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

文献综述

姓名:尚宇芯学号:110405402032

专业班级:11级小学教育二班指导教师:李卫英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家庭和同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和群体,对于刚踏入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纵容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着低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低年级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较强交往能力能够让他们渐渐地掌握与同伴相处的各种技巧,也能够慢慢地学会谦让、宽容、互助、合作等良好的社会化交往技巧,具有良好同伴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

一、前言

家庭教养方式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儿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维度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儿童,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儿童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儿童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小学低年级学生渴望和同伴相处,此时父母会教导他们怎样和同伴相处,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

(1)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时经常性、习惯性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它

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是父母在教养儿童行为方式上的概括。

(2)同伴交往能力:指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接触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分为

交往的态度、交往的方式、友好行为。交往的态度包括能主动与同伴交谈;愿意接受同伴的邀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三、国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早在18世纪初人们每年就开始对每个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观察,也开始了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阶段。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强调教育要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按照他的天性去进行教育。坚决反对压制、摧残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杜威,康德进一步研究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齐首次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儿童的教育第一步应该是从家里开始,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提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最初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杜威在卢梭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亲子的地位平等和与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地位的平等可以避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给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平等的观念和民主观念的影响,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标准并不是由父母来主宰,而是由社会大众共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共同决定的。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70年代,鲍姆林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翻译。有的为“教育方式”[1] [2],有学者用“养育方式[3]”有学者用“抚养方式[4]”。目前普遍接受的为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教养方式[5]。西尔兹[6]对379个新英格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依赖性、攻击性以及道德心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理解起来有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景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二是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想立场、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不尽相同,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言谈、举止和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三是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如果子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的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家庭以惩罚、混乱、过分的严厉为特征,具有一种消极色彩,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鲍姆林特[7]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研究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子的独立性及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专制型和放纵型父母的控制相比,权威型父母的控制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热情、友好,父母的权威性体现在给儿童制订严格的行为准则,并清楚地说明对子女施加限制的原因。研究思路的特点是坚持成人塑造儿童的单向决定观。但是,拜尔[8]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试图揭示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整个70年代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

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思路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转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法对父母教养行为的类型模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解释他们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这种方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增进了人们对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的理解,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实验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有助于对环境和行为的控制,有助于研究个体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斯梅塔纳和努契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该遵循多方面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而不是过多的强调父母教养方式。斯梅塔纳指出,权威型的父母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儿童的哪些行为问题需要加以控制,哪些行为需要给予宽容,父母应该尊重子女个人活动的空间。斯梅塔纳和努契所倡导的

理论观点是父母控制理论。鲍姆林特[11]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建构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

模型。2005年,鲍姆林特在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和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中,详细分析了

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强调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的普遍性影响。2000年,贝斯盖等人对美国和韩国3岁儿童的父母教养行为及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

现儿童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母亲比父亲更容易

受到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影响。

四、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国内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分类方法是: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以及民主型。也有的学者认为完全符合理论上阐述的这四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不同的研究会进行不同的划分。由于父、母双亲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教育程度、所处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子女

教养方式上,肯定会体现出差异性。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生

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

响显著。[3][4]青少年个体的自身的性别,非常明的显影响其父亲的教养方式,而其母亲的教养方式受到的影响不明显。母亲的血型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还有研究者研究发现了父母教

育观念和父母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常常体现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

的教养模式和教养态度。张文新对城乡两种文化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城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在城市中,父亲对青少年孩子有更多的温暖与情感理解;而农村母亲与城市母亲在对孩子的理解与

情感温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城市的母亲对孩子的干涉、否认拒绝、保护、惩罚严厉更多。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出

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中国目前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一)从家庭结构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现代家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在儿童养育方式上表现为:单亲家庭养育儿童,包括只

有母亲(父亲)一人养育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养育孩子;父母共同养育孩子;还有父母、祖父母一同养育孩子;还有再婚父母养育孩子等情况。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养方式。

单亲家庭,父母中只有一人起主导作用;在家庭中缺少一方,在孩子的心理上就会产生缺失感。此种情况,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总是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同时由于是单亲,父亲或母亲肯定会有在教育子女的精力上投入不足的情况。往往会形成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儿童教育上往往会更加的溺爱。还会出现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孩子成长更加趋向于强势一方的教养目标。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关爱相对会很多。

祖父母抚养孩子的家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隔代人往往会觉得更加亲近。在这样的家庭中祖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没有原则性,极其容易在孩子身上养成各种不良的习惯。

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双亲家庭。这样的家庭中,在儿童的心理感受上不会出现另类感,这类家庭父母教养目的一般较为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做到宽严得当。这样的家庭中没有隔代人的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能够及时地进行惩戒。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年轻人,教育观容易达成一致,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能够避免一些不良的冲突,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从父母教养儿童的态度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家庭成员多、子女多、生活条件差,物质生活相对匾乏,父母一般都在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的抚养多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特点。只要儿童能够健康的生存就已经达到目的。在儿童的教养上基本处在无意识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被动教养状态。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规划。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改善,父母开始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物质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极大的满足,也开始重视其它素质培养。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孩子家长们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有目的培养。(三)从子女数量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会很多。表现在儿童的品质上是: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多艺。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偏重智慧教育,以分数来衡量孩子成功与否;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忽视对子女的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往往使孩子不懂如何求知、生存、合作、发展,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生活能力低、意志薄弱;与同伴相处技能匾乏[20]。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自私、傲慢、缺乏责任感等。

五、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一)同伴关系定义

同伴指共同生活或者共同工作的人。小学生的同伴是指小学生在相互的交往、一起

学习、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所结识的伙伴。它应该具备年龄相仿、心理发育在同一水平线、相对稳固、心理上有亲近感等特征。小学生同伴关系是指小学生在与伙伴共同生活、交

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小学生能够认

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19]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人的机会,

在共同的游戏中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能够学会谦让、容忍、合作

等等良好的社会化技能。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21]

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以说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许

多积极的意义。

(三)当前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在同伴交往问题上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学校中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同学之间关系冷漠,互不关心,同学之间缺少积极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同班学习好几年,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六、研究总结

综上可见,众多学者对学生学业成绩受家庭文化资本影响的研究积极关注和不断探索,推动了这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的发展。但是,笔者在整理、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发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以后进一步地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以家庭教育方式的视角对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

许多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是以家庭教育方式的视角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做调查研究,很少立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的各个层面对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亲社会行为做研究。

(二)研究范围广,缺少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个案的研究。

目前的实地研究是针对大部分儿童的研究,没有细致到低年级儿童还是高年级儿童。基于此,笔者将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例,进行该研究。

(三)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性分析少。

学术界目前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性研究较多,但理论运用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还比较少,大多学者着眼于描述研究对象的状况,对于产生影响的理论性分析不足。

笔者将“家庭教养方式”理论引入低年级小学生社会性行为,从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中,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可以指导家长对儿童实行正确的教养。通过研究时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和小学生高年段同伴关系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高年段同伴关系影响规律,正确的认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及时对小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进行干预,让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学会相处,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2]陶沙.3一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

[4]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6):96-104

[6]1 Sears R R, Maccoby E E, Levin H.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Oxford, England:

Row, Peterson, 1957

[7] 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4(1, Pt.2), Jan 1971: 1 -103

[8]Joan E#Crusec, Hugh Lytton (1988) ,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in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 Theory , and Research, Springer-Verlag. 193

[9]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

育, 1996,4:56 -59:489 -493

[10]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心理科学1998,21

[11] D.Baumrind (2005),Patternsof ParentalAuthority and AdolescentAutonomy. In J.

Smetana ( E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Changes in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61 -69

[12] Bronfenbrenner ,U(1979)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9 -294

[13]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 2005,2:56 -58

[14]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006(3):315 -317

[15]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2,2:130 -136

[16]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182-187

[17]徐慧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8]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3年第3期

[19]邹汉.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M〕.心理发展与教育,1982,2.

[20]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载《独生子女》,2005年第8期

[21]杨光艳,陈青萍.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

报,2006,(3):61一64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和支持的程度,父母能否对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则经常忽视、拒绝和批评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鲍姆林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二、独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 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 四、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 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常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论文】家庭教育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自考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高锦 指导教师: 院系站点:荆州教育学院 湖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长江大学 年月日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4)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5) (二)专断型教养方式 (5) (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5)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6)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的意义 (6) 三、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 (一)溺爱型 (7) (二)专制型 (7) (三)放任型 (8) (四)民主型 (8) 四、家庭中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9)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9)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9)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9) 5、家园合作 (9) 五、父母教养方式建议 (10)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0)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3)

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的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中关键性的角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中,其发展与父母的养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儿童发展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 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 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教养方式有下列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

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版)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但是,整体地看,现行的方法中,多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不相吻合,教育效果最终也是相对失败的。相当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的方法上感到迷茫、无措、不知所向。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

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 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 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 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 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六、说服教育法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家长用得最多的方法。 1、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 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型这五种类型。(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原因。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感谢您的合作!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指导语: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面选择并打“√”。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 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 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您的生源地: 1农村 2小城镇 3大城市 您的专业类别:1文史类2理工类3艺体类 你与父母一起生活到_____岁。 父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母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父母是否离异:1.是 2.否在您_岁时离异 父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父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母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母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题目回答的方法: 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母常常打您吗?父 1.√ 2. 3. 4. 母 1. 2.√ 3. 4. 题号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的小编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 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 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时,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理念 、方式

一位老师用20年的从教经验换来对年轻父母的20条忠告 1、上帝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恼怒和无奈。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诸如此类,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5、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注意:这里强调的不要“动不动”,但并非是不能打,关键要把握住什么时候打?打得目的是什么?如何打?对于有些极端的错误,不用极端的举措,孩子容易忘记。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有些出了很大问题的孩子,家长还在强调“我从小就没动过他一指头”,显然是犯了纵容的错误。) 6、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你的话奉为圭臬(gu īniè标尺、准则的意思),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7、千万不要过分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将缺乏感恩之心。长大后,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8、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9、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第一,三岁以前,这是孩子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第二,小学一、二年级,这是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第三,青春期。这个时段,孩子的变化十分巨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在这一时段变得让你无措手足,他(她)可能会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变坏。 10、年轻夫妻不要动不动吵架,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打架,否则,家庭这个安全的港湾将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随着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观向亲子双向互动观转变,以及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模型的兴起,随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现场化、数学化,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家庭、对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程入手,概括其研究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和原因作出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笔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其实,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儿童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因此,将Parenting pattern这一英文中表示父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的短语译成“教养方式”最贴切,它全面地涵盖了上述两个同时进行的层面。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与心理学对人的社会化研究有密切关系。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儿童如何形成同其所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相类似的情感和行动的所有那些过程,即社会化,被视为儿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群体或作用力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作者:————————————————————————————————日期: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 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范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陈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民主型这五种类型。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

母爱影响恋爱模式,父爱影响社会角色,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三句话,让孩子更听话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三、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教育的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口头教育、训练、熏陶 首先,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其次,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上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同时,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