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篇一: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

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

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

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

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

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

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来自:WWw.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

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

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

两个问题:

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 邓小平:(略)

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邓小平:(略)

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

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

法拉奇的采访对象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尖锐

问题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辞,加以敷衍。但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

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阿拉法特,就抓住关键问题2次提问,决不给对

手任何逃脱的机会:

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

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

法拉奇:阿布·阿玛尔,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又充满外交辞令的回答,但您没

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

约旦

宣战吗?(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第二次提问)

阿拉法特:(略)

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

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就巴勒斯坦边界

问题第二次提问)

四、假设引路,剥笋抽丝

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法拉奇会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

诱导对方就此发表见解,最终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如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

篇二: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

一、因人而异,不同凡响的开场

法拉奇在采访中,由于其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在每次采访都能有打开被采访者

口,获得她所想要的材料。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

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

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

事例: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 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 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访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

见山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面具,逼视其真

实的面目。

二、犀利的语言,轰炸式的盘问

法拉奇在采访中常常是以历史视角,审视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并表现了一种唯其

所有的“犀

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她曾

使纵横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基辛格陷入尴尬;令卡扎菲愤怒失言。她甚至不顾伊斯兰教的

习俗和有关规定,当着霍梅尼的面撕下面纱,大声说道:“许多人说你是个独裁者!”这样在别

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语言往往会令被采访者无言以对

事例:面对不可一世的卡扎菲时,法拉奇不畏强权,同样尖锐过人。当卡扎菲高傲地说“我

是福音”时,她不屑地打断他,“停住,停住,你说什么?你信真主吗?”卡扎菲不解其意:

“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法拉奇说:“噢,我以为你就是真主。”气得卡扎菲哇哇大叫。

再次佐证了法拉奇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对话犀利的采访特点。法拉奇的提问和表达个人

意见的方式表现出——把握谈话节奏、驳斥不同意见、揭示内幕新闻、变换各种语气。

三、所提问题很有深度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

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

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

者来纪念。

法: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

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

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风云人物采访记》读 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硬性要求,可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书本身吸引了。我认识到一位鲜活的法拉奇,书里面的她是一位有着生命力的传奇记者。我终于领略到属于法拉奇的风姿,并深深地折服。相比于法拉奇的提问技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法拉奇的采访,政坛神话们脱去神话外衣后,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敢于去剥神话的外衣,在一次次征服中使自己逐渐成为神话的法拉奇。说实话,我并未完整的阅读完这本书,但通过我阅读的那了了几章内容,我就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这个女人值得世人的敬仰。她对那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当法拉奇放弃在佛罗伦萨医学院的大学生活,进入一家报纸作报道员,后任《欧洲人》驻外记者的时候,就隐喻着一位可以震撼全世界的记者的诞生。法拉奇说过,“我热爱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有哪一种

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就有这种非凡和可怕的特权。”法拉奇的采访风格以机智犀利、果敢硬朗著称。她善于抓住重要节点,单刀直入,毫不妥协。又可以看出法拉奇采访中犀利、不妥协的这份自信和从容,很大程度上源于采访前认真充分的准备。正如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法拉奇的评价,“您极难对付,但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带那么多资料来采访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敢冒枪林弹雨。”并且法拉奇在采访中对人事的洞察,也和她热爱的文学也不无关系。她运用文学细腻、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细节,从中挖掘人背后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多角度审视事物本质,更深远更丰富地洞察人和事。通过阅读可以看出法拉奇的采访手法是故意的让人不安。她接触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以精心研究的刺激挑战对方。挑战对方的极限,让对方不得不吐露真言。采访基辛格,关于战争法拉奇挑战到,“您不是和平主义者,是吗?”“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您没有看到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吗?”正是这次采访的逼问,基辛格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关于基辛格的名气,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甚至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基辛格回答这一问题时自诩的单枪匹马的骑马牧者形象,让尼克松十分恼火。也是接受法拉奇的这次采访,被基辛格称为“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采访南越总统阮文绍,“请您允许我讲讲人

【推荐下载】法拉奇采访霍梅尼-推荐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篇一: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 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 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 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 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 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 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来自:WWw. : 法拉奇采访霍梅尼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 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 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上大通识选课参考11级贡献

通识课选课参考 人文大类: ●美术经典与形式分析:4星 优点:作业少,上课轻松 ●西方十大现代主义艺术流派:4星 优点:内容不错 缺点:老师有点罗嗦 ●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1星 缺点:课程太单调,教师教学思路太死板 ●美国名人演说与社会文化:4.5星 优点:课程设置不错,确实可学到纯正的英语。可以了解很多有这里的名人名言,了解美国总统的生平经历,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上课的形势比较无趣 缺点:但是对同学们的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可能会跟不上老师,学的吃力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学:4.5星 优点:与学生互动很多;课程很好,老师很有趣,内容贴近生活。老师诙谐幽默,对社会现象剖析深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深入浅出。 ●交响音乐赏析:1星 缺点:重在讲故事,赏析很少 ●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4星 优点:有机会多读一些莎翁的名著,作业较轻松 ●东方音乐文化:4星 优点:可了解音乐知识,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且很轻松而且要求也不高有时也很有趣 ●安全逃生与避难:5星 优点:这门课很实用并 ●西方音乐文化:3.5星 优点:老师讲的不错,多听听音乐不错;上课可以睡觉、多数时间在听音乐;可以听不同类型响乐赏的音乐,提高艺术修养,放松心情。 缺点:中世纪音乐十分枯燥乏味上课全在睡觉打酱油 ●交响乐赏析:4星 优点:上课可以听古典音乐,很放松心灵的一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放松心灵。 ●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智慧:4星 优点:采访新闻一类的课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喜欢采访新闻的内容。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2.5星 优点:有书法的实践课,可以联系隶书。 缺点:漫谈书法历史,内容枯燥。 ●书法篆刻与中国文化:4星 优点: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同学们的兴趣。 ●中国哲学智慧:4星 优点:概述了哲学的意义,简介了诸子百家的形成和思想,对儒释道三家详细阐述,分别由三位专精与这三家的老师来讲述,对于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1星

风云人物采访记(一)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一) 小说: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作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更新时间:2012/5/4 15:28:33 亨利?基辛格,户籍登记姓名为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于1923 年5 月27 日出生在德国的菲尔特。1938 年,由于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与家人一起离开德国,定居纽约。1943 年成为美国公民。就读于哈佛大学,在国际事务领域的学习中表现杰出。他曾为联邦政府的很多机构提供咨询,又作为自由倾向的共和党人步入政界,从此青云直上。1972 年11 月,接受奥里亚娜采访时,他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后经证实在水门事件中丝毫未染,因而在福特政府继续就任国务卿,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至1977 年。之后,他继续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舞台上。2006年11 月25 日,在接受意大利电视一台詹尼?廖塔的采访中谈到奥里亚娜?法拉奇时,他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女性。(在采访中,我的回答)实质上是准确的。” 这个人太著名,太重要,太幸运了。他被人们称为超人、超级明星、超级德国佬。他拼凑自相矛盾的联盟,签订无法实现的协议,使世界像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那样为之屏息。这是个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的、实际上是荒唐可笑的人物。他可以在他想见毛泽东时就能见到,在他想去克里姆林宫时就能进去,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叫醒美国总统并进入总统的房间。在这个50岁、戴着黑边眼镜的人面前,詹姆斯?邦德的那一手黯然失色。此人不像詹姆斯?邦德那样开枪、斗殴或跃上奔驰着的汽车,可是他能建议发动战争或结束战争,他自认为能改变甚至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那么,这个亨利?基辛格究竟是何许人呢? 像记载其他历史要人的书一样,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书。《基辛格和弄权》记述了他的政治和文化生涯,这本书是一个曾同他一起在大学任教的人出于对他的钦佩而写的。《亲爱的亨利》则专门颂扬他的富有诱惑力的才华,作者是一位爱慕基辛格的法国女记者。基辛格从来不愿与他那位大学里的同事讲话,也从来不愿与这位法国女记者睡觉。一提起这些作者,他就做一个表示厌烦的鬼脸,并扬起他那肥实的手,打一个表示否定的手势:“什么也不懂”,“没有一点是事实”。他的自传倒是一部可供研究的著作,读它的人都会对他感到敬佩。众所周知,亨利?基辛格于1923年生于德国的菲尔特,父亲叫路易?基辛格,是一个中学教师,母亲叫葆拉?基辛格,是家庭妇女。他的祖先是犹太人,亲戚中有14人死在集中营里。1938年,他同他的父母和弟弟瓦尔特一起逃往伦敦,后来迁居纽约。那时他才15岁,名叫海因茨而不叫亨利。当时他一个英文单词也不认识,但很快就学会了英语。父亲在邮局当职员,母亲开了一家糖果饼干店。他以优异的学习

(读后感)《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读后感 《风云人物采访记》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硬性要求,可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书本身吸引了。我认识到一位鲜活的法拉奇,书里面的她是一位有着生命力的传奇记者。我终于领略到属于法拉奇的风姿,并深深地折服。相比于法拉奇的提问技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法拉奇的采访,政坛神话们脱去神话外衣后,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敢于去剥神话的外衣,在一次次征服中使自己逐渐成为神话的法拉奇。 说实话,我并未完整的阅读完这本书,但通过我阅读的那了了几章内容,我就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这个女人值得世人的敬仰。她对那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以机智犀利、果敢硬朗著称。她善于抓住重要节点,单刀直入,毫不妥协。 又可以看出法拉奇采访中犀利、不妥协的这份自信和从容,很大程度上源于采访前认真充分的准备。正如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法拉奇的评价,“您极难对付,但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带那么多资料来采访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敢冒枪林弹雨。”

并且法拉奇在采访中对人事的洞察,也和她热爱的文学也不无关系。她运用文学细腻、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细节,从中挖掘人背后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多角度审视事物本质,更深远更丰富地洞察人和事。 通过阅读可以看出法拉奇的采访手法是故意的让人不安。她接触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以精心研究的刺激挑战对方。挑战对方的极限,让对方不得不吐露真言。 采访基辛格,关于战争法拉奇挑战到,“您不是和平主义者,是吗?”“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您没有看到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吗?”正是这次采访的逼问,基辛格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关于基辛格的名气,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甚至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基辛格回答这一问题时自诩的单枪匹马的骑马牧者形象,让尼克松十分恼火。也是接受法拉奇的这次采访,被基辛格称为“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 采访南越总统阮文绍,“请您允许我讲讲人性。当您想到那些在河内遭受轰炸的正是像您一样的越南人时,您不觉得难受吗?”针对腐败指控,法拉奇又对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人指控您是个腐败的人,是越南最腐败的人。您如何回答那些指控者?”“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 采访阿拉法特,由于阿拉法特拒绝回答他的年龄问题,法拉奇“如果您连年龄都不愿说,那么您为什么始终把自己置于世人瞩目的地位,为什么允许世界把您看成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首领呢?”针对阿拉法特抱怨“无视巴勒斯坦是不 能允许的,直到你们良心发现的那天来到之前,我们最好别见面”,法拉奇“您总是带着墨镜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中外名记者研究期末论文

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摘要: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报道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机敏却也叛逆,她勇敢却也脆弱,她蔑视权力却也傲慢无礼。她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她就是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法拉奇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人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她以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新闻界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她被视为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普遍被热爱和平、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士所喜爱。本文就她的生活背景和职业生涯、采访风格和新闻思想为着眼点,分析她对当代新闻学者的启示。 关键词:法拉奇新闻采访启示 一、生活背景和职业生涯 1929年,法拉奇生于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父母都是狂热的书迷,从但丁的《神曲》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从莎士比亚的剧本到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的小说,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法拉奇早年的生活。中学时代她总是沉醉在书籍之中,看起来像一个若有所思、严肃认真的早熟少女。 1945年二战结束后,16岁的法拉奇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进入《意大利中部晨报》的新闻编辑室,做警事和医院报道员。经过5年的磨炼,她的文学天赋受到意大利的全国性杂志《欧洲人》的注意,进入该杂志,于1953年派往美国好莱坞从事文艺报道。在这里,她采访了玛丽莲·梦露、格里高利·派克、希区柯克等大牌明星和导演,与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西蒙·波伏娃对话,并同辛·康纳利、剧作家阿瑟·米勒等人成了好朋友。据查阅资料统计,从1961年到1963年,法拉奇为《欧洲人》共撰写了近百篇国际知名人士的访谈录,其中67篇是关于演员、制片人、电影节的文章,8篇是高层社会和贵族人物、4篇时装设计师的人物专访,以及10多篇对其他名人的访谈记。这些文章使她在欧洲声名鹊起。 但很快,法拉奇就对无休无止的报道音乐节、电影名人及学界名流之类的题

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

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 邓小平:(略) 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邓小平:(略) 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

世界政坛采访之母

“世界政坛采访之母”—奥里亚娜·法拉奇 奥里亚娜·法拉奇,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文化奇迹”和“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者”。她是一位意大利女记者,由于她成功地采访了世界风云人物,因而被誉为“政治访问之母”。法拉奇作为活跃在国际新闻界的知名记者,她在新闻采访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敏锐的鉴赏能力。 法拉奇曾经成功采访过30位政坛风云人物,她在采访之前的大量准备工作和调查工作是她成功采访的神奇钥匙,她成功的采访与她精心的采访准备密不可分。法拉奇采访的都是世界风云人物,她通常在采访前一两个月里,就会搜集大量的有关材料并作出相应的笔记,她曾说过,采访前准备工作的紧张程度,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把每一次的采访都当成第一次,极其认真地收集可以收集到的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她的人物采访大多连续进行两次,第一次主要是相互熟悉,然后把录音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看看哪些问题没有问清楚,或者遗漏了什么没问,第二次再问。采访约旦国王侯赛因之前,法拉奇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侯赛因。她了解到侯赛因是一个人们一谈到他,就会想起暗杀、阴谋、冷枪、炸弹和毒药的人。侯赛因第一次遭到暗杀,是在他十六岁那年。暗杀者的子弹打中了他的祖父,也飞向了侯赛因的胸膛,是他祖父替他别在军装上的一枚厚实的徽章救了他的性命,子弹碰到徽章后又弹了回去。他驾驶自己的飞机去欧洲,突然有两架飞机向他袭来,他按之字形飞行,以致险些撞在山上。1960年,有人对他使用更阴

险毒辣的手段。那时他患鼻炎,有人用硫酸取代滴鼻剂,他打开一 瓶新的药水,无意间,一滴药水掉入洗脸盆,盆里顿时吱吱作响, 把盆燃了个洞,而被他发现。厨师把毒药掺进食物,国王的随从让 王宫里的猫先尝了食物,阴谋终于败露,国王安全脱险。侯赛因去 看望马贾利总理,暗杀者安放的炸弹提前爆炸,总理和另外八人都 被炸死……法拉奇还详细地了解到侯赛因喜欢跳伞,喜欢熄灭直升 飞机的引擎,让飞机自由降落,直到最后一刹那才重新使它升起。 他喜欢以每小时三百英里的速度驾驶“波尔舍”牌小汽车,喜欢在 他那架“猎鹰者”喷气式飞机上做鲁莽的特技表演。他还曾化装成 出租车司机,夜间在安曼的街上招揽顾客,并询问顾客对名叫侯赛 因的新国王的看法。可见法拉奇在采访之前是做足了准备,查阅搜 集了大量资料。有人说,认识一个人是从见面开始的,而法拉奇认 识一个人在见面之前就开始了。 法拉奇采访前的充分准备,使她获得了不易的采访机会。在采访基辛格之前,为了能够成功采访这位被称为“国际外交战略超人”的国务卿,法拉奇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基辛格的相关材料。她查阅、了解基辛格关于对越南、中国、苏联等国家的外交政策,查阅了基辛格在哈佛大学时对施奔格勒、汤因比、康德的研究热情,以及阅读《基辛格和弄权》、《亲爱的亨利》这些关于写基辛格传记的书籍。这些采访之前的充分准备工作为她后来采访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法拉奇充足的资料准备,才赢得了她对基辛格的采访机会。法拉奇第一次见到基辛格,基辛格作为提问者,法拉奇作为回答者开始了这种“反串”的提问,法拉奇通过对“武元甲是怎样

世界新闻史上的奇葩

世界新闻史上的奇葩——法拉奇 08广电200840112037 张倩 她是一个让世界侧目的女人,是一个没有哪个世界领袖人物会对她说“不”的女人,她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法拉奇!她是以一个不妥协的政治 采访者闻名于世的,在她的记者采访生涯中,为欧洲一流的报纸杂志独家专访 了当时世界政治的几乎所有权力者:包括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威利·勃 朗特,巴基斯坦已故总理布托和邓小平。在这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 她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让人惊叹,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法拉奇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 实践”。 作为一名采访过诸多政治领袖的记者来说,法拉奇的采访对象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尖锐问题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辞, 加以敷衍。但法拉奇从不为其权威所慑,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 回答的境地,她以尖锐犀利的问题,甚至有时显得无礼的问题让对方无法逃避。她处处挑战政治权威,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拒绝戴面纱,而当戴 面纱成为允许她采访的条件时,她戴着面纱走进霍梅尼的办公室,然后当着霍 梅尼的面掀去面纱。 她的勇气和道德从来都赢得赞赏,她经常刺激她的采访对象吐露真言,越 战中,她采访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采访开始,法拉奇就挑战基辛格:我 们来谈谈战争吧。你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你是吗?正是这次采访逼得基辛格承认越战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并把自己比作一个“孤独地骑在马上引领着一队 马车的牛仔”。一生与媒体打交道、经验老道的基辛格惟一失手,就是在法拉 奇手里。基辛格后来回忆说,这次采访是他一生中与媒体有过的独一无二的灾 难性谈话。 对西方新闻界,如上所述,她犀利、尖锐,法拉奇也许不过是一个名记和 作家;但对中国,法拉奇则是个“神话”。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 共进晚餐,那您会选择谁?” 这样的问题,一个是问邓小平,一个是问基辛格。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 能想象这会是从记者口中问出来的。 法拉奇1980年亮相中国时,中国刚开始“解冻”。她对邓小平的採访,有交锋,有质疑,甚至有咄咄逼人的追问。居然可以跟最高领导人这样去对话, 中国民众相当震撼。 如果面对“神”,显然是不能这么提问的。从不自视为“神”的邓小平, 当时正在倡导解放思想,破除个人崇拜。而法拉奇的採访风格恰恰有利于把领 导人从“神”还原为“人”。 公正地说,这篇“杰作”是邓小平同法拉奇共同书就的。没有邓小平的智 慧和胸怀,法拉奇的独角戏成就不了这篇杰作。政治家应如何面对传媒,如何

法拉奇和亨利.基辛格博的故事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 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 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 邓小平:(略)

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邓小平:(略) 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 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 法拉奇的采访对象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阿拉法特,就抓住关键问题2次提问,决不给对手任何逃脱的机会: 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 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法拉奇:阿布·阿玛尔,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又充满外交辞令的回答,但您没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约旦宣战吗?(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第二次提问) 阿拉法特:(略) 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就巴勒斯坦边界问题

新闻采访笔记

新闻采访笔记 采访包括: 如何发现新闻(新闻敏感)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了解索要采访对象的背景) 进行采访(提问技巧) 写作包括: 新闻写作的规律——真实公正 新闻体裁消息深度报道通讯 推断结论材料的核实 第一章: 新闻采写概述 一·采访的历程 1.采访,3000多年前叫“采风”,诗经就是由此汇编而成的 2.邸报,写皇帝的言行。文武百官的动向,也就是采访的开始。(唐朝) 3.16世纪,《威尼斯公报》采访的真正开始也是最早的职业记者的诞生。中国的新闻采访活动是从19世纪初西方报纸传入中国后开始的。 4.20世纪初,中国人自办的报纸进入高潮。上海的《大公报》《晨报》都有优秀的记者范长江、胡证之。 二·对新闻采访的认识:新闻采访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采集和访问的专业活动。 1.新闻采访时记者的专业活动(记者为了写新闻才进行的活动)——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 2.新闻采访是为了了解掌握客观事实而进行的(以事实说话)想象自己是一张白纸,不要先入为主 三·新闻采访的特征 1.新闻采访的目的的公众性【还你公众一个真实,绝大数公众的兴趣所在,公众兴趣有公众意识】 2.采访对象的新鲜性【时间新——最近事内容新——角度新】如果采访对象不是新鲜的人物,但是有新闻价值也是可以采访的。 3.采访过程的快速性【掌握好时间,在第一时间所报道出来才是媒体取胜的重要因素。如凤凰网对“911事件的报道” 4.采访双方角色的平等自由【记者首先要尊重采访对象,愿意倾听,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态度要是平等的】 四·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1.新闻活动中的基础环节【完整的新闻作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稿印刷发行的环节】 2.菜饭决定新闻写作【新闻的深度广度决定采访的是否深广扎实,“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1.个别访问:如面对面的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 2.现场观察::用眼睛细微的观察,捕捉瞬息万变却能打动人的细节。 3.开座谈会:就某个专题,邀请专业人员 4.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主要通过这个采访方式采写。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

法拉奇简介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1929-2006),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法拉奇17岁时便投身新闻事业。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在罹患癌症多年后,于2006年9月14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的桑塔·基阿拉疗养院逝世,死于乳腺癌,终年77岁。 法拉奇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情绪的家庭,在三姐妹中排老大。父亲是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因反抗墨索里尼暴政而多次被捕。母亲托斯卡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渴望自由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坚毅的性格。 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法拉奇随父母躲在教堂里,轰炸开始后,14岁的她吓得哭了起来,这时父亲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重的耳光,还紧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训斥:“女孩子不要哭,也不许哭!”从此,法拉奇与眼泪彻底绝缘。 法拉奇的父亲作为意大利积极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对抗墨索里尼的专政,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不过这些“代价”之后都在法拉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被作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闪现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为饵钩将采访的政治人物引入战争或自由一类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父亲这种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响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畴中对政治领域的明显偏好,使得“战争”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为了和“文学”一样重要的关键词。 她在童年时代参与了父亲领导的抵抗法西斯地下运动。用瘦弱的手指学习使用手榴弹给她留下终身的印记。“作为一个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战斗。也就是更多地观察,更多地思考和创造。同样,如果你生来贫穷。生存是你最大的动力。”二战的惨痛回忆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 让法拉奇闻名于世的是她曾采访过世界各国的政治巨头。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瓦文萨、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她会花上数个星期研究采访对象的细节,采访会持续六七个小时。她不喜欢用翻译,除了意大利语之外,她还会说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她是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开创了崭新的采访方式,以迂回,挑逗,紧追的形式采访世界政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话语。在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表面上是犀利的提问,本质是在权威面前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 法兰奇将自己视为舞台中心的主角,在她看来,记者也是一名演员,一名中心者,只有把自己放入报道中时,报道才是好的。在她的采访记中,她提问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使得被采访者往往居于次要地位,重要的却是主角在采访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把握谈话节奏、驳斥不同意见、揭示内幕新闻、变换各种语气,并作典型的法拉奇式的亮相”。 法拉奇善于抓住关键时机采访风云人物。她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著称。因此她的人物访问记别具一格。法拉奇习惯用录音设备录下访问的问答,然后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形式加以发表,但加上占一定篇幅的前言。这并没妨碍她表达自己的见解,相反,尽管她没有修改被访者的谈话,但她却通过提问,尤其是通过每一篇的前言表达了观点。 法拉奇在采访中常常是以历史视角,审视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并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法拉奇一生成功地采访了基辛格、英迪拉·甘地、布托、侯赛因、阿拉法特、穆吉布·拉赫曼、西哈努克亲王等人,她从来也没有怯场,也从没被对手击退过。她曾使纵横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基辛格陷于尴尬;令卡扎菲愤怒失言;甚至不顾伊斯兰教的习俗和有关规定,当着霍

法拉奇采访风格讲课教案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 一、因人而异,不同凡响的开场 法拉奇在采访中,由于其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在每次采访都能有打开被采访者的口,获得她所想要的材料。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 事例: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 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 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访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 皇……”这种开门见山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 面具,逼视其真实的面目。 二、犀利的语言,轰炸式的盘问 法拉奇在采访中常常是以历史视角,审视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并表现了一种唯其 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 得有些“挑衅”。她曾使纵横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基辛格陷入尴尬;令卡扎菲愤 怒失言。她甚至不顾伊斯兰教的习俗和有关规定,当着霍梅尼的面撕下面纱,大声 说道:“许多人说你是个独裁者!”这样在别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语言往往会令被采访 者无言以对 事例:面对不可一世的卡扎菲时,法拉奇不畏强权,同样尖锐过人。当卡扎菲 高傲地说“我是福音”时,她不屑地打断他,“停住,停住,你说什么?你信真主 吗?”卡扎菲不解其意:“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法拉奇说:“噢,我以为你就是 真主。”气得卡扎菲哇哇大叫。再次佐证了法拉奇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对话犀

利的采访特点。法拉奇的提问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表现出——把握谈话节奏、驳斥不同意见、揭示内幕新闻、变换各种语气。 三、所提问题很有深度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指向毛主席,而是巧妙地应用“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样一句话,把敏感而又核心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抛了出去。) 邓: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法拉奇采访风格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 一、因人而异,不同凡响的开场 法拉奇在采访中,由于其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在每次采访都能有打开被采访者的口,获得她所想要的材料。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 事例: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 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 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访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面具,逼视其真实的面目。 二、犀利的语言,轰炸式的盘问 法拉奇在采访中常常是以历史视角,审视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并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她曾使纵横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基辛格陷入尴尬;令卡扎菲愤怒失言。她甚至不顾伊斯兰教的习俗和有关规定,当着霍梅尼的面撕下面纱,大声说道:“许多人说你是个独裁者!”这样在别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语言往往会令被采访者无言以对 事例:面对不可一世的卡扎菲时,法拉奇不畏强权,同样尖锐过人。当卡扎菲高傲地说“我是福音”时,她不屑地打断他,“停住,停住,你说什么?你信真主吗?”卡扎菲不解其意:“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法拉奇说:“噢,我以为你就是真主。”气得卡扎菲哇哇大叫。再次佐证了法拉奇提问尖锐、言辞泼辣、对话犀利的采访特点。法拉奇的提问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表现出——把握谈话节奏、驳斥不同意见、揭示内幕新闻、变换各种语气。 三、所提问题很有深度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指向毛主席,而是巧妙地应用“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样一句话,把敏感而又核心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抛了出去。) 邓: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

明星制造--浅析法拉奇成功的奥秘

内容提要: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她那传奇的一生,吸引了无数渴望探险的人们。那么,她是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明星的呢?本文将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关键词:法拉奇采访新闻明星欧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1930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一、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之一、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一个人跻身于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被视为了不起的成就,何况得到这么多领域的认同?她在新闻界取得的成就被视为一个奇迹,作家圣·阿里科说她取得了一般的闻工作者用150年的时间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她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小说家。从小她便博览群书,埋头苦学,梦想当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现实迫使她选择了做记者。不过,她却是隐身于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小说家。不说她的《印沙安拉》被誉为20世纪的《伊利亚特》,单从她的新闻报道方面来看,《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法拉奇本人就是一本书,她的妹妹宝拉评价说:“我姐姐是一本敞开的书。这书是用中文和梵文写成的。”j对西方人来说,中文和梵文意味着神秘。本文就是要试着揭开法拉奇神秘的面纱,主要从她时刻将自己置于舞台中心和独特的采写风格两个方面来浅析她成功的原因。一、舞台中心的主角法拉奇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种适合表现自己的方式:新新闻主义写作。后来她不断地对之加以锤炼、改进。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流派之一,熔新闻与小说于一炉。倡导新闻必须提供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即写作的风格与质量,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获得事实,更重要的是获得阅读时的审美愉悦。从法拉奇的新闻实践看,她是一位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实践者,用文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报道是法拉奇的长处所在。她强调新闻不仅要有引人注目的重大的、吸引人的、具有刺激性的事件,同时,更要有作家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要使文章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气息。法拉奇说:“我是一名演员,一个自我中心者。只有把我放人报道中时,该报道才是最好的。”k法拉奇把写文章当作了供自己表演的舞台。她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倾向融人报道中,对所写人物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她极少借助纯粹的记录性陈述,而是始终在叙述中掺杂着个人的感受。她不承认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公正与客观,觉得所谓的客观性是虚伪的或假想出来的:“记者写报道的时候只能凭自己的良心。”l她运用文学化的新闻工作表达自己,并把她本人的一切突显在作品的内容中。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与她共同经历冒险事件,共同体验爱情滋味,共同分担哲学与政治上的焦虑。正如圣·阿里科所说:“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作过程中的典型代表。”m犹如当年的格瓦拉、海明威,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法拉奇作为一名记者介入新闻报道使文章自始至终都令人激动。在报道为采访玛丽莲.梦露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她将自己寻找梦露的过程活灵活现、生动细致的描绘出来,让读者与她一起体验寻“梦”的激动。她采用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让整个世界都把她为一睹女星风采而进行的艰辛历程当作中心话题来谈论,展示出她自己的个性。梦露没有见到,但人们却认识了一个明星般的女记者。意大利读者为法拉奇疯狂,而不是为梦露。美国最大的城市关注着法拉奇的努力,记者们都想报道她,四处追随着她。她把自己的声音、把悬念融入叙述,让读者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文章结尾邀请梦露方便时到她家做客更使报道充满了喜剧化的色彩。[!--empirenews.page--]法拉奇总是以第一人称的亲历式报道完成作品,她将个人经历的点滴细节插入作品,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判断,以真实感获得读者的信任。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法拉奇本人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讲述者,其作品就是亲历者与读者“面对面”的讲述和聆听。但没有牺牲过准确性的原则。1968年9月,第19届奥运会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此举招来的是大规模的学生反政府运动。她在报道中让事实说话,但却依然牢牢占据着戏剧舞台的中心。在参加一次遭军方野蛮镇压德学生示威活动中,法拉奇身受重伤,《奥丽亚娜·法拉奇报道:血洗之夜我不幸受伤》讲诉她的历险经历:“子弹在我们头上呼啸。我听到人们在呼喊。……我左边那个人受了伤。……

编辑记者必读书目推荐

编辑记者必读书目推荐 1、《编辑人的世界》(工人出版社) 2、《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回忆录》(人民文学) 3、《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人民文学) 4、《书商的旧梦》(上海书店) 5、《东写西读》(上海书店) 6、《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 7、《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三联) 8、《查令十字街84号》(译林) 9、《美的历程》(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10、《日下书》(上海人民) 11、《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2、《书店的灯光》(上海三联) 13、《嗜书瘾君子》(上海人民) 14、《经济学原理》(曼昆,机械工业出版社) 15、《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广西师大) 16、《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人民大学) 17、《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大) 1、《美国新闻史》 就像学中文要学《文学史》一样(我读过6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要当编辑记者,先了解新闻史是基础。《美国新闻史》很厚,买回来,慢慢翻。《美国新闻史》是过往的记录,不是理论,不枯燥。看这些史料,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新闻理论和新闻观。不了解史料,容易被别人的不着调的新闻理论所左右。 2、《新闻报道与写作》 此书从头教起,相当于国内的人大或者复旦出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但没有“马克思主义性”教育。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 3、《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此书相比《新闻报道与写作》更为实战。此书行文像个老记者在教新记者。 4、《风云人物采访记》 作者法拉奇。我写《知识英雄》的时候,专门读了一遍。法拉奇不仅人物肖像写得传神,她的提问技巧也非常高超。设计不好采访提纲的记者可以学学。奥琳埃娜·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