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原垃圾填埋场勘察报告

三原垃圾填埋场勘察报告

三原垃圾填埋场勘察报告
三原垃圾填埋场勘察报告

三原县东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一、前言 (6)

1.1拟建工程概况 (6)

1.2勘察目的及任务 (7)

1.3勘察技术依据 (7)

1.4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工作量 (8)

1.5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献 (9)

二、区域自然地理 (10)

2.1气象、水文特征 (10)

2.1.1 气象特征 (10)

2.1.2水文特征 (10)

2.2地形地貌 (11)

三、区域地质 (11)

3.1地层岩性 (11)

3.1.1前第四系 (11)

3.1.2第四系(Q) (11)

3.2区域地质构造 (12)

3.2.1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12)

3.2.2区域基底断裂构造 (12)

3.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3)

3.3.1新构造运动 (13)

3.3.2地震 (13)

3.4区域稳定性 (14)

3.5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4)

3.5.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14)

3.5.2补给方式 (14)

3.5.3径流特征 (15)

3.5.4排泄特征 (15)

3.5.5地下水水质 (15)

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16)

4.1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16)

4.2场地土类别及设计特征周期 (16)

4.3地基土液化评价 (16)

五、初期垃圾坝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17)

5.1地形、地貌 (17)

5.2地层岩性 (17)

5.3地下水及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18)

5.3.1地下水 (18)

5.3.2地下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18)

5.4不良地质作用 (19)

5.4.1黄土崩塌 (19)

5.4.2黄土落水洞 (19)

5.5.1坝基稳定性分析 (19)

5.5.2坝肩斜坡稳定性分析 (20)

5.6坝基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承载力特征值 (20)

5.6.1室内试验 (20)

5.6.2坝基、坝肩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建议值 (22)

5.7坝基、坝肩黄土湿陷性评价 (22)

5.7.1坝基、坝肩场地湿陷类型 (22)

5.7.2坝基、坝肩地基湿陷等级 (23)

5.8坝基、坝肩渗漏性评价 (25)

5.9初期垃圾坝地基处理方案 (26)

5.9.1天然坝基方案 (26)

5.9.2灰土垫层方案 (27)

5.9.3灰土挤密桩方案 (27)

六、垃圾填埋区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27)

6.1地形、地貌 (27)

6.2地层岩性 (27)

6.3地下水及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28)

6.3.1地下水 (28)

6.3.2地下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28)

6.4不良地质作用 (29)

6.4.1黄土滑坡 (29)

6.4.2黄土崩塌 (29)

6.4.3黄土落水洞 (29)

6.5填埋区场地稳定性分析评价 (29)

6.5.1填埋区黄土沟谷斜坡稳定性分析 (29)

6.5.2填埋区压缩变形分析 (30)

6.6填埋区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承载力特征值 (30)

6.6.1填埋区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30)

6.6.2填埋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建议值 (30)

6.7填埋区黄土湿陷性评价 (31)

6.7.1填埋区场地湿陷类型 (31)

6.7.2地基湿陷等级 (31)

6.8填埋区渗漏性及渗沥液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3)

6.8.1填埋区渗漏性评价 (33)

6.8.2渗沥液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3)

6.9填埋区地基处理方案 (34)

6.9.1天然地基方案 (34)

6.9.2素土换填或灰土垫层方案 (35)

七、渗沥液处理区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35)

7.1地形、地貌 (35)

7.2地层岩性 (36)

7.3地下水及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36)

7.3.1地下水 (36)

7.3.2地下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37)

7.4不良地质作用 (37)

7.5渗液处理区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承载力特征值 (37)

7.5.1室内试验 (37)

7.5.2渗沥液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建议值 (38)

7.6渗液处理区黄土湿陷性评价 (39)

7.6.1渗液处理区场地湿陷类型 (39)

7.6.2地基湿陷等级 (40)

7.7渗液处理区地基基础处理方案 (41)

7.7.1天然地基方案分析 (41)

8.7.2灰土垫层方案 (42)

八、生产管理区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43)

8.1地形、地貌 (43)

8.2地层岩性 (43)

8.3地下水及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44)

8.3.1地下水 (44)

8.3.2地下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44)

8.4不良地质作用 (44)

8.5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承载力特征值 (45)

8.5.1室内试验 (45)

8.5.2生产管理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与压缩模量建议值 (46)

8.6生产管理区黄土湿陷性评价 (46)

8.6.1场地湿陷类型 (47)

8.6.2生产管理区地基湿陷等级 (47)

8.7生产管理区地基基础处理方案 (50)

8.7.1天然地基方案分析 (50)

九、筑坝和防渗、覆盖用土料 (51)

9.1筑坝和防渗、覆盖用土料的分布位置与储量 (51)

9.2筑坝和防渗、覆盖用土料的物理性质 (52)

9.3筑坝和防渗、覆盖用土料的运输条件 (52)

十、结论与建议 (52)

10.1结论 (52)

10.2建议 (56)

附录:

1、三原县垃圾填埋场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2、初期垃圾坝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

3、渗液处理区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

4、生产管理区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

5、初期垃圾坝址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6、垃圾填埋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7、渗液处理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8、生产管理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9、土工试验报告

10、土腐蚀性分析结果报告

11、渗透试验成果报告

12、土料分析结果报告

13、三原垃圾填埋场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一、前言

为了迅速提高三原县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从根本上扭转三原县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严重局面,重建三原县秀美山川,县政府决定建设东沟垃圾卫生填埋场。

1.1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三原县城北、新兴镇五爱村东沟,距城区中心约9.5km,东距鱼沟脑村800m左右,西与柿树巷村1500m,南依李家坡村600m。三(原)—新(兴镇)公路从沟西侧通过(图1)。根据“三原县东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可研报告”该工程项目建设概况如下:

垃圾卫生填埋场占地面积:204206.945m2(306.31亩)

填埋方式:卫生填埋;

垃圾卫生填埋量:近期(2005~2010年)150t/d;

远期(2010~2020年)250t/d;

防渗工程:1.5mm厚复合HDPE人工防渗层;

渗沥液导流:级配石笼疏导;

填埋气导气:级配石笼导气;

防洪标准: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设计填埋场库容:420.0万m3;

设计运营年限:36年;

本工程总投资:3322.26万元。

拟建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主要包括初期垃圾坝、垃圾填埋区、渗液处理区和生产管理区,初期垃圾坝设计为粘土坝,坝长约95m,坝底宽97m,顶宽5m,坝高约10m,平均基底压力设计值为160kPa;垃圾填埋区为一狭长的“V”字型黄土沟谷,长约1.2km,面积约0.204km2,平均基底压力设计值为120kPa;渗液处理区位于初期垃圾坝下游约300m处的前河砖厂,长70m,宽50m,占地5.25亩,主要建筑物为渗沥液处理水池,水池基础埋深为2.0~5.0m,基底平均压力为150kPa;生产管理区位于垃

圾填埋区沟脑西的黄土塬边,长60m,宽50m,占地4.5亩,主要建筑物为砖混结构的1~2层生产管理用房,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埋深1.5m,基底压力120kPa。1.2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三原东沟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和参数。

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

(1)、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评价区域地质稳定性;

(2)、查明拟建场区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调查岩土体稳定性、透水性与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坝基和坝肩、库区以及各拟建建(构)筑物场地的岩土组成、分布特征、工程特性,提供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等;

(4)、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水文地质计算参数,并评价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查明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

(6)、查明场地有无滑坡、崩塌、地裂缝及其它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7)、进行场区地震效应评价,提供场区地震动参数;

(8)、分析和评价坝基、坝肩、库岸等边坡稳定性,提供计算参数,并对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9)、评价场地的适宜性、坝址和填埋区的渗漏性及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渗措施建议;

⑽、进行地基评价,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

⑾、调查筑坝及防渗与覆盖用土料。

1.3勘察技术依据

本次勘察主要依据下列规范、标准和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1). 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与建筑总平面图;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⑼《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版)

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⑿设计委托书及合同;

1.4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工作量

为查明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对东沟垃圾填埋场及周边200m范围进行1:1000比例尺工程地质调查,并对初期垃圾坝、填埋区、渗液处理区和生产管理区10~15m 深度范围内地层进行了钻探、取样和试验等。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见表1-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1

1.5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地矿、石油及科研院所从不同角度在该区域做了如下工作:

(1)《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20万)》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1958年)(2)《陕西省地质图说明书(1:50万)》

(陕西省地矿局区域调查队1980年)(3)《泾阳、三原、耀县黄土塬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10万)》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1976年)(4)《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研究报告》

(泾惠渠管理局1984年)(5)《泾惠渠灌区水文地质普查(1:10万)》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1992年)(6)《陕西省区域地质志》

(陕西省地矿局1987年)(7)《三原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三原县水资办、地矿部西安工勘院1995年)(8)《三原县城供水水源规划》

(三原县水资办1996年)(9)《陕西省三原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1996年)⑽《陕西省三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2005年)上述成果资料丰富翔实,为本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报告编写过程中,部分的加以分析利用。

二、区域自然地理

2.1气象、水文特征

2.1.1 气象特征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渭北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其特点是: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雷雨,秋季凉爽常阴雨,冬季干燥降水少。水、旱、风、雹、霜等自燃灾害较频繁,具典型的西北内陆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

本区的主导风向北北西。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2.8m/s;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5m/s。

三原县多年平均气温13.2℃,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4℃;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7℃,极端最低气温-20.8℃(1995年1月10日);极端最高气温41.6℃(1972年6月11日)。本区最大冻土深度590mm,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小于600mm。

三原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22.7mm(1974年~2003年30年平均值),最大年降水量823.9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295.9mm(1997年),相差528 mm(图2),日最大降水量298.0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7~9月份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且多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在区域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西北山区降水量偏多,南部平原区少(图3)。三原县多年水面平均蒸发量956.3mm,相对湿度52﹪,平均年无霜期214天。

2.1.2水文特征

三原县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县域内主要河流有清峪河及其支流浊峪河、冶峪河以及石川河的支流赵氏河,均由北部耀县流入本区。

清峪河由新兴乡崖窑村流入本区,在县城西北枣李村与冶峪河相汇称清河而折向东流,于大程镇附近流出本区,在临潼人渡村汇入石川河。县域内流域面积188.4km2,长度68.6km,常流量0.3m3/s,最大流量790m3/s。

浊峪河县域内流域面积162.1km2,流程32.8km,常年流量0.15m3/s,多年平均迳流量2100×104m3,年平均迳流模数4.1×104m3/km2。

赵氏河是三原县与富平县北部的界河。县域内流域面积54.5km2,流程15.0km,于富平北部汇入石川河。

东沟垃圾填埋场属浊峪河流域,东沟为黄土冲沟,无常流水,仅在大雨或暴雨时,

其周边塬区地表迳流汇集该沟排泄。从1:5万地形图量取,该沟汇水面积约2.7km2。

2.2地形地貌

三原县域内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嵯峨山最高,海拔1422m,东南部独李镇湾里王村清峪河河谷最低,海拔362m。大的地貌依次为西北部嵯峨山区、北部黄土塬区、南部冲洪积平原区的三元地貌形态,可进一步划分为基岩山区、黄土塬区、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平原区四个区(图4)。垃圾填埋场所在地貌单元为黄土塬

边斜坡与黄土冲沟,冲沟沟口以南即为冲积平原。

三、区域地质

3.1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以第四系为主,前第四系仅出露在基岩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现按地层时代分述如下:

3.1.1前第四系

(1)寒武-奥陶系(∈—O):分布于三原县西北部的嵯峨山区,为暗灰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

(2)二叠系(P):出露于黄土丘陵区河流沟谷中,以砂岩、页岩互层为主。

(3)三叠系(T):主要出露于三原县北部的清峪河及赵氏河河谷,为砂岩。泥岩互层。

(4)第三系上新统(N):地表未见出露,据钻孔资料,为埋藏于黄土塬470米以下,岩性为棕红色泥岩和杂色砂砾岩互层。

3.1.2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黄土塬区和冲洪积平原区。岩性主要为风积黄土、古土壤、粉质粘土和粉细砂。

3.2区域地质构造

3.2.1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三原县所处一级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的西南缘;在地台区内处于渭河地堑(Ⅰ)与鄂尔多斯台缘褶皱带(Ⅱ);按三级构造单元细分为:固市洼陷(Ⅰ1)、蒲城凸起(Ⅰ1)及景福山—永寿台缘断褶束(Ⅱ1)3个构造部位(图5)。本区处于渭河地堑构造部位。

3.2.2区域基底断裂构造

区内分布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

(1)东西向断裂

F1口镇—关山断裂:沿嵯峨山南麓及黄土台塬南缘分布,经口镇、鲁桥、阎良镇,为一走向东西的张性正断层。区内从鲁桥向东呈隐伏状态,新生代以来断裂继承性活动强烈,在口镇、鲁桥附近黄土层中发育有地裂缝。该断裂为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地层分布和地貌形态,成现出渭北黄土台塬高出南部冲积平原百余米的地貌景观。

(2)北东向断裂

F2洪水—阿姑社断层:分布在洪水至耀州区阿姑社一线,是本区北部的一个主要断层;

F3洪水—柏社断裂、F4新兴—马额断裂:两条断裂均为正断层,统称为青石岭断裂。其中F3断裂分布在高家-白草坡-柏社一线,断层倾向NW;F4断层分布在马额-新兴一线,倾向SE,共同形成青石岭地垒构造。

F5 陵前断裂、F6长坳断裂、F7淡村断裂:据前人资料,这三个断裂均为推测的性质不明断层。断层均呈NE走向,在地貌上形成黄土台塬和构造洼地。断裂继承性活动性明显,在F6断裂带黄土层中发育有地裂缝。

F8扶风-礼泉-三原断裂、F9岐山-乾县-鲁桥断裂:两条断裂基本平行,均为正断层,总体走向NE30~50°,倾向SE,倾角40-50°。断层西端均被哑柏断裂所截,东段又均被F1口镇-关山断裂所错断。区内鲁桥及县城北出现的多处地裂缝说明断裂在新生代以来活动明显。

(3)北西向断裂

F10嵯峨山东麓断裂:沿嵯峨山东坡以NW50°走向分布,为正断层。该断层为渭河地堑与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的分界。

F11清峪河断裂:沿清峪河分布于洪水-鲁桥之间,断层走向NW,倾向NE,推测为一正断层。

F12赵氏河断裂:沿赵氏河分布在耀州区后申河-富平县吕村之间,为一断层走向NW、倾向SW的正断层。由于F2、F3青石岭地垒断层的分隔,将其分为南北两段。

3.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3.3.1新构造运动

三原县地处渭河地堑中部北缘。西北部嵯峨山低山丘陵区地壳近期以整体缓慢上升为主,新构造运动不很活跃。北部黄土台塬和南部冲洪积平原相对沉降活动较强,新生代以来具有较名显的构造活动。其表现主要有近东西的局部隆起,断裂带的强烈变形,第四系沉积厚度的变化,地表裂缝,水系的反常流向以及温泉出露等。

3.3.2地震

三原县地震活动总体上不强,表现在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较少,而且震级低,近期地震活动强度不高。据《三原县志》记载,历史上发生在三原县境内的较强地震仅有两次,即1655年3月18日(清顺治12年)发生的4.75级地震、1936年7月24日(民国25年)发生的3.75级地震。另据《咸阳市地理志》记载,咸阳市辖区(县)历史上仅发生过28次有感以上的地震活动(从公元前280年-公元1936年7月24日),其特点是地震强度低频度不高,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渭河北岸断裂带的口镇-关山断裂带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咸阳地区地震活动仍然以微震和弱震为主,且多集中在泾阳、兴平。乾县。从1972年以来三原县发生2级左右地震6次,1990年-2004年咸阳地区地震22次,震级1.5-4.8级,以1998年泾阳永乐店地震为最大,烈度6度。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县域震感强烈。区内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带相伴,与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生具相关性。

3.4区域稳定性

三原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的西南缘之渭河地堑构造部位,基地断裂构造较发育。鲁桥及县城北等地出现的多处地裂缝,说明这些断裂新生代以来具有较名显的构造活动。勘察区北部的黄土塬和南部冲洪积平原新构造运动相对沉降活动较强。三原县地震活动总体上不强,表现在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较少,而且震级低。20世纪50年代以来,咸阳地区地震活动仍然以微震和弱震为主,且多集中在泾阳县等周边县区。

总之,勘察区属周边较活动、而区内相对稳定地段。结合该工程项目特点,区域构造活动对工程稳定性影响不大。

3.5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5.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仅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本地区受古沉积环境及构造的影响,不同的地貌单元,含水层所属时代、岩性、厚度、结构以及水文地质特征均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实际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结合已有勘探资料,本区西北部低山丘陵区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裂隙水为主;黄土塬区地下水位埋深在40~85m左右,埋深250m以浅的地下水为浅层水,250m以下为深层水;南部冲洪积平原区潜水含水岩组底板埋深60~80m,浅层承压水含水岩组底板埋深180~200m,以下则为深层承压水。

3.5.2补给方式

3.5.2.1潜水的补给:

区内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渠道渗漏、灌溉回归、上游地下水径流,其次为库塘渗漏。

三原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2.7mm,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补给强度与地貌关系密切。北部黄土塬区地表黄土疏松多孔的结构及较发育的垂直节理,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文地质资料显示,黄土塬区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为0.08,特别是在塬间洼地更是降水入渗的有利地段,渗入系数可达0.1~0.3,而在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梁峁及残塬地区渗入值很小;南部冲洪积平原区地势相对平缓,饱气带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且潜水水位埋藏浅,缩短了降水入渗达水面的距离,在二、三级阶地渗入系数可达到0.2~0.3左右。降水对潜水的补给作用比较明显和迅速。

3.5.2.2浅层承压水的补给:

本区浅层承压水主要靠北部基岩裂隙水及西部承压水侧向径流补给,还有区内潜水的越流补给。

3.5.3径流特征

3.5.3.1潜水的径流

本区潜水总的径流方向与地形形态基本一致,即从西北流向东南。北部黄土台塬区由于河流沟谷均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所以塬面潜水除遵循总的流向趋势外,在塬边呈放射状流动,塬间洼地径流变缓;塬区渗透系数k为3.78m/d左右。南部冲洪积平原区潜水亦从西北流向东南,渗透系数k为6.87~28.65m/d。

3.5.3.2浅层承压水的径流

区内浅层承压水的径流方向与潜水基本一致,即从西北向东南运动。北部黄土台塬区承压水径流条件较好,承压水位从西北的600m高程向东南迅速递减,至徐木塬降低为400m高程左右;南部冲洪积平原因处于古湖盆地段,地势低平,水力坡度小,故承压水径流滞缓,水循环条件差。

3.5.4排泄特征

潜水的排泄:区内潜水的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为主,其次为向区外径流排泄、向河流的排泄及蒸发排泄,沟谷中未见泉水等地下水露头。

浅层承压水的排泄:浅层承压水的排泄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地下侧向径流方式向东南方向排泄于区外;二是以垂直方式越流补给深层承压水;三是人工开采方式。3.5.5地下水水质

北部塬区潜水矿化度均小于1g/l,水化学类型HCO3-Na、HCO3-Na·Mg型为主。冲洪积平原区水化学类型自北而南渐趋复杂,矿化度均为1-3g/l。据位于勘察场地

西侧黄土塬下部的东沟粮库SJ3井和南侧冲洪积平原区的李家坡SJ2井地下水调查,东沟粮库成井于1967年,井深270m,因井使用十多年后出现故障而不能抽取深层水,

现水泵位置在地面下70m左右。地下水质类型为

+

+

-

--

?Na

K

CI

SO2

4型水,pH值为7.5,

矿化度为5.03g/L,总硬度为840.8mg/L;据走访粮库职工,该井建成初期用此井水洗衣服,衣服干后会出现大量的的白斑,井坏后取上部水这种现象就没有了,这说明深层水矿化度较高,浅层水矿化度较低,水质较好;李家坡SJ2井,成井于1978年,井深175m,也因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现水泵位置在地面下50m。取样化验结果

为:地下水类型为

+

+

-

--

?Na

K

SO

CI2

4,pH值为7.9,矿化度为3.21g/L;总硬度为

675.6mg/L,此水质严重超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的一、二类灌溉水标准要求,

更不符合人饮标准,说明该井附近平原区潜水已严重污染。

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4.1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拟建垃圾填埋场位于黄土塬边之黄土冲沟中,地形高差大,属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特征周期为0.40s。

4.2场地土类别及设计特征周期

为了解场地土的动力特性,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3条第3款判定,本次勘察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土层剪切波速范围为140~250m/s,场地覆盖层厚度按大于50m考虑,按照该规范第4.1.6条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45s。

4.3地基土液化评价

根据勘探资料,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0m,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大于7.6m;其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粉质粘土、上更新统(Q3)和中更新统(Q2)黄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3条判定,地基土无液化可能性。

因此,设计时整个垃圾填埋区可不考虑地基土的液化问题。

五、初期垃圾坝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5.1地形、地貌

拟建初期垃圾坝地貌为黄土塬边冲沟,沟底宽12~15m,横断面呈“V”字形,沟谷两侧下部黄土斜坡坡度为75~85°,中上部坡度约45~50°。沟底高程476.1m,塬上高程为519.3m,高差约43.2m;沟底较平坦,无常流水,目前沟底为农耕地;沟壁两侧初期坝肩处及其上下游斜坡处多发育黄土落水洞,洞径约3~6m不等。

5.2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地质调查、钻探和试验资料,初期坝址区15.0~20.0m以浅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Q4al)、中更新统风积黄土(Q2eol)、残积古土壤(Q2el)。按土的时代成因、埋藏条件、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指标等,将坝址区地基土划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各层土的分布位置及埋藏深度详见垃圾填埋场区“工程地质平面图(附录1)、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录5)”,其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①冲积粉质粘土(Q4al):浅黄~深褐色,含碎砖块,稍湿,坚硬状。该层分布于坝址区的沟道中,厚度1.9~2.0m,层底标高473.40~475.40m。

②黄土(Q2eol):浅黄色,稍湿,坚硬状。针状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条纹和钙质结核。该层分布于左、右两坝肩顶部,厚度2.8~2.8m,层底标高488.10~488.73m。

③古土壤(Q2el):褐红色,稍湿,坚硬状。含大量钙膜,团粒结构,底部钙质结核富集。该层分布于左、右坝肩顶部处,厚度 1.90~2.2m,层底标高486.00~486.83m。

④黄土(Q2eol):浅黄色,稍湿,坚硬状。土质均匀,可见针状孔隙,含钙质条纹和零星小结核。该层分布于左、右坝肩中部,厚度3.0~5.50m,层底标高481.16~482.60m。

⑤古土壤(Q2el):暗褐色,稍湿,坚硬状。具团粒结构,含钙质条纹和钙质结核。该层分布于左、右坝肩下部,厚度2.0~2.5m,层底标高479.16~480.60m。

⑥黄土(Q2eol):褐黄色,稍湿,坚硬状。土质均匀,可见钙质条纹和零星钙质结核,偶见蜗牛壳。该层在坝址区皆有分布,厚约10.50m,层底标高468.83m。

⑦古土壤(Q2el):暗褐色,稍湿,坚硬~硬塑状。含大量钙膜,团粒结构,底部钙质结核富集。该层仅见于坝基沟道勘探孔中,厚度 2.00~2.50m,层底标高465.90~467.40m。

⑧黄土(Q2eol):浅灰黄色,稍湿,硬塑。土质均匀,可见针状孔隙,含钙质条纹和零星小结核。该层仅见于坝基沟道勘探孔中,厚度 3.50~4.50m,层底标高461.50~463.90m。

⑨古土壤(Q2el):暗褐色,稍湿,硬塑。具团粒结构,含钙质条纹和钙质结核。该层仅见于坝基沟道勘探孔中,揭露厚度1.20~1.50m,孔底标高460.30~462.28m。

5.3地下水及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5.3.1地下水

根据钻孔揭露并结合搜集到的有关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初期垃圾坝场地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黄土和古土壤,水位埋深约20.0~63.0m。其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新兴塬地下水迳流补给。水位埋深随大气降水大小而变化明显,据本次地质调查资料及我院在场地附近有关资料,该地段水位年变幅为 1.0~1.5m,单位涌水量0.3~0.8m3/h.m。

5.3.2地下水、土对砼腐蚀性评价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地下水位埋深超出了地基影响范围,因此地基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地基土对砼与钢筋的腐蚀性,在21#钻孔中采取土样进行土腐蚀性分析,结果见附录10。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附录G规定,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依据该规范的12·2条判定,

土质对砼结构、对砼结构中钢筋、对钢结构无腐蚀性。由于填埋垃圾渗沥液具强腐蚀性,设计时应重视。

5.4不良地质作用

据本次勘察资料,初期坝址区分布有小型黄土崩塌和黄土落水洞两种不良地质作用,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5.4.1黄土崩塌

黄土崩塌,其形成原因是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冲蚀,使垂直节理裂隙不断增宽加深,造成黄土崩塌体脱离母体,在自身重力和雨水作用下,发生倒塌-形成崩塌。初期坝址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于左右两坝肩中、下部黄土陡坡处,共有3处,其中右坝肩两处(B1、B2),崩塌方向10°、15°,崩塌体积约25~30m3,时间不超过两年;左坝肩一处(B3),崩塌方向195°,崩塌体积约20m3,时间不超过两年。这3处黄土崩塌均属小型,对初期坝建设无影响。

5.4.2黄土落水洞

黄土落水洞是水流沿冲沟中的垂直节理裂隙不断向下冲蚀,形成垂直孔洞,孔洞的下部出口位于下一级黄土台坎或者与沟底高程(侵蚀基准面)平齐。初期坝址区黄土落水洞主要分布于左右两坝肩黄土陡坡上部的缓坡处,共有6处,其中右坝肩两处(L1、L2),左坝肩4处(L3、L4、L5、L6),其特征见表5-1。由于落水洞发育在坝肩的斜坡处,对坝肩的稳定性造成威胁,须进行处理。位于左右两坝肩黄土陡坡处的落水洞在开挖坝基时,应一并清除,对位于初期坝上下游的落水洞建议进行回填,并对冲沟水流修渠改排。

5.5坝址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5.5.1坝基稳定性分析

5.5.1.1坝基滑移稳定性分析:坝基滑移必备的边界条件是具有滑动面、切割面、

临空面及各种结构组合面。勘察查明,初期坝坝基处地面平坦,坝线处沟道地面平坦,地形起伏不大,无塌陷,陡坎,冲刷坑等水平方向上的自由临空面;未发现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黄土落水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坝基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中更新统黄土,密实,坚硬~硬塑状,透水性较差。综合初期坝址处地质条件,在对坝基浅表层全新统粉质粘土清除后,无坝基滑移可能性,因此,坝基滑移稳定性好。

5.5.1.2坝基压缩变形分析:初期坝为一重力式粘土坝,坝高约10m,坝体属低坝,坝基在受力状态下将会产生压缩变形。坝基变形主要是初期坝地基土孔隙压缩变形。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坝基土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因此,在将表层全新统粉质粘土清除后,分析认为,坝基处压缩变形为中~低变形。

5.5.2坝肩斜坡稳定性分析

初期坝两侧坝肩坡度较陡,坡度为70~80°。两侧坝肩斜坡4~9m表层黄土结构松散,水流冲蚀严重,中、下部黄土局部发有黄土落水洞,对坝肩的斜坡稳定性造成威胁。坝肩处地层为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古土壤,密实,硬塑,透水性差,抗剪强度较高。结合现状自然坡度(70~80°)和坝肩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在对两侧坝肩表层黄土和局部黄土落水洞削坡清除后,坝肩处黄土坡体是稳定的。

5.6坝基土物理力学性质与承载力特征值

5.6.1室内试验

5.6.1.1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为了查明坝基、坝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各土层中采取原状土试样,进行了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录9,其地基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表5-2。

5.6.1.2固结快剪试验

为了提供坝基、坝肩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土试样进行了固结快剪试验, 试验结果见附录9,依照《GB50021-2001规范》第14.2.4条计算c、φ值的标准值,见表5-3。

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封场后维护及补救措施.doc

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封场后维护及补救措 施- 简介:垃圾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的安全运行是卫生填埋场建设中重要却易被忽视的环节。本文从封场方案设计、封场后维护内容两方面论述了封场设计和封场后维护的重要性,并针对封场后易发事故提出其相对应的补救措施。 关键字:卫生填埋封场维护补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垃圾处理不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目前,卫生填埋是城市垃圾处理最为经济、适用、方便的处置方法,也是当前及未来50年内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 封场是卫生填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封场质量高低对于填埋场能否保持良好封闭状态至关重要,而封场后日常管理与维护则是卫生填埋场能否继续安全运行的决定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能够维持30~50年,国外许多国家立法要求垃圾填埋场运营商必须储备足够资金,以确保填埋场封场后各种设施能够继续运行30~50年;而在国内,封场设计与封场后的管理维护却常常被忽视,由此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工程实例时有发生。为了能够引起卫生填埋场设计、运营管理等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视,减少卫生填埋场封场后事故的发生,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设计及封场后工作中应该注

意的事项。 二、封场方案设计 现代垃圾卫生填埋场要求当填埋区垃圾达到设计填埋高度后必须进行封场覆盖。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渗滤液产生量、抑止病原菌及其传播媒体蚊蝇的繁殖和扩散、控制填埋场恶臭气体和可燃气体散发、提高垃圾堆体安全性、增加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开垦利用的速度。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能否安全运行是衡量封场方案是否具有实用性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封场方案设计过程中,封场方案必须对径流控制、填埋气控制及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长期规划。 填埋场封场覆盖层的主要功能是使入渗到垃圾 三、封场后的维护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虽然没有新鲜生活垃圾补充进入填埋场,但是封场覆盖层下面的原有生活垃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场地仍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垃圾渗滤液及填埋气会继续产生,因此,为了维护封场后的填埋场安全运行,必须进行封场后的各种维护。填埋封场后的维护主要包括填埋场地位置的连续视察与维护、基础设施的不定期维护以及填埋场内及周边环境的连续监测。具体内容如下: 制定并开展连续视察填埋场的方案,以便能够对填埋场封场后的综合条件进行定期巡察,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确保场地的安全。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安全规程和技术标准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 基础设施维护范围主要包括地表水排放设施、填埋气和渗

(完整版)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毕业设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目录设计说明书 1、绪论 1.1生活垃圾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3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况 2.1项目背景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2.3项目设计要求 设计计算书 3、填埋场的选址 3.1选址的考虑因素 3.2选址的程序 3.3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4.1填埋区基底工程 4.2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4.3防渗材料 4.4防渗系统的构造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5.1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5.3渗滤液收集系统 5.4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1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2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6.1填埋气的组成 6.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6.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导排 6.3.1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 6.3.2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 7.终场覆盖 7.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7.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8.封场后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符号说明

1、绪论 1.1生活垃圾概述 1.1.1生活垃圾的定义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1.1.1生活垃圾的危害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焚烧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有还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房县姚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勘察报告

房县姚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工程名称:房县姚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工程编号:YT2012-03 勘察阶段:初勘 审定:金长海 审核:邓能兵 工程负责:敖水生 报告编制日期:2012.02.20 武汉华太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Ⅰ、前言 (1)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2) 三、勘察工作依据 (3) 四、勘察等级、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勘察工作量 (3) Ⅱ、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4) 一、场地地理位置 (4) 二、气象条件概述 (5) 三、场地概况及地形地貌 (5) 四、地层岩性 (5) 五、地质构造 (6) 六、水文地质条件 (8) 七、地震效应 (9) 八、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9) Ⅲ、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0) 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10) 二、场地稳定性及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12) 三、地基岩土参数及建议值 (13) 四、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基坑开挖边坡评价 (13)

五、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14) 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4) 一、填埋场库区、垃圾坝稳定性评价 (14) 二、生产管理区稳定性评价 (15) 三、坝址和库区渗透性评价 (15) 四、垃圾填埋场监测工作 (16) Ⅴ、天然建筑材料评价 (17) 一、石料 (17) 二、粘土料 (17) Ⅵ、结论与建议 (17) 附表 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1张 附图 1、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1张 2、工程地质剖面图(1:500)8张 3、钻孔柱状图(1:100)32张

Ⅰ、前言 一、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时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对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而且对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始于2002年,于2005年底编制完成,规划涉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陕西、湖北、河南三省7个地(市)的40个县。规划目标是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达到不低于Ⅲ类标准。 规划提出建设污水处理厂、工业点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垃圾清理及处理、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监测能力建设等措施,房县姚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即为规划拟建的垃圾处理工程之一。 姚坪乡位于房县西北边陲,占地面积203.7Km2,现有常住人口17922人,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拟在姚坪乡彪虎沟村一组彪虎崖(羊皮沟老)地带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该生活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为32960㎡,主要由生产管理区、填埋场库区、调节池、垃圾坝、提升泵房及组成,库区内的计算库容量为38.5万m3。垃圾填埋场设计规模:处理垃圾50t/d,采用卫生填埋法。受房县洁源垃圾处理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房县姚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场地的初

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监测方案

XX县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 监测方案 一、现状监测 1、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 评价区域布设3个大气监测点,监测布点说明见表1。 表1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点 本次环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间为7天,采样频率按《环境影响评价 、PM10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①SO 2 测日均值,NH3、H2S测一次值;②同时进行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当天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常规气象参数。保证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每次监测采样同时测定风向、风速、气温和气压等气象参数。 (3)监测与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有关部分进行。 2、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 收集XX县污水处理厂环评报告的地表水监测数据,如果XX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在近三年内做了监测,那么收集其监测数据,如果没有,则进行实测。 (1)监测点位 W1 :垂直项目所在地XX河上游2800米(不管XX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有没有监测数据,此点均需测) W2 :XX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游500米 W3:XX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1000米 W4:XX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3000米

W5:垃圾填埋场旁边水塘 (2)监测因子 pH、COD、BOD5、SS、TN、NH3-N、总磷、粪大肠菌群、As、汞、Cd、Cr6+、Cr、Pb。 (3)监测时间和频次 一期现场采样监测,连续监测3天,每天1次,同期记录水深、流速、流量、河宽等水质参数。 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根据地堪结果,布设如下点位。 D1:填埋场场地地下水上游(30-50)米处 D2:XX组居民井水 D3、D4: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各(30-50)米处 D5: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m处 D6: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50m处 (2)监测因子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氰化物、As、汞、六价铬、Pb、Cd、氟、Fe、Mn、Cu、Zn、粪大肠菌群。 (3)监测时间和频次 一期现场采样监测,连续监测3天,每天1次。 4、声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 在填埋场场地布设1个声监测点N1。 (2)监测项目 等效连续A声级L Aeq (3)监测时间与频次 监测2天,分昼夜和夜间两个时段,各测一次。 (4)监测方法 测量方法与仪器噪声测量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HE6250型噪声统计分析仪。测量前后均经校正,前后两次校正灵

[四川]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岩土勘察报告_pdf

xx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初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项目负责:

目录 1 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及要求 (1) 1.3勘察技术标准 (2) 1.4勘察方案及勘察方法 (2) 1.5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3) 2 场地环境 (4) 2.1地形地貌 (4) 2.2气象 (4) 3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4) 3.1区域地质构造 (4) 3.2岩土结构及特征 (5) 3.3地下水与土 (5) 3.5不良地质作用 (6) 4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6) 4.1场地稳定性评价 (6) 4.2地震效应评价 (6) 4.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指标 (7) 4.4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7) 4.5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基坑开挖边坡评价 (8) 5 基础方案分析评介 (8) 5.1地基基础建议 (8) 6 垃圾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9)

6.2坝基岩土体稳定性问题 (10) 7 填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0) 8 截水沟及生产管理区工程地质问题 (11) 9 调节池的工程地质问题 (11) 10 垃圾填埋场监测工作 (11) 11 结论及建议 (12)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xx县城xx镇规划总占地面积3Km2,现有常住人口8000人左右,2020年规划人口为20000人,近期远期产生的垃圾量为1.1~2.6万m3/年。为净化城区环境,拟在县城南东面约5Km处的坡脚地带新建垃圾填埋场。规划的垃圾填埋场库区占地36500m2、调节池2座、生产管理区占地1500m2、垃圾坝1座。垃圾处理场设计规模:处理垃圾70吨/日。受xx县建设环保局委托,我公司承担xx 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场地的初步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阶段。 xx县位于xx自治州北部,南与xx县、xx 县、xx县、xx县相接,北与xx省xx县、xx县相连,处于 大草原黄金旅游线上,国道xx线贯穿全境,但自县城至垃圾场仅 有一条小路相通,交通不太方便。 1.2 勘察目的及要求 根据拟建(构)筑物类型,平面展布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拟建(构)筑物使用性质等,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并结合规划设计意图,本次岩土工程初步勘察目的及任务: 1、初步查明场地岩土体展布、类型、结构、厚度及其工程特征,提供各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等地质资料,满足初步设计阶段所需的岩土参数; 2、查明场地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

XXX县垃圾填埋场及封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XX县垃圾填埋场及封场生态修 复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一、XX县概况 (1) 二、地理位置与气候 (1) 三、行政区划 (2) 四、项目背景 (3)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一、填埋场概况 (5) 二、现状问题分析 (8)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9) 第三章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编制依据及规范 (10) 一、编制目的 (10) 二、设计依据 (10) 二、设计标准和规范 (10) 三、设计原则 (11) 第四章填埋场封场工艺方案比选 (13) 一、填埋场封场工艺方案介绍 (13) 二、填埋场封场方案比选对照表 (16) 三、填埋场封场方案比选对照表 (18) 第五章垃圾堆放场封场及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 (21) 一、堆放场面层垃圾分选处置 (22)

二、填埋场可燃性垃圾外运及处置方案 (31) 三、填埋场垃圾挡坝的建设 (33) 四、填埋场整体封场及生态修复 (36) 五、生态修复后的植被的管养及维护 (42) 六、封场后垃圾渗滤液处置提升改造 (48) 七、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及处理系统建设 (53) 八、填埋场封场后环保监测方案 (55) 第六章工程投资费用估算 (59) 一、填埋场垃圾分选处理费用 (59) 二、可燃类垃圾外运及处置费用 (63) 三、填埋场封场建设费用(包含垃圾坝建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处理站提标改造、开方燃炬系统) (67) 四、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总费用 (69) 五、后期运营管养费用(渗滤液处理、绿化管养、环境监测) .. 70 第七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73)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XX县概况 XX县是福建省福州下辖县,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中国橄榄之乡”和福建省著名侨乡,素称“八闽首邑”。1913年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而成。位于福建省福州西南侧,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内著名景点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雪峰寺、马岚山、十八重溪风景区等。 截至2010年末,XX县下辖15个乡镇街道(1个街道、8个镇、6个乡)313个行政村(居),县人民政府驻甘蔗街道。常住人口为66.2万人,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旅居国外华侨11.6万人,港、澳、台同胞5.5万人,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 二、地理位置与气候 XX县是福建省福州下辖县,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位于福建省,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内著名景点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雪峰寺、马岚山、十八重溪风景区等。 XX县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XX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

垃圾填埋场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工程概况 …………….工程,包括:垃圾填埋点、北进道路硬化、沥青道路铺油、排污排水管道更新路沿石彩砖项目,受鲁山县尧山镇委托,………………..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承担了………….垃圾治理和镇区主要道路附属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并于2013年7月14日至7月30日完成野外勘察工作。 其中镇区主要道路附属工程自k0起至k1+960止,路位置及中心线控制坐标见附件及附图。本次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 主要工作量一览表(表) 、目的任务 本阶段施工图设计详勘工作的目的,是根据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针对性的进行详勘工作,为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位置和编制施工设计文件,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本阶段施工图设计详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①、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②、在初步设计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地质勘察,对路线及桥位处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或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进一步查明对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

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治理对策和建议的地质依据。 ③、进一步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④、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物场地按设计需要进行场地烈度鉴定或地震安全性评价。 、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和规程有: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7)平顶山平煤设计有限公司下达的鲁山县尧山镇尧山村美丽乡村建设镇区主要道路附属工程总平图。 、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的主要工作方法,简述如下: 1.4.1、工程地质测绘 本次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严格按照院下达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任务表进行,分路线工程地质调查和路基工程地质勘探两部分进行。 路线工程地质调查在路基两侧各100米范围内进行。采用图上定位的方法确定调查点位,结合地形地物及线路踏勘,利用天然或人工露头、人工挖探沿路线进行地质调查。记录调查点的土质特性,综合各种地质现象,一般调查点间距不大于150米;浅层勘探沿中线进行,一般每隔40米施工一个钻孔,勘探深度7-10米,并采取土(岩)样,以便确定浅层土的土壤性质。 1.4.2、钻探与取样 ①钻探 在钻进过程中,严格控制回次进尺,保证钻探质量。为了保证第一手勘察资料的准确性,每个施工机组有一名工程地质技术人员跟班作业,进行地质编录,生产管理。中心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员巡回检查

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方案

第一章 山西省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110t/d处理工程环评监测方案 (修改本) 国环评证乙字第1313号 2007年3月

1 前言 1.1项目提出的背景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经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县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县连通。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km2。 宁武县交通条件良好,县域内有大运、太宁、崞水、忻保4条干线公路合十数条县乡、乡公路合专用公路,铁路有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宁苛铁路和宁静铁路,已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网,是忻州市北部的重要枢纽之一。 宁武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该县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宁武县县城面貌和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而宁武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采用落后的简单填埋和在郊区裸露堆放的作业方式。据统计宁武县县城除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若干处外,在城区周围还有三、四十个无序堆放的垃圾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垃圾堆放处蚊蝇滋生,垃圾自然发酵,散发臭气、沼气,渗沥液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宁武县兴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1.2评价任务的由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宁武县城区环卫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12月正式委托XX大学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我校组成了项目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物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活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对工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进行了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类比同类型项目的工作方案划定了本工程的环境监测方案,现提交建设单位,报请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2工程概况 2.1 建设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山西省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110t/d处理工程; 建设单位:宁武县城区环卫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宁武县凤凰镇。 2.1.2 建设性质

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若尔盖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初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项目负责: 四川省绵阳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川西分院二00七年五月

目录 1 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及要求 (1) 1.3勘察技术标准 (2) 1.4勘察方案及勘察方法 (2) 1.5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3) 2 场地环境 (4) 2.1地形地貌 (4) 2.2气象 (4) 3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4) 3.1区域地质构造 (4) 3.2岩土结构及特征 (5) 3.3地下水与土 (5) 3.5不良地质作用 (6) 4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6) 4.1场地稳定性评价 (6) 4.2地震效应评价 (6) 4.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指标 (7) 4.4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7) 4.5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基坑开挖边坡评价 (8) 5 基础方案分析评介 (8) 5.1地基基础建议 (8) 6 垃圾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9)

6.2坝基岩土体稳定性问题 (10) 7 填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0) 8 截水沟及生产管理区工程地质问题 (11) 9 调节池的工程地质问题 (11) 10 垃圾填埋场监测工作 (11) 11 结论及建议 (12) 附图: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1:500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若尔盖县城达扎寺镇规划总占地面积3Km2,现有常住人口8000人左右,2020年规划人口为20000人,近期远期产生的垃圾量为1.1~2.6万m3/年。为净化城区环境,拟在县城南东面约5Km处的坡脚地带新建垃圾填埋场。规划的垃圾填埋场库区占地36500m2、调节池2座、生产管理区占地1500m2、垃圾坝1座。垃圾处理场设计规模:处理垃圾70吨/日。受若尔盖县建设环保局委托,我公司承担若尔盖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场地的初步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阶段。 若尔盖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南与九寨沟县、松潘县、红原县、阿坝县相接,北与甘肃省玛曲县、迭部县相连,处于大草原黄金旅游线上,国道213线贯穿全境,但自县城至垃圾场仅有一条小路相通,交通不太方便。 1.2 勘察目的及要求 根据拟建(构)筑物类型,平面展布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拟建(构)筑物使用性质等,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并结合规划设计意图,本次岩土工程初步勘察目的及任务: 1、初步查明场地岩土体展布、类型、结构、厚度及其工程特征,提供各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等地质资料,满足初步设计阶段所需的岩土参数; 2、查明场地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

地质勘察报告

无锡恒隆广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编号:2007-8-38 一、工程概况 (一)前言 受无锡恒隆地产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无锡恒隆广场工程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为设计提供依据。 拟建工程位于无锡市人民中路、后西溪路之间和健康路东侧,拟建物包括一座购物广场和二座塔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4.3万m2,设计正负零为3.5m(黄海高程),购物广场共有7层,楼高32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西塔楼41层,高度216m,东塔楼47层,高度245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以上深度参照正负零,塔楼结构体系筒体结构,其它为剪力墙结构。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于2007年9月12日开始现场野外施工,因拆迁原因,中间几次进场施工,到2008年12月15日结束,2008年12月25日提供土工试验成果报告,2009年1月5日提供正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设计单位为: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顾问为凯达环球有限公司、结构顾问为迈进公司。 (二)勘察的目的与要求 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作出结论;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基坑工程支护等方案的选型提出建议;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根据本工程建筑类型,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如下: (三)勘察工作依据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按规范要求确定本次勘察的工 作依据与工作量。 1.工作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 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2008版) (6)《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8)《土的分类标准》 GB 145-90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92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003年6月版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2.地基设计等级、抗震等级、勘察等级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拟建工程主体工程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为甲级。 (2).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为重点设防类(乙类); (3).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以及地基复杂程度,按照《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第3.1条划分: 工程重要性等级:拟建工程为一级;

某垃圾填埋封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某垃圾填埋封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项目经理部组成 第二章、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第三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第四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第五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六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七章、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第八章、施工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 第九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第十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附图:01 施工进度计划表 附图:02 施工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项目部的组成 一、工程概况 某市郊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位于该市郊区,设计封场表面积为58200平方米,封场工程包括垃圾库区边界以上部分堆山作业中的边坡覆盖和最终的场区顶部覆盖。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场覆盖系统、填埋场渗滤液填埋气收集及处理工程、封场防洪工程、场区道路、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监控和绿化工程等,项目估算总投资1193万元。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根据某市郊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招标文件及有关问题的答疑文件; 2、某市郊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建筑安装施工图; 3、本工程施工现场踏勘情况; 4、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施工验收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 4.1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 (7)《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竣工报告(垃圾填埋场库区)

漳浦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竣工报告 竣 工 验 收 报 告 编制单位:福建兴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1月15日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漳浦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库区工程 工程地点:漳浦县绥安镇虎炉坑 工程规模:28303.8m2 防渗面,垃圾坝、截污坝各一座 结构质式:防渗导排系统以及毛石坝体 开工日期:2008.12.31 竣工日期:2009.12.31. 工程投资:约1000万元质量目标:合格 2、主要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漳浦县建设局;监督部门:漳浦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设计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勘察单位:福建闽中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监理单位:漳州市宇宏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福建兴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 1、业主提供的地形图、施工图文件,设计变更、通知文件; 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规范》(GB50268-97参照); 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 4、《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 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 6、《浆砌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7、《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8、其它现行有关设计、施工规范及施工工艺标准与安全生产技术 规程。

三、主要项目施工完成情况简介 本库区工程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库区(分9区)、垃圾坝、截洪沟、调节池库区(分3区)、截污坝、进场道路等。 主要施工工艺技术说明: (一)场平、土方工程 1、场地整平主要包括:库区清理、土方挖填、构建面的修整,根 据填埋工艺要求和地形的实际情况,对库底及边坡分别进行横向整平和竖向整平。 2、工艺要求: ①清理基底范围内的所有树木、杂草、石块、树桩、草木根茎、 腐植土、淤泥、杂物等不合格的土; ②基底压实:填方区域软弱基础处理,清除有害物质后的小坑 穴进行回填粉质粘土并碾压密实; ③土方挖填:回填土料的土质和含水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 范规定,填方后进行分层夯实,压实度≥93%。 ④构建面修整:采用碾压机械(或小型机械)和人工夯实配合 的办法,确保坡面坚实、平整,无松土。 (二)导排工程 1、作用:导排垃圾所产生的渗滤液,同时包括导排地下水和气体。 包括:渗滤液导排盲沟、地下水导排盲沟、导气石笼。 2、流程:①导排支盲沟集中到主盲沟后,汇入主盲沟中的HDPE管 后穿垃圾坝导出,与调节池地下水导排管顺接,由调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一期土建工程投标文件

江门市大推车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一期-土建工程 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江门市大推车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一期-土建工程投标人:(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名并盖章) 日期: 2011 年 11 月 27 日

目录 一、投标函 二、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三、法人授权委托书 四、江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印制的《投标书》 五、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六、企业近三年类似工程业绩及证明材料 七、项目负责人工作经历表 八、工程承诺书 九、工程量清单报价书 十、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相关资料 十一、投标保证金 十二、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人提交的其他投标资料

一、投标函 致:江门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1、根据你方招标工程项目编号为 {项目编号} 的江门市大推车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一期-土建工程工程招标文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规定,经踏勘项目现场和研究上述招标文件的投标须知、合同条款、图纸、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量清单及其他有关文件后,我方愿以“投标文件的商务部分”的投标总报价并按上述图纸、合同条款、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量清单(如有时)的条件要求承包上述工程的施工、竣工,并承担任何质量缺陷保修责任。 2、我方已详细审核全部招标文件,包括修改文件(如有时)及有关附件。 3、我方承认投标函附录是我方投标函的组成部分。 4、一旦我方中标,我方保证按合同协议书中规定的工期 120日历天内完成并移交全部工程。 5、如果我方中标,我方将按照规定提交上述总价 5%作为履约保证金。 6、我方同意所提交的投标文件在招标文件的投标须知中第15条规定的投标有效期内有效,在此期间内如果中标,我方将受此约束。 7、除非另外达成协议并生效,你方的中标通知书和本投标文件将成为约束双方的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 8、我方将与本投标函一起,提交人民币作为投标担保。 投标人:(盖章) 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邮政编码:电话:传真: 开户银行名称: 开户银行账号: 开户银行地址: 开户银行电话: 日期: 2011 年 11 月 28 日

垃圾的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目录设计说明书 1、绪论 1.1生活垃圾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3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况 2.1项目背景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2.3项目设计要求 设计计算书 3、填埋场的选址 3.1选址的考虑因素 3.2选址的程序 3.3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4.1填埋区基底工程 4.2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4.3防渗材料 4.4防渗系统的构造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5.1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5.3渗滤液收集系统 5.4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1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2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6.1填埋气的组成 6.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6.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导排 6.3.1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 6.3.2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 7.终场覆盖 7.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7.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8.封场后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符号说明

1、绪论 1.1生活垃圾概述 1.1.1生活垃圾的定义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1.1.1生活垃圾的危害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焚烧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有还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1.2.2堆肥

最新版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项目经理部组成 第二章、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第三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第四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第五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六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七章、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第八章、施工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 第九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第十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附图:01 施工进度计划表 附图:02 施工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项目部的组成 一、工程概况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位于**市**沟,设计封场表面积为 5.95万平方米,封场工程包括垃圾库区边界以上部分堆山作业中的 边坡覆盖和最终的场区顶部覆盖。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场覆盖系统、填埋场渗滤液填埋气收集及处理工程、封场防洪工程、场区道路、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监控和绿化工程等,项目估算总投资**万元。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根据延**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招标文件及有关问题的答疑文件; 2、**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建筑安装施工图; 3、本工程施工现场踏勘情况; 4、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施工验收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 4.1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 (7)《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垃圾填埋场封场要求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垃圾处理不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目前,卫生填埋是城市垃圾处理最为经济、适用、方便的处置方法,也是当前及未来50年内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 封场是卫生填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封场质量高低对于填埋场能否保持良好封闭状态至关重要,而封场后日常管理与维护则是卫生填埋场能否继续安全运行的决定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能够维持30~50年,国外许多国家立法要求垃圾填埋场运营商必须储备足够资金,以确保填埋场封场后各种设施能够继续运行30~50年;而在国内,封场设计与封场后的管理维护却常常被忽视,由此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工程实例时有发生。为了能够引起卫生填埋场设计、运营管理等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视,减少卫生填埋场封场后事故的发生,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设计及封场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封场方案设计 现代垃圾卫生填埋场要求当填埋区垃圾达到设计填埋高度后必须进行封场覆盖。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渗滤液产生量、抑止病原菌及其传播媒体蚊蝇的繁殖和扩散、控制填埋场恶臭气体和可燃气体散发、提高垃圾堆体安全性、增加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开垦利用的速度。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能否安全运行是衡量封场方案是否具有实用性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封场方案设计过程中,封场方案必须对径流控制、填埋气控制及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长期规划。 填埋场封场覆盖层的主要功能是使入渗到垃圾场的地表水达到最小化,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因此垃圾填埋场覆盖层设计必须兼顾以下条件:(1)温度极限;(2)可能产生干湿交替从而导致土壤发生收缩龟裂,影响覆盖层系统稳定性的降雨极限;(3)可能会导致某些土壤的破坏或者其他覆材料损坏的不均匀沉降;(4)可能会导致覆盖层破坏的倾斜滑动;(5)植物根系、掘地动物、蚯蚓、昆虫等对土壤的穿透;(6)覆盖层上车辆的行驶;(7)地震引起的变形;(8)风力或水流对覆盖材料的侵蚀等,从而确保填埋场地表径流和融化水能够顺利及时地被排放出; 除此之外,填埋场设计还要结合垃圾填埋场当地的地形状况和附近花草植物的种类,使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与周边环境绿化相协调。因此,垃圾填埋场最终封场设计还必须考虑以下要素:(1)覆盖系统的整体结构;(2)覆盖层的渗透率;(3)地表的坡度;(4)景观设计;(5)场地下陷时的补救方法;(6)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 三、封场后的维护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虽然没有新鲜生活垃圾补充进入填埋场,但是封场覆盖层下面的原有生活垃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场地仍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垃圾渗滤液及填埋气会继续产生,因此,为了维护封场后的填埋场安全运行,必须进行封场后的各种维护。填埋封场后的维护主要包括填埋场地位置的连续视察与维护、基础设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