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

一、因人而异,不同凡响的开场

法拉奇在采访中,由于其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在每次采访都能有打开被采访者的口,获得她所想要的材料。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

事例: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 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 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访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面具,逼视其真实的面目。

二、犀利的语言,轰炸式的盘问

法拉奇在采访中常常是以历史视角,审视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并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她曾使纵横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基辛格陷入尴尬;令卡扎菲愤怒失言。她甚至不顾伊斯兰教的习俗和有关规定,当着霍梅尼的面撕下面纱,大声说道:“许多人说你是个独裁者!”这样在别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语言往往会令被采访者无言以对

事例:面对不可一世的卡扎菲时,法拉奇不畏强权,同样尖锐过人。当卡扎菲高傲地说“我是福音”时,她不屑地打断他,“停住,停住,你说什么?你信真主吗?”卡扎菲不解其意:“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法拉奇说:“噢,我以为你就是真主。”气得卡扎菲哇哇大叫。再次佐证了法拉奇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对话犀利的采访特点。法拉奇的提问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表现出——把握谈话节奏、驳斥不同意见、揭示内幕新闻、变换各种语气。

三、所提问题很有深度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指向毛主席,而是巧妙地应用“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样一句话,把敏感而又核心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抛了出去。)

邓: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

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法:你说在后一段时期毛主席身体不好,但刘少奇被捕入狱以及死在狱中时,毛主席身体并不坏。过去还有其他错误,大跃进难道不是错误?照搬苏联的模式难道不是错误?对过去这段错误要追溯至何时?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咄咄逼人,真的很尖锐,法拉奇连问4个问题,而且很有底气,更加突显出她犀利泼辣的言辞,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邓: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所以要区别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

法:但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毛主席选择了林彪,就像西方的国王选择继承人那样,选择了林彪。(这个问题问得好)

邓: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不正确的做法。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刚才我说我们制度不健全,其中也包括这个在内。

法拉奇显然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有备而来,要不是邓小平机智沉稳应对,恐怕她抛出去的问题,罕有人能够如鱼得水地应答,法拉奇似乎有股神气的力量,能让被采访对象说出观众最想听到的东西,一挖到底。这种人格的魅力和锋芒的个性往往能够使她与被采访对象的对话精彩至极!

在她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说话很有底气,提问也很到位,每一个问题都设计得很巧妙,充分显现出她深厚的知识功底,这是她采访的另一个风格,即所提问题很有深度!

在这段采访邓小平同志的视频中,我发现法拉奇的目光敏锐,像一个猎人一样,从常人忽略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虽然言辞尖锐,但丝毫不乏气质——那种类似战士一般的勇气使得他具备了一种特殊的气质与风度。

(四)、巧设机关,层层逼近

法拉奇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实践。”因此她与世纪风云人物的访谈,常常是一场智力的较量。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之时,她会采用迂回的方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她预先设置好的圈套。

事例: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五、“我的地盘我做主”

几乎每一个遭遇了法拉奇采访的人,都会身不由己地被她引入一个由她控制的世界,只有被她牵着鼻子走。到最后,绝大部分被采访者都会为接受这次采访叫苦不迭,琢磨着能否把这段采访给掐了。

法拉奇善于偷换角色,把她自己而不是被采访者作为报道的主要角色。她会在报道中不失时机地插入自己或者自己的评论,使读者的视线发生偏移。

事例:在报道美国宇航局和宇航员的活动时,为了亲身体验在密封舱的感受,她进入阿波罗号太空船,这是一个展现美国空间技术成就的专题,但法拉奇看着这艘太空船,偏偏联想到二战期间那间曾经囚禁她父亲的昏暗囚室,从这个基点发散开来,她向读者阐释了人类面对孤独与恐惧时的不同态度。

从法拉奇的《国际风云人物采访记》中,不难看出所有的采访都是围绕着作者预先设计的轨迹进行,不是展现受访者的心理,而是推销法拉奇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六、采访中矛盾的巧妙处理、有力控制采访局面

首先,法拉奇善于从已知的事实材料中敏锐地发现矛盾的事实。这种矛盾成为法拉奇尖锐的问题。其次,当采访对象出于某种动机或需要不愿讲明真相的时候,采访中便出现了第二种取与予盾的矛盾。其三,因为法拉奇是带着她的立场和感情投入采访的,于是就产生了采访中的第三种矛盾,也就是法拉奇式访问中的矛盾——法拉奇与采访对象之间思想观念的矛盾交锋。法拉奇的可贵在于她不回避矛盾,有时甚至故意设置矛盾。通过她的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牢牢掌握着采访的主动权。

事例:对基辛格的采访。

法:基辛格博士,我已经感觉到了。我从来没有采访过一个像您这样避而不答问题或对问题不作确切解说的人,没有人像您这样不让别人深入了解自己。基辛格博士,您是不是有点腼腆?

基:对,我是个相当腼腆的人。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是相当沉得住气的。您看,有人把我描写成一个苦恼和神秘的人物,也有人把我描写成乐天派,整天嘻嘻哈哈:这两种形象都不准确。哪一个都不是我……我是……不,我不告诉您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对谁都不说。

类似上文,虽然基辛格在整个采访中都是这种回避的态度,但依然被法拉奇迂回地挖出了不为人知的许多东西。采访披露后,尼克松对基辛格十分恼火,无论基辛格打电话还是亲自上门,尼克松都拒绝见他。因为基辛格居然对一个记者说了让他很不高兴的话。在很多事件上基辛格说的是“我如何解决”而不是“我们如何解决”。

再如

法: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与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非常的提问方式,咄咄逼人)

基: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躲开了)

法: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提问更加具体,逼进对方)

基:不能,我不能……我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以招架)

法: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改道迂回,仍不放松)

基:喜欢。我发现他是一位对他的事业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孤狸终于落网,基辛格大谈对黎德寿的看法)

最新1月全国自考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新闻采写的记者是( ) A.机动记者 B.特派记者 C.地方记者 D.特约记者 2.下列属于新闻线索特点的是( ) A.信息完整 B.比较复杂 C.有稳定性 D.有待证实 3.记者采访的第一步是( ) A.设计提问的问题 B.接近采访对象 C.联系采访人 D.拟好采访提纲 4.访问中最重要的是( ) A.少讲多听 B.见机行事 C.善于提问 D.启发诱导 5.目击式新闻多来自于记者的( ) A.事前观察 B.同步观察 C.事后观察 D.现场观察 6.下列与新闻专业术语“采访”含义相近的是( ) A.采风 B.考绩 C.游记 D.探访 7.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是( ) A.梁发 B.黄远生 C.邵飘萍 D.王韬 8.收集和储存记者自己采访地区或报道分工范围内的信息属于( ) A.情况积累 B.信息源积累 1

C.思想积累 D.知识性资料积累 9.两位记者在两年中沿着中国大陆周边采访一圈,这种采访方式属于( ) A.易地采访 B.巡回采访 C.交叉采访 D.实地采访 10.采访艺术中“上下结合”包含的意思是( ) A.个别和一般 B.局部和整体 C.领导和群众 D.个体和整体 11.有关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被掴一掌的报道,其新闻选择的标准是( ) A.新鲜性 B.接近性 C.重要性 D.显著性 12.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记者向外国友人提的“您对北京印象如何”问题,其提问方式属于( ) A.闭合式提问 B.激发式提问 C.开放式提问 D.诱导式提问 13.采访的结合艺术有多种,“解剖麻雀”的方法属于( ) A.上下结合 B.点面结合 C.纵横结合 D.正反结合 14.一般来说,新闻主题来源于( ) A.实际工作 B.具体生活 C.主观感受 D.客观事实 15.新闻选材要“以一当十”的意思是( ) A.新闻材料要少而精,以少胜多 B.新闻材料越多越好 C.新闻例子越多越好 D.新闻材料越少越好 16.“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是下面哪一种新闻写作的开头方法?( ) A.开篇点题法 B.形象导入法 C.先声夺人法 D.清音有余法 17.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以表达记者所见所闻和感受为主的通讯称为( ) A.速写 B.访问记 C.巡礼 D.侧记 2

采访美术老师心得【精选】

经过采访美术老师,对美术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美术不再是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台下照画了,现在的美术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术,分享心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采访美术老师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采访美术老师心得篇1 前段时间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采访美术老师心得篇2 在这近一个月的络学习中,我观看了很多视频,聆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名师的教学案例等,我收获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培训中,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

最新1月全国自考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 年 1 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 试题 课程代码: 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新闻采写的记 者是 A. 机动记者 B.特派记者 C.地方记者 D.特约记者 2.下列属于新闻线索特点的 是 A. 信息完整 B.比较复杂 C.有稳定性 D.有待证实 3.记者采访的第一步 是 A. 设计提问的问题 B.接近采访对象 C.联系采访人 D.拟好采访提纲 4.访问中最重要的是( A.少讲多听 B.见机行事 C.善于提问 D.启发诱导 5.目击式新闻多来自于记者 的 A. 事前观察 B.同步观察 C.事后观察 D.现场观察 6.下列与新闻专业术语“采访”含义相近 的是 A. 采风 B.考绩 C.游记 D.探访 7.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是( A.梁发 B.黄远生 C.邵飘萍 D.王韬 8.收集和储存记者自己采访地区或报道分工范围内的信息 属于 A.情况积累 B.信息源积累 1

A. 新鲜性C. 重要性 C. 新闻例子越多越好 D. 新闻材料越少越好 C.思想积累 D.知识性资料积 累 9.两位记者在两年中沿着中国大陆周边采访一圈,这种采访方式 属于 A. 易地采访 B.巡回采访 C.交叉采访 D.实地采访 10. 采访艺术中“上下结合”包含的意思 是( A.个别和一般 B.局部和整体 C.领导和群众 D.个体和整体 11.有关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被掴一掌的报道,其新闻选择的标准是 12.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记者向外国友人提的您对北京印象如 何 ”问题,其提问方式属 于 A.闭合式提问 B.激发式提问 C.开放式提问 D.诱导式提问 13.采访的结合艺术有多种,“解剖麻雀”的方法属 于( A.上下结合 B.点面结合 C.纵横结合 D.正反结合 14. 一般来说,新闻主题来源于( A.实际工作 B.具体生活 C.主观感受 D.客观事实 15.新闻选材要“以一当十”的意思 是( A.新闻材料要少而精,以少胜多 B.新闻材料越多越好 16. “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是下面哪一种新闻写作的开头方 法?( A. 开篇点题法 B.形象导入法 C.先声夺人法 D.清音有余法 17.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以表达记者所见所闻和感受为主的 通讯称为( A.速写C.巡礼 B.访问记D.侧记B.接近性D.显著性 2

民间艺术采访新闻稿

民间唢呐艺术家的采访记录 时间:2012年7月14日 地点:生机镇镰刀湾村 今天下午,吴云周带上音乐老师彭健、摄影组长秦浪舟和我(姓名:曾燕萍,负责记录),我有幸参加了采访民间唢呐艺术家龙才全老先生的任务。我们一行来到他的家中,说明来意,他就连忙把妥善保存好的唢呐取了出来,龙老先生的唢呐由哨子、芯子、气牌、杆子和碗子五部分组成。 龙老先生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一提到唢呐,先生滔滔不绝,年事已高并不影响他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把唢呐用水醒过后,就熟练的用单吐、双吐、连吐、颤音等演奏技巧我们奏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三大纪律.》和《百鸟朝凤》等不同音色不同韵味的著名唢呐名段,唢呐声高亢,激昂,明快,婉转优美,回肠荡气,我们听的人心肺跌宕。 从老先生那里我们得知,小时候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人,和艺术没有丝毫的联系,但他生来仿佛和唢呐有着不解之缘,在那文化娱乐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开始对唢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六岁才开始学吹唢呐,没有老师教,家庭情况也不允许买一支唢呐,于是他就去山上砍来桐树自己做成唢呐自学,因为没有文化,一字不识,简谱也是后来学的,自学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终无师自通的龙先生吹出了大山,扬名于千里之外。龙先生一开始学会的乐曲大都是一

些红歌,比如《社会主义好》、《三大纪律》、《东方红》等革命歌曲。 艰辛的几年过来了,他吹奏的唢呐曲开始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当地的一些喜事丧事,如婚丧嫁娶,欢度节日等活动都会邀请他去吹上几曲,他的唢呐技艺总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阵阵喝彩。名声很快就传出去了,传出了山村,传到了贵州省歌舞团,省歌舞团派人来邀请他加入团里,龙先生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团里很多人都很佩服他的唢呐技艺。后来因为他所在的公社需要组织一个宣传队,这个宣传队就是用来专门负责宣传毛泽东歌曲的事务,他就离开文工团,来到了宣传队工作。在宣传队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二胡和笛子,这些乐器演奏都有共通之处,虽然都是自学,但都相当精湛,这更加开阔了他的乐器领域。 二十多年过后,宣传队解散了。放在唢呐上的时间渐渐少了起来,但因为家里贫困,他发现吹奏唢呐也可以赚钱后,又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因为唢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深受群众喜爱,婚丧嫁娶绝对离不开它。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唢呐艺术平添了几分成熟,融入了地方民间特色和文化风情,逐渐形成了他个人的演奏风格。龙老先生的徒弟共有六十多人,他的徒弟们都传承了他的高深技艺,名气也渐渐响亮起来。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受吴云周的邀请,他的徒弟龙中怀还特地赶了过来,和师傅合奏了一曲,唢呐技艺相当的娴熟。 龙老先生说,唢呐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乐器之一,因为它本身含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无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能充分调动听

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风云人物采访记》读 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硬性要求,可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书本身吸引了。我认识到一位鲜活的法拉奇,书里面的她是一位有着生命力的传奇记者。我终于领略到属于法拉奇的风姿,并深深地折服。相比于法拉奇的提问技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法拉奇的采访,政坛神话们脱去神话外衣后,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敢于去剥神话的外衣,在一次次征服中使自己逐渐成为神话的法拉奇。说实话,我并未完整的阅读完这本书,但通过我阅读的那了了几章内容,我就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这个女人值得世人的敬仰。她对那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当法拉奇放弃在佛罗伦萨医学院的大学生活,进入一家报纸作报道员,后任《欧洲人》驻外记者的时候,就隐喻着一位可以震撼全世界的记者的诞生。法拉奇说过,“我热爱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有哪一种

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就有这种非凡和可怕的特权。”法拉奇的采访风格以机智犀利、果敢硬朗著称。她善于抓住重要节点,单刀直入,毫不妥协。又可以看出法拉奇采访中犀利、不妥协的这份自信和从容,很大程度上源于采访前认真充分的准备。正如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法拉奇的评价,“您极难对付,但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带那么多资料来采访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敢冒枪林弹雨。”并且法拉奇在采访中对人事的洞察,也和她热爱的文学也不无关系。她运用文学细腻、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细节,从中挖掘人背后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多角度审视事物本质,更深远更丰富地洞察人和事。通过阅读可以看出法拉奇的采访手法是故意的让人不安。她接触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以精心研究的刺激挑战对方。挑战对方的极限,让对方不得不吐露真言。采访基辛格,关于战争法拉奇挑战到,“您不是和平主义者,是吗?”“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您没有看到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吗?”正是这次采访的逼问,基辛格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关于基辛格的名气,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甚至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基辛格回答这一问题时自诩的单枪匹马的骑马牧者形象,让尼克松十分恼火。也是接受法拉奇的这次采访,被基辛格称为“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采访南越总统阮文绍,“请您允许我讲讲人

热门-新闻采访策划书范文4篇

新闻采访策划书范文4篇 一、采访目的: 响应我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通过采访各学院心理部部长或学生会主席,借鉴和吸收其管理、组织经验,为自身领导力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引导,并吸纳整合至协会的发展建设中,为协会的发展建设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广阔的途径,并提升协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采访意义: 契合心理协会“阳光心态,成功人生”的活动主题,本次采访活动将使学生在采访的筹备、实施和反思过程中实现组织、表达、交际能理得综合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并藉此提升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协会的影响范围,促进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协会的形象。 三、采访对象: 管理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学生会心理部部长或主席。 四、采访方案 前期:

1、采访团分组:(负责人:各部门部长) 各部门参加活动者均分为2组,每组3人之内(需要录 制DV的小组由 组织部分配一名宣传部同学携DV随行)各小组选定负 责人, 并上报组织部。 2、联系相关受访人以及商定相关采访时间: 各部门部长负责 3、小礼品的准备: 由受访团小组讨论决定,金额限制在20元之内 中期: 采访思路设置:(注:红色字体部分为必问问题) 第一篇章:领导物语(倾听心语,感悟成功) 要求:围绕受访人对“领导力”这个概念的认识情况 问题示例: 1、怎样认识“领导力”这一概念/领导力素质包括哪些? 2、培养积极心态的必要性? 3、结合自身经历,阐述怎样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篇一: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 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 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 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 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 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 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来自:WWw.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 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 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新闻采访学复习题

新闻采访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和新闻采访的方向。 4.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11.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3.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 “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 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选择题18.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使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 “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39. 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二、简答题(复习题下仅是提示了答题要点,考试答卷时需适当展开) 5. 影响记者深入的思想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要点提示 从记者的采访实践看,记者的思想障碍主要是态度问题。具体来说,要摈弃以下态度:(1)把深入看作是一种短期行为;(2)要深入就得讲条件;(3)有个人打算。需从三个 方面努力:(1)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2)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3)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6. 直面采访要掌握哪些基本原则? 要点提示 要搞好直面采访,须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1)平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别。(2)因人而异。访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用一个模式去套。(3)主动权。记者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自终掌握采访主动权。 7. 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主要形式、特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 (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2)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8. 为什么说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职能? 要点提示 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来说不能称作新闻。在开发中传播、在传播中进一步开发,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是开发信息(了解、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一支重要力量。 9.记者如何开发和传播信息? 要点提示 (1)广辟信息源;(2)增大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10.记者怎样做好预测性报道? 要点提示 预测性新闻的写作,需要记者长期的积累,同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重根据;(2)重比较;(3)重辩证。 11. 采访前记者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要点提示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知识; (5)准备一些问题;

上大通识选课参考11级贡献

通识课选课参考 人文大类: ●美术经典与形式分析:4星 优点:作业少,上课轻松 ●西方十大现代主义艺术流派:4星 优点:内容不错 缺点:老师有点罗嗦 ●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1星 缺点:课程太单调,教师教学思路太死板 ●美国名人演说与社会文化:4.5星 优点:课程设置不错,确实可学到纯正的英语。可以了解很多有这里的名人名言,了解美国总统的生平经历,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上课的形势比较无趣 缺点:但是对同学们的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可能会跟不上老师,学的吃力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学:4.5星 优点:与学生互动很多;课程很好,老师很有趣,内容贴近生活。老师诙谐幽默,对社会现象剖析深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深入浅出。 ●交响音乐赏析:1星 缺点:重在讲故事,赏析很少 ●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4星 优点:有机会多读一些莎翁的名著,作业较轻松 ●东方音乐文化:4星 优点:可了解音乐知识,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且很轻松而且要求也不高有时也很有趣 ●安全逃生与避难:5星 优点:这门课很实用并 ●西方音乐文化:3.5星 优点:老师讲的不错,多听听音乐不错;上课可以睡觉、多数时间在听音乐;可以听不同类型响乐赏的音乐,提高艺术修养,放松心情。 缺点:中世纪音乐十分枯燥乏味上课全在睡觉打酱油 ●交响乐赏析:4星 优点:上课可以听古典音乐,很放松心灵的一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放松心灵。 ●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智慧:4星 优点:采访新闻一类的课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喜欢采访新闻的内容。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2.5星 优点:有书法的实践课,可以联系隶书。 缺点:漫谈书法历史,内容枯燥。 ●书法篆刻与中国文化:4星 优点: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同学们的兴趣。 ●中国哲学智慧:4星 优点:概述了哲学的意义,简介了诸子百家的形成和思想,对儒释道三家详细阐述,分别由三位专精与这三家的老师来讲述,对于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1星

风云人物采访记(一)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一) 小说: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作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更新时间:2012/5/4 15:28:33 亨利?基辛格,户籍登记姓名为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于1923 年5 月27 日出生在德国的菲尔特。1938 年,由于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与家人一起离开德国,定居纽约。1943 年成为美国公民。就读于哈佛大学,在国际事务领域的学习中表现杰出。他曾为联邦政府的很多机构提供咨询,又作为自由倾向的共和党人步入政界,从此青云直上。1972 年11 月,接受奥里亚娜采访时,他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后经证实在水门事件中丝毫未染,因而在福特政府继续就任国务卿,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至1977 年。之后,他继续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舞台上。2006年11 月25 日,在接受意大利电视一台詹尼?廖塔的采访中谈到奥里亚娜?法拉奇时,他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女性。(在采访中,我的回答)实质上是准确的。” 这个人太著名,太重要,太幸运了。他被人们称为超人、超级明星、超级德国佬。他拼凑自相矛盾的联盟,签订无法实现的协议,使世界像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那样为之屏息。这是个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的、实际上是荒唐可笑的人物。他可以在他想见毛泽东时就能见到,在他想去克里姆林宫时就能进去,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叫醒美国总统并进入总统的房间。在这个50岁、戴着黑边眼镜的人面前,詹姆斯?邦德的那一手黯然失色。此人不像詹姆斯?邦德那样开枪、斗殴或跃上奔驰着的汽车,可是他能建议发动战争或结束战争,他自认为能改变甚至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那么,这个亨利?基辛格究竟是何许人呢? 像记载其他历史要人的书一样,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书。《基辛格和弄权》记述了他的政治和文化生涯,这本书是一个曾同他一起在大学任教的人出于对他的钦佩而写的。《亲爱的亨利》则专门颂扬他的富有诱惑力的才华,作者是一位爱慕基辛格的法国女记者。基辛格从来不愿与他那位大学里的同事讲话,也从来不愿与这位法国女记者睡觉。一提起这些作者,他就做一个表示厌烦的鬼脸,并扬起他那肥实的手,打一个表示否定的手势:“什么也不懂”,“没有一点是事实”。他的自传倒是一部可供研究的著作,读它的人都会对他感到敬佩。众所周知,亨利?基辛格于1923年生于德国的菲尔特,父亲叫路易?基辛格,是一个中学教师,母亲叫葆拉?基辛格,是家庭妇女。他的祖先是犹太人,亲戚中有14人死在集中营里。1938年,他同他的父母和弟弟瓦尔特一起逃往伦敦,后来迁居纽约。那时他才15岁,名叫海因茨而不叫亨利。当时他一个英文单词也不认识,但很快就学会了英语。父亲在邮局当职员,母亲开了一家糖果饼干店。他以优异的学习

艺术采访稿(改)

编者按: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体现在应用。四年的凝练让我院的艺术学子从一步一个脚印铸造成了今天的毕业成绩。在我院老师的悉心教育下,我们的艺术作品起源于社会生活,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形象地概括,从中抽象出了最让我们为之感叹的作品。而这些让我们亲切的创意,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增院,一座充满创意的学院里,见证了大批又一批艺术系的毕业学子。在我们这样一所美丽大气,创新开放的学院里,有一种享受让我们不因繁荣而感到视觉疲惫。今天,我们走进14届艺术毕业生,让我们领略一下,生活带给我们艺术,和艺术带给我们的生活的视觉冲击。 艺术人生,在细节中把握应用创新 4月9日,我院为艺术系毕业生举办了“2014年艺术系毕业展暨招聘会”,而小编们也对此次毕业展进行了跟进和采访。 工业产品设计,人们为改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实物。一位参加产品展的师兄说,艺术其实就是为生活而创造的。正如他所欣赏的一句话:“艺术不是专为有钱人而存在的,所以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衡量;艺术也不是专为穷人纳喊的,所以不能说喊的越大声,批判得越响亮就越是艺术。”所以,作为一名艺术系的学生首先必须应该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

一切有价值的创意的源头。他说,他曾经见过一些同学弄了很多看起来很不错的作业作品,但是在实践中却常常被淘汰。他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创造里可以避免这样的作品,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服装设计,反映当代的文化思潮和社会风格的一个窗口。一位来自服装设计专业的师姐说她忙毕业展已经很久了。特别是在越接近展览的时候,越是紧张。因为这是对于四年来的付出的一个检验,也是对自己的付出的一个认可。谈到对于服装设计的经验,师姐说,服装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你要去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的消费观是怎么样的,更要去了解现在的设计风格和每年都在变化的时尚。她说,要不断地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互联网和一些书籍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开拓和丰富我们视觉设计思维,从过去只重视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的狭小空间里脱颖出来,以新的设计观念,更高的创作精神,对人的心理、环境、社会以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关注,统筹设计,提高整体开发式的空间。 在视觉展的现场,我们从设计者的口中了解到视觉设计要以传达的主体思想为依据,将各种视觉要素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织,使各个组成部分结构平衡协调。而这样的设计,需要每一步都很细腻地去斟酌,要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需要对文字、图形、色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考虑现代的设计理念以及在特

(读后感)《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硬性要求,可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书本身吸引了。我认识到一位鲜活的法拉奇,书里面的她是一位有着生命力的传奇记者。我终于领略到属于法拉奇的风姿,并深深地折服。相比于法拉奇的提问技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法拉奇的采访,政坛神话们脱去神话外衣后,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敢于去剥神话的外衣,在一次次征服中使自己逐渐成为神话的法拉奇。 说实话,我并未完整的阅读完这本书,但通过我阅读的那了了几章内容,我就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这个女人值得世人的敬仰。她对那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以机智犀利、果敢硬朗著称。她善于抓住重要节点,单刀直入,毫不妥协。 又可以看出法拉奇采访中犀利、不妥协的这份自信和从容,很大程度上源于采访前认真充分的准备。正如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法拉奇的评价,“您极难对付,但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带那么多资料来采访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敢冒枪林弹雨。”

并且法拉奇在采访中对人事的洞察,也和她热爱的文学也不无关系。她运用文学细腻、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细节,从中挖掘人背后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多角度审视事物本质,更深远更丰富地洞察人和事。 通过阅读可以看出法拉奇的采访手法是故意的让人不安。她接触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以精心研究的刺激挑战对方。挑战对方的极限,让对方不得不吐露真言。 采访基辛格,关于战争法拉奇挑战到,“您不是和平主义者,是吗?”“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您没有看到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吗?”正是这次采访的逼问,基辛格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关于基辛格的名气,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甚至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基辛格回答这一问题时自诩的单枪匹马的骑马牧者形象,让尼克松十分恼火。也是接受法拉奇的这次采访,被基辛格称为“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 采访南越总统阮文绍,“请您允许我讲讲人性。当您想到那些在河内遭受轰炸的正是像您一样的越南人时,您不觉得难受吗?”针对腐败指控,法拉奇又对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人指控您是个腐败的人,是越南最腐败的人。您如何回答那些指控者?”“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 采访阿拉法特,由于阿拉法特拒绝回答他的年龄问题,法拉奇“如果您连年龄都不愿说,那么您为什么始终把自己置于世人瞩目的地位,为什么允许世界把您看成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首领呢?”针对阿拉法特抱怨“无视巴勒斯坦是不 能允许的,直到你们良心发现的那天来到之前,我们最好别见面”,法拉奇“您总是带着墨镜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中外名记者研究期末论文

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摘要: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报道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机敏却也叛逆,她勇敢却也脆弱,她蔑视权力却也傲慢无礼。她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她就是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法拉奇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人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她以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新闻界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她被视为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普遍被热爱和平、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士所喜爱。本文就她的生活背景和职业生涯、采访风格和新闻思想为着眼点,分析她对当代新闻学者的启示。 关键词:法拉奇新闻采访启示 一、生活背景和职业生涯 1929年,法拉奇生于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父母都是狂热的书迷,从但丁的《神曲》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从莎士比亚的剧本到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的小说,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法拉奇早年的生活。中学时代她总是沉醉在书籍之中,看起来像一个若有所思、严肃认真的早熟少女。 1945年二战结束后,16岁的法拉奇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进入《意大利中部晨报》的新闻编辑室,做警事和医院报道员。经过5年的磨炼,她的文学天赋受到意大利的全国性杂志《欧洲人》的注意,进入该杂志,于1953年派往美国好莱坞从事文艺报道。在这里,她采访了玛丽莲·梦露、格里高利·派克、希区柯克等大牌明星和导演,与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西蒙·波伏娃对话,并同辛·康纳利、剧作家阿瑟·米勒等人成了好朋友。据查阅资料统计,从1961年到1963年,法拉奇为《欧洲人》共撰写了近百篇国际知名人士的访谈录,其中67篇是关于演员、制片人、电影节的文章,8篇是高层社会和贵族人物、4篇时装设计师的人物专访,以及10多篇对其他名人的访谈记。这些文章使她在欧洲声名鹊起。 但很快,法拉奇就对无休无止的报道音乐节、电影名人及学界名流之类的题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案例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案例分析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之外,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最终质量。提问是一个手段,其终极目的,就是向受众传达关乎采访目标尽可能详细、全面、深入的信息。 一、明确采访主题,提问切中肯綮 采访的第一要义,就是确定本次采访的主题,明确受众希望从采访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就要把这个作为一个“主心骨”,提问要紧紧贴近心目中的主题,为达到目的,不忌讳问题的尖锐性,甚至不忌讳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程度的窘迫。 2003年4月,在“非典”肆虐北京期间,王岐山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市代市长。4月30日,王岐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情况。会后,《面对面》栏目就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王岐山同志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 一般来说,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防治非典的工作情况,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那么在此之后的独家采访,该如何体现“独家”特色呢栏目记者的出发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出在新闻发布会上没有被提及的一系列更为尖锐敏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是在那个非常时期广大民众最为关注的。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 记: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被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一下子就用排他的方式,把采访的内容做了先声夺人的限定: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王:……是传染源的切断……如果不能彻底切断,说句实在话,它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战胜这个疾病。 记:困难在哪儿(正问) 王:(阐述了目前彻底切断传染源的必要性和困难) 记:我非常同意你这个说法,一定要控制传染源,但是按照你这个说法,在我这个想像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激将) 王:不!现在就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难度在这儿。我们决心在这儿……(以下进一步描述了具体的举措和决心。)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记: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不到400。昨天的数字是2705。 记:(整个上升的势头)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记:这是你表示你的一种信心呢,还是确实有切实的措施 记:你的信息渠道是什么你怎么能了解最实际最前线的情况 记:有人很形象地把北京今年的春天,比作一个戴口罩的春天,夏天快要来了,这口罩还会延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简短而尖锐,甚至是逼迫式的,记者没有因为采访对象的地位和身份而影响问题的尖锐性。因为只有这样紧紧围绕主题而抛开其他顾虑的

人物采访:艺术生·成长路

艺术生·成长路 罗晓彤 “这里的环境给人感觉舒适,中央桌椅以‘S’型摆设,灯光柔和温暖,整个空间的色彩都是深棕色,是典型的咖啡厅设计。但是咖啡厅不一定就选择这种设计,从色调上可以选择简洁而清新的颜色,一样给人温馨的感觉,才有自身的特点。”是日,曾瑞仪在Honey yard咖啡厅接受记者采访,当笔者问她对这里的印象时,她用一个艺术生专业的眼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有人会认为只有伟人、高材生和受关注的成功人士才有值得一听的故事。然而,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通过叙述经历会使人感同身受,顿时开悟。 曾瑞仪,一个性格爽朗、特立独行的女孩,因有着初出道时周笔畅的影子和一把浑厚的歌喉,身边同学都呼其名为“笔笔”。她就读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生”这个身份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已经陪伴她走到第四个年头。 入门乃偶然 最初,曾瑞仪只是一名读高二的文科生。她与所有文理科学生一样,每天学习语数英、政史地的知识,埋头在各种繁重的作业当中,为的是希望每次考试成绩得到一点进步。 有一次课间,她偶然看到同班一个比较熟悉的男生在整理一些水彩颜料。于是,她便走到这个男生身边,问起了水彩颜料的用法。然而,这只是一次无意且出于好奇的交谈而已。 不久后的一次美术课,美术老师拿来一个红苹果让我们临摹。班上的同学有的参加过美术班,有的则没有接触过美术。不管有没有基础,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苹果画好。一周后,班主任和美术老师先后联系她,说她有美术天赋,希望她加入学校的美术班,并且转为美术生。“我当时没有说刻意把那个苹果画好,只是老师布置什么任务,我就按照任务完成罢了。只是想不到一幅苹果写生,竟然让我与艺术定下了缘分。”她感叹道。 从零开始 成为艺术生后,曾瑞仪每天课余时间都往美术室跑,既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又要从零学起美术基础知识,每天晚上12点才从画室会宿舍,凌晨2点才开始休息,睡了不够4小时就要起床回画室练习。正是这种生活作息的差异,使得她不得不与经常走在一起的同学朋友“分开”,一个喜欢群体生活的女孩开始适应一个人的生活。 在美术班里,面对着参差不齐的绘画水平,她失落过。“有的同学很有创意思维,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纯粹为了高考文化课成绩能低一点,才成为美术生。而我就处于中间位置,既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又连批评的资格都没有,感觉自己好像是从来都不存在的人。”她坦言。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她每天都在画室留到最后,为的是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在别人眼中,以为艺术生很轻松,对分数要求也很低。其实,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艺术生的艰辛?作为一个艺术生,曾瑞仪哭过、压抑过、孤独过、狂躁过、绝望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苦尽甘来

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

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 邓小平:(略) 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邓小平:(略) 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