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解名词解释

神解名词解释

神解名词解释
神解名词解释

(一)

1.大脑镰

2.小脑幕

3.鞍膈

4.硬脑膜静脉窦

5.海绵窦

6.侧脑室

7.大脑动脉环8.齿状韧带9.第三脑室10.第四脑室11.脉络丛12.硬膜外隙

13.蛛网膜颗粒14.蛛网膜下隙15.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16.脊髓危险区

17.血-脑屏障 18. 虹吸部 19. 枕骨大孔疝

(二)

1.传导通路

2.脊髓丘系

3.内侧丘系

4.三叉丘系

5. 外侧丘系

6.间接对光反射

7.角膜反射

8.视野

9.偏盲 10.视辐射 11.瞳孔对光反射 12.丘脑中央(上)辐射13.锥体系 14.锥体束 15.皮质延髓束 16.上运动神经元 17.下运动神经元

18.瘫痪 19.软瘫 20.硬瘫 21.核上瘫 22.核下瘫

(三)

1.脊髓前角

2.薄束、楔束

3.终池

4.后根节

5.脊髓节段

6.脊髓圆锥

7.颈膨大8. 腰骶膨大9.马尾10.浅反射11.深反射12.胸核(脊髓)

13.感觉分离 14.Brown Séquard综合征15.肌梭

(四)

1.脑沟、回和叶

2.网状结构

3.基底核和纹状体

4.Broca区

5.Wernicke区

6.边缘叶

7.边缘系统

8.大脑脚底

9.顶盖前区10.前穿质11.基底神经核12.蓝斑

13.面神经丘14.脑桥小脑三角15.胼胝体16.上丘 17.杏仁核 18.舞蹈病 19.帕金森病20.上髓帆21.视上垂体束22.室旁垂体束23.纹状体24.下丘脑沟25.小脑扁桃体26.斜方体27.锥体交叉

(五)

1.交通支

2.灰交通支

3.白交通支

4.交感干

5.耳神经节

6.椎旁神经节

7.椎前神经节8.腹腔丛9.交感神经10.节前纤维11.节后纤维

12.节前神经元13.睫状神经节14.颈胸神经节15.内脏大神经16.内脏小神经

17.内脏运动神经18.牵涉痛19.下颌下神经节20.腰内脏神经21.翼腭神经节

22.肠系膜下丛

(六)

1.反射与反射弧

2.灰色和白质

3.皮质和髓质

4.神经

5.神经丛

6.神经核和神经节

7.神经8.突触9.纤维束10.臂丛 11.垂腕征 12.鼓室神经13.鼓索14.喉返神经15.脊神经根16.脊神经前支、后支17.马尾18.迷走神经腹腔支19.皮神经

20.三叉神经节21.神经节段性分布22.腰骶干23.正中神经返支

(一)

1.大脑镰为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呈镰刀形,沿正中线楔入大脑半球间裂,前端附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上面正中线上,下缘游离,直到胼胝体上方。

2.小脑幕为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呈半月形,位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前缘游离,围绕中脑,称小脑幕切迹。后缘和两侧附于枕骨和颞骨锥体上缘。小脑幕把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腔内有占位性病变(肿瘤、硬膜外血肿等)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时,大脑半球颞叶内侧的脑回(海马旁回及钩)有可能被挤压向下嵌入小脑幕切迹,临床上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海马旁回疝。

3.在蝶鞍上面,硬脑膜封闭垂体窝形成鞍膈,鞍膈中央有一小孔,为漏斗通过。

4.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的腔隙,内衬一层内皮细胞,称为硬脑膜静脉窦。脑的静脉、部分硬膜本身的静脉和板障静脉等均注入窦内。窦壁中无平滑肌,无收缩性,故当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多。不成对的硬脑膜静脉窦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成对的有横窦、乙状窦。

5.是颅内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海绵窦交通广泛,经眼下静脉、卵圆孔及破裂孔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通,借眶内的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通。外侧壁自上而下依次有动眼、滑车、眼神经及上颌神经通过。内侧壁上部为垂体,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6.是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脑脊液,可分为4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

额叶,后角

伸入枕叶,下角伸入颞叶,室腔内有脉络丛,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7.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

通动脉和

两侧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部、大脑脚前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供血。因此, Willis环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保证脑动脉供应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8.由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每侧约18~24个,其尖端附着于硬膜上。此韧带有固定脊髓的作用,在椎管内手术时还可作为区别前、后根的一个标志。

9.间脑的内腔为位于正中矢状面的窄隙,称第三脑室。其顶部为脉络组织,底由视交叉、灰

结节、漏斗

和乳头体构成,前界为终板,后通中脑水管,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可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10.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第四脑室底即菱形窝,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第四

脑室顶朝向小

脑,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形成。第四脑室上

经中脑水管

连第三脑室,下连脊髓中央管,后经正中孔和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11.在各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的毛细血管丛与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

脉络组织。在

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且被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包裹,突入脑室构成

脉络丛,脉络丛可分泌和产生脑脊液。

12.为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呈负压,此隙向上不通入颅腔。内含有脊神

经根、椎内静

脉丛、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管等,为临床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13.为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脑

脊液通过蛛

网膜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14.在脑和脊髓的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其下端扩大为

终池。为临床

腰椎穿刺部位。

15.两侧大脑内静脉在松果体后缘再会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自胼胝体下方向后注入直窦。其管壁很薄,易受损伤而断裂。

(二)

1.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传导纤维在脑和脊髓内构成了复杂的传导通路,分两类:起于各类感受

器的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后,经过几次中继,最后达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该途径称为感觉 (上行)传导通路;由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发出纤维,直接或通过中继终止于脑干、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再经周围神经至效应器而影响其活动,这一途径称为运动 (下行)传导通路。

2.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发自脊髓I、Ⅳ、V层灰质,经同侧上升1~2

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在脊髓侧索上行,经脑干后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和震动觉。发自楔束核和薄束核,发出后

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称为内侧丘系,在延髓、脑桥和中脑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4.传导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触觉。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和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位于内侧丘系外方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5.传导听觉的一级纤维在蜗神经前、后核换元后,其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斜向内上方,在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横穿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对侧,组成外侧丘系。未交叉的小部分纤维并入同侧外侧丘系,这样一侧外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路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中脑下丘。

6.是指光照一眼,引起另一眼的瞳孔缩小的反射。

7.角膜反射的传入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传出神经是面神经,感觉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节,面神经核在脑桥,即角膜反射中枢。角膜反射是测试昏迷程度的重要依据,角膜反射消失说明脑桥已被波及,昏迷程度较深。

8.指一个眼睛在固定向前平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视野方位与视网膜方位正好相反,即颞侧视网膜感受鼻侧的视野,下象限的视网膜感受上象限的视野。两眼同时注视一点时,其视野是重叠的,即右眼的鼻侧视野与左眼的颞侧视野重叠,反之亦然。因受鼻梁遮隔,鼻侧视野比颞侧小,两眼视野重叠后,总视野比单眼视野大。

9.即颞侧或鼻侧视野的缺失。

10.视辐射为传导视觉纤维,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产生视觉。

11.在白天一般光照下瞳孔直径婴儿约为4mm,10岁以前为4~5mm,成人3~4mm,若瞳孔直径小于2mm、大于6mm即属病态。正常瞳孔可左右不等大,但相差不能超过lmm。—侧瞳孔受光照射,双侧瞳孔同时缩小称瞳孔对光反射。其反射通路是:视网膜神经元感受→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附近光反射中枢(顶盖前区核)→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节→节后纤维至瞳孔括约肌。颅脑外伤后一侧瞳孔散大,常预示小脑幕切迹疝,示该侧动眼神经受压。深昏迷时,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各站受到刺激性病变(如脑干外伤、颅内压增高、小脑膜切迹疝初期等)时,瞳孔可表现缩小或忽大忽小。

12.丘脑中央(上)辐射为传导对侧头面部和躯体四肢所有感觉的纤维束,起自背侧丘脑腹

后内、外侧核,经内囊后肢分别投射至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传导躯体、四肢本体感觉的纤维还可投射至中央前回。

13.锥体系指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到横纹肌的随意性运动通路,由两个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前回,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的躯体运动核内。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束名锥体束,它又分为支配脑干躯体运动核的皮质核束和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皮质脊髓束。

14.锥体束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轴突组成,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侧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处大部分交叉构成皮质脊髓侧束,至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小部分不交叉纤维组成皮质脊髓前束,至颈、上胸段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

15.皮质延髓束从运动皮质至第Ⅲ、Ⅳ、V、Ⅵ、Ⅶ、Ⅸ、X、Ⅺ和Ⅻ脑神经随意运动核;该束是由于联系的核团位于脑干或延髓而得名,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仅接受交叉纤维外,其它核团都是双侧支配的。

16.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深

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17.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其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

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18.瘫痪指肌肉不能收缩,原因可能是肌肉的破坏变性;可能是运动终板的传导障碍;可能是运动神经的破坏;可能是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受损,也可能是大脑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等运动皮质的细胞或它们的长突起(锥体束)受损。

19.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包括运动细胞或运动神经受损,所致的瘫痪称核下瘫,因这时表现为肌肉萎缩松软,无张力,故又名软瘫。

20.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包括中央前回受损或锥体束受损所致的瘫痪称核上瘫,因表现为肌肉痉挛变硬,肌张力增高,又名硬瘫。

21.核上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

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反射。

22.核下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表现为肌张力降低,随意

运动障碍,又称弛缓性瘫痪,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三)

1.又称前柱,位于脊髓灰质内,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在颈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两群,内侧群位于前角腹内侧部,支配躯干部的固有肌,外侧群又由若干亚群组成,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细胞有两种,一种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另一种为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前者直接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后者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如果前角细胞发生病变,导致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肌张力和腱反射也随着消失。

2.位于脊髓白质后索,传导同侧的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脊

神经节,其中第4胸节以下的形成薄束,来自胸4以上的组成楔束,向上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3.为蛛网膜下隙在L1~S2之间的椎管内的膨大部分,其内有马尾和脑脊液,是腰椎穿刺时抽取脑脊液的地方。

4.后根节或称背根节,是脊神经后根上感觉性神经细胞的集合处,位于椎管内,神经细胞进入脊髓的突起组成后根,分布于外周的突起组成脊神经。

5.指同一水平的脊神经前后根所连范围的一段脊髓,也叫脊髓节。表明人体的周围神经是按节段分布的。反映了种系发生上动物体的分节现象。节段性对神经系统损伤的定位诊断有帮助。

6.指脊髓的末端,正常位于第1腰椎体下缘处,女性较男性略低。有的婴幼儿会更低些。因此腰椎管穿刺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进行,避免刺伤脊髓。

7.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自C5~T1,其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脊髓节段

的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大。8.位于L2~S3,与该处脊髓节段神经元数量较多有关,是发出支配下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

9.由于脊髓节段高于脊柱节段,同序数的脊髓节与脊椎节不在同一平面,但腰骶神经根却仍在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故腰、骶、尾的脊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脊柱以前,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因而就有一长段腰骶神经的前后根丝悬浮于椎管(终池)内,形如马尾,故名马尾神经,成人椎管内在相当于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

10.浅反射是指刺激一定区域的皮肤而引起相应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浅反射除了经过脊髓的反射弧外,可能还受脑的控制。所以,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受到损害时,浅反射将减弱或消失。

11.深反射是指由肌、腱、骨膜、关节内的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如膝反射)。生理条件下,大脑皮质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当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出现深反射亢进。

12.在后角的基部内侧有由大型细胞形成的胸核或背核。仅见于C8~L2脊髓节段,在脊髓横切面上为一界限分明的卵圆形区。该核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侧支,其细胞的轴突走向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

13.中央管周围灰质病变常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交叉的纤维,若病变区发生在颈膨大,则主要为两侧上肢出现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因后索未受损伤)。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脊髓内肿瘤患者。

14.若脊髓外伤或脊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横断性损伤,在同侧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侧束阻断),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后索被阻断)。而在损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的对侧半躯体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因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交叉),但触觉存在,此称之为Brown Séquard综合征。

15.肌梭这一名词来源于呈流线形的纺锤体,它由几种属于梭内肌纤维的变形横纹肌组成。肌梭的两端附着于粗的梭外骨骼肌纤维。有两种类型的梭内肌纤维,以一群细胞核的外形来命名,即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这两种纤维都由γ运动神经元支配,并激动两种感觉纤维,即主要的传入纤维(螺旋末梢)和很小程度上的Ⅱ类传入纤维(花絮末梢)。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不管整块肌的全长如何,能充分地维持两种传入纤维的感觉活动,传入纤维影响控制梭外肌纤维的a运动神经元的敏感性。因此,突然牵张梭内肌纤维,例如在引发腱反射时,促使a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系统的活动性增强。高尔基腱器主要是肌张力的监护器,用来防止过度牵张,通过抑制主动肌和兴奋拮抗肌的方式对张力起反应。

(四)

1.大小脑的表面在胚胎早期是光滑的,脑在随后快速增长中受颅腔所限,其表面出现摺叠而成沟回,其中大脑的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是恒定的,并依次首先出现。沟回按实际命名,分叶则是人为的。

2.在中枢神经的某些区域,如脊髓、脑干和间脑内神经纤维纵横杂乱交织成网状,其间散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体,灰质、白质混杂排列,称为网状结构。其细胞正在研究分辨之中。它反映了神经系统种系发生史上的网状神经系统时期,因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

执行着古老的又是最重要的内脏活动管理机能,包括,心跳、血管舒缩和呼吸等。因这些活动与生命攸关,网状结构中相应的管理部分就称为生命中枢。

3.基底核指大脑基底部的白质内的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前两者合称纹状体。在鸟类及以下的低等动物,它是最高的运动中枢,到哺乳类大脑皮质发育以后,它们退居下位,机能与协调肌群活动和维持肌张力有关。

4.Broca区位于额下回后份,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患者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 称运动失语症。

5.Wernicke区位于颞上回后部,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患者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理解讲话的意思, 称感觉性失语症。

6.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旁回钩三者连成一环围绕在脑干的边缘,称为边缘叶。边缘叶参与大脑边缘系统,为控制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也有作者将海马和齿状回也包含在边缘叶中。

7.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组成,在种系发生中出现较早。其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海马还与记忆有关。

8.大脑脚底为大脑脚的最腹侧部分, 由纵行的纤维束(如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 聚集而成,与脑桥基底部延续。

9.顶盖前区为紧靠上丘颅侧、位于中脑与间脑交界的区域。此区内有顶盖前区核、上丘橄榄核等。其接受上丘臂传来的视觉冲动,发出纤维绕中央灰质,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10.嗅三角与视束之间的部分有许多被血管穿过的小孔, 称为前穿质。

11.位于大脑半球基底壁内的灰质团块,靠近脑底,故称为基底神经核。其有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组成,前者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核,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杏仁体属于边缘系统,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功能不清。

12.第四脑室底界沟上端的外侧在新鲜的标本上可见有一青灰色的小区称为蓝斑, 其深方有含色素的细胞团。

13.在菱形窝髓纹的上方,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藏展神经核。

14.脑桥小脑三角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

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的多方面症状。

15.胼胝体为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

16.中脑背面有上、下两对圆形隆起,上一对称上丘, 通过上丘臂连于外侧膝状体。

17.杏仁体为基底神经核中的核团,属于边缘系统,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损害可改变过激的行为,通常对性行为也有一些影响。有关人类杏仁核复合体所产生的趋实体损害的报告提出,这种损害引起情绪兴奋性明显降低。在某些研究报告中提出,仅损害猴与猫的两侧杏仁核复合体,产生性欲亢进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但视觉和智力未受杏仁核损害的影响。

18.舞蹈病是因基底神经节受损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震颤、手足徐动症和颤搐是基底神经节损害时所见到的运动异常。

19.帕金森病与基底神经节各部和黑质的退行性病变有关。其主要表现不象舞蹈病突然发生

的不随意运动,而是一般的肌僵化和静止震颤。

20.上髓帆为一薄片白质,伸入小脑,与下髓帆以锐角相会合,构成第四脑室顶的一部分。

21.视上垂体束起自位于视交叉外侧端背外侧的视上核,将该核产生的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

等神经内分泌物质输送至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需要时释放入血流。

22.室旁垂体束起自第三脑室上部的两侧的室旁核,将室旁核产生的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等

神经内分泌物质输送到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需要时释放入血流。

23.纹状体为基底神经核的一部分,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外侧部称壳,内侧部称

苍白球。苍白球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在背侧丘脑内侧(室腔) 面上, 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 称下丘脑沟,它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

25.小脑半球下面两侧靠近延髓处有半球形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它靠近枕骨大孔处,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可危及生命。

26.从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 沿被盖前缘行向腹内侧, 在脑桥下部至中部的平面上,穿内侧丘

系至对侧,这些横行的纤维称为斜方体

27.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组成锥体的锥体束大部交叉,形成锥体交叉,在外形上可见。锥

体交叉阻塞了前正中裂。

(五)

1.交感干上的椎旁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接, 有灰、白交通支。

2.灰交通支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

3.白交通支主要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因髓鞘反光发亮,故呈白色。白交通支只存在

于胸1~腰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4.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为交感神经外周部结构。

5.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卵圆孔的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有4个根:副交感根来自岩小

神经,在节内换元,发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司腮腺分泌; 交感根来自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支至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6.椎旁神经节为交感神经周围部结构,位于脊柱两旁,每侧大约19~24个,除颈部3个、尾部1个外,其余各部均与该部椎骨数目相近。椎旁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

7.椎前神经节为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有腹腔神经节(成对)及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等,也有人将主动脉肾节也包括在内。部分白交通支可在椎前节换元,

如内脏大、小神经等。副交感神经:是内脏运动神经的一部分,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分中枢部和周围部,其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髓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进出此节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等。

8.腹腔丛是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丛内有成对的腹腔神

经节和主动脉肾节,它们接受内脏大、小神经的交感节前纤维在此换元,节后纤维与迷走神经的腹腔支共同组成腹腔丛,丛的分支随动脉分支分布于肝、脾、肾、胰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9.交感神经是内脏运动神经的一部分,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分为中枢部及周围部,中枢部(低级中枢)位于胸1至腰3脊髓节段的中间外侧核,周围部由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神经、神经丛等组成。

10.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有两级神经元,由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脑

干和脊髓内)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神经纤维,终止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

11.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有两级神经元,由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交

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内)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神经纤维,其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短。

12.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有两级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 只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称为节前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为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则位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内,发出的纤维为节后纤维,由于第一个神经元位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以前,故称为节前神经元。

13.睫状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长约2 mm。其副交感根来自

动眼神经,并在节内换元;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鼻睫神经。节后纤维向前进入眼球。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

14.颈胸神经节或称星状神经节。颈下神经节常与第一胸节合并形成颈胸神经节。常位于第7

颈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的前方,属于交感神经的椎旁神经节。

15.内脏大神经起自第5~9或10胸交感干节,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向下合成一干并沿

椎体前方斜向下降,穿过膈脚,终止于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节。

16.内脏小神经起自第10~11或12胸交感干节,为穿过椎旁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

脚,主要终止于主动脉肾节。

17.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共同调节和控制心、心血管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的活动,直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由于内脏运动神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所以又称自主神经系。

18.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这种现象称

为牵涉痛。牵涉痛有时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可发生在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上感到疼痛。

19.下颌下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呈椭圆形。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三个根:副

交感根来自鼓索,经舌神经到达此节并换元;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感觉根来自舌神经。自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20.腰内脏神经为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穿腰神经的节前纤维组成,终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

膜下丛。

21.翼腭神经节又称蝶腭神经节,是副交感神经节,为一不规则的扁平小结,位于翼腭窝的上端、上颌神经下方、蝶腭孔附近。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副交感纤维)在此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腭和鼻甲的黏膜腺,司腺体的分泌。另外交感根来自面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

22.来自腹主动脉丛,并接受由盆丛来的骶部副交感节前纤维和第1、2腰交感干节前纤维,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而行,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在此丛内无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

(六)

1.神经系统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的基本形态学基础就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简单的反射弧只由传人和传出神经在中枢内直接形成突触联系而完成,即形成单突触反射。

2.在中枢部,灰质泛指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的集聚区域,在新鲜标本中呈暗灰色,如脊髓灰质等。白质指中枢部,大量神经元的轴突聚集的区域,因轴突具有髓鞘,在新鲜标本中呈亮白色,如脊髓白质等。

3.是指在大脑半球和小脑,由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称为皮质,如

小脑皮质、大脑皮质。髓质是指在大脑半球和小脑部位的白质因被皮质所包绕而位于深方,特称为髓质,如小脑髓质、大脑髓质。

4.在周围部,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包裹,构成了粗细不等的束状结构,称神经。

5.周围神经干经过多次合与分以后形成神经丛。除脊神经前支成丛外,内脏神经纤维多交织成丛,位置多攀附心脏、大血管或内脏器官的周围,丛内也可夹杂有神经节。

6.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部

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呈结节状,称神经节。

7.也称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神经元由胞体与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8.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突起与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换言之,神经

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互相联系的。大部分突触是化学突触,即冲动借助于化学递质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此外还有电突触等。

9.在中枢神经内,凡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走行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10.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行于斜角肌间隙,于锁骨后方入腋窝。臂丛的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后方又分成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自成内侧束;三个干的后股合成后束,三个束分别从内、外、后三面包着腋动脉。臂丛主要支配背浅层肌(斜方肌除外)和与上肢有关的肌肉,如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臂、前臂肌和手肌。11.为桡神经损伤所致。桡神经损伤导致其支配的臂和前臂后群肌瘫痪。当抬起前臂时(手心向下),由于受重力的影响,呈“垂腕”状态谓之。

12.为舌咽神经分支。由舌咽神经的下神经节发出,经鼓小管下口进入鼓室。在鼓室内侧壁与与交感神经纤维交织成鼓室丛,分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咽鼓管的黏膜。鼓室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穿出鼓室构成岩小神经(鼓室神经终支),终止于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同行,分布于腮腺,司其分泌。

13.鼓索为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 mm处发出分支,行向前进入鼓室,然后穿岩鼓裂出鼓室,

向前加入舌神经。鼓索含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下神经节并换元,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14.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右侧喉返神经自右迷走神经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分出后,勾绕该动脉返回颈部,左侧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处发出,勾绕主动脉弓返回颈部。两侧的喉返神经均于气管、食管沟内上行,于咽下缩肌下缘处穿入喉内, 称为喉下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外的所有喉肌,感觉纤维则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司感觉,此外还发支参与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15.脊神经前根指与脊髓前角相连的神经纤维,属运动性;后根指与脊髓后角相连的神经纤维,属感觉性,较前根略粗,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

16.脊神经前、后根在椎间孔合成脊神经,出椎间孔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前支较

粗大,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除胸神经前支外其余前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发分支分布于相应区域;后支较细,也是混合性神经,其分布于项、背及腰骶部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17.腰、骶、尾部脊神经的前、后根较长,在椎管内、出椎间孔之前,几乎垂直下行一段较长的距离,这些飘浮在脑脊液中的神经根围绕着终丝形成了马尾。

18.发自右迷走神经形成的迷走神经后干,向右行,与交感神经—起组成腹腔丛,伴随腹腔

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等分布于脾、小肠、盲肠、升与横结肠、肝、胰、肾等大部分腹腔脏器。

19.走行于浅筋膜内的神经分支,纯感觉性,是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行向外周的突起。较大的皮神经常与浅静脉干同行,在静脉注射时须防止误刺。

20.又称半月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压迹处,为两层硬脑膜所包裹,属于

躯体感觉的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其周围突组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皮肤、黏膜、牙齿等。传导痛、温、触觉。

21. 周围神经的分布具有节段性,即一对脊神经恒定分布于人体一个横截段内(上下可有部分重叠),以肋间神经的节段性最为明显。周围神经的节段性反映了脊髓的节段性,因而临床上可根据查明皮肤感觉障碍的平面或范围来推断脊髓损伤的节段。

22.是一粗大神经干,它由L4一部分及L5的前支合成,进入盆腔后,与S1~5、Co的前支共

同组成人体最大的神经丛-骶丛。

23.在屈肌支持带下缘的桡侧,正中神经发出一粗短的正中神经返支,行于桡动脉掌浅支的

外侧并进入鱼际,支配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1.骺软骨: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成年后骨化遗留骺线 作用是使骨长长。 2.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3.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突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神经,临床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4.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接,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面的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把骨盆分为大小骨盆,同时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6.翼点:位于颞下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骨会合形成的H形缝,此处骨壁最为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空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8.膈:起止: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胰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裂孔:主动脉裂孔 T12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T8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叫做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内下方,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 11.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男性内穿精索,女性内穿子宫圆韧带。补: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和缝匠肌内侧缘围成。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3.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纵襞的下端的突起,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其距中切牙约75厘米。 1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15.齿状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 16.白线: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及此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17.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

人解名解

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骺软骨骨化后遗留下来的较为致密的线称骺线。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 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此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肋弓(costal arch):第8—10肋前端借助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 骨连结,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锥体的纤维软 骨盘(周围的纤维环、中央的髓核)。椎间盘不仅能使脊柱增加弹性,同时具有缓冲震荡,协助脊柱运动等功能。该部纤维环容易破裂,髓核向后外方突出,可压迫脊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痛(椎间盘脱出症)。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 薄弱,此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暴力打击易引起颅内血肿。 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 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在脐下4-5cm以下部分,组成后层的腱膜完全移至腹直肌前面, 缺后层,其游离下缘呈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 8.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4-5cm。男性

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内口: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由腹横筋膜构成。外口: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 9.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 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肝门(porta hepatis):位于肝脏面“H”型的横沟,是肝固 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11.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 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 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13.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 之间共同围成的一三角区,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声门裂(fissure of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 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2/3是膜间部,后1/3是软骨间部。 15.肺门(hilum of lung):纵隔面中央的凹陷,是支气管、肺动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 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 弓。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 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 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 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 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 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The Supreme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 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 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 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7.足弓:跗骨和跖 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8.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 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 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 瘤的易发区。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20. **峡:**颈**上部的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 术常在此进行21. **穹:**的上端包绕**颈**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 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 1.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道和民主的倾向,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虚,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终于一事无成。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后来一些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这类形象。 2。自然派 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舞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3.《人间喜剧》 使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它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在现的办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全部作品分成那个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 4.复调艺术: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着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自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5.小人物:

是普希金开创的一个人物类型,经过果戈里等人的发展,到了契诃夫已发展到极致的水平。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以小职员小公务员以及下层的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对他们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黑暗专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6.社会问题剧: 是易卜生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它直接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提出生活中许多迫切的问题,并在剧情发展中展开讨论,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 7.象征主义: 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及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内心的感受”。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流”手法。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8.“迷茫的一代” 并非文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茫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代表作家海明威。 9.长河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初出现的第一部“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的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它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 110.冰山原则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人解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体相连处的横行隆起,其两侧平对第二肋,是临床上计数肋的 重要标志。 2,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横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间 隙,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3,上消化道:临床上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4,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以及舌根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 界和通道。 5,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患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压痛等体征,具有一点的诊断价值 6,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脏胸膜相互转折处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到达的 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内的积液常聚集于此。 7,肾区: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有些肾病患者触压或扣 击此区可引起疼痛。 8,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尿道内口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光 滑而无邹襞,是肿瘤炎症,结核的易发部位。 9,子宫峡:子宫体与颈较为窄细的部位,长约1cm在妊娠时此处随子宫的增大而 逐渐延长达10cm产科称此部为子宫下段,是剖宫产常选部位。 10,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凹陷,是立体和半卧位时 腹膜腔最低点,与阴道穹后部仅隔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腹膜腔积液常积于此,可 经阴道穹后部穿刺或引流。 11,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次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反流回心 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2,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有一条结缔组织索, 称为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未闭 合,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合,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13,静脉角: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为淋巴导管的注入 部位。 14,黄斑:距视神经盘约3.5mm靠颞侧稍下的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 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15,反射: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适宜)反应。 16,神经核:功能形态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神经核。 17,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 呈"><"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之间内内囊膝,一侧内囊损伤时,可 出现对侧半躯体感觉障碍,对侧半躯体运动障碍和两眼对侧半视野偏盲的"三偏综 合症"。 二,问答题。

系解名词解释

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垂直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翼点: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深方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外伤或骨折时容易损伤动脉,引起颅腔内血肿。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的连接处,向前微凸出称胸骨角,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椎间孔: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锥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管:椎体与锥弓共同构成的孔为锥孔,所有的锥孔相互贯通,构成容纳骨髓的椎管。颅卤:新生儿颅骨,在多骨相连的交汇部位,由于骨化尚未完毕,仍为结缔组织膜,称颅卤 肱骨外科颈:肱骨骨干与上端相接处较细,称外科颈,此处易发生骨折。 桡神经沟:肱骨骨干中部后面有一条由上内侧向下外侧,呈螺旋状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绕神经通过 髂脊:髂骨翼上缘称髂脊,呈弓形,两侧髂脊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骨突,称骶角,是骶管麻醉的标志。 骨髓:骨髓为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网眼内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软骨盘,周围部是纤维软骨环,中央部是富有弹性的髓核。 纤维环的外后侧较薄弱,破裂时可致髓核突向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称椎间盘脱出症。 胸骨下角:是指两侧肋弓在前正中线相交形成的向下开放的角,角间夹有剑突,在体表可以扪到。 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1个胸骨及其连结共同构成的笼状支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具有支持和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及其骨连结构成,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借韧带牢固相连形成的、向上凸的弓,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 坐骨大孔:由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有肌、血管和神经通过。 肋弓:是第8~10对肋的前端借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的弓。 斜角肌间隙:斜角肌间隙为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裂隙,有锁骨下动脉和神经(臂丛)经过 联合腱:腹内斜肌腱膜下缘结合,呈弓状跨过精索后方,附着于耻骨梳内侧端,称联合腱或腹股沟镰。 腹股沟三角:腹股沟三角是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的三角,又称海氏三角,为腹壁下部的薄弱区。 腹股管沟浅环:由腹外斜肌的部分腱膜止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三角形的裂隙,又称皮下环,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胸腰筋膜:竖脊肌周围的深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在腰部,筋膜明显增厚,并分为浅、中、深三层包裹着竖脊肌和腰方肌,形成竖脊肌鞘。 上消化道:上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空肠为止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腭舌弓、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腔的分界线。 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构成,具有免疫功能。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募集设立:又称渐次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的公司。 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公司债券。 3.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设立的,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4.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委托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5.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6.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7.企业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在法院的主持下,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集中起来对债务人进行公平清偿的制度。 8.债权人会议: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表达债权人的意志和统一债权人的意见而由已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的临时性机构。 9.债务人的财产:是指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10.别除权:是指破产宣告前依法成立的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人享有不依赖破产程序,就该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1.一般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对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享有的向管理人取回该财产的权利。 12.出卖人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时,出卖人享有的取回在运途中标的物的权利。 13.抵消权:是指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在立案前与债务人互负债务的债权人享有的不依破产程序,而以其对该债务人的债权和所欠债务在对等数额内相互抵消的权利。 14.重整:是在企业无力偿债但有复苏希望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同意,允许企业继续经营,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重组,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一项制度。 15.破产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和解申请或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债务人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等事项达成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定后,终止破产程序的一种制度。 16.破产宣告:是指人民法院对符合破产条件的债权人,依法作出裁定,宣告债务人破产实施清算的行为。 17.格式条款:是一方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18.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按照要约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用诺言或行动对要约表示完全同意的一种法律行为。 19.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 20.合同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效力。 21.效力待定合同:是指虽已成立,但因其主体有瑕疵,不完全满足有效要件的规定,致使其效力不确定的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是指合同订立后,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由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其归于无效,或行使变更权使其内容变更的合同。 22.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后,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23.提存:是指债务人将到期后因债权人原因无法清偿的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关系的行为。 24.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合同的约定,不履行或不安全履行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5.担保:是指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发生的,保证债务人清偿债务,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法律制度。26.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而为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 27.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约定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8.一般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合同。 29.连带责任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只要债务人到期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就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的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30.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自己特定财产的占有,约定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财产折价、变卖或拍卖,并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31.质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或权利出质给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质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并就其卖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制度。 32.留置:是指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扣留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经过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一定的宽限期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人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部分成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的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形的缝,成为翼点,其内面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是是临床上X线检查的部位。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5.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6.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7.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8.肝门(porta hepatis):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

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9.Calot三角(或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 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其余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 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与声带突之间,称 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 面的喉粘膜一起,成为声带。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 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 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当紧急切开动脉圆锥进 行抢救时,注意切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 11.声带(vocal cord):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声门裂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 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glottis)。12.气管隆嵴:在气管杈的内面,有一矢状位向上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 标志。(异物坠落偏向左侧) 13.肺门(hilum 0f lung):纵膈面即内侧面,与纵膈相邻,其中央为椭圆形凹陷,称肺门,肺门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名词解释1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 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 姓的炎帝氏族。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丝绸之路贯穿中亚, 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 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 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 正统地位等。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 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 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 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 省制正式诞生。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后来节度使权利逐渐扩大,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6.分封制: 三、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1.五礼:指我国古代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礼仪,主要内容分别是,祭祀之礼、 和合人际关系之礼、接待宾客之礼、军队操演征伐之礼和哀愍吊唁之礼。五礼包括了经济、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题 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居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 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希腊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它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繁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带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其主要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以及人类的起源等等。英雄传说则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是氏族社会兴起后的产物。 希腊神话对于后代欧洲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古希腊的诗歌、悲剧、喜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罗马人几乎全部继承了希腊神话和传说。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不断从神话中汲取营养。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神、人同形同姓是它的主要特征) 奥林匹斯神统 在希腊神话中,有以宙斯为首的神的大家族,传说他们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波斯山上,因而被称为“奥林匹斯神统”。奥林匹斯神通反映了父权社会的人际关系。其中有十二位重要的神:主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德斯、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尔忒弥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赫淮斯托斯、农神德墨忒尔、神使赫尔墨斯。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是人类早期社会的缩影。 英雄传说 英雄传说——希腊神话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是氏族社会兴起后的产物。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都在某一神祗保佑下完成一番惊人的业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他们中间有:建立了十二功勋的赫拉克勒斯、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到弥诺斯迷宫为民除害的忒修斯等待。古希腊人歌颂和纪念这些英雄,不仅是对其个人表示崇敬,更因为他们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城邦的光荣业绩的代表人物,是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这些英雄业绩代代相传,不断补充,形成了许多传说系列,如俄狄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奥吉亚斯的牛圈 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厄里斯国王奥吉亚斯有一个牛圈,内养着三千头牛,30年未曾打扫过。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受命在一天之内将牛圈打扫干净。赫拉克勒斯在牛圈的一边挖一条沟,引进附近两条河的水,又在另一边挖条沟,排除冲击粪便的污水。赫拉克勒斯在一天之内巧妙顺利地将牛圈清除干净,后人用“奥吉利亚牛圈”比喻最肮脏的地方,也用此比喻堆积如山的工作。 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触怒了神王宙斯。宙斯为降灾难于人类,命赫淮斯托斯和泥掺水,捏出一美女肉身,付之以生命,赐名潘多拉,赐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伊比米修斯。伊比米修斯兴致勃勃地娶潘多拉为妻。出嫁时,宙斯请众神赐潘多拉礼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