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

第一,经济因素:工业基础、产业布局、体制改革、人力资源

(一)原有工业基础的差异: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它必须建立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之上。因此,原有工业基础的差异是导致区域间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历史上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这里最早接触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工业也已有了较雄厚的基础,旧中国垄断中国经济命脉的金融机构,重要工厂以及其他经济设施大都在东部地区,从而使其成为了集中中国工业基础的主要部分,制造业相对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制造业比较落后,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依然以农业为主。这就造成了旧中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偏集沿海的状况。

(二)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差异: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解释力。三次产业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比例虽有所变化,但总的格局仍未变。重工业比重大且不断加“重”,是中西部产业结构的特点。在沿海地区,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及组装加工工业,家电、服装、玩具等许多轻纺产品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市场并出口创汇,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三)相关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财政体制,相对照顾了比较多的既得利益,比如财政性的转移支付还存在不规范,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另外,我们的价格体系比较扭曲,比如像矿产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也是政府定价客观上造成不同的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市场体系不断的健全,要素更多地流向发达地区。比如资金,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资金是负利润,在负利润的条件下,谁有可能得到资金谁的发展就比较快一些。而现实情况是资金通常更多流向发达地区,比如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在萎缩,一些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业务相对于城市、发达地区发展要慢一些。又比如邮政储蓄更多只能储蓄,不能贷款,不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种人力资源条件的差异,不仅导致了现有的发展差距,而且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条件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二,非经济因素: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思想观念、政策、地方政府行为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且多属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多为山地、丘陵、戈壁沙漠,水土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另外,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对外的交通设施会比中西部地区优越一些。

(二)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思想观念的新旧,是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教育水平很高,与外界接触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意识。而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信息闭塞,教育水平低下,形成了人们的保守意识、自我封闭,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三)政策因素的差异:中央政府选择何种地区发展政策,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是扩大或缩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初期,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全国改革开放,选择了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率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四)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思想解放较早,能够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较好地适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利用各种因素发展自己。而西部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仍习惯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政府对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强行干预,进而强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总之,西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与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同样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一,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我国的区域战略逐步从以前的“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开始转变,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2多年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国家还设立了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第二,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我国以前的经济格局一直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虽然其间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但由于区域制度缺失强有力的上级协调机构,这些地方性的协调不具有约束力,很难在跨省合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开始采取新举措,有了新的突破。

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已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西部地区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退牧还草;要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要积极建设先进装备、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挥优势中崛起。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产业和企业向中部地区合理转移,为中部地区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促进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联系起来。当前国际产业链变动出现了新的趋势: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不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转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东部地区可按照优化提升、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思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城乡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等资源,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

第四,要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采收率,发展上下游产业,要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第五,要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结合起来。当前,一是要积极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相关基础工作,客观评价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准确分析各地区未来发展潜力,努力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大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力度,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进一步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在主体功能区中的战略定位。

第六,尽快出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

并进行分类指导和调控,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在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任务目标、权利义务等,使得区域协调发展真正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八,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健全市场机制,着力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必须健全合作机制,按照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必须健全互助机制,创新帮扶方式,加大技术援助和人才援助的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同时,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 ,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贸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资源票赋、改革开放程度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受到决策机构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

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 ,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2020年区域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区域工业发展 研究报告 2020年11月

本报告对市场研究部2019年发布的《区域研究之工业篇——纵观工 业格局,待看中部崛起》(以下简称《工业篇(2019)》)基础上进行更新,考察了中国30个省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了关键数据及其变化。 1.工业产出:整体格局稳固,区域内部增速分化 从2019年工业增加值分布看,我国各地区工业规模仍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东高西低,头部效应显著。与2017年相比,头部地区中,山东被广东和江苏拉开了差距,而且与浙江也相差无几。除此之外,工业增加值超 过万亿的地区有浙江、河南、湖北、福建、河北、四川、湖南、安徽八省, 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各区域工业实力格局比较稳固。 图1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 从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全国增长5.7%,增速较2018年年下降0.5个百分点。分解到各区域来看,中西部增速较快,但各区域内分化明显。头部省份中,山东增长1.2%,为全国倒数第二,不仅与广东、江苏拉开了差距,也在被浙江不断追赶;东部福建增长8.8%,仅次于贵州;浙江、江苏、河北、广东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直辖市上海工业产出增长仅为0.4%,为全国最低,但上海第二产业占比仍保持26.99%,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仍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北京、天津增速也不到4%。中部除山西、海南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其他地区均明显高于全国,工业经济活力突出;西部地区除甘

肃、新疆、广西、陕西略低于全国,其余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贵州增速9.6%为全国最高,云南、四川也在8%左右。东北地区辽宁增速6.7%超全国水平,而黑龙江、吉林增速只有2.8%、3.1%。 从201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18年的变化看,19个省市增速呈下滑态势。仅重庆提升幅度较大,主要是受基数影响,重庆201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0.5%。山东、陕西、云南、辽宁均出现较大下滑,分别下降了4.4、3.7和3.1个百分点。 图2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18年变化 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 2.工业企业:半数省份企业数量减少,山东和吉林降幅明显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与工业增加值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2019年全国规上企业数量达37.28万家,其中广东规上企业超过5万家,超过江苏成为第一,而山东规上企业数量虽仍有2.8万家,但相比2018年已大幅缩水,与浙江差距逐步拉开;东部地区除了三个直辖市均超过了1万家,中部除山西和海南外也均在1万家以上;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仅四川超过1万家,较2018年变化不大。

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要统筹区域发展,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中枢,其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影响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兴衰走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心城市如何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特点和功能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镇体系而言的,一般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中心城市起着最主要的龙头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管理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或称集散地。因此,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经济势能高于一般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中占有相当比重,人均GDP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大量人口、企业和各类产业。这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作用的经济基础。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体系完整。中心城市借助区位优势,人文传统或自然资源等某些优势不但形成了相当可观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而且形成了分工细致、协作紧密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序高、分工细、协作强是中心城市突出的特点。专业化分工化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地区甚至更远的其经济触角能够延伸到的地方去,包括城市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分工,形成一个集中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地区间的协作和交换关系,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在客观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吸纳创新能力。中心城市拥有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中心,也是新管理、新工艺、新制度的发源地。 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水平高低是城市经济功能强弱的物质衡量标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快速的通讯方式、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不仅优化了城市经济内部的运行条件,而且提供了与周边联系的高效率的通畅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在其辐射范围内独领风骚。 5.区域性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是区域经济交流的枢纽,对外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量大,因此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与周边地区构成了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高考通关之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20】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 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 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 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 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 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 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 24题。 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 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改善~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巨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并应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扎实性步伐。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 理论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大体有四种定义~都是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上。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 — , — 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1、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东部地区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全国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在区域政策和经济周期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下~进入21世纪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逐渐放缓~自2004年起地区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最近几年地区差距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显著提高。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1.1 1 0.9 0.8 0.7 0.6 0.5 0.4 1978 1980 2、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1982 1984经济圈 1986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趋1988 1990丰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区域一 1992 体化程度明显加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城市群和经济圈开始逐步1994 1996— , — 1998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作者:刘勇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9.9.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9-9-9 10:36:17 ——“十二五”时期制定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以新的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速中国特色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区域政策就是一切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区域政策体系应当取欧美政策之长处,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规范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时期,此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开头,这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布局安排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总体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经济等,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仅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善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宏观区域经济层次。其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在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划分若干大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北京市地铁规划与城区布局的“双向”问题 ——以西直门及其周边为例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授课时间: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32课时) 专业与班级: 金融1102班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张梅青 提交日期: 2012年10月

目录 第1章前言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3) 第2章北京市城区布局和地铁站点的“双向”问题 (4) 2.1由城市到地铁——影响地铁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4) 2.2由地铁到城市——地铁的修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 第3章西直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双向”问题 (7) 3.1实地调研结果 (7) 3.2由城市到地铁——影响西直门地铁站选址的区位因素 (8) 3.2.1客流集散点的客流分布及强度 (8) 3.2.2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便捷程度 (9) 3.3 由地铁到城市——西直门地铁站对西直门及其周边的影响 (9) 3.3.1对西直门交通的影响 (9) 3.3.2对房地产及租金的影响 (9) 3.3.3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10) 3.3.4对集群效应的影响 (10) 第4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地铁规划与城区布局的“双向”问题 ——以西直门及其周边为例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自1863年伦敦建设第一条地铁以来,目前全世界己经有80多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达到8100公里。我国也加快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一批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为地铁建设先驱,综合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的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地铁的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早的线路竣工于1969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铁系统。截至2014年1月,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组成覆盖北京市11个市辖区,拥有231座运营车站、总长465千米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如图1 所示。北京地铁是中国大陆最繁忙、运营时间最久、乘客运载最多的地铁线路,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 图1 北京地铁系统 2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2020年实现的小康是全面覆盖的小康的重点,因此考生在进行2020考研政治复习时也要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文都考研政治名师通过梳理和总结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内涵和具体措施,为2020考研政治复习中的考研学子提供帮助。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指的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涵盖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地域协调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首先,要破除资源分配、市场竞争、政策扶植方面的不平衡;其次,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潜力,针对各地的发展瓶颈对症下药。 2.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收农业税、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就是文都考研政治名师对《毛中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希望2020考研学子能够考上理想院校。

区域协调发展_回顾与展望_陈秀山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秀山 杨 艳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 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赋予 了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和新内涵。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着力构建地 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加强、资源有 效利用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等五大目标的动态组合。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应包括区 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比较优势;金融危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1—007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 D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艳,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对于充分发挥东中西部自身比较优势,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总结和回顾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和研究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是区域经济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9年到1991年):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国家在投资、财税、信贷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率先开放、率先改革”,并以此辐射和带动中部和西部,从而最终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一盘棋。在此期间,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通过这些地区的“率先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 第二个时期(1992年到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初步形成。 1979年到1991年13年左右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地区显现出了极大的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各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问题。为此,国家对前期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审视,并从“八五”时期开始着手进行调整。而真正把解决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则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要求各地都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十四大之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随之陆续开放了5个长江沿岸城市、4个

2018届高考地理-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练习(一)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 2017·广东六校联考)“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1~2题。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7·山东潍坊期末考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下图示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1 / 4

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源富余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 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4.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其影响是()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 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2017·济南质检)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5~6题。 5.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6.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地区—①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D.我国西北地区—④ 8.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B.④→① C.③→④D.②→③ 2 / 4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后病 Abstract:The3rdmeetingofthe16thNationalPartyCongresspresentedthehuman-oriented,overall,harmoniou 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emphasizescoordin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countrysi de,regionaldevelopment,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andnationaldevelopmentandopen-upp olicy.Basedonthis,thereformedanddevelopmentarepromoted.Inthe"FiveCoordinations",regionald 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tcomesfromtheadvanceofstategictheoryinChineseregionald evelopmentandtherealisticrequirementsofcoordinatingregional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 ceforlearningtheunderdevelopedareas,especiallytheunderdevelopmentandpovertyinminoritygro upareas,andforinclud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inoritygroupareasintothenationaldevelop ment. Keywords:regional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underdevelopmen 一 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清楚阐述和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基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纲要》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也有新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合理协作和商品流通。今后10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虽然在《纲要》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造成这些问题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消除,因此,在“八五”期间,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例如,在此期间,全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1%,东部为28.12%,中西部分别为25.27%和23.38%;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3.59%上升到1995年的56.85%,中西部则由1990年的30.13%和16.28%下降到1995年的28.57%和14.58%。三大地带之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有增无减,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并愈演愈烈。 针对“八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问题进一步突出、并将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一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突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九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小组作业 641pet computer [选取日期] 目录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近年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新的要求和部署 五.区域政策的明显效果 \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的提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的四大战略要件,即调整和完善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西部各省各自的战略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西部各省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政策、健全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区际间协调发展的机制,以逐步形成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科学、清晰,主体战略功能定位科学、准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完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联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西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4.帮助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第一,加快形成西部地区的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西部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西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营造西部优化开发区的环境。环境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营造和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进入优化开发区的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二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政策环境;三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体制环境;四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机制环境。五是提升优化开发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三,大力建设重点开发区。在有方便交通、通讯设施相连、开发强度低,有充裕的可供新建项目摆布的土地和环境容量,适于承载新产业、新项目或有利于从优化开发区迁 出企业的地区建设重点开发区。 第四,优先保护开发区。在环境生态底子较差,承载力弱,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已造成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性演变,关系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者(如大江大河上游和河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等),要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要限制有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各种经济活动,适当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 第五加大禁止开发区的保护力度。在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重点风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概述】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均衡、协调,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均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发挥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健康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应当包括各区域经济总量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经济布局的协调、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发展时序的协调。 第一,区域经济总量的协调 区域经济总量的协调是指在考虑各区域所处的位置、拥有的人口和目前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各区域在发展规模上的协调。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协调包括区域发展的规模协调和区域经济的水平协调。规模协调是指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形成在因地制宜、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特色区域经济的条件下,区域应当具有的发展规模。水平协调是指各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购买力及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均差距能够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第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 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只有在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各产业在发展中要能够按照区域分工的要求,形成本区域的特色产业。区域产业要能够提供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吻合的产品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的成熟技术,充分吸收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产业创新能力。区域产业发展能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第三,区域经济布局的协调 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布局协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环节和核心任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综合评价区域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区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区域经济实体的优化配置,是区域经济布局协调的主要方向。区域经济布局的协调,包括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协调、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间的协调、以及区域的产业功能分布的协调等。 第四,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 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目标是各地区之间基于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技术合作,能够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和新水平的目标,形成各区域、各民族之间全面团结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关系。 第五,区域发展时序的协调 区域发展历来都有一个时序问题,就是说有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区别。作为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确定正确的发展时序十分重要。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历经过多次调整,其演进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为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重畸轻的格局,同时鉴于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需要,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促进产业均衡布局,投资也明显向内地倾斜。据统计,“一五”时期,内地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46.8%。到了兴起“三线”建设高潮的“三五”时期,内地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64.7%。经过几十年建设,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2%提高到了1978年的40%。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阶段。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