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

一、名词解释

1.排泄 2.肾小球滤过率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4.肾糖阈 5.渗透性利尿 6.水利尿

二、填空题

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排泄途径是_________。

2.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其中促进滤出的力量是____________,阻止滤出的力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分泌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6.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浆运输到_____________储存并释放入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对_____的通透性,使尿量_________。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____________,高级中枢在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A.消化道 B.皮肤 C.呼吸道 D.肾 E.肛门2.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 B.肾血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D.小管液渗透压升高 E.醛固酮分泌增多

3.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一体液调节 E.反馈调节

4.神经对肾血管的调节主要依靠:

A.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 B.副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

C.交感神经舒血管作用 D.副交感神经舒血管作用

E.脊髓的背根舒血管纤维

5.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全长均有滤过作用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E.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6.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有效滤过压 C.出球小动脉血压 D.肾动脉血压 E.血浆胶体渗透压

7.原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A.高于血浆 B.低于血浆 C.与血浆的相同

D.低于终尿 E.与血浆不同

8.肾脏疾病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

A.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减少 B.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C.滤过膜上唾液蛋白减少 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9.下列情况中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滤过膜有效面积减小 C.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 D.肾小囊内压升高

E.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不变

10.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是:

A.大量失血 B.剧烈运动 c.大量出汗

D.肾血流量增加 E.大量呕吐

11.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全身动脉压

E.肾动脉血压

12.酸中毒时常伴有高血钾的主要原因是:

A.H+-Na+交换增强 B.细胞破坏,释放K+增加 C.K+-Na+交换增强

D.重吸收K+增加 E.H+-K+交换增强

13.正常终尿量占原尿的:

A. 1% B.2% C.5% D.10% E.20%

14.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10ml,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B.有效滤过压增加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血容量增加 E.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

15.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和分泌K+的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血管紧张素

D.心房钠尿肽 E.肾素

16.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最敏感的刺激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动脉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循环血量减少 E.容量感受器受到刺激

17.破坏动物的视上核,将会出现:

A.尿量增加,尿浓缩 B.尿量不变,尿高度稀释 C.尿量减少,尿浓缩 D.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E.尿崩症

18.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ADH分泌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9.肾脏维持机体水平衡,主要是通过调节下列哪项活动实现的

A.肾小球滤过率 B.近曲小管和髓袢重吸收水量

C.肾小管的分泌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

E.球—管平衡

20.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脊髓胸腰段 B.下丘脑 C.脊髓骶段

D.延髓 E.脊髓腰段

21.通过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在:

A.髓袢降支细段

B.髓袢长支细段

C.近端小管

D.远球小管

E.集合管

2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B.每侧肾生成的超滤液

C.两侧肾生成的血浆流量

D.两肾生成的终量

E.每侧肾生成的终尿量

23. 下列各项中属于渗透性利尿的是:

A.饮大量茶水

B.饮大量清水

C.静脉注入生理盐水

D.静脉注入20%甘露醇250ml

E.静脉注入速尿

24.急性肾炎出现血尿的原因是:

A.血将蛋白浓度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囊内压降低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滤过膜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25.直接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激素是:

A.醛固酮

B.血管紧张素

C.抗利尿激素

D.肾素

E.肾上腺素26.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肾小管是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集合管

E.以上全有

27.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量最大的是:

A. 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 髓袢降支

E. 近端小管

28.参与尿液浓缩和稀释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A. 肾素

B.血管紧张素

C. 醛固酮

D. 抗利尿激素

E. 前列腺素29.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障碍表现为:

A. 尿失禁

B.无尿

C. 尿潴留

D. 尿崩症

E. 以上全不是30.肾脏通过下列哪项完成泌尿功能:

A. 肾小体和肾小管的活动

B.肾单位和集合管的活动

C. 肾小体、集合管和输尿管的活动

D.肾单位和输尿管的活动

E.以上全不是

31.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物质是:

A.分泌H+和K+ B.分泌NH

3和K+ C.分泌H+和NH

3

D.分泌H+、K+和NH

3

E.分泌Na+

3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主要取决于:

A.全身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

B.滤过面积的改变

C. 囊内压的改变

D.滤过膜的通透性

E.肾血浆流量的改变33.各段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34.各段肾小管中,具有调节终尿量作用的是:

A. 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

C. 髓袢降支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以上都是

35.尿崩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分泌不足有关: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B.肾素

C.抗利尿激素

D. 醛固酮

E.前列腺素

36.临床上给患者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加是通过: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B.增加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C.减少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D. 减少醛固酮的释放

E.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7.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尿失禁

B.尿潴留

C.尿频

D. 多尿

E.少尿

38.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血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 血容量减少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

E.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39.下列哪种情况醛固酮分泌将增多:

A.血Na+升高和血K+降低 B.血Na+降低、血K+升高

C.血Ca2+升高 D.血Cl-升高

E. 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40.临床上低血压性休克的患者少尿的原因之一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水利尿

C. 渗透性利尿

D.尿崩症

E.囊内压升高

A2型题

41.某慢性低氧血症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症,但血压正常。分析该患者血钾增高的原因是:

A.肾小管K+-Na+交换增多 B.肾小管H+-Na+交换增多

C.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近端小管K+重吸收增多

42.给患者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E.血容量增大

43.给家兔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该动物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的通透性增高 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的重吸收增多 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44给家免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肾血流量减少

45.某患者脊髓腰骶段横断外伤后出现尿失禁,该患者尿失禁产生的机制是: A.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 C.排尿反射传入神经受损 D.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46.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滤过膜面积减小

E.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A3/A4型题

(47~48题)某患者近二年来食欲增强,伴多尿、多饮、消瘦,化验室检查:尿糖(+++),空腹血糖为13.1mmol/L,诊断为糖尿病。

47该患者尿糖增高的原因是

A.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 B.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

C.肾小管对K+的重吸收增多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血容量减少

48. 导致该患者多尿的原因是

A.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D.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E.血容量增大

(49~50题)某患者,15岁,3天前劳累后发现血尿,并感到乏力、两侧腰部钝痛.入院检查,24小时尿量400ml,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49.该患者出现少尿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B.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

C.肾小管对K+的重吸收增多 D.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E.血容量减少

50.该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的原因是

A.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B.肾血流量减少

C.肾小管对K+的重吸收增多 D.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四、简答题

1.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3.简述抗利尿激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五、论述题

1.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机制。

2.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大失血造成低血压休克时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动脉血压在 80~180mmHg 范围内波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不变,这是由于: A.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 2.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3.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125ml/min C.150ml/min D.200ml/min E.175ml/min 4. 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5. 正常情况下,流过肾脏的血浆约有百分之几被滤出: A. 15 % B. 19% C.45% D.81% E.85% 6. 对肾小球滤过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C.基膜层 D.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E.以上都不是 7. 超滤液中葡萄糖含量: A.高于血浆 B.低于血浆 C.与血浆相同 D.与小管液相同 E.与终尿相同 8.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D.全身动脉血压 E.肾动脉血压 9. 使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的因素是: A.全身动脉血压升高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肾小囊内静水压升高 E.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10. 剧烈运动时,少尿的原因是: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11. 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量最大的是: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D.髓袢降支 E.近端小管 12. 近端小管HCO3-被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A.H2CO3 B.HCO3- C.CO2 D.OH- E.NaHCO3 13.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E.以上全有 14. 对Na+的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15. 在肾脏,水容易通透而Na+不容易通透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髓袢升支细段D.远曲小管 E.内髓集合管 16. 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全部被重吸收,其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细段 C.髓袢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17. 构成内髓质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 A.碳酸盐和 NaCl B.尿素和 NaCl C.尿素和葡萄糖D.NaCl 和 KCl E.KCl 和尿素 18. 肾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主要依靠: A.小叶间动脉 B.弓形动脉 C. 弓形静脉

尿的形成与排出

第二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因为: (1)学生对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确切的认识。他们从大众传播媒体得知排便、排尿都是排泄,这种错误认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若学习了人体生理卫生还不能扭转这个错误认识,不懂排泄的正确含义,本章的学习就失败了。故排泄的概念是重点。 (2)肾脏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本章的主题是排泄,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故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是重点。 2.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因为: (1)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打好基础。 (2)尿液的形成过程难度更大。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终尿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液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排泄。 2.比较排泄与排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尽可能少给或不给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故不宜给排遗的概念)的区别,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在进行这部分讨论时,笔者的一组学生曾在讨论时查了《新华字典》对排泄的解释,看到字典中把排便列为排泄的内容之一,经讨论后提出:对于排泄这个概念,生物书与字典的解释不同,我们信谁的?生物老师说的和以前我们听到的家长说的、电视科普节目中演过的,还有其他老师说的不一样,谁的对? 笔者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首先,笔者表扬了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然后,建议同学通过学习本章知识、经过小组讨论或争论,自己做出判断。最后,请学生课后去查其它字典或词典。 在学生课后查过的字典和词典中,《辞海》对排泄的注解是科学的,符合生理学对排泄的定义。其它字典或词典中对排泄的解释均有错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加深了对排泄概念的理解。有的组还给出版这些工具书的单位写了信,希望他们修改这个词条。 3.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作业

1.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增加。 (1)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2)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点靠近出球小动脉端,甚至不出现滤过平衡→有滤过作用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尿量增加。 (3)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容量增加→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增加→心肺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容量增加→对心房壁容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增强→容量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处理后,使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活动减弱,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降低→肾小动脉舒张。由于分布在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交感神经末梢更紧密,所以入球小动脉的舒张更为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2.试述HCO3-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的过程。 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小管液中的HCO 3 -与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分泌到小管液 中的H+结合生成H 2CO 3 ,再解离出CO 2 和H 2 O。CO 2 以其脂溶性直接通过管腔膜进入 小管上皮细胞内,与细胞内的水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 2CO 3 ,H 2 CO 3 再解离出 H+和HCO 3-。H+被小管上皮细胞分泌到小管腔中,而HCO 3 -则与Na+一起重吸收回血 液。因此HCO 3-的重吸收是以CO 2 的形式进行的。 3.糖尿病患者为何出现尿糖和多尿现象?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使肾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形成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由于水的重吸收减少,所以尿量增加。由于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而随尿排出,所以尿中含有葡萄糖。 4.大量出汗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大量出汗后尿量将减少。 (1)由于汗液刚从汗腺细胞分泌出来时属于低渗液,所以大量出汗后机体表现为高渗性脱水。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下丘脑的视上核和视旁核合成的血管升压素增加,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信息通过下丘脑-垂体束传到神经垂体,使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

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填空题 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②、③和④。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肾小球滤过膜由①、②和③ 3层结构组成。 5.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肾单位,由②细胞、③细胞和④组成。 6.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调节和③调节。 7.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 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 ②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______,生成原尿,②和③,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②和③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②和③。 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肾血浆流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 12.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和③。 13.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和②的调节。 14.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①、②和③的作用。 15.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一个①和一个②。 16.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①______,H+-Na+交换②______ ,K+-Na+交换③,因而血钾④____。碱中毒时则发生⑤的变化过程。 17.若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渗透压,这种尿称为①尿;若低于血浆的渗透压,则这种尿称为②尿。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发生严重障碍时,无论饮水多少,将排出③尿。 18.肾外髓高渗主要是由①形成的,内髓高渗是由②和③共同形成的;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④是形成髓质高渗的动力。 19.肾小管髓襻通过①作用形成髓质高渗;直小血管通过②作用维持髓质高渗;内髓集合管在③的介导下利用髓质高渗,对尿液进行浓缩或稀释。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① _,它的分泌受②和③的调节。 2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①和②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③储存并释放入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④和⑤对⑥的通透性,使尿量⑦。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⑧和⑨。 22.测定血浆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①的功能,还可以测定②,③和推测肾小管的④功能。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①,高级中枢通过阴部神经影响尿道②的活动而控制排尿。 24.腹下神经兴奋时,引起逼尿肌①_______,尿道内括约肌②_______,从而有利于尿的储存;盆神经兴奋时,则使逼尿肌③,尿道内括约肌④,有利于尿的排放。二、选择题

第九章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肾的功能不包括 A.排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B.排泄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的营养物质 C.调节水、电解质平衡D.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E.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2.不属于肾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是 A.肾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前列腺素D.血管紧张素E.胆钙化醇 3.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说明,错误的是 A.动力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B.原尿生成量与全身血压呈正变 C.原尿与无蛋白质的血浆相似D.带负电荷的溶质不易滤过 E.全部肾小球均有滤过作用 4.推动肾小球滤过的直接力量是 A.动脉血压B.入球小动脉血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小囊内压 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原尿量B.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C.每分钟每侧肾脏血浆滤过容量D.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尿量 E.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终尿量 6.刺激实验动物迷走神经,尿量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因ADH分泌增多B.减少,因醛固酮分泌增多 C.减少,因有效滤过压降低D.增多,因有效滤过压升高 E.增多,因肾血流量增加 7.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密切相关的是 A.HCO3--的重吸收B.Ca2+的重吸收C.Cl-的重吸收 D.K+的重吸收E.Na+的重吸收 8.关于Na+、Cl--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滤液中99%以上被重吸收B.70%在近球小管处重吸收 C.Na+是主动重吸收,大部分Cl-是被动重吸收 D.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均为主动重吸收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受ADH调节 9.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近球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B.水、尿素、HCO3--均为被动重吸收 C.近球小管重吸收水量最多,对尿量影响最大 D.葡萄糖、氨基酸、微量蛋白均为被动重吸收 E.Na+、Cl-的重吸收主动和被动兼有 10.在近球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A.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H2O、Na+、Cl-、K+ C.尿素、尿酸D.肌酐E.氨 11.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说明,错误的是 A.滤液和血液的葡萄糖浓度相等B.葡萄糖在肾小管各段被重吸收 C.葡萄糖的重吸收需钠泵参与D.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E.肾糖阈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12.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功能的说明,错误的是 A.分泌H+有利于Na+和HCO3--重吸收B.分泌NH3有利于排H+ C.分泌NH3排H+有利于留Na+D.分泌K+有利于排H+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要吸收作用及肾小管和集 合管的分泌作用3个基本过程。 为什么说肾是最重要的排泌器官? 各种排泌器官中。肾的排泌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并且尿的质和量经常承受着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进还参与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因此。肾是最重要的排泌器官。 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为什么会引起夜盲症? 因为夜晚视物主要是视杆系统的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由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而视黄醛由视黄醇(维生素A)转化而来,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被消耗的视黄醛主要靠食物中进入血液循环(相当部分储存于肝)的维生素A来补充。所以长期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引发夜盲症。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支持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绝缘和屏廠作用。稳定细胞处的K+浓度。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什么是脊休克?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说明动物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什么是去大脑强直?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在中路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而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强直,其主要表现是: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去大脑强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表现为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去朋脑强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份与脑干网状结构肌紧张抑制区功能联系,使抑制区的功能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占优势,导致肌紧张过度增强。

初一生物学(北京版)-第七章 生物的排泄-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第3课时-3学习任务单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3课时)》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说出尿液排出的过程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简单说出尿液成分异常的原因 3.能够对图片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获取信息 4.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说出尿液排出的过程,能简单说出尿液成分异常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简单说出尿液成分异常的原因 【课前预习任务】 1.阅读课本63页内容,通过网络检索或查阅文献,收集有关肾移植、肾透析的资料。 2.阅读课本64页“阅读资料”——《肾脏里为什么会长石头》 【课上学习任务】 一.尿液的排出 1.写出尿液排出的过程 2.尿液的形成是_________,而尿液的排出是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能暂时储存尿液。二.【案例分析】小王的故事 1.分析小王的尿液化验单 小王的尿液化验单中出现异常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推测是他的__________可能出现问题。 2.分析小王的血液化验单 小王的血液化验单中显示_________________出现异常,推测是他身体中的代谢废物____ (能/不能)排出体外。 3.排泄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单位 形成尿液 体外

4.小王的肾脏衰竭影响了他身体的哪些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尿毒症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6.目前尿毒症治疗的常用方法——透析 【阅读资料】尿毒症的治疗——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时,为了顺利将血液导入人工透析机,常将透析仪器 通过导管与患者血管相连(如右图)。透析装置中有一种半透膜,膜 外是透析液。当患者的血液经过半透膜时,各种小分子溶质透过半 透膜扩散到透析液中,透析后的血液再通过导管输送回人体。回答 以下问题 (1)血液A、B分别来自患者的哪种血管? (2)血液透析时,为了顺利将血液导入人工透析机,常常 将临近的动脉和静脉相连,形成动静脉瘘,然后再进行静脉 穿刺,如图所示。这主要是因为动脉内_______________, 静脉分布较______,将二者优势结合,既可以减少透析时间,又便于操作。经透析后的血液经_____ (选填①或②)点回流至人体。 (3)血液透析机的半透膜管道系统与肾脏哪种结构的功能相似? (4)流出的透析液成分与人体内哪种液体成分相似? (5)与肾单位相比,人工透析机的工作过程中,不具备的是_________功能,故透析结束后,病人应及时补充营养物质,避免出现低血糖等症状。 【阅读资料】尿毒症的治疗——腹膜透析 请用画出腹膜适于进行腹膜透析的结构特点。 腹膜是覆盖于人体腹、盆腔壁内面和内脏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主要由间皮细胞和间皮下结缔组织构成。腹膜间皮细胞是一层连续排列的单层扁平细胞,其表面覆盖许多微绒毛,这些微绒毛大大增加了腹膜的表面积,成人腹膜面积约为2.2m2。 腹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孔洞,是天然的半透膜。腹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也具有微小的孔,同时此处可以提供相当高的血流量。

生理学习题库——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A1型题〕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 致密斑 B 系膜细胞 C 间质细胞 D 颗粒细胞 E 感受器细胞 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肾血管血压变化 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 C 肾小管内压变化 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集合管 E 肾单位 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A 血流量小 B 血流分布均匀 C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负电的小分子 B 带正电的小分子 C 电中性的小分子 D 带正电的大分子 E 带负电的大分子 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囊内压 E 全身动脉压 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自身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负反馈调节 D 正反馈调节 E 前馈调节 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B 肾内压下降 C 血浆胶渗压增高 D 肾血浆流量增多 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内压升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 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12 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 基侧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 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尿液形成的过程资料 (2)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一)肾小球滤过 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尿液的形成的过程及说明图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成分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虑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原尿中的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一些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尿液形成的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3)(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将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消化液当中,小管液经过这些过程,最后流向集合管远端形成终尿。 尿液生成的过程 尿液生成过程: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②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和分泌和排泄,最后形成终尿。 原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曾层构成。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血浆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基膜的空隙较小,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滤过膜各层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其滤过。通透性的高低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但以分子大小为主。在分子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带正电荷者易通过,带负电荷难通过。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血浆在肾小球处滤过,滤过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重吸收和分泌,最后形成尿液,再经肾盂、输尿管、膀胧和尿道被排出体外。可实现以下功能:①排泄代谢废物和被摄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并维持体液渗透压的稳态;③调节酸--碱平衡。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一)肾单位的构成 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团经分支又再吻合的毛细血管网,被足细胞包裹,并形成肾小囊的脏层。肾小囊的壁层与近球小管壁相连续,脏层和壁层之间即肾小囊的囊腔。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然后进入肾小管。肾小管可分为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髓袢又分为降支和升支。其中降支包括近球小管的直段和髓袢降支细段;升支则包括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经过连接小管与集合管相连通。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外层的肾单位,其髓袢较短,称为皮质肾单位。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内层靠近髓质的部分,称为近髓肾单位,具有长的髓袢。近髓肾单位的特点是其出球小动脉的分支除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外,还形成特殊的直小血管,与髓袢及集合管伴行,形成袢,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中起重要作用。 (三)滤过膜的构成 滤过膜,即滤过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窗孔,水、小分子溶质都能自由地通过这些微孔;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能阻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基膜是一层有孔的基质。相邻足细胞的足突互相交错对插,形成滤过裂隙膜。 此外,肾小体有系膜细胞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周围,有收缩能力,能影响毛细血管血流,并使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二、集合管 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近球小体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urine formation)和排出(excretion),肾实现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等功能。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ultra-filtrate);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selective reabsorption);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肾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可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索等,调节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肾的1α-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从而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前列腺素(PGE2,PGI2),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和机体多种活动的调节。此外,在长期饥饿时肾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可见,肾具有多种功能。本章重点讨论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为实质性器官,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髓质表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髓质位于皮质深部,血管较少,由15~25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构成。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髓质交界,而顶部伸向肾窦,终止于肾乳头(renal papilla)。在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经集合管在肾乳头处开口进入肾小盏(minor calyx),再进入肾大盏(minor calyx)和肾盂(pelvis),最后经输尿管进入膀胱。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壁含有平滑肌,其收缩运动可将尿液驱向膀胱。在排尿时,膀胱内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的构成 人类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nephron)。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肾不能再生新的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renal corpuscle)及与之相连接的肾小管(renal tubule)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glomerulus)和肾小囊(Bowman’s capsule)组成(图8-1)。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afferent arteriole)和出球小动脉(efferent arteriole)之间的一团彼此之间分支又再吻合的毛细血管网。肾小囊有脏层和壁层,脏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共同构成滤过膜,壁层则延续至肾小管。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髓袢(loop of Henle)和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髓袢按其行走方向又分为降支(descending limb)和升支(ascending limb)。前者包括近端小管的直段和髓袢降支细段;后者包括髓袢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端小管经连接小管(connecting tubule)与集合管(collecting duct)相连接。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的组成成分,但功能上与肾小管的远端小管右许名相同之处。集合管与远端小管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肾单位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类。肾小体位于外皮质和中皮质层的肾单位称为皮质肾单位(cortical nephron),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0%~90%。这类。肾单位的特点为:①肾小体相对较小;②髓袢较短,只达外髓质层,有的甚至不到髓质;③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小动脉大,二者的比例约为2:1;④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外面,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近髓肾单位(juxtamedullary nephron)的肾小体位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其特点是:①肾小球较大;②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质层,有的可到达肾乳头部;③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④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网状小血管,缠绕于邻近的近曲和远曲小管周围;另一种是细而长的U形直小血管(vasa recta)。网状血管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直小血管在维持髓

尿液的产生(流程图)

尿的产生水 ↓ 口腔 ↓ 咽腔 ↓ 食管 ↓ 胃→毛细血管→脾静 ↓ 小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 ↓ 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 左心室 ↓ 主动脉弓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水从口腔进入人体,通过咽腔、食管到达胃; 咽壁的肌层为骨骼肌,主要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交织而成,收缩时能将食团压入食管,完成吞咽动作; 胃能吸收水、无机盐、葡萄糖、酒精和某些食物,胃吸收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到达血液,流入脾静脉;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场所,小肠绒毛将这些营养物质的小分子、维生素和水分子进行吸收,并把食物残渣推送到大肠,小肠吸收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到达血液,流入肠系膜上静脉; 大肠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大肠吸收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到达血液,流入肠系膜下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液流到脾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液到达门静脉; 血液从门静脉经肝血窦、肝静脉到达下腔静脉; 再经下腔静脉依次到达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在肺毛细血管里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再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 从主动脉弓流出,依次到达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由腹主动脉到达肾动脉;

肾动脉 ↓ 肾 ↓ 入球小动脉 ↓ 肾小球 ↓ ↓ 近曲小管 ↓ 髓袢升支 ↓ 髓袢降支 ↓ 远曲小管 ↓ 集合管 ↓ 乳头管 ↓ 肾乳头 ↓ 肾盂 ↓ 输尿管 ↓ 膀胱 ↓ 尿道 ↓ 排出体外 血液经过肾动脉到达肾; 再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有用物质通过出球小动脉输出,而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小球囊中,形成原尿; 原尿从小球囊到达近曲小管,近曲小管是肾小管最粗而长的一段,是原尿重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尿中的水、钾和钠等离子大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被全部吸收; 然后依次到达髓袢升支、髓袢降支,髓袢上皮很薄,有利于重吸收水和钠离子; 然后到达远曲小管,远曲小管构造类似近曲小管,也可重吸收水和钠离子; 远曲小管回合成集合管,几条集合管回合成乳头管; 再通过肾乳头到达肾盂; 肾盂把形成的尿液集中起来,然后把尿液输送到与肾盂连接的输尿管里面; 由输尿管把尿液输送到膀胱; 最后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知识分享

《生理学基础》

三、小结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 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 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方式和特点;

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 ①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 ②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掌握H+、NH3、K+、的分泌与排泄。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肾小球滤过率及其正常值。 2、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

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20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将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3)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多;可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4)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5)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排出。(6)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刺激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l减少。(7)心房钠尿肽:促进NaCl和水

第八章尿生成与排出

第八章尿生成与排出 [目的要求] 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尿液生成的调节。了解肾脏清除率的概念,排尿反射。 [讲授重点] 1.尿生成的过程 2.尿生成的调节 [讲授难点] 1.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 [学时] 6 学时 [教材]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第一节概述 一、肾脏泌尿功能的意义 维持内环境稳态 (一)排出代谢产物、过剩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二)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肾脏的机能解剖 (一)肾单位(nephron) 1.基本功能单位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肾小管→髓袢细段→髓袢升支细段 ↘ 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2.两类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部位外、中皮层内皮层 量 85%-90% 10%-15% 髓袢甚短甚长 血管入球小A口径 U型直小血管 出球小A口径 =2/1 功能尿生成尿浓缩与稀释 (二)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1.分布皮质肾单位 2.构成 球旁细胞——入球小A肌上皮样细胞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入球小A与出球小A间

致密斑——远曲小管高柱状细胞 NaCl感受器 3.功能调节尿生成 (三)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肾动脉(入球和出球小A)肾小管球旁细胞 (四)血供 1.丰富心输出量的1/4 2.分布皮质94% 3.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压(有利滤过) 肾小管旁毛细血管网:低压(有利重吸收)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滤过 (一)滤过膜 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上皮细胞 >1.5m2 孔:有效半径2-4.2nm的物质能通过 带负电荷:主要为糖蛋白 超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除外 (二)滤过机制——有效滤过压 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忽略不计) 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5mmHg 25mmHg 10mmHg 滤过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滤过过程中不断升高,最终动力与阻力相等,有效滤过终止。

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试述参透性利尿、水利尿的发生机制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原因 渗透性利尿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浓度升高,引起下丘脑前部渗透压感受器神经元兴奋,然后传导到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再沿着视上核-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的神经末梢,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从而导致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水利尿当血浆渗透浓度下降到低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阀值时,血管升压素的分泌受到抑制,此时可引起尿量增加和尿液稀释。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爱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新吸收,然而这种重吸收机制容易饱和,当肾小球滤过蛋白质量增加时,未被肾小管吸收的蛋白质即可在尿中出现,肾病患者因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到损伤,使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量显著增加。 肾小球炎还引起肾小球滤过膜上的负电荷的糖蛋白质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致使大量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的滤液中,从而出现蛋白质。 简述胰液成分及生理作用 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同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胰酶由腺泡细胞分泌,是多种消化酶的总称: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x或胨,当他们协同作用时,则使蛋白质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能在胆盐和辅脂酶的协同下,水解三酰甘油为甘油、单酰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还有一定量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分别水解胆固醇和磷脂酰胆碱。 胰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效率高、速度快。 其他酶类:胰液中海油羧基肽酶原/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他们分别水解多肽为氨基酸,水解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它们的作用是使胰蛋白酶失活,并能部分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因此一般情况下,它能抵抗胰腺内少量活化的胰蛋白酶对胰腺本身的消化。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基本过程 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缩血管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他神经核团及脑干其他部位如脑桥和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达到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神经垂体所释放激素的来源及生理作用 神经垂体主要分泌两种激素,分别为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实际上是由下丘脑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合成的。 血管升压素:抗体利尿作用缩血管作用释放ACTH作用 催产素:收缩子宫作用射乳作用 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是在肾单位进行的,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的过程。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指小管液内的水域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而进入管周毛细血管的过程,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对小管液中不同的溶质进行选择性地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将细胞生成的或血液中的某些溶质转运到小管液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