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又进入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苏维埃俄国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教师: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这节课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基础知识并思考问题:

基础知识:

1、新经济政策: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的成立: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初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发展的加盟共和国个数:_______

思考:

1、苏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三、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在讲授中穿插进行)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完成基础知识并思考问题:

基础知识:

1、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大林模式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①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曾出现“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的做法,具体有哪些?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也曾出现过“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的事件,它是什么?

五、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在讲授中穿插进行)

六、组织学生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课堂探究二: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课堂探究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七、课堂反馈训练:

1、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B)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2、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C)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 B )

A.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4、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5、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B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6、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从右图比较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D )

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

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C.苏联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D.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八、能力提升:

1.1918年,小明的爷爷要往莫斯科寄包

裹,他在收件人地址栏中应该写的国名是( B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2.下列关于列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领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倡导成立了苏联 D.实行五年计划

3.关于1940年的苏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建成了许多大型工矿企业 B.农民在集体农庄劳动生活

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农产品和日用品相当丰富

4.下列关于苏联模式,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B.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C.极大激发了农民民生产积极性 D.集约化经营,节约资源

5.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6.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九、课堂总结:

本课讲述的是苏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每个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从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3、设计的教学环节未进行完,强化训练不够到位,应让学生在课前就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这样课堂时间就充足有余了。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 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讲一讲:八大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简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展示:(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三位模范人物,焦裕禄,王 进古,雷锋等事迹。 教材分析:本课知识点分三方面:重点应放在一、三两个方面,尤其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发 展生产力有许多地方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似。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 难点: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一)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召开1956 北京 3、内容:a、分析矛盾b、提出任务c、指明方向 课堂讨论 1、“八大”的路线方针是否正确,为什么说是良好的开端? 2、“八大”的正确路线坚持下去吗?为什么? (二)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全新事业缺乏经验。 2、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的表现 课堂阅读:找出典型事例,口号、插读等 理解其危害 课堂分析:怎样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教师明确: 人民群众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课堂讨论作业:教材P28“动脑筋”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1956-1966年十年间 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 石油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 课堂讨论:怎样看待 明确:a、八大路线的成就b、中国人民的骄傲 2、模范人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 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生: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三大改造时间是1959年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 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中共八大会址。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1956年底 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强化重点,使学生对中共八大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达到学生熟记重点内容的目的)。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请大家共同讨论,然后,学习小组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生: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生: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生: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师:各组代表发言都很好,有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切入本节课下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多媒体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师: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难点不难)。 生:火车拉一个大苞米太夸张了吧(同学大笑) 生:(模拟表演)那玉米和谷穗能坐小孩,我家种那黄瓜就能当单杠(同学们大笑,鼓掌)。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和笑声,我想大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看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一、专题建构与线索梳理 (一)、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实质、目的、方法途径 三大改造意义 局限 颁布机构、性质 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虽有重大失误,但取得显著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先进事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也

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目的、内容、影响、启示)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中美建交 概况 改革开放后: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主题 意义 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二)、小专题梳理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2)、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起来了 (5)、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 此处涉及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在世界史部分有更多的史实为证。例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马上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人们带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后,马上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气时代。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在二战后得以推广,马上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2、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联系近代史,戊戌变法对西方思想的宣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民主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2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且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创举和实验。所以,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向苏联学习,但强调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我们这样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虽然在改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全文都是“以苏为鉴”的。文章在总论中就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意义。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事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关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感受到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学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队伍进军农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2015年9月的抗战70周年大阅兵视频。 教师: 这次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看到这段激动人心的场面,此时此刻,你们有何感受? 学生:畅谈各自的观感。 教师:今天强大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支队伍当初是怎么创建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吧!导入并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音像资料和屠杀共产党人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过渡:1927年3月时尚有6万党员的中共,仅仅三四个月后,锐减到了不足1万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行,开始了武装反抗。并由此发动了南昌起义。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南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 时间:年月日 领导人:、、、等人率领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部队,举行了南昌起义。 经过: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后受挫,剩余队伍转战湘南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诞生地,8月1日成为诞生的纪念日。 学生:完成练习后,同位相互订正。 教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还应认识到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以后的革命,必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方针政

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第二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背景 2.在初步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重要原则 时代背景: 1.50年代中期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 “一边倒”政策的反思 2.国际形势的变化 3.国内形势的影响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论人民民主专政》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这是毛泽东在1956 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党和国家的任何一个领导人,当他不是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中,而是相反地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上的时候,当他脱离了群众的时候,他对于国家的事务就会失去全面的洞察力。只要是这样,即使像斯大林这样杰出的人物,对于某些重大的事务,也不可避免地要作出不合实际的错误的决定。 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若干重要原则: 1.认识到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是还未完全建成社会主义。 2.认识到我国的阶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较系统的理论知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自主探究】 1、阅读第一个标题:“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阻碍了的发展。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2、阅读第二个标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年列宁逝世,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2)__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3)苏联在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背景:是在苏联外有___________包围,国内_______、______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表现:经济上表现为用________________管理一切,政治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③评价:积极作用:在 __________ 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 __________。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__。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__________ ______。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探究】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的到哪些启示? 【当堂达标】 一、基础过关:《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精思巧选”选择题。 二、能力挑战: 1、“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A.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B.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C.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考在平时】 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项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指导意义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