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21世纪以来,由于举国体制后备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给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奥运战略埋下了深远隐患。08年北京奥运会后,后备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步显现,12年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下滑到38枚,金牌榜跌至第二位;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总数滑落至27枚,金牌榜下降至第三位,金牌总数为本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在此背景下,“体教结合”的呼声愈来愈响,很多业内人士提出,依托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当今之下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在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大力宣传和修饰下,体教结合变得越来越美好,并被众人视为灵丹妙药,定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甚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然而细究起来,体教结合的内涵还很模糊,体教结合的提法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体”和“教”应该如何携手还不太明确,体教结合该如何定位也不甚明了,为了促进社会对体教结合的理解,推动体教结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上诸多问题都需要探讨和澄清。首先,“体教结合”的概念合法性存在问题。体教结合何时由何部门或何人提出?经初步查询发现结论不一。马宣建(2005)在《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文中将我国“体教结合”政策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酝酿和形成(1949-1965年);第二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波折

(1966-1976年);第三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恢复和发展(1977-1985年);第四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重大进展(1986-2004年),他认为体教结合自建国就存在了。而虞重干则认为“体教结合”的原型是1985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于联合出台的《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该通知摸索建立一个有别于传统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所谓“体教结合”,其本意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能,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虞重干2005)。关于体教结合的出处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且不论熟对熟非,体教结合的身世模糊一事已让她的可信度打了折扣。令人不解的是,体教结合的措辞在政府文件中多有用到,并大书特书,属于官方政策性用语,却从来没有给出过权威定义。学术界倒是对体教结合概念合法性讨论的很热闹,质疑之声很多,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体教结合概念的组织关系没整对,主张要对体教结合提出修正,或改为“教体结合”,抑或改为“体教融合”,前者力主用教育结合体育(阳艺武、刘同员2009),后者则认为“体”和“教”是平等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只能是融合(吴建喜2009)。另一个阵营的呼声很微弱和隐蔽,小心翼翼的说“在职业化竞技运动中,‘体教结合’是不可能的”,因为竞技体育的“专业”特性容不下教育的“全面”,所以职业化的竞技体育不可能

体教结合(虞重干2005)。“名不正则言不顺”,体教结合的概念之争本身便是一个正名的过程,也是“名不正”的必然结果。但在本轮争论之中,“体”和“教”也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因而可将其视为体教结合概念纷争祸乱的根源。“体”为何物,“教”又为何物呢?郑捷、陈志伟(2006)在《“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对体教结合的概念作出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解释。“微观的‘体教结合’指的是从运动员或学生个人角度讲的,运动员或学生在接受教育或运动训练的同时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髙自身运动竞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文化素养,两方面的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中观层面是指各级学校和运动队的人才培养要体教结合,不能用单一手段去发展学生和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坚持素质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宏观层面讲体教结合是指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促进教育和体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郑捷、陈志伟的分层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体教结合的理解,但没能提炼出体教结合的本质。阳艺武、刘同员(2009)的文章《“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则直指“教体结合”的本质,提出其“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回归教育本原,以教育系统为主导,结合体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通过这

一培养机制的过渡逐步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这一内涵归纳存在前后矛盾,打着“教体结合”的旗子,喊着“体育回归教育”的口号,但实质上却是在干着为竞技体育谋利的活。虽是暗度陈仓,但也无碍揭开体教结合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也就是她的本质,即虞重干早前归纳的“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能,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如此一来,体教结合所指的体和教,实指“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结合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澄清了“体”“教”之后,还要弄清楚“结合”该作何了解。《辞海》对“结合”作的解释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或“指结为夫妻”。可知“结合”词义的重点在“合”,“结”是修饰,意指不是一般的“合”,而是融为一体的“合”,各部分结合在一起后便要丧失先前相互的独立性,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辞海将“结为夫妻”作为结合的举例,或许因为传统的婚假观念太浓而难为当代人理解,如果用“卵子和精子结合”举例可能更好些,二者结合不是简单的相聚,而是完全化为一个新事物,根本不可能再分出你我,“你”“我”在结合以后便不复存在了。“体教结合”,将其条分缕析之后再来看她的整体内涵,很多似是而非的解释就无法立足了。首当其冲的疑问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是否可以结合,将二者合为一个系统?如此大胆的想法一般人绝不敢有,并且这也不太可能是体育系统

或教育系统的意愿,再者环顾全世界,相关人等引经据典的先进国家中也没有这样做的先例。因此可以断定,体育和教育系统不可能结合,她们的结合无异于是“革命”,破坏性太大,建设性也不强。革命不成,但“改革”却无妨,如果将“结合”改成“协同”、“联手”之类就恰当多了,这样既不影响二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能发挥二者互通有无、相得益彰的联手效应。到此为止,“体教结合”的术语和内涵可以说是彻底修正和澄清了。所谓术语修正,是要将“体教结合”改为“体教协同”;所谓内涵澄清,指的是体教协同的本质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能,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术语和内涵澄清后,再来看体教协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能否携手,取决于她们之间存不存在携手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那携手顶多只能是貌合神离、故作姿态。如果有共同利益,还要弄清楚她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在什么样的高度层次,和她们各自其它的利益之间又是什么样的相对关系。这就像谈婚论嫁,不但要是男女,看年龄、身材、长相、才华,而且要论门当户对,只有各方面都对上了中意了,才能说是天般地配、情投意合。“体教结合”这一术语最原始的出处无人考证、难以考证,体教结合的内涵也莫衷一是,现有的一些研究将其无度的延长和扩大是不可取的。郑捷(2006)将体教结合追溯到原始社会,很多人认为体教结合既能惠及

体育系统,又能惠及教育系统,甚至拔高到惠及社会大系统,都有夸大其词之嫌。如果抱着学术严谨的态度展开讨论,希望将问题讨论清楚,就必须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体教结合的主体是竞技体育和教育,不能虚与委蛇的偷换概念以求哗众取宠。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接下去的讨论才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不至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体教结合中的“体”是竞技体育,不能将其偷换成“学校体育”,大张旗鼓的说学校体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毫无意义。竞技体育还有职业竞技体育和非职业的竞技体育之分。在国内曾有过一个体育学派叫“真义体育”,坚决抵制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至于一个大体育概念之下,认为竞技体育无益于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校教育。他们针对的是职业竞技体育,质疑的是国家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放在一起,同时又将重心和投入偏向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并因而淡化、拖累了学校体育。体育从来都离不开竞技,学校体育也自然不会抵制竞技体育,但从学校和教育的本位出发,体育的竞技是要受到约束的,它不能越位发展,而置全面发展于不顾。教育有教育的独立性和价值体系,她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育(包括非职业竞技体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和心理发展。但如果像我国传统三级训练体制那样将竞技体育作为压倒一切的培养目标,以此种方式从娃娃开

始对其进行封闭式、榨取式培养,就完全有悖于教育的理念。近年来,由于举国体制后备人才短缺的迫切性,国内对国外先进国家的体教协作有了更多的研究,在更加明确学校体育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明确了他们普遍遵循的另一个原则——以人为本。体教协同下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多维度的理念,它的终极信念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决不能让学生落入片面发展的不利境地。国外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禁学生的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影响学校学习。如虞重干所言,竞技体育和文化课程学习之间是一对矛盾关系,职业化的竞技体育不可能兼顾好文化学习,学训矛盾是体教协作的一对基本矛盾,只是国外普遍以“学习”为主,而训练和比赛都是业余的。坚持竞技体育的业余原则,是考虑到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竞争性,他们认为过早孤注一掷的设定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冒失和不负责任

的行为,自然也是得不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做法。因而青少年儿童的竞技体育只能放在课后、假期中进行,最大限度的化解了学训矛盾,取得了家长、学校的支持和配合。除此之外,拒绝让孩子脱离家庭、社会生活的集中训练模式也是国外普遍的做法。他们坚信让孩子处于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后之中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距,政体也

完全不同,建国后我国实行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运行以国家的宏观管理为主,举国体制便是其一。政府、社会和人们都习惯了计划方式,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太了解和接受。尽管中国已经改革开放近40年,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仍然牢不可破,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传统的三级训练体制之所以土崩瓦解正是因为该体制已经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无法有效对接所致,三级训练体制无法被当代中国社会接受,和无法在西方社会施行是同一个道理: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中的市民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按照市场理性做出决断和行动,风险太高和回报率太低的途径都是不被选择的。教育的独立价值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客观上限定了竞技体育和教育的协同必须顾

及学生的均衡和全面发展,仅此一条便决定了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只可以是业余的,所以不能妄想或妄称仅凭学校体育便能彻底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任,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层地位,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普及,而非提高。假如将体教协同的立意拔得太高,以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为目标,教育定会力有不逮。只有着眼在普及层面,教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教协同是先进国家普遍的运行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但正确理解体教协同,并结合我国综合国情进行分析是成功移植的前提。良性的体教协同要有清楚的

定位,要以教育为本,认识到在学校内不可能以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任务和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体教协同的天花板,它禁止拔苗助长和片面发展。当然在我国学校范围内出现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应试教育引发的过度竞争殃及了包括体育在内的所有非应试科目,学校体育几无喘息之力,何谈独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国的体教协同举步维艰。历史证明,应试教育的禁锢不铲除,体教协同就只能是个口号,就像体教结合,喊了30多年,但应者寥寥、成效甚微。

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分析

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体教结合”的内涵、模式、国外经验借鉴等主要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阐明了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确领悟内涵,明确主体,科学制定政策,发挥体育院系作用,建立由政府投入、体育部门管理、学校建设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综合类院校的运动队建设,冷静对待重点大学办队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体教结合” 竞技体育高等教育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体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钟秉枢认为:”教育有教育的培养体系,体育有体育的培养体系,这两方面并行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对高校“体教结合”中的问题,苏长青认为:“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仍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看法,透视出“体教结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是影响理想目标实现的根本。 一、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 (一)内涵与体系 当前普遍的观点,“体教结合”就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其内涵的本质属性中可以得出高校“体教结合”中的对象类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高等院校办队、由体育部门主办的属大专层次“运动技术学院”四类,形成高校“体教结合”的完整体系。从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关于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其理解为高校非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2005年虽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也是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体育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但目前办队的235所高校中有体育院系的还不足25%,而其主体还是高校非体育教育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院系的教育模式在实施“体教结合”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可见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和完整体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我国有北京体育大学和15所地方性的体育学院,一所解放军体育学院,近

体教结合工作总结

用爱心托起“追梦人”的未来 ------xx学校体教结合之路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总结Xx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淝河之滨,位于淝河镇境内,是包河区一所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2.6亩,拥有38个教学班,1756名学生。学校先后获得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全国中语会阅读项目推广试点校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老百姓身边满意学校”。 2014年,学校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就是安徽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操队和武术队的孩子们。23名体操队和11名武术队健儿,和xx学校的孩子一道,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体验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促使xx学校校领导思索“体教结合”的方法,走出一条体教结合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新思路。 一、让运动运们读好书。 他们是一群追梦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离开家乡,离开了父母,来到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体育训练。他们是职业运动员,背负着父母的厚望,省队的希望,甚至于国家的期望。运动员文化课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不正确的培养目标所误导;二是他们自身产生的对学习重视不够、思想松懈所致;三是对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对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课余时间的管理采取了如下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管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觉性。这些体校运动员,上午来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所以抓好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理所当然的重点。为此,我校成立了由学生处、班主任、课任教师、体校生活辅导员组成的学生运动员管理小组,并建立沟通机制,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在具体进行文化学习管理时,以班主任为主,课任教师、体校生活辅导员紧密配合,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摸清班级中每个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每学期召开联席会,班主任、课任教师介绍学习情况,使大家做到对每个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遇到困难,班主任们就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总结文化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修改文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树立搞好文化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运动员真正体会到大家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同时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2014年元旦,学校张琴校长带领班主任们来到省体院参观慰问学生运动员,了解他们的训练情况。2015年中秋,省体院二队刘弢主任带领教练员和体校生活辅导员来到我校,参观交流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 2、精心组织辅导辅差工作。由于体院体操和武术队的孩子每天只有半天的时间在校学习,再加上夏季赛事较多,冬季集训任务重,有时一连好几天不能正常上课,连作业也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抓好他们课外辅导和赛后辅导是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合理的安排和落实辅导的时间,训练休整期增加课时数,比赛结束后为参赛队员“开小灶”,做到机动灵活,见

体教结合在高校中的发展探析

体教结合在高校中的发展探析 1 前言 我国探索体教结合的道路已有20余年,但在专业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仍然是从专业队出来的运动员,与此同时,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学训矛盾也并未消除。体教结合的道路仍处于概念化的探索阶段,同时专业体校的存在也导致各个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消极贯彻体教结合这一政策,导致体教结合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通過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在校园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中美体教结合加以比较分析,结合国情校情对高校开展体教结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策略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2 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的进程 在体教结合的不断探索下,我国学者现阶段对体教结合的模式研究主要以一条龙模式、校体联合模式、训练中心模式、社会化模式为主。而他们在对比研究的過程中对国外该模式的引用较为直接,对国内高校教育体制的考虑有待提高,对专业队的存在问题上仍有所保留。本文结合国内教育行政体制,以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以“统筹兼顾、主次分明、相互支持、有效兼并”为原则,进一步对高校发展体教结合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3 中美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分析 3.1美国体教结合的运行机制 美国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主动吸收为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最多可能接受到50多所高校的招募,他们的体育系统大体上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学校体育多样化发展为分支。以NCAA规定为例,在文化学习上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并在SAT中获得700分,才有资格进入高校运动队。在运动时间上中学生每天下午参加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活动至多为4个小时,每周下午的运动时间要超過20个小时,并且每周还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参与任何赛事。

2018-2019-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精选范文: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共2篇)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 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 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市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问也提出了很好 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谈2个 方面的意见: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 出现在上海市,其内涵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 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 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 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国民体 质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 出要以举力20xx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发展重点之一。 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计 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 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 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 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不乏全国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这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 添新的光采。三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 的需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 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通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 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 建设栋梁。四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 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功能,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各有关部

“体教结合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体教结合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 摘要: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育教育;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1、“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 1.1“体教结合”,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即“教育与体育并轨,学习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所应当完成的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解决对“人”实施教育的缺失。 1.2“体教结合”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崭新的理念,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责任。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体

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两者结合,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又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竞技体育和教育它们需要相互依赖、相互维持,共同依附在“学校”这个支撑点上,也就是说,“学校”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载体。 1.3“体教结合”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完美体系。它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结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实行在行政上的分工合作,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结构上的相互结合。而不是初期的“体教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自顾自建立本部门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利用降分特招等政策自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系统内的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部门利用单招等特殊政策自办以中专为主体向两头延伸的各级运动学校。 1.4“体教结合型”竞技人才的含义 “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是指接受与社会同等文化教育,具备与社会同等文化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2.“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

大连大学 体育教育学位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 学院:体育学院 专业班级:09级体育教育1班 指导教师:李冬梅 学生姓名:于金海 完成日期:2012年06月19日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 1前言-------------------------------------------------4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5 3结果与分析-------------------------------------------5 3.1“体教结合”的概念------------------------------5 3.2体教结合的内涵----------------------------------6 3.3体教结合的发展现状------------------------------6 3.4“体教结合”的意义------------------------------8 3.5对“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9 3.6现代体育的发展亟待培养高素质人才----------------9 3.7“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高素质人才-------------10 3.8现阶段制约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的主要因素--------10 4结论与建议-------------------------------------------12参考文献-----------------------------------------------14致谢-----------------------------------------------15

浅谈家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浅谈家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摘要: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有计划与无计划相结合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师引导儿童养成行为习惯的场所。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学前儿童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心目中特有的神圣权威的地位,来自幼儿教师的各种引导与影响更容易被个体接受。因此,可以说,角之其他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无疑在个体社会化发挥着核心主导的作用。 正文:随着社会竞争逐日上升,人们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说:房价高、物价高、就业难,凡是家中有工作的人没人按时上下班,没有工作的人就想着出去打工或是其他出路。这样一来幼儿就被爷爷奶奶带在身边,几乎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温室的花朵,不停地有人去浇灌,生怕孩子得到的不够多。有的父母上班忙碌,下班回家就想着休息一下,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前儿童说都是很重要的。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有其父必有其子【《学前教育学》P69】

晚饭出奇地顺利,小毛豆笔直地坐在餐椅上,不晃也不闹,说话很少,很快吃完了一餐饭。不像平时,坐姿懒撒,话也说个没完,等到我们要收拾碗筷,他才吃到一半。仔细观察,原来今天我先生起了变化,因为嗓子疼,所以整餐饭他都没怎么说话;因为天气热,后背出了汗,所以只好不在往椅子背上靠。所以,小毛豆也有今天的好表现。 以前,因为小毛豆吃饭时话多,且在餐椅上没有坐相,说过多次,屡教不改。最多当时有一点点用,挪挪屁股,很快又恢复原样,很让人伤脑筋,加上吃饭有磨蹭,吃到最后,只能等他。 曾经威胁他,如果再慢,我们吃过之后就收拾,不在等你了。说到做到,还真的有一次他还没吃完,我们就收拾了碗筷。因为事先跟他打过招呼,所以他的反应也不算强烈,眼睁睁看着我们全部拿走了,但其实他也并不挨饿,他还可以跟着爷爷奶奶去吃,或者去幼儿园。 我们生的坐姿,平时虽然也有些懒散,但也并觉得有什么不妥。家,应该是一个人感觉最舒服的地方,他在外面很辛苦,回来放松放松也未尝不可啊。可是,没想到小毛豆竟跟他学起来,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子。 难怪怎么说小毛豆,他都改不掉坏习惯,原来症结都在我们大人。只要大人改正,他自然也不消多说。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 体育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利用一切有利时机,科学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调动这个群体中各个个体内的积极因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育德”,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探讨的课题。 体育生较之同龄的.其他同学,身体的发育更趋成熟,但在抽象思维的发展上较之同龄的其他同学又似缓慢一点,大多数体育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在体育训练上的坚忍、顽强、勇敢、坚毅与在学习上的懒散、疲沓、畏惧、自卑及行为上的松懈、拖沓、粗野、放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如何把他们坚忍顽强的体育精神引导到学习中去如何把他们融入到学校、班级的大熔炉中去一是点拨他们学会做人 对体育生的教育,切忌简单粗暴,或拳脚相加、或恶语相讥,此类教育只会激起他们心中的反叛情绪,滋生他们以牙还牙、以打还打的思想。教育者宜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抓住身边的小事点拨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鼓励他们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人们对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激认识。 二是点引他们勤奋学习 教育者可围绕“体育生怎样为学校、班级争光”,“体育生如何做到学习锻炼两不误”,“怎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体育生”等话题展

开讨论。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尽管自己“特”在体育方面,但与其他同学一样,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 三是点亮他们志存高远 体育生大多数目光短浅,对前途充满了迷惘和恐惧。教师要合理引导,点亮他们心中的梦想。榜样示范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是一种实际、生动、形象、有效的德育方法。启发他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斗不止。 四是点透他们科学训练 体育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之中,落实在严谨科学的管理之中,隐藏在教育者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里。 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而教育者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爱生如子的师德风范都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总之,只要抓住了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营造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就能使体育特长生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二项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坚持好这项基本原则,就必须认真贯 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德育为先”落到实处,形成 制,努力提高“三支队伍”的基本素质,进一步增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 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价值引导和自我构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该是在能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自我教育意向和动机,使教育对象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构建,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出发,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做到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或根本目的,也是他们自身内在的需求或根本利益;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既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他们 自身素质应对21世纪发展挑战的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把党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自己的

体教结合综述

1、概述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它不仅仅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资源的整合,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是文化素质和体育素质上联合培养。 2、体教结合模式 2.1体教结合模式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的发展,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对独立性,运动员文化程度低,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身体活动与文化知识教育活动的不协调,影响到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著名体育理论专家马特维也夫认为,未来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能仅靠挖掘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还要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研究和完善体教结合,是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体教结合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政策,其制订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国家利益,保护体育从业人员的合法利益;注重体育与教育系统协商一致,有利于体育与教育事业的长期协调发展;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适合我国体育和教育条件,切实可行;有利于调动体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2002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提出,在申办奥运成功的新的历史发展期,“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国家体育总局现行政策提出,要贯彻科教兴体方针,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要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体教结合共同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体系;建设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的训练基地。加强体教结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3.结合模式发展现状 3.1体育、教育两大系统的整合 体育与教育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素质的基础。在客观上,在政府的心目中,在群众的心目中,体育是无法和教育部门相比的。学校体育只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全可自成体系,不需要体育部门插手,照样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体育部门则不然,离开教育部门的配合,业余训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饮。体教结合是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必须根椐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 3.2教育改革与观念转变。 管理者工作不主动、有畏难情绪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的至今还没有行动起来,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的少,没有下大力气去研究“体教结合”工作,没有出台“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体教结合”工作领导机构形同虚设。学校领导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具体措施上,应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有专人负责,要有相应的制度,同时要积极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有关文件,引导教职员工在教育教 学实践中重视此项工作。 3.3运动员输出与输入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几乎都能通过政策性安置实现。改革开放以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

论文关键词: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 论文摘要:“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看似文字表述上的一点点差异,其内涵却截然不同,它们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论文在辨析两个概念本质差异和各自产生的根源基础上,论证了推行“教体结合”模式的意义,认为:“教体结合”模式下的学校竞技体育是当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赢发展模式。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是当今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牵动中国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问题。“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看似文字表述上的一点点差异,其内涵却截然不同,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即:以体育系统为主通过体工队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以教育系统为主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的“教体结合”模式。 1 “体教结合”的提出 我国自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中央体训班”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优秀运动队,大力发展竞技运动。进入20世纪60年代,政府凭借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建立了高度集中和封闭的从“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三级训练体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三级训练体制”造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等诸多问题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忽视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短缺等等。基于此,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主要措施一是体工队学院化;二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三是加强体校与普通中学的合作和在普通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四是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 2 “体教结合”的尴尬 由于现阶段竞技体育在凝聚社会力量、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的显性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体育部门为主建立的“体教结合”的目标取向不可避免地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倾斜,其做法和观点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因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运动训练效果最大化,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1],“体教结合”也因此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基本上成了口号。 其实,提出“体教结合”的初衷是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被赋予的涵义是“专业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机构结合”[2],也就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结合。然而,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矛盾始终难以得到很好解决,“体教结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体工队学院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秀运动员的一纸文凭,但其“金牌”、“锦标”主义的功利目的导致了运动员实际文化素养与所获得文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固疾在于运动员的来源,初期,高校走入了招收国家或省市体工队退役或现役运动员的误区,后来的“共建”、“挂靠”等模式虽然为高校赢得了一些声誉,但其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只有在比赛时才是“学生”的运动员所获的文凭名不副实,这种“注水”文凭不仅没能摆脱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和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还影响了学校系统“一条龙”培养体制的构建和以输送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另外,实行“体教结合”的中学有的由教育部门认证和管理,有的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认证和管理,多头管理带来的是管理的失位,出于竞技体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最终依然由体育部门承担了主要的管理任务[1],学训矛盾依然如故。 3 “教体结合”的提出及释意

体教结合

积得十年磨剑功力创一流品牌队 ——上海市体育局“体教结合”工作调研汇报稿一、我们的概况 七宝中学田径二线队,是在2001年3月,经市体育局、市教委审批通过学校试办申请,于2004年正式命名的。作为以体教结合模式,培养高素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个实践基地,从2001年3月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十年来,我们始终以创一流二线运动队为宗旨,以教练员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体制架构、机制建设,建构符合校情、顺应政策的管理运作系统,动态健全从招生、培养直至输送毕业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各专项制度,从而使办训效益不断提高,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 目前学校二线队共有短跨、投掷、跳远、中长跑四个组别,运动员16名,另有初中梯队运动员8名。 二、我们的创新与特色 (一)办队思路清:即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突出短跨这一重点项目;提倡少而精的队员选拔要求,以集中精力发现、培养、输送尖子运动员。 我校二线队的短跨组,在原上海田径队总教练林民彶的精心管理及现市田径队教练、原我国著名跨栏运动员陈雁浩的细致施教下,业已成为我队重点项目组,在先进、有效的科学训练理念、方法的引领下,跳跃组、投掷组、中长跑组也力争上游,争闯品牌。多年来各组以挖掘、培育或共同培养的途径,已培养出个别极具潜质和实力的运

动尖子。比如,王彬(200米)、付庆男(铅球)、黄东祎(铁饼)等3名国家级运动健将。 (二)培养机制活:我们紧密依托明强小学和文来初中,将各项目招录的梯队运动员按年龄就读各学段学校,构建起了梯队接龙式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二线队的生源和培养的延续性、计划性与科学性。此外,我们和闵行少体校、市二少体、市训练基地组成了训练联合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此,我校的培养机制呈现出纵向接轨、横向联网的鲜明特色。 (三)训练模式新: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田径二线队训练工作,基本确定“一个阵地两种形式”的训练模式。即以七宝中学为主阵地,以学校专职教练、业余教练、外聘教练带队训练为一种形式;以接送运动员到闵行体校和莘庄训练基地训练为另一种形式。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机动,优势互补,为我校田径二线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管理制度实。我们的管理制度“实”在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并持续完善。如成队之初制定了《上海市七宝中学田径二线队待遇管理条例》、《上海市七宝中学比赛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梯队后又出台了《上海市七宝中学二线队(梯队)协议》、《上海市七宝中学田径二线队梯队运动员管理条例》等系列针对性规定;又如为使教练员成为既是运动员获得专业成绩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健康成人的引路人,我们制定了“教练员与班主任周联系制”、“教练员负责制”和“教练员例会制”,并为每个运动员制作成长手册,关注他们

体教结合

微观层面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课学习。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 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同等重要, 是运动员出成绩的双翼。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 体育训练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项体能开发工程, 进入了综合利用高科技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能的开发是有限的, 而技术(智能)的开发是无限的, 以智能补体能, 就可以使体能开发达到最佳状态。据研究优秀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表明, 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运动员体能开发和技术掌握的程度, 直接影响着运动水平的高低。文化素质高,体能潜力就挖掘得更充分, 运动水平提高就快, 因而竞技成绩就高。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之处, 尽管头绪很多, 但主体脉络十分清晰, 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竞技体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世界工业革命进入一个相当长的被称为物化的时期, 重要特征是重技术轻人文, 在我国竞技体育中也相当严重, 人们习惯为优秀运动员抓训练、搞技术、夺锦标, 而轻视学习, 从而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偏差。当今世界是以人为本的时代, 科技以人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 体育也应提倡以人为本, 教体结合!是长期稳定地培养大批精品!运动员的基础。可见, 运动员学习文化, 接受教育不单是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需要, 更是职业本身的需要, 体教结合!其实质是以培养智体型运动员代替过去的体能型运动员。 中观层面的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各类学校。体教结合主要是针对各级学校而言的。自古以来,竞技体育与教育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竞技体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作用, 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竞技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水准、人文素质和专项理论水平, 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而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美国学校体育之所以能作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 就是因为它坚持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指导思想, 把竞技看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对全体青少年儿童学生施教。我国教育界和体育界应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竞技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利用竞技的固有特点和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对竞技的适应性, 把运动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竞技运动不再仅仅是一个刻意打造以供人观赏的表演行业和点缀社会经济发展的装饰品, 而更是一种以全国大中小学课内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平台, 使全体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育运动中接受多方面教育,从而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并获得自然的发展。平杰博士认为: 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运动训练就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所应当完成的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任务, 而

体教结合工作会议讲话稿

体教结合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市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问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谈2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出现在上海市,其内涵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国民体质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举力20xx

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发展重点之一。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 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不乏全国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这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添新的光采。 三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通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栋梁。 四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才能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开学时班里的一名学生不上了,问其原因家长不让上了。记得这个学生刚来我班时,家长千嘱咐万叮咛说了很多客气话,让我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并说了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方面我也看到了他的基础能力都很薄弱。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期结束时这个学生在基本的行为规范上相比刚来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学期开学时家长打电话却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进步,也没有吃胖,理由,听起来那么的言不由衷,牵强附会,怎么听都是一些歪理。因为在学生的管理上我也和一些家长沟通过,同时也看出了他们的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和弊端。 1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制约了学生向前发展的脚步 通过和学生的侧面了解,班里大部分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初、高中阶段,甚至有的家长初中都没有上过,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的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在社会的底层用自己最廉价的劳动力换取三四千块钱的血汗钱,常常听到的是,上中职没有用,上学没有用,初中毕业照样混好几千块钱,他们却没有看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条件,他们没有感受到有钱人不屑和鄙视的目光和眼神,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路有一天将越走越窄。尽管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学门拿的出手的技术,以后再社会上有立足的本钱,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受教育水

平有限,接触的人群和环境有限,看问题站的角度较低,视野没有那么宽,无法有效的去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仅仅停留在学门技术这一个视角上,俗不知,技术知识的层次何止一方面。导致学生对技术的认识就是操作工的层次上,他们不知道高级技工、技师、工程师是干什么的。家长短见的视野蒙住了学生展望远方的眼睛。家长受教育水平制约了学生向前发展的脚步。 2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尽管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现在很多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有的家长在不了解学校的情况下只是听他人的一面之词,对学校的一切工作全盘否定,这对学校的发展无疑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家长虽然知道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在现实面前总要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脸面寻找一个安慰自己的借口:“都说职高不行,什么都学不到”,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真想反问他们:你们的孩子抽烟、喝酒、打架、上网、不尊重师长、花钱大手大脚、穿着奇装异服、不写作业、谈恋爱等等坏习惯的养成难道是我们教出来的?当他们对老师大打出手时,这种最基本的教养也是学校“培养”的吗?上课玩手机,老师管理不服,对老师出言不逊,这就是你们的家庭修养吗?当学校为了你们孩子的安全严禁在校外租房,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却是满不在乎的态度,反而说“他说其他同学都在外面”难道这样就是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对孩子的负责任吗?有的学生家长在家管不了,送学校来,孩子出问题了,想让家长来趟配合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但是很多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说话稿 同志们:今天区政府在这个地方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怎么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市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咨询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彻底接受,希翼会后各有关单位仔细贯彻降实。下面,我再谈2个方面的意见: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浮现在上海市,其内涵算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青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新阶段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进展水平和国民体质水平是一具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对于加强和改进新阶段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举力20xx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养,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进展重点之一。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打算和奥运争光打算,提高全民躯体素养,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别乏全国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那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添新的光采。三是进展素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青青年学生的需要。青青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以后,别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经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青年学生的体质进展,培养全面进展的国家建设栋梁。四是加快进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功能,加快体育产业的进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端正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努力把体教结合工作降到实处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除了教育、体育部门外,财政、科技、卫生、宣传、规划和建设市政等部门和各街道也要将体教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自身职能动身,积极做好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作为体教结合工作的主力军,要依照区《对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加强联系沟通,合理调整好项目结构和布局,突出我区的体育优势,健全一条龙培训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区财政部门要将体教结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区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体育部门开展体教结合课题的研究,探究科学训练的路子,提高成才率;规划和建设市政部门要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配合,努力扩大体育场地面积;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区体教结合工作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区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优秀体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各街道要将体教结合纳入社区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辖内单位的积极性和场地资源,协助教育和体育部门将这项工作开展好。同志们,新的世纪别仅是科技的竞争,依然人才的竞争、民族整体素养的竞争。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扎实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我区的体育事业进展将上一层楼。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谢松林漫谈“体教结合” 21世纪以来,由于举国体制后备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给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奥运战略埋下了深远隐患。08年北京奥运会后,后备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步显现,12年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下滑到38枚,金牌榜跌至第二位;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总数滑落至27枚,金牌榜下降至第三位,金牌总数为本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在此背景下,“体教结合”的呼声愈来愈响,很多业内人士提出,依托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当今之下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在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大力宣传和修饰下,体教结合变得越来越美好,并被众人视为灵丹妙药,定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甚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然而细究起来,体教结合的内涵还很模糊,体教结合的提法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体”和“教”应该如何携手还不太明确,体教结合该如何定位也不甚明了,为了促进社会对体教结合的理解,推动体教结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上诸多问题都需要探讨和澄清。首先,“体教结合”的概念合法性存在问题。体教结合何时由何部门或何人提出?经初步查询发现结论不一。马宣建(2005)在《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文中将我国“体教结合”政策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酝酿和形成(1949-1965年);第二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波折

(1966-1976年);第三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恢复和发展(1977-1985年);第四阶段为体教结合政策的重大进展(1986-2004年),他认为体教结合自建国就存在了。而虞重干则认为“体教结合”的原型是1985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于联合出台的《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该通知摸索建立一个有别于传统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所谓“体教结合”,其本意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能,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虞重干2005)。关于体教结合的出处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且不论熟对熟非,体教结合的身世模糊一事已让她的可信度打了折扣。令人不解的是,体教结合的措辞在政府文件中多有用到,并大书特书,属于官方政策性用语,却从来没有给出过权威定义。学术界倒是对体教结合概念合法性讨论的很热闹,质疑之声很多,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体教结合概念的组织关系没整对,主张要对体教结合提出修正,或改为“教体结合”,抑或改为“体教融合”,前者力主用教育结合体育(阳艺武、刘同员2009),后者则认为“体”和“教”是平等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只能是融合(吴建喜2009)。另一个阵营的呼声很微弱和隐蔽,小心翼翼的说“在职业化竞技运动中,‘体教结合’是不可能的”,因为竞技体育的“专业”特性容不下教育的“全面”,所以职业化的竞技体育不可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