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草原》

1. 内容中心

本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 热情,好客

2. 注意读音

蒙(e ng)古包

好(h a)客

同行

似乎

3

重点句子

(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每课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每课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草原》: 1、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草原美景、迎客、待客、话别)(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2、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

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4、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 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1、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2、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的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

五年级下册1-4语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5.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6. 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7.课后习题:{P5 2.(2)}我认为这一句很美,原因是:作者把草原比作一幅画,突出了小丘的美、绿、线条优美,草原的辽阔,让人向往。 {P5 3.}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怎能忍心分别呢?大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是依依不舍得话别,直到夕阳西下。 8.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草原》 A作者老舍,全文按情况进展的顺序,描画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明白得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友谊深厚,如何忍心赶忙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颂扬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内,一位父亲向小孩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期望小孩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爸爸的表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深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专门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细小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依旧雨雪,不管遇到洪涝依旧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脆弱,也不坚决。”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坚决。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小孩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周围,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明白得体会:爸爸自己差不多扎根边疆献周围疆,他期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锤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查,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通过。颂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聪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的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年级语文《草原》学习资料

《草原》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草原写作背景(作者:老舍)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草原》课文详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写初入草原——草原美景图。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草原的美景,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作者先写天,天的可爱,写到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写草原一碧千里,小丘和平地都是绿的,像无边的绿毯;写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尤其是那些小丘,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写所见和所想都融合在一起,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句不就是说想象的吗?作者不仅写了景色,还写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读着那些舒服的文字,分明在和作者一起分享见到草原时的欣喜和激动。我们可以从“高歌一曲、惊叹、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词语中略见一斑。】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访问途中,迎接远客图。进入草原之后行程是寂寞的,从三个“一百五十华里”可以看出;辽阔的草原时寂静的,“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但见到河流之后,这种寂寞和寂静便一扫而光。马群、牛羊群以及迎接远客的队伍,这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古诗词:《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一句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五年级语文《草原》学习资料

五年级语文《草原》学习资料

《草原》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草原写作背景(作者:老舍)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草原》课文详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一、课文重点 1、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 )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写作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6)重点词语解释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7)重点句子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拟人句)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五年级下语文知识点归纳(全部)

第一局部课文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阔。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树的事。作者借白,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树〞暗喻老一辈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第4课:《把铁路修到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五年级下语文知识点归纳(全部)

五年级下语文知识点归纳(全部)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

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