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2)免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各种生物学效应经常清除体内出现的损伤或自然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清除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

2. 机体针对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发生应答反应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当机体与外来抗原接触之后才能获得,这一特性也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3.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3)识别“自己”与“非己”的特性(4)记忆性(5)自身调节特性

4. 抗原(Ag):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5. 抗体(Ab):B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Ig),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1.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以及其他弥散的淋巴组织等。

2. 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和哺乳类动物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囊上腔或称法氏囊。

3. 淋巴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与淋巴组织之间反复的、周期进行的循环,是淋巴细胞为了捕捉抗原和发挥有效保护作用所进行的巡游活动。。

4. 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是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的简称。

5.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主要负责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

6.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APC)。

7. 嗜碱细胞的功能:(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第一道防线)(2)对lgE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炎症反应(3)抗寄生虫感染。

8. 细胞因子是一些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单核因子以及其他细胞分泌的因子等。

9.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白介素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相互作用,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细胞、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以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0. 集落刺激因子也称造血生长因子,能够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第三章抗原

1. 抗原的免疫原性指一种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2. 免疫反应性指一种物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又称特异性反应性。

3. 半抗原: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4. 半抗原特点:半抗原必须与某种载体偶联才能表现免疫原性。……(P42)

5. 异嗜性抗原:一种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6. 人工抗原:主要指小分子半抗原与一定载体连接后形成的完全抗原。

7. 合成抗原:通过化学合成的具有抗原性质的分子。

8.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方面:①免疫原性上,一种抗原只能诱发一种特异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②免疫反应性上,抗原只能与抗原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

9.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能被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的某特定化学结构(包括化学基团和分子构象)。

10. 抗原的结合价: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1. 载体效应:研究表明,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免疫原性,在初次和再次免疫时,只有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明显的抗半抗原的抗体,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2. 抗原的类属性(交叉性):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由于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由此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两种抗原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3.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14. 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15. 内、外毒素在制备抗毒素方面的区别

16. 免疫佐剂是指能够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佐剂的作用机制“①可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有利于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还能改变抗原的分布,延长抗原的局部吸收时间,增加局部刺激作用。②被佐剂吸附的抗原易被巨噬细胞吞噬,促进对抗原的处理。③佐剂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④佐剂能增加抗原的表面积,改变抗原的活性基团结构,从而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或微弱免疫原性的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⑤佐剂能改变抗体类型,使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

第四章抗体

1. 抗体的基本结构:Ig单体由四条多肽链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质量较大的重链(H链)和两条分子质量较轻(L链)。轻链、重链之间由二硫键相连,从N端对齐,形成对称结构。

2. 二抗又称为抗抗体,由于同种型的差异,人、小鼠、家兔、山羊等动物间免疫球蛋白实际上为异种免疫球蛋白,可互为免疫原。因此,以纯化的抗体作为抗原,免疫其他动物产生的抗体称为二抗,由于同种动物内C区是恒定的,因此,二抗可与所有同种动物的相应Ig特异结合,而不与其他动物的Ig结合。通常在间接免疫检测技术中对二抗进行标记显示免疫反应结果。

3. IgA的功能与特点:P64

4. 调理吞噬作用:指抗体、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5. ADCC:P65

6. 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区别: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质地均一、特异性强、专一性及可重复性高、效价高等特点,又称第二代抗体。(P71)

7. 免疫乳是指给哺乳动物选择性的接种一些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一些外来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以分泌特异性的抗体进入乳中,

这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乳即为免疫乳。

第五章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

1.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具有酶活力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这一系列的功能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2. 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是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2. 溶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能溶解多种靶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支原体、有包膜的病毒、某些肿瘤细胞等。补体对外来微生物的溶解作用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这种溶解靶细胞作用可由抗体协助完成,也可由补体单独完成。由于微生物感染而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与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导致补体激活,通过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体而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在没有抗体的情况下,也可直接通过替换途径和凝集途径激活补体而导致靶细胞溶解。如果靶细胞是自身细胞,则可损伤自身组织细胞。

第六章免疫应答

1.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后,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抗体可以在抗原入侵的局部发挥作用,也可以经血流到达全身各部位,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2. 若抗原被APC递呈给T细胞,经过特异性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转变成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效应的免疫应答即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称为细胞免疫应答。

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特点:①具有特异性。表现在对相应抗原的识别和记忆方面,是由T细胞的TCR(特异性抗原受体)及B细胞的BCR结构决定的。②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③遵循再次应答的规律。即第二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会出现比第一次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

4. 主动免疫是指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所获得的免疫性,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便会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5. 被动免疫是指特异性抗体进入机体后产生的免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体内的抗体因发生代谢而渐渐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6. 过继免疫又称为过继转移,是指通过转移活化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而将免疫性转移给另一个未曾免疫的个体,使其具有与供体相同或相似的免疫特性。

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抗原识别和递呈阶段是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摄取、加工、递呈的一系列过程。(2)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主要是T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和分化的过程(3)效应阶段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而发挥效应的阶段。

8. Tc细胞的杀伤机制:Tc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表达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靶细胞,而对其他细胞无损伤作用。Tc细胞能够导致靶细胞裂解,也能引起靶细胞调亡,这两种机制均可以杀伤靶细胞。(P105)

9.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1)初次免疫应答(2)再次免疫应答(3)抗体类别转换(P111)

第七章消化道黏膜免疫

1. 黏膜免疫系统(MIS)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共同构成了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防线,也是体内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 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生理功能:(1)促进胃肠黏膜细胞发育和成熟(2)肠粘膜菌群具有屏障作用,能够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黏膜的吸附和穿透(3)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促进T细胞、B细胞、M细胞及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成熟(4)产生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黏液代谢等(5)胃肠道菌群产生的迁移传动复合物能够刺激肠管蠕动(6)通过代谢产酸,酸化肠道环境,激活酶系统,抑制偏碱性有害微生物生长。

第八章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防治

1. 屏障结构:①物理屏障覆盖在体表的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衬着的黏膜构成一个密闭的口袋,将机体各组织器官封闭在内,成为机体防御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以抵抗外界和腔道内微生物的攻击。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作用和肠蠕动等均具有清除病原体的作用②化学屏障皮肤、黏膜的腺体可分泌许多杀菌和抑菌物质,构成体表的化学屏障③生物屏障存在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的生物屏障。正常菌群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可阻止或限制病原体定植、繁殖,正常菌群的代谢产物也具有抑制病原体生长的作用。

2.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用人工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于隐形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即产生特导异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

3.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给机体直接输入免疫血清、致敏淋巴细胞及其制剂或细胞因子,如丙种球蛋白、抗毒素等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立即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4.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5. 从病原微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6. 重组疫苗是将编码亚单位的基因分离出来,再将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故又称为基因工程疫苗。

第九章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

1.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 P159 表9-1

3.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又可发生于全身。其主要特征是:①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故又称其为速发型超敏反应②以生理功能紊乱维护,无明显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M或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故又称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5.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第十章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1. 抗体效价测定:效价又称滴度,是常用于表达抗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相对含量的一个半定量指标,在给定的条件下,抗血清经一系列稀释后与定量的抗原反应,以能检出抗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即为该抗血清的效价。

第十一章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

1.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论述题)

2. 非标记免疫反应与标记免疫反应P219

3. 间接凝集反应是用人工方法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或偶联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4. 协同凝集反应P224

5. 免疫电泳技术是凝胶电泳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将免疫凝胶扩散置于直流电场中进行,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二是将某些蛋白质组分根据其带电荷的不同而将其分开,再与抗体反应,从而是本法更为微量化、多样化,使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第十二章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

1. 作为标记抗体用的酶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来源方便,易于纯化②比活性高,纯度高,特异性强,性质稳定③酶活力和量能用简单方法测定④与抗体交联后既能保持酶活力,又不影响抗体与抗原结合专一性。目前,在免疫酶标记技术中常用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其次,还有β-半乳糖苷酶等,每种酶通过与自己的特殊作用底物反应,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概述P249

3. 间接法(简述)P251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食品免疫学论文课稿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号:2012112098 姓名:朱丹丹

免疫乳与人体免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健康,希望食品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甚至防止一些疾病。因此,作为乳制品领域的重要分支,免疫乳也受到了国内人的关注。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免疫;免疫乳;抗体IgG;作用机制; 正文: 一、免疫乳现状及其背景 免疫乳发展简史免疫乳的发展可追溯到189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 最先发现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子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他认为人类婴儿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并首先提出“免疫乳”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免疫乳的营养价值及其免疫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免疫乳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系统的理论和机制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不过,单纯的屏障和和过滤机制并不能完全保护我们,身体有赖组成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能力。免疫球蛋白,在血液及组织内循环以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也助白血球发挥作用.淋巴细胞是可以记忆如何保护身体的特殊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中每种淋巴细胞又分为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的作用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0067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食品储藏,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等 考核要求:实验、实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60%),期中及随堂测验、作业为辅(4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公共营养师》,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实用临床营养学》.吴国豪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主编:杨月欣.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5.《食品营养》.杨君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6.《食品营养与卫生》. 王尔茂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7.《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 霍军生主编,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和通过改善人群的饮食习惯以提高其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科学,是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社会性、宏观性和多学科性等特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营养学基础;人群营养基础;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食品卫生基础;疾病与营养;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涉及公共营养学的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营养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熟悉食品营养与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今后从事营养改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与国际同领域接轨,培养学生进行人群营养改善工作和开展社区营养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公共营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 基本功能 (1)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2)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4.初次应答: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产生针对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分子,效应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记忆和效应细胞) 5.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是疫苗免疫的基础。 抗体分子大量、快速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反应加快 6.免疫耐受(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7.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一般结构:被膜、小叶间隔、实质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4)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5)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4.免疫分子: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对各类营养素和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增进营养的措施和途径,具备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营养咨询与配餐等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课程任务: 本课程讲授膳食平衡的理论知识,各类营养素对健康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各类人群营养、保健食品与强化食品、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编制不同人群的一日、一周食谱,对居民营养状况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指导的能力,为以后在食品企业从事膳食指导与营养师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功能,熟悉其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降低食品营养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了解其来源和供给量。 (2)不同人群的生理状况、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熟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中的营养变化。 (4)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和配餐的方法原则;熟悉膳食宝塔和膳食指南的内容;了解合理的膳食结构 (5)掌握营养调查的基本方法;熟悉营养监测的概念、作用和指标;了解社区营养。 (6)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熟悉编制和评价营养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掌握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疾病的饮食预防措施;熟悉营养和疾病的关系;了解营养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8)掌握保健食品的作用、功能;熟悉保健食品作用来源及针对的人群;了解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掌握强化食品的目的、作用;熟悉强化食品的强化内容和方法;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全面把握营养学基础知识,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2)能够对人体消耗的能量、蛋白质与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测算。 (3)能够依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环境要求提出合理化的膳食建议。 (4)能解读食品原料和辅料配方,并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5)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内容对膳食的合理性进行评定。 (6)能用计算法编制和评定健康人群一餐、一日、一周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能判别成人消瘦、超重和肥胖,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8)了解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9)能能解读强化食品。 (10)能能够解读保健食品。 3.素质目标 养成“科学严谨、实是求事”的良好品德。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增强学生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与人沟通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最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膳食平衡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课程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营养调查与分析的方法,结合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居民给出合理膳食与疾病预防的建议和措施。

(整理)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8120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后续课程: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等 总学分:3,其中实验学分:0.5 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动物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与调节、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学等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兽医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免疫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从事免疫学诊断与免疫防治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 1绪论211第十章免疫耐受1 2第一章免疫系统412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2 3第二章抗原313第十二章人工免疫2 4第三章抗体414第十三章血清学试验概述1 5第四章抗体的人工制备2315第十四章凝聚性试验34 6第五章免疫遗传216第十五章免疫标记技术25 7第六章补体系统217第十六章补体结合试验1 8第七章细胞因子118第十七章中和试验12 9第八章免疫应答419第十八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2 10第九章变态反应1 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势。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体系,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免疫记忆等基本特性。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动物机体通过识别异己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民间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苗,为免疫预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主要成就包括牛痘苗、弱毒苗、灭活苗以及抗毒素、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学说,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免疫遗传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阐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等。 第三节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 本章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功能。 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章免疫系统(4学时) 第一节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应答或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 二、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一、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 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来源、分布、形态、主要表面标志、亚类和功能。 三、杀伤性细胞:主要包括K细胞和NK细胞,是早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共同组成专业抗原提呈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颗粒白细胞、肥大细胞和参与黏膜免疫有关的细胞。 六、淋巴细胞再循环:基本概念、途径及意义。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知识点整理 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 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 )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 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 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 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 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 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 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 身免疫病等 3、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e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 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 有 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 、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 免疫监视: 染。 3、 免疫耐受: 4、 免疫调 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 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 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 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 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 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 肺内 VCO 3,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 2)血 脑屏障,血胎屏障;3)淋巴组织的过滤;4)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 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 、B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 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生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 生理: 生理: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试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 (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 第三章能量(2学时) (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 (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 (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 (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 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 (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 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 (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食品免疫学复习题

1.简述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答: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桅顶的一种生物功能。 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免疫调节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答: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选择及成熟的场所,它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之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试述细胞选择学说的基本要点及意义 答:细胞选择学说的要点:胚胎期即存在有针对自身抗原和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克隆的细胞具有单一的特异性抗原受体。由于在胚胎期淋巴细胞尚未发育成熟,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发生死亡。胚胎期只有自身抗原有机会与相应的淋巴细胞接触而致使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清除,出生后只剩下针对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 细胞选择学说的意义:解决了适应与选择的问题,使免疫学的概念从抗感染免疫转到现代免疫上来;解释了自身耐受问题;解释了抗体生成的特异性及多样笥问题;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各有哪些特点? 答:固有性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种系进化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没有针对的防御机制。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没有针对性;有明显种族差异,但是同一种族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没有记忆性;能稳定遗传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过程中与生物病原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具有针对性抵抗力。 特点:一般而言,出生后获得;有明显针对性;发挥作用较晚,有记忆性;每个个体在同种个体间有明显差异 5.试述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决定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强度;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6.简述适应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7.抗原物质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分数】: 4 【总学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 DRI )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 2 )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 3 )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 2 、技能技巧方面 ( 1 )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 2 )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 ( 3 )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 4 )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 1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2 、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 3 、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

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食品免疫学重点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害。 食品免疫学:专门研究食源性疾病与免疫学,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与人体免疫,检测技术。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与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抗原:Ag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佐剂:佐剂不是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是它与抗原混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抗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状糖蛋白。 补体:对抗体具有补充作用的物质称为补体。是正常血清的一种组分,可与抗体一起产生溶菌或溶胞现象,单独作用时不能引起细胞的溶解。 免疫器官:指完成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同功能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分化、成熟)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反应发生的场所。) 超敏反应:指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抗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了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若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相结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又称食物超敏反应。 变应原:指能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细胞或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凝集原,抗体又称凝集素。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提取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又称沉淀原,抗体又称沉淀素。 6、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1)细胞融合技术(2)T细胞克隆技术(3)免疫印迹法 免疫学治疗技术:一种是免疫细胞的治疗,一种是免疫分子的治疗 免疫预防技术:通过人工免疫使人增强或获得对某些病原体或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7、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抗原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又叫抗原性(2)免疫反应性:是指具有免疫应答反应的特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1)异己性(2)理化性质:a分子质量大.b结构复杂.c物理性质(3)佐剂 8、淋巴细胞再循环功能和途径是什么? 淋巴细胞再循环: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定居不动的群体,而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进行有规律的迁移,这种规律性的迁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功能: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更有效的激发免疫应答,并不断更新和补充循环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