而略于考证,所记各书版本之次第完整、抄刻工拙、纸墨低劣,即多且详,显出其偏重于版本研究的特色,故此书一出,

立即受到当时版本学家们的重视,并对以后版本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乾嘉时期的版本学

这一时期版本学最可称道的是《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的编撰和大藏书家黄丕烈的版本研究活动。

第三、清末的版本学

乾嘉以后,清朝国势日衰,但版本学旺盛发展的势头却不见减弱,在莫友芝、陆心源、丁丙、缪荃孙等著名版本学家的倡导和带动下,清末的版本学取得了新的成绩。清末的版本学发展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版本目录的异常发达。

4)现代版本学的独立与发展

1、民国时期的版本学

民国时期两部版本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版本学开始走向独立。这两部书是:叶德辉《书林清话》、钱基博《版本通义》。

2、二十世纪后半叶版本学的迅猛发展

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早问世的一部版本学专著是:屈万里、昌彼得二位合著的《图书版本学要略》。初版于台湾。

大陆影响较大的一部较早出现的版本学专著是:陈国庆先生编著的《古籍版本浅说》。

6、中国的印刷史(PPT没有)

五、文献的校勘

1、校勘的定义、作用

校勘的本意应该是考核与审定。《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校:谓计数也。——颜师古

勘:覆定也。——《康熙字典》

定义:通过一书的不同版本(包括唐以前的写本、简册和唐以后的抄本、稿本等)和他书的有关记载,以及一书前后有关文字的核对,发现并尽可能地清除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及其他诸类问题,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的功用

1、校勘有助于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影印、辑佚、编制目录索引、鉴别版本等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校勘是其他八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2、校勘有助于古籍研究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

无为而无不为。

3、校勘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

◎去疑◎显真◎欣赏

2、校勘的对象

1、误

☆形误

☆音误

☆义误

2、脱(夺)

3、倒

◇字词颠倒

◇隔字而倒

◇隔句而倒

3、校勘的方法

陈垣提出本校、他校、理校、对校四种校勘方法。(《元典章校补释例》)

1、对校法

2、本校法

本校法的常用手段主要有:

1)、用本书文句订正本书

2)、参考注文刊定征文

3)、根据文义和文例订正谬误

4)、根据文辞押韵考订谬误

3、他校法

他校法常用的手段

根据其他书籍所引改正今本之误。

取其他书籍相同或相近的资料或者文句来对校。

4、理校法

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正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主要是根据个人的一些知识,个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进行推测,没有确凿的版本证据,是从主观上据理推测正误。

4、校勘的条件和依据

校勘的条件

1、熟悉古汉字的结构、音读和语法,并掌握它们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2、熟悉常见的、通行的古籍。

校勘的依据

1、本书的历代抄刻本

2、本书的古注疏

3、类书等相关材料

4、甲骨金石材料

六、文献的目录

1、目录的定义(别名:书目、考记、目)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的别名

录:《论衡案书篇》:“六略之录,万三千篇。”序录: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书目: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书录:《四库全书总目》

2、目录的意义和作用

◇为读书治学之门径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

◇可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通义·序》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考察古籍的存废

《中国丛书综录》

孙殿起《贩书偶记》

◇有助于其它文献工作

3、目录和分类(重中之重)【四分法、六分法、七分发】

◆《七略》的六分法

1、为何分类及过程

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汉书.艺文志》

2、《七略》分类法的基本结构:

全书七部分,包括总序(辑略)和六大类(六略),每类都有大序;六大类又分出三十八小类(种),其中三十三类有小序,“诗赋略”中五小类无序。小类下又有家(603家),家下列书13219卷。所有序皆收于“辑略”中,用于叙述学术源流。

3、《七略》分类法简述

△将“六艺略”列于首位。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分诸子学派为九家,儒家为首。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略赋”为有韵之文。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中,兵权谋主讲战略,兼三小类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杂有大量迷信内容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中,医经类收医药原理方面书籍。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这个PPT上没说是啥,应该是六分发的特点

吧!

第一、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第二、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联系性。

第三、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

第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

《七略》类目划分存在问题:

□分类标准不一致。

□《七略》在类目设置上不够完善。

◆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荀勖《中经新簿》类目如下: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新簿》对于《七略》的承袭与创新:

甲部,相当于《七略》中六艺略,即后世经部。尊儒家经典为首从汉至清一直未有改变。

乙部,合《七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含方技)略为一部,即后世子部。

丙部,首次将史书从《七略》之六艺略春秋类析出单列一部,即后世史部。

丁部,相当于《七略》诗赋略,即后世集部。

《新簿》在分类和解题上的不足:老师真的很懒,有标题没内容。

◆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注意:一个是七志、一个是七录,都是七分法但是内容不同!)

在四部分类法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但尚不完善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效法《七略》的分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七志》的分类: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二曰《诸子志》,纪诗赋。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

四曰《军书志》,纪兵书。

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

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合九条。

《七志》对《七略》分类体系的修改:

一、类名改动。改六艺为经典,改诗赋为文翰,改兵数为军书,改数术为阴阳,改方技为术艺;

二、别立图谱一志;

三、附道经、佛经于后。

《七录》分类体系:

经典录内篇一:易、尚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纪传录内篇二: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

子兵录内篇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

文集录内篇四:楚辞、别集、总集、杂文

术技录内篇五:天文、谶纬、历算、五行、卜筮、杂占、形法、医经、经方、杂艺

佛法录外篇一: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

仙道录外篇二:经戒、服饵、房中、符图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

《隋书·经籍志》,魏征撰。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PPT中没有的内容:比较甲乙丙丁和经史子集的异同。

七、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1、抄写(这个下面一坨文言文,没有具体介绍)

2、句读与标点

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

但该标点本却误点为:

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

◆断句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句读

是句号和读号的合称。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一)、不明文字训诂而误

《汉书·卫青传》:“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去。”(见中华书局标点本)

(二)、不谙名物制度而误

《汉书·平当传》:“顷之,使行流民幽州……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

《汉书·地理志》“济南郡”下:“县十四:东平、邹、平台、梁……”

又,“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三)、不核史实而误

《汉书·苏武传》:“武闻之,南向而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四)、不究事理而误

《汉书·高帝纪下》:“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五)、不审笔法(行文、结构)而误

《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尚、仍、还)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3、注释名称和体制

1)训诂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①“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亼jí,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屮,艹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艹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艹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②“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

“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③“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

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

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

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

《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

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

《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一声;“餮”读音tie四声。)

2)注疏

注文和解释注文的文字的合称。

过去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

传——传述之意。如言左丘明以《春秋》为提纲,写出《左氏传》,即此意。故曰: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有的阐释经书大义,如《公羊传》;有的阐释经义字句,如《毛诗故训传》。

笺——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学有所宗。只对前人说法引申发明叫笺。东汉郑玄解《诗》,以毛公《诗传》为依据,或补充,或发挥,不与《毛诗》相杂。此种注即称笺。

章句——汉代注家以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意义的注疏。如王逸《楚辞章句》,《春秋章句》。

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

义疏——疏解经义。源于六朝佛家解释经典,后指会通我国古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或广搜群书,补旧注,究原委之书。此与集解相仿。

正义——正前人之义疏。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

3)集解

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注释体例可分三类

(一)注字音

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一是用同音字注释生僻字、难识字或有特殊发音的字。

二是用本字的读音来注明假借字

三是声训

2、反切法用二个字共同来注一个字的音。唐前韵书皆称反,唐元度撰《九经字样》时,音藩镇不靖,讳反而言切,宋人遂沿称切,合称反切。(二)释词语

1、释字词

2、释语句

①注明语义

②注明句读

③注正字

从文字的叙述形式角度看:

(一)对译式古今一些概念相同,只是表述的词语不同,则可用此法,此法最简便。

布衣——平民菡萏——荷花防——堤

(二)定义式有些名物制度、专门术语等早已消失,不可能有对应的词,则需用揭示其内涵于外延的办法,即下定义法。如“畯”,《汉语大字典》:“古代掌管农事的官。”

(三)描述式对所释事物或概念进行描绘或叙述以揭示词义的解词方式

《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甲:铠甲,(战袍)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四)比喻式通过比较、比况来说明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

◆注释常见错误示例

(一)、照抄旧注

*《诗经·国风·氓》毛传:“民也。”等于无注。《大学语文》指诗中弃妇的前夫。一般指奴隶、野民,或流浪的汉子。

*《荐弥衡表》末句“臣等受面欺之罪”之“面欺”,引多人之注,如颜师古:“对面欺诬也。”此书言“谨奉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骈文爱好者们”,则注“当面说谎”即可。

(二)、注语含糊

《古代汉语》《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注:“四极,指在大地尽头四角支撑天穹的四根柱子。……极:极点,尽头。”

(三)、拆复音词为单词

《史记》“西门豹治邺”:“进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之“患苦”,多分开解之。其实是同义复词。按,上古多单音词,后渐增之,所增多同义双音词。

(四)、望文生训

“氓之蚩蚩”,有《国风选译》作“流氓”,与深情回忆的气氛不合。而野民,若指郊野之民(译“乡下佬”也不妥,有鄙视意),可想到非本地人,是外地来的(不定很远,古时也不会太远),故有“不见复关”语。

(五)、旁及邻词

*《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略无参商”可解为彼此感情融洽,没有一点隔阂、矛盾。

3、翻译

4、辑译

5、考据

(这三个人我都不知道在哪里。)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完整word版)语言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的建立,使语言学摆脱了过去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科学。 2、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言符号的内容是() 3、一个音节可以没有起音和(),但决不可缺少()。 4、方言词是诣()。 5、附加在词根上,一般表示附加性词汇意义的语素叫()。 6、交际的基本单位是()。 7、语法手段可以分力两大类型:()和()。 8、语言发展有两个特点:()和()。 9、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的分类叫做(),也叫做()。 10、文字起源于()。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社会语言学属于() ①理论语言学②广义应用语言学 ③普通语言学④狭义应用语言学 2、元音[]的名称是() ①舌尖后高圆唇元音②舌尖前高圆唇元音 ③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④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3、下列汉字的读音中,包含有三合元音的是() ①邮②欧③玩④农 4、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 ①最长由三个音素组成②最长由四个音素组成 ③最长由五个音素组成④最短由两个音素组成 5、下列词中,属于单纯词的是() ①玻璃②黑扳③语言④红旗 6、下列词中,属于复台词的是() ①傻子②席子③天子④椅子 7、下列词组中,属于多义的是() ①两只学生送的花瓶②两位学生送的花瓶 ③两只学生送的花篮。④两个学生送的花篮 8、下列词中粗体的成分,属于同音关系的是() ①杜鲁门——杜绝②负荆一负担 ③忽然--突然④花朵——浪花 9、英语的‘foot”(脚,单数)变为“feet”(脚,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附加②异根③内部屈折④重叠 10、汉语普通话中的:“卡通片”中的“卡”是一个() ①语素②音节③前缀④词 11、汉语中的:“了、着、过”在古代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到现代变成只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普通语言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1)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二、选择题10%?????? 1、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B、语音学 ??C、词汇学D、语法学 ?2、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 ??A、音素B、音位 ??C、语素D、音节 ?4、文字的前身是( C )??A、结绳记事B、手势 ??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派生词中包含( B )??A、词尾B、词根 ??C、虚词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B、义素 ??C、语素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 ???C、客套话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B、视???C、人D、民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 三、名词解释20%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 本学期的《中国古代文献学》课程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从开始的对这门课的一知半解到现在对文献学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理解,尽管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文献学的知识,但是对于这门课,我的收获还是颇为丰富的。 经过老师的悉心讲解,我学习了赵荣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献学》这部著作,使我深刻的感受到文献学知识之广阔,内容之丰富,真是无法用这几片言语来表述的。中华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不知已经流传下多少的文献资料,虽然很多已经亡佚,但是仅从现在能够看到的资料来说,其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文献学的涉及范围是极其丰富的,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注释学等众多门类。下面是我从自己感知较多的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通过一个学期的文献学学习而获得的一些的认识: 一.何谓文献学 关于文献一词,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一切有历史价值的历史资料都是属于文献范畴的。而古代文献学,简而言之,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我国古代文献学虽然源远流长,但是文献学这一名称却直到清末方才出现。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要以中国古代文献为对象,以目录学原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刻印、校勘、辨别、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检索中国古代文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文献和书目,即古代文献的内容和目录学的结合。 二.对目录和目录学的认识 学习文献学,首先要接触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分支——目录学。在以前,自己对“目录”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本书最前面几页的目录介绍,也只明白它的作用是让我们方便查找资料的所在位置,现在想来我对目录的认识真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目录学了。 目录就是目与录的合称,目,原指人的眼睛在文献中则指篇名或者书名,录,原指刻木所发出的声音在文献中则指叙录,即对目的的说明和编次。“目录”二字连称,始于汉代。西汉著名文献学家刘向是最早将目录用于书籍目次叙录的奠基人。大致来说,目录学是对已有的群书进行考订作者、辨析真伪、厘正篇目、校勘异同、辑佚整合、分类编排,撰成目录或者叙录,用以反映图书概况,考辩学术源流,指导读书治学的一门学科。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普通语言学两个测试题

Test of General Linguistics for English Graduate Students 2012.12 Answer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Please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asic views before commenting on them. 1.What is your view on Chomsky’s “innateness hypothesis”?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holds that children are born with LAD. They have already mastered a system of UG since they were born. And this is the unique 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 which obtained through inheritance. Although it seems to be the most perfect theory to explain how children learned their mother tone in Chomsky's opinion, yet from where I stand, I reckon there really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that is unreasonable in this theory. A most thorny problem would be that the wolf-child can not speak as ordinary children do. According to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the children should create a kind of language which we called UG,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 wolf-child can only make noise like wolves. Besides, if all children are born with the same LAD, there would be no development on language which goes against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Last but not least, we all know that there is a process for the children to learn to speak, sounds- words-- single word sentences-- double words sentences-- full sentences. This shows that learning language is a process which started with the easiest ones not something children are born with. In the above , the given examples have shown the most controversial views on innateness hypothesis that I concern: 1.Chomsky’s theory lays too much attention on innateness that he becomes idealism. He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acquired learning. We can suppose that everyone are born with LAD, then master a language should be a piece of cake, it may just takes a few months even a few day for a child to master a language, this is totally fantastic talk. What's more, grammar system still needs to be fulfilled even when individual grow up. 2.Chomsky's theory is lacking in biological foundation. He believes in innateness but his statements on human brain is more mechanized than biological. For example, he said that it works through rules and operational parameter just as the CPU of a computer. We can't explain why and how UG generated in human brain according to Chomsky's statements. Take all things into consideration, to err is human. 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criticize or even accuse Chomsky's theory.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correct error and make the theory a more perfect one. And als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cognition,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is being complete gradually. Now people have studied parameters innateness hypothesis, module innateness hypothesis, predisposition innateness hypothesis and initial knowledge innateness hypothesis. What we need to pay specially attention to is that we can't simply comprehended innateness hypothesis as The theory of god himself or the theory of innate genius or overstate the uses of innateness hypothesis while ignore the affect of acquired disposition.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概要-共1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乾嘉__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皖派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绪论 文献P2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 (1)正式印行的典籍; (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 (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PPT) 古典文献学的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

第一章 金石P21 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 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 版本 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PPT) 版本类型(PPT) 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 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 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 善本:指好的版本。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南师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2 2003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为法受恶也越竟乃免 四、问答题:70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 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 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 专业2 2004年 一、词语解释:30分 三国志前四史五经博士战国七雄四库(四部)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四、问答题:75分 1、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在经部文献中任选一书,就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谈谈你对《汉书》的认识。 专业2 2005年 词语解释:30分 六艺前四史编年体三通合纵连横 二、请对《辞海》或《辞源》作一简单介绍:(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北戎侵郑,郑伯患之。……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四、问答题:75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2、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左传》是“传”还是史?为什么? 专业2 2006年 词语解释:30分 纪传体四书三礼纵横家《春秋》三传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四、问答题:75分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普通语言学基础真题2016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专业普通语言学基础试题(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共2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1.他源文字 2.地域方言 3.语流音变 4.聚合关系 5.概念意义 6.谱系分类 7.语义场 8.语言联盟 9.语法化 10.非音质音位 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人类语言符号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2.言语行为的环节和类型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4.句义的蕴含与预设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5.世界语是如何构成的?你认为此类人工语言会取代自然语 言吗?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第1页共2页

(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即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目标或方向,以使得语言交际有意义。请运用具体实例说明该原则所包含的四个准则,并对该理论进行评判。 2.在论述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为萨丕尔 ——沃尔夫(Sapir-Whorf)假说。该假说有强式说和弱 式说两种,即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sm),请运用实例予以评价分析。 3.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的书面语中,均存在歧义句现象,即 句子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请分析下列句子,阐述歧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解歧义的方法。 例1:Kevin broke the record. 例2:我在书房发现了小偷。 例3:鸡不吃了。 4.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atic-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核心观点有哪些?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文体学、翻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你是否认同?请予以分析。 第2页共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1参考答案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学首先深受哲学、逻辑学等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影响,后来语言学摆脱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受到许多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比如,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深受生物学的影响;20世纪初的语言结构思想与科学的整体论思想密切相关;生成语言学受数学、逻辑学影响;等等。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观念。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都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从未割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联系。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现象的独特性。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是贮存人类已有文明的宝库,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依托。语言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所以说,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语言学需要并正在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满足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2)语言研究协同其他学科研究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3)语言学研究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3、语言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