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五、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一)监测网络现状与评价

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监测、研究最早的地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上海市地面沉降调查,开始系统的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兴建或利用已有地面水准点进行地面沉降监测,逐步建立基岩标、分层标监测不同土层的变形特征。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地区在市区和近郊区已先后建立了由752个水准点组成的Ⅰ、Ⅱ等精密水准测量网,控制面积为1600km2;设置了21座不同结构类型的基岩标、17组深式分层标;埋设了20组共216个孔隙水压力测头;由492眼井组成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按1/20万比例尺覆盖全市。通过这些观测设施的多年系统观测,为上海市区和近郊区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性资料。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地面沉降的防治,颁布了上海市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使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逐步纳入法制管理体系,同时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共布设38座基岩标,48组深、浅不同的分层标,450座普通水准点,330眼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和150眼水质监测井,成了由9个环(浦西5环,浦东3环,浦东、浦西联测1环)组成的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二等水准测线。

表17 上海市市区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统计表

等 级 条 数 总 长(km) 实控点数

浦西 22 240.7 131 I等

浦东 8 115.61 36

共计 30 356.31 167

浦西 45 289.09 165 II等

浦东 4 40.8 19

共计 49 329.89 184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并随着各类水工环调查评价工作的展开,得到了不断补充。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原有网络进行调整,新设了50余口观测井,使地下水长观井达到184眼,其中国家级井23眼,省级井147眼,地区级井13眼,其它1眼。其监测目的层涵盖了地表及地下各个含水层。

表18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监测情况表

监测目的层 监测井数(眼) 监测目的层 监测井数(眼) 地表水 2 Ⅲ承压 11

潜水 12 基岩裂隙水 6 微承压水 1 岩溶水 6

Ⅰ承压 22 其他 2

Ⅱ承压 122 合计 184 杭嘉湖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水准测量工作得益于上世纪未水利部门因水文监测及太湖流域治理工程所需。1988—1995年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嘉兴市区地面沉降进行了系统监测,控制面积200km2。水准测量频率每年1~2次;1998年恢复嘉兴城区测量工作,控制面积约300km2,上述工作对掌握嘉兴地区的地面沉降发育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评价 上述监测网络为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进行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和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而采取地面沉降控制措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六十年代的上海所采取的控制地面沉降措施及其控沉效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规模及已积累的40余年海量监测数据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然而,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国内外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本地区以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已不适应地面沉降动态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以往地面沉降监测工作是以行政辖区作为单元,缺乏区域统一规划;

2、基岩标、分层标除在上海市区比较健全外,苏锡常和杭嘉湖地区几乎空白,这对于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地面沉降及其机理的研究在区域上显得薄弱;

3、各地监测井分布疏密不均,精度不一,个别含水层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缺乏控制性监测设施;

4、监测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5、差异性地面沉降所产生的地裂缝是本地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尚未进行系统监测;

6、导致地面沉降的工程性因素还缺乏专门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7、原有监测网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野外监测设施时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鉴于上述原因,未来全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维护,空间上分布合理,技术上先进可行。

(二)监测网络规划

指导思想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整体,以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为对

象,以新技术新方法为载体,以系统、全面提供区域经济规划、建设与发展所需的地质灾害信息为目标,建成集数据实时定时采集、传输、预报、发布于一体的开放、动态的三维地质灾害监控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地面沉降成因机理,适时预报灾情发展态势,从而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与建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依据。

规划思路 以充分体现国家意识,查明区域地面标高损失变化趋势,促进和保障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分级(国家级、省市级)规划,统一监测技术要求与信息发布,为国家、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信息了解的需求。

规划原则

1、按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设计、建设;

2、总体规划、分期分步实施;

3、监测网络规划充分考虑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4、监测网络按区域控制、重要城市(地区)重点监控进行布设;

5、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GPS、网络、GIS、自动监测等);

6、监测网点类型采取多样化,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

地面沉降GPS 监测网规划方案

图19 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地面

沉降监测网络分布图

全天候GPS 固定观测站 选择区域地面沉降漏斗中心以及灾害敏感度较高的经济和人文中心,建设全天候GPS 固定观测站和

地面沉降自动监测站,组建区域地面沉降监控中心,通过联网实现集中远程遥控自动、同步实时施测,以此提高对地面沉降灾情的快速反映能力,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实时信息。

建设全天候GPS固定观测站4座,实现地面沉降实时监测。同时作为区域GPS基准站,对区域GPS监测网进行精度控制,并由上海天文台与美国NASA的JPL合作建立的国际GPS 服务网(IGS)的核心站之一、又是国家GPS基准站之一的佘山天文台GPS站(佘山天文台VLBI站院内)作为起算点。同时,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及监控系统设计,由此获得实时信息。GPS固定观测站将作为本地区的国家级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站。

GPS地面沉降监测一级网 建立GPS地面沉降基准网(一级网),并与已建的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井构成区与地面沉降骨干监测网,为政府地质环境保护进行区域规划、快速了解区域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质环境信息分布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为GPS地面沉降二级监测网提供控制依据。

一级网包括参考基准点和尽可能在稳定的基岩露头、已建或新建基岩标附近埋设的永久性坚固监测点组成,作为“长江三角洲GPS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基本框架,即基准网,以此作为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骨干网,并对区域GPS测量精度进行控制。由佘山天文台GPS站作为一级网的起算点,并与西佘山、凤凰山拟建基岩点和小闸镇已建大口径基岩标共4个GPS 点组成参考基准网。在全区按平均边长20km,共规划93个网点(含参考基准点)组成长江三角洲GPS地面沉降监测一级网。

GPS二级网规划 二级网则附合在一级网上,作为省市级分区详细监测网用于对全区或局部地区地面沉降进行测量,查明区域地面沉降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由此构成完整的长江三角洲GPS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GPS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布设,应根据地质背景及地面沉降分布特征进行不同精度的控制。在地面沉降基本稳定区,包括第四系厚度较薄,且土层抗压强度大,含水层发育程度较差等不易引起地面沉降的地区,按1:50万精度进行控制性布设;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一般地区按1:25万进行布设,对重要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地面沉降漏斗区及地裂缝区等重点地区加密布设,甚至可以采取多级网或与精密水准监测网迭加,以此加强重点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方案样本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沉降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工程地点: 吉安市新干县 委托单位: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 编写: 审核: 批准: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监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观测点数量与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沉降观测点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观测周期及观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观测实施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沉降基准点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沉降观测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观测成果及提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组织结构与人员投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仪器投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为规范河南省范围内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工作,统一建设与验收的程序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工作效率和监测效果,编制本规范。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原因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其主要危害有:(1)毁坏建(构)筑物和生产设施,尤其是对地铁、管廊等地下构筑物影响极大;(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3)造成海水倒灌。目前,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经济发展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截至目前,全国有50多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地区达到7.9万Km2,并且仍在继续扩大,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 为有效减轻和消除地面沉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地质灾害,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绿色、稳定地发展,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地面沉降问题都十分重视。201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北、河南等地均在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基岩标、分层

标是地面沉降监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监测工作的必须手段。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却相对滞后,全国范围内没有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的技术标准。 华北平原是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发展趋势。我省多地存在地面沉降现象,且情况日趋严重。为准确监测地面沉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其造成的危害,郑州航空港区、开封市区、郑州市区相继建设了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今后一些年,省内各市也将陆续建设地面沉降基岩标和基岩标。 根据省内地质条件和地面沉降的特征,编制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的技术规范,可以为我省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提供直接依据,统一建设和验收的技术标准。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省地面沉降监测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精度,为有效控制和消除地面沉降问题发挥作用。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为规范河南省范围内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和验收工作,2019年7月,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提出编制《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的立项申请。2019年12月23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肖勇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10050932班,北京100083) 摘要:关于地面沉降的监测开始于20世纪中上叶,随着地面沉降的加大,危害的加深,各有关国家都相应的加大对地面沉降的研究,监测手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现今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数字摄影测量方法、InSAR方法、GPS方法、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和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同时监测方法也逐渐由单一方法向多方法融合转变。 关键词:地面沉降;GPS方法;InSAR;基岩标;分层标 0引言 从广义的地面沉降概念而言,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或(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面标高损失[1]。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加大了对地下流体资源(油、气、水)、地下固体矿产(金属矿、煤、盐岩等)的开采,当这些物质从地下储存地层采出后,地层就会产生压缩变形,变形传递到地表表面就形成了人为的地面沉降。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上海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现象,目前我国共有70个城市或地区(包括台湾)有地面沉降现象[2],且地面沉降程度和范围还在进一步地加深和加大。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其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影响也是持久的。严重的地面沉降及其造成的灾害对经济建设及其生态环境均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面沉降区采取了一些相应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如控制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等,同时还在重点区域建立一批地面沉降监测网。我国政府也在近期出台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对象,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研究地面沉降成因并进行防止。 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地面沉降监测及研究防止工作开展较早,目前其监测手段是国内最成熟的,监测网建设也是最完善的。现今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数字摄影测量方法、InSAR方法、GPS方法、监测标(基岩标和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监测方式也逐渐由单一方法向多种方法融合转变。 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1.1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始于十九世纪,至今仍然广为使用。它是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通过水准测量得到测量时该地区的地面高程数据,与前一次水准测量所测得的该地区地面高程数据对比,从中提出这两次测量期间的地面沉降量。 水准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很简单,但其精度却非常高(表一)[3]。随着水准仪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水准仪的出现,水准测量工作中人为错误得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江津(渝黔界)经习水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 TJ9分部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习古高速TJ9项目 2015年11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观测依据 (1) 【3】观测流程 (2) 【4】观测目的、内容、仪器及方法 (2) 〖1〗观测项目、仪具、目的 (2) 〖2〗观测方法 (3) 【4】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 (3) 【5】现场施工观测作业计划流程 (4) 【6】测点埋设方法与要求 (5) 〖1〗位移观测边桩 (5) 〖2〗沉降板 (5) 【7】观测项目的观测频率和报警值 (5) 【8】测点布置 (6) 【9】观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6) 【10】质量保证和控制 (8) 〖1〗最大限度减小测量误差 (8) 〖2〗观测点的保护 (8) 〖3〗质量保证 (8) 【11】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9)

路基高填深挖变形与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标段位于习水县境内,沿线途径习水东皇镇图书村、伏龙村和关坪,路线全长7.011511km,起点里程桩号K69+200,止点K76+200。主要工作内容为:路基挖土方23万方、挖石方245万方、三背回填5.15万方,换填片(碎)石9.2万方、利用石填方165万方、碎石桩1.25万米、防护和排水工程共3万方;主线大桥1126.5米/3座、主线互通桥106m/2座、水泥厂赔桥161m/1座,通道493米/11座,涵洞330米/9座;隧道单洞长1775m。 施工区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区内旱、雨季节分明,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明显。这种降雨集中、气候分带和本区固有的深谷地形、对地下水的交替循环有着明显影响。工程区内地下水按其赋存形式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所补给。 【2】观测依据 本工程观测内容主要参考规范如下: 1、江习古高速TJ9分部施工图设计文件;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ECS55:93);

德州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德州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德州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州地面沉降监测的作业情况及原点组的建立。在济南市的鹊山上,设立了3块岩层水准标石的原点组;使用美国Trimble DiNi 12 电子水准仪和条码式铟钢水准标尺施测二等精密水准238km,联测各类水准点73个。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在德州城区西部形成一个较明显的沉降区域,沉降中心年均沉降量为62.5 mm。建议在其周边增埋地面观测标石,进行加密观测,以掌握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水准测量;沉降量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grou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of Dezhou c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undamental point group. On Queshan mountain of Jinan city, setting up fundamental point groups with three rock levels, and using the US Trimble DiNi 12 electronic level and bar code typed indium level steel rod, we tested level second precision 238 km, and jiont tested 73 standard points of all kinds. Through analying the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we found that there formed a obvious subsidence area in the west of Dezhou city with an average annual settlement of 62.5 mm in the center. Thus, we suggests that the groun observation markstonesshould be buried more around the surrounding to closely observe and master the change rule. Keyword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esting;leveling;settlement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的北部,西与河北省的故城、景县相邻;北与

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

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 绩效自评报告 按照《唐山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市本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唐财预[]号)的要求,我单位对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自评。 一、项目基本情况 唐山市国土资源局是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的主管部门。 (一)项目绩效目标 围绕南湖采空区及规划开采区地表沉降变形安全监测需求,基于,,静力水准仪、测缝计、测斜仪和三等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南湖采空区地面沉降趋势开展工程化监测和综合研究,通过地面沉降特征信息的提取,为南湖地区地表移动变形的科学分析和及时防治提供可靠数据和计算模型支持,为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顺利举行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为南湖生态城区域建设及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建设期,完成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野外调查2;建成地面沉降监控中心一座,有效的对南湖地区地面沉降数据进行获取、处理以及分析,准确无误的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完成一期数据的解译,获得地面沉降数据;建设完成基准站座及监测站座;建设完成静力水准仪监测点个、测缝计监测点个、测斜仪监测点个;建设完成基准点处及三等普通标石水准监测点处;编写完成唐山市南湖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报告。

监测期,完成一期数据的解译,获得地面沉降数据;实时获取监测数据,通过解译得到坐标数据;通过静力水准仪、测缝计和测斜仪等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得到平差后的监测数据;水准观测完成期,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对地面沉降监控中心、各种监测设施进行维护,以保证数据获得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将,,静力水准仪、测缝计、测斜仪和三等水准监测解译后的数据分别录入到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系统中,通过对各种监测数据的整合及对比分析,准确的得到南湖地区地面沉降信息;绘制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的各种图件;编制唐山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成果报告。 (二)项目资金来源 财政专项资金元,目前已拨付支出元。 (三)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第一部分建设期 ()完成南湖生态城区域地面沉降野外调查2; ()完成建设地面沉降监控中心一座,有效的对南湖地区地面沉降数据进行获取、处理以及分析,准确无误的获取地面沉降信息; ()完成一期数据的解译,获得地面沉降数据; ()建设完成基准站座及监测站座; ()建设完成静力水准仪监测点个、测缝计监测点个、测斜仪监测点个; ()建设完成基准点处及三等普通标石水准监测点处; ()编写完成唐山市南湖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报告。

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市106中学高中部新校区,位于市东新区,东风东路与正光路交叉 口东北角。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4677.83 〃,包括教学楼三栋18669.4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综合楼7684.51川,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兼人防工程,地上五层;宿舍楼9445.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餐饮文体中心8709.5 〃,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配套用房113.2川,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 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在该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GB50026 —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9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 —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Z2), 水准尺采用铟合金钢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不测。该工程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直到竣工为止。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的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在纵横方向要对称布置,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为7~25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体或柱子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观测点,造成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从设计图纸了解到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满足相应规要求,做法 见沉降观测详图。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陈华文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 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 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 数 量 设 施 名 称 单位 1995年 2000年 备注 基岩标 座 8 32 分层标组 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 650 地面沉降动 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 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口 492 588

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介绍与分析

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介绍与分析 李 陆,王 宁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选用适当监测方法测得地面沉降的数值对地面沉降易发区和控制区的划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 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实例中地面沉降判定的各种方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水准测量、GPS 监测和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InSAR技术都能很好反映一个城市地面沉降程度,但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判定方法。 [关键词]地面沉降;水准测量;GPS ;InSAR[中图分类号]TU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184(2019)05-0090-01 [收稿日期]2019-03-27 [作者简介]李陆(1984-),男,山东泰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监测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 地面沉降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中国超过50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由于地面沉降是一种大面积地面高程逐渐累计下降的损失,形变缓慢,以毫米、厘米计,初始阶段难以被人们的肉眼察觉,只有采用精密测量才会发现,但往往还会因量小而难以肯定,或被忽略不计,因此能准确判断一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的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实例来分析城市地面沉降判定常见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1地面沉降监测常用方法介绍 现地面沉降的监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传统测量监测、GPS 监测、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传统地面沉降测量方法包括密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等,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开展工作;GPS 监测采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监测, 可以对大规模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是新兴起的一种卫星遥感技术,选择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也可以敏感地监测出地面沉降的变化。 2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实例 笔者曾参与过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分项目,现对判定该市地面沉降监测的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及分析。由于该市前期未布设GPS 监测点,因此该项目主要采用了传统三角水准测量和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D —InSAR技术,同时大规模收集了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等相关水文资料,为判定结果提供佐证。 2.1地下水开采及区域水位观测 根据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阜阳市各市县受区域性长期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影响,区域及县市集中开采区深层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城市中深层地下水位亦呈持续下降趋势,现状已形成阜阳-太和-界首与临泉的区域深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水位埋深大于40m ,图1),各分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50 60m 以上;阜阳城区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水位埋深达60m 。 2.2水准监测 该项目通过建立阜阳市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以国家水 准点为起始点,采用二等水准联测,测定新埋设沉降点的同 时联测已收集到的所有国家三等以上的水准点,利用搜集到的6个国家一等水准点(含起算点)和249个沉降点共255个点组成共28个水准闭合环的水准路线网,总长1580km 。使用电子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利用清华三维软件进行严密平差,选定可靠点作为起算点,推算其它联测已知水准点高程,以两期水准高程差值比较说明大致情况。 测量结果对比表明,阜阳市域除南部阜南至颖上地区外,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面沉降,其中最大沉降量点为阜阳城市城区,累积沉降量达1289mm (1987-2017年),阜阳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及其外围地区平均沉降速率达20 43mm /a (与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0m 的范围有较好的吻合),其次为临泉、太和、界首及其北部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5 20mm /a 。区域上中北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0 15mm /a ;南部地区一般小于10mm /a 。 图1城市中深层(FB810孔)水位变化图 2.3D —InSAR遥感解译 项目利用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D —InSAR方法进行工 作区地面沉降遥感解译,解译面积10118km 2 。项目充分利用了可获得的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2015-2017年度144个像对的地面沉降InSAR观测,干涉效果良好,充分显示了不同时期地面变形的特征。 D —InSAR技术精确计算表明,阜阳市地面沉降遍布全区,多数地带沉降速率约5 8mm /a ,颖上北部煤矿区、阜阳市城区及其北部地带、太和县城区、临泉县城区均存在明显较快速地面沉降区块:矿区沉降速率大于50mm /a ,阜阳、太 和、临泉城市区沉降速率一般20 50 (下转第209页)0 92019年9月第41卷第5期地下水Ground water Sept.,2019Vol.41NO.5

【CN110093912A】一种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70320.1 (22)申请日 2019.04.04 (71)申请人 中勘资源勘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开发区龙 湖工业园梧桐路18号 (72)发明人 年宾 张育宝 高大勇 刘正银  于玉 黄康 刘佳佳 李道宇  王超 钟声远 刘继千 刘斌  周斌 杨金超 种其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357 代理人 刘洪勋 (51)Int.Cl. E02D 1/02(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及其施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标杆、水位监测机构、导正机构、水位遥测机构;标杆伸入待监测位置的深井内,标杆伸出深井所在地面的上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导正机构,导正机构通过绳索与标杆顶部的标头相连;标杆的外周向设置有套管,标杆与套管之间预留间隙;套管的底部设置有同径的花管,且套管与花管之间通过止水机构连接,水位遥测机构包括检测感应头,检测感应头通过绳索伸入至套管所在的空心结构内。本发明采用的标杆和套管相对独立,且采用导正机构代替扶正器,使得安装方便而且导正效果好,当地面产生沉降变形时,对标杆的偏向无影响,提 高了标杆的观测精准度。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10093912 A 2019.08.06 C N 110093912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93912 A 1.一种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标杆(1)、水位监测机构(2)、导正机构(3)、水位遥测机构(5);所述标杆(1)伸入待监测位置的深井内,所述标杆(1)伸出深井所在地面的上部设置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顶部设置有导正机构(3),所述导正机构(3)通过绳索与所述标杆(1)顶部的标头(12)相连; 所述标杆(1)的外周向设置有套管(4),所述标杆(1)与所述套管(4)之间预留间隙;所述套管(4)的底部设置有同径的花管(41),且所述套管(4)与所述花管(41)之间通过止水机构(42)连接; 所述水位遥测机构(5)包括检测感应头(51),所述检测感应头(51)通过绳索伸入至所述套管(4)所在的空心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杆(1)的中部为空心结构,并在标杆(1)的空心结构内灌注隔离剂;所述隔离剂为重柴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正机构(3)包括导向轮(31)、重量块(32),所述标杆(1)顶部的标头(12)伸出地面并通过绳索跨过导向轮(31)与所述重量块(32)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管(41)的外部周向包裹有过滤网(4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底部焊接底托盘(401)。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钻机安装:选择平整场地,并将钻塔对正,再将钻机设备的天轮、游动滑车和立轴中心按照“三点一线”放置,并将立轴正对深井的孔口部位,再将钻机在孔口上方安装固定; 2)、开孔钻进:效正孔位后开孔钻进; 3)、扩孔下置套管:通过扩孔器的钻孔导向,将套管(4)固定于深井内,套管(4)完成下置后,进行止水检查,然后对止水变径(42)以上的套管(4)与深井所在的孔壁之间间隙进行注浆操作,直至深井的孔口返浆,即停止注浆; 4)、标杆的固定:继续钻机开孔钻进,直至钻进至稳定基岩位置后停止开孔钻进,然后在套管(4)内伸入标杆(1),标杆(1)的前端设置有钻头,将标杆(1)高速干钻,至标杆(1)前端的钻头与稳定基岩位置烧结成型,并迅速停止标杆(1)的转动; 5)、设备安装:将导正机构(3)固定在支架(11)上,并且将所述标杆(1)顶部的标头(12)通过绳索与导正机构(3)相连,直至标杆(1)的垂直设置,同时将水位遥测机构(5)的检测感应头(51)伸入至套管(4)所在的空心结构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开孔钻进的过程采用轻压慢钻方法,并且每钻进50m深度测一次孔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扩孔器是带有导向的梳齿三翼复合片扩孔钻头扩孔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面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扩孔器的扩孔直径不小于268mm。 2

基于GNSS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GNSS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摘要】传统地面沉降多使用一、二等水准观测,存在观测周期长,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等问题。分析了正常高、大地高、沉降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静态GNSS技术进行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工程实践表明,只要采取合理的观测方法及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GNSS可以满足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要求。 【关键字】地面沉降监测,GNSS,精密水准,观测精度 目前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环境地质现象,给城市的生活、建设、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何更加准确、快速的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是测绘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长期以来,城市地面沉降观测大多使用精密水准观测方法,该方法作业周期长、实时性差,以及系统误差积累等问题,又严重影响监测成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同时,根据已有数据统计,使用该方法,需要长距离的高程基准传递,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观测精度。GNSS具有观测周期短、布网迅速、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领域,且GNSS 的高程分量精度的提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探讨基于GNSS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使人们从繁重的水准测量中解脱出来,提高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基于GNSS的地面沉降监测原理 众所周知,传统的精密水准测量得到的是正常高,而GNSS技术测量得到的是大地高,而城市地面沉降需要的成果是沉降量,分析不同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消除不同高程系统间转换的误差,是使用GNSS技术进行沉降监测的基础。 事实上,大地高与正常高之间满足下列关系式 (1) 在公式(1)中,H为大地高,h为正常高,为高程异常。如果在与两个不同时刻测定了沉降监测点的大地高,那么就有: (2) 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不考虑高程异常瞬时变化时,大地高变化量与正常高变化量完全等价,即 (3) 而大地高是一种纯几何量,与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无关,避开了大地水准面不平行性和重力异常变化等问题,比精密水准测量更合理。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五、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及其规划 (一)监测网络现状与评价 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监测、研究最早的地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上海市地面沉降调查,开始系统的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兴建或利用已有地面水准点进行地面沉降监测,逐步建立基岩标、分层标监测不同土层的变形特征。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地区在市区和近郊区已先后建立了由752个水准点组成的Ⅰ、Ⅱ等精密水准测量网,控制面积为1600km2;设置了21座不同结构类型的基岩标、17组深式分层标;埋设了20组共216个孔隙水压力测头;由492眼井组成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按1/20万比例尺覆盖全市。通过这些观测设施的多年系统观测,为上海市区和近郊区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性资料。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地面沉降的防治,颁布了上海市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使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逐步纳入法制管理体系,同时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共布设38座基岩标,48组深、浅不同的分层标,450座普通水准点,330眼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和150眼水质监测井,成了由9个环(浦西5环,浦东3环,浦东、浦西联测1环)组成的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二等水准测线。 表17 上海市市区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络统计表 等 级 条 数 总 长(km) 实控点数 浦西 22 240.7 131 I等 浦东 8 115.61 36 共计 30 356.31 167 浦西 45 289.09 165 II等 浦东 4 40.8 19 共计 49 329.89 184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并随着各类水工环调查评价工作的展开,得到了不断补充。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原有网络进行调整,新设了50余口观测井,使地下水长观井达到184眼,其中国家级井23眼,省级井147眼,地区级井13眼,其它1眼。其监测目的层涵盖了地表及地下各个含水层。 表18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监测情况表 监测目的层 监测井数(眼) 监测目的层 监测井数(眼) 地表水 2 Ⅲ承压 11 潜水 12 基岩裂隙水 6 微承压水 1 岩溶水 6 Ⅰ承压 22 其他 2 Ⅱ承压 122 合计 184 杭嘉湖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水准测量工作得益于上世纪未水利部门因水文监测及太湖流域治理工程所需。1988—1995年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嘉兴市区地面沉降进行了系统监测,控制面积200km2。水准测量频率每年1~2次;1998年恢复嘉兴城区测量工作,控制面积约300km2,上述工作对掌握嘉兴地区的地面沉降发育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评价 上述监测网络为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进行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和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而采取地面沉降控制措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六十年代的上海所采取的控制地面沉降措施及其控沉效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规模及已积累的40余年海量监测数据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然而,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国内外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本地区以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已不适应地面沉降动态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以往地面沉降监测工作是以行政辖区作为单元,缺乏区域统一规划; 2、基岩标、分层标除在上海市区比较健全外,苏锡常和杭嘉湖地区几乎空白,这对于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地面沉降及其机理的研究在区域上显得薄弱; 3、各地监测井分布疏密不均,精度不一,个别含水层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缺乏控制性监测设施; 4、监测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5、差异性地面沉降所产生的地裂缝是本地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尚未进行系统监测; 6、导致地面沉降的工程性因素还缺乏专门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7、原有监测网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野外监测设施时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鉴于上述原因,未来全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维护,空间上分布合理,技术上先进可行。 (二)监测网络规划 指导思想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整体,以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为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