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2005年l 月第27卷 第l 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 Economic Science Jan.,2005Vol.27 No.l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郑胜利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拓展,引发世界价值创造体系的整合重构及产业链的跨国延展,并形塑了区域产业链群演进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本文基于此宏观背景,提出我国地区产业发展的策略取向与企业战略的选择组合。前者包括强化苦笑曲线中制造功能的专属优势、逐步抬拉曲线两端的竞争能力和采取另起炉灶的技术创新,后者包括品牌导向战略、产能导向战略和因势借势战略。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苦笑曲线;产业发展;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2848(2005)0l -0087-07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其他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或“专业镇经济”现象。这种在某一特定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组织,理论界称为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各地区的蓬勃兴起,与之息息相关的产业链概念也不时见诸报端,不仅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更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经常采用的关键词汇。然而,近期我们在福建各地进行有关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情况调研时发现,对于什么是产业链、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链、怎样选择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设计等问题,各级政府的理解并不一致,认识上也还不十分清晰。而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和深刻体悟,是培育和延伸本地产业链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尤其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认识前提。

收稿日期:2004-l0-28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批准号2003C0007) 作者简介:郑胜利,男(l975-),福建漳州人,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台湾经济研究、产业集群研究。

一、产业链的定义与特征

在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中,有关“链”的术语很多,如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商品链、创新链、知识链、技术链等等,这些不同“链”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即表达具有某种特征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产业链主要是指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管理思想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供货商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围绕服务

7

8

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了产业链。现代制造产业的产业链环节大体可分为原材料生产与供应—零部件生产与制造—制成品生产与组装三大环节,而这些环节基本又可分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五个价值创造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制造产业的价值链。

虽然产业价值形态并不是惟一的,针对具体的行业,由于产业的特性,其产业链构成往往存在差异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它们都具有以下特征[]:()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是一个价值递值过程。同时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从系统角度看,存在着标准制定—设备开发—终端产品的技术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技术衔接要求严格。设备和终端产品都是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开发的,每生产一台设备或产品都需要付给标准持有企业一定的标准使用费用。从环节角度看,存在着芯片—组件—整机组装的技术层次,芯片技术是产业链技术的核心,组件是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进行开发,其技术与芯片技术具有上下游的关系,整机组装环节技术含量则较低,主要是解决器件的筛选和零组件的匹配问题。

()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如在机制造商的价值链中,增加值的分布为:元件生产占,产品设计占,组装占,市场开发占,销售占,售后服务占。但增加值并不等同于利润,产品设计的增加值尽管不大,但却是机制造商最重要的赢利环节之一。

()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节,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规模等要求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区位偏好。如在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设计环节是技术密集性环节,注重的是高层次的科技、技术和工程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地;晶片制作环节是资本密集性环节,注重的是规模,并需要洁净的环境以及纯净水的供应等,往往也集中在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而装配和包装环节则是劳动密集性环节,需要的只是普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低廉而又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特点与趋势

过去多年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变动,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并在贸易、投资、人员跨国流动等不同侧面展现出与历史时期迥然不同的当代特征。从经济分析原理看,分工是产业链联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推进必然伴随国际分工深化,产生了国际产品内分工现象[]。面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由于世界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这样国家比较优势成为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此时区域产业链延展成为全球产业链。

(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世纪6 年代后,国际经济环境格局发生两方面重要变化。一是美国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加上电子等新兴部门长足发展,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或生产区段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压力愈益明显;外国特别是日本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开始在某些技术比较成熟的制造业部门对美国传统优胜地位构成挑战;竞争因素内外夹击迫使美国企业通过国际范围的结构调整来加以应对。日本和西欧经过十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后,也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不同程度面临结构调整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的进口替代政策,或者受到国内市场规模限制而难以持续实行,或者由于扭曲干预措施带来企业低效率及寻租行为等新问题,封闭取向的旧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受到反思和质疑,通过扩大和加深与国际市场联系来谋求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探索受到重视。世界经济两大板块新变化因素的互动碰撞,构成产品内分工现象大范围产生的基本背景。6 年代发达国家实施鼓励外向加工政策,若干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呼应的行动,提供了启动产品内分工形成全球产业链这一历史进程的实际契机。

美国 96 年实行一项名为“生产分享项目(production sharing scheme)”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鼓励美国企业把劳动密集性工序活动转移到国外进

88

行。该政策设计的激励机制很简单:如果厂商全部或部分利用美国出产部件或中间产品,到国外进行产品组装或最终工序操作,这类产品在完成国外加工返回美国市场时,其中包含的美国原产部件和中间产品能获得免税待遇,产品征税对象仅限于加工增值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其他发达国家也大都实行了类似政策,这些政策导致“工序国际转移”并伴随“工序国际分工”,而一些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较早调整相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承接发达国家的工序外包业务,提供了产业链全球分工所需要的“另一半”条件。由此可见,全球产业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已渐渐兴起。

(二)全球产业链的特征和趋势

1.产品内分工是产业链的主要分工形式(卢锋,2004)。首先,与近代早期就已出现的原料和制造业之间国际分工形态比较,当代产品内分工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细致性或深化性特点,国际分工活动推进到特定产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内部不同工序和区段更为细致和深入。二是扩展性或外推性特点,国际分工推广到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和侧面的经济活动,更为广泛和扩展。产品内分工把不同工序的经济活动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但是生产特定产品的目标,又使这些空间离散的经济活动具有内在联系,构成具有整合性功能的结构和系统。其次,由于产品内分工把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展开为供应链结构,从而把生产创造活动转换为价值链流程。供应链上控制性和支配性较强的环节,一般是价值链上利润丰度较高的环节,通常也是进入壁垒较高的环节,三者存在显著联系。然而,在不同行业产品内分工系统中,供应链中控制性较强的环节,价值丰度较高的区段,在具体分布形态上又存在明显区别。例如服装产品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参与制造加工厂商控制力很弱,品牌商、零售商和供应链协调商占据关键地位;汽车供应链中,最终产品品牌商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支配力:电子产品分工系统中,关键元件和系统组件厂商比最终产品品牌商具有更大控制力。

2.地方产业集群的“嵌链”发展。研究表明[3],虽然全球价值链的区段化(或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一般都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而不是天女散花似地散落一地,毫无头绪可言。换句话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因此,以集群为发展模式的地方经济已逐渐纳入全球产业网络,它的竞争力提升不仅需要挖掘集群的内部联系,更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与区域外经济行为主体积极互动、不断调整自身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方式,创造、保持或捕捉价值,并且通过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或组织方式,提升产品、改变效率,或迈入新的相关产业价值链,促进集群整体性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的运行越出国界向深度国际化推进。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延展,当代产业结构国际化的运行状态是:虽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既与域内周边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连为一体、互动演进,同时也受到域外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但由于与全球化浪潮并行的区域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结构呈现“板块状”格局等,往往使处在同一区域基于同一价值链的各国产业结构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互相连接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个动态的跨国区域整体。与历史上相比,这种连接关系不仅体现在其强度的持续增加和连接形式或纽带的日益多样化,更体现为连接拓扑结构的日趋复杂化,这导致了国际性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演进、产业结构关联互动以及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出现。

4.全球产业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卢明华,李国平,2004):(1)产业价值链上制造与服务环节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如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就呈现出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内容产品化的双重发展态势;(2)产品本地化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趋势加强,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出于准确把握本地客户需求、快速反应以及节省成本的需要,很多跨国公司都大力推进本地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甚至配备相应的产品设计中心,并提供本地化的销售和服务。(3)市场逐渐成为驱动全球产业链的又一重要发展动力,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为例,在最初的产业化阶段,技术在其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技术应用开始平民化,技术对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作用减弱,而此时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转而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主导动力。(4)构成产业价值链主体的企业一方面呈现

98

出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并存的趋势,另一方面组织模式趋向扁平化,大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虚拟生产网络正逐渐形成,企业联合研发趋势突显。

三、全球产业链背景下我国区域

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面对开放型的发展环境,以及国际产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分工格局,国内各地区应该如何寻求和选择有利于构筑新比较优势、基于全球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

(一)微笑曲线、苦笑曲线与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产业价值链区段选择策略

由台湾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代表信息产品附加价值的微笑曲线(见图l ),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以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为例,先进地区(或发达国家)信息厂商在系统组装的制造功能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趋向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行销与研发功能。后进地区(或发展中国家)信息厂商由于在行销与研发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曲线两端的附加价值反而不如居中的制造功能为高,因此呈现一种与微笑相反的苦笑曲线(见图2)仔细观察先进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其产品发展是历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建立规格标准、制造过程创新、服务体系、品牌形象等一系列资源能力长期累积的结果。在产业发展初期,研发、制造、行销的附加价值相当,呈现的是一条平行直线。但当产业形成全球竞争态势,由于系统组装制造功能的进入障碍较低,因此附加价值降幅也相对较大,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而先进地区基于比较利益观点,自然转进微笑曲线两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功能活动(见图3)。

如此看来,后进地区除非能彻底转换经营体质,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整体资源能力,否则贸然投入微笑曲线两端功能活动的竞争,其结果当可由苦笑曲线来形容。宏棋公司曾以无比的远见投入自创品牌的国际行销,其勇气虽然可嘉,但由于宏棋并未能先发展出具有国际水准的整体资源能力,因此当然只能落得苦笑的下场。而台湾大部份的计算机厂商未敢贸然投入微笑曲线两端的竞争,也是体认自身属于后进地区的苦笑曲线群族,而安

分扮演制造代工的角色。图l

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图2

后进地区科技厂商的苦笑曲线

图3 个人计算机(PC )产业的价值链曲线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市场中,每一家厂商都有一条价值链曲线,至于该曲线是上弯的微笑或下弯的苦笑,就看该企业的整体资源竞争能力。而由苦笑转向微笑,绝非一夕可成,亦非一念之间,需要长期的努力耕耘以及前瞻性的策略规划。对于后进地区科技企业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转化苦笑曲线经营困境的策略(见图4):

l.强化苦笑曲线中制造功能的专属优势制造功能附加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所发挥专属优势的程度,过去日本汽车业在生产品质控制与及时生产系统上发挥卓越的专属优势,因此可以凭借制造功能创造高度的附加价值。后进地区科技产业

O

9

也应在制造技术与作业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并以制造能力专属优势与规模程度,来形成进入障碍,提升制造功能的附加价值,则微笑曲线的弧度将可大幅趋平,而科技制造业也可因此分享合理的利润。

2.逐步渐进抬拉曲线两端的竞争能力

由于微笑与苦笑代表全球科技产业两个极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因此后进地区厂商唯有奋发图强,一则扮演好社会下层服务代工的角色,再则提升制造与研发以及制造与行销接口功能上的竞争力,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投入研发,强化整体资源能力,以逐步渐进方式将苦笑曲线转换为微笑曲线。

3.采取另起炉灶的技术创新

在现有技术产品市场中,先进地区科技大厂已占尽市场优势,后进地区厂商将很难再取代领先者的地位。但由于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变迁快速的特质,新技术的早期市场充满大量机会,因此后进地区科技企业可以前瞻未来,选择性的进入这些新技术产品早期市场,采取另起炉灶的技术创新策略,跳跃式的提升技术能力,开辟新战场,形成另一条由自己创新的微笑曲线。

但是无论采取上述何项策略,后进地区企业都必须要先行积累相当规模的资源能力,并以技术创新作为整体资源能力的核心。台湾主机板大厂华硕计算机,一向以发展优异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为经营核心,因此无论在制造代工或自有品牌销售,均能维持30%以上的毛利,充分显示价值链曲线的形状是可以

由科技企业的经营策略与技术能力来决定。

图4 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转化苦笑曲线的三种策略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企业战略选择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其工业化的过程必然表现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即承接世界产业的渐次转移,构成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大多数产业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见表1)。

表1 中国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幼稚期成熟期强壮期一般特征

低质低价

(或低质高价)物美价廉优质名品技术特征低技术水平

成熟的技术(先进设备)和强大生产能力

技术控制和核心技术创新产品特征低档次、

低附加价值;

(或低档次、高利润)高性价比,

低附加价值

高附加值形成品牌声誉

竞争特点模仿竞争成本—价格竞争质量—规模竞争差异化竞争

“后制造”竞争

市场状态

稀薄市场

饱和市场

稳固市场

资料来源: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

业经济》2004年第7期。

第一阶段是产业“幼稚期”,其一般特征是产品“低质低价”(而垄断性产业则表现为低质高价)。这一时期的产业生产技术处于很低的水平,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也低(而垄断性产业则表现为很高的垄断利润)。这一时期的企业竞争特点是模仿性竞争,产品基本上是仿制国外的过时品种,而且往往具有“偷工减料”、“因陋就简”的缺陷。所以,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产业,即使是质量相对较好的出口产品也只能摆在国外的最低挡商店。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市场通常比较稀薄,相互竞争的生产者均很弱小,所以,生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发展空间比较宽阔,日子似乎还比较好过。

第二阶段是产业“成熟期”,其一般特征是产品“物美价廉”。这一时期产业的技术特征是,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甚至规模不很大的民营企业都可以拥有很先进的生产设备;强大的生产能力进行着大批量的生产。产品质量可以达到消费者认可的水平,而低廉的价格使得产品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以这样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几乎是“所向披靡”,但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生产企业真正的获益并不高。这一时期的产业竞争特点是激烈的成本—价格竞争和质量—规模竞争。一旦进入这一发展阶段,所有企业都很快面对饱和的市场,利润摊薄成为企业经营严酷的现实压力。当进入这一阶段后,原先的垄断产业也逐渐转向市场开放,更多进入者的竞争,使这些产业必然会发生大幅度的价格滑坡,并向均衡价格水平移动。

第三阶段是产业“强壮期”,其一般特征是“优质名品”。这一时期的技术特征是中国企业获得了

1

9

技术控制力,特别是具有了核心技术创新的能力。产品具有很高的品牌声誉和附加值。产业竞争性质突出表现为差异化竞争和“后制造”竞争。进入这一时期后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不仅产品的实际质量和实际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而且社会公众深深地相信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很高。也就是说,此时,中国产品具有了“深入人心的声誉”。

根据以上分析,再观察中国各个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了第二阶段,但进入第三阶段则比较困难,即使是我国竞争力最强的纺织服装产业离第三阶段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一些产业特别是长期处于垄断状态的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实际上还处于第一阶段。例如,汽车制造业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但仍然处于第一阶段后期,其显著表现是:以合资合作为手段的模仿竞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贸易保护,产生着很高的利润回报和巨大的引致投资,产能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做好进入第二阶段的准备:迎接放松保护、市场饱和、成本—价格竞争、利润摊薄等产业成熟期不可避免现象的挑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一是产能的转移,二是技术的转移,三是声誉的转移。在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声誉即“名”的形成和转移是最困难的,它涉及营销、传播、品牌等各个“后制造”产业环节,而且受到公众心理的强烈影响,因为品牌声誉具有“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性质。“名”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努力的结果,而且是地区(集群区)经济、全行业发展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结果。所以,“名”的竞争比“实”的竞争,即“声誉”的竞争比“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更艰难。声誉竞争是真正“综合实力”(包括现实实力、历史积淀和人心向背)的竞争,不仅是竞争力的比较,而且是“公众认同的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不仅是实力战,而且是心理战。以纺织服装业为例,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路径是:先转移“大”(产能),再转移“优”(技术),最后才是“名”。现在,尽管中国已经是纺织服装业的第一生产大国,拥有了世界最大的生产能力,也具有了生产同国际名牌产品相当的产品的技术能力,而且实际上许多世界名牌产品也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在公众的心目中最好的纺织服装产品仍然

是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产品和品牌,一些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条件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一般认为,“我国作为纺织服装业大国而不是强国,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但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来自产业内部而非外部:一是高科技纤维的开发应用落后于其他国家;二是面料尤其是高档面料在设计和加工技术上差距很大;三是先进的工艺技术基本上都在发达国家手上;四是缺乏附加价值高的知名品牌;五是现有营销、生产网络体系很不完善。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尚未形成高附加值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为了向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拓展,企业战略大致可有三种选择:一是自主品牌导向战略,即现在就投入更大的资源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大力树立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和高端产品上实现品牌战略。这样的战略也可以称为“冲击制高点战略”。二是产能导向战略,即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扩大生产能力,以质量、成本和规模获得市场占有优势,以期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商,从而在未来获得“水到渠成”的品牌优势。这样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步步为营战略”。三是因势借势战略,即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同外商合资合作,忍受一定时期内的技术依附地位,而在同合作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和积累未来发展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机会和能力。这样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曲线迂回战略”。

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战略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都有一定的风险性。这三种战略的差别实质上是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上所做的权衡,或者是在“短期易行但长期艰难”和“短期艰难但长期合意”之间进行战略抉择。自主品牌战略具有最合意的长期目标方向,但短期运作可能十分艰难,风险比较大,资源投入的效果可能缺乏可观回报,当然,如果能够经过努力而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则是一条非常合意的战略路径。产能导向战略,具有比较合理的近期经济合理性,技术开发和品牌战略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性都比较小,而且,如果运作成功,则可能会有“水到渠成”的未来品牌前景;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力度不强,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未必能够保证生产者理想的经济收益,产品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也未必能使生产者获得较高的附加值,换句话说,由于“给他人做嫁衣裳”而导致的“利益外流”现象往往成为这种战略路径的明显缺陷。因

"#

势借势战略,由于与外国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享有“同在一条船上”的裨益,可以比较快地获得技术模仿和生产能力提高的效果,近期收益尽管不很高但通常比较有保障,而且,借助外商力量往往可以缓解某些迫在眉睫的经营困难和瓶颈,渡过企业发展的生存危机。这一战略路径显著的缺陷和风险是,由于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以及市场控制上处于劣势,技术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自主性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而如果技术依赖成为惯性,就可能导致长期的边缘化,失去“自我”长期发展的机会,这样,就可能使得中国产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变得遥不可及。

总之,三种战略各有利弊,其实际效果取决于不同产业的具体条件和战略实施者的执行能力。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所实行的战略可能并不是绝对地属于上述三种战略中的某一种类型,也可能兼有两种战略类型的特征。但是,从其基本的战略思路和路径来看,一个企业总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种战略类型。选择哪一类型的战略取决于多种因素,产业类别、企业实力、现有技术条件等都会影响战略选择的取舍,而且,不同企业的利益关切性和价值观也会深刻地影响其战略选择。

四、结语

通过全球产业链来看待经济活动,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链条各个环节和支撑体系之间的一个系统的问题。价值链条中任何一个主要或辅助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其他环节以至整个系统。因此,地方产业在主动链接和纳入全球产业时,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既要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和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而不择时机地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又必须依据区域所处价值链条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发展战略,谋求产业升级,有时也应关注和抓住该价值链中突破性创新来获取逆价值链的跨越发展。

另外,既然价值链条中各个环节既是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又是有高低等级差别的,我们必须用开放的整体的观点,并以全球化与本地化的辩证关系为基础来观察和审视经济发展问题,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双向互动。从促进本地化的角度,要加强产业的本地联系,延长产业链,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发展相关和辅助产业,增强组织的学习功能;从推进国际化的角度,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

参考文献:

[1]Rappaport A S,Haievi S.The Computeriess Computer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iy-August,

1991,69-80.

[2]D E Burton,etc.Shouid the U.S.Abandon Computer Manufactur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

Oct,1991,140-161.

[3]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7):5-13.

[4]汪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文嫮,曾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

!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6):36-42.

[6]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J].2004(4):63-69.

[7]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8]施振荣.联网组织:知识经济的经营之道[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9]杨道宁.台湾IT产业营运总部于全球商品链之定位与在地条件,台北大学地理学院2002年讨论稿.

[10]卢锋.产品内分工:一个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讨论稿.

责任编辑、校对:赵西宁

39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作者:郑胜利, ZHENG Sheng-li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刊名:

当代经济科学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SCIENCE

年,卷(期):2005,27(1)

被引用次数:29次

参考文献(10条)

1.Rappaport A S;Halevi S The 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 1991

2.D E Burton Should the U.S.Abandon Computer Manufacturing? 1991

3.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4(07)

4.汪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 2004

5.文嫮;曾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4(06)

6.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7.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4(05)

8.施振荣联网组织:知识经济的经营之道 2000

9.杨道宁台湾IT产业营运总部于全球商品链之定位与在地条件 2002

10.卢锋产品内分工:一个框架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余建形.徐维祥.楼杏丹"微笑曲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5(9)

2.曹群.姜振寰.CAO Qun.JIANG Zhen-huan产业链的内涵及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8(11)

3.吕乃基.Lv Naiji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

4.杨林.曾繁华微笑曲线视角下的我国制造业竞争策略及其演化[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

5.汪运栋.邵波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8(19)

6.李煜伟产业链角度的产业组织分析[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8(9)

7.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2005(10)

引证文献(30条)

1.冼海钧.陈文慧基于产业链分工视角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期刊论文]-南方金融 2010(8)

2.欧阳平凯.赵顺龙产业高端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期刊论文]-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3.许基南基于产业链分析的代工企业自主品牌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7(2)

4.黎友焕.黎友隆跨国公司产业链管理调整对广东外贸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7(11)

5.黄冬梅选择中间商和自建分销网:跨国公司增强市场控制力的捷径[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10)

6.徐丽芳出版产业链价值分析[期刊论文]-出版科学 2008(4)

7.马彦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7(2)

8.吴云贝以消费品牌为中心创新商业模式是促进温州服装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7)

9.李花.高超我国煤炭产业区域分布与效率评价[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07(12)

10.陈健产业集群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06(9)

11.郑勇军.汤筱晓集群间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国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业集群为例[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6(7)

12.方卿论出版产业链的基本属性[期刊论文]-出版科学 2006(4)

13.张晖.张德生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期刊论文]-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14.薛新坡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州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分析[期刊论文]-知识经济 2010(13)

15.赵绪福产业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增值差异与区位选择——以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为例[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6(7)

16.朱晓波促进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期刊论文]-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1)

17.孙琪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7(4)

18.王志宏.许可基于耗散结构的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研究[期刊论文]-技术经济 2006(12)

19.肖东生衡阳建设产业链过程中的问题及政府作用力研究--以输变电设备及器材制造产业链为例[期刊论文]-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20.王建军产业链整合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研究——以钢铁企业为例[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7(5)

21.孙国栋.王宁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链稳定性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9)

22.王谷成资源约束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 2009(1)

23.王谷成建立"北部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战略构想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09(1)

24.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期刊论文]-图书情报知识 2006(5)

25.刘玥.聂锐我国煤炭开发利用中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7(8)

26.程斌武.胡东海产品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的战略模式——襄樊博亚与天宇朗通模式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1)

27.朱允卫.董美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研究[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 2006(10)

28.赵红岩产业链整合的演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8(9)

29.周琳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0.王桤伦民营企业国际代工的"市场隔层"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 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13932724.html,/Periodical_ddjjkx200501016.aspx

延伸碳酸钙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延伸碳酸钙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何凌赢 碳酸钙产业是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经过机械破碎、粉磨后,形成干粉或湿粉等工序后,经过分级,形成符合不同粒度要求的产品,适合于造纸、塑料、橡胶、油墨、化学建材、密封材料、日化、食品、药品等诸多领域,所形成的碳酸钙产业链称之为碳酸钙产业。 最早1850年英国伯翰J & ESturge公司已开始用氯化钙和碳酸纳作为原料生产沉淀碳酸钙. 1909年日本白石恒二发明用石灰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 1913年美国West Virginia and Paper Company(Weatvaco)采用石灰乳直接碳化的方法生产沉淀碳酸钙投入工业生产. 我国沉淀碳酸钙生产始于1931年.在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建立了生产碳酸钙工场-------大中华制钙厂 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石灰岩石(简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其分子式为Ca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9。其中氧化钙(CaO)占56.03%,二氧化碳(CO2)占 43.97%。 目前国内碳酸钙行业从分散小规模向集中大规模高技术

方向发展,签于碳酸钙行业属于资源性强,同时相关产业的高成长性的特点。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粉体研究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相关的应用技术,其主要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1、向纳米碳酸钙方向发展:纳米碳酸钙是把碳酸钙功能从一般填充材料变为功能性材料的质的转换。 2、向超细钙和亚纳米钙方向发展:超细钙和亚纳米钙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它可以既起到填充作用又可以部分改善产品的强度和其它性能。目前油墨、高档漆(如汽车漆等)主要使用此类产品。 3、表面处理技术和材料的改进:碳酸钙经表面处理可以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比例,目前表面改性材料发展很快,特别是偶联剂的研制已对不同产品的使用形成针对性。采用推广塑料门窗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一项“节能国策”,在德国,塑料门窗市场占有率超过60%,美国超过50%,而中国年销量已超过100万吨,但市场占有率不到30%,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采用得到国际认同的我国首创的超重力法技术生产增韧无机纳米材料,利用我国自行创制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技术,开发出无机纳米材料增韧增强的PVC纳米复合材料,经过成型加工生产出轻质超韧节能型纳米塑钢门窗,其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双缺口冲击强度超过60kJ/m2(德国国家标准:40 kJ/m2,按DIN16830标准测试),而生产成本低于原非纳米复合材料体系。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无机纳米材料超大规模生

从全球价值产业链分工分析风险管理问题.doc

从全球价值产业链分工分析风险管理问题 10183217 政治学与行政学102班孙素亚 发达国家利用金融资本的运作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并利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对全球供应链进行整合和治理。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只能获得低端价值,并且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中国成为了全球风险中心,急需产业升级和调整。而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应该抓住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时机,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实现顺利转型。在产业升级中,中国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金融风险管理不同于传统,我们需要构建中国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应对时代挑战。 (一)、全球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按照Kogut的研究,当国家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 目前,发达国家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研发、渠道整合以及虚拟经济运作等能力上,而其所在国的跨国公司,则正是通过控制这些稀缺能力和资源,从而掌控了各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获得微笑曲线

的高端附加值。

发达国家掌控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具体模式主要表现为掌控技术开发与产品设计、掌控高端的渠道整合以及掌控战略资源三种。 首先,在高端的研发设计环节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融合,掌控了产品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然后,将一些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建立全球运营体系,并利用专业分工优势和全球协作网络的整合优势,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使得利润最大化。这种掌控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模式主要发生在数码产品、电脑、软件、汽车、飞机、医药等生产者驱动的产业价值链上,从事这些运作的典型跨国公司主要有苹果、Intel、IBM、丰田、波音、辉瑞制药等。 其次,在高端的渠道整合环节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资本优势整合营销渠道,建立全球采购、运输、营销网络、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整合全球供应链来获得高附加值。这种掌控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模式主要发生在日用品、服装、鞋、玩具等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上,从事这些运作的典型跨国公司主要有沃尔玛、耐克、锐步、UPS 等。 再次,在战略资源的控制环节上,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利用投资、合资、并购等手段,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掌控了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整个供应源、贸易渠道和运输物流,从而获得了全球战略资源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例如,日本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就位居全球第四位,年开采权益超过4000万吨,

设计行业的产业链延伸思考

设计行业的产业链延伸思考 “新常态”在过去有,现在也是,未来还会有所出现。新,即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我们没有成熟的应对经验。常态,就是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至于这段时间有多长相信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如果新常态成立,那么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恢复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不管身处那个行业,不思考或看不清行业发展的趋势,最终一定会很痛苦。 回首过往,1978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逾7个百分点,这曾是一个持续了30多年的“新常态”,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增长故事。2012年起至今,中国经济从9%以上的高速增长换挡至8%以下的中高速增长,同时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中国经济在2015年首个季度同比增长7%,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年度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相符,但相比于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比较明显。 为什么要谈宏观经济的发展回顾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贡献和影响,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的享受到了高增长所带来的外部福利,当经济发展处在下行通道时,我们也毫不例外的也在承受着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15年是我们所经历的,市场环境最为严峻的一年,这个不是泼冷水,而是事实。相比2008年的那场所谓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今年要更痛苦,2008年的那场危机仅仅局限于房地产领域,其他行业或领域遭受的影响不大,后来通过4万亿的强势注入,巨人重新恢复奔跑。而近两年却不同,从房地产领域到社会中其他的千行百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和打击,甚至有些人称之为“百业萧条”。 1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跨国并购

运管按:由河澄团队一手发动和主持完成的RENOWN收购案,是中日企业合作史上的里程碑案例。标杆案例、和君创造!该案例光荣入选《高手身影》第二部,写作成文如下,特此发表,先飨同仁。借此机会,我们再次感谢河澄的卓越贡献! 《高手身影》第二部的审稿编辑工作,王明夫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已经点名入选的案例,请抓紧写作交稿。也欢迎广大同仁积极投稿。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跨国并购 ——中国民企收购日本东京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第一案 和君投行团队/文 这是著名的微笑曲线,见图1。一条产业链分为四个区间,其中生产制造环节总是处在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1)中国制造,销售利润率在2~3%;(2)国际高端制造,销售利润率为10~20%;而占据产业链高利润区的,分别是:(3)研发和设计,利润率在20~50%;(4)品牌和营销,利润率达20~50%。于是,但凡可能,生产制造环节的厂商,总是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的产业链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了低利润区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厂商们不熄的梦想。

图1 纺织业的微笑曲线 一家中国的私营企业,一直处在微笑曲线的下端,从事产业中游的原材料加工制造,为全球的下游品牌产品供应质优价平的原材料。它一直都梦想走向微笑曲线的右端,进入产业下游的品牌产品,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竞争优势和较高附加值。它为此投巨资尝试过,但失败了。这样的“中国制造”企业,能够通过跨国并购下游的国外品牌企业而实现成长跨越吗? 一家日本的百年老店,曾经长居行业龙头地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主板上市,拥有令中国同行垂涎的品牌、设计能力和终端门店网络,品牌家喻户晓,牵系着百年日本几代人的感情。这样的一家日本企业,能够接受一家中国企业对它的收购控股吗?在什么情形下、以怎样的方式、需要多少资金,一家中国企业就可以对这样的一家日本著名企业实现收购控股呢? 由和君投行团队策划并实施完成的山东如意集团收购日本RENOWN公司一案,以中日企业共赢的方式,对上述提问作出了“中日史上第一例”的实操性回答。这是中国企业收购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的第一案,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第一次收购日本的同业公司。

(完整版)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产业链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一、它们三者的区别: 概括地说三者的区别是:产业链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而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供应链是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 价值链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它的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价值链主要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企业具有的不同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它们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如生产、研发、营销或管理等。如果企业在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远远超过同行,那么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就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而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它是对多个企业而言的,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可能会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但对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指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于物流管理上,这使供应链管理又增加了商流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提高反应速度,它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企业的,甚至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说,产业链是企业社会分工的有序结合。所以,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它们三者的联系:

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 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是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增强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县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传统意义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域经济内部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因此,充分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延伸带动战略,可以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和产业链的内涵 有关县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曾作过诸多讨论。2003年第二届县域经济论坛将其概述为:“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而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即农业经济,或者是县城经济。它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二、三产业俱全的与外界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其实质,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发展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黄小晶,2006)[1]。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区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明显

的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区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其次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个部门。从地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镇经济,也是农村经济。再次是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区域和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调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王传民,2006)[2]。 总的来讲,县域经济可以界定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贺轩、员智凯(2006)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的关联图谱。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将其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 企业价值链分析示意图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反应速度,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 供应链则是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已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有这样的解释:“供应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换句话说,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 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 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 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 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 , 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 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 2009 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 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 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 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 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 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 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 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 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核心 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 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基于全球产业链整合的物流产业优化升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13932724.html, 基于全球产业链整合的物流产业优化升级研究 作者:金汤齐耕健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08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协作日益明显,全球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纳入全球的产业链网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物流业为全球产业链服务特征明显。本文基于全球产业链整合的视角,分析了物流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得出了物流产业升级的相关模式与对策,最后以宁波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产业链整合物流产业优化升级 一、引言 全球产业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至处理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 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随着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国际分工格局开始加快由产业间分布向产业内分布转化, 按产业链的纵向分离和协调为内容的全球一体化的生产、流通逐渐形成。全球产业链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从而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嵌入该产业链, 实现产业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机遇。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整合, 物流产业集群为产业链服务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在全球产业链系统中, 物流产业作为子系统, 其功能在于实现该产业链内部产业组织之间物流活动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 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运行效率。本文在完成理论论述后,以宁波为实证研究案例,首先介绍了宁波主体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物流产业现状,然后根据理论论证部分提出了宁波市物流产业升级的对策,最后在结论中进行了总结。 二、相关理论综述 1.产业链相关理论综述 从物流角度看,Houlihan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从信息化角度看,Stevens将产业链定义为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这种观点把信息流提高到与产品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强调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是产业链思想的一大进步。从组成结构上看,最近产业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同时强调合作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马士华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 ),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 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 的根本经济效益。 供应商生产帝经誚商零售户I—消费看 价值上游价值琏下游 图一价值琏图示 企业价值链分析示意图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图2服装产业链架构 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 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 值分 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 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 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 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 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我们可以说这个 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 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 的供应 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 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XX ,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 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 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 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 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 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 提高反应速纺织技术研发 面辅料生产 K ______ __ _______ 服装设计 服装加工 ----- ------------- \ 时装 辅料 成衣 I ________ ) 国内市场 际市场 __________ )

精细化工_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讲解

29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0?01精细化工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深加工产业,要求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更要求人才、技术、资金和配套下游产品市场等许多条件,日渐成为石化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石油化工和基础化工利润空间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及大型石化公司将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转移,并打算以领先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占领未来制高点。 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产值率为45%左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低档产品居多;精细化率低,附加值不高;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我国精细化工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以绿色化、高性能化、专用化和高附加值化为目标,以解决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生物化工技术 等制约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开发新农药创制技术、再生纤维造纸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功能有机硅橡胶产业化技术、含氟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中,染料行业将重点开发磺化、硝化、还原、碱熔等四大反应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研制高附加值和特种功能染料品种;涂料行业重点开发水性化、高固体分、粉末化以及建筑、桥梁、航空、汽车、船舶等领域高性能产品,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和专用性;胶黏剂行业重点开发改性型、水基型、热熔型、光固化型、高固含量等新型胶黏剂产品制备技术;电子化学品重点开发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等制备技术;造纸化学品重点开发废纸脱墨剂、纸浆漂白化学品、新型施胶剂、纸张干湿补强剂等,以适应造纸工业发展需求;生物化工以非

苹果可怕的在于对全球产业链有效整合

苹果可怕的在于对全球产业链有效整合 来自:解放网-解放日报点击:4568 投稿人:hearsky ●“苹果”的聪明和可怕,不仅在于它超前的技术设计理念,而且在于它对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产业链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对产业链的利用就是对社会分工网络的利用。 ●必须抛弃和修正追求企业收益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扩大企业规模的传统观念,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改变既定社会分工网络和产业链的构成。我国不少企业沉迷于资产重组和扩大企业规模,常常效果不佳。 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iPhone和iPad产品系列不仅改变了IT业的世界版图,而且引领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化。

2001年10月23日,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很快便得到市场的热捧,2005年全球销售量达1500万台。iPad推出时的最低售价只有499美元,这在当时出乎许多业界同行和消费者的预料,也压缩和封闭了其他公司类似产品的生存空间。奇妙的产品设计和不高的价格刺激了市场销售,巨大的销售量为苹果公司带来了惊人的超额利润。iPad和前期的iPod、iPhone为什么拥有价格优势?为什么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突破研发瓶颈、生产瓶颈并投入市场?关键在于苹果公司的产业链。 iPad、iPod等的设计在苹果公司,但它的零部件供应和代工生产企业却分布在世界许多地区,它们要么拥有技术优势,要么拥有低廉的劳动力,要么拥有区位优势等。以长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宽度仅相当于2/3张信用卡的iPod来说,其微型硬盘、解码器、PCB板等由日本东芝、韩国三星和荷兰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电池、充电器、触摸滚轮和耳机等主要由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提供。这是就零部件的供应而言。就代工生产而言,苹果公司将iPod的代工生产资格给了4家中国台湾企业,分别是广达电脑、英华达电脑、FSK和华硕电脑。这些代工企业又主要通过在中国内地的生产基地生产,以充分利用中国内地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就销售而言,苹果公司一是利用沃尔玛的销售渠道;二是通过专门设立的专卖店;三是通过寻求有意向的经销商和代理商进行销售。在整个产业链的协作下,小巧、轻盈的iPod在美国市场上亮相的售价为299美元。 iPod产业链上的收益分配大致为组装加工、经销代理和苹果公司自己获取的收益占增加值的比率分别为5.5%、20.6%和73.9%。如果产品通过苹果专卖店直销,则苹果公司的收益更是高达增加值的94.5%。 iPad的产业链与iPod高度相似。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Supply的调查显示,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仅为219.35美元,还不及零售价格的一半,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苹果公司在iPad的产业链中的收益占增加值的比率为50%以上,据说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企业只得到增加值的3%左右。

论产业价值链的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_韩士元

一、价值链、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及关系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实现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波特认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一方面创造了价值,另一方面也须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尽量增加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它包含四层含义: ①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②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 达;③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④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孤立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通过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产业链的 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存在两维属性,即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按照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的这种关系所反映的产业结构的价值链体系如下图所示: 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称为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背后所蕴藏的价值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产业价值链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反映了产业链更深层的价值含义,决定了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有效地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反映价值的转移和创造。如果说产业链描述了产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那么,“产业价值链”概念则更加突出了“创造价值”这一最终目标,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正是在产业链的结构下遵循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充分整合产业 论产业价值链的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 【摘要】本文对价值链、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产业价值链的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链产业价值链 2007.9财会月刊(理论)?83? □韩士元陈柳钦(教授)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水泥企业产业链延伸分析

水泥企业产业链延伸分析 在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水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拓宽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性。分析人士认为,水泥行业向全产业链发展是未来水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就目前的全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水泥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的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不少水泥企业在实施拓展之初就遭遇了瓶颈。 水泥全产业链是方向 分析人士认为,水泥企业的全产业链投资冲动来自于行业的“内忧外患”压力。相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水泥产业就被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屡次被国家监管部门点名批评。 在控制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水泥企业若要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深受产能过剩及重能耗重污染之害的水泥行业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国家严控水泥产能过剩、力推节能减排的情况下,水泥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将“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之一。 业内专家称,全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水泥行业的发展重点,水泥企业要从单纯经营水泥产品向经营完整的产业链转变;全行业要从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最大限度消纳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清洁产业的转变。 企业的嗅觉是敏锐的。国内龙头水泥企业都逐渐意识到发展水泥全产业链的重要性跟可行性。通过采用发展企业全产业链,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生

产水泥原料,不仅可以解决水泥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又能够将企业打造成循环经济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之所以目前水泥企业如此心急火燎向上下游拓展,除了产能受控背景外,综观国际水泥市场,行业巨头均是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支撑主业发展的。而在国内,水泥企业涉足下游产业链的还不多。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外水泥混凝土发展的经验表明,水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根据自身情况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是必然选择。 “作为上游的原材料产业,水泥不能引领下游市场,其发展受益于投资也受制于投资。因此,水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视自身相关情况采取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来提高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行业人士如是说。 在业内专家的眼中,水泥作为中间产业,要想长久立于市场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上下游的联合兼顾,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便是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有助于改变目前混凝土市场混乱的局面。 对水泥企业来说,向上游发展是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以降低成本,向下游发展则是为了扩大市场赢取更多的利润。目前,国内的许多水泥企业都在逐步步入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中。 向上游发展是保障 毋庸置疑,水泥企业向上游拓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原材料及成本之困,保障水泥生产能在低成本模式下顺利进行。总的来说,水泥企业采用的向上游拓展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水泥企业收购煤矿企业。此举通过将煤矿收购为水泥企业自己所有,从而减少煤炭价格高涨带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之痛。这种方式是前些年水泥企业实现向上游拓展普遍采用的最主要方式。

产业链整合

产业链整合 产业链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条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强,产业链条被越拉越长。产业链条延伸是一种资源,它体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未来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规模超大的企业,另一种就是专业化非常强的中小企业”。仸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业链条的仸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产业关联性越强,产业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可以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而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在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上的包装、流通、库存、销售与内部部门间协调等成本,获得成本领先优势。 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 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新企业易于在既有的集群内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区成长起来。集群内的企业由于相互交流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还会获得更多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最早进入的厂商积极寻求创造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方法,并通过吸引新人才进入来加强所属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深度开发。且由于当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熟悉集群内的产业特性,使集群容易获得所必须的资产、技能和开发团队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因而降低了新企业进入的门槛并降低了风险。集群内企业的重组障碍较低,更有利于催生新企业的诞生。比如说,一个计算机配件新供应商能够在计算机产业集群内扩大规模是因为在客户集中的基地可以减少风险,同时由于一个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包括一些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通常能够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应商得以获得进一步扩张的机会。除此之外,集群内的进入壁垒很低,在集群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1、概念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现有产业链条:自然资源产业—般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科技产业 2、概念分解 2.1 价值链(value chain)最早是由麦克.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 时提出并应用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组成,这些活动房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称之为价值链。(摘自《产业链基本理论》) 2.1.1微笑曲线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如下图所示:

2.2 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产业企业:上游产业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或是关键生产环节而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领导企业(战略环节)。同时上游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和完整的销售网络,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获利空间大,通常占有全行业利润的60%。中游产业企业引进、并吸收上游产业企业的技术,并根据特定市场进行产品定制,属于生产制造环节,中游产业企业只是参与产品附加值分配,利润比上游低,一般占有全行业利润的30%。下游产业的厂商则以服务和质量以及成本优势来参与到产业中来,通常是通过细分市场以及产品差别化来争取市场份额,产品增加值多为劳动附加值,获利能力很小。(摘自《产业链理论》) 3、R&D理论(强调自主创新能力) 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可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 4、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从宏观经济上来讲龚勒林提出产业链是各个部门之间给予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成,以及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观点。(摘自龚勒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资料讲解

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叶兴庆等 2017-08-18 09:27农业 摘要 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产业链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各行业产业链竞争力总体不强。今后,应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用产业链整合来统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等政策,并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类推进。特别是要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链,农业竞争力,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能有效弥补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住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立足国情、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一、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 (一)农业产业链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等工业化国家。虽然各国对农业产业链的称谓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获得农产品全过程增值。农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环节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生产者)来承担,进而推动了价值链的分解和产业链的延伸。第二,为节约交易费用、追求协同效应和减少市场风险,市场主体自发开展产业链整合,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交易效率和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 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产业链加速延伸和拓展,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一是加工链的纵向延伸。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开发出功能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品,附加值水平大幅提高。二是服务链的横向扩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分离,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植保施肥服务、农机服务等环节发展为独立的行业部门,成为专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功能链的融合与拓展。农业由提供食物这一基本功能向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出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行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