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卷

2019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卷

泰州市二〇一九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洪宗礼先生执教语文,研究语文,编写教材,lì经六十春秋。他毫无喧哗、埋头耕 yún 的纯美品质,他yán谨、科学、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他虚怀若谷、海纳百chuān的学者风范,无不令人感佩。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答案】历耘严川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能力。对于在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法到位。本题应注意“严”的写法。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A. 能最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

B.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双手创造。

C.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茗名的是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

D.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海军成立、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浇灌”后面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星光璀璨,汉字是它的基石。

B.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

..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C.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令

人流连忘返

....。

D.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

...味.的空白,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B项,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C项,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忘记了回去。用于句中不合语境。D项,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千里之行,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则孤陋而寡闻。

③俏也不争春,__________。④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

⑤走进唐诗,能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望岳》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 ”表现出敢于登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显示了蓬勃向上的朝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见》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答案】①始于足下②独学而无友③只把春来报④五色交辉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识记、理解和默写能力。

5.名著阅读。(6分)

(1) 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填空。( 3 分)

A 道:“……今日林教头扶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 B同掌兵权,林教头等共管山寨。汝等众人,各依旧职,管领山前山后事物,守备寨栅滩头,休教有失。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再教收拾两边房屋,安顿了阮家老小,便教取出打劫得的 C ——金珠宝贝,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罗……庆贺重新聚义。

A是____(人物),B是____(人物),C是_____。

【答案】 A.晁盖 B.公孙先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本题所写的内容是第十九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中的情节,应据此填写相关的人与物。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

.....是(3分,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

A.小王子见到狐狸,狐狸告诉他: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

B. 大圣在与二郎神打斗时变化成土地庙,但因“旗竿立在后面”而被二郎神识破。

C. 保尔写成《暴风雨所诞生的》最后一章后,达雅花了几天时间,把全篇小说念给保尔听。

D.《格列佛游记》中,“我”在“慧骃”主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认真学习它们的语言。

E. 《五猖会》中,“我”所见的赛会一次比一次繁盛,赛会后“我”都留存很多纪念品。

【答案】 C E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本题C项,原著记载,《暴风雨所诞生的》最后一章写成后,花了几天时间把全篇小说念给保尔听的是加莉亚,而不是达雅;E项,原文是“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并非我”所见的赛会一次比一次繁盛,赛会后也没有很多纪念品可留存。故答案为 C E。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学校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德育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1) 【树民族自信】

为树立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老师拟写了上联:迎祖国七十华诞。请你结合教材中“长城”这一专题的学习感受,对出下联。(3分)

【答案】(示例)望长城万里雄姿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要能够结合教材中“长城”这一专题的学习感受,体现出“民族自信”这一主题,根据上联的形式作答即可。

(2) 【学身边楷模】

你推荐晓峰同学担任“学身边楷模”活动采访组组长,晓峰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你鼓励晓峰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哥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以你的学识和交际能力,这个采访组长的职位非你担任不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题目设置了情境,要求以“同学”的身份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学身边楷模”活动采访组组长一职的晓峰给与鼓励,语言不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方”,而且还要直截、得体,使之树立起信心。

(3) 【抒奋进豪情】

采访后,你班准备评选优秀学习心得,班长发现某同学的表述中有两处

..语病,请你修改。(2分)

有两处

..语病的表述:通过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勤奋进取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志向。

你修改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删除“通过”;②“志向”改为“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这个句子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让“这次采访”做主语;二是动宾搭配不当,“热情”可做“激发”的宾语,而“志向”却不能,因此,应把“志向”改为“壮志”。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①》一诗,完成第7题。(6分)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7.(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的“羞”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从而增添了不少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和炼字。“羞”的含义是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难为情,不好意思。是形容人的情态,应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诗词的情趣。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4分)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①头戴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引得路人哄笑。②与民同乐。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主要叙写了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诗句夸张,语意诙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题。 (14分)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或以饮食,或以燥温,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募,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以神丹可以年长,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劈:征召。⑤辞:推辞。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④必持以遗.老母()

【答案】①身边;②很,太;③正在;④献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如“未尝离左右”意思是,任元受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所以“左右”可解释为“身边”。再如,“或以语话稍多”,意思是,(生病的由来)要么是讲话太多了。因此“稍”可解释为“很,太”等。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可解释为“因为””。A项,以:用。B项,以:把。C项,以:按照。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

..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虽名医不迨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据此,可知该句的朗读节奏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1)中,应注意“太息”“许”的翻译;(2)中,应注意“所以”的翻译。

11.《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出色刻画,得力于:①阐释母“疾之由”的语言描写;②“入募”和“养亲”对比映衬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理解与把握。任元受“事母尽孝”这一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她对母亲“疾之由”的具体阐释和专心“养亲”而拒绝张魏公的征辟,这两个方面。然后加以归结,即可得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12~14题。(8分)

①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殿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北京故宫。

②自十二世纪起,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移到北京。因此,在北京的古迹、文物,尤其是作为都城的象征——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国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③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北京故宫,仅就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十七万平方米,现实存十五万多平方米。

④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官殿早已无存,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北京故宫,虽然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被重建、改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

..在紫禁城中看到许多古建筑。

(节选自《故宫营造》,有删改)

12.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2分)

【答案】打比方说明了故宫宫殿群珍贵而密集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通过原文中的“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宝石的重要特征就是“珍贵”,“沙盘”的特点则是“密集”,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群的特点。

13.第③段中,前三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

....,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三句话是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理解和运用。第③段中,前三句话的顺序之所以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因为和第②段“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国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的说明顺序保持一致。

14.下列对文末加点词“仍能”作用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表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都已不复存在。

B.说明紫禁城中有许多古建筑被延续不断地保存了下来。

C.流露出作者对明永乐时期故宫营建工程的赞叹之情。

D.表达作者对北京故宫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自豪感。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作用的理解与辨析。联系本文第④段中“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的说明,可以确认A 项对加点词“仍能”作用的理解不正确。

(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17 题。(1O分)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关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

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下各段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展开并论述的。

16. 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提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由浅入深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段论述思路的把握。第②段首先提出观点:家是温馨的港湾;然后摆事实讲道理,由浅入深、由私而公论述家与国的密切关系,指出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最后得出结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7. 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本段主要讲的是个人角度如何体现家国情怀。首句从反面总说家国情怀的特质,然后列举公益短片中边防战士的家国情怀,和“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的家国情怀,要补充出的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精神特征。

(五)阅读田双伶的《翰墨街》,完成 18~21 题。(22分)

①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翰墨斋和宜兰轩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喜弄墨一个擅操琴之外,与别家无甚区别。

②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来翰墨街的人从未断过,也常有邻近县市的人来买纸墨选字画做装裱。翰墨斋满壁悬挂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③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④他嘘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⑤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⑥他顺势一望,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⑦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⑧他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⑨最后谈定价钱,不过三两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您说是不是?

⑩来店里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①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

?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

?可是古城一位作山水画的老先生携了几幅画去做委托,他斜看一眼,说,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②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一番话说得人悻悻而去。

?可是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图》就卖了三万,这在翰墨街上算是高价了。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兰三十多年了,画的兰不输名家!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三万?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就能求得?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

?气得那人要砸店。

?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

?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字画,赠人不显失礼吗?

?老陶不紧不慢地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高秀清峻,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

?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21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22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23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

○24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

..店内的“留墨台”说,故

..老陶,又看看

..字,看看

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能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得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闲章③,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25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26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天池》,有删改)【注】①钤(qián):盖。②润格:这里指报酬标准。③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

18.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6分)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________→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_______→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________

【答案】虔诚相待、不厌其烦无偿赠送隶书、帮助化解矛盾微微承认、言语谦逊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第一空根据“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呵呵一笑”总结得出。第二空根据第?段总结得出,第三空根据“○25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总结得出。

19. 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7分)

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

..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

..字,看看

..老陶,又看看

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能跑到这儿留字

(1)第○24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用三个“看看”,具体表现出朱先生对老陶由其书作到其人的难以置信、满腹狐疑的情态,为下文揭晓松龄即老陶铺垫蓄势,从而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应联系上下文,揣摩“看看”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因何而为之,作者这样写是出于什么目的,弄明白了这些,答案也就出来了。

(2) 文章结尾第○26段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作结,含蓄蕴藉,这缓缓吹来的晚风,表面是在写景,实则却是写人,意在表现隶书名家老陶用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平息了朱先生因高价出售自己所画?墨兰图》引发的风波之后舒缓气氛,同时也喻示着老陶为人之平和。

【解析】本题考查查对小说结尾的赏析。解答此题应与上文宜兰轩店主朱先生因高价出售自己所画《墨兰图》引发的风波联系起来。正是由于这场风波的平息,翰墨街上才会吹来缓缓的晚风,老陶为人平和的特点也才能得以揭示。

20. 老陶是书法名家,却多次“舍得”将自己的作品赠予他人。结合全文思考:老陶舍弃了什么?会得到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舍弃的是名利、孤高;得到是快乐、心安理得及许多喜欢书法的好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题时,首先应通过文中对老陶和朱先生的对比描写中加以体认,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经营、处事时的言谈、态度等,是对“舍得”的最好注解,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表述即可。

21.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划线句,回答问题。(5分)

【链接材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名》)链接材料中描写的陋室很有“雅意”,本文第⑩段划线句描写的宜兰轩也很有“雅意”,但“雅意”的意味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陋室“雅意”的意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宜兰轩“雅意”的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陋室:自然洒脱,虽陋不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宜兰轩:刻意布置,矫揉造作,给人以故作高雅、与众不同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自然情状着眼,概括出陋室“自然洒脱”的雅意,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陋室“虽陋不俗”的雅意等,然后再以此视角反观宜兰轩,明显可见其“刻意布置,矫揉造作”。

三、作文( 60分)

22. 请以“因交流而多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

..。

.......、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真题解析】

审题:本题为全命题作文。审题时,首先应弄清楚是“谁”或“什么”“因交流而多彩”,其次要弄清楚“交流”和“多彩”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交流”是“多彩”的前提条件,也就说没有“交流”就不会出现“多彩”的情况;“多彩”因“交流”产生,是“交流”的结果。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偏离题目。

构思:在申请题目的基础上,可着眼生活进行构思,叙述通过广泛的交流使生活变得多彩的生动故事;也可着眼班级,介绍班级与班级之间通过深入交流,所发生的变化;还可以文明交流的角度,进行构思。

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感的一些事情,再现“生活因交流而多彩”的情景;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精心选取论据,论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这一观点;还可以写成书信体,劝勉一位不善交流、自觉生活单调乏味的同学要学会交流。

【写作思路】

思路一:

先扣题概述“我”的感受,然后加以详细描述,文末揭示“生活因交流而多彩”这一题旨。

思路二:

给一位同学写封信,告诉他人不应封闭自己,而应主动学会交流,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思路三:

从某一生活现象入手,指出交流的必要性,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论述因交流所产生的作用,文末归结出“生活因交流而多彩”的中心论点。

【范文】

因交流而多彩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建了历史悠远的文明画卷,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明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现当今世界,是文化信息多元化的世界,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社会形势,中国文明文化更需要在把握自身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在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创造。

现在穿汉服和学习汉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还出现了汉文化婚礼,和汉文化开学典礼,更有汉服着装礼仪、射艺、茶艺等传统文化活动时常在校园中进行,这证明我国青年一代正积极学习和展示中华魅力,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创造出力。

近几年电视荧幕上出现抒写中华文化的电视节日越来越多,如《外国人在中国》、《中国诗词(成语)大会》、《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等,就连《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信号都通过多颗国际卫星传输,使我国的电视节日传入全世界人民的视野里。有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中国旅游、学习,更有许多外国人被中国的美丽山河、人文艺术所吸引而留在中国工作、居住。这证明中华的文化魅力已深入人心,并在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秉承走和平发展道路,正稳健的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证明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源远流长,并壮大下去。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文明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明可以和平发展、缔结友好、包容互鉴、互利互赢,让文化间的交流和互鉴成为增进国内外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名师点评】

选材: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选材。文中无论穿汉服和学习汉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这一事实,还是通过多颗国际卫星传输,使我国的电视节日传入全世界人民的视野里,一直引来,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中国旅游、学习、甚至工作、居住等,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立意:着眼文明,立意高远。本文的立意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给人以与时俱进,高远深刻之感。

结构:紧扣论题,结构完整。文章开篇紧扣题目,提出论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明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而后讲道理摆事实,逐层展开论述,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