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视”

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视”

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视”
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视”

应用题审题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视”

应用题作为数学问题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审题是解答应用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前提和关键。审题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以便帮助学生审好应用题,学会解答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问题,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用题实际上是用精炼的语言文字把现实生活中的的数学问题阐述出来,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形式。既然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问题,那么学生的个人的阅读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由此可见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加之受“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的模式影响,使一些学生形成了一种见“共”见“多”就加,见“剩”见“少”就减的定向思维。如学生见到较多的题目是直接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当遇到“水果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比香蕉多运来100千克,运来香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受到顺向思维的影响,认为香蕉多而做成加法。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具体到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做法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为审题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范读和试读主要适用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则宜加强个别点读和自我默读的

训练,尤以默读为主。读题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及数量关系)。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个经验借鉴到数学教学中来,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复述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目,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

例:学校今年买桌子和椅子一共用去了5750元,桌子值5000元,1张椅子的的价格是15元,问学校今年买了多少张椅子?

学生可以这样复述题意:学校今年买桌子和椅子一共用去5750元,其中买桌子用去5000元,又知道桌子的单价是15元,求买了多少张椅子。如果学生这样复述的话,说明他对题意已弄懂了。

复述题意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如上题也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对题目的复述:

1、题目中讲的一件什么事?(讲买桌椅的事)

2、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5750元)

3、买桌子用去多少钱?(买桌子用去了5000元)

4、一张椅子多少钱?(一张椅子15元)

5、问题求的是什么?(求买了多少张椅子)

这样按问题部分复述后,然后再要求学生连起来完整地复述。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复述题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重视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中简化了的成份补述出来,或把内隐的意思表述出来,成为外显的条件,使之更具体、明确,为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对题目进行复述是收集信息的过程,那么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进行主观能动地选择就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审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能否正确分析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直接关系到整个解题结果。

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实验表明,开始教学解两步应用题,宜于从条件入手,即使采取了这种分析的方法,也还会有部分中、差生难以提出中间问题,需要经过一段训练逐步掌握。但是逐步要转到训练学生从问话入手,这对提高学生解多步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很有帮助。至于学生自己解题时用哪种方法分析,不必

加以限制。考虑到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口头分析的机会,除了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分析外,要让同桌的学生互相练习分析。不宜过早地让学生书面分析,这样费时间,会减少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学生有了口头分析的基础,可在课外安排少量的书面分析作业。此外,订正时也要重视让学生进行口头分析。

长期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学生的正确解题的前提!

三、重视应用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

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咬文嚼字”,拿到一道题之后,匆匆忙忙过目一下,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意的时候,就在解题了。往往是速度快,正确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平的应用题练习过于机械,没能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理解力。适当安排一些变式(改变已知条件或问题)练习,对于克服简单的机械重复,提高解题效率,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表明,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

新大纲明确要求: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画图、对话等,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式的问题。 例如:一堆货物300吨,第一次运走它的53,第二次运走它的41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问题:“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根据这几个条件可能提:

还剩多少吨?列式为:300×(1-53-4

1

) 两次共运走多少吨?列式为:300×(53+41

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多少吨?列式为300×(

53-41) 运走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吨?列式为:300×(

53+41)-300×(1-41-53) 剩下的比运走的少多少吨?列式为:300×(53+41)-300×(1-53-41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可变换一下题目:“一堆货物共300吨,第一次运走它的

53

,第二次运走第一次的41

。”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以上这种呈现方式,采取的是补充问题的对话形式,比完整的呈现一道应用题更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并从学生提出问题恰当与否,就可以

断定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通过这种比较,也能帮助学生把握应用题因条件或问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解题方法的改变,最终让学生自己在这种训练中养成准确的理解力。

四、重视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力

编题是数学知识在较高层次上的应用,重视学生根据给定的算式做编题练习,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形成联系生活实际的的意识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把握应用题的结构,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让学生根据15÷(61-81

)这个式子编应用题。学生从这

个式子中马上觉察到这是工程问题,很快一个学生编出题目(1)、一条路,由甲队单独修要6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8天完成,已知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5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接着有的同学受到了启发,展开充分的想象,编出了(2)种,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8小时,已知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1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3)种,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零件个数是总个数的81,如果再加工15个就完成这批零件的61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的想象越多,思路就越

开阔,创新思维的成份就会越多,创新能力方面就能得到更多的发展。

通过上述根据算式自编应用题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应用题结构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的努力方向。

审题是解答答应用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和保证,审题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以便帮助学生审好应用题,学会解答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1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1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从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所求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这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审题能力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1.2合理应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在上述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单调性等基本知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算、推理能力. 1.3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试卷中,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在题的解答中,学生若没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正确解决此题实属不易.因此,建模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科学家素养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一、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二、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

一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马海平 海原县李旺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本文从调动积极性、明确目标、讲清道理、培养思维、巩固训练等五方面加以阐释,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数学教学。 引言:在一年级教育阶段,计算能力培养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计算能力培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任教一年级的我来说,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调动积极性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简便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目标是方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在一年级整个数学教学阶段,主要是对以下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这些基础和核心知识是计算能力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也要求学生达到“熟练”。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计算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合理的算法是凑十法和看加算减法,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一年级学生接触了“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运算定律,学生学习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能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 一、读说相结合,培养审题习惯。 高年级学生往往在读题这个环节上比较疏忽,一些学生急于完成作业,浏览了一下题目就开始列式计算了,结果导致解题错误,之后却总感叹自己太粗心大意了。读题包括读标题、读题目,它对理解题意、正解解决问题尤为重要。有些练习中会在标题上注明要求,如标题中注明列方程解,那么那些没注意看标题的学生列算式方法解就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看到题目时也不要争于解答,先读一遍题目,再说说对这道题目的理解,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些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能是多余的,而有些题目中却隐藏着我们需要的条件,明确了解题的方向后,再动手也不迟。 如:做一个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15厘米的笔筒,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得数保留整数)? 题目中告诉我们这个笔筒的底面周长和高,要解决的问题是:做这个笔筒大约要用多少材料?也就是在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但还要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笔筒上面的面是不用做上,也就是只需要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求哪几个面,那么这时就更需要学生仔细读题,但说明题意,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提炼重点,培养审题准确性。 在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解决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能准备圈画出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如: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5分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学生在读题时,若能在题目中圈画出“一对”、“无盖”这两个关键词,在解题时就会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会时刻关注到这两个重点,准确解题。

四年级上应用题练习

应用题专项练习题: 一、连除应用题: ①、玩具厂生产了960个电子玩具,每3个装一盒,每5盒装一箱,一共装了多少箱(64箱) ②、王辉爸爸买了3大盒茶叶,一共要付810元,平均每个大盒里有6 小盒茶叶,平均每小盒茶叶多少元(45元) ③、王老师要把156本图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三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图书(此题除了用连除还可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再用总图书数量除以层数也可以求出平均每层放多少图书)(26本) 二、运输问题 (1)、有两堆煤,一堆560吨,另一堆286吨,一辆汽车每次能装运9吨。这辆车一共用多少次才能拉完这两堆煤(除加混合运算应用题)(94次,像这类题目最好先求出总的吨数,然后再平均分,列综合算式时注意加括号)(94次) (2)、有一堆煤120吨,一辆大货车能载重8吨,一辆小货车能载重5吨,请问:①、如果2两小货车来运,多少次能把煤全部运完(12次)

②、先用一辆大货车运5次,余下的用一辆小货车来运,还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数量关系式:一辆大货车载重量×运的次数5次=一共运走的吨数,再用总的吨数-大货车5次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用剩余的吨数÷小货车的载重量5吨=次数)(16次) (3)有50只小羊要过河,现在只有一条船,且每次现载8只小羊,那么这些小羊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渡河(像这样的有余数的运输问题,记得最后要加一,注意单位)(7次) 三、装箱问题: ①、96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连除,列综合算式最后单位是箱,如果列分步算式一定要注意单位的选用)(20箱) ②、中秋节快到了,糕点房将640个月饼,每4个装一盒,每4盒又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连除,列综合算式最后单位是箱,如果列分步算式一定要注意单位的选用)(40箱) 四、分东西问题: 学校买回8箱皮球,每箱20个,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级分得多少个(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先求出皮球总的个数,再进行平均分)(32个)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年组王金芸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

如何培养学生作文时的审题能力

走高效课堂路育善创作文才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作文基本功扎实,平时写的文章语句通顺,描写具体,但一到考试时作文分数却甚低!何故?跑题了。抛开“紧张”因素不谈,这其实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欠缺的表现。跑题分为两种,较严重的是文章与要求完全脱轨,这是学生审题不清的缘故;另一种是主题不突出,所写内容偏离了中心,事后,学生大都抱怨考试时间太短,等自己发现了问题想改正时已来不及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出现,都令我扼腕叹息。同时,这些现象也促使我深入地思考:写作文固然是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手段,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能力。姑且不谈目前学生每次考试都需要“按照题目要求作文”,就在长大后,也会经常按领导、客户、同事的要求成文。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之后,培养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写作文”的能力就成了小学高年级作文课堂的重中之重。两年来,我不断地学习着、实践着、摸索着、总结着。失败了,就反思原因,另辟蹊径;成功了,就总结经验,以求日后更大的成功。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它很稚嫩,更不完美,但很有效。 下面我就谈谈这套模式的操作方法。

首先,作文课应选择带晨会的语文课或带小自习的语文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思路不被打断,一气呵成。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文思泉涌时,一旦被迫停笔,是件很痛苦的事。即使停一会接着写,一时也很难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我之所以这样安排作文课,就是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我手写我心,从而不畏惧作文,喜欢作文。 其次,在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一上课,直接让学生读“习作要求”后构思成文。 初期,生默读两遍后,思考老师的问题:“本次习作让写什么?需注意什么?”这两个问题虽小,却抓住了每次习作审题的要点。学生如果每次作文前都能从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习作要求”准确地提炼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那他的审题能力怎能不提高呢?所以,老师不仅要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而且要把它们及答案都写在黑板上,以示重要。由于次次作文前都提这两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到了后期,即使老师不提出这两个问题,学生也会在心里明确答案后再选材、构思,成文于作文本上(为减轻学生负担,更为了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我不要求学生打草稿,而是学会“打腹稿”。)如遇特殊情况,则灵活处理。如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科幻故事”。

如何提高小学生分析及解答应用题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应用题”,就是把日常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求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通过解答应用题,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而忽视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把问题解决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包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表述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数学问题并进行反思的能力。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每一节课中,激发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把运用知识解应用题变成一种意识和能力,进而上升为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当前新课改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就更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教育思想的转变决定了“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应当采取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相同的一种新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是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现在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以此我们认为应用题教学作为“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首要的任务,同样要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过去我们常常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从主观愿望出发考虑问题,把“学”看成为“教”服务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多为“注入式”,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而必须转变。改革教学方法,必须从改变“教”和“学”的关系入手,那就是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其次,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呈现应该有层次,方式要灵活多变,解应用题体现生活化、开放性,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还是要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不同的解法。 二、通过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

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 写作文,在动笔之前必须认真审题,一定不能大意。这是关系文章成败的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的粗心大意。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容易失误,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纠正。 1、引导学生加强审题,明确命题范围 审题是决定命题作文成败的首要关键,只有审题正确,才可能取得好成绩;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而语文应试留给作文的时间有限,审题的时间至多只能是几分钟。因此作文应试时不仅要审题正确,而且必须集中思想,尽快把握审题思路。审题的首要任务是整体地理解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和规定,必须认真地咀嚼题目,弄清题目的词义和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其审题目标无非是三个,即一审文体要求,二明题材取向,三定写作重点。但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往往还在篇幅控制、卷面注意及写作方面提出一些特定要求,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审题时认真审题包括附加说明、具体要求在内的作文题的全部文字。 抓住题眼是审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题眼往往是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抓住了关键字词,对把握题目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比较辨析是审题的又一种重要方法。在比较时,把作文的题目与那些相类似的题目作比较,辨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能更正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善于比较对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构思作文具有重要意义。又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应侧

重于写“老师”,刻画老师的形象;后者则应侧重于写“我”与“老师”间的交往过程,重点则要落在事件的叙写上。要学会寻找命题中的关键词语以明确写作的重点,例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比如《我眼中的色彩》中的“色彩”,当然不仅仅是指具体的色彩,如:黄色丝带、白衣天使、迷彩军服……还可以是色彩的比喻义、象征义,如青春、活力、坚强、奋斗,因为自然界的美丽和谐是色彩,“我”的心情是色彩,“我”的梦想也是色彩。可以写单一的色彩,也可以是写“多姿多彩”、“五光十色”。《成长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立意正确,表达完善人格 审题完毕,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要引导学生明确,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二是要正确。评分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怎样提高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培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优化数学教学 大理市喜洲镇河矣江完小杨雄芬 【摘要】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易掌握,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兴趣、方法、掌握。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例题往往是呆板的文字叙述,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摄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应用题教学的例题,从而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到超市购买牛奶,另一组到超市购买饼干,最后要合在一起由老师付款。全班同学都有了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很快地把各自的物品采购好了。这时,教师不失时宜地发问:“牛奶多少钱怎样算的饼干又是多少钱怎样算的”,最后再问:“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一下子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明白了数学知识原来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同时,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在无形之中掌握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数学知识注入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一些学生平时解题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也会迎刃而解了。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叙述,语言生活化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用铅笔画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就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的东西和问题从题中找出来,重新组题,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确;“改写”就是把应用题的生活化描述改为更接近四则运算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的知识建构与应用题的语言叙述有机结合,从而内化为学生能力。“用铅笔画写”就是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洁的方法,在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重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反复观察自己的回答与问题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反复审题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验总结 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泽州县高都镇保福小学乔利霞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学科特点将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情境创设中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剪正方形”的情境。我先拿出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问:“如果把它剪成几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可能是多少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思考,并小声地交流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陆续举起手:“可能是1厘米”、“可能是4厘米”、 “可能是6厘米”… …“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接着我又拿出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以同样的问题展开了第二环节的教学。最后我同时拿出这两个正方形,问:“如果从这两个正方形中剪出的小正方形边长要一样的话,它们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呢?”“可能是1厘米”、“可能是2厘米”、“可能是3厘米” … …“那么你又发现了什么?”两个“你发现了什么”积极地挖掘学生的“发现”因素,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先明白教学的第一环节:找到12和18的因数;再领悟第二环节找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还水到渠成地将这些数命名为“12和18的公因数”;第三环节进而明白了不必要研究它们的最小公因数,而只研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二、从练习中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设计的练习新颖、有趣,利用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发现潜能。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4页有个这样的题目:“把65和4 1都化成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这是在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教材设计的一个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并没有就题论题,而是对学生进行了再引导,面对板书“65=1210和41=123”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继续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这样注重挖掘教材,在练习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可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让分数的分母或分子相等等问题。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肯动脑、爱思考、敢创新的好习惯。 三、从教材空白处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完整版)浅谈高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民勤四中 魏育椿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知道,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以下情况:不少同学在数学课上认真听讲,但自己做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多的大题目,常常一片空白, 问他们原因时,学生说 :“太难”,“ 看不懂题目”,可是经老师一点拨 ,又觉得很容易;在考试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失去一些本不该失去的分数,他们一般都解释为“粗心”。其实,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问题太难”,更不在于“粗心”,而恰恰在于学生审题能力差。 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准确、敏锐、深入的审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这对于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 重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审题准确性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在审题的过程中,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二 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然而,要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还要学会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数学题的已知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有的则是隐藏在文字的叙述中,或寓于概念,或存于性质,或含于图中,审题时,就要注意深入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因为,这些隐含条件是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5.设复数1z 和2z 满足关系式02121=++z A z A z z ,其中A 是不等于零的复数,证明: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练习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应用题练习题 姓名成绩: 1、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 2、一辆长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 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千米? 3、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要准备多少钱?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育英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在 6、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 “爱心日”帮助军属做好事。这些少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的价先队员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钱是多少? 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7、春芽鸡场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8、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剩16千克。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6小时,返回时只用了5小时。返 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10、公路两边植树,每边每千米要植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25棵,这条路长120千米,一共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植树多少棵? 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1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12、一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 每班144本,还要留40本作为备用。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 学校应买多少练习本?多少钱? 13、洗发水每瓶15元,商场开展促销14、一只熊猫一天要吃15千克饲活动,买4瓶送1瓶。165元最多能买料,动物园准备24袋饲料, 多少瓶这样的洗发水?每袋20千克,这些饲料够一只 熊猫吃30天吗? 15、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货,去时用了16、小明上山用了4小时,每小6小时,速度是32千米/小时,回来只用时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是6千米/时,下山用了多长的 时间?

培养一年级学生分析应用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培养一年级学生分析应用题能力的几点做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到了中年级,总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应用题掌握得不好。原因在哪里呢?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所致。因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材从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就开始进行应用题的孕伏和渗透。鉴于此,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在培养一年级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兴趣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小朋友,由于他们在幼儿园一直是以游戏为主,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如果教师采用单调的讲解方法去强迫他们学习,就会引起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厌恶,甚至怕学数学。新教材就紧抓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改以往“素面朝天”,在书中的每一页都安排了彩图,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思维。例如,第一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中,出现了看图应用题的雏形,这幅图描绘的是在金色的秋天,温馨的农家小院旁,一群孩子们正在捉蝴蝶,收割成熟的向日葵、石榴等等,画面逼真,人物表情丰富,而且很自然的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蕴含于画面之中,生动而有趣味,学生很感兴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为应用题的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会,增强兴趣,体会情感,掌握知识。 二、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分析应用题的氛围 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的心灵,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式会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难忘的记忆。同时,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保护,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地情感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的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应用题教学时,要加强师生情感

关于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四年级关于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计算题中最为灵活的一种。“简便计算”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现错误的地方,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部分,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简便计算题,做题时往往因为没有经验或数感还不够强烈,导致看不透简便计算的窍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简便计算初期要让学生打好基础,为高年级简便计算做好铺垫。 那么,怎样提高四年级学生简便计算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简便运算实际上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简便运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计算转换成简单的口算。因此,口算能力的好坏,是决定简便运算结果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的方法、定律、性质掌握得再好,到最后口算过不了关,计算的结果就不会正确,之前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那么哪些口算知识需要掌握呢?在小学阶段,一百以内的加、减口算是必须掌握,特别是二十以内的加、减口算,乘法口诀必须熟练掌握,能达到脱口而出,另外一些特殊的乘法算式也必须掌握,如25×4=100、25×8=200、125×8=1000等。 二、观察能力是简便运算的关键。 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有效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计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也就是说,观察能力的好坏是决定能否进行简便运算的关键。在进行简便运算时,最关键的是要能准确的观察数的特点、算式的特点,如观察数是不是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哪些数的和、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在计算减法时,有没有和被减数尾巴相同的数等等。事实上,学生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基本上只要看一下算式,数的特点、算式的特点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这一点上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计算定律、性质是简便运算的核心。 简便运算之所以简便就是综合、灵活的运用计算性质、定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无

应用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初探 诸城市科信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那么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即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让学生掌握信息选择策略,使他们能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信息中区分出重要信息和细枝末节的信息。 (二)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策略,使他们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在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三)让学生掌握类比与联想的策略,使他们在面临新问题时,能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用原有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四)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策略,使他们能用线段图、示意图、情景图或实物操作去分析数量关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

化。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四个层次进行培养。 (一)准确感知信息 数学问题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构成的。对面临的问题要成功地分析,其首要前提就是准确感知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这些信息多是由数学的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语言组成的,每种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学生应准确感知,不能含糊不清。具体而言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快速将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使学生养成全面准确提取问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的审题习惯。 (二)建立问题表象 准确感知问题中的各种信息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相互关系作尽可能深入了解,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头脑里建立起问题的表象,形成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感性认识。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问题: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由于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培养低年级 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

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之我见》

有效的审题方法之我见 审题,就是指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思维、研究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审题。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只有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法,才能最终圆满解题。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说教会学生审题至关重要。十余年的数学的教学中,我发现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 1.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印象”做题。 2.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故而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出错。 3.弄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下面就“有效地审题方法”我将自己浅薄的见解谈及如下: 一、要重视动口朗读。 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