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isualModflow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中的应用_尉鹏翔

VisualModflow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中的应用_尉鹏翔

VisualModflow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中的应用_尉鹏翔
VisualModflow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中的应用_尉鹏翔

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水资源保护

WATER RESOURCE S PROTEC TION Vol.27No.4Jul.2011

DOI :10.3969/j.issn.1004O 6933.2011.04.00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者简介:尉鹏翔(1962)),男,山西运城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 -mail:weipengx@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11556921.html,

Visual Modflow 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中的应用

尉鹏翔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原分局,山西太原 030002)

摘要:建立北京某污染场区水文地质概化模型,运用国际通用可视化标准软件Visual Modflo w 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物运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在地下水迁移过程中,由于弥散和对流的共同作用,其污染范围形状由最初近似圆形逐渐变为近似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水流流向一致。模拟结果可以为该污染场区地下水环境评价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物;数值模拟;visual mudflow 软件

中图分类号:X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O 6933(2011)04O 0019O 03

Application of Visual Modflow to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migration

W EI Peng -xiang

(Taiyuan Branch Bureau,Shanxi Provincial Bureau o 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Taiyuan 030002,China)

Abstract:A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for a contaminated site in Beijing City was established.The migration rule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Visual Modflow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diffusion and convec tion,the shape of contaminated area gradually changes from initial approximate circle to approximate ellipse,and its long axis direction is same as the flow direction.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groundwater in the contaminated site.Key words:groundwater;contamination;numerical simulation;Visual Modflow software 近年来,人们普遍注意到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和水质污染,地下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且日趋严重。应用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寻找处理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方法,对于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目前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单元法(FEM )、边界元法(BE M)和有限分析法(FAM)等,可以用来研究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在地下水资源分析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拟借助Visual Modflow 商业化软件研究北京某污染场区地下水溶质运移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所研究污染场区位于北京市区东南部,地貌上属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场区地形基本平坦,地面以下30m 深度范围内一般存在2个含水层,局

部区域有上层滞水,单层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10m,仅部分地区大于10m 。本文只研究埋深在10~20m 的含水层和埋深在25m 左右的承压含水层以及它们之间的黏土弱透水层,鉴于此,模型在空间上概化为3层: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和承压含水层。

场区目前潜水流向由北向南,北部边界是侧向补给边界,主要接受侧向补给,南部边界为整个含水

层系统的微量流出边界,由于地下水整体流向由北向南,故模拟区东、西两侧可以流线为边界,将它们设为隔水边界。承压含水层水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部为侧向补给边界,主要接受侧向补给,东南部为侧向流出边界,含水层底部大多为透水性较差的黏土地层,对系统内部影响很小,定义为隔水边界。

场区含水层分布广、厚度大,在常温常压下地下水运动符合达西定律,考虑浅、深层之间的流量交换以及软件的特点,地下水运动可概化成空间三维流;地下水系统的垂向运动主要是层间的越流,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越流问题;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随时间、空间变化,故地下水为非稳定流;参数随空间的变化体现了系统的非均质性,但没有明显的方向性,所以参数概化成各向同性。

2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

2.1数学模型的建立

计算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进行模拟,在进行地下水模拟前,首先必须对模拟区进行矩形剖分。数值模型分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共剖分50@50@3个单元。此外,研究重点是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和第一承压含水层含水系统。系统的水均衡要素的补给项主要考虑大气降水入渗、边界侧向补给等,其他形式的补给作用相对较弱;排泄项主要考虑蒸发和边界侧向流出。

在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条件下,孔隙介质中地下水在三维空间的流动可用偏微分方程来表示[2O3]:

5

5x K xx 5h

5x+

5

5y K yy

5h

5y+

5

5z K zz

5h

5z-W=S s

5h

5t

(1)

式中:K xx、K yy、K zz分别为渗透系数在x、y、z方向上的分量;h为水头;W为在非均衡状态下通过均质、各向同性土壤介质单位体积通量,即地下水的源和汇;S s为孔隙介质储水率;t为时间。

2.2定解条件的处理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转化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对流、弥散作用,而且可能有离子交换、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些作用的方向和强度又有很大不同,本文只考虑对流和弥散作用。

地下水溶质运移满足下面的对流弥散方程:

5c 5t=

5

5x i D i j

5c

5x i-

5

5x i(V i c)+

q s

Q

c s+E R k

(2)

式中:c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x i为沿坐标轴各方向的距离;D ij为水力扩散系数;V i为地下水渗流速度;q s为源和汇的单位流量;c s为源和汇的浓度;Q 为含水层孔隙率;E R k为化学反应项。

2.3污染物质的确定

现场调查和地下水水质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污染情况相当复杂,并非仅有一个明显的污染源,而是可能存在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和多个次要的污染源,可能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管道渗漏和不符合标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参照美国EPA标准确定的严重污染物,研究区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场区地下水的污染以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等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最为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苯和萘2种污染物,利用Visual Modflo w的MT3D模块对这2种污染物进行模拟。2.4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过程是整个模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通常要进行反复修改参数和调整某些源汇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拟合结果。模型的识别和验证主要遵循以下2个原则:1模拟的地下水流场要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要求地下水模拟等值线与实测地下水位等值线形状相似;o识别的水文地质参数要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以上原则,对模型进行识别,先给出各个参数的范围值,采用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际水位和计算水位的拟合分析判断,如果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相差大,则根据参数的变化范围和实际水位差值,再试给另一组参数,直至二者拟合较好为止,通过反复调整参数和均衡要素,识别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模型结构、参数和均衡要素。

2.5参数的选取

因为本次模拟只考虑了对流和弥散的作用,所以溶质运移模型中系数的选取也只考虑弥散度、扩散系数和孔隙度。弥散度是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中最难以确定的系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尺度效应,因此它的取值是当今弥散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如李国敏等[4]综合世界范围内百余个水质模型中所使用的纵向弥散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认为水动力弥散的尺度效应具有分形特征,并给出了不同模型纵向弥散度尺度。综上所述,本次溶质运移模拟中拟采用的相关参数为:有效孔隙度011~0135;有效扩散系数115@10-5m2/d;纵向弥散度10~30 m;垂向弥散度与纵向弥散度之比011;水平向弥散度与纵向弥散度之比011;降水入渗系数0115;蒸发系数0102。

3模拟结果分析

根据目前该研究区污染物浓度,对苯和萘2种污染物分别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图1、图2。

图1

苯的污染羽迁移模拟结果

图2 萘的污染羽迁移模拟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由图1(a)、(b)可见,监测点GW1苯的污染羽比监测点GW2的污染羽大,运移到第10年的时候,前者沿水流方向总的污染距离约150m,后者沿水流方向总的污染距离约80m,这是因为监测点GW1的现状污染程度比GW2的现状污染程度大。从图1(c)、(d)可见,苯的污染羽在垂向上的迁移是从第一层慢慢向下面含水层渗透,在第6年的时候穿透中间的隔水层开始渗入到承压含水层。

从图2(a)、(b)可见,萘的污染羽随时间逐渐增大,但是相对于同一监测点GW1中萘的污染羽比苯

的污染羽要小得多,运移到第10a 的时候萘沿水流

方向的污染距离约100m,小于苯的150m,这是因为萘的现状污染程度比苯的污染程度小。从图2(c)、(d)萘的污染羽在垂向上的迁移状况可见,萘的污染羽也是从第一层慢慢向下迁移,但是由于现状污染程度比较小,运移10年时没有穿透隔水层。

4 结 论

a.污染物在地下水迁移过程中,由于机械弥散和对流的共同作用,污染范围的形状(下转第41页)

化花岗岩和冲积黏土的渗透性为/微透水0,前者为区内基岩可作为低中放废物处置场的隔水底板,后者则可作为处置单元的回填和覆盖材料;中风化花岗岩为/弱透水0层,当微风化花岗岩埋深较大时亦可作为处置底板的备选层;强风化花岗岩、全风化花岗岩和冲积粗砂为中等透水层,应在处置场地的设计和环境评价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特别是局部分布的冲积粗砂,由于其渗透性能良好,应在处置场设计和废物处置的过程中杜绝放射性核素渗漏到该层的可能性;另外,尽管残、坡积黏土层渗透性较低,但由于其分布的不连续且厚度较薄,因此不具备作为处置场底板的条件,可作为备选的回填材料。

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一的试验方法所求得的渗透系数变化较大,容易导致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则可有效降低所求参数的不确定性,获得较为准确的渗透参数。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预选场区内微风化花岗岩和冲积黏土渗透性最低,为微透水层(渗透系数10-6cm/s量级),可分别作为低中放废物处置场的隔水底板和回填覆盖材料;中风化花岗岩为/弱透水0层(渗透系数10-5c m/s量级),可作为处置底板的备选层;强风化花岗岩、全风化花岗岩和冲积粗砂为中等透水层(渗透系数10-5 ~10-3cm/s),在处置场地的设计和建设中应避免放射性核素渗漏到该层的可能性;坡残积黏土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 m/s量级),可作为备选的回填材料。本次研究为正确获取各类场地岩土层的渗透性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法。

参考文献:

[1]HAN K W,HEINONEN J,BONNE A.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global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J].IAEA Bulletin, 1997,39(1):33.

[2]刘平辉,管太阳,王勇,等.陆地中低放核废物地质处置

的发展与现状[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23(3):229O 234.

[3]王驹.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R].Beijing:IAEA Trainin g

Course on Geological Disposal,2009.

[4]IAEA.Characterization of ground water flow for near surface

disposal facilities[R].Austria:IAE A-TECDOC-1199,2001. [5]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

[6]HEER W,HADERMANN J.Modelling radionuclide migration

field experi ments[R].Wettingen,S witzerland:Nagra Technical Report NTB94O18.1996.

[7]Z HENG C,BENNE TT G D.Applied contaminat transport

modeling[M].2ed.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2002.

[8]王榕树,冯为.放射性核素运移在地质介质中的运移研

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4,16(2):117O121.

[9]钱天伟,李书绅,武贵宾.地下水多组分反应溶质运移模

型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2,13(1):116O121.

[10]SL345)2007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

[11]DL/T5331O2005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

[12]薛禹群,李同斌,贾贵庭,等.地下水动力学[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7.

[13]SL237O014O1999土工试验规程[S].

(收稿日期:2011O02O22编辑:高渭文)

(上接第21页)

由最初近似圆形逐渐变为长轴方向与水流向一致的近似椭圆形。

b.污染物在含水层中随着地下水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苯和萘的污染羽中心都在随着地下水的流向迁移,污染范围逐渐增大。

c.溶质运移模拟显示,研究区最主要的污染源可能是位于GW1点周围的区域,另外可能还存在多处小的污染源。

d.污染场地的污染源不完全是点源,而本次模拟时按照点源(有限面源)的方式作了简化处理,降低了污染风险,建议尽早对该污染场地的地下水进行治理,以防污染物通过运移进入到承压含水层,造成更大的危害。参考文献:

[1]王克三.地下水污染及其监测治理问题[J].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1998(5):46O47.

[2]郭卫星,卢国平.模块化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

美国地质调查局水资源调查技术丛书之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MC DONALD M G,HARB AUGH A W.A modular three O

dimensional fini te O difference ground O water flow model:U S Geological Survey T echniques of Water O Resources Investi gations [M].Reston,Vi rginia:USGS,1988.

[4]李国敏,陈崇希.空隙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的分形

特征及弥散度初步估计[J].地球科学O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4):405O409.

(收稿日期:2010O06O03编辑:徐娟)

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

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

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 摘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是解决地下水污染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地下水污染物特性及地下水运移介质特性两方面出发,分析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理论中的应用,并从国内工程应用角度提出环境水力学尤其是数值模拟法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水力学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理论分析实验模拟数值模拟 1 环境水力学的发展现状 1.1 环境水力学学科定义 环境水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尚在探索与发展中。从广义上讲,环境水力学是研究与环境有关的水力学问题,即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输移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水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其研究内容除水污染、水生态问题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水土保持、河道冲淤、洪水破坏作用、冰凌水力学等等。[1]如果说传统水力学主要是研究水流自身运动规律的话,环境水力学则主要是研究水体中所含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传统水力学的一种发展,其内容涉及水文学、水力学、水化学、水生物学、生态学、湖沼学、海洋学和沉积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2]美国环境与水资源研究所环境水力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环境水力学特别着重于将物理因素(水动力学、泥沙输移和地形条件)、化学因素(保守与非保守物质的传输、反应动力学和水质)和生物因素(生态学)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 [3]从与水污染有关的水力学问题来说,环境水力学主要研究地面及地下水域中物质的扩散、输移和转化规律,建立其分析计算方法,确定物质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应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污水、废热,未经足够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体,恶化水质,日益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污染物在水体中会因与水体混合,随水流输移而稀释,也会因化学、生物作用而降解。因此,水体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水力学的主要目标是,探求因混合、输移而形成的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水质评价与预报、水质规划与管理、排污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合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4] 地下水作为水体的一部分,其运动规律适用于环境水力学的大多数方法,但由于其运移介质的特殊性,亦呈现出一定特殊性。因此,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输移、转化和积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输移速率较小,一旦地下水被污染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水质。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临近滨海地区还会引起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盐化。 1

浅析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浅析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摘要:随着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机污染物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已成为当前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焦点问题。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这些有机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渗到地下水环境中,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之一,水中的有机污染直接或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一、我国地下水污染源和污染物状况 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1.1有机化合物(如合成染料,油类及有机农药)出现于地下水。 1.2极其微量的毒性金属元素(如汞、铬、铅、砷及其他放射性元素)出现于地下水中。 1.3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于地下水。 地下水硬度,矿化度,酸度和某些单项离子超过使用标准。[1] 2、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及危害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物污染日趋严重,且具有种类多、含量低、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在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氯甲烷、PCE、TCE 等[2]。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且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通过自然降解过程去除,可能长期存在并累积,有机污染物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 3、地下水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近年,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迁移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相关的表达式;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的系数考虑更全,取值更合理,并考虑了污染物的固相和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吸附条件则由平衡等温模式发展到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3】。 二、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姓名:王学良学号:110924 专业:自动化成绩;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自动化系,北京1026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制造的垃圾也急剧提升,从最原始的灰尘到白色污染的塑料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是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城市,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占有率更是越来越多,那么对这些有机物污染的处理问题与技术也是越来越迫在眉睫,在当今社会,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到底处于何种间断,这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采用一些技术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方法评价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论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和对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和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技术评估 一、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来源与状况 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有机物的不合理排放及不适当处理,导致其进入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部分行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2009 年全国5亿多吨生活与工业有机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生活有机废气液体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显著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在国内,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日益加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咸水的平衡,引起了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在国外,据已有调查资料,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检出率很高的有机污染物。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I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1 地下水污染及其特点 1.1基本概念 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地下水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地下水污染物是指: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其使用的程度。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 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按其形态又分为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两大类。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按照水力学特点可分为4类: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和径流型。 1.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一般而言,地下水由于贮存于地下含水介质中,不易被污染。一方面,包气带具有过滤屏障作用, 可将进入地下的有害物质优先过滤掉;另一方面,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沿途易被土壤、岩石及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而成无害的物质,因而地下水的污染常被人们忽视。但是,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超出其自净能力时, 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及早发现, 其后果莫测。地下水污染具有如下特点。 (1)不确定性,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其范围很难准确圈定。 (2)隐蔽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发现,不像地表水污染直观明显而易于监测,因而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3)延时性。地下水污染早期不易被觉察,待人们发觉水质有明显变异特征时,才确定地下水已被污染或严重污染。 (4)广泛性。由于地下水是处于不断运移和循环中,经历着补给、径流、排泄各个途径,在地质环境复杂的体系中,各个水力系统又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从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广泛性。而地表水污染仅局限于水体所流经或贮存的有限空间内。 (5)不可还原性。地下水运移于含水介质中,由于受含水介质差异性、空隙、裂隙系统的限制,使地下水的运移速率极其缓慢,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的循环周期也相当长(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从而决定了污染地下水体在地下滞留时间亦长,使污染的地下水在近期内很难得以彻底修复还原。而地表水循环流动迅速,只要排除污染源,并加以一定的改善措施,水质还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净化的。

地下水污染概念、特点及危害

地下水污染概念、特点及危害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要的作用。在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持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增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污染也不断发生,不仅影响了城乡供水质量,危及人体健康,而且还诱发出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并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地下水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三个方面内容。要做好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首先得弄清楚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质(物理性质、化学组分、生物性状)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这种现象一发生,就应视为污染。而在天然环境中,含矿体地层或某种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影响下,所产生的地下水某些组分相对富集及贫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应称为“天然异常”。 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水质朝着恶化的方面发展;第二,这种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第三,地下水是否污染的判别标准是地区背景值(或称本底值,即未受人类影响的地下水各组分的天然含量),超过此值者,即可称之为污染。但这个值很难获得,所以,有时也用历史水质数据,或无明显污染来源的水质对照值来判别地下水是否污染。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某些组分浓度的变化是由小到大的量变过程,在其浓度未超标之前,实际污染已经产生。因此,把浓度变化超标以后才视为污染,是不科学的,而且失去了预防的意义。当然,在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时,也应该参考水质标准,但其目的并不是把它作为地下水污染的标准,而是根据它判别地下水是否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二、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地下水污染是水圈污染的一部分,但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明显不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隐蔽性。由于地下水污染是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多孔介质中,即使地下水受某些组分严重污染,也往往是无色、无味的,不易被发现,不能像地表水那样,从颜色、气味、感观或鱼类等生物的死亡、灭绝鉴别出来。即使人类饮用了受有害或有毒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不易被觉察。 2.延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污染物在含水层上部的包气带,污水渗入过程中经过土壤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则会在时间上和垂向上延缓潜水含水层的污染,对于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的隔水顶板存在,污染物向下的运移速度会更加缓慢;(2)因地下水流缓慢和地下水在含水层中产生的各种作用,地下水污染的扩散过程亦是相当缓慢的。 3.难以逆转性。地下水一旦受污染,便很难治理及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其流速极其缓慢,不像地表水那样流速快,靠稀释作用即可很快恢复;切断了污染来源后,靠含水层本身的自然净化,所需的时间长达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三、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与人体健康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模拟

2、土壤污染模拟 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的多孔介质,固相中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胶体。石油是一种天然的粘油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烃类化合物(占80%一90%)。烃类化合物是非极性有机物,其偶极矩<1,介电常数<3,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地表的石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入渗,也可能随地面水或雨水沿着土壤毛细管孔隙向下渗透污染土壤,甚至进一步向下淋滤污染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入渗过程中,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胶体,使得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不断地被吸附。吸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石油的性质有密切联系。通常,石油烃类在土壤介质吸附程度以分配系数Kd来表示。 式中:Cs为平衡时固相中的浓度(mg/kg);Ce为平衡时液相中的浓度(mg/l)根据土壤中溶质运移模型和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考虑吸附作用而忽略石油的挥发,建立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二维综合模型。它包括水运动方程和石油运动方程。 土壤中水运动方程: 土壤中石油类运动方程: 式中:C(h)为比水容量(cm-1);K x、K z分别为横向纵向水力传导系数(cm/d);Dxx、Dzz分别为横向纵向弥散系数(cm2/d);Rd为滞留因子;c为液相中石油的浓度(mg/l);qx、qz分别为x和z方向的达西流速(cm/d);θ为含水量(%);λ为降解系数(d-1);h为土壤中压力水头(cm)。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根据监测的结果和落地油的分布特征,预测石油类在土壤中迁移过程及石油是否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选择预测范围为:长80m,深6m剖面区域。并对部分问题可进行简化处理,作一些基本假设。假设土壤水最初不含石油,即未受到污染,但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本底值,经取样测定取平均值为40.3mg/kg。在土壤的预测范围内,土壤被认为是均质的。 对水运动方程上边界确定为Cauchy边界,下边界为Neumann边界。

地下水污染类型

地下水污染类型 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各种物质都称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物的种类按理化性质可分为: 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物;按形态可分为: 离子态污染物、分子态污染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颗粒状污染物;按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特征可分为: 感官污染物、卫生污染物、毒理学污染物、综合污染物。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 受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垃圾等污染的地下 水中,常含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其所产 生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 繁殖速度快、易产生抗药性,传统的二级生化污 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仍能大量 存活。因此,当人类饮用了含此类污染物的地下 水后,极易引起疾病。 二、耗氧有机物污染 当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进入地下水中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易于分解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并提供病原微生物所需的营养,从而使地下水水质变差。地下水中耗氧有机物愈多,耗氧愈多,水质愈差,地下水污染愈严重。 三、无机有害物污染 主要指亚硝酸根、硝酸根、硫酸根、磷酸根等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亚硝酸根被吸入人体血液后,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失去输氧功能的变形血红蛋白使

组织缺氧而中毒,重者可因组织缺氧而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另外,亚硝酸根在人体内还可与仲胺作用生成亚销胺,亚销胺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同时还有致畸胎和致遗传变异的可能。硝酸根是亚硝酸根进一步氧化的产物,因此它可以被还原成亚硝酸根。硫酸根主要来源于硫酸制造选矿场、矿坑水、钢铁酸洗厂、煤加工厂等。硫酸镁和硫酸钠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肠道机能失调,也可以使水味便坏。当人类饮用了上述无机有害物含量较高的地下水后,极易对人体造成损害,并产生诸如白血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损伤神经系统。 四、无机有毒污染 主要指氟离子、氰离子、硫离子等对地下水的污染。氟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磷肥工业、电解制铝、硫酸、冶炼及制造含氟农药、塑料等工业废水。如果长期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将会引起人体骨骼改变等全身慢性疾病,致人残废。氰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氰工业废水,包括电镀废水、焦炉和高炉的煤气洗涤液等。氰化物是剧毒物质,经人体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肌体后,迅速被吸收,与高铁型细胞素氧化酶结合,变成氰化高铁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传递氧的作用,引起组织缺氧而导致中毒。硫化物污染主要有甲硫醇、二甲硫、硫化氢等。硫化氢有刺激性,进入血液后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硫化血红蛋白而使人出现中毒症状。 五、金属有害物污染 主要指钙、镁、锰等金属离子对地下水的污染。钙、镁在水中的含量是构成水硬度的主要成分。饮用高硬度的水,特别是永久高硬度的水,不仅有苦、涩味,而且还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腹泻。锅炉用永久硬水易结垢,使导热系数减小,能耗成倍增加,并易造成爆炸。锰是人体必须元素之一,但锰也有毒性,人体吸收过多锰会产生慢性中毒,可能引起震颤麻痹、肺炎、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等病症。 六、重金属有毒物污染 主要指汞、铬、铅、砷等对地下水的污染。由于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不能被生物分解去毒,只有形态变化,而水体中通常被生物富集,这样,即使很低的浓度也能通过动、植物的食物链作用,产生极高的浓度。当人类饮用重金属有毒物浓度较高的地下水时,易产生肢体麻木、骨骼软化萎缩、毒害中枢神经、皮肤癌等并可影响神经系统。

地下水的污染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地下水的污染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地下水资源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忽视了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数量也急剧减少,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致使水资源出现极度缺失的现象,而且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围绕着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上,希望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有所助益。 标签:地下水资源;污染特点;防治措施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确实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同样地,我们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严重缺失,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干旱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大方面,地下水资源的浪费为其一,而其二便是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地下水资源的缺失和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于会威胁人们的未来。因此,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问题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地下水的污染特点 (一)隐蔽性 与地表水相比,由于地下水本身所处的位置不同,人们比较不容易察觉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地下水的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来说,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气味、颜色来检测地表水是否遭受污染,但是如果是地下水被污染,人们难以通过肉眼来进行判断,甚至于难以察觉地下水已经遭受到污染,因此,如果人们饮用了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就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不可逆性 由于地下水所处位置在地下,因此流动性和自身的净化能力没有地表水那么强,如果地下水遭受污染,可能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后才有可能被发现,治理起来不但耗费时间,还会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且难度较大[1]。因此,在管理地下水资源时,最好将重点放在管理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工作上,如果能将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工作做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地下水被污染的概率得以降低,同时也能使地下水污染治理起来难度大大降低。 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导致地下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不当,因此在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污染时,要重点防控化肥和农药,只有合理使用化肥及农药,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常见无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第5期岩矿测试htfW.ksantfWWyc.cc p2100正():28—108183o.[6罗泽娇,孟贵.3]靳地下水三氮污染的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022()66.20,94:5—9[3龙新宪,肖娥,2]杨倪吾钟.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应用生态学报,022J.20,7()77—6.6:572[7]3 UPSEA.EA81F9-2T,aoapmaP1--50一Ntnlrr0iiydniareuaosS.95igerrknwtgltn[]19.i[4王呜刚,小换,晓风.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任刘植[8张燕,3]陈英旭,刘宏远.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去除技术[]农业环境保护,0,12:38.J.222()1—1084[9sPlRW.Nttrutnbeoanto:3]uM,usiaecoyzrl—rnredivaiEetfrt,oaaecta,clreslt,fcsoomaext,itlrehoi,ufe

da的机理及其应用前景[]甘肃农业大学学报,07J.20()18—115:01.[5时文歆,2]于水利,晓霞,邱冯伟 明.电修复铅污染动土壤和地下水的初步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J.20,81:12,1.052()2—315[62]LaenR,ClreR,PolW.Elcr—elmain,gmaakoetorcatobreadpohtJ.ninetlSicadoanhsatpe『]Evomnacnen reTcnl,0,()2122.ehog2439:5—70oO8y7[0Suge,onYCKugYH.iecordcv4]enheCYo,ynKntsfeuteiiavrtesirmeiiotnI.nienesioedaosliJIEgnrgalltnuoeiGooy20,73—)1121el,057(4:9—0.gdnretnbnnsazr—anin[.eifaoyaoceeoltrtiiilveoJ]Chmopee,00,eshr2041:37—11.1031[7查春花,2]张胜林,明芳,夏张林生.饮用水除氟方法及其机理[]净水技术,052()44.J.20,46:6—8刘俊峰,培元.灰沉淀法除氟的应用 李石[8李雪玲,2][]水处理技术,002()39—31J.20,66:56.[9吴自强,2]魏艳平.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国内的研究进展[]鹭江职业大学学报,l,()671J.XY11:537—0.[1修宗明,4]全化民,康海彦,晓宇,柴金朝晖.屑去除铁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试验研究[] J.环境工程学报,0,()34.2713:6—00[2吴未红,兴中,4]袁曾光明,文卫,文卫.李李电极一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水处理技术,J.20,15:5—7 053()55.[O王峰,,3]张昱杨敏.活性三氧化铝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吸附行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0,()66.J.238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一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大田试验进行实测模拟分析,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受影响的程度降为最低。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途径,研究者分别从表层土、含水层及非饱和带 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污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表土层污染物主要有无机废物污染及有机废物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重金属、化肥和有机农药方面的研究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物与环境各要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污染必须分别研究。 1.污染物在表层土中迁移转化研究由于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使得各种污染物在其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考虑到表土层比较薄,国内外大多都采用黑箱模型来描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内部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如美国的Jury(1971在砂土中拌盐用灌水入渗淋溶试验观测溶质在均匀土壤中的迁移规律;Jaynes(1991在野外进行了漫灌条件下Br - 离子的示踪试验;Ellsworth(1996在露天试验场进行了微区试验,研究了Br - 、Cl - 、NO 3 - 随水流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近年来,土壤学家借助于室内外模型试验,正在确定土壤的环境容量,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表土层的灰箱模型研究,如Geng等人将氮循环过程看作“灰箱”,进行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氮循环迁移模拟,并在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应用,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该模型由3个子模型构成,分别模拟硝酸盐迁移过程中各个环节,即土壤中氮循环和硝酸盐渗出量模型、硝酸盐从土壤到含水层的迁移量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模型。 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污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地下水环境 第7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污染评价 §1 概述 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的实际污染效应的评价。 评价目的——论证地下水污染程度,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通过地下水污染评价,可确定地下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找出主要污染因子,寻找污 染源,查明污染原因,从而为制定防治地下水污染规划与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按时间): 现状评价即根据近期环境监测资料,对调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评价;后者即根据调查区经济发展规划,预测该区地下水污染变化情况,据预测结果进行评价。 地下水污染评价程序(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条件、污染源,污染途径,影响因素 监测及实验:依据精度布设监测孔,获取各种污染组分的测试数据 第二阶段——系统分析(构建出研究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评价因子 确定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系统评价 选择评价模型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污染程度的分级 第四阶段——系统调控 根据区域环境目标,制订地下水保护规划,提出污染治理措施,编写地下水污 染评价报告书 1 选择评价因子 污染物种类繁多,无需对所有成分都评价 根据污染源评价结果,选择分布范围广、对人体健康或地下水利用功能影响较大 的污染物,或选择地下水中接近或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有害组分作为 评价因子 如从人体健康考虑,常选: 氮的化合物(NO 3-, NO 2 -, NH 4 +); 氰化物(高毒类); 重金属(铅, 铬, 镉, 汞, 砷); 有机污染物(农药,酚类,氯代烃、苯系物等)

2 确定评价标准 地下水污染指人为造成的污染,属次生污染,应选用地区环境本底值为评价标准。 本底值的确定: 地下水环境本底值:本区内未受污染地段的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均值;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本区内相对清洁区监测得到的地下水各种组分的质量参 数的统计平均值; 对照值:未被污染、水文地质条件与本区相似的地下水背景值。 3 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 根据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检出情况将污染程度分为六个等级:未污染;微污染;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 4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或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计算对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地下水污染评价的结论。 §2 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把具有不同量纲的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换算成某统一量纲的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进行数学上的归纳和统计,得出较简单的综合污染指数,用其代表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分项污染指数计算 单综合污染指数法 双综合污染指数法 分类综合污染指数法

地下水的污染特点

地下水淡水资源的污染 陈力杨1 (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00)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世界重要的水资源,然而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认为的污染,是的地下水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地下水污染正日益受到关注。如生活和工业污水入渗,果断开采等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及时的了解和明白地下水污染的特点,能帮助我们找到方法解决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关键词:地下水淡水资源污染 引言:所谓水资源主要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淡水,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 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表1是一张关于全球淡水储量及平均更新周期数据表[ 1, 2] , 表中表明地下水(淡水部分)所占比例远大于地面其他可用水源, 同时其更新周期远远大于其他可用水资源,因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的地下水资源的概况 目前全国地下淡水资源多年平均量为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 中山区为6561亿立方米,约占总量的74%;平原为2276亿立方米,约占总量的26%。地 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量为3527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966亿立方米,平原为1561 亿立方米。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南方地下水资源比北方丰富。南 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609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69%,北方 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2743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的28%。 上面数据显示了我国的地下淡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不难发现我国虽然每年平均的地 下淡水资源很大但分布不均。这也使得我们在利用这些地下淡水资源的时候出现一定的困 难。伴随着我们的开发与利用,出现了对地下淡水资源的污染。并且现在我国的地下淡水污 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1] 2000年-2002年国土资源部进行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37% 已是不能饮用的类、类水。 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质监测,其中“较差—极差”水质监测点比 例为55%。与2010年相比,15.2%的监测点水质在变差[3]。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资料,辽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附近一个村160 人因水而亡;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 根据2000年-2002年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加油站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加油站地下水中 特征污染物 肖 寒,高 翔,李明哲,马 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青岛266071)中图分类号:O657.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4020(2014)05-0644-03 加油站的埋地油罐泄漏已是国际上环境污染防治领域面临的严重问题。加油站目前已成为美国地下水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截止2001年美国有超过44万个地下储油罐被确认发生渗漏[1]。地下水和土壤遭受有机污染物污染后难以清理和修复[2-3],许多有机物进入环境后对人体和生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4]。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已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大气等环境要素构成严重污染[5-6]。然而在国内,加油站渗漏引起的土壤、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污染问题至今还尚未被充分重视。 水中甲基叔丁基醚的分析方法有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7]、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法[8]、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9]、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10]等,苯系物的常用分析方法为二硫化碳萃取和液上气相色谱法[11]、顶空-气相色谱法[12]、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13]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14]等。文献对水中甲基叔丁基醚和苯系物的同时测定少有报道,本工作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加油站地下水中甲基叔丁基醚、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1888型网络顶空进样器。20mL顶空瓶,带聚四氟乙烯密封硅橡胶垫。 标准储备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分别移取5.0μL甲基叔丁基醚、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 收稿日期:2013-09-28甲苯、乙苯至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配制成 370mg·L-1甲基叔丁基醚、440mg·L-1苯、 434mg·L-1甲苯、432mg·L-1对二甲苯、430mg·L-1间二甲苯、440mg·L-1邻二甲苯、434mg·L-1乙苯标准储备溶液。 甲基叔丁基醚、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乙苯、甲醇为色谱纯;氯化钠为优级纯(550℃加热4h);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仪器工作条件 1)顶空条件 平衡温度75℃,平衡时间40min,传输线温度90℃,进样温度105℃,进样环为1mL。 2)色谱条件 HP-FFAP型毛细管色谱柱(30m×0.53mm,1.0μm);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量3.0mL·min-1;分流比为5比1。柱程序升温:初始柱温40℃,保持5min;以5℃·min-1速率升至100℃。1.3 试验方法 移取10.00mL标准溶液或样品溶液于装有 3.0g氯化钠的20mL顶空瓶中,用钳口盖密封后轻轻振摇,使氯化钠完全溶解后采用顶空进样器进样。按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由于接入顶空进样器后须选择分流模式,在试样浓度和柱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小分流比以获得更高的响应,从而降低方法的检出限。分流比不小于5比1时,能保证获得较好的重复性,因此选择分流比为5比1。当其他色谱条件为1.2节的条件时,包括对、间、邻二甲苯在内的各组分均能获 · 446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