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26.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7.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统计控制。

28.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9.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减数法时期,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 _或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加因素法时期,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30.面对阈限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将之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同理,可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31.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一个次序。

32.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_的单字。、

33.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34.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35.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36.相关研究法和观察法一样,是一种基于描述性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它从理论上或也是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

37.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和先验。

38.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39.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40.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41.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任务和选择反应时任务

42.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43.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费希纳_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_艾宾浩斯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44.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对于被试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可在其他实验室中重复验证。

45.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_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46.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47.要求特征是一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其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48.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49.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报告标准,另一种是似然比值。

50.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51.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

52.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特征和客体是该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53.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_程序来下定义。

54.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55.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56.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_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57.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58.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59.感觉直接测量法主要有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

60.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位置的提示称为外围提示,符号提示是指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二、选择题

1.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D

(A)超常儿童(B)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D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保密原则(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4.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B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5.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B

(A)实验心理学(B)组织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

6.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A

(A)调适问题(B)老鼠走迷津(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种属行为

7.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AB

(A)匹配(B)随机化

(C)拉丁方设计(D)ABBA设计

8.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BD

(A)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匹配(D)ABBA设计

9.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AB

(A)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0.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ACD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

(C)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1.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ABC

(A)直接验证(B)系统验证

(C)概念验证(D)内容验证

12.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B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有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潜意识

13.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B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概率密度(B)反应时

(C)正确率(D)信心评价

14.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B___的假设

(A)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5.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B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阶梯法(D)平均差误法

16.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AB

(A)数量估计法(B)数量生产(C)绝对数量估计(D)整合法

17.我们可以从_ABC___方面来给注意下定义.

(A)注意的任务(B)注意的持续性(C)加工定向(D)个体差异

18.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A

(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

(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

(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D)以上都不是

19.耶基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B:

(A)较强(B)中等(C)较弱(D)无规律可循

20.注意的研究方法有:ABCD

(A)提示范式(B)搜索范式(C)过滤范式(D)双任务范式

21.注意的应用研究有:BC

(A)前瞻记忆(B)警戒(C)飞行员的心理负荷(D)元认知

22.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D

(A)语义记忆(B)短时记忆(C)情节记忆(D)感觉记忆

23.信度之于效度正如:B

(A)准确性之于一致性(B)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C)偏差数之于常模(D)常模之于偏差数

24.记忆研究的先驱是:AC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巴特利特(D)斯金纳

25.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ABCD

(A)自由回忆法(B)再认法(C)对偶联合回忆法(D)系列回忆法

26.记忆的类型有:ABCD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B)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27.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ABCD

(A)自动性(B)抽象性(C)理解性(D)抗干扰性

28.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A: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29.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BD

(A)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D)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三、名词解释

1.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2.因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3.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

4.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

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5.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6.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7.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

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

8.减数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 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9.双盲实验: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0.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11.部分报告法:给被试呈现短暂刺激后,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12.开窗实验: :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3.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14.人差方程: 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15.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16.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该理论认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17.艾宾浩斯: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表现为: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18.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19.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0.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21.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22.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23.直接验证: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24.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25.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26.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27.注意的双任务范式::此范式关注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其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28.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29.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30.控制变量: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

31.多变量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32.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33.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34.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35.信度: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36.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37.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8.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39.最小变化法:又称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40.平均差误法: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41.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42.等级排列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43.注意的操作定义:注意有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任务定义注意时,研究者常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44.对偶联合回忆: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45.自由回忆: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不需要按呈现的顺序回忆。

46.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也称为瞬时记忆

47.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48.长时记忆:要使信息保持更长的时间,必须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

49.内隐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50.前瞻记忆: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51.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52.元记忆: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53.客体记忆:所谓客体记忆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四、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答:(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答:(1)回忆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4、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答:(1)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此法的特点是: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5、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费希纳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他提出了费希纳定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6、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7、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答:(1)他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8、科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科学方法具有两个重要标志:经验观察与自我校正。正是这两种特征使得科学方法优于其它方式。

科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它要求研究者通过大量现象观察、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地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方法的系统经验观察特征令信念确立过程独具客观性、可靠性。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由科学系统的经验观察所得出的科学事实具备两个特点:可公开、可反复获得。正是这两个特点使得科学拥有了自我校正的属性。

9、试评相关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缺点】(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当前提不满足的时候,相关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事物间的关系。(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相关研究法难以对各种假设作出取舍。

10、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②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缺点】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11、自变量的类型。

(1)作业变量。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

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12、因变量的类型

答: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

(4)反应标准。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

(5)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13、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排除法。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匹配法。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和平衡法。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5)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

14、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回归假象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而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同样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15、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比如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6、减数法的原理。

答: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

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17、加数法的原理。

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18、序列反应时范式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而SRT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19、内隐联想测验

答: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20、Go/NO-Go联想测验。

答:诺塞克和巴那吉提出了GNAT测验,它仍保留了IAT的2个关键任务,但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作为指标。

GNAT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数据处理时,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视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然后对两个阶段的d’分数进行比较。

21、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实验。

答:霍福尔设计了一项典型EAST实验,实验材料为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实验有两种条件,一为词汇以白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做出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二为词汇以彩色出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作出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P键,对蓝色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P键,对绿色词按Q键。只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同样,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这是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22、最小变化法。

答: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3、感觉直接测量中的情境效应。

答:感觉的直接测量要求人们直接对感觉强度赋予数值,与其他刺激的比较、刺激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及刺激全距,都会影响对感觉直接测量的结果。这些影响被统称为情境效应

(1)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被试对刺激的数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景的强烈影响。

(2)刺激序列效应。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3)刺激全距的影响。实验中所采用的刺激全距范围的大小可能影响到感觉的数量估计结果。

24、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答: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25、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

答: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26、注意的中期选择理论。

答:特雷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可见,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27、注意的的晚期选择理论。

答: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晚期选择模型由于强调反应的选择,因而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28、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答:资源限制理论是由卡纳曼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资源分配理论的可证伪性不像过滤器理论那么高。按照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两个任务无法在任务作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被同时执行,那么它们需要同一个资源;但如果没有观察到任务作业水平下降,那么它们不需要同一个有限资源。这样一来,似乎所有注意机制都是资源分配机制,没有哪种数据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29、注意研究有哪些方法?

答: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0、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联系。

答: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两者之间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方面:(1)实验程序的相似性。(2)理论解释的共通性。(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4)共同的影响因素。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

31、内隐学习的特征。

答:研究者初步概括出内隐学习的几个特征

(1)自动性指内隐学习会自动地发生,无需有意识地干预和探索规则的努力,是它得以区分于外显学习的主要特征。

(2)抽象性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往往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而

能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刺激表面形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理解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规则知识,虽然本质上是无意识和缄默的,但也可能被部分地意识到。(4)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是指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更不易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5)三高特征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是指: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性。

32、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答:1区别(1)现象学上的区分: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则易受表面刺激影响。

(2)实验操作上的区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即内隐学习)的存在,这是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内隐学习的经典实验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内隐优势效应。

(3)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大量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它们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

(4)学习机制上的区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加工方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

2联系(1)它们就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码、输入、贮存、提取一系列过程。(2)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4)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混合、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33、如何建立顺序量表?

答: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2)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34、如何建立等距量表?

答(1)POZ转换得到等距量表。就是在正态分布下通过POZ转换表求Z分数了,而Z分数是符合等距量表要求的。

(2)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3)差别阈限法。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

35、建立比例量表的方法有哪些?

答:(1)分段法。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五、分析题

1.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

答: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比尔哭声的减少是否是由于安慰剂效应或者仅是换了一个陌生的场所(治疗室)所致,而不是真正医生的治疗(不关注比尔的哭)?在此,我们可以使用

ABA设计、多基线设计来排除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污染。

2.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

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

答:不是。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为假设、变量、控制。其中,变量是实验的核心;实验假设归根到底就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而实验控制也无非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操纵。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即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显然,上述研究还不构成实验。因为,概括地说,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然而,实验则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

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比如我们可以在这项研究中增加一个操纵水平,让被试再次抢个位置,但这次不将东西摊在桌子上。这样对环境的操纵就有了两个水平:东西摊在桌子上与桌子上不放东西。此时,我们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了。至此,这项研究就成其为实验了。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3.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最大量程为300磅的台秤称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答:该研究潜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测量体重时采用的测量工具,台秤的量程是0到300磅,这样在起初所获得的二人的体重可能并不准确。有可能发生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两个人可能体重都在300磅以上,或者一个刚好300磅另一个在300磅以上,由于量程狭窄的限制,两个人都获得了量程上的最高分数,而这个分数并没有反映出被试真正的体重。这样我们也就无法确信他们最初的体重减去250磅就是他们减肥减掉的重量。这样最后得出的跑步和游泳减肥效果的结论也因为量程限制而不可信。

4.要在一个实验中测定30个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被诵读的次数,一次或五次,请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并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

答: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于上述研究来说,就是将被试分成两组,每组十五个学生,一组学习五次,另一组学习一次。这种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

化所致。在上述研究中,如果把五个记忆力特别好的人有意放在学习一次的小组中,而将五个记忆力特别差的放在学习五次的小组中,那么研究者就有可能得到误导的结果——学习次数不影响记忆效果,甚至学习一次的成绩更好。因此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为了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通常采用匹配和随机化技术。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对于上述研究,则30名被试都接受同样的实验处理:先对第一组无意义单词诵读1次,而后测试,然后再对第二组无意义单词诵读5次,而后测试。此种设计的问题在于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诵读一次和诵读5次间存在时间间隔,这一间隔内,被试可能会想到某种有效的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这样即使实验发现诵读5次的效果好,也不能说明这仅是由于学习次数导致的;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比如被试的表现是否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景而有系统地提升?又或者其表现是否会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前者称为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后者称为疲劳效应(fatigue effect)。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效应,研究者使用ABBA和拉丁方等设计。

六、论述题

1.试述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答: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位于所有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序列顶端。下面将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作一番介绍和比较,它们包括: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但是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其二,有时观察法的结论难以得到重复验证;而且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

(2)相关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第二层次。相关研究和观察法一样,也是不能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3)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方法,也是实验心理学系统发展、讨论、应用的科学方法。实验法脱离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的描述性层次,而真正具备了完整的解释、检验和预测功能。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其一,实验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其二,经济。

但是,,实验法也要靠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比起其他科学方法——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实验法在方法学上的地位显然更为突出,因而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核心和基础的。不过在另一方面,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又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所以这三种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的实验研究为核心与重点,应用于实验心理学之中。

2.试述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和研究报告撰写。1.课题确定

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2.选择被试

被试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课题的性质可以指导实验选择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

(2)实验研究结果所要求的概括程度可以指导被试选择如何取样的问题。

3.确定实验控制

进行科学实验能做的就是从课题确立阶段的资料准备开始,圈定最可能影响实验的那一部分变量进行控制。4.数据整合

5.报告撰写

3.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4)避免量程限制: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需要实验者控制。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

4.论述实验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内部效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当实验结果未受到任何其他变量的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明确时,实验的内部效度则是高的。反之,内部效度则是低的。

影响因素: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存在被试的选择偏性的话,那么实验结果就会发生混淆,从而降低内部效度。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比如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5.核对清单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的八大问题是什么?

答: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通常,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它们为:

读完引言后,回答:

1.该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3.如果由我来验证这个假设,我是否会像作者这样设计实验?写下你的方法的主要思想。

读完方法后,核对:

对问题3的回答,你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

4(c).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比较我与作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的差异后,回答下一个问题: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能得到怎样的预期结果?

读完结果后,核对:

我的预测与作者的结果之间的异同。

如果不同,请从问题6开始回答。

如果相同,请回答问题7(a) 和7(b)。

核对后,回答:

6.实验结果如我所料吗?

如果和我的预期不同,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或者我的预测错了,或者作者的研究结果不可信。可能其方法不当,不能充分验证假设或介入了无关变量。若果真如此,可以改进方法来重做研究。

7(a).我会怎样解释此实验结果?

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能得出的意义和启发是什么?

读完讨论后,核对:

在解释结果方面,我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8(a).我的解释与作者的解释,哪一个能更好地说明数据?

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要迷信作者的解释。他们也可能会出错,因为讨论时作者的自由度很大,他们的结论可能夸大而不被数据支持。

8(b).我的与作者的解释中,哪一个更有意义、更能启发其他研究者?

6.请阐述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

答:按照美国心理学会2001年的《APA出版手册》(第五版)中的描述(这本出版手册已被美国大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一份标准的实验报告的各个关键部分应该以固定的页码顺序排列如下:

1、封面包括文章的题目、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及行文标题。

2、第二页包含短标题、摘要及关键词。

3、实验报告正文从第三页开始,首先是文章的完整题目,紧接着是引言。写完引言后,紧随方法部分,无须换页。需要注意的是:正文中不要直接出现图表,只需在相应位置标注出图表编号即可,所有图表的详细内容都在正文之后另行打印。

4、在讨论部分之后,另起一页写参考文献。

5、最后需要另起一页,开始报告正文中涉及的图和表,先表后图。

7.试举一例说明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的关键性。

答: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这对于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速度-准确性的探讨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心理实验的信度。在邓克的盒子问题以及在亚当森的实验中,都说明了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8.什么是加因素法?

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斯腾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结果。加因素法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试述感觉阈限测量的三种基本方法。

答: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3.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主试则记录每次调节的结果。

10.试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答:信号检测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

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总之,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仅仅是噪音背景;或者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

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信号的心理感受强度可以用两个分布之间的距离来描述。同样,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间的距离也可以作为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对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这被称为辨别力指标(d’)。

11.试述过滤器理论。

答:过滤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之一,过滤器理论可以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1)早期选择模型。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

(2)中期选择模型,又称为衰减模型,是由特雷斯曼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3)晚期选择模型,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

12.请评述注意的研究方法

答: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是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2)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该范式反映了很多实际环境中出现的信息超负荷现象,它在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比较突出的贡献:(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3)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很有用。

(4)双任务范式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5)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13.论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答: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主要的方法如下:

(1)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由雷伯(1967)首次提出的。它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众多,其中有三项任务最具典型意义:a.序列反应时任务, b.矩阵扫描任务, c.序列预测任务。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引入内隐学习领域。

(4)信号检测范式,它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

综上,内隐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注重对不同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基本上还是处于任务分离逻辑的阶段。而加工分离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尝试,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东师《实验心理学》19春在线作业2

(单选题)1: 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称为 A: 绝对阈限 B: 感受性 C: 差别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证明感觉记忆容量比人们预期的要多得多的研究方法是 A: 延迟报告法 B: 部分报告法 C: 整体报告法 D: 词干补笔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的阈限值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 增加 B: 减小 C: 先增加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加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下列不属于实验报告中引言部分的内容是 A: 提出问题 B: 说明背景 C: 被试 D: 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叫做 A: 实验效度 B: 实验信度 C: 构想效度 D: 外部效度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提高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相似性,可以提高 A: 结构效度 B: 内部效度 C: 构想效度 D: 外部效度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下列几种学习类型中,最高水平的是

A: 原理学习 B: 概念学习 C: 系列学习 D: 问题解决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下列是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区别是 A: 感觉记忆不使用声音编码 B: 感觉记忆存贮的信息不全受信息的干扰 C: 短时记忆不易消退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为()编码 A: 听觉 B: 视觉 C: 语义 D: 动作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下列选项中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不正确的是A: 信号通过同位素反应脑组织功能性变化 B: 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的图像 C: 空间分辨率极佳 D: 成像速度非常快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被试间设计的缺点有 A: 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B: 具有强烈的练习效应 C: 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D: 相对其他设计,被试会非常疲劳 E: 产生对各处理方式的污染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时间知觉是 A: 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反映 B: 对客观事物和时间的连续性或顺序性的反映 C: 对事物位移和位移速度的之举 D: 具有相对性 E: 具有绝对性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实验设计涉及的主要问题是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实验心理学作业 陈东方

一、分别设计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混合设计的实验设计,说明实验将如何安排和进行。 1独立组设计: 测试咖啡因对反应时的影响。 被试:在北京理工大学12级宇航系学生中选拔30名志愿者。 程序:首先,告知被试此次实验会服用低量的咖啡因,在征得志愿者同意后,确定志愿者的视觉、色觉、听觉正常,然后随机将志愿者分成三组,每组10名学生。在被试进入实验室中,告知被试“这是一个简单的反应时实验,你在听到“滴”的一声后,会看到大屏幕上会出现汉字。如果看到蓝色的“黄”字就用优势手按下蓝色按钮,看到黄色的“蓝”字就按下黄色按钮。请不要抢按或错按。”在被试进行过一定的练习并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后,进行10组反应时实验,并记录下其反应时间,建立基线。 同时,为了防止被试抢按,提示声与字符出现的时间间隔为0.2-0.7秒。 接着,给第一组被试服用含有100毫克咖啡因的药剂,并告知这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暂时增强人的精力。之后再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反应时。 第二组被试则服用含有20毫克咖啡因的药剂,并告知这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暂时增强人的精力。重复上述实验。 第三组被试则服用不含任何咖啡因的葡萄糖水,并告知这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暂时增强人的精力,然后重复上述实验。 2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在北京理工大学12级宇航系学生中选拔30名志愿者。 程序:首先,告知被试此次实验会服用低量的咖啡因,在征得志愿者同意后,确定志愿者的视觉、色觉、听觉正常,然后随机将志愿者分成三组,每组10名学生。在被试进入实验室中,告知被试“这是一个简单的反应时实验,你在听到“滴”的一声后,会看到大屏幕上会出现汉字。如果看到蓝色的“黄”字就用优势手按下蓝色按钮,看到黄色的“蓝”字就按下黄色按钮。请不要抢按或错按。”在被试进行过一定的练习并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后,进行10组反应时实验,并记录下其反应时间,建立基线。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 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即通 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 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③教育与智力发展; ④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8. 简述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答:性格与气质相互影响。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主要后天形成的。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具有社会道德含义。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影响,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 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 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 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 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 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 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 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 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 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 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 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第七章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 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 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 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和策略。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实验心理学》作业

《实验心理学》作业 1. 有人为了研究光强对视敏度(视力)的影响,选取了两种强度的光,一种是弱光,一种是强光,结果发现两种光强下视敏度没有差异。于是该人得出结论,光强对视敏度没有影响。请问: a 该项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什么? b 作出这个结论有无问题?为什么? a.自变量是光强,因变量是视敏度。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弱光和强光。 b.有问题。在选取被试上实验者没有说清楚,要在实验开始前选取视力相同的被试做实验。而且自变量是强光弱光的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有作用。 2. 某电视台编出一套历时两个月的适合儿童的科技节目。电视台想了解儿童看了节目后有关科技知识是否有明显提高。于是有人为电视台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组测验收看电视节目实验组再测验 如果后一次测验好于前一次测验,就说明收看科技节目对提高儿童的科技知识是有帮助的。请问该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在这两个月内不能肯定儿童的智力没有发展,而且也有可能在生活中学到一些科技知识。所以,应该选两组年龄类似的儿童,一组实验组测试→收看电视节目→实验组再测试,而另一组实验组测试→→实验组再测试,再来比较结果。 3.某项研究探讨学习遍数对记忆成绩的影响。随机选取一批被试,要求他们学习10个英语新单词。将这批被试随机分成3组,每组随机接受一种学习遍数(一遍、两遍或三遍,每遍30分钟)。测验表明,三组的回忆正确率都在95%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请问: a 因变量具体采用了什么指标? b 根据统计结果是否可以得出学习遍数对记忆没有影响的结论?为什么? a.因变量指标是单词回忆的正确率。 b.不能得出学习遍数对记忆没有影响的结论。因为十个单词每遍学习30分钟太长了,应该缩短每次的时间。 4. 在一项“疲劳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事先规定“疲劳”是从事某种体力运动的时间。结果表明从事某项体力运动的时间和记忆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该研究者得出结论:疲劳是不影响人的记忆的。请问作出这种结论有没有问题?为什么? 有问题。在此问题中,“疲劳”是自变量,但是研究者自变量的定义有点问题,引起疲劳是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从事体力运动的时间共同确定的。不是某一种可以说明的,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妥的。 5.为了探讨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记忆的影响,要求被试按随机的顺序在所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下学习。第一种方法是对单字死记硬背,第二种是把要学习的单字造句,第三种是对单字所代表的实物进行想象。 请问该方案是否合理?给出理由。 不合理,实验要求被试按随机的顺序在所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在学习,一,这样会因为学习效应第一次学过的对后面都有影响。二,不能统计,不好比较。应该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然后分别按这三种方式学习,最后统一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6. 某个心理学系的学生想验证一种新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是否有效。他先贴出布告征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